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化发展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申论范文赏析:城镇化发展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城镇化是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逐渐增加;另一个方面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质量的逐步城市化。
回顾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以往的城镇化更多地体现在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并没有相应地转移农业人口,相反,足以排斥农民进城为代价,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出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严重限制了国内需求的增长。
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业内专家认为,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的价值才能达到市场化的要求,农业土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才达到7i定的水平,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农业成本才合有大幅度的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的进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实现城镇化战略、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最终完成。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达到39.1%,就是说,全国有1/3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从世界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率从36%提高到60%属于加速期。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镇化;定要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切实解决“王农”问题。
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农村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确定为中国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城市有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意味着不同的分工。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国际交易成本比较低,它的主要作用是国际交易的平台;中等规模的城市是区域交易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领头羊的作用;小城市是周边集镇的交易平台,集镇又是周边农村农副产品的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城镇化不能只注重大城市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和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大城市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上需要与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互补。要把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相结合,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实现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要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合理的城镇化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
据专家估计,按照现有的生产水平,中国目前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约有2.5亿人。如果农业生产力持续提高的话,富余劳动力将更多。只有持续地、有条不紊地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才能逐步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会实行城乡统筹,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制订城乡规划和研究重大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
点评该答卷是一份比较好的申论答卷。申论要求1,对问题的概括准确,将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比较全面地囊括了进来。申论要求2,从七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可以说比较全面,只是在层次上有些模糊不清。申论要求3,是一篇好文章,而且也符合申论要求。
第二篇:“三农问题”与城镇化道路
“三农问题”与城镇化道路
摘要: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分析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进城镇化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加快城镇化进程,应该坚持在政府引导下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三农;三农问题;城镇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七亿三千万农民,如此庞大的数量也决定了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问题。可以说,解决三农问题就等于解决了关系整个中国前途乃至世界发展的大问题。作为这七亿三千万分之一,我在观看《国情备忘录:农字当头》之后,也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中国三农问题的原因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根本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农民生活的现代化,是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然而,当前,中国面临着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严重减缓;农民就业严重不足;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乡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农民对土地、对政府的预期严重下降;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持续发展能力严重降低等等问题。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上中国是农业大国,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广大农民以小农经济的形式进行简单再生产,大多数农民从来没有富足过。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 传统农业经济逐渐解体。解放前夕,中国的广大农村仍然处于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形成了封建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传统农业与近代工业,传统农村与少数较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在这种二元结构中,城乡之间的关系实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使得农民创造的大量财富转移到了城市资本家及国外资本家的手中。加上不断增加的人口与有限的耕地形成的尖锐矛盾,以及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农村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
第二,在严格的户籍制度下,农民被限制在狭小的土地上生活,压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造成了农村的愚昧和贫困,而且也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流转,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如果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带来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形成三农问题的本质根源,那么使农民回复到小农经济的生存状态,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中国几十年来的偏向城市的财政体制使得农村成为过度的“输血者”,兼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短缺,直接加剧了三农问题的深度。金融机制对农业和农民的歧视,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缺失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缺少了强有力的外围支撑。
二、城镇化道路和三农问题的关系
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引起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术界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具体路径。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是城镇化的过程,一个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人口非农化、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过程,城镇化与非农化、农业生产现代化相互推动、共同发展,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所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方面有利于把中国分散的农村工业适当、合理地聚集起来,以工业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推动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解决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到城镇的步伐,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形成聚集效应,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途径,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2003年,中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14.6%∶52.2%∶33.2%,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低收入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近20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近3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9.1%∶21.6%∶29.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其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滞后。所以,发展城镇化,一方面,使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可以提高农村人均劳动力的土地拥有量,逐步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可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镇是人类文明和文化荟萃的集聚体,城镇文明是构成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还承担着创造和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重任。只有当一个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0%以上时,城镇文明的普及率才能达到90%~100%,才能真正消除城乡差别,使城乡居民共同享受城镇的现代文明。根据1998年统计资料计算,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文盲率降低约0.25个百分点。
三、加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城镇户籍制度和城乡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社会结构
以传统的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体制,是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面临的最大的制度性障碍。改革开放后,附着在城镇户口上的各种利益不断地消失,市民享有的特权在逐渐弱化,原有的户籍制度所形成的城乡壁垒开始松动,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户籍管理,建立新的户籍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1)取消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的登记制度和统计办法,代之以身份证管理和按居民固定居住地登记的户口分类统计制度。(2)放开小城镇的户籍制度,废除各种不合理的入城壁垒,准许在小城市生活数年又有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人申请与普通市民一样的常住户口。(3)松动大城市户籍制度,为两地分居夫妻、异地子女父母入城提供方便;对于在大城市有大量投资,拥有房产、稳定职业和收入来源的人,允许其在城市落户。
(二)进一步加速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推动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已经“离土离乡”,到城镇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的身份由农民转变成了市民。而农村土地制度却没有随着农民身份的转变而发生变化,许多农民在城市有了工作,农村的责任田就抛耕、荒芜。为了避免农业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促使农民真正“离土离乡”,必须加快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改革现有农村土地制度。从实践经验来看,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
离的前提下允许农户将承包的土地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和合作开发,以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二是允许农村集体土地折股参与城镇开发,以土地入股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村、乡有进入城镇居住的优先权。三是成立国土资源开发公司,专门进行土地的开发、征用和管理。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支撑点,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依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于小城镇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应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明确乡镇企业的产权关系,通过兼并、联合、合资、股份化等形式扩张企业规模,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促使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向县城或县域内城镇集中。乡镇企业要在结构调整中,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注重新技术的运用、新产品的开发,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一方面可以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农村工业的发展可以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缓解城乡二元结构强度。
(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中国城镇化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广开门路,寻找资金来源。由此,必须改革原有投资体制,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1)中央政府应该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2)加大地方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地方财政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应占总投资的20%~30%。(3)通过银行发行建设债券等直接融资的形式吸纳社会上的游资。(4)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5)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金融资本向小城镇流动,以增加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量。(6)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私营企业以及农民个人向城镇建设投资。
第三篇:浅谈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最终版
编者按:中国自古就是个农业大国,其崇农抑商的政策贯彻有古社会,农业文明也创造了巨大的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农业、农村、农民都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开始了新的历史创造。从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从政社合一到政社分离;从家庭联产承包到个体经营;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到专业合作社;从土地流转到产业经营;从城市化到城镇化……新中国的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伟大的社会实践探索,有改革的阵痛,也有成功的喜悦,有教训,更有经验。在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的当今时代,经济基础的成长必然要求上层建筑有相应的调整,在中央确定了城镇化发展的大方向之后,在千差万别的广大农村如何确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其实践路径若何,怎样通过城镇化有效解决长期困扰人们的三农问题,已经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长期从事该领域实践与研究的专家学者一畅所见,以飨广大有志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各界有识之士。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齐伍军教授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近70%,70%的农业人口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也是欠发达国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全球排名虽然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世界排名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位居世界第108位。中国不发达主要是农业拖了后腿。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10%,这一事实反映了中国农业经济十分落后,创造的价值非常低。发展农业经济,中国经济才会快速发展,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之一。究竟如何解决中国农业发展模式,如何提高农业产业价值,如何使农村走向城镇化,如何最终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重视我国农业发展,几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三农问题放在首位,对三农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国家每年对农业投入很大,但效果并不明显,我国各级政府也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但是始终没有一个有效的发展模式。因此,十几年来三农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也没有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问题:
1、非市场经济体制阻碍了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首先,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无法通过对土地权的处置获得价值增值。地方政府廉价征用农民土地高价卖给开发商,农民得到的只是地上物的补偿费,并没有得到处置土地应该得到的回报。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就无法将土地作为资产与投资人、农业企业合作实现自己的价值增长。
其次,国家虽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但是始终没有从体制上根本解决问题。由于没能有效地让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导致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除了税收优惠和政策补贴外,没有可以推动农业发展的有效资源。
其三,地方政府重工商轻农业,将大量农民土地征用出卖给开发商开发房地产,忽视了农民利益与农业发展;高度重视招商引资与工商业发展,不重视培育和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
2、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十分传统与落后(农民家庭种植模式)。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低,还停留在一家一户小面积手工作业种植的传统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下,创造的价值较低。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现代化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与信息化。在美国,3个农民可以种植5000亩土地,而在中国,一家人最多种植几十亩土地。美国3%的农业人口满足了100%美国人口的吃粮问题,而中国70%的农业人口还满足不了中国100%人口的粮食需求问题,每年还要靠进口大量的粮食来保证我国的粮食需求。
3、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农业产业化的障碍。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技术的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种植模式,已经明显地成了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土地分户承包种植,除了土地边界、农田道路与沟渠造成土地浪费土地之外,最大的障碍是无法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装备进行大面积耕作,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与高品质化,同时这也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瓶颈。美国的农田全部是农业企业在种植,根本不存在农民个人种地问题,并且,美国的农业企业是从种子研发、科技创新、种植、精深加工到终端产品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经营。因此,美国农业产业效率较高。美国农业的发展也曾经历过从农庄、农场到农业企业的过程,通过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兼并,使得美国农业产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同时,美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目前美国农业产业已经达到了高度集中的程度,全美国的农业控制在四家农业企业手中。此外,美国农业发展快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支持力度非常大。美国农业企业种植价值100元的粮食,美国政府就补贴100元(美元还是人民币?)来支持农业企业的发展,加上美国农业的高科技推动,高产、高附加值农作物的研发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使得农产品的价值数倍增加。与此相适应,农业产业企业利润水平的提高也吸引了资本的介入,在资本的推动下,美国的农业又得到了更快速的发展。
4、中国的农业发展在既缺乏发展理念、发展技术,又缺乏资本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快速发展。首先,农业产业化应该以市场价值为导向,农业产业化、产业链应该如何设计,不应该让不懂市场的农业规划部门来规划,应该由懂得市场规律的商业专家、投融资专家来进行可行性研究。因为种什么作物、深加工产品的市场价值与竞争优势直接决定了对农业产业的投资成功与失败,而我国的农业项目几乎都是农业规划机构给做的规划,甚至不少农业项目完全是为了取得农业产业扶持政策而设计的,而制定农业扶持政策的人并不考虑农业产业终端产品的市场价值与投资价值。因此,中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基本都是失败的,更不可能吸引投资人来投资。
中国的农村、农民既没有技术又没有投资能力,更没有发展思路,再加上地方政府对农业发展没有清晰思路,因此,仅仅靠农民手中的资源无法实现农业产业化。全球农业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是美国,其次,是日本,第三是台湾。美国通过基因技术来解决提高农产品价值、产量、质量与抗病虫害问题。日本的基因技术也非常发达。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户县,有一个葡萄种植基地因使用日本的葡萄种植技术,实现了葡萄的高产量、高品质,一年内五熟,一年收获五茬葡萄。一位就职于香港某上市公司的美国农业专家,解决了冬虫夏草的工厂化生产问题,而且生产的冬虫夏草的品质比野生的还高,且不含重金属。因此,种什么作物价值大应该由市场决定。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的原动力。所谓农业产业化必须建立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上,否则农业产业链不完整,农产品就没有市场出路,更谈不上提高附加值。要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就必须在有资本介入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农业产业的特点是投资回报率低、投资回收周期长(有的项目投资5年内没有任何回报),我国许多的农业项目,因为事前没有做详细的投资预算与可行性分析,农业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造成资金链断裂而失败。因此,如果没有投资能力强的企业介入农业、没有资本投入农业,就无法实现农业产业化。
5、党中央、国务院虽然在前两年出台了农业用地土地流转政策,但是,因为没有详细的土地流转机制和操作规则,造成全国各地土地流转模式不统一,并且因种种障碍使得土地流转无法顺利完成。如,安徽省阜阳市某区仅因两三家钉子户不同意土地流转从而造成土地流转受阻,无法进行下去。总之,全国关于土地流转没有成功模式,造成土地流转无法进行,直接阻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6、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对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带来有益影响。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应该建立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身份转变的基础上,但不少地方政府并不重视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与推广,为了卖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幌子让农民住进楼房,腾出土地,政府好取得配套建设用地指标来卖地。农民住楼房去种地,农业生产资料与农机具没有存放场所,破坏了农民原有居住方式,给农民生产与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农业产业化没有得到发展,农民身份没有转变,农村城镇化也根本无从谈起。
7、大多数地方政府只重视招商引资,不重视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发展地方经济。经调研发现,由于每个省都把招商引资作为考核下级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加上地方政府领导更换过于频繁,扶持农业企业发展周期太长,一个农业企业还没扶持起来,地方政府领导就又被调走了,短期看不到政绩,而招商引资来得比较快,政绩较明显,因此,很多地方政府领导只重视招商引资不重农业产业发展,这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8、农民奔小康的发展方向不正确。国家支持农民奔小康,本来应该是就地发展农业产业,就地致富,可是,不少基层地方政府不引导农民就地发展农业,就地创办农业企业,通过就地发展农业企业来致富,而是错误的单纯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从而造成农村有效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的人,造成许多土地荒芜无人种植,不但无法发展农业产业,仅凭无劳动力种植的土地无法提高农民收入,更无法实现农村城镇化。
二、中国三农问题解决思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1、要解决中国农村、农民与农业等三农问题,必须从发展农业入手,必须建立在解决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问题上。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价值规律,不管农业产业化如何发展,最终都必须通过市场实现其价值,否则都将失败。农业种植模式必须由农户种植过度到农业企业种植,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与信息化的高效生产模式。因此,中国三农问题解决基本思路是:消除农民、消除农村,以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现代化、种植工业化和乡村工厂化、公司化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建设。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作为经济支撑的基础,要实现农村城镇化,首先必须解决农民过上城市化生活的支付能力问题,也就是必须解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问题。由于农产品附加值很低,必须通过科技创新种植高附加值农作物与产业链延伸,通过对农产品精深加工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真正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把农民变为城镇居民。
2、创造成功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土地流转模式。农业产业化必须有资本与企业介入,因为农民没有投资能力,也没有技术研发能力,要把农村公司化、工厂化必须由企业与资本介入才能实现。企业要投资农业,需要工厂化种植,以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生产与精深加工来经营,于是需要建工厂与各种经营设施。企业既需要大量耕地来建立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又需要企业生产研发设施所需要的建设用地,因此,农民的耕地与宅基地一起流转是最好的土地流转模式,农民耕地流转后农民不用再自己一家一户种地,宅基地流转后把农村建成了城镇,农民也变成了农业产业工人。
3、农田耕地与宅基地一起流转模式简介:农民将耕地入股给农业企业,每年农业企业每亩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给农民相应价值的固定分红回报(如山东省夏津县每亩每年1500元,有的县每亩1300元等),这样保证了农民流转土地后的固定收入,如果农民到农业企业工作,再取得一份工资,这样就保证了农民收入的稳定与提高。
农民宅基地流转后,地方政府将收回的宅基地集中获得建设用地指标,好规划新型城镇建设,将部分建设用地出让给企业建工厂和经营设施,由企业用国有土地出让金加政府补贴来建设农民居住的城镇社区与配套商业综合体,以及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企业先通过新型城镇商业综合体开发获得资本积累,然后通过资本积累来投资农业种植生产、研发与精深加工。如果不先通过土地开发获得资本积累,由于农业产业链过长,投资规模过大,企业等不到生产出来终端产品就会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而使企业倒闭。企业通过新型城镇建设中的商业土地开发获得资本积累后,就有能力进行从农业科技研发、现代高效种植、终端产品精深加工到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经营。例如,山东省陵县某大豆加工企业,共有大豆深加工产品100多种,其中纳米级大豆蛋白粉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技术几十项,并在全球78个国家申请了专利保护。农产品大豆的附加值提高了数百倍。
三、中国三农问题解决思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可行性
1、中国三农问题,必须通过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来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农业产业化问题必须建立在市场价值的基础上,即从种植作物选择、种植到深加工后变成附加值很高的终端产品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的价值。为此,农业产业化模式由经济专家与投融资专家来设计,站在投融资的角度来设计农业产业化,确保终端农业产品的市场优势、市场价值与投资回报率。
2、在农业产业价值高倍增长的基础上解决农民身份转换的问题,通过耕地与宅基地一起流转,在保证农民利益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让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从而解决农村城镇化问题。
3、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宅基地流转与产业支撑为基础,不占用农村耕地,符合国家土地政策,不存在政策障碍。
4、农业产业化在成功商业策划的基础上,在农业企业先期投入与国家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在证明了农业产业化商业模式的价值时引入专业风险投资机构投资推动快速发展,后期实现农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综上所述,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从解决农业产业化入手,通过发展从现代化高效农业研发、种植、精深加工,到产品市场价值的提升,使农业由农民种植到企业化种植与精深加工,变农户种植到现代大规模种植,变农村为新型城镇,变农民为产业工人,以消除农村、农民,用企业与资本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以农民耕地与宅基地一起流转的土地流转模式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经过实践证明目前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齐伍军(区域经济战略研究员)
第四篇: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城镇化建设会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表现在:
一、带来当地劳动力和就业需求的变化;
二、第三产业需求的变化;
三、教育需求的变化等。
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商机主要有:
一、房地产行业;
二、建材工业;
三、钢铁行业;
四、道路交通建设;
五、餐饮服务业等。
6、新型城镇化带来的财富机遇
第一、传统周期性产业的黄金期已过,能够生存下来或者继续实现增长的企业需要在区域布局方面表现出特点,包括生产区域和销售区域的有机调整;
第二,就地城镇化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将带来中低端消费的增长,特别是中档品牌消费可能会表现出比高档品牌消费更强的生命力,同时这种城镇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关于提升农业生产率的配套投入值得重点关注;
第三,大城市的信息化升级和服务业分工细化过程,智慧型城市、清洁型城市、服务型城市带来的产业增长都是有潜力的。城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的,发展宜居小城镇经济,打造成千上万个中国式的“欧洲小镇”,用城镇产业集群形成不同特色的城镇经济,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业实行机械化,将农民变成居民,于是新的消费群体形成,经济形成良性循环.新型城镇化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财富机遇。
第五篇: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盖德乡大乾村主任助理 周春兰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讲话立意深远、总揽全局,催人奋进,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其中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理论性、战略性的指导:“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通过学习,本人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是在思想上干部要把“心”沉到群众中去,胡总书记提到“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只有真正带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意和浓厚感情沉到群众中去,带着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事、认认真真为群众解难的心沉到群众中去,增进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激发干部对群众的热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全身心去了解群众,才能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服务发展、服务人民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在行动上干部要把“身”下沉到群众中去,胡总书记提到“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就是要要深入群众,干部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干部有多亲。领导干部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情下基层,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到难点最突出的地方去了解实情,到问题最集中的地方去寻找答案、到矛盾最尖锐的地方去解决问题,以一名老百姓的孩子的身份,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深入到农户家庭、田间地头,真心实意的深入到群众中,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排查情况、分析矛盾、解决问题,真正了解实际情况,从实际工作中、从矛盾困难中、从干部群众的呼声中寻找破解工作难题的良策,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
唯有如此,群众才能认可干部、接受干部、欢迎干部、亲近干部,干部才能听到群众的真心话,才能找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在新形势使各项工作更加贴近基层、更能服务于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