第一篇: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问题与建议
能源信息产品提供商
EnergyInformationProvider
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 王鸿雁 张葵叶
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对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压力、实现非化石能源目标、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地热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需要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以促进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能源地热能地热资源可再生能源
一、地热能及其开发利用的特点
(一)地热资源再生速度慢
地热资源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地热流体的循环要经历加热、运移、富集等过程,最后储藏在含水层中,但由于埋藏深,补给途径远,这个循环周期少则几十年,多则成千上万年。与冷水循环相比,其形成、补给和径流情况要复杂得多,周期也长得多。虽然与化石能源相比,地热能的再生速度要快得多,但如果过量开采,超过了补给速度,也会造成地热资源的枯竭。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热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热产业更不是一个适合迅速做大的产业。据统计,每年地热的新再生量只有200多亿吨油当量,远低于太阳能的130万亿吨油当量、风能的1400亿吨油当量、生物质能的600亿吨油当量。1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地热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热能的累积存量上。
(二)具有潜在的环境问题
地热能虽然是较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但地热水成分复杂,且属于地质构造的一部分,如果管理和保护不善,对地热资源的开采也同样会带来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地面沉降。如果长期抽取地下热水而不回灌会引起水位下降,导致地层进一步的压密,从而加剧地面沉降的发生。根据天津市对市区的沉降测量表明,开采300m深度以下地下水,对地面沉降影响约占总沉降量的35%—50%。2在人口居住区会造成住宅楼和其他建筑物基础的坍塌,而在非人口居住区会对地表水径流系统
造成负面影响。长期地热流体开采而不回灌,将导致地面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2、热污染。所谓热污染是指在缺乏梯级利用的情况下,尾水的温度本身较高,如果没有采取地热回灌或是相应的处理措施,就更会促使局部空气和水体的温度升高。2温度较高的地热尾水在排放过程中,会向周围环境释放一定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或水体的温度升高,不仅加快水汽循环,还会使水中缺氧,从而使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生活、发育、繁殖等。
3、化学污染。由于地热水含盐量较高,而且不同程度的含有铀和钍等放射性元素,在抽取地下热水的过程中,随着接近地表时压力的降低,热水中含有的一些气体和悬浮物就会排放到土壤和大气中,会侵蚀土地、破坏植被,造成土壤板结和盐碱化,也给大气带来污染,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4、诱发地震。地热异常区多处于现代火山、近代岩浆活动地区或近代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区。这意味着地热资源开发一般发生在自然断裂通道和活断层上,即地热资源开发大部分在区域地震活动性强的地区内进行,如果开发不慎,也有诱发地震的潜在危险性。
5、地温变化。地温随地层深度的增加会逐渐升高,但在浅层地表范围内,地下水对地温起着控制作用,尤其在近地表土壤层内更是如此。过度开采会使地温升高,从而破坏土壤生态平衡。
(三)对常规能源和经济形势等因素十分敏感
作为新型能源的一种,地热的开发利用容易受到来自常规能源、国家能源战略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新能源,其开发利用容易受到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的影响。同时由于地热资源勘查水平不足,资源量预测具有不确定性,使国家在地热开发的发展方向摇摆不定。此外,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也增加了地热发展的不稳定的外部环境。
(四)对技术和装备要求较高,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
由于地下水矿化度较高、腐蚀性强,因此对相关设备尤其是对地下部分的埋管和抽水系统的设计、技术、材料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例如在地热发电方面,饱和蒸汽中水分冲击汽轮机,会造成部件的部分损坏,地热资源中的成分也会使汽轮机叶片结垢,从而降低地热发电效率,以及地热流体对各金属表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腐蚀影响设备寿命等。这决定了地热资源的开发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
(五)分布与输送问题
输送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地热资源开发的直接产物地热水和地热蒸汽无法远距离输送,只能就近利用:二是地热电站规模一般都不大且利用系数低(小于0.1),如果长距离输电,会增加输电成本,经济上不可行。
但我国地热资源在地域分布非常不均衡,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就近利用的需要较小,远距离输电不经济。低温地热资源虽然分布区域广泛,但却存在初期投资大、成本高昂、后期设备维护困难等问题。
二、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存在浪费资源等问题
我国地热资源真正的科学开发利用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梯级利用的方式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也没有形成大规模集约化、产业化开发。除个别城市外,大部分地区处于粗放式、低效率利用阶段。这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企业规模较小,工艺流程和管理水平落后,技术水平低,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不按规定开采地热资源,也不采取综合利用措施,致使地热产品布局、利用方式不合理,使地热资源仅停留在洗浴、游泳、养殖等少数项目上,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例如采取直供、直排供暖方式的地热井,其热能利用率仅为20%—30%。全国现有地热回灌井261眼,仅占开采井的14.5%,回灌量仅为开采量的5%,很多地区出现水位下降,温度降低,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等问题。3如果能够提高热交换率或应用梯级利用技术则会解决上述问题。
(二)基础勘查评价落后,缺少统一规划
我国在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方面规划不足,主要体现在我国缺乏开展大规模的统一、系统的地热资源勘查开发规划和一个统一的勘察评价体系。全国地热资源勘察评价程度低,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展大比例尺的地热资源勘察,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中低温地热资源,基本未开展正规的地热勘探。从而导致地方上进一步的规划难以制定,即使是已制定了开发利用规划的地区,规划也难以得到较好地落实,从而造成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盲目和无序,使整个地热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综合经济效益低下,极大地影响到地热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三)对地热资源特点及开发的意义认识不足
一是开发商对地热资源的特点缺乏认识,带来开采的盲目性,从而导致地热
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二是对地热资源的应用范围认识短浅,如有观念认为地热量太少或认为中低温地热资源不能用来发电,导致中低位地热发电进展缓慢。三是对地热资源开发的综合利用价值和产业化开发利用的意义认识不足,也导致一些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难以把地热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环境改善较好地结合,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地热发展模式。
(四)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地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起步较晚,近年来对地热的开发也重视不够,虽然《可再生能源法》中涉及相关地热开发,但是篇幅很少、概括简略,配套的上网电价、补贴政策等政策法规不健全。目前除了部分省区市外,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
(五)政出多门,监管效率低下
虽然《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地热是单一的矿产资源,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热资源的特殊属性等,地热水的水资源属性和矿产资源属性仍然没有在法律中得到完全的确认,致使水利、国土资源等多个行政部门管理地热资源,管理体制和执法主体不够明确,行政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复,不仅导致部门之间的工作难以协调,也扰乱了对地热资源的管理秩序,威胁到矿产资源规划的权威,甚至破坏了矿产资源,严重影响了地热资源勘察与开发利用的正常发展。
(六)长期缺少国家重视
近年来,国家层面对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较为重视,出台了各种鼓励政策推动其发展,但对于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却重视不够。地热的开发利用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需要国家通过制定统一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实施技术引进和研发、建设示范工程、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推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2013年1月,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四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展现出国家对地热开发的重新重视。但能否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还要看指导意见中的相关任务和措施是否能得到较好落实。
三、对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基础勘查评价工作,制定统一规划
尽快启动大范围的资源调查,在总体上对地热资源的分布和储量的实际情况
进行勘查的基础上,进行全国地热资源评价和区划,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重点部署,查明重点地热区(田)的地热分布和热储层埋藏规律及其特征,确定我国不同类型的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重点地域。制定科学的短、中、长期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为各地区按照其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和扶持政策提供基础依据,从而切实按照规划要求利用资源,杜绝盲目、无序的地热资源开发,实现地热能的科学有效利用。
(二)加快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监管水平
统一地热的矿产资源属性,不断完善地热资源勘查的探矿权和开发的矿业权管理办法,理清地热行政管理关系,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及监管和惩罚措施。国家政府需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制定专门的地热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以及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和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资质制度。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共同发力,加强对地热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指导,着力推进地热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保证地热资源开发合理有序进行。特别应加强对地热企业回灌、热污染等环境保护问题的监督,要建立全国性的地下热水资源监测系统,防止个别企业滥采地热水造成地质灾害。
(三)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在《可再生能源法》框架下,借鉴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发展中的扶持方式,早日制定出地热开发的优惠配套扶持政策,解决地热能产业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降低地热开发成本,促进地热产业快速发展。例如多在采矿权、水资源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充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同时,实现各方的共赢。
(四)提高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
地热资源再生速度缓慢,需要提高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由于地热不同温度具有不同用途,应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实施精细化管理,按不同温度开展地热资源的梯级利用,按照因地制宜、物尽其用的原则,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地热水在农、林、牧、渔业等多方面的广泛利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浪费,提高地热利用率,还能促进其他行业发展。
(五)加快推进地热开发利用技术发展
国家应加大力度支持开展地热能供热制冷、发电和综合利用等示范项目,包括中低温、高温和干热岩发电示范工程,从而带动技术发展。根据目前探明的地热资源量来看,我国近期能够经济有效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大部分属于中低温,我国
在中低温发电方面已有一定进展,推进中低温发电技术发展对于我国能源发展在目前看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应支持和鼓励我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大油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利用大部分油田区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加快油田区地热发电站项目建设。还应鼓励具有石油勘探开发经验的企业开发地热资源,加快把石油勘探开发有关的深钻、测井、注水等技术,应用到地热工程中去,特别是干热岩发电,可利用已有技术和设备,缩短研发时间。
1闫强等.全球地热资源述评[J].可再生能源,2009,27(6)
2詹麒.国内外地热开发利用现状浅析[J].理论与实践,2009,(7)
3詹麒,崔宇.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J].企业改革与发展,2010,(8)
第二篇: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8〕2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也是一种特殊矿产资源,利用前景广阔。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我国现有能源结构、促进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为使浅层地热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促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矿产资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要求,摸清浅层地热能资源,编制开发利用规划,科学利用浅层地热能,统筹当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技术培训,制定优惠政策,实行规范管理,促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工作健康发展。
二、工作部署
1.调查评价,查清浅层地热能资源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2010年年底前,组织完成本行政区域内的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调查评价的对象原则上为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上报的适宜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城市(镇),根据具体情况可作适当调整。调查评价的范围为城市的城区和远景规划建设区。调查评价内容主要是查明浅层地热能分布特点、赋存条件和地层热物性参数等,估算可利用资源量。调查评价工作按照我部行业标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进行。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应编制详细的本行政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并于2009年3月底前报部备案。
2.编制规划,保障浅层地热能持续利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单位,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矿产资源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当地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目标,于2011年6月底前,编制完成各城市(镇)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应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划定适宜开发区、较适宜开发区和不适宜开发区;依据水文地质条件,圈定适宜不同开发方区(地下水、地埋管)的地段,估算不同适宜区浅层地热能可利用量,估算或能的供暖服务面积,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规模,为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应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当地政府批准后一个月内将专项规划报部备案。
3.加强监测,掌握开发利用动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对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城市(镇)建立浅层地热能监测网。对不同深度的地温、采温层的岩土质量、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地面标高等项目实施长期监测,及时掌握地温变化动态、水土质量和地面变形情况,一旦发现地温长期持续单向变化,或水土污染、地面沉降,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防止产生地质环境问题。
同时,为了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法、技术等方面加强示范引导,各省(区、市)应选择有代表性的1~2个城市建立监测实验区。实验区可对单个项目或项目密集区的地温场、地下水位、水质、地面标高等地质环境因素进行长期监测,同时记录运行工况和能耗,计算换热能效比,检验项目节能效果,总结开发利用经验。
浅层地热能监测工作的具体标准和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
三、组织实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部地质环境司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部有关司指导规划编制与审批。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规划编制、动态监测和监测实验区建议的技术指导工作。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行政区该项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2.落实工作安排。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本地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规划编制、动态监测和监测实验区建设列入年底工作计划,统筹安排。
3.规范开发行为。引导市场科学利用浅层地热能,逐步实现有序发展。加强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和地下换热系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逐步实施准入制度。各地还应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形成浅层地热能开发有度、市场有序的良好局面。
4.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全社会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认知程度。加大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其清洁环保性能和节能减排作用。要通过普及浅层地热能知识,努力营造促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良好社会氛围。
5.加大技术培训和科技攻关力度。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发挥专业单位的技术支撑作用,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相关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针对技术难题,进行科技攻关,不断提高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水平。
大力推广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意义重大,势在必行,各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本通知要求,狠抓落实,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对本地区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存在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土资源部报告。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三日
发布部门:国土资源部 发布日期:2008年12月03日 实施日期:2008年12月03日(中央法规)
第三篇:2012年中国浅层地热能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2012年中国浅层地热能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由于浅层地热能利用比传统地热资源利用发展晚,且涉及多领域、多行业,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存 在一些问题。
1.工程前期未进行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评价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强制要求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工程场 地现状调查,并对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场地勘察。
然而,很多工程设计前都没有进行勘察工作,一方面在地下水地源热泵不适宜区采用了此换热方式,造 成系统建成后产生耗电量大、系统COP 低、运行不稳定、回灌困难,甚至系统报废等问题;另一方面根 据其经验布设换热孔,导致大量浪费。
2.设计参数依据不足
部分地源热泵工程由热泵提供方进行设计,一些商家在设计时,完全凭借经验,以最简单的估计模式去 设计系统,不少企业在设计时并没有做负荷分析,只是简单地选择一个经验数据。由于设计参数依据不 足,导致一些系统设计出现“大马拉小车”或者设计负荷不足的现象。
3.缺乏可靠的技术支撑
第一,地下水回灌技术不够完善,成井工艺有待提高。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的成井口径、填砾层厚度、滤水管类型及滤料的选用对回灌量均有较大影响,大多数施工单位未掌握回灌井施工技术,特别是成井口径、填砾层厚度、滤水管类型及滤料的选用等,造成许多井不能正常回灌;第二,部分用户取水系统的设计、安装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用户设备安装不配安装密封性差,回灌困难,大部分单位每年都需洗井;
第三,部分用户水源井地层层位的确存在较大的问题,特别是选用第Ⅱ含水组地层做为采灌井利用层位 时,普遍存在水位偏浅,回灌困难的问题;
第四,部分热泵运行管理不够完善,导致回灌运行管理不规范。一些单位缺乏基本的常识,近1/3 工程 运行不回扬,多数工程运行记录不完整(多无抽水及回灌水水温、水量、水位),有些工程存在混层采灌水的问题。
4.管理体制不健全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行政监督管理主体不明确,监督管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欠缺,造成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项目没有报批登记手续,不按地质条件开发,施工队伍资质、施工过程监管空白,验收标准不统一。
5.缺乏对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动态监测
近年来,全国各地建成了大量的地源热泵系统,但尚未建立地源热泵地下换热系统监测体系,缺少对地 源热泵系统中温度、水位、水质等动态变化的监测,无法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 响;大多数地源热泵工程系统中都没有安装必要的节能计量装置,如温度表、流量计、功率表等,使得 项目的节能计算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同时也不便于管理部门的进一步节能评定工作。
第四篇:21世纪中国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21世纪中国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作者:陈志恺2014-08-31 04:39阅读: 60 次文章来源:未知
摘要: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时间和空间分布很不均匀,洪涝和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农业生产很不稳定。中国水资源的总量28100亿m3,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仅居世界第108位,水土资源在地区上的组合不相匹配,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中国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和城市用水的急剧增加,农业灌溉受水资源不足的影响发展停滞,洪涝灾害还很严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比世界上其它国家更为严峻。再加上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建设资金的匮乏,使水资源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文章对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及解决途径和必须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水资源 可持续 开发利用
引 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并且也是自然生态环境重要的制约因素。7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剧增,灌溉农业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同时由于城乡污水大量排放,地表水和地下水源不断受到污染,可供人类利用的水源日益短缺。部分地区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含水层接近疏干,地面下沉,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水资源的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问题 中国水资源的总量28100亿m3不算太少,但人均水资源2300m
3、公顷均水资源28500m3偏少,仅相当世界平均人均占有量的1/4,公顷均占有量的4/5。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受季风影响,在时间和地区上分布很不均衡,洪涝和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农业生产很不稳定。1999年以来,我国水利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兴修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和调水工程,为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根据调查,1993年全国各行业用水总量已达到5255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1%,其中地表水占83%,地下水占17%。全国平均人均年用水量450m3。从全国大平均来看似乎尚有潜力,但中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极不平衡,它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因此,全国有相当大的国土面积短缺水资源,而水的供需矛盾在地区上则有明显差别(见表1、2和表3),全国大致可以划分为南方、北方和西北内陆三个明显不同的类型区。
1.1 南方水资源问题
根据1993年调查资料:全国有80.4%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该地区人口占全国53.5%,耕地占全国的35.2%,GDP占全国54.8%;人均水资源平均为3490m3,公顷均水资源64500m3,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区。该地区1993年人均年用水量450m3,仅占人均水资源量的12.7%,可见当地水资源的开发尚有很大潜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污染日益严重。由于城市化发展过快,城市水设施的建设跟不上,而污水的排放控制不严,污水任意排放使城市周围的地表和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水质恶化,使符合水质标准可供利用。
1.2 北方水资源问题
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人口占全国44.4%,耕地占全国59.2%,GDP占全国43.4%,而水资源仅占全国14.7%,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对发达、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其中尤以黄河、淮河、海滦河三流域最为突出。三流域的耕地占全国39.1%,人口占全国34.8%,GDP占全32.1%,而水资源只占全国7.7%;人均水资源接近500m3,公顷均水资源少于6000m3,是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1993年,黄淮海三流域人均用水336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71%。由于丰水年汛期的洪水难以利用,枯水年来水偏少,因此经济合理的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资源量的50%~60%,可见该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已接近上限,进一步开发潜力不大。部分地区如海滦河,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已形成了大面积下降漏斗,河道断流、湖泊干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90年代黄河进入了枯水期,中上游来水偏少,黄河下游断流的频次、历时和河长不断增加。1997年黄河出现了近50年来最枯水年份,中上游来水比正常年份偏少约一半左右,黄河下游断流13次,断流河段长达704km,断流历时在利津长达226天。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它的断流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1.3 西北水资源问题
西北内陆地区,除额尔齐斯河属于外流河,其他河流都属于内陆河流域。来自流域四周高山地区由冰雪和雨水补给的径流量约1164亿m3,地下水的补给量826亿m3,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量,该地区水资源总量达到1300亿m3,占全国的4.8%。由于西北内陆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占全国5.6%,人口占全国2.1%,GDP占全国1.8%,因此人均水资源量达到5191m3,公顷均水资源量约23850m3,人均水资源相对比较多,但公顷均水资源是偏少的。1993年,该地区水资源的引用已达到582亿m3,约占资源量的45%,由于人均耕地较多,人均用水量高达2350m3,居全国首位。西北内陆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进一步开发潜力大,但干旱地区绿洲生态农业的耗水量很大。除青海内陆河,新疆外流的国际河流额尔齐斯 河和伊犁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外,其他河流开发利用程度均相当高,并且已引发了下游生态环境问题———天然绿洲、终端湖泊消亡和荒漠化的发展。由于内陆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当地水资源的承载力有多大?如何合理开发利用?需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作进一步的研究。21世纪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近50年,在仅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上,供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众多的人口仍是我国的沉重负担。目前我国人口已超过12亿,预计2000年将接近13亿,如果对人口能有效地加以控制,到2050年前后,中国的人口仍将达到16亿左右。要满足16亿人口的基本需求,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其用水量必将进一步增加。根据1997年《全国水中长期供水计划》初步预测,到2050年人口达到16亿顶峰,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全国工农业和城乡生活需水最终将达到7900~8200亿m3。预测的结果表明:
(1)由于农田灌溉面积受地形、水源等条件限制,最终可能发展的灌溉面积约6000万hm2,考虑节水等因素后,最终农业需水约4300~4400亿m3,比现在增加约500亿m3,约占总用水量的54%。
(2)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工业和生活用水增长较多。城乡生活需水将达到1200~1500亿m3。工业需水即使考虑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和先进节水工艺技术的应用,仍有可能达到2100~2300亿m3,合计将达将到3300~3800亿m3的用水规模,约占总用水量46%。
(3)2040~2050年扣除发电厂冷却用水后,城乡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将达到1500~2000亿m3的规模,水源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问题将十分突出。
以上初步预测表明,在全面节水的基础上,到2050年,全国供水能力尚需比1997年供水量5566亿m3,增加2300~2600亿m3,才能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21世纪我国面临的供水任务相当艰巨。虽然从全国范围看,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有一定的潜力,但由于人口与水土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远距离调水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供水量的增加只能随经济发展、资金的积累,逐步解决。因此,估计2030年以前,我国水的供需矛盾仍将继续存在。如何在较低的人均需水量(人均500m3左右)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现代化,中国21世纪面临的挑战,比世界其它国家更为严峻。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的探讨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缺水和水污染问题,当务之急首先应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各个环节上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在全面节水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积极开辟新水源,狠抓水的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协调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加速国民经济向节水型方向转变,以促使水资源问题尽快解决。因此,需要针对我国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
3.1 节约用水与合理用水
节约用水和合理用水应当成为水管理考核的首要目标,成为一切开源工程的基础。当前节水研究的重点:农业应着重研究减少无效蒸发、渗漏损失,提高每立方米水的生产率,达到节水增产双丰收;工业应研究通过循环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降低单位产值耗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城市应研究积极推广节水生活器具,减少生活用水的浪费。今后全国节水的重点应放在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方面,以控制需水量的迅猛增长。
3.2 污水资源化和微咸水、海水利用
城市污水未经处理排放入河道,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遗害于人民。进入21世纪,城市和工业用水仍将继续迅速增加。以1997年为例,城市和工业用水已超过1121亿m3,扣除电力工业用水后为826亿m3,废污水排放量约580亿t,即每天进入河道的废污水已接近1.6亿t。这些污水如加以处理,达到环境允许的排放标准或污水灌溉标准,使污水资源化,即可增加水源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又可起到治理污染的作用。虽然污水处理费用较高(每方约0.3~0.5元),但为防止污染,改善环境还是必需的,更何况它比长距离跨流域调水还便宜。将污水处理回用于农业与污染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改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来研究。
北方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有相当数量的微咸水可以利用。根据作物生理的需要,交替使用淡水和微咸水,可以弥补淡水的不足,促进缺水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海岸线很长,沿海地区可以大量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青岛、大连利用海水有丰富的经验,其它沿海城市也应当利用海水替代淡水,解决当地淡水资源不足问题。1985年美国海水利用量已达823亿m3,1982年日本也利用160多亿m3,相比之下我国海水利用量极小,差距很大,因此海水的利用需要加强研究。
3.3 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跨流域调水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水资源的开发必需根据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地区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水需要进行优化分配。要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修建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需的,诸如引长江水到北方的东线、中线和西线的南水北调工程;引黄河水到缺水地区的引黄入晋、引黄入淀工程等。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必需作好总体规划和科学的论证,要兼顾调入和调出流域合理的需水要求,研究和减免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新水源的开发应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根据供水成本合理地制定水价。水价高了,用户就愿意集资搞节水工程,搞污水处理回用和地下水回灌工程,减少引用水量。多水源的相互竞争,有利于开源工程的规模控制和资金的合理筹措,并可避免水源工程规模过大,造成不必要的资金积压和浪费。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必需确保生态环境用水,以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城镇供水量和再生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城乡供水应根据情况的变化,对规划进行滚动式修订。
3.4 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随着供水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多水源、多部门的用水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强有力的综合管理,又要有权威的水主管部门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当务之急首先要转变观念,在思想上真正把水作为资源看待,将粗放型水管理向集约型转变,将公益型发展模式向市场效益型转移。只有管好、用好、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才能解决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第五篇: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提议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企生产经济的持续发展取决于人才资源的开发,取决于人才智力的合理利用。没有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就没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结合我企实际,可从以下面几个方面开展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一、营造学习氛围,构建学习激励机制,努力提高人才整体素质
一是建立和完善各类人才学习制度,鼓励各类人才以自学为主,参加集中组织学习培训为辅,努力形成浓厚的学习培训氛围。二是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加大党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 “三支队伍”的培养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人才队伍。
二、以素质和实绩为核心,不拘一格选人才
素质是人才发挥正面作用的根本保证,实绩是人才发挥作用大小的最终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评价人才的核心指标,不管选什么类型的人才,都必须坚持以素质和实绩为核心,才能保证选出来的人“有本事、靠得住,贡献大”。
三、正确处理留住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关系
如果不能营造留住人才的环境,那么,即使引进的是“凤凰”终将也会飞走。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处理好留人与引人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做好现有人才,尤其是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服务和激励工作。
四、排除障碍,促进人才在企业范围内合理流动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要因人定岗定位,合理配置和调度人才资源。人才主管单位要尽量为人才创造条件,提供发挥才能的合适空间,让人才流向最佳岗位,适得其所,才尽其用。相关人才主管部门要尽可能掌握人才的能力专长、个人存在的困难等基本情况,本着调动人才积极性和用人所长的原则,充分听取和采纳人才的合理要求,帮助人才流动到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和发挥特长的单位和部门。
以上几点提议是我企 “注重人才,利用人才”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