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绿色城镇行动方案的通知(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1:2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绿色城镇行动方案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绿色城镇行动方案的通知》。

第一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绿色城镇行动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绿色城镇行动方案的通知

浙政办发〔2011〕125号

浙江省绿色城镇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浙委〔2010〕64号)和《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的通知》(浙委办〔2011〕42号)精神,推进城镇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型城市化战略为龙头,按照集约节约、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生态特色的要求,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规划、建设、管理齐抓并进,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联动,引导、扶持、保障多措并举,着力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人居条件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机制健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城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统筹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需要,统筹城镇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加强规划,合理布局。

——以人为本,务实发展。注重完善城镇功能设施,注重改善人居环境,注重优化政府管理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环境优势,充分体现各地自然人文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促进城镇特色发展。

——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着力破解制约绿色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推进城镇绿色发展的新平台新载体,着力探索建设绿色城镇的新方法新手段,在改革创新中促进城镇持续健康发展。

(三)总体目标。到2015年,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城乡规划制度全面落实;率先基本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和处理达标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率先实现供水、供气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城乡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率先推行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设施设备体系和标准制度体系;率先建立市县镇三级园林城镇体系,园林城镇创建水平进一步提高;率先基本形成绿色建筑发展体系,实现从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规划引领。确立全域规划理念,优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城镇空间。2011年底前,全面完成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的总体规划修改完善工作;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中心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实现城镇建设用地范围控规全覆盖。积极开展各类专项规划特别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着力加强规划之间的统筹衔接。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设”要求,严格落实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和城市绿线、蓝线、紫线、黄线管治措施,严格履行规划修改法定程序,确保规划有序有效实施。建立健全规划督察员监管制度。到2015年,所有设区城市均实施规划督察员监管制度,县(市)规划督察员监管示范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二)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到2012年,80%的建制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设区城市和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7%和83%,其中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城市分别达到92%和88%以上。到2015年,基本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新增城镇污水收集管网7000公里以上,设区城市和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85%,其中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城市分别达到93%和90%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力争达到45%以上。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建、在建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脱氮除磷设施。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系统工程建设,提高中水回用率。到2015年,全省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率达到10%。

2.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改造,重点加大垃圾焚烧处置设施建设力度,构建技术先进、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体系。到2012年,设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到2015年,实现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全覆盖,设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着力完善分类收运网络和处置设施。到2015年,设区城市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全省建成4个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市县、4个以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项目。

3.完善城镇污泥处置设施。重点加快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积极推进市、县(市、区)区域内污泥处置设施共建共享,鼓励规范的污泥处置单位跨县(市、区)服务。到2012年,基本完成设区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建设改造。到2015年,全面完成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建设改造,设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以上,县(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

4.完善城镇供水设施。加强老旧和劣质供水管材管网更新改造,加快既有供水水厂工艺提升改造,完善配水系统,减少供水漏损和管网二次污染。到2015年,全省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不超过12%。加快推进城市供水设施向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延伸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区域供水管网体系,促进城乡和区

域供水设施共建共享。

(三)加强城镇综合管理。

1.强化设施运行管理。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监管,提高出水水质达标率。到2015年,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其他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提高到一级B排放标准。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特别是填埋场和焚烧厂运行的监管,确保设施正常运转。到2015年,全省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管理均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CJJ/T107—2005)规定的II级以上标准,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管理均达到《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8485—2001)。加强供水设施运行监管,严格质量和卫生管理,确保供水安全。到2015年,全省城市供水水质106项指标均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2006)。

2.强化洁化序化管理。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等重点部位和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堆乱摆等重点行为的整治,规范城镇日常秩序。加强对清扫保洁、户外广告、建筑立面和城市家具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城镇整洁美观度。加强环卫作业管理,加快更新环卫作业装备,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到2015年,全省城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5%以上。

3.强化环境管理。加强城市内河环境整治,改善河道水质,努力营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水景风貌。实施河道综合养护管理,健全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河道管护机制,到2015年,河道保洁覆盖率达到90%以上。深化“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烟花爆竹禁放区”和“禁燃区”划定工作,重点防治建筑扬尘、交通和娱乐业噪声、餐饮业油烟和小型燃煤锅炉污染。到2015年,全省新增“烟尘控制区”面积2500平方公里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的县以上城市比例达到75%以上,城市市区餐饮业和单位食堂100%配备油烟净化装置并建立运行维护制度,8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70%以上。加强辐射污染和放射源监管,确保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安全收贮。到2015年,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达到100%。

(四)提高城镇人居品质。

1.推进城镇园林绿化。编制完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到2015年,各市、县(市)全面完成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工作。探索开展城镇绿道网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布局城镇绿色空间。加强既有绿地管理养护,严格落实绿线管制和古树名木保护措施。积极推广实行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等立体绿化,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植物,严格控制大树移植,努力打造“节约型园林绿化”。到2015年,县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1%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60%。深化园林城镇创建工作,鼓励国家园林城市争创更高水平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到2015年,设市城市均创建成为园林城市,园林市县占全省市县总数的70%以上,每个设区市创建的园林镇不少于4个。

2.推进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加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湿地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城市建设不占或少占原生湿地资源。加快推进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台州鉴洋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总结推广绍兴市建设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成功经验,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湿地公园申报创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开展城市湿地环境净化和生态恢复功能性研究,提高城市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3.推进风景名胜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认真实施《浙江省风景名胜区条例》,依法加强对各类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加快推动我省由风景名胜大省向风景名胜强省跨越。重点抓好西湖和江郎山世界遗产的保护,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到2015年,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基本实现详细规划全覆盖,风景名胜区设施配套水平、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各类风景名胜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文物古迹的保护,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推进人居环境示范创建。积极推进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创建工作,鼓励开展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创建,引领各地着力提高城镇人居综合品质。到2015年,全省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市县和项目争取达到30个以上。

(五)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1.深化建筑节地。科学划定城镇空间增长边界,引导紧凑型城镇布局。科学规划和安排城镇功能,促进城镇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等就近配套。提高城镇用地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积极推进城镇空间复合利用,加快推进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2.深化建筑节能。加强民用建筑设计节能评估和审查,开展民用建筑竣工能效测评,落实民用建筑节能要求。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普查,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民用建筑用能管理,扩大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高能效建筑用能设备。到2015年,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实行节能设计标准,既有高耗能建筑节能改造率达到30%以上,建成太阳能光热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面积5000万平方米以上。

3.深化建筑节水。加强建筑节水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积极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政策。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积极探索雨水和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广泛开展国家级、省级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创建活动,到2015年全省力争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7个、省级以上节水型社会7个,建成一批节水型工业园区、企业、学校和社区。

4.深化建筑节材。积极推广墙体自保温等围护结构体系,加快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努力降低建筑材料消耗。建立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大力推行绿色施工,积极创建绿色工地,控制施工现场污染,减少物料损耗。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绿色城镇行动是建设生态文明、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全省上下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省建设厅要加强牵头协调,省级各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指导推动全省绿色城镇行动。各地要切实加强

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制订实施计划,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绿色城镇行动的实施情况纳入各级生态建设考核体系,与文明城镇、生态市县、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创建等工作挂钩。

(二)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着力优化支出结构,整合各类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绿色城镇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绿色城镇建设,重点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方面工程的建设和运营。

(三)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的科研资源,加大绿色城镇建设相关科研攻关力度,重点抓好垃圾资源化利用、沼气净化治理、环境污染防治、新能源利用等方面技术的研究,着力形成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着力提高绿色城镇建设的科技含量。

(四)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多形式、全方位宣传绿色城镇行动,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城镇行动的认识。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绿色城镇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开展省级试点示范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动绿色城镇行动深入开展。

第二篇:20101717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的通知

来源:浙江省人民政府网发布时间:2011-03-03

浙政办发〔2010〕161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含林业、渔业,下同),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我省农业资源禀赋总体不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以资源要素投入为主、农林牧渔各业隔离的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从我省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多宜、农业结构多元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建资源节约、产出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举措,有利于农林牧渔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满足群众对农产品的绿色消费需求;有利于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的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为主平台,以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为主线,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工程学方法,大力推广应用种养结合等新型种养模式以及健康养殖、标准化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产发展、生态保护原则。正确处理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的关系,注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原则。根据当地资源条件、产业布局、生产方式等实际,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发展模式。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原则。立足区域统筹,科学布局农业种养业以及加工业,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把生态循环的理念和要求落到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整体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原则。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激励和公共服务,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机制。

(三)主要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省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广泛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5500个以上,生产基地面积达1500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80%、4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达8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氮肥使用量减少8%,化肥利用率提高5%;农作物秸秆、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排泄物、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80%、97%和70%以上,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品质进一步优化,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依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标准农

田以及森林、湿地等农业资源。加快建立农业环境标志、农产品基地和质量标志制度,探索实行耕地质量、农业生态环境动态评价制度。实施“清洁土壤”行动,加强对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落实污染土壤治理责任,组织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治理试点工作,逐步加大污染土壤治理力度。严密防控外来生物入侵、生物灾害、森林火灾,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渔业增殖放流,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功能,按照结构优化、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要求,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农业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和有机肥加工、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引导畜禽养殖向生态规模养殖小区集聚。

(三)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生态循环农业集成技术的科技攻关。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广泛推广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机农艺结合以及农作物间作、套作、轮作等新型农作制度,积极发展新型稻田养鱼、浅海贝藻类生态养殖,充分利用光温水等资源。加强对生态循环农业相关标准的研究制订,全面推行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广泛普及无公害农产品,加快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森林食品的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及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认证等工作步伐,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质量追溯等制度,加大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导向机制。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肥水同灌等技术,鼓励施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科学使用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推广应用环保饲料,促进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农业部门要组织农技干部深入农村,指导帮助农民应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

(四)改造提升农业设施。扎实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培肥地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设施农业,逐步建立标准化钢管大棚等配套设施补贴机制。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探索高耗低效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机制,扩大低耗高效新

型农机具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15年,全省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500万亩,发展设施农业300万亩以上。

(五)深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认真贯彻《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鼓励发展“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模式,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利用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价值。大力支持畜禽养殖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各类企业利用畜禽排泄物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生产商品有机肥。鼓励利用农作物秸秆开发生物质肥料、饲料、燃料等。鼓励利用农产品下脚料开发生物蛋白、生物饲料和生物原料。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鼓励沼液、沼渣收集后作肥料还田,扩大沼气、太阳能等再生清洁能源应用。探索开展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农膜等集中回收处理工作,促进再生利用。到2015年底,全省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达90%以上,新建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200个,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0万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容100万立方米。

(六)加大示范引导力度。按照点线面结合的思路,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以点带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鼓励和支持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家庭农场,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模式,实现主体小循环;结合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合理布局循环产业,实现区域中循环;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布局农业产业和配套服务设施,整体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县域大循环。到2015年,全省力争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0个、示范区100个、示范企业100个、示范项目500个,带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同时要加强典型宣传,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生态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协调,编制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专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力度。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依法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农业投

入品的行为,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认真履行职责,大力支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第三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浙政办发[2010]14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已经省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10年2月21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立法工作计划编制和实施规定》,对省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立法为重点,统筹兼顾,注重创新,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为加快建设“法治浙江”、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在本内要完成的重点立法项目(31件)

(一)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8件)。

1.为有效落实消防安全责任,预防和减少火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请审议《浙江省消防条例》草案(由省公安厅起草)。

2.为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保障信息安全,提请审议《浙江省信息化条例》草案(由省经信委起草)。

3.为加强航道管理,保障航道畅通和安全,促进水路运输业发展,提请审议《浙江省航道管理条例》草案(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

4.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环境卫生,保障人身健康,提请审议《浙江省爱国卫生条例》草案(由省卫生厅起草)。

5.为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请审议《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草案(由省农业厅起草)。

6.为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请审议《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草案(由省财政厅起草)。

7.为推进节约能源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提请审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修订)》草案(由省经信委起草)。

8.为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提请审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起草)。

(二)制定规章项目(23件)。

1.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政府投资建设行为,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制定《浙

江省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由省发改委起草)。

2.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引导和规范企业投资,保障企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浙江省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由省发改委起草)。

3.为加强对评标专家的管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评标行为,保证评标结果的公平、公正,制定《浙江省综合评标专家库管理办法》(由省发改委起草)。

4.为加强政府投资预算管理,规范政府投资活动,保障政府投资效益和资金安全,制定《浙江省政府投资预算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厅起草)。

5.为加强生猪屠宰管理,规范生猪屠宰市场活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修改《浙江省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办法》(由省商务厅起草)。

6.为有效保护港口岸线资源,促进港口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制定《浙江省港口岸线管理办法》(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

7.为保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

8.为完善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修改《浙江省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由省建设厅起草)。

9.为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交易和管理活动,修改《浙江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由省建设厅起草)。

10.为规范和促进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制定《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由省农业厅起草)。

11.为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维护耕地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由省农业厅起草)。

12.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维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制定《浙江省野生植物保护办法》(由省林业厅起草)。

13.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和抵押,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制定《浙江省集体林权流转和抵押办法》(由省林业厅起草)。

14.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林木采伐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修改《浙江省林木采伐管理办法》(由省林业厅起草)。

15.为建立健全废弃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管理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浙江省废弃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由省环保厅起草)。

16.为保障和监督排污许可的有效实施,规范排污许可程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制定《浙江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由省环保厅起草)。

17.为加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维护环境安全,保障人身健康,制定《浙江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办法》(由省环保厅起草)。

18.为有效落实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要求,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修改《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由省环保厅起草)。

19.为促进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强化地方标准实施监督,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制定《浙江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由省质监局起草)。

20.为加强无居民海岛管理,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浙江省无居民海岛管理办法》(由省海洋与渔业局起草)。

21.为规范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与共享行为,促进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制定《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与共享管理办法》(由省测绘局起草)。

22.为加强对居住房屋租赁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浙江省居住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由省综治委起草)。

23.为加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管理,促进依法行政,制定《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由省法制办起草)。

三、开展调研论证的立法项目(51件)

(一)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拟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和拟制定或修改的规章项目(17件)。

地方性法规项目(8件):《浙江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由省发改委起草)、《浙江省电网设施建设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条例》(由省经信委起草)、《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由省科技厅起草)、《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修订)》(由省旅游局起草)、《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修订)》(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浙江省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条例》(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浙江省土地登记条例》(由省国土资源厅起草)、《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由省国土资源厅起草)。

规章项目(9件):《浙江省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起草)、《浙江省城乡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办法》(由省商务厅起草)、《浙江省会展业管理办法》(由省商务厅起草)、《浙江省汽车客运站管理办法》(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办法》(由省农业厅起草)、《浙江省化妆品管理办法》(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起草)、《浙江省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起草)、《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由省科技厅修改起草)、《浙江省邮政专营管理办法》(由省邮政管理局修改起草)。

(二)在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拟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和拟制定的规章项目(8件)。

地方性法规项目(6件):《浙江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由省经信委起草)、《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修订)》(由省建设厅起草)、《浙江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由省林业厅起草)、《浙江省湿地保护和管理条例》(由省林业厅起草)、《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由省水利厅起草)、《浙江省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由省环保厅起草)。

规章项目(2件):《浙江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办法》(由省海洋与渔业局起草)、《浙江省狩猎管理办法》(由省林业厅起草)。

(三)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改善民生方面拟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和拟制定的规章项目(7件)。

地方性法规项目(2件):《浙江省工伤保险条例》(由省人力社保厅起草)、《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修订)》(由省地震局起草)。

规章项目(5件):《浙江省福利企业管理办法》(由省民政厅起草)、《浙江省工资支付保障金实施办法》(由省人力社保厅起草)、《浙江省民办教育促进办法》(由省教育厅起草)、《浙江省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办法》(由省残联起草)、《浙江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由省人口计生委起草)。

(四)在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方面拟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和拟制定或修改的规章项目(15件)。

地方性法规项目(5件):《浙江省人民调解条例》(由省司法厅起草)、《浙江省禁毒条例(修订)》(由省公安厅起草)、《浙江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条例》(由省人力社保厅起草)、《浙江省国防教育条例(修订)》(由省国教办起草)、《浙江省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由省国土资源厅起草)。

规章项目(10件):《浙江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由省公安厅起草)、《浙江省非通常宗教管理办法》(由省民宗委起草)、《浙江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办法》(由省安全监管局起草)、《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由省民政厅修改起草)、《浙江省桥梁管理办法》(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浙江省公共场所显示屏播放节目管理办法》(由省广电局起草)、《浙江省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工作暂行办法》(由省信访局起草)、《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管理办法》(由省气象局起草)、《浙江省档案备份登记管理办法》(由省档案局起草)、《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法》(由省地方志编委办起草)。

(五)在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政府行为方面拟制定或修改的规章项目(4件)。

《浙江省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由省财政厅起草)、《浙江省违反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行为行政处分规定》(由省监察厅、省人口计生委起草)、《浙江省统计违法行为行政处分规定》(由省监察厅、省统计局修改起草)、《浙江省行政效能监察暂行办法》(由省监察厅起草)。

四、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一)认真落实起草与审查责任。建立健全立法项目办理进度制度,明确立法草案的起草、审查和提请审议时间,落实工作责任。对要求在内完成的立法项目,各起草单位要组织力量抓紧调研起草,按时、高质量完成起草任务;不能如期报送省政府的,要向省政府提交书面报告,说明情况。对开展调研论证的立法项目,各起草单位也要抓紧组织调研论证,做好立法前期准备工作;条件基本成熟,确需在内制定出台的,应当按照规定向省政府提交书面报告,由省法制办提出办理意见。省法制办要加强对立法项目起草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必要时可直接组织起草或提前介入;对送审的立法项目要抓紧组织审查,及时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二)科学合理设计制度规范。起草、审查立法草案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眼于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引导、规范和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平,正确处理维护公共利益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关系,在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相关义务的同时,必须明确相应的权利,并从制度上保障其有效实现。按照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行政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规范行政行为,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三)不断完善立法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立法公开力度,法规规章草案应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省级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要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基层行政机关、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并认真吸收采纳。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立法项目,要通过召开立法听证会等方式听取意见。要充分利用省政府立法专家库资源,组织专家参与政府立法工作,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各起草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从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科学合理开展起草工作。立法草案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要充分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存在意见分歧时,要及时沟通、积极协商,尽量取得一致意见。省法制办在审查立法草案时,对存在原则性意见分歧的,要及时进行协调;经反复协调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要及时研究提出处理意见;涉及重大、复杂问题的,要事先报请省政府决定。要进一步加强与省人大有关专委和法工委的沟通联系,主动听取意见。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省法制办和相关起草单位的工作,按规定配合做好立法征求意见、调研等工作。

第四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

号:浙政办发〔2006〕148号

法律级别:地方法规

法规状态:制定

有 效 性:现行

发布日期:2006-12-07 实施日期:2006-12-07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城镇污水处理厂是城镇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近年来,特别是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以来,我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不断加快,到2007年底将全面完成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的目标任务。但是,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建设滞后、总量不足,管网不配套、污水收集率低,工艺落后、处理效果差,体制机制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等。为进一步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统筹,科学编制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各地要从城乡统筹出发,根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地区环境容量和污染防治要求,抓紧组织编制县市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管网建设与集中处理设施并重,管网先行、处理跟进”的工作方针,按照《浙江省城乡给排水专业规划编制导则》的要求,以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调整和完善城乡给排水专业规划。要根据当地实际,统筹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布局,实现区域内供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共建共享。有条件的区域,要根据主要污染源情况确定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或生活污水处理厂,工业企业相对集中、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污水的地区,应建设市场化运作、兼顾生活污水处理的工业污水处理设施,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高投资效益。各地在完成县以上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要重点规划建设中心镇和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设施,有计划、分步骤开工建设,扩大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覆盖面。

二、加大力度,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一)加快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建设任务。按照率先建成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目标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污水处理厂建设的组织领导,积极筹措资金,用足用好省级各项补助资金,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列入“811”环境污染整治建设项目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必须于2007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行。其他已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要加快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后一年内实际处理负荷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三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75%。

(二)严格执行污水处理厂建设各项规定。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必须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选址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及竣工验收制度。要严格基建程序,在项目准备阶段,要抓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扩初

设计、环境评价的编制和审批工作,有条不紊地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执行;在项目执行阶段,重点抓好招投标与监理工作,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执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度;在项目竣工阶段,重点抓好工程试运行与财务决算等工作。项目的招投标率和工程监理率要达到100%。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要求,加强建设施工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加强对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建设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技术标准,落实有关责任人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的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三)规范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完善工艺。要严格执行污水处理厂设计规范,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征、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实际,选择适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必须采用脱氮除磷工艺。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氮、磷等指标超标的,要制定限期治理方案。要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环保设施,落实污泥处理、噪声控制、除臭、消毒等措施。

(四)切实做好城镇污水处理厂验收工作。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工后,建设单位要及时向环保部门提出试运行申请,环保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是否同意的审核意见。试运行期间,城镇污水处理厂废水排放应当符合环保部门规定的排放要求。试运行三个月内,建设单位应向环保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运营;

试运行阶段废水排放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单位应向环保部门提出延期验收申请,延期验收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三、加强监管,保障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

(一)严格实施排水排污许可制度。加强对排水企业的监管,建设、环保部门要严格实施和执行对排水企业的排水、排污许可证制度。通过污水处理厂与排水企业签订服务协议,明确排水企业的责任;加强对进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主要排放口特别是重点工业排放口水质水量的监测,禁止超标污水进入收集管网;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处理工艺接纳工业污水,禁止接纳超过处理能力或接纳不符合处理工艺的工业污水,以保证污水收集系统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安全、正常运行。

(二)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水质管理。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要负责做好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依法做好排放污水的申报登记工作。确保排放水质符合国家和省里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超标排放的,必须进行限期整治,并按超过排放标准的倍数加倍征收排污费。在污水处理厂出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情况下,要严格控制纳管排污单位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建设,确需建设的应相应削减原有项目的排污量。

(三)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监控。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规范要求设置,并安装水量自动计量装置、等比例采样器和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主要水质指标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在线监测监控应与环保、建设部门联网,实现实时监测监控。建立城镇污水处

理厂进出水水质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监测公示制度,定期发布监测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应急处置能力。各级建设、环保部门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水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和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和突发事故应急预案。运营单位发现进水水质、水量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或设施设备发生故障、不能正常运行;或出水水质严重超标、超量,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启动应急预案,防止污染事故发生,并向建设、环保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可采取关闭超标排污单位污水纳管阀门等措施,防止总排口出水水质超标。

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需要停止或部分停止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转的,应当提前15天向建设、环保部门提出申请,报经同级政府批准同意。当地政府或建设、环保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告城镇污水处理厂停运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限产、限排等措施;对于因突发事件或事故造成污水处理关键设备停运的,运营单位必须采取措施,尽快抢修恢复正常运行,保证城镇生活生产秩序正常运转。

四、深化改革,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厂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各地要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深化城镇污水处理厂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部门与运营单位的关系,使城镇污水处理运营单位逐步成为产权清晰、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经营实体。按照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鼓励各地以资源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组建供水

排水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制度和项目代建制,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专业性公司参与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建设部门与污水处理运营单位签订特许经营协议,要明确协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对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特许经营的城镇污水处理运营单位,可在核定实际污水处理量及处理成本的基础上,由建设部门与运营单位签订委托经营协议及污水处理厂服务合同。鼓励有能力的工业污水处理企业,按有偿原则承担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尚未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城市,2007年6月底前必须开征污水处理费;已开征污水处理费但平均征收标准低于0.80元/立方米的城市,应按照省物价局等部门《关于加快落实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快落实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的补充通知》的要求,于2007年底前调整到位。要加强对自备水源单位的污水处理费征收工作。对自备水源单位,可依据水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取用水量征收污水处理费,计收标准与城镇供水的同类用户相同,并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协议方式委托银行直接划拨污水处理费。对未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的单位,未缴纳排污费的,应当收取污水处理费;已缴纳排污费的,不再收取污水处理费。各地征收的污水处理费在保证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应将剩余资金优先用于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

五、加强科研,大力推广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

各地要加大科研投入,组织科技、建设、环保等部门加强对污水处理等环保技术的科技攻关,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工作,积极推广和大力

使用节地、节材、高效的经济型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和设备。要采取措施,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回用水利用率,鼓励市政、环卫、园林绿化、消防等行业和新建小区推广使用回用水,节约水资源。

切实做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和处置工作。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产生的污泥进行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置,对不能进行综合利用的污泥,必须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处置;经鉴别属于危险废物的污泥,必须按危险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理处置。

六、加强领导,健全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保障机制

根据生态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要求,各地要将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任务考核内容。要切实落实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的监督管理,编制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及其污泥处置专项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环保部门要依法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将污水处理厂作为重点污染源进行管理,加强对污水处理厂运行以及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督管理,定期公布出水水质监测结果,并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实际的污水处理厂纳管标准和综合评价考核标准。财政部门要从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出发,加强资金保障,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国债资金的管理。“十一五”期间,省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各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加快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改革、经贸、科技、国土资源、水利、质量技术监督、物价等部门要履行各自的职能,做好相关的指导管理工作。

要加快建立城镇污水处理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和公众对城镇污水处理运行情况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的作用。

省建设、环保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城镇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运行监督管理办法,并抓紧开展立法调研工作,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城镇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营,充分发挥其在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工作中的保障作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六年十二月七日

第五篇: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储备成品粮管理办法(试行)

【法规名称】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储备成品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颁布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颁布文号】浙政办发〔2010〕107号

【颁布时间】2010-08-16

【实施时间】2010-08-16

【正 文】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储备成品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储备成品粮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0一0年八月十六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储备成品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储备成品粮管理,保障粮食应急供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浙江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浙江省粮食安全应急预案》,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和参与储备成品粮承(代)储、经营管理、监督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储备成品粮,是指省、市、县(市、区)政府用于调节所辖行政区域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并纳入地方储备粮规模总量的成品粮储备。

第四条 储备成品粮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省政府下达计划。各市、县(市、区)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适当增加成品粮储备数量。

第五条 储备成品粮的品种应当适合当地居民口粮消费习惯和应急需要,一般为国家标准三级及以上的晚粳米或中晚籼米,不得以原粮或半成品粮折合顶替储备成品粮。

本省区域内国家指定的重点城市,储备成品粮的品种、规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

第六条 省政府下达的储备成品粮计划由市、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储备成品粮的行政管理。

第七条 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以下简称承储企业)按照《浙江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的规定,承担储备成品粮承储业务和日常管理工作。承储企业仓容不足的(包括不适宜存储成品粮造成的仓容不足),可以委托具有一定规模、具备相应储存条件、诚实守信的粮食加工、批发经营企业或经营户(以下简称代储企业)代储储备成品粮。

第八条 储备成品粮的调用权归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启动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并作出应急调用决定时,承(代)储企业应当执行同级粮食安全应急指挥机构的指令,按政府指定的价格组织应急供应。

第九条 承储企业应当落实应急调用所需的运输车辆、人力物力。

第十条 储备成品粮所需资金由承(代)储企业向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解决或企业自筹解决。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贷款应实行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并接受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监督管理。储备成品粮所需的各项财政补贴费用由当地财政部门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商定。启动粮食安全应急预案所发生的必要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负责解决。

第二章 代储管理

第十一条 承储企业委托代储成品粮,应当向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并提交储备成品粮代储方案,经书面同意后实施。承储企业对委托代储的成品粮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承担全部责任。

第十二条 承储企业应当按照自愿、平等、有偿的原则,择优选取代储企业,并与代储企业签订《储备成品粮委托代储协议书》,明确代储品种、数量、质量等级标准、资金、费用补贴标准、包装规格、轮换、动用、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基本内容。《储备成品粮委托代储协议书》自签订之日起15日内报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备案。

第十三条 代储企业常年经营的粮食最低库存量不得少于《储备成品粮委托代储协议书》确定的储备成品粮数量和本企业正常周转库存之和,并符合相应品种要求。

第十四条 储备成品粮应在当地存放,库点应当符合交通便利、易于购销调等条件。

第三章 仓储管理

第十五条 承(代)储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规、规章、国家标准、技术规范以及各项仓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储备成品粮防火防盗、防汛防台等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第十六条 用于储存储备成品粮的仓房应保持完好,符合基本储粮功能要求,并且卫生、整洁、无污染。承(代)储企业应定期对储备成品粮的仓房进行安全检查和仓储设施维护。

第十七条 承(代)储企业应当积极应用绿色、生态、无公害的科学储粮技术,特别是低温、准低温等保鲜储粮技术,保证储备成品粮储存安全。

第十八条 承(代)储企业应当按规定建立储备成品粮库存实物台账,并于每月底报送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各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汇总后于次月3日前报送设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设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汇总后于6日前报送省粮食局。

储备成品粮库存纳入地方储备粮统计,由承(代)储企业按统计制度规定和统计折率折算为储备原粮统计上报。

第十九条 承(代)储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成品粮储藏的有关要求,定期检查分析粮情,及时做好粮情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发生储粮安全责任事故,应当按照仓储管理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十条 储备成品粮的运输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储备局粮食运输管理规则(试行)》。

第四章 质量管理

第二十一条 储备成品粮按照“包装完整、码垛整齐、数字准确、堆桩安全”的要求,采取仓内包装储存。

第二十二条 储备成品粮一般采用小包装方式储存,包装物、标识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包装、标签标准等有关规定,注明品种名称、等级、净含量、执行标准、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企业名称和地址等内容。各项标签应当清晰、齐全、准确。

第二十三条 承(代)储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成品粮质量、卫生标准,制定储备成品粮质量管理制度,认真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第二十四条 承(代)储企业应当配备必要的检化验仪器和设备,严格执行质量检验制度,加强对储备成品粮的质量和卫生抽检,确保储备成品粮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卫生符合食用卫生标准。

第二十五条 承(代)储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储备成品粮的出入库质量检验制度和质量档案管理制度。不符合国家标准质量等级和卫生标准要求的成品粮,不得作为储备成品粮。

第五章 轮换管理

第二十六条 储备成品粮轮换应当遵循有利于保证数量、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有利于保持粮食市场稳定,以及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则,做到保持规模、先储先轮、均衡有序,不得轮空。

第二十七条 承储企业自行保管的储备成品粮,由承储企业根据质量、保质期和市场供应等情况提出轮换方案,报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由承储企业组织实施。

第二十八条 委托代储企业保管的储备成品粮,由代储企业在保证库存数量的前提下,结合粮食加工、批发经营等业务自行组织轮换。具体轮换时间和轮换次数视质量、保质期等情况与委托方协商确定。

第六章 监督检查与处罚

第二十九条 各级粮食、财政、审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加强对储备成品粮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储备成品粮库存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承(代)储企业储备成品粮库存进行检查,每月检查1次以上,并不定期随机抽查1—2次,确保储备成品粮库存落实到位,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第三十一条 农业发展银行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储备成品粮贷款的信贷监管。承(代)储企业对农业发展银行依法进行的信贷监管,应当予以配合,并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

第三十二条 承(代)储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按照《浙江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未规定的事项,按照《浙江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各市、县(市、区)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储备成品粮管理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下载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绿色城镇行动方案的通知(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绿色城镇行动方案的通知(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