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实现人的城镇化的思考
关于实现人的城镇化的思考
如何实现“人的城镇化”?在城镇化地区有套房子,这是“人的城镇化”的第一步。目前农民工在流入地城市能享受城镇保障性住房的还是凤毛麟角,但在一些城镇化地区,通过基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宅基地置换,让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土地权益,是一个成功的探索。住房问题解决了,但如果没有让新居民有“底气”的社会保障,就变成了“逼农民上楼”。搬进城镇社区的农民,期盼在劳动报酬、就业、医保、退休养老、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并获得更多、更稳定的集体经济收益。如果进城农民仅依靠社会保障过日子,缺乏工资收入,他们集中居住的地区,可能沦为“贫民窟”。城镇化必须有较好的非农产业基础支撑,通过“产城融合”,让农民实现“就近城镇化”。城镇化改变了延续千年的农耕文化,传统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随之改变,出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一些农民进城后无处安放情感。城镇化地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尤其是文化软硬件建设,迫在眉睫。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应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城镇化必须用新型城镇化理念指导行动
要组织广大群众,尤其是县乡村三级主干,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和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有关论述,借鉴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真正从早日实现“中国梦”的高度上,认清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成为扩 1
大内需最大潜力所在,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王牌”引擎。认清新型城镇化应该也必须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统筹发展、着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路子。认清推进城镇化的目的,就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我们必须以人为本,有效应对和积极防治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可能带来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水源短缺、生态恶化、贫富悬殊等城市病的发生,同心共筑中国梦。
二、人的城镇化必须统筹规划搞好城镇发展布局的设计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一产抓特色”的发展战略,我市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农业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重点打造了山平胡萝卜、东杨庄大白菜、西粉营“绿玉田歌”韭菜等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了王圈红薯、马坊食用菌等7个特色种养基地。同时,按照环温泉城、胜芳湿地公园和中亭河自然水系“两环一带”高效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面向京津两大消费市场开发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建设了一批休闲度假型、观光旅游型、精品高效型和特色种养型的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经营项目。目前,示范区前期规划基本完成,中期规划正在编制中。二是推进传统产业战略转型。大力实施“民营经济升级”工程,引导金属压延、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向科技型和“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鼓励龙头产业面向农村进行扩散配套,使得农民能够在大项目、大企业的“庇护”下创业发
展,又能依靠分工细化降低大企业的运行成本,实现农民和企业的互动双赢。全市近80%的企业建立了自主研发中心和实验室,获全国驰名商标2件、省级著名商标29件,全市微小企业总量达到1.6万家,在整体提升全市工业生产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瞄准京津高端旅游市场,重点发展演艺娱乐、民俗文化、观光旅游、运动休闲、商务会展等产业,打造文化产业集群。逐步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集聚化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同时,依托国际温泉公园和胜芳湿地公园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农业旅游产品,打造集农业生产、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将景观、居住、增收三者有机结合,实现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目前,国际温泉公园一期10家温泉酒店、吉利赛(试)车场、胜芳国际物流中心、海润乒超俱乐部、已全部开工建设,国际会展中心、老年生活品质城、西洋乐器生产基地等一大批服务业项目正在规划之中。
三、人的城镇化必须破解制约城镇化的各个难题
要改革户籍制度,允许人口自由流动,将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流动人口逐步实现本地化。要改革土地审批制度,探索城乡用地置换、增减挂钩政策,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兴建高层农民公寓,建设紧凑型城镇,解决城镇化推进中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要改革投融资渠道,严格按照政策规定,政府埋单构建城镇保障性住房体系,同时,积极吸引民资、国资、外资竞相参与,为城镇化广泛筹措资金。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注重可持续发展,为进入城镇农民安居乐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外,还要用更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实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破解城中村改造、小产权房处置、集体用地流转、增加农产品供给、文化素质培养等有关问题。
四、人的城镇化必须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实现县域城镇化中的大量工作,如落实城镇建设规划、引导农民离村进城、帮助农民融入城镇、实现农民进城后所留土地的充分利用等,都要靠乡村、社区的基层干部去做,他们必须有敬畏百姓、关注民生的情怀,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攻坚克难、直面矛盾的勇气,恪尽职守,廉洁高效的作风。为从根本上保障高质量的城镇化推进,我们必须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契机,加强对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对他们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刹庸、懒、散、奢等不正之风,把城镇化的工作实绩做为基层干部选拔重用、培训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从根本上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确保我们的城镇化能够政策到位、工作落实、稳妥推进。
第二篇: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追求的执政价值取向。总书记更是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奋斗历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牢牢竖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化解主要矛盾,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 主要矛盾 中国梦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所追寻的根本价值所在。党历来重视人的发展问题,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总书记更是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人的发展工作达到新的制高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迫在眉睫,需要我们下大气力。
一、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面的内容。在经济层面,我们要坚持一个体制、两个制度。一个体制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制度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一个体制、两个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夯实了物质基础。在政治层面,我们要坚持一个统一、四个制度。一个统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四个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坚持一个统一、四个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在文化层面,我们要推进一个体系建设、坚持两手抓。一个体系建设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两手抓就是一手抓文化产业、一手抓文化事业。推进一个体系建设、坚持两手抓,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文化自信。在社会层面,我们要抓住一个重点、实现一个促进。一个重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个促进就是促进公平正义。抓住一个重点、实现一个促进,为人的全面发展输出了社会支撑。在生态层面,我们要加快一个改革、实现一个共生。一个改革就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个共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一个改革、实现一个共生,为人的全面发展描绘了美丽画卷。在党建层面,我们要坚持一个坚定不移、实现一个总目标。一个坚定不移就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一个总目标就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一个坚定不移、实现一个总目标,为人的全面发展确保了党的坚强领导。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制度体系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化解主要矛盾为重要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条件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广泛,人民不再满足物质文化的实现,还对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公正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要求。说白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本质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属于生产力的范围。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们要牢牢抓住生产力这个主要矛盾,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和关键。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发展的力度、深度和广度,统筹各领域、各方面、各阶段的工作实践。我们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体系的进程;以党政机关机构调整为契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不断解决民生问题,不断筑牢党执政的民心根基;坚决贯彻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切实解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以实现中国梦为坚实基础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民幸福就高度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毫不犹豫地说,实现中国梦,才能实现人民幸福,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人民的主心骨,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迎接各种挑战,化解各种风险,解决各种难题等等,必?进行具有各种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个坚强的执政党,是无法带领人民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所以,加强党的建设,是新时代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带领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浴血奋战,战胜内忧外患,巩固执政基础,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艰苦卓绝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在排除各种质疑、坚持一往无前,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借鉴西方的制度,摸索和总结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抵御西方文化糟粕,发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篇:人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经济加速发展的强劲引擎,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最关键的手段。新型城镇化到底应该怎么走,是今年两会的一大热点。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在我国一直如火如荼的展开,其引发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改变了亿万农民的命运,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的崛起与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所谓新型城镇化,是要在对原有城镇化经验与教训扬弃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0%以上,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71182万人,但是真正实际享受城镇化制度安排的人口要远远低于该数据。因为,在现有体制下,我国26261万农民工中,有16336万人在城镇打工,由于户籍限制,他们既无法真正享受城镇化成果,又被统计为城镇人口。如果仅仅扣掉进城务工农民人口数,我国的城镇化率就会大幅下降,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享受不到城镇户籍人口所能够享受到的市民权利和公共服务。这说明我国的城镇化的质量不高,统计数据所反映出的城市化水平是内涵不够充实的和基础不牢固的。
如何推进城镇化,让人们能在城镇安居乐业,是百姓的期盼所在。社科院巡视员林家彬说:“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必须大力促进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化。” 也就是说提升城镇化的质量核心在于如何实现“人的城镇化 ”。
一方面,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革嵌入户籍制度之中的二元制度,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户籍制度构筑了两种身份在利益上的严重不平等。有研究表明,户口本上有六十余项城乡居民不同等待遇。户籍制度改革要分类指导,因城而异:特大城市不可能一时完全放开,但可以推进农民工在一些领域与市民同权,中等城市则应积极放开,小城市、县城等更是可完全放开。
另一方面,要推动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努力使城市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让长期在城市务工、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通过政府提供的政策性住房在城市定居下来。加快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改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降低入学门槛,构建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总之,以人为本才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伴随着两会的热烈召开,新型城镇化的风帆应该借着这次两会的春风稳步、有序、快速的步入新的航道,正像李克强总理强调的那样:“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摘要]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在人口红利经历‚拐点‛之时的重大选择。新型城镇化有何新内涵?人的城镇化究竟‚新‛在哪里?
1、均等化待遇: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20%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参加除工伤保险之外的其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比率均未超过30%。大部分地区未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的对象。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城乡福利差距巨大,工作在城市而保障在农村,由此形成了‘候鸟式’‘钟摆式’迁徙,加剧城镇化的难度。要逐步实现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面覆盖。‛
‚根本还应突破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建议,应建立合理的农民工市民化支付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施融居住登记和就业、社保、租房、教育、计生等多种服务管理功能于一体的居住证制度,让‚一证通‛助力实现农民工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技能培训、公共卫生、养老等方面的待遇均等。
2、产业支撑:从‚候鸟式‛迁徙到家门口的‚就业路‛和 1
‚致富经‛
而国际上发达国家城镇化率约是工业化率的2至3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严重,就近就业率低;我国‚漂‛在城镇的农民工,70%以上希望在家乡的周边就业。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以往产业都是城镇化的‘配角’,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割裂,新型城镇化旨在实现人们在家门口就业、‘高也成低也就’的愿望。‛
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打造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产城的融合,将城镇化作为拓展农民就业的重要空间。中央强调,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
社科院调查显示,中国城镇化率约为51%,工业化率为47%,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说:‚在推进城镇化时应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重视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发展家庭农场是发展新型城镇化一种相对易行的方式,可通过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大力提高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的水平,走农户联合和合作,多元化、多层次的经营体系这条路。
3、土地征收:从‚被代表‛到‚带资进城‛
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
中的分配比例。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问题。
调查显示,耕地征用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投资者和政府拿大头,村级组织留下两三成,农民拿到的往往不到10%,这一剪刀差引发越来越多矛盾和冲突。
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名誉会长包永江认为,长期以来,农民在被征地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往往‚被代表‛或‚被同意‛,挖掘城镇化的新空间,就必须要直面‚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体制缺陷,让农民可以‚带资进城‛。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巡视员叶兴庆认为,一旦被征地,失地农民应当参与增值收益部分的分配。提高补偿标准的依据是什么?应当根据各地城市化和收入水平‚因地制宜‛。去年底,补偿标准取消30倍的‚天花板上限‛,体现了国家对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合法利益的保护。
‚土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一是要保障农民征地谈判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二是要形成长期保障机制,通过货币、就业、培训、留地、入股、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等多种安臵方式,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说。
第五篇:通过产业实现就地城镇化
通过产业实现就地城镇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2013-2-26 5:25:56来源: 《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6日 16 版)现在搞城镇化遇到一个矛盾,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但是生活成本高,而且城市交通拥堵,各种城市病都出来了。中小城市虽然生活成本很低,房价也很低,但是就业机会少,在县城里买一套房子,一平方米两三千块钱,北京两三万都买不到,但是县城没有就业机会。所以,关键是怎么提高县域的城镇对产业的承载能力,提高就业的承载能力,使现在七亿人口大多数能够就地在本县实现城镇化。
解决这个问题,要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制度,打通城乡之间的各种障碍,生产要素要流通,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要打破。在县域范围内,如果县城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十万到二十万人的城市,就大大增强了县城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另外,再有两个中心镇能够发展到十万人左右,一个县城镇人口就可以达到四十万。假设现在一个县的人口约是八十万,那么在县域范围内,城市化率能够达到50%左右,就会对全国的城市化率达到70%给予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