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长市大通镇调研报告
天长市大通镇“三下乡”暑期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主要记录2009年7月7~10日,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对天长市大通镇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危机下企业发展的所见所闻及一些感悟与思考。结吅自身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提出一些浅薄之见。
关键字:新农村土地扭转农民观念企业
一、天长市大通镇总体概况:
该镇位于天长市西北,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大通镇有耕地面积77837亩,农业作物以典型的“稻—麦—油”为主,近几年机械化发展较快,努力进行土地扭转。现辖区内有跃进、大通中型水库2座,小
(一)、小
(二)型水库11座,水利设施配套完善;政府大力招商引资,提供多项优惠政策,各类企业现有230多家,涉及钢架、玩具、服装、席梦思床垫加工等多个行业。
二、农业相关问题及解答:
1、村里曾经搞过草莓,榨菜的集体规模化经营,但为何没有成功?a、价格下降,农民难以承受市场压力。b、种粮有保障,有稳定利润。c、要靠企业,吅作社来牵动。
2、土地扭转集中后的收益如何?a、生产供销一条龙。b、有利于集中管理,收益大。
3、机械化靠什么支撑?a、国家惠农政策,一台机械补贴30%。b、农村家庭经济逐渐富裕。
三、工业相关问题及解答:
1、招商压力何在?当前主要是经济危机下市场难抓,不轻易投资。
2、凭借什么吸引商家?(广东、浙江)a、地价、劳动力便宜,交通发达,运输成本低,厂商利润空间大。b、商家在改革开放中,获取经济利益,有扩张的欲望。
四、具体行程
(一)第一天:双柳村、便益村的新农村建设
1、办公室的陈设:村办党旗高挂,党章以及各项制度琳琅满目(村两委制度,财务制度,支部成员工作制度等),成立各项领导小组(财务公开领导小组,理财领导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进入团办醒目的标语“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映入眼帘,学生、农业技术、戏剧、党建的各类相关书籍陈列其中,主要供村民学习。
感悟: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必然有高的工作效率。村委工作井然有序,村干部工作认真麻利,言谈举止亲和实在,思想长远,管理民主,我想这样的村干部才能切实为民办实事,值得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大学生应该学会他们的做事姿态。
2、工业特点:村长提出应采取企业集中的形式,利用整体效应共同抵御经济危机。双柳村已新建华云米业,双柳水厂两家上规模的企业。便益村有四个服装厂,玩具厂若干,每个企业都能解决所属村的许多劳动力,使本村劳动力不外流,闲时可以务农。但也存在不稳定问题,由于中小企业分散,难以抵御金融危机侵袭,一旦停
产就导致工人失业。
感悟:一个村庄能有这样大的企业,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和生活上的便利,也将促进产销一条龙模式的形成。随着农村整体布局的完善,土地平整所带来的后方充足的原料补给也将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3、农业特点:为推进新农村整体布局,推进机械作业,村里已开始进行土地扭转,进程基本顺利,但也有如下问题:一些农户不愿搬迁,不愿将所承包土地进行平整划分,自己不用也宁愿转借他人,不愿用作他用。农业工具依然依靠原始道具,务农人员多为60岁以上的年迈老人,导致机械无法操作。
感悟:在农村推行土地扭转,机械化作业是项长期的工作。无论是资金,村民意识等都是很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是当前政府干部的难题,我希望自己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5、村容:已统一建起供居民使用的新居民楼,社区路灯设施完备,三通也将完成。村里的一些别墅以及多出的居民房可向邻村出售,为村里带来收入。社区式建设,必然辅以社区的管理模式。而问题是村民不愿接受缴纳物业管理费用,城市的生活习惯没有形成。
感悟:物质与意识的辨证统一,一定的物质必将辅以相应的精神。改变村民的生活观念,这又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量变,我想的是应营造农村特色的生活方式,并不一定照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照搬,切吅实际的改变更会让村民接受,更有益于环境保护。
6、村长反应的村干部问题:村干部收入小,工作仸务重,压力大。每年政府下拨资金有限,因此常常导致村干部自己贴钱或者向农民少量征用。因此村长代表村干提出政府应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和一些保障。另外还提及基层村干部考公务员并条件依然苛刻。
感悟:中国是农业大国,新农村建设关系的利益重大。这些重担应该由更多的人来承担完成,政府有必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等保障。当今大学生也应该树立敢于吃苦敢于奉献的精神。工业反哺农业,大学生怎么就不应该回报乡亲父老呢?!
4、村委在计划生育工作上抓的井然有序:便益村在计划生育工作上狠抓落实,村政府里专门设有B超室,以及配套相关预防物品,宣传力度大。村长明确的说,这项工作一定要办好,因为从多年经验看,一个家庭孩子多会直接影响家庭经济,带来负担,如此恶性循环必将但来很大的负担。
(二)第二天:安徽恒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概况
公司始建于2008年8月,主要经营农业和养殖业。现在已初具规模,公司人员50人。养殖业主要包括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公司策划方向:公司将实现循环利用,畜禽粪便将作为鱼类饵料,塘泥和经过发酵的残渣将作为土地肥料。公司在此基础上将会发展“农家乐”,更好的促进资源的吅理利用,丰富当地的人民生活。政府支持:当地政府为该新兴企业免费通电、通水、通路,并将工业用电(0.89元)化为农业用电(0.4元)。
感悟:新农村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不能以损失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利益,这种得不偿失的做法显然淘汰了。安徽恒基农业的发展符吅发展规律,循环利用不仅造福后代,保护环境,更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企业类型不同,做法不同,难度迥异,希望各企业都能够找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之道。
(三)第三天:杨村镇概况
杨村镇以医药业为主,2001年9月开始规划筹建,准备规划6平方公里,已成1.5平方公里。2007年国内企业实现产值6亿元,实际入库税金2200万元。园内职工2576人。医药产业5亿元,年创税收突破2000万元。
五、结吅本专业的一些感悟:
此次下乡对于身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我应该是感受颇深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再生产的条件,有限的土地资源利用中,耕地的数量要得到保证,中国耕地红线是18亿亩。在这片耕地上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才能提高效益是当前的重大课题。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扭转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现阶段的我对专业知识还未接触,但隐约的感觉到土地扭转必将带来规模效益。曾经一时兴起的向指导老师提到过加快土地扭转,但当老师提出资金相关问题,便造成一切如空中楼阁般难以触摸。自古就有耕者有其田的说法,中国的小农意识依然存在,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虽说收益不大,但维持生活足矣。而大规模的土地平整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工程,这扭转期间农民的生活来源问题和今后是否能带来更大的收益种种顾虑使得农民不敢放手。如何扭转村民意识,如何给他们提供风险保障,我想可以由企业,吅作社来给村民吃下这颗定心丸。“企业+农户”的方式可以运用其中,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能给农民提供一定的避风港。另外试点可以在进一步缩小,以村为单位不行,就以户为单位,牵一发动全身,农民尝到甜头才会去干。
土地规划方面,我希望学土地资源管理的同学应在大学里好好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把握好大的方向,以更长远的眼光深入到农村,将土地扭转做的更加完美实用,尽力减少扭转周期。给广大农村营造好的框架,让技术人员有更好的施展空间。
第二篇:关于天长市水污染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天长市水污染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天 长 市 政 协
一、我市水环境现状
1、水资源比较丰富。天长市面积约1770km2,人口约62万人。全市拥有各类取水井120多口,日最大取水能力在10万吨以上,日实际开采量接近6万吨。市区建成区面积10.73km2,人口约11万人。境内主要河流有白塔河、铜龙河、川桥河等,主要湖库有高邮湖、沂湖、洋湖、釜山水库、时湾水库、川桥水库、大通水库等。全市年平均降雨量900—1040mm,全市水资源总量(不包括地下水和高邮湖水)约3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是我市 城乡最主要的饮用水源。
2、地表水源污染较重。根据滁州市环境监测站在我市监测的数据显示,我市的水污染主要集中在白塔河,尤其在该河的城区段,化工厂以东断面和城内川桥河的水质均已沦为劣Ⅴ类水,水的使用功能已经丧失。从2003年底我市水环境功能区监测资料来看,监测的21个点位中(三个项目),Ⅱ类水占14%,Ⅲ类水占33%,Ⅳ类水占48%,劣Ⅴ类水占5%。总体上来看,水库好于河流,河流好于湖泊。
3、地下水源情况较好。市卫生防疫站对城乡各集中供水点和部分分散供水点水质情况,进行了不定期监测。2004年上半年开展的饮用水源水质普查表明,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在监测的25个乡镇、村集中供水点中,只有7个集中式供水点检测出大肠菌群数超标,其它指标均达标。
二、造成水污染的原因
1、城镇生活污水逐年增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面积不断扩大,每年市区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00万吨,而且逐年增加。大量未经净化处理的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加剧了河流地表水质的恶化趋势。
2、部分工业企业违法超标排污。在1999年的“一控双达标”行动中,全市主要的废水排放企业经过治理和技术改造已经达标排放,但经过几年运转许多设施老化,有的处理能力跟不上,有的设施未正常运转,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尚有一批污水量小的企业,对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2004年工业污水排放量为691万吨。
3、农业面源污染逐年增加。由于化肥农药施用量的加大,加之施肥施药的科学程度不高,以及畜禽养殖业污水都未处理,大量的氮磷排到水体中,使农村水域总氮含量高,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天长市2004年化肥施用量为15万吨,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有30%—40%,农药施用量500吨。
4、外来污水的影响。2000年6月,江苏盱眙县环球化工厂偷排污水,造成了时湾水库承包人的5万斤鱼死亡,损失达10多万元。2002~2003年,江苏金湖造纸厂两次汛期排污造成龙集乡5000亩养殖水面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1180万元。水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该乡渔民的生产生活,影响社会安定。使用被污染的水灌溉农田,会导致土壤板结、起皮、龟裂、土质变硬,通气性变差、盐碱化等,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研究表明水污染对土壤的危害是不可逆转的。
三、我市目前所采取的措施
1、加大工业污染源整治力度。近年来,我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局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成立了领导组,制定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具体时间、行动内容、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在专项行动中,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1000余人次,检查企业120余家,停产治理并行政处罚3家,追缴排污费2家,限期改正2家,依法取缔“十五小”企业10家。我市荣生工贸公司是国家挂牌超标排放企业,该企业以回收的废纸为纸浆原料,年产4万吨瓦楞纸。由于治污设施跟不上,污染越来越严重。市环保局及时下达限期治理通知,后又责令其停产治理。停产50天后,该厂投资120万元的治污设备,经省环保局批准,已投入试运行。该企业还安装了污水TOC在线监测仪,补做了环评手续,目前,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皖东化工厂、天岛啤酒厂通过治理也实现了达标排放。天岛啤酒厂被省环保局评为“一控双达标”先进单位。
2、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淘汰了一大批污染企业,中部地区也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问题,一些污染企业就有可能被转移过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每年的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上都强调不能引进污染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严把审批关。环保部门几年来否决了数十个小造纸、小电镀、小印染、小化工、小农药等项目,其中包括浙江三鼎公司计划在我市投资10亿元的印染项目。
3、建设污水处理厂。国家为治理淮河流域的污染,尽快使淮河水变清,要求沿淮地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我市积极申报污水处理厂项目,2004 年获国家发改委立项,目前国债建设资金已经陆续到位,已从2004年起开征污水处理费,力争在2005年底建成。该项目计划总投资7212万元,其中国债资金和贷款融资4500万元,自筹资金2700多万元。工程分两期进行,近期日处理3万吨,远期日处理9万吨。目前,该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并通过专家评审,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和拆迁工作,完成了厂区围墙建设以及土建工程招标工作。
4、加快地表水厂建设步伐。鉴于目前我市地下水开采量较大的实际情况,为保护好地下水资源,从2002年起,我市就着手建设地表水厂并进行了调研和论证。2003年7月省发改委批准地表水厂项目,并列为国债项目。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日供水5万吨,总投资5848万元。目前,地表水厂的净水厂区围墙、场地平整均已竣工,主下水涵管工程已投入使用,清水池的土建工程正在施工中,清水管网的配套工程已完成天高路、永福路、万寿北路和平安路四条主要供水干管的配套建设工程,预计明年初向部分区域和单位供水。
5、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金湖、盱眙两县污水对我市的污染。市环保局和水利局在调查处理盱眙环球化工厂污染事故时,及时形成了调查报告,并制作成光盘向国家环保总局申诉,目前盱眙环球化工厂已经停产。环保局在处理金湖造纸厂污水污染时,及时请滁州市环境监测站监测,并拍摄了该造纸厂违法排污事实,一方面将形成的文字材料制作成光盘向国家环保总局申诉,另一方面理直气壮地和金湖县环保局进行交涉。今年,金湖造纸厂已经被责令停产治理。几年来环保局每年都去金湖、盱眙两县调查走访,及时掌握情况,化解矛盾。
四、建议和对策
水污染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也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加以解决,发展为解决环境污染积累了物质基础和技术能力,我们不能因为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而不去发展,更不能拿发展问题、经济问题来掩盖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我们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正确的政绩观,摒弃过去走的边发展边治污,甚至是先发展后治污的路子,大力发展良性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为此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1、认真做好城市污水处理规划工作。污染处理,规划先行,要坚决克服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思想。首先要拿出全市污水处理总体规划,根据经济发展、城市发展规模和人口增长速度以及日产污水总量,进行超前规划和科学规划。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再拿出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医疗废水等专项规划,使城市污水处理工作按部就班,稳步推进。
2、实行严格的环评制度。为严防新建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凡是新、改、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凡是新建项目,必须先经环保部门先行环评,否则土地部门不予办理土地征用手续,规划、建设部门不予办证,工商部门不予办理执照。在项目审批上要严格执行“四个不批”和“三个不准”要求。“四个不批”就是不符合环保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超过当地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的不批,没有污染治理措施的项目不批,不符合环境规划和产业合理布局的不批。“三个不准”即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不准上,污染转移的不准上,工艺落后、污染严重、高耗能、效益差的项目不准上,从而从源头上防控新的污染源产生。
3、继续开展水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多。建议以提高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以及社会稳定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每年都开展1—2项专项整治行动,集中人力和财力,加大整治力度,整治一项,巩固一项,逐步推进,让群众看得见、得实惠。通过专项治理,达到标本兼治,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控制面源污染。农委和环保部门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农民科学施肥、施药,科学进行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从源头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要结合小城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实施城镇化战略,合理村庄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采取集中供水,争取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引导农民改变过去不良生活习惯,不洁生活方式,逐步减少农村生活源污染,走上生产、生活、生态良好的小康发展之路。
5、确保饮用水安全。要明确专门机构统一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强有力的监督管理,防止出现多头管理和随意打井的情况。要规划和规范垃圾卫生填埋,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消除污染隐患。要按国家规范要求在地下水源取水地和地表水源取水口周围设立保护区,逐步消除各种污染源,使群众能“喝上干净的水”。
6、尽快建设监测站。没有监测能力已经成为阻碍我市环保工作的瓶颈。没有监测站就不能及时掌握水质变化的动态数据,不能及时提供数据,既不便于政府决策,也不便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建议市政府加大建设环境监测站的投入,在建设用地、建设资金上给予倾斜。环保局也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争取尽快建成环境监测站,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二○○五年六月三日
第三篇:关于大通湖区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通湖区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政协联工委综合办
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要求,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通知精神,区人大联工委就全区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水利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下,我区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加强水利建设,不断强化水利管理。五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2000万元,其中国家18512万元、省780万元、市260万元、区840万元、乡镇650万元、村550万元、群众自筹928万元,较好地发挥了水利工程防洪、除涝、灌溉、供水、渔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主要表现以下七个方面:
(一)堤防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堤防加固培修力度,以堤防防洪工程建设为主,我区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实施了胡子口隔堤加固培修工程,共加固堤防总长度6km,加固和拆除重建穿堤涵闸2座,完成投资650万元。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中心,以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害为重点,结合水利血防灭螺工程,完成护坡工程1500米。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区共完成土方2615万方,砌石2.2万方,混凝土1.3万方。全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1万亩,新增除涝面积2.2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6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1.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2005~2009,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连续5年获得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芙蓉杯”竞赛评比一、二、三等奖。
(三)民生水利工程扎实推进。以改善水质、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为目标,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至2010年底,共投资1100余万元,全区实际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408万人,超“十二五”规划预期近6000人。
(四)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稳步实施。“十一五”期间,我区充分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机遇,深入推进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项目建设。在上级的支持下,将北洲子镇纳入了国家泵站改造项目区,共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4座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及出水流道重建工程,不仅为北洲子镇较好地解决了除涝抗旱问题,而且为全区各镇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五)水政执法和工程管理进一步加强。依法加大水利法规宣传力度,增强了全社会的水患意识。规范了取水许可申请和审批程序,加强了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加大对违法水事案件的查处力度。“十一五”期间共查处水事案件18起、调处水事纠纷27起、撤除违章建筑45处,保障了各类水利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积极稳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2008年底全面完成乡镇水利管理站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了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2010年,将国家税改政策下拨的转移支付中的电排维修费用,由过去乡镇自主支配改为区水利部门统一管理,确保了专款专用和电排维修及时到位。
(六)防汛抗旱工作取得实效。先后战胜了2007、2009年特大洪涝灾害、2008年历史罕见的冰灾,把洪涝旱灾害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2010年汛期,我区成功应对了3次大的强降雨过程。特别是省防指两次启动全省防汛III级响应,一次启动防汛II级响应,我们始终做到上下一盘棋,各司其职,全力应对。经过15个昼夜奋战,确保了全区194公里防汛大堤无一险情、无一受渍,取得了防汛抗灾的全面胜利。
(七)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建设项目全面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管理制度,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充分发挥了投资效益。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堤防标准低,难以抗御较大洪水。
目前大堤建设已基本完成,但内湖建设明显较弱,堤身单薄,两水夹堤、沙基沙堤所占比例较大。临湖渍堤和通湖渍堤绝大多数两水夹堤,而且堤身狭窄,堤基不坚实,基脚高程25米左右。渍堤上的涵闸和电排,大多是上世纪60、70年代修建,有的由于沉落不匀已裂缝变形,需要进行整修、接长或重建。
(二)排涝设施老化,功效减弱,内涝灾害频繁。按照十年一遇三日暴雨降水210毫米,三日内排到作物耐淹水位的标准计算,排捞能力没有达到标准,机埠的电机、水泵等设备陈旧老化,大多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备,耗能大,安全系数小,运行转数低,提水能力远未达到设计标准。有的机埠因水泵严重磨损或设备老化被迫停止运行。排灌渠道仍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农场体制下逐步形成的干支斗渠的排灌体系,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原有的水利设施体系已不相适应,加之融资和投入机制不健全,无法对水利设施进行维护,导致渠系年久失修,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
(三)内河逐年淤塞,河湖行洪能力锐减。
由于内河多年没有疏浚,加之沿岸乡镇围湖造田,围网拦鱼,导致内河逐年淤塞。如金盆洪道、大通湖大桥至塞阳运河、老三运河、向阳运河、五七运河等河道常年淤塞,夏秋季杂草丛生,影响通航、引洪和干旱年份引水。
三、大通湖区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规划与设想
“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水利事业持续稳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明确了水利建设的重点:“十二五”水利规划申报投资达81亿元,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和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安排水利发展总体布局,着力构筑防洪除涝、供水保障、水环境保护、农村水利、水利管理与服务五大体系,突出加强堤防加固、城区防洪、河湖疏浚整治和安全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建议“十二五”期间我区水利建设,针对水利工程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水利发展目标,在配合做好重点水利防洪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政策和我区经济实力,加快防洪保安、排涝减灾、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农田水利工程等建设。
(一)加快推进重点水利防洪工程。其中完成一线大堤加固培修17.2公里,填塘固基5公里,大堤灌浆及路面硬化22.5公里,胡子口隔堤护坡12公里,渍堤护坡及填塘固基31.5公里,重建渍堤涵闸35处。
(二)实施垸内渠道疏洗工程建设(主要是五老河流、塞阳河金盆段、老三河流、胡子口河、四兴河、大新河、垸内主要河道、干渠),改善河湖行洪条件,共清淤疏浚长度528.6公里。
(三)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步伐,提高内河防洪除涝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主要对金盆河、四兴河(原胜利河系)、大新河等进行疏浚、整治,完善支流河道防洪除涝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区内河的防洪除涝能力,改变过去排完淹光的局面,使沿河洼地群众免受洪涝灾害之苦。
(四)计划完成山平塘清淤改造工程1520口。
(五)计划完成小型水源工程整修改造及抗旱应急水源工程9处,积极争取大通湖平原水库工程的早日实施。
(六)加快推进城区防洪工程建设步伐,提高城区整体功能,抓紧完成河坝城区防洪规划修编,发展城区规模,提高城区品味。“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大通湖区河坝城区地下水保护工程,封闭非法取水井、保护城区地下水、地下水质监测。
(七)抓好节水灌溉渠系配套建设。“十二五”期间,积极实施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和农田除涝体系建设,科学合理调配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有效灌溉面积、农田排涝标准基本与农业生产需求相适应。到2015年,全区计划完成排灌沟渠衬砌1000公里,除险加固88处病险水闸。
(八)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到2015年,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提高乡镇供水能力,逐步解决农村人口的不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争取达到73.6%。
(九)积极搞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防汛抗旱调度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区、镇防汛网络信息互通,建成全区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和预警预报系统,推进水利信息共享。
(十)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依法行政,坚持以贯彻落实水法规为核心,以强化权属管理为重点,以法制建设为保障,以理顺管理体制为目标,以依法收费为手段,紧紧围绕“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管理水量水质、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管理,加强全面服务,使我区水资源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第四篇:大通职校调研汇报材料
大通职业技术学校 工作汇报材料
2014年9月
一、学校基本情况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职业技术学校始建于1985年,是大通县属综合性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集中职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特殊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有学前教育、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服装设计与工艺、等17个专业。近年升学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为此,2011年被评为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7270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1310平方米,固定资产3244余万元,生均占地面积23.12平方米,生均校舍建设面积6.8平方米,生均固定资产值10318.06元。学校基础设施建有教学楼两栋,综合楼一栋,水厕一处,技工实训楼一栋,综合实训楼一栋,学生食堂一栋,塑胶运动场一座,学生公寓一栋。
现有学前专业部、机电专业部、机制专业部及服装专业部等共计36个实训功能室。截止2014年,全校有教学仪器设备857台,共计1080.33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占有量为0.27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3436元。学校现有教职工98名,其中,专任在编教师73人,外聘教职工25名。就师资力量而言,目前有高级职称教师26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5%,有硕士学位教师3人,初步形成以高中级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在册中职学生3144人,开设有学前教育、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服装设计与工艺、钳工、焊接、机电、汽修、计算机、商品经营、化工专业、旅游服务、工民建、护理等17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1个。师生比例为1:32,未达到国家1:16的标准。
自建校以来,在历任班子和广大师生的不懈努力下,职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体,以技能教育为本位,以提高质量为宗旨”的办学思想,坚持“招生面向市场、专业面向市场、培养目标面向市场、就业安置面向市场、办学方式面向市场”的做法,我校积极尝试“双元制”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在注重 “以就业为指导、外抓招生”、“以质量为核心、内抓管理”、“一切为了就业”的前提下,不断发挥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三农的作用,多年来,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为大通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学校经费收支及使用情况
1、财政补助情况:
财政对学校实施全额拨款,2010年拨款982.97万元,其中人员经费459.89万元;专项经费523.08万元,2010年支出682.57万元,其中工资福利支出401.86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24.74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255.97万元。
2011年拨款782.75万元,其中人员经费573.15万元;专项经费207.6万元,2011年支出1031.15万元,其中工资福利支出511.01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12.86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207.28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300万元。
2012年拨款1539.2万元,其中人员经费626.99万元;专项经费912.21万元,2012年支出724.92万元,其中工资福利支出532.11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33.38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133.85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25.59万元。
2013年拨款1209.7万元,其中人员经费742.5万元;专项经费467.2万元。2013年支出2002.51万元,其中工资福利支出635.86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401.61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293.67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671.37万元。
2010年生均教育支出水平每生3176元,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每生2549元,人均支出水平每生127601元。2011年生均教育支出水平每生3112元,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每生2550元,人均支出水平每生98508元。2012年生均教育支出水平每生6352元,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每生4876元,人均支出水平每生204622元。2013年生均教育支出水平每生4898元,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每生4047元,人均支出水平每生147888元。
2、事业收入情况:
(1)教育事业收入:2010年中专学费每生每年2240元,收入133.4万元,保育费每生每年1100元,收入46.75万元。合计180.15万元。2010年商品和服务支出242万元。2011年中专学费每生每年2240元,收入117.78万元,保育费每生每年1100元,收入55万元。合计172.78万元。2011年商品和服务支出172.78万元。2012年中专学费每生每年2240元,收入30.54万元,保育费每生每年1100元,收入61.6万元。电大学费本科每学分89元、专科每学分69元,联大学费每生每年2550元、2350元,收入117.08万元,合计209.32万元。2012年商品和服务支出162.99万元。2013年中专学费每生每年2240元,收入45.62万元,保育费每生每年2200元,收入118.8万元。电大学费本科每学分89元、专科每学分69元,联大学费每生每年2550元、2350元,收入101.71万元,合计266.13万元。2013年商品和服务支出207.33万元。
(2)上级补助收入:2012年收入229.61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202.74万元。2013年收入12.8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13.21万元。
(3)其他收入:2012年收入27.07万元,支出22.48万元。2013年收入80.7万元,支出84.73万元。
3.学校债务情况。截止2014年8月31日,无银行债务情况。
4.学生资助情况。2007年以来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和青海省财政厅、青海省教育厅印发的《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对象是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业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低保家庭的学生。2010年春季我校得到816名学生、每人750元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共计61.2万元。2010年秋季我校得到961名学生、每人750元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共计72.075万元。2011年春季我校得到1040名学生、每人750元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共计78万元。2011年秋季我校得到856名学生、每人750元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共计64.2万元。2012年春季我校得到738名学生、每人750元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共计55.35万元。2012年秋季我校得到860名学生、每人750元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共计64.5万元。2013年春季我校得到870名学生、每人750元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共计65.25万元。
5、重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2010年实训基地建设拨款300万元,2012年实训基地建设拨款590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1、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紧缺。其中,专业技能型教师严重缺乏,年青专业教师的补充更难。学校办学规模在逐年上升,但学校编制却一直停留在2005年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发展。
2、办学经费短缺。近年来,外聘教职工达72人,每年需150多万元资金支付工资;部分实训设备老化,更新需资金;学生实训耗材每年需60万元,且逐年呈上升趋势;而多年来中职学生免学费拔款一直保持在2000元,标准没有提高,使得学校办学经费短缺。尽管县政府每年给学校拨付35万元聘用教师经费,因聘用工资低、无力购买社会保险,难以聘到高水平教师。
3、部分专业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备不足。联合办学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化工工艺专业等缺乏实训基地。服装等专业的设备老化,得不到更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化工工艺专业等缺乏实训设备。尽管上级部门将原三小的土地划归职校使用,建设也存在资金、设备、专业师资等困难。
四、工作建议
1、建议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应有适合职业学校的编制体系,不能参照高中阶段的学校编制。
2、建议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补充应当形成长效机制。如:根据职业学校开设专业的需要,参照普通教育免费师范生直接分配工作的办法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直接接纳进职业教育中来。
3、建议职业学校的经费补充要在切实、完全实现原有政策基础上还要不断增加。
4、建议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科研方面要找准切入点,组织精干的专业力量下大气力开展;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建议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特点出发做一协调,避免重复建设。
6、建议在推进和落实《决定》、《规划》方面结合各地、各学校特点出台指导性的意见。
附表:
附表一:《2010-2013中职、高职基本情况及经费收支情况表》
附表二:《2010-2013年中职、高职支出分析表》 附表三:《中职、高职债务情况统计表(明细)》
附表四:《2010-2013年中职、高职财政拨款支出分析表》 附表五:《中职、高职学校其他数据表》
附表六:《2010-2013年中职、高职院校财政拨款安排情况分析表》
西宁市大通职业技术学校
2014年10月9日
第五篇:大通镇文明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2008年上半年大通镇文明创建工作
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安排下,我镇以争创“全国文明村镇”和“国家卫生镇”等活动为载体和抓手,坚持严格对照创建标准,把创建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精心部署,稳步实施,促进了全镇文明创建工作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将上半年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工作推进和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大
为认真做好“全国文明村镇”和“国家卫生镇”争创工作,我镇迅速行动,对全镇创建工作进行了精心部署落实,在具体创建工作中,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配合抓、各村社区共同抓的工作格局,明确了创建目标、工作标准和责任分解,落实专人负责创建日常工作的开展。并形成创建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究部署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及时解决创建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指标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考核各单位工作实绩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镇文明委工作制度健全,文明委成员单位责任制有效落实,创建工作经费纳入了镇村两级预算,1-6月份全镇用于文明创建常规经费已达120
余万元。为进一步加强督促协调力度,镇文明办还牵头组织对全镇各村、社区、责任单位文明创建工作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督查,对照创建内容和工作标准,及时形成督查结果和整改意见,针对创建薄弱环节,研究制定出整改计划和措施,在规定时限内整改落实到位。同时总结推广创建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健全了一整套长效机制,提高了创建工作的整体成效和水平。
二、卫生创建薄弱环节得到有效整治,镇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按照抓住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原则,我镇重点对澜溪老街、沿江码头、镇区道路等创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了全面集中整治。结合血防综合治理专项经费,投入13万元,在老街及青通河畔修建了5座标准化渔民码头公厕,投入近50万元对光荣大道等主干道路破旧的路灯、公益广告牌全部进行更换。为从源头上解决镇区道路因超重车辆挤压导致路面损毁严重的实际情况,我镇一方面积极协调成立了市大桥大队大通中队,负责道路的日常监管,另一方面,通过招标投入53万元,启动了沿江路建设工程。同时着重加强对公路沿线和村庄环境的集中整治,结合重点工程征地拆迁,不断完善村庄规划,改善农村居民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为切实提高城镇创建工
作水平,我镇还进一步加大了对镇村环境卫生的日常整治和管理工作,镇城管中队和保洁公司每天对辖区内的道路、绿化带、垃圾堆放点进行清洁整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无害化卫生填埋处理,保洁率和清运率达100%。3月份,新建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已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以前镇区无垃圾处理场的问题。经过集中整治,镇区主次街道整洁畅通,交通秩序良好,公共设施有效维护,无乱贴乱画、乱拉乱挂和违章搭建现象。市场管理按照规定标准做到文明经营、整洁有序,文明经营户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开展。
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镇、村(社区)建有固定文明创建宣传栏,定期刊登精神文明创建宣传内容,主要公共场所和交通要道经常张贴悬挂宣传创建活动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公益性广告和标语。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动员,全镇广大群众对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镇工作的知晓率达到90%以上,从而营造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利用重要纪念日、节庆日有计划地经常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诚信教育的宣传活动,在各中小学校开设了以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道德教育课,并通过举办廉政歌曲歌咏比赛和“迎奥运、树新风”礼仪知识竞赛等活
动,使公民道德意识深入人心。深入开展了“三反对”活动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封建迷信、赌博、婚丧事大操大办现象大大减少,讲文明、树新风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切实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镇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了全面维修,完善了相关设施,添置了1.2万元书籍、刊物,各村均建有村文化室和村民活动服务中心,启动了金华村、福光居委会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新一村、光荣居委会、大院村、河南嘴社区、金华村、和悦村还通过积极申报争取上级资金12万元投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加,民间业余文化活动组织也进一步健康发展,涌现出了村级龙灯会、社区腰鼓队、健身气功协会等民间文体队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经常组织开展。
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我镇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创建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少数单位和群众文明创建意识不强,市容卫生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城区文明创建和卫生管理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改进,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动员力度,通过开辟宣传栏,在主要干道和重点部位树立宣传标
牌、标语,印发公开信和在公共场所设立文明宣传标志等形式,引导广大群众自发参与到文明创建活动中来,努力形成整体联动、全民共创的浓厚氛围;二是切实加强对城区卫生保洁工作的督查考核,进一步提高卫生保洁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市容卫生工作管理水平。同时,对城区垃圾箱、公共厕所等设施进一步改建完善,不断提高城区卫生管理基础设施条件;三是结合新农村和民生工程建设,积极争取改水改厕、村村通等项目资金支持,不断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四是进一步完善城镇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在各村、社区建立规范化的文化活动室等,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五是进一步巩固扩大文明创建工作成果,制定长效机制和完善考核措施,积极推进城区卫生创建工作向城市化管理 模式接轨,确保文明创建长期见效。
文明创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镇进一步提升大通形象和旅游特色,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下步创建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措施,强化落实,对照差距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促进全镇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加文明和谐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