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着力构建山西特色城镇群
山西省着力构建山西特色城镇群
推进市域城镇化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推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前我省积极构建山西特色的城镇群,通过城镇群加强城市之间的协作,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百镇建设是我省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我省选择了100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小城镇给予重点扶持,着力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历史文化名镇和景观旅游大镇。今年,21个示范镇已经着手开始了不同形式的建设。
省十次党代会之后,我省各级相关部门紧紧围绕报告提出的支持太原率先发展,加快区域性城市群的建设和融合,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围绕“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布局,重点抓好太原都市区、太原都市圈、晋北城镇群、晋南城镇群、晋东南城镇群的建设,形成梯次明显、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态势。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总规划师李锦生:城镇群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有大城市、小城市以及农村一体化的一个区域,城镇群它打造的是一个区域,而不是打造的是一个单一的城市,所以城镇群就是要解决城市和城市周边的地区如何协同发展、协作发展。
山西特色的城镇群建设将会使城市提质扩容、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动产业的发展,大大增强区域竞争力,对促进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构建上党城镇群建设战略要突出
构建上党城镇群建设战略要突出
区域性中心城市(主城区)的建设
——关于建设上党城镇群建设的一点建议
35期中青班崔跃宏
21世纪是中国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新世纪。区域与区
域之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城市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竞争。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长治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高瞻远瞩,提出构建“一核双圈”、建设上党城镇群发展战略构想。就加快构筑上党城镇群,大力推进市域城镇化,围绕建设具有上党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综合性工业城市
给予了很好的定位。这一战略构想立足长治市情,力图通过发挥上党地区资源富集、人口密集、产业聚集的优势,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为我市“十二五”期间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力引擎。
如何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笔者认为,纵观世界范围城市
群建设,长治市主城区作为上党地区中心地区的建设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客观上决定了城镇群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
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1
城市群(或都市圈)是指城市的经济功能已不再是在一个孤立的城市体现,而是由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同与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体现了。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带,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英国的伦敦-利物浦城市带等。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上也正在形成一个经济关系密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其整体的经济功能已在日益凸现。而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中心地位和功能的城市。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和城镇体系而言的。对一般的城市来说,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从区域角度来看,中心城市是指特定的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统一体;从城镇体系的角度看,中心城市是指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中其它各类城市及乡村发挥主导作用,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
与一般城市相比,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资本、企业、基础设施等聚集程度较高,分工发达,科技先进,交通运输便捷,文化制度领先,国内范围看,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致力于建设成为性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重庆定义为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交通枢纽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商贸会展中心等。湖北十堰提出建设“鄂渝陕豫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四川攀枝花市提出建设“川滇交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河南南阳市提出建设“鄂豫陕三省接壤地的区域中心城市”。
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强化城市的中心地位和集聚辐射功能,使城市成为人们心理上的向往和归宿。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包含城市建设、交通枢纽、经济中心、文化高地、要素洼地等方面,其中城市建设是基础、是载体,交通枢纽是血脉、是纽带,经济中心是核心、是关键,文化高地是向往、是归宿,要素洼地是后劲、是源泉。
因此,站在世界范围城市群建设的角度看实现上党城镇群建设,长治市主城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城市规模、科技创新等方面还有相当的差距。要想尽快实现1+6上党城镇群的建设,一个根本的立足点必须立足长治市主城区的现状和实际,进一步加大全方位、诸要素的建设水平和力度,规模要大、人口素质要高、经济实力要强、交通运输要畅、科技创新要强、文化影响要远。要统筹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功能品位,拉大城市框架,增添城市魅力,实现中心城区提质扩容。要构筑大平台,着力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构建大交通,着力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建设;要培育大产业,着力强化区域经济中心建设;要繁荣大市场,着力强化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发展大文化,着力强化区域文化高地建设;要实施大举措,着力强化资源要素洼地建设。从而使长治市主城区切实发挥区位交通、历史人文底蕴、特色产业、人力资源等优势、成为上党地区地区交通枢纽、经济中心、文化高地、要素洼地。
除此之外,城镇群建设还要推进“大县城”战略。把县城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加快规划和建设武乡、沁县、沁源、黎城、平顺5个县城,按照“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完善功能、塑造特色”的要求,引导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通过建设产业集聚区、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县城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吸引本地农村人口首先向县城转移。要进一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篇: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举措。2005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为中国经济社会树立了更高境界的发展目标。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着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
1.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的运作机制。在我国现阶段,腐败问题、“三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有些问题的社会影响还比较严重,要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民主制度的健全和法治手段的完善。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民主与法治唇齿相依,相辅相成,是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解决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基本途径。只有让人民群众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务,才能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公平和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公平不仅指的是经济公平,而且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公平正义,应该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和道德精神要求的,也就是说这种公平观不与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和道德精神相背离或相抵触,即不仅要考虑到个人与个人、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公平关系,还要考虑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公平关系。
3.诚信友爱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这是和谐社会对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做到诚信友爱,主要应该规范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说,和谐社会是用道德与法来维系的,其中道德的核心便是诚信友爱。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当前,在全体人民中树立诚心与爱心,既是道德建设的突破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而一个和谐社会,必然有着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在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里,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这样的人际环境,也被称之为绿色人际环境。
4.充满活力
社会活力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源泉,社会生产力持续增长的保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经济上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广大人民的创业愿望和动力,形成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和保障,从而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加。政治上要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引导和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文化上要培育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功能,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5.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既是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和谐社会的目标。在政治上表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强化,社会基础不断扩大,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关系基本稳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人心向背上表现为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的认同和拥护,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正常渠道,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在社会生活上表现为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秩序正常,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处;在国际关系上,主要表现为有一个和平的周边和国际环境,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安全有可靠的保证。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前提与条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和谐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延伸。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良性互动,把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建立在生态良好的基础上。这需要人类善待自然,节制自身不合理的消费欲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意义
胡锦涛强调,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和谐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十一五”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更加关键的历史时期。在此关键时期,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将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和谐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在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基础上建设和谐社会,就是对执政者能力最好的检验。
第四,和谐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谐社会的提出,旨在协调四个“多样化”现实中
出现的不和谐状况,把矛盾控制在社会变迁的可承受范围,按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公平公正地分配社会利益。
第五,和谐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就必须建立畅通、公正、规范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及时、有序、充分地得到表达。
第六,和谐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当前,和平与发展虽然仍是国际的重要主题,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三、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十一五”时期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按照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做好十项工作:
一是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加快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要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社会发展。要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
二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三是要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要严格依法办事,树立宪法和法律极大的权威。要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坚持不懈地进行法制教育和法律宣传。
四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在全党全社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思想,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要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规范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必须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五是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要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要从制度上保障竞争机会的平等。要建立健全公平竞争机制。要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用公正的司法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
六是要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要整合各个社会阶层,使各个社会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七是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其真正能够联系群众、服务大众、关怀社会,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起来,确保党的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使村民委员会、城市社区组织等成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纽带。
八是要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要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九是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要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提高城乡环境质量。要组织实施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
十要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要做好保持社会稳定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即要坚持政策稳定与政局稳定相结合,要坚持农村稳定与城市稳定相结合,要坚持局部稳定与全局稳定相结合,要坚持外部稳定与内部稳定相结合。
第四篇:着力构建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着力构建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0:44 作者:董金友
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是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平顶山市委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对党员干部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的有利时机,认真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门教育、党性分析、民主评议、整改提高、群众监督等有益经验,在摸清党员干部思想状况及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党风廉政建设措施,着力构建反腐倡廉工作长效机制。
一、完善思想教育机制,筑牢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
加强思想教育是防止腐败的第一道防线。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基础。
重点抓好权力观教育。开展以“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执政为民”为主题的权力观教育,教育党员干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不能以权谋私、滥用权力;教育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决不能好大喜功、奢侈浪费;要求党员干部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检查自己执政为民的思想树得牢不牢,能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手中的权力。
突出抓好作风教育。教育党员干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为端正党风政风的突破口来抓。采取干部说、党员提、群众议等方法,摆现象、谈危害、查根源、找对策,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思想触动。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到贫困山区,到特困户和困难职工中,访贫问苦,体察民情,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决上访信访中提出的问题,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
认真抓好党纪政纪条规教育、正面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我们把党员干部容易忽视或违反的党纪政纪条规摘录出来,作为党员干部必学和熟记的重要内容。教育党员干部增强政策观念,认真学习并带头执行政策。教育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严格依纪依法办事,改进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民主的方式和法律的手段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树立和表彰一批勤政廉政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弘扬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良好风尚,使广大党员干部看得见、学得来、赶得上。同时,认真抓好警示教育,运用以案说纪、以案说法等形式,促使党员干部自警自励、警钟长鸣。
二、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是我们党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服好务,进而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保证权力依法正确行使。近年来,我们在全市普遍推行了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廉政公开承诺等制度,使党内监督工作逐步制度化。针对一些干部中存在的公款宴请、麻将赌博、贿选拉票等现象,我们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十不准”规定。为了加大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力度,确保“十不准”规定付诸实施,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力量到各单位进行检查,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的监督。
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确保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各部门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整体工作之中,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切实保证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管好班子、带好队伍,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既干事创业,又清正廉洁。抓好责任分工,把反腐倡廉的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抓好责任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对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抓好责任追究,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严肃批评,对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严格追究,决不姑息迁就。
实施综合治理,不断研究解决党风廉政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公款购买手机、报销话费、超标准配备小汽车,以及收受现金等贵重礼品的不廉洁行为又有新的表现。对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如进行手机话费货币化改革,及时解决超标准配备小汽车、党政领导干部拖欠公款等问题。
三、建立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
切实担负起维护群众利益的职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我市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来抓,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不断深化纠风工作,在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整治工作、查处侵害群众合法权益行为、纠正基层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仅仅依靠执纪执法部门的努力或单一的行政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一步改革体制,完善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建立在法律保护、制度规范和机制约束的基础上。为此,我们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探索建立了如下机制:
一是建立联系群众的经常性工作机制。从市委、市政府领导做起,在全市党员领导干部中实行分片联系点制度,在机关干部中推行“联县驻村”制度,在基层党员中推行联系贫困户制度,年终把各级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为个人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我们还设立市委、市政府领导“热线电话”,直接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核查、督办、反馈一条龙服务体系,依纪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利益。
二是建立和完善群众监督评议机制。市委、市政府规定,每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风监督员、新闻媒体和其他群众,对一些热门行业、重点单位开展行风评议,并健全责令限期整改制和责任追究制。同时,开展“下级评议上级、基层评议机关、群众评议党员、党员相互评议”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设立“群众批评意见箱”,努力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是建立和完善办事公开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把干部行使的权力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注重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以及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努力做到凡涉及公众利益的举措,都向社会公开;凡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都让群众知晓;凡涉及行业领域的决策,都事先通知有关方面,确保群众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得到实现。
四、进一步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依法办案能力
反腐倡廉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方方面面,又涉及社会经济管理和各单位的业务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
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反腐败的整体合力得到明显增强。党政齐抓共管反腐倡廉工作,就是管热点、难点和突出问题的解决,管重点任务的落实,管阶段性目标的实现。纪检监察机关承担着反腐倡廉的专门职能,要针对全局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向党委提出建议,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协助党委政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要讲究方法,注重实效,突出重点抓协调,整体推进反腐败工作。
各方参与,形成合力。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本职,发挥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公、检、法、司及审计等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查办大案要案的整体合力;要积极与组织部门加强联系,发挥好组织监督作用,改变以往那种“组织部门研究提拔,纪检部门正在审查”的被动局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鼓励群众揭发举报,依靠群众和新闻媒体揭露腐败。在这方面,我们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具体制度,如信访举报制度、定期向社会通报反腐倡廉情况制度、社会评议党风廉政状况制度、反腐败民意测验评价体系、走访和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制度等。
严以律己,抓好队伍。按照“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依法办案能力,增强纪检监察干部的拒腐防变本领、抗诱惑和抗干扰本领。
(作者:中共平顶山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第五篇:山西省精品课程申请报告 -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省精品课程申请报告
申请课程:家畜育种学 申请学校:山西农业大学
2003.8
山西省精品课程申请报告
山西省教育厅:
《家畜育种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家畜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动物生产学科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该课程的教师队伍日趋合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得到较大改进,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教学效果及科研水平取得较大成绩。该课程多年来一直被列为山西农业大学重点课程。
为了使本课程的建设更上一个台阶,使课程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特申报建设山西省精品课程。
山西农业大学
《家畜育种学》课程组
2003.8
家畜育种学课程建设简介
《家畜育种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家畜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动物生产学科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家畜育种学》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年来一直被山西农业大学列为重点课程。
一、《家畜育种学》在动物生产学科中的地位
在动物生产中,品种是决定动物生产效益的根本因素,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动物的生产力,家畜品种的改良始终是最主要的工作。《家畜育种学》主要介绍动物品种遗传改良的理论和方法,并用于指导家畜育种实践。从这一意义上讲,《家畜育种学》在动物生产学科中处于基础地位,而且会影响到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家畜育种学》历来是动物生产学科中的主干课程。
二、《家畜育种学》课程建设的历史沿革
《家畜育种学》在解放前就已开设,是山西农业大学最早开设的课程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伴随着中国农业的大发展,畜牧业开始发展兴起,养殖业成为主要的副业。畜牧专业是当时农业院校最主要的专业之一,而家畜育种学是该专业最主要的课程之一。以窦莲升教授为首的老一辈学者,在艰苦的条件下对课程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当时使用苏联教材的翻译本。到了1979年,全国12所高等农业院校的有关教师共同研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家畜育种学》通用教材,窦莲升教授参与编写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并在1987年参与了第二版的修订。
第二阶段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在这一阶段,周忠孝教授带领年轻教师,为课程的建设付出了巨大心血。主要加强了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促进了课程的发展,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研和教学实践。课程教学的手段和内容也逐渐完善,教学效果比较明显,课程教学的特色开始形成。在课程的影响下,一大批本科毕业生相继报考了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由于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突出成绩,动物遗传育种专业相继被批准为硕士点、博士点并批准成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这一时期,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获得大丰收,《家畜育种学》被列为学校的重点课程。第三阶段
从本世纪开始,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加强了对课程的建设力度,《家畜育种学》课程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教学投入、教材改革、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完善。
三、课程建设情况
1.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承担本课程的教师有三人组成。其中周忠孝教授为课程负责人,刘文忠教授为课程主讲人,李步高讲师为课程合作教师。课程组教师梯队情况如下:
① 年龄结构:主要授课教师平均年龄34岁;
② 学历结构:博士1人,硕士1人(在读博士),本科1人; ③ 职称结构:教授2人,讲师1人;
④ 研究生导师:博导和硕导各1人。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支主讲教师学术造诣较高、授课经验丰富、老教师精心指导、年轻教师密切合作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2.教学内容
①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与最新研究成果的及时吸收、更新,使课程内容体现系统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结合。在保留原有科学内容的同时,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内容和优秀教改成果,主要来自:
Advanced Animal Breeding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美国)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美国)
DFREML: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估计软件
-MTDFREML: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估计软件
-MTGSAM:贝叶斯遗传分析软件
-BLUPF90:遗传评估软件
-VCE: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估计软件
-DMU: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估计软件
-PEST:遗传评估软件 3.教学研究
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潜心搞好教学的同时,开展教学研究。近年来,参与了《动物遗传学》课程的“双语教学项目”的研究,研究发表的教学论文主要有:
(1)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建设(2)农科教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3)素质教育与动物科技人才的培养 4.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一直是本课程组的优势,近年来完成和在研的项目主要有:(1)山西瘦肉型猪新品系SD-Ⅰ系培育,山西省攻关项目
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
(2)山西瘦肉型猪新品系SD-Ⅱ系选育研究,山西省攻关项目
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
(3)应用遗传标记进行高产仔母系的培育,山西省“十五”攻关项目
(1997~2004)
(4)猪乳头缺陷的发生机制及综合遗传评定,山西省青年基金项目
省级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1997)
(5)安哥拉山羊与本地山羊染色体研究,山西省青年基金项目(1999~2001)
(编号991036)
(6)山西省肉用绵羊的培育,山西省攻关项目(2001~2006)(编号011029)(7)马身猪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山西省攻关项目(2002~2006)
(编号021043)
(8)应用DNA多态性进行山羊杂种优势预测的研究,山西省青年基金
(2000~2003)(编号2001041)
(9)法国肉用美利奴绵羊的引进与推广,国家“948”项目(1999~2003)
(编号202089)
(10)肉鸽雌雄自别品系的培育,山西农业大学育种基金(2001~2003)
(编号200028)。
近年来,课程组的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大多发表在国内外重要的科学刊物与学术会议,部分论文被SCI收录。5.教材建设
在使用1987年版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家畜育种学》统编教材的基础上,2002年将《家畜育种学》课程分为《动物育种学总论》和《动物育种学各论》两门课程,2003年春季学期开始采用“21世纪教材”授课。
基于目前高校教材更新较慢,课程组还通过更新讲义内容和向学生推荐提供新的补充教材和课外读物来满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由于使用高水平的教材与创新性的讲义,本课程的整体水平一直保持在全国农业院校的先进行列。6.教学方法与手段
《家畜育种学》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抽象,而且涉及到大量的计算,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建设: ① 完善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手段
1999年《家畜育种学》被评为山西农业大学的重点课程,利用学校的奖励基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教学设施。目前拥有各种挂图、幻灯片、投影仪、电子白板、教学软件、模型、摄像机、照相机、影像带、多媒体及网络课件等教学设施与资源,利用这些教学手段和资源,使教学活动更加高效、生动、形象、有趣,改善和提高了教学效果;
依托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实验条件,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本课程的实验开出率为100%。② 更新教学观念,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对本科生的教学,在注重专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掌握知识的灵活性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调创新性的培养,以满足学生考研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需要。③ 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将双语教学引入到课堂理论教学中。课程涉及到的许多经典理论与专业名词,力求使用外文原版、原话进行描述,使学生对这些基础理论和名词的理解更全面、准确。
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利用一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影响他们,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7.实践教学 ① 实验内容建设
实验教学可以巩固和提高对课程中有关理论的理解和方法的应用,并能使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为了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课程组自己组织编写了实验指导,将过时陈旧的内容进行了删除,增补了新的实验内容,如BLUP育种值的估计方法等先进内容。实验时数也由原来的不足20学时提高到现在的30学时。② 实验室实习
动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先进的实验仪器,能满足本课程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③ 科研基地实习长期与课程组的教师进行合作的种畜禽场有10多个,这些生产单位既是教师的科研基地,又是课程实践教学的基地。在课程教学中或科研进行时,课程组的教师设计实习内容并亲自带领学生在这些基地进行中短期实习和参与科研及生产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科研的兴趣。近年来,在毕业实习设计中,从事与本课程有关的实习内容都取得较好的成绩。8.教学效果
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估表明,主修《家畜育种学》课程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50%以上的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不及格率低于3%。其中考取本专业研究生的比例较高,输送到各相关院校及国外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占有较高的比例,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一直从事与本课程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和生产实践活动,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取得一定的成绩。9.学科建设
以《家畜育种学》课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近年来得到较大的发展,多年来一直是学校的重点学科,2000年又被山西省科技厅评为“山西省重点学科”。随着博士后流动站的启动,目前已形成了由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组成的功能齐全、结构完善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学科建设进入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10.教学管理
除任课教师外,还配备有一名教辅,以加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管理力度。课程组在执行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有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对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考核。多年来,本课程组的教授开课率一直保持在100%,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
四、今后的重点工作
1.创新机制
为了保证课程的高质量运行,要不断引进和创新用人机制与管理机制。教师队伍要宁缺毋滥,鼓励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参与课程建设和辅助教学,以补充和完善教师队伍。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以促进和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巩固和发展课程教学的特色
“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科研促教学”是多年来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今后,在巩固这一特色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并进行科学总结,不断形成课程教学的优势。
《家畜育种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教学实施,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为了整合教学资源,使这一优良的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将其列为精品课程建设很有意义。同时,精品课程的建设必将增加本课程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