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对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近两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并号召全市大招商、招大商,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尤其在对项目考核中,我们十分注重对资金到位的考核,保证了引进项目的真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县区工作的成效。但由于太专注于资金到位,忽略了项目的综合影响,一些部门为应付任务,把招商当成了造数字,招商变成了数字工作,工作开始变得单调枯燥甚至无聊。我认为核心原因是,我们对招商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甚至太片面、太狭隘、太肤浅,没有全面认识招商工作,没有站的大局的角度思考招商工作,有必要对其再认识。
一、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将产业引进与提升城市内涵相结合,推动城市综合发展。
目前我市新城区已初成规模,然而宽大的马路上却是人少车稀,与优美的环境形成了不协调的反差。分析其实质是因为新区生产企业少,就业容量小,同时也反映出了新城区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产业支撑。所以,招商工作要着眼城市综合发展,有计划的主动承接发达地区进入成熟和衰退阶段的纺织、食品、服装、鞋业、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以扩大城市就业容量,膨胀城市人口规模,提升城市发展内涵,增强产业支撑。
二、将项目推介与城市营销相结合,重视城市定位,打
造特色城市,增强城市魅力,提升招商层次与水平
一个企业重视单种产品销售,更重视企业形象展示,知
名企业意味着它的所有产品都是知名产品,因为与某一产品
相比,消费者更认商标。因此,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与包装
某一具体项目相比,展示我们鲜明的城市形象,打造“城市
品牌”、“城市商标”,则显得更为重要。随着,以后国有企
业改制结束,相继并购合作,靠关停闲臵企业招商引资的空
间已经不大。并且从区位优势讲,沿京广线城市十几个,中
原城市几十个,都非我们一家。从城市类型上讲,资源型城
市全省也不是只有我们。我们的招商工作中相对缺少的是,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即城市特色、城市品牌。因此,在实
际招商工作中,我们不但要善于务具体项目推介之“实”,还要善于谋打造城市品牌之“虚”,在包装具体项目,分析
合作的同时,更要着眼于“远”,着眼于“大”,不断强化城
市经营理念,谋划城市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推销城市,塑
造特色城市的鲜明形象。只要客商认同城市的经营理念和独
特发展文化,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也就随之淡化,招商的面
也就随之变得开阔。
三、借鉴沿海成功经验,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服务措施
服务,切实为经济主体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江浙两年摸爬滚打的招商工作中,我们亲眼目睹并真
实感受到了江浙经济的强大活力,尤其是浙江经济,使受到
我们强烈的震撼。但实质上,浙江经验集中体现在观念、体
制、机制上。体现在其政府上下坚定“以民为本”的市场经济
观念,满腔热忱地鼓励和扶植民营经济,尽可能快一点地消
除体制和机制的障碍上。我们觉得,作为政府部门我们在引
进浙资的同时,更应该强化“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深刻领悟浙江各级政府“无为”促“有为”的内涵,树立开明开放的政府形象,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注重对本
地民营经济的培育和扶持,壮大内生资本的规模,推动经济的大发展。
四、着眼全国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
极参与区域经济协作。
世界经济及沿海经济的发展历程证明,一个地方的经济
总是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发展。尤其是工业制造业,一般而言,制造业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发展轻工业,特
别是消费类产品;第二阶段重点发展重工业,主要是石化、装备制造业;第三阶段重点发展资本品工业;第四阶段重点
发展高科技新型产业。目前上海等沿海城市处于第三、第四
阶段,像我们鹤壁这样的内陆中小城市,大致在第一、第二
阶段。上海等沿海大中城市的发展目标主要是加快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率先实现现代化,而我们目前的发展目标主要是
做大产业规模,实现产业集聚,加快推进工业化。
理性的分析,现阶段我们既要重视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以“点睛”,提升水平;更要重视引进一般制造业项目,以
“画龙”,膨胀基础。因此,当前我们第一要做的就是,拿
出胆量与气魄,审时度势,找准自己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充
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趁目前全球制造业正面临以价值链重
构为主题的“大洗牌”之际,以适合的产业分工和定位,积
极融入跨国公司、超级企业集团的产业链,参与区域产业协
作,在不能成为某一产业“链主”的情况下,可以先从适合自身实际的环节做起,甚至可以先从价值链末端做起,承建
大企业集团的生产基地,“先做精、做专”,膨胀产业规模,进而壮大地区经济,这是我们现实的选择。日前,受成本因
素制约,跨国投资转移表现出了一种新的迹象,多数企业将
新增产能转移到二线城市,而将研发和总部设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将相继成为大企业生产基地的聚集地。
因此,我市要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挥比较优势,以膨
胀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升级,增强产业支撑为着眼点,积极
推进大项目招商。进一步认真研究分析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掌握其发展、成熟、转移规律,围绕
我市现有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加大煤化工、金属镁、汽车
零部件等主导产业的推进力度,积极与跨国集团、大型企业
开展项目对接和合作,着力在特色产业扩大规模、延伸链条、优化升级上力求突破。
五、建立招商长效机制,重视观念与智力引进,加大对
外学习合作,提升开放水平和竞争意识,加快经济发展
招商引资也不仅仅是引资金,关键是引进观念、技术、管理,学习外地“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真道理,快干是实道理”的理念,刷新本地的思想意识。目前,与内陆绝大多数地区一样,我市经济发展的最大的思想、文化、观念障碍就是思想深层缺乏一种充当市场主体的“创业冲动”。老百姓,大多数都想往财政供养的机构跑,而不是像江浙等发达地区群众人人都想当老板,都想当纳税人;相当一部分机关干部只想吃安稳饭、吃政策饭,怕竞争、怕风险,没有勇气走出机关去做市场经济的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没有思想的大解放,没有抢抓机遇的精神,就没有经济的大发展”。可以断言,如果我们这片土地上有朝一日也和江浙一样,平均每27个人中就有一名个体业主,那么,我们的经济一定比浙江发展得更快、更好。浙江之所以经济发展速度快,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经济发展思路和观念和一些地方不一样,浙江传统文化中的开放、创新的基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最原始的也是最根本的动力之一。因此,我们招商引资过程中,不但要引进资金、项目,更要注重引进浙江沿海先进的发展理念,学习借鉴浙江文化中的“重商”、“崇商”的先进民俗基因融合与本土文化,构建全民致富、全民发展的文化支撑,使之成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尤其是要积极倡导浙江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自强精神,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杠杆调节,鼓励群众学习浙江人闯天下、走市场,求生存、图发展,形
成“千家万户办企业,千辛万苦搞经营,千山万水闯市场,千方百计创新业”的经济格局,使千千万万的干部群众真正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因此,当务之急要让外来创业者强烈的创业发展意识,进入百姓视野,扎根群众思想深处,带动提高我市群众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冲动。要建立招商的长效机制,通过项目引入,引进先进的意识观念和管理理念,打开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思想总开关”,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二篇:对新形势下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考
对新形势下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海门市围绕“崛起苏中、跨江争雄”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四大增长极”载体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能源装备、临港产业等特色的沿江沿海支柱产业体系。通过招商引资,相继招引了宝钢、中远、中建材、中船、韩国乐天、美国泰森、法国欧尚等一大批央企、世界500强企业,提升了海门的产业层次,为海门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为“十二五”海门经济的腾飞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是随着当前经济形势呈现新的变化,发展环境出现新的情况以及交通区位形成新的格局,区域经济的格局也在进行新的调整,招商引资的竞争更趋白热化。因此,要实现海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发展、新跨越,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招商引资工作,以转型升级理念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推进海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认清形势,准确定位,突破招商引资瓶颈制约。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跨国公司的投资和经营受到较大的冲击。自2008年10月至今,利用外资出现了大幅下降。但伴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的实施,危机最尖锐的阶段已经过去,世界经济正处于复苏过程中,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亮点,其中我市独特的区位优势、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等比较优势也得以显现,据此,我们可以判断,未来几年,我市还将成为外企和央企纷纷抢滩的宝地,但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也相对明显。
(一)从当前全球趋势看,外商的投资布局、结构、业态等已发生变化。一是市场格局不断调整。在世界几轮国际资本转移大潮中,我国引进了相当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紧缺和能源、环境容量等硬指标的紧约束,在国际上出现了在华投资的外企向综合商务成本相对较低的越南、印度等其他国家转移的趋势,在国内跨国公司投资区域也逐步由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中西部地区转移。例如广达电子、富士康分别将部分项目迁入重庆、河南等地,即是一个典型。
二是投资结构发生变化。目前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80%都是通过并购方式实现,并购业已成为跨国投资的趋势和主流。跨国公司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和以服务外包、软件开发、金融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都将成为新一轮外商投资的重点和热点。
三是配套跟进要求更高。外商投资越来越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产业整体转移并牵动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的趋势越发明显。
(二)从国内相关情况看,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对招商引资造成一定影响。据初步统计,近年来共有近十项政策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和发展:如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房地产项目审批政策的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外商投资目录的修订、新劳动法的颁布、新全国工业用地最低出让标准的出台、关于节能减排的相关规定、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等,这些都给企业增加了综合投资成本,致使一部分企业陷入了艰难的境地,有些甚至不得不关门歇业。
(三)从我市目前状况看,潜在的比较优势有待继续放大。
近年来,我市通过“四面出击向集中攻坚转变、各自为战向资源整合转变、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后,重点引进了“投资强度高、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高、贡献水平高、产业带动高”的五高项目,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尤其是依靠海门独具的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宝贵资源、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深水大港的项目启动,海门将成为吸纳国内外资本的强磁场,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引擎”。从我市的招商引资现状来看,沿江沿海现代装备项目的引进,改变了我市过去主要依靠纺织类项目的单一结构,增加了项目投入总量和产出规模。但是在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在引进对我市产生重大影响的龙头型电子信息企业上还未取得重大突破;旗舰型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企业发展不快;投资商来源地不广;受家族制管理模式制约,企业缺乏现代管理、科技创新和集聚人才的能力;区域产业特色虽然明显,但产业链较短;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等。这些不足都影响着我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也迫切要求我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解决结构性、素质性问题,加快产业转型、管理提升。
转变方略,规范管理,提升招商引资发展层次。
当前,在产业梯度转移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克服过去在引进、利用外资上,普遍存在的全面开花、平均用力现象。因此,招商引资的总体战略应既着眼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又面向未来发展趋势;既着眼我市的产业、资源优势与国际国内产业对接,又考虑如何寻找互补优势,转化和提升我市劣势的传统产业、企业;既着眼接受国际和长三角地区产业辐射,又考虑同周边经济区域的分工协作。根据以上战略定位,确定“市外即外”的战略,我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地区应是,内资以央企、国企和江、浙、沪、粤为主,外资以港、澳、台、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为主;产业上应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比翼齐飞的格局。同时,切实注意把引资与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结合起来。同时,我们在招商引资方略上必须实现“五大转变”,即:从一般性的项目招商向以大公司、高新技术项目为主的招商转变;从重数量的数据考核式招商向重质量、重内涵的项目招商转变;从零打碎敲式的招商向系统化、规模化招商转变;从地区倾斜式招商向产业倾斜式招商转变;从以引进产业资本为主的招商向
引进产业和金融资本并重招商转变。按照发展家纺服装,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通讯器材、钢铁加工等支柱产业,培育“电子信息、船舶配套、生物医药、新能源、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的规划要求,围绕经济国际化、新型工业化、产业集聚化、城乡一体化的四大发展战略招商。在先进制造业方面,着眼于产业链的延伸和孵化,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推进生产型、研发型、服务外包型项目的建设,努力使我市招商项目向规范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打造载体、创新方式,优化招商引资服务平台。
(一)转变观念,创新招商引资理念
一是要侧重招引大项目,由大招商转变为招大商;二是要强化精招商,由粗放招商转变为精细招商;三是要明确侧重点,充分考虑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四是要攻克难题,坚持集约化发展。
要立足资源、环境优势,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在项目选择上探索实行评估准入制,要特别注重招商引资过程中引进项目的质量,高度重视土地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向质量优、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倾斜,并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建立满足未来好项目、大项目用地的土地储备制度,尽可能地让稀有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二)优化载体、创新招商引资平台。
一是“四大增长极”是招商的重要载体。“四大增长极”是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继续完善全市招商引资政策,要把招商重点放在世界500强和“国字头”、“中字头”企业上,拿出比别人优的策略,率先在招引大项目上实现重大突破。力争把“四大增长极”打造成布局科学、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环境优美的科技文明新区,使“四大增长极”真正成为我市发展后劲的孵化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
二是整合资源优势,利用资源优势招商。充分发挥江海深水岸线、存量土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大整合现有产业资源力度,紧扣产业链的前后延伸,放大产业特色优势。
三是强化民营经济招商载体,利用优惠政策招商。要以全民创业活动为契机,大力发展原创型民营经济,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吸引外来资本融资。
(三)扩大领域,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创新方式抓招商,就是要积极转变招商引资过程中政府、部门、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政府应着重在制定投资发展规划,搭建发展平台,优化投资环境,培
育市场主体发挥作用。有关部门应按各自的职能以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创造宽松和谐环境,主动牵线搭桥,帮助企业招商引资,扶持企业尽快转变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勤政廉洁服务。同时鼓励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发动企业一起寻找合作伙伴,采取联系线索,推进载体招商、依托主导产业招商。创新利用主题招商、项目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上门招商、代理招商、小分队招商和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有目标、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实行请进来与走出去的互动,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
健全机制,强化保障,推进招商引资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双层推进服务体系。
在决策层面,建议建立重大项目评估、协调、决策机制。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预评估机构,在项目审批前,对项目的产业状况、投资密度、土地利用率、节能减排、地方贡献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好项目、大项目由市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继续实行“一事一议”的协调机制和“一项一策”的决策机制。在操作层面,完善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每两月一次,相关部门与招商主体就招商、项目审批及项目推进工作的联席会议;建立项目推进各个环节上的责任制和过程跟踪考核制度。
其次,提升要素保障水平。
着重抓好资源、政策、服务三大要素的保障工作。在资源上,重点抓好挖潜节地,抓紧做好土地规划调整的准备工作,按照 “节约、集约、高效,挖潜”的原则,一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退低进高等途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大项目向“四大增长极”集中,一般项目向镇工业园区集中,小项目向标准厂房和创业孵化中心集中来节约集约用地。在政策上,进一步完善有关鼓励产业转型升级、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并落实好上级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专项资金向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带动型项目倾斜,向公共平台、基础设计建设倾斜。服务上,进一步增强各级各部门服务招商引资的意识,完善工作制度,改进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优化招商引资环境。
再次,健全完善队伍培育机制。
一要充实调整招商队伍。要通过多种渠道选配好招商人员,保持队伍的稳定和活力。专业招商人员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要从年轻的后备干部中选调人员充实驻外招商队伍。要建立招商队伍建设资金补助制度,每年从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额度,用于招商队伍建设。要倡导“人人都是招商员”的理念,充分发挥机关干部、企业家和热心市民在招商引资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二要完善管理考核,实行分层管理。要按照公开公平、绩效挂钩的原则,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平时督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实施专
职招商人员考核。考核分为日常考核、业绩考核和综合考核三个部分,分别由派驻单位及市委组织部组织实施。三要完善奖惩激励。坚持实绩考核与专职招商人员奖惩相挂钩。根据考核结果,实行优先录用或者晋升,对实绩明显、表现突出的人员,在干部选拔时予以优先提拔使用。在确保招商经费足额到位的前提下,进一步落实招商人员绩效挂钩、兑现奖惩、优胜劣汰机制。各派出单位要建立与专职招商人员家庭定期联席制度,关心招商人员家庭生活,帮助招商人员解决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招商引资的工作中去。
第三篇:关于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考
关于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考
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备受各地政府的重视,而招商引资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最早进入国人视线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内陆传递,到我们这里开始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也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在我市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我个人的工作经历谈谈对招商引资的一些看法。
一、招商引资带给青州的变化
1、招商引资促进了青州人思想的解放。如果说十年前的青州人对外界的变化和冲击只是被动的接收,甚至还存在排斥的话,那么自开展招商引资以来,这一切都有了质的改变,一场思想大解放的风暴席卷古州大地,青州人活跃的思维被重新点燃,“市场运作”、“创意创新”、“创意策划”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青州现象”、“青州模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借力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合作共赢”更是深入人心。招商引资在引进资金的同时,更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卡特彼勒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的入驻,加快了与世界先进生产方式的接轨,使很多企业家摒弃了“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经营理念,开始以“合作共赢”追求企业的做大做强,这不仅为青州经济社会现在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2、招商引资促进了青州的软环境建设。为打造一流的招商环境,创建了“青州市人民办事中心”,全市30个市直部门的119项事权全部下放,集中办理各类行政审批、为民服务、会计核算和招投标等事宜,着力打造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已进驻部门 70 个,工作人员400名,纳入各类服务、审批事项506 项,基本实现“进一个门、办一切事”;大力倡导尊重服务于外商、尊重服务于企业家、尊重服务于纳税人的“三个尊重服务于”,实现了变招商过程中的服务为全程服务。现在的青州人思想更加开放,心态更加包容,乐于接受各种新事物带给青州的新变化。
3、招商引资促进了青州经济结构的调整。随着我市招商引资的日益深入,引进的项目涵盖了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民生等各个领域,引进了卡特彼勒、江淮汽车、中化弘润DCC、中晨风电装备、龙马重工、博奥炭黑、中联水泥、天容食品、南顺面粉、中都财富广场、宋城、港天物流等一批投资数额大,支撑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三产比例从到2010年,三产所占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形成了与第二产业协调稳步发展的局面,随着城市基建、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一批大项目的建设竣工我市经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4、招商引资促进了青州园区建设。随着招商引资的发
展,我市建成了省级开发区一处,市级开发区两处,其中经济开发区已有300多家注册企业落户,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82家,外商投资企业92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2010年,青州经济开发区先后被授予“山东最佳投资园区”、“山东省级科技示范园区”荣誉称号。峱山经济发展区已落户江淮汽车、华瑞汽车等大项目60多个,其中26个项目已投产达效,涉及机械加工、冶炼铸造、建材化工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特别今年我市我市提出了全力提升经济开发区,全力建设峱山经济发展区,全力打造卡特彼勒工业园,放手发展镇街工业园区的“三全力一放手”原则,建设镇、街道工业园23处,实现了镇街道工业园从无到有,为镇、街道综合实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础。
二、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最大瓶颈是土地制约。“有商来、无地给”在我市招商工作中日益显现,土地问题的制约,造成了在谈的一些项目很难进行下去,失去很多机会;一些已经落户的项目因土地指标不能按时开工建设,在等土地指标的过程中本来很好的项目,可能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黄掉。
2、引进的项目内资居多,外资偏少。我市每年引进的项目不少,但大多是潍坊市内资金,在历年的考核中,在利用潍坊市外资金方面,只有在07、08两年进入潍坊的前三名,多数是在潍坊的中下游水平,在利用境外资金方面更是
稀少,每年完成潍坊市下达的实际利用外资任务都比较困难。
3、在企业上市领域没有大的突破。与邻近的县市相比,我市的企业上市工作远远落后,与寿光、诸城等地差距很大,人家都十家以上的上市公司,而我仅有一家,而且还是海外非主板上市,就是昌乐等原来和我们在一条线上地区,现在也走在了我们前面,在上市企业数量和后备资源上都要超过我们。
三、下步招商引资工作应着重做好的事情
1、招商要“优选”项目。在目前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我们的招商在土地方面付出优惠政策后,不能局限于引来项目落,而要保证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后期能为青州的发展做出贡献,这需要我们筛选符合我市发展情况的科技含量高、投入规模大、资源节约、节能环保型项目的引进,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类项目进入。
2、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在招商引资中具有行政招商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招商信息量大。信息来源丰富,接触外商多,有利于获取更多的投资合作信息。二是合作基础好。我市一大批企业与外商有着较多的业务往来,建立了大量的商业关系、商业门路,有利于与外商更好的合资合作。三是引资成功率高。企业有产品的品牌效应、一定的市场占用率、雄厚的资金保障、高效益的市场回报,有与外商合资
合作的平台,对外商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另外还要加强企业家的培养,为企业上市做好资源储备。
3、做好招商服务。我市在近几的招商工作中,在服务外商、服务企业方面,有很好的工作经验,包括对引进的重点大项目实行 “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套班子、一包到底”五个一服务,有利促进了项目建设进度。但服务无止境,在对外商的服务上应该进步强调主动性,怎样主动的为外商去服务,而不是等外商有了问题找上门来后,去被动应付,通过服务一个外商,带来一批项目,形成招商引资的连锁效应和群体效应,使我市真正成为“政策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服务最佳”的投资洼地。
第四篇:对我市招商引资的几点建议
以产业项目引外资,以专业服务招客商—对我市招商引资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实施招商规划以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
搞好招商规划和项目库建设,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前提,突出以项目以产业引资金,可以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增强与外商外资对接的准确度,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制定招商规划,一是充分发挥萍乡的优势条件,包括政策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以及项目优势等等。任何外商投资都要有利可图,任何地方招商引资都要促进经济发展,而项目就是沟通“你”和“我”最好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必须依托资源选项目,依靠产业选项目,依存市场选项目,做好项目收集、筛选、加工、包装等基础性工作,建立科学、规范、标准的招商引资项目库。针对当前沿海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必须加快热点行业生产比较成本研究,在原材料、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凸现我们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增强吸纳外来投资的吸引力。二是充分创造外来客商投资所必备的有利条件,包括配套良好的基础设施,优惠透明的政策,高效优质的服务,稳定安全的治安,公平竞争的市场,优美舒适的生活条件等等。招商首先要招心,关键是优化“软”环境。很多地方只注重优惠条件,不注重“软”环境建设,客商进资以前“万事好商量”,进资以后“关门打狗”。还有一些地方重引进轻管理,引了企业不少,创造效益不多,这样既伤害了外商的感情,又损害了萍乡的形象。我们要想客商之所想,急客商之所急,为客商在萍乡投资兴业提供可靠、便利、充足的创业条件。
二、立足“块状经济”优势推进产业招商
产业招商是招商引资的主渠道。当前,由于招商引资政策越来越规范,土地、税收等的优惠空间越来越少,对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从发展趋势看,产业招商既能扩大区域内上游产品的市场需求,又能降低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是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首先,明确产业发展导向。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调研,对我市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和科学布局,进一步明确产业招商的思路,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明确产业发展的步骤,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既发挥现有的产业优势,又把握新兴产业、前沿产业走向。其次,多层次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根据产业发展现状、所处层次、发展前景,确立不同的发展政策。对新兴产业要尽量放水养鱼,鼓励行业集中连片发展,如浙江诸暨为发展五金管业,实行低价划拔用地,规费地方所得部分全免的政策;对成熟产业要鼓励行业规模扩张,做大做强,如诸暨对税利大户夏季用电高峰期实行电费补贴,税收贡献越大补贴标准越高;对“夕阳产业”要采取限制性措施,能耗高的企业实行差额电价,污染重的企业高额征收排污费。通过实行有差别的政策,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再次,多渠道推进产业链招商。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围绕前、后序产业和产业延伸链,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的配套项目。目前,要全力以赴支持萍钢实施300亿元工程,帮助老厂改造提升;积极支持萍矿加快结构调整,发展煤炭深加工业及其他新兴产业;抓住萍铝技改项目下放的契机,尽快实施招商重组,搞好电解铝项目建设,将萍铝打造成冶金行业中的新生力量。要重振萍乡机械行业辉煌,我市有一批熟练的机械行业产业工人,有一批如安源客车、发动机、机床,矿山机械等名优产品,有一大批机械制造企业作支撑的产业基础,要走靠大联强之路,千方百计开展与国内同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借外力求发展。大力引进资金和技术,加大对水泥、电瓷、化工陶瓷、烟花爆竹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和整体提升。以萍乡焦化、黑豹炭黑、武冠实业等煤炭、化工企业为重点,不断延长煤炭及煤炭化工产业链。搞好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专题招商,重点发展心正药业、大地制药、希尔康泰制药等,打造生物制药经济板块。发挥月池矿泉水、萍青啤酒、大富乳业、银河杜仲等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农产品企业优势,争取多方筹资,做大做强萍乡食品产业。
三、进一步增强工业园区对招商引资的吸纳能力
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由于招商引资日益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强化园区招商,有利于促进工业进一步向工业园区集中,有利于实现土地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减少工业污染所造成的工农纠纷和矛盾。一完善园区功能定位。要根据招商引资的要求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完善产业规划,根据各类产业特色和发展要求,合理布局,集中布局,注重同类和配套企业的集聚,注重错位竞争,互补发展。尽快建立高新技术园区孵化器平台,吸引一些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
第五篇: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思考和认识范文
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思考和认识
“>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思考和认识2007-02-10 16:48:0
4时下,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我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要务的第一要务,这是当前形势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我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放眼全国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已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你拉我抢,力争朝夕,有人形象称之为“抢商”。可见竞争之激烈,那么如何在激烈在竞争中取得实效,实现高效招商。笔者结合我市实际,浅谈几点想法和认识,以做工作交流。
招商引资任务很明确,即寻项目,拉投资,找资金。目前,全市上下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利用沿海产业转移,把握时机寻求投资。所以,大家都放弃
了以前“在家立旗招商”变为“主动出门找商”。我想,这是非常及时的思路调整,但我个人认为,目前招商引资工作还应该进一步深刻理解并充分认识以下两点观念:
一、深刻理解并充分认识我市的城市经营定位和产业定位。对一个城市来讲,培养壮大城市的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第一需要,尤其像鹤壁这样一个新兴城市,更迫切需要强有力的产业作支撑。应该看到,招商引资,不仅是为了扩大地方经济规模、增加税源、提高财政收入,更关键的是要壮大优势产业,巩固主导产业,增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因为在开放型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过程中,中国经济将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融入到全球经济,这就是需要我们以全球视野来寻找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日益细化的国际分工中,在世界范围的产业
转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以往那种没有重点,没有特色,全面出击的经济发展思路需要调整。所以,招商引资工作要结合城市定位,产业定位,有重点分层次地引进自身发展所需的强势产业,巩固主导产业,提高优势产业的影响力,增强城市经营特色和城市发展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将招商引资和城市发展推上快车道,招商工作才会越做越容易,前来投资的商家才会以几何式递增,我市的经济也才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前,我市已确立“三个基地”建设的产业发展战略,大思路业已明确,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不能一直仅停留在“三大基地”这个几个字的字面上,我们迫切要做的就是细化,进一步明确三大基地涉及的每一产业的具体情况,如发展前景,发展方向,决定因素等,确定每个具体产业的工作切入点和产业实施思路。
二、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当前产业转移和产业扩张的实质及背后深层驱
动力。
产业转移的导致因素可能很多,但最主要因素,无外乎逃避不利因素,趋向有利因素。所以,我们要具体到每个产业,分门别类地做出分析,探讨这个产业为什么转移,当前在原转出地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素是什么,原转出地仍然吸引它的因素是什么,对新转入地期望是什么,顾虑是什么,我们目前吸引其转入的因素是什么,妨碍其转入的因素是什么,对每个产业这些问题我们都应该有所把握。当前,营销界大家都在讲,随着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发展,现代营销就是要根据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同样,认识到了每个具体产业转移的驱动力,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地突出强化已有优势,根据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创造新优势,为具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壮大,提供“个性化服务”,创造“个性化优势”。
基于以上两点,结合沿海一些城市发展的启示和我市的实际情况,对我市
目前的招商引资工作提出个人的以下五点认识和建议。
⒈准确把握城市主导产业发展战略及具体实施思路来指导招商引资工作。当今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大小,不完全取决于其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这些作用力正在减弱,而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日益细化的国际分工中准确定位,确定主导产业,强化比较优势产业,并营造一个良好的适于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的创业经营环境,将逐渐成为国家间、地区间、城市间竞争的决定因素。
就鹤壁的情况看,招商引资应服务于三个基地建设,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迫切需要针对“三个基地”具体产业制定灵活的产业发展政策,指导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对主导产业应制定倾斜性政策。相应的招商引资过程中,也应该有重点分层次的引进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强势产业。按市委市政府要求,优先引
进增强主导产业核心地位的大项目、工业项目。当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只要能增强我们主导产业发展的项目,不分大小,我们都应该欢迎。另一方面,我们要工业强市,也不是说每一项工业都适合鹤壁发展。所以,李培育市长讲:“我们要小中见特,小中见强。我们要突出优势,重点发展。”
⒉招商引资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结合,营造产业发展氛围。要有针对性的降低与主导产业相关的部分产业的市场进入门槛,引导民间资本积极进入。不要嫌其创业主体规模小。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小”只是目前情况,只要顺应发展趋势,小规模能大群体密集分布,照样可以“万紫千红春满园”,照样可以成大气候。
以温州为例,温州自身没有充足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也没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但温州通过自身力量,建成了种轻工小商品的国家级生产基地,“温州制造”风靡全国,温州皮鞋、服装、眼镜、低压电器、电子金属打火机和民用灯具等商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今日辉煌的温州有人总结了五点原因,其中最关键的是,灵活的市场机制。灵活的市场机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温州最大的优势。正是灵活的市场机制催生了大批自发而生的民本经济即个体私营经济,进而为以后温州成规模的密集的产业群分布奠定了基础。
就我们市的食品加工业基地而言,我们不一定仅仅依靠几个规模性的龙头企业,我们有十分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优质农产品资源和地方土特产品资源,我们完全可以鼓励千家万户成为创业主体。发展家庭工业,同样是打造密集产业群的捷径,因为自发性的创业往往更有活力。这就是说,我们在借外力的同时,另一方面要不断放活,通过灵活的市场机制来增强内力,加快发展。
⒊具体性招商引资与长期性区域经济协作相结合,建立招商引资的长效
机制。
在我市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借助外力、工业强市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对沿海与内地间产业演进的趋势要有持续的、长期的了解和关注。随着内地与沿海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产业转移将会以各种方式持续进行,尤其是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内地转移一直在持续进行,并且还有一些产业因为市场开发的需要也开始扩张和转移,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并适时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并在第一时间采取得力措施。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性地与沿海一些城市建立长期经济协作关系,实现联姻,建立对接。在此基础上,以项目合作为中心,以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为主线,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协调,企业为主,市场运作。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促进内地沿海间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⒋将沿海企业生存环境与内地企
业生存环境比较研究做出一项长期工作,站在企业的角度去理解生存环境,做到知己知彼,克服盲目行动,以灵活的市场机制,适时出台吸引外资进入、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独特的城市产业发展优势。
⒌建立完善高质量的信息中心对市内产业信息、资源信息、政策信息及企业信息和市外投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做到市内信息准确详实,市外信息及时准确,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招商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低级的重复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