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
2009年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世界理事会会议暨广
州国际友城大会
以下策划是学生基于实际情况加以联想而作
1、策划
会议宗旨:云集城市精英智慧,共同解决难题。
会议名称:城市智慧应对金融危机。
会议主题: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国主要城市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转危为安,各地城市精英群策群力,携手共闯难关。
层次:1.在危机中应对自如的城市介绍成功经验。2.根据城市产业结构和产业方向,将城市分类。如,重工业城市、轻工业城市、服务业城市、出口型城市、自给型城市等。3.同类型的城市精英聚合在一起探讨应对危机的方法。
会议地点: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日期:11月12日至14日
规模:超大型会议,与会人数超过1000人
费用:与会人员食宿、交通、参观等费用约为100万
2、组委会
由市长张广宁牵头,广州外事处、外经贸局共同组成UCLG组委会。
3、议程、议题和日程
日程:12日 上午,在酒店用早餐,大巴载与会代表游览广州;下午,与会人员开见面会,会后在中国大酒店设欢迎晚宴。
13日 上午,在酒店用自助早餐,成功城市介绍经验;下午,城市代表根据城市产业分组,互相交流。
14日 上午,不同类别城市派代表介绍讨论结果;下午,与会人员观影歌舞表演,后设欢送晚会。
4、邀请和签到
于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向各城市代表发送政府邀请函,确认与会人数。会议一周前确认代表抵达时间,准备好接机。
5、会场和会议服务
会场设置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会时需要给外宾提供饮用水、点心。
6、礼遇、礼仪和礼宾
外事处工作人员到机场接机,邀请广东省省级干部参与会议,会后赠送广州亚运纪念品。
7、会议语言和翻译
在会场预备同声翻译机;为了方便外宾生活,以城市为单位,给外宾配置翻译人员。
8、会议文件和发言稿
组委会需选派多名文秘人员旁听会议和讨论,并予以记录整理。
9、会议决议和记录
根据会议记录,经由大会讨论总结会议成果,做出会议决议并予以公布。
10、宣传和报道
邀请国内外知名媒体参与报道,印发会议通稿。
11、保卫和安全
会议安保工作交由广州市公安局全权负责,代表下榻酒店、会议地点严密监控、全程安保。
12、善后工作 代表返程安排、撤出场所、结清账目、写感谢信、会议总结、对会议评价 提前帮与会代表预定机票,印发会议纪要给与会人员。
会议结束后发送公函给各城市,感谢各城市的积极参与。
陈层浪
20060700133
第二篇: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与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与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摘要: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作为各级社区治理主体的宏观指导者,在和谐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扮演好和谐社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技术指导者、和谐社区建设中的财政拔付者、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者等角色。
关键词:城市和谐社区;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公共精神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担负着维系社区成员内部之间关系以及调节社区成员与外界因素的关系的重要作用,“和谐社区建设是今后社区建设的中心和主题”。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建设这个伟大系统工程的切入点之一,是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微观重要组成部分。
一、什么是城市和谐社区建设
在和谐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各地区对什么是和谐社区,怎样建设和谐社区作出了相关解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城区工作委员会和谐社区建设课题组综合这些实践,将和谐社区界定为:“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本人认为,和谐社区的核心要义在于“和谐”,围绕这个核心,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匹配,在社区与整个社会这个较大范围的系统里,社区与政府关系、社区与其它组织关系、社区内部关系、社区与社会关系、社区与生态关系等子系统内部实现良性运转,系统之间信息畅通,沟通有效,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系统自身的良性循环,达到民主自治基础上的生活安居乐业,精神健康向上的社区风貌。城市和谐社区便是在政府的主要领导下,多元化社区管理主体的互相促进下,社区自治效果成果卓著,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示范社区,它应当成为各地社区治理所发展的方向。
二、城市和谐社区的理论基础与政府的政策支持
(一)理论基础
单纯计划经济体制下维系人与国家的中间纽带是各种各样的单位,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大量劳动者已从过去的“ 国家人”、“ 组织人”、“ 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区就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重要活动场所,有着大量的公共事务需要进行有组织的管理。“单位社会正在逐步瓦解,这意喻了社会自治系统的必须自我新生。但实践情况却是,随着单位社会的解体,“伴随‘ 单位制’瓦解和新的社会运行机制缺位,社会运行机制转型滞后成为整个社会系统良性转型的‘瓶颈’。”这样一方面社会运行机制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强烈要求政府继续为之作为宏观层面指导;另一方面,公民社会的日益成熟,过去由单纯依靠政府力量的一元化统治严重干涉了公民社会的内生力,这要求政府的决策与执行适当分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应当由公共部门、私营部门以及第三部门共同承担,社区治理同其它社会管理体制一样,应当转向依靠政府、企业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合作下的多元化治理。这一切表明,首先,政府仍然作为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总指导者,其次,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政府职能理应由向管理制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政策支持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将“建立管理有序,文明祥和新型社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予以表达;2005 年2 月19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开幕式上,胡锦涛总书记着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六中全会在此基础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并作出相关《决定》,将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具体而微化,关注城市社区以及农村社区等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将城区、街道、社区、家庭等基层建设问题全面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2006 年4 月9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具体下达了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以及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等思想;2007 年7月26 日,民政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对衡量示范和谐社区的基本标准进行了综合表述。
三、地方政府的和谐社区建设现实情况
在中央政策支持下,各地政府都将建设城市和谐社区纳入政府日常工作议程中:2006 年6 月8 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座谈会,针对北京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北京地区和谐社区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基本原则,并发布了《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试行)》,提出了包括8 个一级指标,将“ 文明向上”、“ 安全健康”、“ 生活便利”、“ 环境整洁”、“ 民主自治”作为5 个基本标准、作为2008 年奥运会前建设和谐社区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将“保障机制”、“特色创新”以及“评估机制”这3 个特色标准也纳入衡量指标体系中;此外还上海也将着力构建和谐社区与和谐村镇纳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具体表述为:“整合社区行政事务受理服务机构,设立综合性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并逐步覆盖到全市所有镇(乡),到2010 年受理项目一次办结率达到80%”。与此同时,其它地区的和谐社区建设也都在蓬勃开展起来。中央政府和
地方政府对这一系列对基层工作的关注的举措表现出政府的工作着重点正在逐步下移,充分体现了政府的责任感与务实精神,充分体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决心。
四、和谐社区建设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地方政府作为各级社区治理主体的宏观指导者,在和谐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扮演好和谐社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技术指导者、和谐社区建设中的财政拔付者、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者等角色。
(一)地方政府是和谐社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代表着公共权力,政府的非赢利性使政府仍是治理的主体之一: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政府应当主动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但政府在公共物品并不是没有缺陷,传统治理模式中,政府是单一的公共服务提供者,提供公共物品的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政府”因对私人领域渗透过多而明显不适应当前蓬勃发展的市民社会,私人领域更多要求政府体现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应把社区服务的工作剥离给社会服务组织承担⋯⋯政府部门只是从事对社会服务事业的宏观管理。”
(二)地方政府是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技术指导者和谐社区建设如果“仅仅从政治上强调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技术手段上为这一责任的实现提
供可操作的平台”技术指导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和谐社区民主建设的技术指导:社区民主的过程是基层自治制度(在城市中主要是居民委员会)的发展过程,这其中涉及到居委会选举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的调整与变革问题,需要在政府及其下派机关如街道办事处的技术指导下完成。另一方面,政府有必要培训一大批专业社区治理人才,“对业委会、业委会成员的培训和职业辅导,是构建和谐社
区的技术保障。”
(三)地方政府是和谐社区建设中的财政拔付者由于社区工作的重心正积极向社区自治转移,加上公共资源的提供、维护以及社区工作人、事、物等均涉及到财政经费问题,这就要求基层自治组织具备适当的财政能力以便正常工作,目前基层组织的财政来源主要仍是政府拨款,也包括少部分的一些企业、非政府组织的捐赠,“尽量提高对居委会的财政拨款并使之制度化,业已成为地方政府的工作目标”,另一方面,引导企业、非政府组织多方介入、投入资金也是现今政府的工作方向,确实,“在资源分散不为任何一级政府或任何组织所独占的条件下,增强地方政府的筹资责任,提高地方政府的筹资能力,就尤为重要。”
(四)地方政府是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者社区文化指的是“社区共同体中间逐渐凝聚起来的相同文化体验和认识”根据滕尼斯对于社区特征的界定,文化的强烈认同是社区得以形成的必备要素。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文化对于凝聚社区居民向心力、实现有效沟通起到了重要的稳定作用。
在新社区建设过程中,“除非政策执行者真正接受自治观念并致力于培养居在的社区及公民意识,否则该运动未必能够带来更多的公民参与”所谓学习型社区、文化型社区、生态型社区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一种基于对小范围内共同体意识的认可,即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要使居民获得对社区以及政府较高的认同感,最重要的是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机制的建立。这种互动机制“依赖于一种自治的公民共同体理念,使公民联合起来的不是同质的利益而是公民教育”由此可见,政府应当在塑造和谐社区居民共有价值观上起到重要的精神导向作用。
总之,“社区的有序管理和社区居民的和谐共处,是国际社区建设的共同目标和重要内容。”地方政府作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者,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扮演好和谐社区建设中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技术指导者、和谐社区建设中的财政拔付者、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者等角色,真正贯彻中央下达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精神,充分调动一切有利的积极因素,渐进、稳妥、有序地搞好和谐社区建设。
第三篇:中国众多地方政府推动建设“幸福城市”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中国众多地方政府推动建设“幸福城市”
近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的“2012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广受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全国至少18个省市明确提出“幸福”概念;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
从媒体近期对民众开展幸福调查,到国内各种有关幸福城市排名,有分析认为,讨论幸福感、建设“幸福城市”体现出中国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
例如,湖南长沙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幸福家园,切实解决好群众实际困难,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江苏江阴构建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广东2011年公布《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由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构成,前者包括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主观测评包括个人发展、生活质量、精神生活、社会公平等。
有分析认为,从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的“GDP崇拜”,到“关注民众幸福感”,体现了中国地方政府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自觉,“让人民幸福”将成为政府未来工作的主题。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童中贤认为,“幸福”是融合主观感受和客观基础、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多重因素的概念。中国各地政府关注民众幸福感是好事,但应注意,幸福感不是冰冷数据,应警惕出现“作秀”“攀比”等倾向,应避免人民“被幸福”的情况出现。
事实上,经济增长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幸福生活。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都可能让民众幸福感降低。
网民认为,政府不再把GDP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唯一标准,让老百姓“满意”才是今后工作重心,这体现了政府执政理念的进步。
网友“花开不败”说,当各地开始将“幸福”纳入发展规划时,也需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希望政府多倾听普通百姓尤其是城市里农民工、低保户等群体的声音,并对这些群体给予更多倾斜。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盛明科认为,只有群众切身感到幸福了,政府的“幸福工程”才算合格,将“幸福”的目标量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是实现“幸福城市”建设的关键。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切实解决就业和收入、医疗健康、社会保障、消费和住房、人居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六安中公教育http://luan.offcn.com
第四篇:地方政府学
名词解释:4*5=20分(50字)
地方政府制度分类
1、纯属地方行政机关行政体地方政府(直接国家任命,漠视民众选举)
2、实行地方自治地方政府(民众选举产生,忽视国家利益)
3、混合体地方政府(上级国家任命,下级选举产生)
地方政府的发展方向(P248)
总方向:从管理走向治理
理念:“治理”是指各公共或私人机构与个人管理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互相不同或有冲突的利益得以协调的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含义:1.多元治理,公共机构+其他组织人员合作
2.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两者均重视,根据轻重产生次序
3.强调市场机制、重视政府固有核心权威和协调合作的网络关系
4.基于政治运作系统,考虑利害关系人间权力互动促进自身利益情景(不交给社会精英、管理主义者掌控)
历程:
20世纪80年代——英国兴起地方治理
20世纪最后20多年——地方政府发展特点:社会管理主题超越了地方政府本身
1988年奥斯特洛姆指出:地方治理包括政府、私人、资源部门、市民社会以内,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称为地方治理结构。
管理→治理,意味地方政府角色的变化。
价值观:政府强调对地方公众的回应,强化政府的服务理念。
主体角度:地方政府不是传统地方公共权力的唯一中心。结构不是自上而下的权威等级
权力体系。各方所构成合作关系。
权利结构:唯一中心变成地方权力多元主义。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P129)
基本模式:
(1)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均权型
(2)合伙型、代理型、依赖关系型
应该是什么模式、什么关系。通过对立、竞争、合作、分权组合来设想比较好的关系。
1、分权合作
2、竞争合作
(我国目前需要达到的就是分权合作)
Point:我国的整个政权体系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的。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而言, 中央政府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权威来实现统一领导, 又要保证地方政府应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措施:
1、中央下放权力,明确权责划分
2、强调完善法律
3、构建优势互补关系(财政依赖/立法依赖/行政依赖)
简答:5题
1、非户籍人口渐进关爱战略意义
例子:珠海市教育资源实行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皆免费的政策
①带来劳动力资源、智力资源,统称人力资源(包括人才引进和吸收外来工)②缓解城市老龄化水平
③完善城市功能(指非户籍人口从事相关的服务行业,包括保姆、餐饮、清洁等)
④提升城市形象,更大限度吸引外来劳动力,减少被其他地区争夺人力资源的危险。(各城市间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
⑤缩小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差距,实现部分公平
⑥非户籍人口减轻本地政府的压力。
⑦非户籍人口拉低户籍人口的暂时利益,但是长期利益增加。
2、强化市场经济、法治化行政主体
市场经济:是指存在于发达商品经济社会的,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并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
我国采用:市场机制+政府机制。目的,克服市场失灵,采取手段引导经济良性发展。Point: 强化对象,强化方法。
强化对象: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特点:
1、平等性——根植于平等、自愿、透明的商品交换行为
2、开放性——利益主体多元化且有序竞争/突破行政、所有制、地域等限制
3、自主性——企业、消费者、政府等主体均具有自主意志与利益诉求
4、法制性——运用法律逻辑、手段构筑法理性交互平台,解决各式权益纠纷
(强化重点、特别是行政人员的法制性建设)
法治化行政主体构建:
1、明确行政主体的价值定位——公共服务人
2、明确行政主体的价值目标——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3、行政主体内部的法制建设——设立行政机构对应的职位说明书,约束权利、完善监督 政府建立法治化政府
意义: 一是降低经济活动中的行政管理成本;
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业积极性,利用各种制度和机制构建一种只要付出辛劳就能获得成功的社会预期;
三是打破因行政管理而形成的垄断,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资源; 四是维持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确保政令畅通,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制裁
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民主科学依法决策,是行政行为的基础和保障。各级政府必
须把行政决策纳入规范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轨道,切实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
(二)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国家的法律制度和中央、省、市的重大决策,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意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部署,一旦公布实施,就必须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在形式上,要求行政主体及其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越权,不滥用权力,不违法行政;在实质上,要求行政主体及其行政活动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法律原则、目的与法理等;在责任上,要求行政主体承担一定的责任,体现权责一致原则。
(四)强力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坚决实行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解决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特别是在经济管理上,要强化“看不见的手”,弱化“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到凡是市场能运作的,政府不包揽;凡是企业能自主经营的,政府不干预;凡是该社会办理的,政府不插手;凡事能由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领域,政府尽快退出,真正做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搞好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开政府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行政措施和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
(五)不断优化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宜居城市、吸引外来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自身素质。要高度重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完善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要通过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组织学习宪法、通用法律知识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并把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
紧迫性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纲要》实施6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对依法行政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挑战增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和艰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差距扩大,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社会矛盾有所增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各级行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看待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增强建设法治政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4中央地方间的权力关系(结合卖地、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事权重、财权小)我国目前是“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中央政府的意志通过地方政府得以贯彻,实现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央地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缺乏制度性安
排,在财政相互独立的情况下,衍生出上级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即尽可能地控制更多财政资金和来源,尽可能把行政责任向下级政府下方,同时不愿意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向下级政府让渡自己的财力。造成了地方政府责任与财政能力的严重不对称以及地方政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经济、这回、政治、文化等职能。
地方政府疯狂卖地体现出地方政府承受着自上而下的体制压力,事权不断下移,财权不断上移,地方政府层级间的财政支出责任不是依法划分,而是根据行政权力来调整,体现在财政支出责任上,迫使地方政府承担更多的财政责任,只能通过滥用行政权限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其中疯狂卖地只是其中的手段之一。
5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适当倾斜、负外部性效应)
适当倾斜的例子:
物业管理(把部分公共管理权力下放到私人企业)
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当达到一定的成都市,具有竞争性。(不给钱不给你用)
负外部性: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例子:当一个人使用资源的时候,减少了其他人对该资源的享用,无以损人则无以利人。)
减少负外部效应的措施:
1、征税或惩罚性收费
2、政府管制(颁发许可)
3、法律诉讼(由于结果不确定性而比较少用)
论述题
1. 海角七号(民众参与、区域发展意义、青年成长)
①推动实施、减少阻力。
②调动本地民众积极性
③有利于加强执行效果。
④有利于拉动区域各方面发展(就业、文化、经济、政治)
⑤树立政府形象
2. 李克强,人本主义政府管理追求、效率、公平
(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在城市公正和公众参与的理论中, 城市规划不再是规划师专属的纯粹物质性的工作, 城市中各类人群、各种利益群体都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作用.在城市规划的制定中,让公众能直接、有效的参与其中,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望。规划师的角色也不再是英雄主义的权威和专政, 而成为社会各个不同群体的代表和辩护人, 进行协调和综合。
案例
1、政府环境治理(鄂尔多斯、煤炭)
2、加强中央对政府控制(中央不要管太多,应放权;)
中央:环保、国防
地方:医疗、交通、卫生、文化、
第五篇: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2014.6
一、考核方式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全网考,其中三次计分作业各占20%,期中考试占20%,课堂表现和BBS讨论占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本课程本学期是开卷考试。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比例
1.不定项选择题:30%(3*10)
2.判断题:20%(2*10)
3.填表题:(8%)
4.论述题:12%(1*12)
5.案例分析题:30%(2*15)
三、考核要点
(三)填表题
例:
请按地方制度为以下地方政府分类,并把相应的序号填入表格内。
1.考核知识点:
1、按照地方制度对地方政府的分类
2、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体制分类
3、根据国家的形成过程和原理进行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划分
4、分税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各自的税收范围
5、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与公共管理职能分类
(四)论述题(前5个是重点)
1、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中“一方就乱、一收就死、死了又放、放了又乱、乱了又收、收了又乱”的怪圈循环,其根源是什么?(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1、中央与地方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2分)
2、制度结构不健全;(2分)
3、监督机制不够健全(2分)
阐述6分
2、如何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责与权限。(不少于300字)
第一,必须界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分)
第二,必须坚持合理集中与适当分权有机结合的原则(2分)
第三,必须明确维护中央权威的前提(2分)
第四,在事权与财权划分,应坚持事权相对分散,财权与事权基本一致的原则(2分)
3、简述地方选举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关系。(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地方选举是地方自治的途径与必要组成部分;(2分)
地方自治通过地方选举来实现;(2分)
有地方选举并不一定有地方自治;(2分)
有地方自治必然有地方选举。(2分)
4、“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这话对吗?根据地方政府职能的一般原理,说明理由。(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不正确。(2分)
地方政府职能受民众需求、地方政权体制等因素制约;(2分)
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地方政府的合理干预;(2分)
地方政府职能建立在政府、社会和市场各自职责划分的基础上,职能行使不应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也不能侵犯社会自主权力。(2分)
阐述4分
5、简述自治体、行政体和混合体地方政府的异同。(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一)从产生方式看,行政体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地方政府的首长及其主要部属是由中央或上级政府任命;自治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的,混合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的,但与中央和上级政府之间存在不同形式的上下级关系。(4分)
(二)从权限范围大小看,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限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意愿或授予。(4分)自治体地方政府在处理法定自治事务时,拥有法定的独立处置权力;
混合体地方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上一级政府有权改变或撤销下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居民选举产生,彼此之间不存在相互隶属和须对其负责的关系。
(三)实质:(4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实质上只是一个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自治体地方政府是地方自治社团选举产生的负责治理本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其权力来源于公共权力在政治层面上的纵向分权。
混合体地方政府是兼具行政体、自治体政府特点的新型政府。地方政府既是国家在地方的行政机关,又是代表地方利益的自治机关。
6、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7、地方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p218-2218、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p8
9造成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循环”局面的原因有哪些?p14110、中国成立后民主集中制的地方政府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p3811、政府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哪些?p161-16212、影响地方政府活动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有哪些?p43-4513、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途径有哪些?p252-25914、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地方政府职能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p117-11915、政府职能的制约因素有哪些?p108-10916、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17、结合实际,阐述选举对地方政府权力形成的意义p6718、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19、阐述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P241-2
4320.结合实际,阐述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五)案例分析题
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财政(支出)分权水平已超过倒U形曲线所对应的最优值。这意味着单就经济分权本身而言,它对经济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正在衰减,有的甚至会有负面作用。当然,这并非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会因此停滞。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总体上都在不断上升,但其推动力量主要来自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总之,经济分权带来的竞争激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包括财政支出在内的政府行为,目前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因此,在新阶段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中,应当着重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减少地方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促使其由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真正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1、结合地方政府职能的一般原理,谈谈为什么当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是什么?(7分)从经济发展为中心向经济职能弱化,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发展;2分
向兼顾经济效益转变;2分
阐述3分
2、如何正确处理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之间的关系?(8分)
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实现其他职能的基础;(2分)
地方政府对经济的过渡干预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2分)阐述4分
案例二:(15分)
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近十年,正如基层干部自我调侃的那样,竟然伴生了一个尴尬局面——“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稳稳当当,县级财政哭爹喊娘,乡镇财政精精光光。”事实上,《瞭望》新闻周刊调研中发现的一组数据,一定程度解读了地方财政运行艰难的原因。据财政部网站公布,2009年1~9月份,中央本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3.4%,地方收入占46.6%;中央本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1%,地方支出占79%。这意味着,中央政府拥有较多的财力只负责了较少的事务支出,地方政府用较少的财力要处理大部分的事务支出。这种财权上的集权与事权上的高度分权局面,集中暴露了一个当下中国政府治理的大痼疾——政府间财力和事权严重失调,正在将地方财政变成了一根只能越绷越紧的“钢丝绳”。在“对上负责”的体制因素驱动下,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放,财政压力直接下压到县乡基层„„而这样的社会后果尤其令人担忧。由于基层地方政府不能不能履行如提供安全和服务等公共产品等功能,导致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这与地方财政的困顿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1、分税制改革厘清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收入,基层政府财政为什么还会发生“走钢丝”的险象?(7分)
事权划分不明晰;(2分)
事权与财权不统一,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缺乏规范性;;(2分)
阐述3分
2、应该如何解决基层政府财政“走钢丝”的问题?(8分)
确立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2分)
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2分)
阐述4分
案例三:
三鹿奶粉案所折射的政府职能问题
在没有把政企真正分开的情况下,“企业出了问题,政府就是共犯”。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卫平在正在江苏无锡召开的“法制建设”论坛上表示。“三鹿奶粉事件说明中国某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并没有真正分开,政府职能亟待彻底转变”。张卫平引用石家庄三鹿集团网站的介绍说,该集团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支持”的奶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100亿元人民币。这家企业的问题奶粉直接导致了石家庄市市长的辞职。目前中国大陆已有6200多个婴儿因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配方奶粉而患病。总部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三鹿集团是第一家在该丑闻中曝光的乳业巨头。后续的调查发现共有蒙牛和伊利集团在内的22家生产企业牵涉其中。质检局、工商管理局、和卫生局等政府监管部门“既然要对企业进行监管,就必须和企业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指出:“而我们现在的某些行政机构往往在执行职能时,独立性不够。”张卫平表示,商人和企业是以谋取利益为第一的。而“政府的职能就是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安全的社会秩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解决交通问题,”而不是与企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才是对政府为企业‘保驾护航’的正确理解”。他说。“政府依法行政,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根据政府职能的一般原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政府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保护消费者,督促企业在赚钱利润的同时,履行其社会责任。(1分)
产品质量监控职能;(2分)
假冒伪劣产品处罚职能;(2分)
阐述2分
2、案例反映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职能履行存在哪些问题?
监管职能不到位(2分)
与企业存在利益交换(2分)
阐述4分
案例四:
推进落实中央调控政策方面,没有哪一项比推进房产税的开征更得到地方政府真心实意不遗余力的支持,房产税的开征将每年为地方财政增加税收逾千亿元。但关键的问题是,房产税开征了,财税问题解决了,房价就能回归理性吗?地方政府就不再炒地了吗?“这不是一个必然的因果联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指出,房地产泡沫原因是两个,一个是政府炒地,另外一个是社会资金炒房。既然土地是国有,中央财政把土地出让金收回是合理合法,然后再由中央把钱转移支付到需要的地方。也就是说,要想地方政府不炒地,就必须堵住地方政府卖地吸金的口子,由中央收缴土地出让金。但时至今日,中央对此并无说法。财路不断,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央十二道令牌也拦不住地方政府闷头炒地的势头。当然,多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并不遗余力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但在利益的诱惑面前,有些地方政府却沦落为开发商的利益代言人。比如有些地方政府一边表态“土地出让要综合考量,不再价高者得”,一边新地王频出。除了财路不断,还有问责不实。10月1日,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决定,对省级人民政府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进行考核与问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要利益还是要乌纱帽?这本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此次三部委的所谓联合问责,对于“控制房价不力的标准”“如何问责”“追究何种责任”均无说明,更本质的是,三部委与地方政府在人财物上均无制约关系,又凭何来问呢?
1、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划分的角度,谈谈为什么地方政府炒地屡禁不绝?(7分)
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不明确,财权与事权不统一造成的地方政府财政紧张;(2分)地方政府具有不同于中央政府的利益与目标;(2分)
阐述3分
2、如何通过完善问责机制,解决地方政府不落实中央政府政策的问题?(8分)
政绩考核中,把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重要指标;(2分)
强化地方民众参与与监督(2分)
阐述4分
案例五:
从来没有一场大范围的迷雾阴霾像今天这样,引起舆论和民间的强烈批评与戏谑。在PM指数频频在一些城市爆表的背后,是呼吸道等各类疾病的高发、是交通的阻滞、是社会心理的恐惧与焦虑,甚至是生命的提前终结。几十年过去了,这种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红利开始消失、弊端不断显露,一个关于发展、关于进步、关于文明的终极问题必须直面:一切发展是为了人的福祉和权益,如果既有发展模式不但没有实现人的福祉的帕累托递进,反而在不断削弱和损害人的幸福感,那么这样的模式必须进行伤筋动骨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一切发展要建立在“人”的基础上,把“人”的福祉能不能改善、“人”的权益能不能保障、“人”的意愿能不能实现作为标准。只有这样的理念成为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政绩考核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建造出正义的高楼大厦。很多地方在发展的时候,惯性思维还常常被“GDP第一”所左右,这必然会衍生出重招商引资轻环境保护、重解决就业轻污染处理、重财税贡献轻空气质量等一系列逻辑。
1、地方政府追求“GDP至上”的深层动机是什么?(7分)
地方财政压力,以及政绩考核中GDP成了重要衡量指标;(2分)
某些地方政府的自利倾向;(2分)
阐述3分
2、如果改变地方政府“GDP至上”的发展模式?(8分)
以绿色GDP、人文GDP作为官员考核指标;(2分)
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划分(2分)
阐述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