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农问题及其发展的看法

时间:2019-05-13 11:1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三农问题及其发展的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三农问题及其发展的看法》。

第一篇:对三农问题及其发展的看法

对三农问题及其发展的看法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城乡差异大,农民收入过低,以及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基本温饱,应有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农民问题放在了三农问题的核心位置,充分体现我国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通过党领导全体人民,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从而促进共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三农问题中,农民,农村,农业是不可分割的,这几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除此之外,农民的总体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生产过剩,农业生产方式较落后,农业资金投入过少,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不协调。导致农业的畸形发展。在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农业的高科技投入力度不够,并且农民的综合素质不够,不能掌握必要的技能,从而使现代农业的发展止步不前。

面对三农问题,我国政府已经做出努力,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农村。因此,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摆在农村,把工作的入手点摆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就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1、,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2、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3、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强化城乡设施连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

4、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通过深化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 场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在2003年,中国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二是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三是取消农业税,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经过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05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四)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二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应大力倡导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向制造业﹑服务业和城镇转移,来减少农业人口,对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问题及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政策是平衡农民的一个重要工具,政府也规定各地方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既要坚持土地公有制,又要明晰土地产权,正确对待城乡土地制度“二元”结构。把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集体,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这不仅有利于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土地发展城市经济,也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所取得的成效 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农问题意义重大,解决三农问题,不仅能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并且,很大程度上减少城乡的距离,促进共同发展这一宏伟目标。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在我看来,三农问题的解决,必然成为我国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从而让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走的更久,更长远。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着我们不断修正,改进,从而使社会主义越来越好。

第二篇: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看法

『天涯杂谈』 对我国三农政策的一点看法

对我国三农政策的一点看法

本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又在基层工作,想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对我国三农问题的一点看法.自这届政府上台以来,转而实行亲民政策,客观来说,广大农民确实得益不少,“村提留,乡统筹,农业税,特产税,包干费,屠宰税”等以前压在农民身上的大山没有了.在我们这个经济较为落后基本以农业为主的地方,乡政府除了车辆使用税外已没有面向农民的收费项目了,不仅如此,每年的“直补良补”还向农民给钱,这在以前简直是想也不敢想,由此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已使得农民的“地位”相比以前大大提高,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现在在农村由于这些政策的影响,已出现了无政府主义的苗头.主要表现在:一些合法的税费农民也不交了,乡政府的一些本来是对农民有利的工作农民也不支持了,农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有钱吗?没钱别啰嗦!

由于农业税费的减免,本来以前就欠税费款的一些钉子户旧帐也一笔勾销了!当然也许你要说这笔钱本来就不该收,可是,这样一来,那以前交了税费的农户呢?这对他们不是很不公平吗?这样直接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以后谁还会交钱?政府不也是欺负老实人嘛,哦,不交的最后就不用交了,免了??

还有,现在农村工作中,涉及许多问题,乡政府碰都不能碰,明明是依法办事,可就是跟你闹!知道你们政府现在怕上访,一有个芝麻小事就上访告状,更有不少人纯属无事生非,煸风点火.也许你们会说我别有用心故意诋毁农民伯伯形象,可是当你真正在基层工作几年你就会体会到的.我们这有个乡,浙江移民多,出奇的乱,到目前为止只有二任乡党委书记没挨打,这二任基本靠作老好人,完全至法律政策于不顾换来的.乡派出所拘捕的流氓居然被其家属和同伙强行放走,还将民警打伤,这里的民众稍有什么事就聚众冲击政府部门.不达目的不罢休!在这里象计划生育,林政等执法工作根本很难开展,因为搞不好就要挨打!有一次县森林公安分局派出十多辆车三四十个民警去追查当地林木走私案,被几十名妇女围攻,她们专戳警车的车胎!

从这些情况看来,我认为问题在于:一是我们政府的政策总是以一种运动式的方式推行,而不是通过人大等立法机构以法制的方式稳步推行,许多政策的出台前缺乏全面周详的考虑,许多政策看似公平其实隐含着更大的不公平.二是中央集权过多过大,许多政策出于对地方执行变形的担忧往往一竿子到底,地方政府无法根据本地情况适当调整,而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使得政策的效应大打折扣.三是我们的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没有一个长效的稳定的法治轨道,就像钟摆,忽左忽右

评述: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效果

张少春

1997年前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出现新的变化,外贸出口下降、消费需求严重不足,银行资产状况面临加速恶化的趋势。为推动经济增长,国家开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现在回过头来看,就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言,这项政策的实施结果从两个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直接的方面,在经济不景气、银行普遍“惜贷”的局面下,通过补充银行资本金和对银行定向发债吸纳资金,防止了银行信贷资产大量向不良资产转化的可能,防止了银行存差持续增大对经营状况的影响,直接达到了化解银行风险的目标;二是间接的方面,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政府投资拉动经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从而通过整体经济状况的改善达到化解金融风险的目标。

财政直接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包括补充资本金和对原来过高的储蓄沉淀进行吸纳,将信贷资金转换为财政投融资资金,用于公共投资的即期启动。这样的操作是在考虑银行实力、信贷风险、财政承受力等多方面因素后,分步骤完成的:(1)1998年5月18日,财政部首先面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商业银行和城市合作银行,发行了年利率6.8%的450亿元7年期专项国债,用以补充非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2)1998年8月18日,财政部又定向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特别国债2700亿元,所筹资金全部用于补充上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充足率,帮助银行规避风险,扩大其贷款的承受力。(3)1998年8月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决定向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分两年纳入国家预算、打入财政赤字,同时由银行配套1000亿元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投资的拉动作用。

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方面,1998年财政吸纳的信贷资金有计划地从农村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交通和通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电网改造、国家直属粮库建设、经济适用住宅建设六个方面流

向要素市场,通过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其中一部分则转化为消费基金,带动即期消费增加。国债专项资金与银行贷款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率为1:2.53,说明1元国债专项资金的使用带动了2.53元社会资金的投入。据国家计委统计,1998年通过国债专项资金带动的2173.5亿元投入,形成了2074亿元的工作量,由此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左右。

1999年政府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8月30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增发600亿元国债用于增加固定资产投入的议案。新增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在建的基础设施项目、一些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重

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环保与生态建设以及科教基础设施等。1999年的财政政策开始注重直接投资和技术改造贴息相结合。在增发的600亿元国债资金中,有90亿元作为技术改造的贷款贴息,专门用于支持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系统的技术改造。据测算,使用90亿元财政债券资金用于技术改造贴息,可拉动约1800亿元技改投资。采取这种方式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但可以带动银行贷款和地

方、企业的配套资金投入,扩大投资需求,而且可以对企业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1999年9月初,国家出台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政策,这次调整收入政策重点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包括适当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的收入水平,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方面需求对银行的压力。总的来看,1999年政府举债拉动经济增长2%。进入2000年,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国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我国近年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是显著的,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政策的具体制定和执行中,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一是政府通过举债直接吸纳银行资金的限度问题。向商业银行发行国债,可以直接减小银行“存差”过大带来的经营风险,但这种吸纳要以资金使用效果和财政的最终还债能力为基础,否则就变成了财政与银行间单纯的风险转移,而不是化解。此外,银行也必须考虑自身业务应有的发展规模和需要,考虑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定位,不能单纯为解决困难而缩减业务,影响发展目标。二是不管直接的措施还是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宽松环境的间接措施,都只能起到防止新的金融风险增加和恶化的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积淀下来的风险,改革、发展和银行自身的规范运作才是治本的战略选择。因此,要防止这种过渡性政策实施所带来的对金融风险意识的淡化。三是这几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着眼点主要在财政支出的扩大方面,财政收入始终保持着超常规增长,1998年名义增长率14.2%,1999年达16.6%,剔除价格因素则高达15.7%和21.1%。这种收入政策与支出政策的互逆调节可能产生政策效应上的“内耗”,影响对当期经济的拉动力度,同时由于可能产生的高税收等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则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选择、强化银行的“惜贷行为”,从而影响到经济自动恢复增长的最终效果。

我国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

2002-7-6 10:26:47 责任编辑:

1999年,朱鎔基总理先后视察了西南、西北6省(区),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措施。200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林计发[2000]111号),初步明确了退耕还林政策。为了明确责任,严格管理,推动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200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为适应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2002年4月国务院又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目前,退耕还林的主要政策是:

(一)退耕还林要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农民吃饭、增收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综合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问题;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选择树种;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二)实施退耕还林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坚持个体承包的机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必须切实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这几个主要环节,确保退耕还林取得成功。

(三)凡是水土流失严重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应按国家批准的规划实施退耕还林。对生产条件较好,粮食产量较高,又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农民不愿退耕的,不得强迫退耕。

(四)退耕还林要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的生态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位,不得低于80%。对超过规定比例多种的经济林,只给种苗和造林补助费,不补助粮食和现金。

(五)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补助。粮食和现金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50公斤;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00公斤。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20元。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补助粮食(原粮)的价款按每公斤1.4元折价计算。补助粮食(原粮)的价款和现金由中央财政承担。

在粮食和现金补助期间,退耕农户在完成现有耕地退耕还林后,必须继续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由县或乡镇统一组织。

(六)国家向退耕户提供种苗和造林费补助。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款由国家提供,国家计委在计划中安排。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标准按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每亩50元计算。尚未承包到户及休耕的坡耕地,不纳入退耕不林兑现钱粮补助政策的范围,但可作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按每亩50元标准给予种苗和造林费补助。干旱、半干旱地区若遇连年干旱等特大自然灾害确需补植或重新造林的,经国家林业局核实后,国家酌情给予补助。

退耕还林种苗和造林补助费发放方式,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尊重退耕农户意愿的前提下,退耕农户与种苗供应方签订书面合同,并在造林验收后,由种苗供应单位与退耕农户结算种苗补助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退耕农户指定种苗供应商。种苗和造林补助费,只能用于种苗、造林补助和封育管护等支出,不得挪作他用。

(七)关于退耕还林的农业税征收减免政策。凡退耕地属于农业税计税土地,自退耕之年起,对补助粮达到原常年产量的,国家扣除农业税部分后再将补助粮发放农民;补助粮食标准未达到常年产量的,相应调减农业税,合理减少扣除数量。退耕之前的常年产量,按土地退耕前五年的常年产量平均计算。补助给农民的现金不计入补助粮食标准。退耕地原来不是农业税计税土地的,无论原来产量多少,都不得从补助粮食中扣除农业税。

实施退耕还林的县,其农业税收入减收部分,由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八)实施退耕还林后,必须确保退耕农户享有在退耕土地和荒山荒地上种植的林木所有权,并依法履行土地用途变更手续,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放权属所有证明。

(九)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实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农民承包的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以后,承包期一律延长到50年,允许依法继承、转让,到期后可按有关法律和法规继续承包。

(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退耕还林。有条件的地区可本着协商、自愿的原则,由农村造林专业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租赁、承包退耕还林,其利益分配等问题由双方协商解决。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集中连片造林,鼓励个人兴办家庭林场,实行多种经营。

(十一)为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开展生态移民、封山绿化,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加强川地、缓坡耕地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十二)退耕还林实行“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省,省级政府对工程负总责。各省级政府要层层落实工程建设的目标和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并认真进行检查和考核。

(十三)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作业设计等前期工作费用和科技支撑费用,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由国家计委根据工程建设情况在计划中安排。前期工作费用和科技支撑费用的有关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退耕还林地方所需检查验收、兑现等费用由地方承担,国家有关部门的核查经费由中央承担。

第三篇:谈谈我对“三农问题”的一点看法

谈谈我对“三农问题”的一点看法

所谓“三农问题”,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的总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国际竞争,使的三农的矛盾更加突出。“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然,国家也花大力气致力于此问题的解决。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农业带来的风险。

当然,减少农民数目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国家经济实力的支持,而在当今我国的情况下,做到此是还是相当困难的。至少存在于农村与城镇之间的两级分化,贫富差距以及农业落后等问题也是相当难解决的,而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本来完成和支持的。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中国有九亿多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确是任重而道远。但是任重道远并不代表没有成功之日,毕竟国家社会等各方面都在努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最终要靠科技的进步,要形成工业与农业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局面,工业反哺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致力于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同时,花大力气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与文化素质,转变农民落后的乡土意识,这才是根本出路。当然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最后,为了国家经济的平衡健康发展,为了入世后中国经济及农业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三农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点思考

“三农”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的一个顽症,政府和各界纷纷对这个困挠了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和社会难题把脉开方,以期能够有所突破,从而推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得到质的飞跃和发展。我作为一个在农业大学就读的学生,也对这个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在这里提出来,希望不要见笑于大方之家。第一、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问题。

上个世纪九十年有文件说我们找到了一条“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转化,与西方城市化进程完全不同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就是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办法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有些简单,因为它违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首先,那种让支撑小城镇经济基础的乡镇企业和地方小工业遍地开花的设想与现代产业资源的聚集效应是背道而驰的。可以看到的,曾经“盛极一时”的乡镇企业在内地正日益萎缩或消失,而沿海一带制造业的规模却日趋扩大,产业链日趋完善,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其次,小城镇的规模小不利于综合利用城市的公共资源,也不利于发挥城市的综合效应,从而使得中国城市化的成本变得极其昂贵。如果小城镇在全国遍地开发,互相弧立,功能雷同则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是目前我们的国力所能承受的。

据新闻报道南京郊县一些地方,因政府集中征地搞开发,20多万农民陷入了无地、无业又无保障的“三无”境地,导致民怨沸腾,严重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当前有一些地方领导人为了什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在任内捞点“政绩”,竟不顾现实,硬是让农民搬出祖祖辈辈居住的乡村,集中住到沿公路建筑的一排排千篇一律毫无生气的钢筋水泥房子里,结果是既掏空了地方财政,榨干了农民仅剩的一点油水,还欠下了一屁股让其后任和百姓苦不堪言的债务,而最后农民因在“城里”无生活来源,种地也不方便,又通通搬回了原来的住所,真是劳民又伤财。由此看来,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是要另谋良策了。什么良策呢?其实还是应该遵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办事,顺其自然,做好服务和引导的工作,半点也取巧不得,任何人若想在这一进程中充当“高明”的设计师和指挥家,必将遭到可耻的失败和现实无情的报复。从目前实际的情况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是往大城市及其周边卫星城市以及制造业中心地带转移,而我们的政府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做好以下几件事就够了:

一、做好送工入城的工作。这主要是征对农村基层政府而言的,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是要政府加强引导,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尽量做好总量控制,避免盲目流动;其次就是要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在这方面,自从中央在农村工作会议上做出指示后,各地正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探索,其中浙江省衢洲市的“培训券”制度我认为很有新意,做法是由需要进城务工的农民提出申请,政府免费发给“培训券”,然后由社会办学力量凭券对农民进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最后由政府买单。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由财政反哺农民”。

二、做好接受农民工的工作。城市管理者应该在政策、法律、工作条件、就业指导、创业环境以及城管、维权、人文关怀等方面为进城务工者提供方便和服务,务必使他们当中尽量多的精英份子能够站住脚,融入城市,即便那些最终返乡的人,也要让他们多一些兴喜少一些失落,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当然,要做到这些,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城市各阶层要作为一个整体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包容,胸怀更宽阔一点,微笑再多一点。时下,正在各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为农民工讨工钱的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三、农业发展要产业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不要一门心思地尽想着往城里送,还应该立足农业和农村,尽量将农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农民不需要进城,在农村就可以发家致富,所谓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应该是一个相对的、变化的概念。相对现在农业还很落后萧条的情况,九亿农民当然是太多了,但假如我们把农业的本职工作做好了,这个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富余”是不是会少余一些呢?

第二、关于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上面说发展农业产业化,留住农村富余劳动力,以目前的现状来看,农业产业化也是振兴农业,发展农村,让农民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产业化模式呢?不同的国家因国情不同其农业产业化的模式是很不一样的。像美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产出、规模化运作的产业化之路。而日本则因为地少人多,3/4国土为山地的事实,多采取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模式,注重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环保理念,走绿色农业之路。我们国家与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形,不同的是我们还没有市场化所必需的外部环境。我认为,走小规模的家庭式经营之路将是我们大部分农民的选择,那种将土地私有化集中起来搞规模化经营的办法在符合条件的地方搞,诸如内蒙、东北等少数地广人稀的地方偿试,不适合在全国推广。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领导一提起农业产业化,马上想到的就是办一个什么农产品加工企业,然后让农民与它签订合同,叫:公司+农户或者订单农业。但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何其之多,怎么可能只有这一种模式呢?这说明,很多领导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知识。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所必需的外部环境,诸如建立顺畅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培育统一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由国家投资,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信息网络,让我们的农民少一些因为信息不灵而盲目进行低水平重复性投资所造成的损失(我对这个太有感性认识了);同时,也可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一个贴近农民、服务及时、不断更新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总之,市场经济体体制下的政府应该是一个服务性的政府,而不是直接去参与市场运作。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远大于其经济效益的行业,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弹性商品,一旦全部产业化后,农业将很难获得社会平均利润,这种情形在我国由于农业从业者太多,竞争激烈,将显得更为突出;现在加入了WTO,将逐步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无疑又严峻了我国农业的生存环境。农业产业的上游可以通过减少流通环节,优化物流配置来压缩运营成本,同时也因为其属于服务业的性质,获利应该是没问题的;下游问题大点,但也可以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科技含量,注重环保,走绿色农业的路子上下功夫,利用我们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无非是少投点钱,多投点力,因为我们中国的农民是最勤劳,最舍得花力气的。最主要的是政府要加大农业补贴,要直接补贴,要将农业补贴作为国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经济杠杆来用。美国农场主财大气粗,政府尚要对其补贴,我们中国的农民穷得叮当响,政府还舍不得那几个钱吗?

第三、要加强基层政府部门在经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要想提高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在改革基层政治体制后,政府也要起到引导作用,主要是为农民提供相关的经济信息,组织工农群众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村生产经营技术水平,大力开展第二、三产业等多种经营,有条件的也可以组织劳务输出,也可以组建集体所有制或股份制的公司企业,但要加强民主监督,防止贪污腐败。这种发展工商业,加速城市化进程,是提高人均收入,提高就业率的唯一途径。另外,政府还有义务有责任组织人民群众进行其他方面的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如修筑公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治理沙漠等等.这里面我们要清楚的一点是,我们现在的农产品及其再加工产品没有实现规模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而比较分散的民间资本对这方面的投资热情不高,这就要求国家在宏观调控上给与支持,并由基层政府扶持、引导相关企业的发展。另外企业还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使人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这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尤为重要,不能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至少要提供好的人文环境吧)。如果家乡的这些经济建设有了成效,人们不会盲目涌向大城市的,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很多反对取消户籍管制的想法也就多余了。

解决“三农”问题,既要用老办法,更要有新思路。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根据条件依法、自愿、有偿进行适当的土地流转;要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采取新的思路改进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我对三农问题的几点看法

1、三农问题实际上是农民和土地问题

所谓的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虽然说,这三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根本点还只是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太穷的问题。

农民贫穷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就是农民和土地的问题。农民太多和土地太少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任何情况下,一个方面的存在都是可以用另一个方面的变化去化解的。在我国,土地面积已经没有大量增加的可能,况且,在农业生产现在所使用的生产力下,假定有可能的话,如果无限扩大耕地面积,农产品就会过剩,仍然是对农民和国民经济不利的。因为有其它方面条件的制约,所以,土地和农民问题就只能是农民问题。土地太少与农民太多的问题就只有用减少农民的办法来化解。

2、农民太多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有9.3亿农业人口(不是9.3亿农民,农民是指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业人口包括不能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家属),人均只有1.5亩左右耕地。如果不算妇女,每个农民也只有6亩耕地可以耕种。因为现在农业生产基本上是拖拉机耕种、收割机收割,一般农民不可能有拖拉机和收割机,所以,他们只有付出费用请他人为自己进行。为了完成请他人为自己进行耕种收割,他们付出了数百倍的劳动。收入呢?只有百分之一,其中还是包括了粮食价格虚高的因素,所以,农民不但劳累而且非常贫穷。三农问题的农业真危险和农村真苦都只不过是农民收入太少的结果。农民的劳动极大地浪费使粮食价格虚高,粮食价格虚高使农民很难得到粮食价格高的利益,而且,使小农吃尽了苦头(愈小愈如此),农业生产现代化受到极大地限制。为了应付生活和生产,农民不能不群起追逐多种经营,在不稳定的农副产品市场中沉浮,不能不背井离乡当农民工,如候鸟一般奔跑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荒芜了土地,挣到了辛苦钱或者花光了路费而流落街头,拉低了城市的劳动力价值或者成为城市安全的隐患。农村的变化在城乡的差距中化为泡影,在新农村的实现中重新呼唤新农村的梦想。农村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使资源匮乏,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地挑战。

3、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减少农民

在提出解决三农问题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由于没有抓住根本,常常是“按住葫芦浮起瓢”,甚至是葫芦没有按住瓢也浮了起来。比如搞多种种植。在不提倡的时候,少数农民种植,有了赢利,但是,一旦变成了政府行为,号召或者命令农民种植,没有市场,不只是农民收入大大减少,而且影响了粮食安全。再比如粮食涨价,粮食价格上涨了,危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紧接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上涨了,农民在粮食涨价中的利益被抵消了,就又会有新一轮的粮食涨价。在2002年粮食涨价以前,学界就担心入世后中国农业的生存问题,可是,今年粮食又一次上涨。在一次又一次的粮食价格上涨中,中国农业的竞争力将向什么方向发展呢?在实际上,粮食涨价后,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物资就都相应的上涨了价格,甚至比粮食上涨的幅度要大得多。农民在粮食价格中所可以得到的利益被农业生产物资的价格上涨抵消了。还由于农民可以出售的粮食不多,绝大部分粮食是农民自己消费了,因而,增加了农民生产自己维持日常基本生活(生活水平愈低,则基本生活的开支所占的比重则愈大)即吃饭的生活资料的投资。这样,粮食价格上涨实际上受害最大的就是农民自己,土地愈少的农民就受害愈大。粮食价格上涨能够得到利益的实际是有许多粮食要出售的农民。当出售的粮食数倍於农民自己生活所消费的粮食的数量之后,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副作用才能够寻找回来。因此,粮食价格上涨只对大农有利。所以,解决农民也即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减少农民:一是农民少了,农民的耕地就可以大幅度增加,摘悼“小农”的帽子,劳动效益成百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提高,价格下降,农民收入成百倍增加;一是已经不是农民的农民已经在二、三产业中就业,可以取得高收入,问题理顺了,通畅了,就不会有“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事情出现了。

4、留下多少农民最好?

这个问题由生产力决定。所以会发生“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是因为可以干的事情太少了。如果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就不可能会发生那样的事情。当前使用的是拖拉机、收割机进行农业生产,一个农民在一个月的农忙中,可以收割耕种500亩以上。收割、耕种之后,再用2-4个月的时间,可以完成田间管理。一年两季,用8-10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500亩土地的农业生产任务。收获后在扣除全部生产投入之后,可以有24万元以上的收入。现在,人均土地1.5亩土地,一个农民之家4口人,有6亩土地,这样算起来,一个农民家庭(我们只算男壮年农民,按一个农民算)要有500亩土地可以耕种,就得把83-84个农户集中到一个农户中来,一个农户占83-84户的1.2%。如果一个农户耕种600亩土地,就是1%。其实,我们在计算这个问题的时候,完全可以不去求计算的准确,可以求取一个粗略的数字。实际上,由于许多原因,在我国一个农民耕种500亩土地的时候,农业人口会保持在3%左右。但是,在估计在人们心中的分量的时候,1%和3%甚至4%也同样吓人。所以,我在这里只按1%算。也就是说,在现在,中国农业生产只留下1%的农业人口是最好的,最能够发挥农业生产力的效力。

5、我们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吗?

先和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现在的农业人口是2%。他们的面积和我国差不多,人口却只有我国的1/5-1/4。也就是说,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上,美国有1口人,我国就会有4-5口人。这样,在相同的生产力下,美国有4-5%的农业人口,我国就只应该有1%的农业人口。因此,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落后于美国,所以,在美国是2%的时候,我国应该是1%左右(在上面,我估计应该在3%左右。问题不在于此,在于剩下的农民去干什么。既然美国其他人都有工作可干,甚至在2100年之后,有消息说,美国要实现农业人口2%和工业人口2%,为什么我国的人非农业没有什么可干了呢?现在来看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农村,只有3-5亩地的农民,除去实在没有办法使用拖拉机、收割机的极少数深山区之外,包括少数有拖拉机、收割机的农民在内,都必须请有拖拉机、收割机的农民为自己进行农业生产劳动。实际上,几乎是有拖拉机、收割机的少数农民(大概占总数的2%左右。由于如此,所以,拖拉机、收割机的效率极大地降低了)完成了全部的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剩下的农民中,有一亿多农民已经是农民工(前几天,在中央二套的一个专家的谈话中,说现在已经有两亿农民工。农民工是实际上的工人,只是我们没有使他们变成工人的机制而只把他们作农民看的灵活制度而已)来回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奔波,其他农民在用3-6个月的劳动完成请他人为自己进行3-6个小时的实际的农业生产劳动之外,余下的时间就是在乡村进行手工业或者商业、服务业等劳动挣钱。其实,98%的农民实际上已经不进行实际的农业生产劳动了。只是由于缺乏有效地梳理机制,把土地归实际进行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占有,使没有实际进行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专心致志的去进行二、三产业的劳动。就好象大禹治水时代黄河水聚中原,向东流向大海,是势所必然,只是需要有效疏导耳!

6、国家经营土地的效益

我们不说一个农民耕种500亩土地的收益,因为,在我们眼前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把99户的土地收归一户农民耕种,去计算那种收益无疑于痴人说梦,正因为如此,也使许多人的头脑转不过弯来,而没有办法解开把只能耕种3-5亩土地的小农转变为耕种500亩土地的大型农民的这个疙瘩。其实,如果打通一个关节,事情就能够变得非常简单。我们在上面说,现在,土地基本上是被2%有拖拉机、收割机的农民收割、耕种了,如果我们还是这样把土地这种间接由1-2%的农民耕种、收割的方式变成直接由1-2%的农民耕种、收割的方式,还是由1-2%的农民实际耕种,收割,是没有多么大的变化的。或者有人说,这样,余下的98-99%的农民不是没有活干了吗?其实,在以前,那98-99%的农民是有活干,但是1-2%的农民并没有少干活,现在,98-99%的农民不干活了,1-2%的农民仍然没有多干活,为什么不可以呢?如果把土地收归国家所有,由国家招雇或者承包给一个农民,在收成之后不伤害98-99%农民的原有利益,为什么不可以呢?按现在的收益看,有农业机器的农民一季收割、耕种500亩土地就可以收入3万元以上,两季6万元,是高收入,为什么国家不能用这种办法把人民生活的安全保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呢?

7、国家经营500亩土地的效果

国家经营500亩土地,招收一个农业工人(农民转变为工人或者也是市民),不说在收割、耕种500亩土地上的收入,只说便于规模经营所带来收益。由于规模经营有利于使用科学技术,粮食增产,还有农业生产物资的购买量大,在交易时转手少,就又取得了许多的经济效益。这些收入,是看得见的,但是,它的具体效果又是难以具体计算出来的。实际上,微型小农如果不能够彻底得到改造,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陷阱。在中国现在的特殊条件下,国家用这种统一经营的办法使农业经济的隐蔽的分羹经济变成为公开的分羹经济,是微型小农转变为大农的最好的方式,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快和最有效的途径。最值得注意的是,它为国民经济打开了一条广阔的大道。

8、98-99%农民的眼前与未来

当然,首先富裕起来的是1-2%的农民,虽然在国家、社会与各方面的有效帮助下,98-99%的农民也在其它产业的就业中走向了富裕,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抓住了机遇,成为大老板或者大企业家,成为巨富,但是,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从整体上说,在初开始的时候,他们刚刚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还没有农业生产之外的就业技能和创业经验,所以,国家或者社会要在这方面给以帮助。我们常常说,城市要反哺农村,工业要反哺农业。说到反哺,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简单的物质给予,而能力和条件的给予是最主要的。只有这样,这些农民才能够成为在向现代化进程中可以自由翱翔的人,赶上现代化的步伐。农民因为都得到了在他们有土地时的收益,他们就保持了以前的生活水平,因为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对土地的劳动投入,他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专心致志的去做其它方面的工作。在这时,要注意做好对一时还不能找到就业门路的人的生活的最低保障工作。

9、国家为中心的启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这样的做法是一条土地国有化的路子,但是,国家的力量或者是有一定限制的,一时不能完全作到,所以,一方面要根据国家经济力量安排分期分批的去搞,先易后难,另一方面,可以制定合适的政策适当的利用社会力量,甚至包括使用外资。但是,一定要把最终的制约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来。在当前,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使用的是控股的方式。但是,我认为,那只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方式,如果把它作为最后的方式使用,恰恰国家容易处于被动的局面,会在强有力的资本面前左右为难,还会产生不良后果。土地矿山是国家资源,是国家所有的,所有权、支配权、控制权、经营权、受益权都是国家的,还要控股干什么?这不是放弃了自己对它的所有权、支配权、控制权、经营权、受益权,而和资本站在同一水平了吗?在这里,允许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是一种经营方式,是所有权、支配权、控制权、受益权和经营权及与经营权相适应的部分支配权、控制权、受益权分开,归资本支配,是一种通过合同方式的经营让渡行为,不存在与资本的风险同担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在理论上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土地问题上也是如此,把所有权把握在国家手中来,打好土地国有的基础。

10、土地国有化的意义

土地是人民日常生活的最基本的保证。如果没有粮食,那么,人民的生命就无从谈起,还能够说什么国家?在工业生产还不发达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门路,没有多少粮食可卖,但是,都有粮食可以生活。每个家庭存储足够供自己生活的粮食,也不存在什么粮食安全问题。在现在,现代化生产使粮食生产越来越掌握在少数生产者的手里,否则,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个时候,粮食安全问题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成为社会的一个大事,就像水成为社会统一管理的资源一样,土地就成为社会必须统一管理的资源。在有国家存在的时候,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国家的身上。如果说,中国历代的“重农抑商”只是把民众固定在土地上而实现把最有赢利的工商业抓在国家手中而在实质上是国家重视工商业生产的话,而今天则是实实在在的国家重视农业并亲自进行农业生产了。这样,不但能够使农业尽快实现生产现代化,而且也使农产品生产变得有序了。最后,中国革命是以消灭阶级、消灭三大差别为目的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阶级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了,剩下的是阶级存在时留下的最后痕迹,是没有利益冲突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表现为三大差别。土地国有化是消灭三大差别的最好途径。

11、土地国有化与土地集体化的比较

土地国有化和土地集体化是两种不同的做法。土地集体化是当前的现状,在这样的状况上解决农民问题就是要在农民的现状上保持不变,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样做由于农民太多,土地分成许多学小块,不只是农民的收入得不到多大改变,而且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鸿沟和陷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的状况,使“三农”永远作为问题存在。土地国有化是一场革命,土地由小块变成大块,小农变成大农,利于农业现代化生产,使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其余农民变成二、三产业的劳动者,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现状,使“三农”问题不复存在。即使得分批分期解决,但是,每解决一点,就是一劳永逸的解决。况且,现在,存在着农业革命的机会,农民已经有大部分在非农生产的行业劳动,只是需要我们作政策的调整,为什么我们放弃一劳永逸和长期的不选,而要选取短期和效果小的做法呢?比较起来,实现土地国有化,彻底铲除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才是万全之策。

第四篇:对学校发展的一些看法(推荐)

对学校发展的一些看法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校围绕“人”开展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摆正三个位置: “以人为本”明确指出人的作用是管理的根本,涉及的人包括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还有家长、社区群众等,这些人对学校管理的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管理中必须做到:

1、就师生关系及教育教学活动而言,坚持学生第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教师的直接服务对象,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就学校和家长而言,坚持家长第一,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区教育密切联系,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坚持将家长的利益放在首位,增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核心工作,如课改,评价,决策等。学校只有不断提高家长的满意度,其生命力才强。

3、就学校领导,教师而言,坚持教师第一,尊重教师,坚决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教师的生活,改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从而形成良好互动。

二、渗透四种理念

1、主体参与

学校贯彻人本管理就必须把师生员工看成学校管理的主体,让师生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落实及检查结果的反馈,这实际上是内化的过程,只有通过内化,才能变为自觉的行动。因此说,有效管理的关键是主体参与。

2、尊重人性 尊重人性是现代管理核心。要求学校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应当全面认识师生的特点及其表现。灵活地、人性化地把握和实现,如同一制度因男女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等特点加以区别对待,分层要求。另外,学校应该创造一种让师生自由表现自己,不断创新,弘扬个性的氛围。

3、促进“人”发展。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是教育最响亮的名字。学校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同时必然关注个体发展,把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一般都有着强烈的成就愿望,只有建立符合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的要求,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便能得以充分发挥。

4、管理就是服务。

“管理就是服务”必须渗透于学校管理活动之中。在学校管理中,师生是管理主体,遵循他们的权益,理解他们的价值,关心他们的生活,创造优厚的条件,使他们在学校中得到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形成学校为师生服务,师生为学校奉献的良好局面。

发展创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当前教育中,创新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基础教育学校是一项学统工程,不但教学要创新,学校管理也要创新,这样才能在学校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学校管理的创新首先是管理观念的创新,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重主观意志,轻群众监督;重教育结果,轻教育过程; 重眼前发展,轻长远规划。因此,我们管理观念的最终目标还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管理理念,建立“师生互动,交往平等”的教育观念。

教师队伍管理既要动态的用人机制,激发教师的活力,丰富教师精神生活,多渠道挖掘教师潜力。采取教师多元评价方法,一是请学生评价教师,每学期学生从教育教学、言行规范、处理班级事物等方面评价;二是请家长评价教师,每学期的家长会,请家长评价教师队伍;三是学校内部进行自评、互评,通过评价使教师了解自己的状态及在学生、家长中的信誉,引发教师发思。

建立校园文化,铸就学校精神

校园文化是全面实施教育的有效载体。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师生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促进学校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既重视静态文化建设,也要重视动态文化建设,铸就学校精神,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建设美丽校园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反映。思源学校正在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建设园林学校、绿色学校、文明安全学校为校园建设目标。

二、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一方面高起点完善文化设施,一方面加大教学硬件投入,包括建设班班通多媒体教室、实验室、音乐室内、计算机房、校园闭路系统等。开设心理辅导课、建设舞蹈队、鼓乐队、体育队、书法绘画等文体活动。突出学生特点,体现时代精神,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

总之,思源学校要贯彻言爱基金招考教师之基本要求,坚持分区招收县城学生,分流农村优秀小学毕业生,走科学管理之路,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第五篇: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几点看法范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几点看法

作者:秦 洋 吕雪晴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6期

[摘要]我国中间业务已经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一些具体问题不容忽视。文章就中间业务的收费、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以及发展中间业务和传统业务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中间业务;传统业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下载对三农问题及其发展的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三农问题及其发展的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公司发展的一些看法(5篇范文)

    对公司发展的一些看法 拓展市场,多去外面跑,像领导所说的,跑一百个客户,有十个愿意深入了解,有一个做成事,就已经不错了,对于我们如此夯实的技术实力,就缺的是宣传,通过年前的拜访热......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三农问题”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的总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国际竞争,使的三农的矛盾更加突出。“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

    对公司发展的看法(写写帮推荐)

    我说一下个人对公司的见解,请大家多多点评。进入公司,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工作环境和氛围非常好 ,环境优雅,同事随和,特别是大家见面了相互问好,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给人一种很亲切......

    对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展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对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展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石角支行负责人陈杨 我国行业协会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逐渐发展和壮大。 一、......

    我对发展樱桃产业的看法(合集)

    我对发展樱桃产业的看法 xx乡素有樱花之乡、樱桃之乡、烤烟之乡、苗族文化艺术之乡的美称。 它位于花垣县东南部,辖7个行政村,总面积48.21平方公里,总人口6700余人,有耕地面积98......

    浅谈对性工作者看法

    浅谈对性工作者看法 摘要:我对于社会上一部分性工作者是报以理解态度。现在所谓的发廊随处可见,按摩场所,夜总会更是做的有声有色,但是更多的性工作者都是来自广大的相对落后的......

    对大学语文看法

    1.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41人,约占33%(其中68%为理科生,32%为文科生)。在开学初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对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