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地价体系
我国的地价体系
一、地价体系的概念
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是土地经济规律的反应,是土地收益和权利的购买价格。由于土地质量、地产权利、市场供求关系和政府土地管理政策的不同,形成了不同标准和起不同作用的地价形式。为区分同一时期内的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土地价格差异,满足全面管理土地市场的需要,将其赋予不同的概念和内涵,形成人们普遍接受的几种或几类价格。这些价格在一定的管理制度和市场条件下运行,相互联系,在土地市场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构成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地价体系。因此,地价体系是在土地市场中,由若干个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的地价构成的,共同满足土地市场管理和运行需要的价格系列。
地价体系的构成,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土地管理政策直接相关,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会形成客观需要的各种形式的地价。因此,构成体系的各种地价,不是人为提出的,而是在土地市场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是按土地市场管理和运行的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的。科学的地价体系要求性质、用途一致的地价不能赋予两个不同的概念,也不能用同一个概念反映出两个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地价。同时,构成地价体系的各种地价,应相互衔接并覆盖整个地产市场管理的全过程。否则,将引起地价体系混乱,不利于制订和实施相关的地价管理政策。
我国地价体系的构成在我国的土地制度中,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既要作为国有土地的产权代表,代表国家出让土地和收回土地使用权,行使国家土地所有权的权利;又要作为政府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地产市场中的交易行为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为满足上述只能,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既要了解每宗土地市场交易地价,还需要了解市场地价水平和正常情况下的宗地价格;另一方面,从地产投资者来看,同样及需要了解某一地区的市场情况和地价水平,也需要了解将投资或已经拥有的宗地价格。因此,我国的地价体系既要与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制度等相配套,同时也要满足政府、地产投资者、开发者、使用者等对地价的宏观和微观管理与作用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借鉴国内外土地股价与地价管理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特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的地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几种价格:
(1)反映城镇整体地价水平,作为政府对地价实行宏观管理和控制标准的基准地价;
(2)反映宗地在一般市场条件下正常地价水平,作为政府对地价和地产市场进行具体管理的依据的标定地价;
(3)反映宗地在不同市场条件和不同交换形势下地价水平,供土地交换或交换各方作为交易最低价或期望价参考的交易底价或交易评估价;
(4)反映具体宗地在地产交易或交换活动中现实价格,由土地交易双方认可并据此支付地价款的成交地价;
(5)由以上四种类型的地价衍生和派生的供抵押贷款、土地税收、资产核算、土地出让等方面使用的地价。
上述5个地价系列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我国的地价体系,同时也在体系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地位,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第二篇: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大一统”金融(1948-1978年):
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7日发行人民币。
“大一统”: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成为我国唯一的银行,人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办理所有具体的银行业务;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经济实体。被称为我国单一银行体系阶段。
第二阶段(1979年-1993年):金融机构恢复、发展和完善的阶段。1984年,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中国工商银行,加上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和原行使财政职能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及1979年恢复的中国农业银行,共四家国家专业银行。四家国家专业银行:实行企业化经营; 执行国家政策。
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实施货币政策、保持币值稳定;监管。自此,中国形成了各司其职的二元银行体制。
成立了其他一些金融机构,如: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1年中国投资银行,信用合作社外资金融机构等。
结论:这一时期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分业经营、相互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三阶段(1994年-2003年):(1)中央银行职能的转变
1993年12月,《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货币政策目标由“稳定货币,发展经济”的双重政策目标转变为“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经经济增长”。
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基准利率、再贴现、央行贷款、公开市场业务。1998年底,人民银行按经济区划(而不是按行政区划)在全国设置九个分行。
(2)1994年,国家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特征:
主要资金来源:财政拨款、发行金融债券;
不以盈利为目的,一旦出现亏损,财政弥补(保本微利); 有自己特定的服务领域,不与商业银行竞争。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办理主要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和收购贷款、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国家确定的小型农、林、牧、水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
中国进出口银行主要为扩大我国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提供出口信贷和有关的各种贷款,以及办理出口信贷保险和担保业务。
国家开发银行主要为国家重点项目、重点产品和基础产业提供金 融支持。
(3)商业银行改革
1995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四家国有专业银行从法律上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的商业银行包括:
①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②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民营股份制银行和一大批城市商业银行;
③外资银行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说明中国商业银行业务与信托、证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必须实行分业经营,不能交叉。
(4)四家资产管理公司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中央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四家银行资本金;将13939亿元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华融、长城、东方、信达)。
总结:这一阶段,许多先进理念和方法开始引入,经营绩效和风险内控机制逐步建立,外部行政干预明显弱化。但就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在梳理内外部关系、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处置不良资 产等层面上进行,尚未触及到体制等深层次问题。(5)非银行金融机构
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机构、金融租赁公司 农村信用合作社、投资基金等(6)外资金融机构
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允许其在我国设立代表机构,二是允许其设立业务分支机构,三是允许其与我国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截至2001年底,外资银行在我国设代表处214家、营业机构190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58家。外国保险企业在中国的开放区域和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
第四阶段(2004年-)
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阶段
2003年底,中国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希望从根本上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制。
中国银行:2006-06-01香港上市;2006-07-05上海上市
工商银行:2006-10-27 香港、上海同时上市
建设银行:2005-10-27香港上市;2007-09-25上海上市
三、中国与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设立有中央银行及中央金融监管机构;
(2)金融机构的主体都是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
(3)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比较庞杂;
(4)金融机构的设置随着金融体制的变革不断进行调整的。2.不同点
(1)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政府,独立性较小,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都要服从于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
(2)中国的金融机构以国有制为主体;(3)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数量相对不足;
(4)政策性银行地位突出,但其业务运作机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资金“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5)中国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
(6)中国的专业银行发展缓慢,国外较为普遍的房地产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和消费信贷机构,在中国都未建立;
(7)中国的保险业比较落后,保险机构不多,特别是地方性保险机构有待发展,保险品种少,保险业总资产和保费收入与中国经济总体规模、人口规模相比较显得太小;
由此造成了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的(8)中国的金融法规尚不健全,不规范和无序竞争。
第三篇:中国经济法体系
经济法体系
在中国以及许多大陆法系国家,经济法作为一门法学学科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经济法。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经济法的概念?
1.立法部门视野中的经济法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中国法律体系划分为七大部门,这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七大部门中包含“经济法”。2008年2月,国务院新闻办《中国法治建设》白皮书也确认了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科设置中各大学学科设置中的经济法2007年3月11日,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815会议室举行了全体委员会议。会上充分研究、讨论和通过了调整法学学科核心课程的决定和马克思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法学)的建议名单。会上通过的法学学科核心课程共16门,其中包括原来的14门核心课程(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制史、刑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又新增了两门(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3.国家司法考试中的经济法
4.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经济法法院视野中的经济法 既然经济法的存在毫无疑问,那么经济法包括哪些内容?这个从经济法产生以来就争论不休,因此学习经济法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有经济法专业的同学更是需要了解这个问题。
一、比较法视野中的经济法体系
世界各国均有经济法立法和实践,但并非由经济法概念和学问。英美法系有宪法和行政法,没有经济法这个概念和学科、学问。1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有经济法概念和学问。2
日本金泽良雄认为,经济法由经济组织法(包括企业法、反垄断法、产业结构法)和经济活动法(包括金融、物资、物价、资源规制;对外经济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3日本丹宗昭信、伊从宽认为,一般经济法包括反垄断法、公平交易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结构经济法(银行法、财政法、信息公开法)、特别经济法,包括公益事业关系法、电信事业关系法、运输事业法、金融事业关系法、中小型企业关系法、农林渔业关系法、对外经济法;国际经济法。4
韩国权五乘认为,经济法包括垄断规制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5
德国沃尔夫冈﹒费肯杰认为,经济法包括世界经济法、欧洲经济法和德国经济法,每个部分又包括经济宪法、一般经济法(经济人法、竞争法和财产保护法)以及特殊经济法(包括物与货币的总体调控。具体领域包括营业经济、手工业、农业、采矿业、能源、贸易、货物和旅客运输、保险、货币银行证券交易所以及统计、检测天气和报告制度。6
德国乌茨施利斯基认为,经济公法经济公法、经济 私法和经济刑法构成。经济公法由经济宪法、经济行政法、竞争公法和特别经济行政法构成。7
看来,经济法体系并没有统一的观点,取决于不同学者对经济法概念的界定。12 【德】沃尔夫冈﹒费肯杰:《经济法》(第一卷),张世明等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魏琼:《西方经济法发达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2页。3 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4 丹宗昭信、伊从宽:《经济法总论》,吉田庆子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434页。5 权五乘:《韩国经济法》,崔吉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
【德】沃尔夫冈﹒费肯杰:《经济法》(第一卷),张世明等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7 【德】乌茨施利斯基:《经济公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二、历史视野中的经济法体系
学者对中国经济法的体系的看法也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8
三、目前学界的经济法体系
构成分歧主要体现在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取舍上。可分为四部门派如杨紫烜和李昌麒,两部门派如张守文、王保树、吕忠梅、邱本等等。9
李昌麒等人认为,经济法包括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和可持续发展保障法律制度。10
杨紫烜等人认为,经济法包括企业组织管理法、市场管理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11张守文认为,经济法体系大体为“财金计划调控法,两反一保规制法”的二元结构。12 漆多俊等人认为,经济法由市场障碍排除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和宏观调控法构成。13王保树等人认为,经济法由市场管理法、宏观经济管理法和对外经济法构成。14
潘静成、刘文华等人认为,经济法由经济组织法、经济活动法(市场规制法)和经济管理法(宏观调控法)组成。15史际春、邓峰等人认为,经济法大致包括经济组织法、经济管理法和经济活动法;或者称为经济主体法律制度、公共经济管理法律制度和经济活动法。16
吕忠梅等人认为,学者对我国经济法体系有二分说、三分说、四分说和多分说的主张,但两分说是共识,应该坚持在两分说的基础上求同存异。17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经济法研究室:《经济法理论学术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1985年影印版。9 肖江平:《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204页。10 李昌麒:《经济法学》(第四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11 杨紫烜:《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6-57页。12 张守文:《经济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40页。13 漆多俊:《经济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9-109页。14 王保树:《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94-97页。15 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94页。16 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179页;史际春:《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104页。17 吕忠梅、陈虹:《经济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155页。
第四篇:基准地价听证流程
XX城区和乡镇土地级别调整和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听证流程
2013年11月
日(星期)上午 9 :58在XX国土资源局举行听证会
一、由主持人介绍听证会的基本情况、组成人员
1、开场白: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统一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有关部门、乡镇政府、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于2013年4月-8月开展了XX、XXXX、XXXXX及十个乡镇驻地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县国土资源局在收到技术承办单位的成果送审稿后,依据《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第十二条的规定,需进行听证。
2、听证员:XXX(职位)XXX(职位)XXX(职位)
3、记录员:XXX(职位)
4、听证参加人员
听证代表: 旁听代表:
5、主持人:XXX(职位)
6、由主持人宣读听证会的纪律
1、参会人员按照工作人员安排入场就坐,不得随意提前离开会场。
2、会议期间配合工作人员维护会场秩序,不得擅自离席、交头接耳。
3、会议期间参会人员不得随意拨打或接听电话并将手机关闭或置于静音状态。
4、各代表发言请围绕会议主题,简明扼要、对主题有关内容提出原则赞同、反对或建议意见。
5、参会人员须相互尊重,不得对他人进行语言攻击、指责、诋毁,不打断或影响他人发言
二、领导人发言
由于规划区扩容,乡镇变化、土地级别界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根据国务院、省级有关文件规定,城区与乡镇土地级别调整和基准地价三年一次调整更新一次,我县上轮成果基准日为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现需更新。XX评估公司已经完成了新的土地分等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工作,在此召开听证会议。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对XX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位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预祝听证会圆满完成。
三、技术单位成果汇报
XX评估公司就XX城区与乡镇国有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更新成果进行介绍,展示PPT。
四、听证参加人的意见陈述
听证会上,参会人员对新的基准地价成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听证事项的意见分歧与技术单位的答询
县国土局相关负责人与XX评估公司技术人员对参会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六、对听证会意见的处理
本轮基准地价成果对XX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技术承办单位根据听证会代表所提出的意见,在不足方面进行完善,修改后呈报县政府常务会议审定。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日
第五篇:浅析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体系
浅析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体系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牵头制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已实施。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我国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有利于推动电动汽车市场应用,加强电动汽车管理,促进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得标准者赢市场
王秉刚表示,纯电动汽车是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中之重,要实现我国“十二五”规划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完善相关的纯电动车标准体系和准入管理制度。
近年来,电动汽车技术标准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两大标准化组织也明显加快了电动汽车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ISO已发布标准26项,正在制修订标准11项;IEC已发布标准14项,正在制修订标准16项。国际汽车强制性法规体系UN/WP29也在加快对电动汽车强制性检测内容的研究和修订工作。美国、日本、德国等在采用相关国际标准的基础上,都建立起了自己的电动汽车标准法规体系。
知名汽车评论员贾新光认为,相关国家采用不同的纯电动汽车技术标准,会产生方案与技术差异,而技术差异会形成一定壁垒,对其他生产纯电动汽车的企业形成阻碍,标准争夺的背后是未来的市场之争。
我国纯电动汽车标准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纯电动汽车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我国纯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基本健全并与国际基本同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汽车分委会主任吴志新介绍,目前我国纯电动汽车标准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性标准,涉及一些基本定义、基本功能要求;二是试验方法标准,涉及纯电动汽车各项性能的统一评价方法;三是一些必须的要求,涉及各类纯电动汽车性能、环保、安全方面的基本规定;四是通用性、互换性标准,以推动我国纯电动汽车产业规模的发展。
截至目前,全国电动汽车分标委组织行业力量制定并由标准化部门批准发布的电动汽车标准已达51项,其中国家标准38项、汽车行业标准13项,有力地支持了电动汽车科技项目的成果评价、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行、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和产品准入管理。标准化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即将于7月1日开始实施的《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标准适用于使用动力蓄电池驱动、5座以下的纯电动汽车,提出了30分钟最高车速不低于80公里/小时、工况续驶里程大于80公里的基本要求,同时规定了电动汽车安全、质量分配、加速性能、爬坡性能、低温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技术指标。该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数据,进行了深入的试验研究,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
专家认为,《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标准的发布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实现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相关技术标准得到确立,汽车企业才能够按照该标准制造出相应的车型,政府部门也才能对相关车型进行管理。
随着我国纯电动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标准制定出台。吴志新表示:“今后的标准制修订将更多地体现我们的研发、产业化成果和国际化需求,未来两年内,我国电动汽车的相关国家标准将达到70项以上,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完善。”
多项新政助推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促进纯电动汽车发展的利好消息不断传出。今年3月科技部发布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施“纯电驱动”的技术
转型战略,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电动汽车整车关键技术和商业化瓶颈;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界定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取向、现阶段的发展重点,清晰地传达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高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将于7月1日实施的《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的车速、续驶里程、安全、质量分配等技术指标,为我国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依据;近日,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表示,今年要着重抓好五项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工作,首先就是从今年起每年安排10亿-2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具备条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以及支持节能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
除了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标准外,各地也不断出台针对以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扶持政策。为鼓励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北京市政府将设专门号段作为电动车试运行阶段的特殊号段,该号段将不参加购车摇号。据悉,今年下半年,北京市还将推出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实施细则。目前,北京市已在公交、环卫、出租车等公共领域开展近1700辆新能源汽车示范,今年年底预计将实现5000辆示范规模。对于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充电问题,北京市已建成高安屯、北土城、航天桥、马家楼4座大中型充换电站,以及分布在西直门桥、呼家楼、大屯、岳家楼桥、万泉河桥等地的15个充电桩群。近日,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晓春透露,《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实施方案》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出台,该方案将不仅包括补贴金额,还将包括上牌、补贴金额如何发放等一系列内容。上海将在国家补贴基础上,按每千瓦时2000元给予补贴,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助4万元。结合中央财政每千瓦时3000元的补贴标准,购买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贴可达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