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样例5)

时间:2019-05-13 11:1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政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政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

第一篇:市政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

市政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

1、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市政: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3、市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对城市日常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4、城市政治权力系统:是指拥有某种正式、直接行使城市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权力的各种组织。

5、城市政治参与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市政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市政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6、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7、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8、市民利益表达:是指代表某种利益的市民组织或市民团体,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向城市权力机构提出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利益要求的行为。

9、市政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10、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11、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

12、分权制:是指上下级依法各负其责,下级行政机关在法定管辖范围内有自主权,上级机关不得干涉。

13、层级制:是指政府组织纵向分作若干层级,每个层级所管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级负责,但其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

14、职能制:是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若干部门,各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体相同。

15、完整制:又叫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个机构或一个机构的各个组成部门完全集中于一个首长或一个机关的指挥监督之下,只存在单一的领导隶属关系。

16、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个机构或一个机关的各个组成部门不集中在一个首

长或一个机关的指挥监督之下,存在着多元的领导隶属关系。

17、政府职能:即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任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

18、市政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19、市政执行:是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政决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20、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21、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的城市。

22、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

23、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24、集聚经济: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聚合而给经济主体带来的一种额外的经济利益。

25、规模经济:是指因生产规模的扩大所产生的平均花费的降低,因为规模扩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它们是通过高效的熟练工人、专门化的生产工具、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的专门化和产品的专门化等方法来达到。

26、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27、城市营销:是指把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28、学习型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局面,从而提高整个政府的群体能力。

29、循环经济:是指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30、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

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31、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础,是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

32、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33、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的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34、土地利用规划:是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历史基础与现状的特点,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活动。

35、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储存,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

36、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37、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38、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9、城市经济管理:就是城市政府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取得最大的城市效益。

40、城市经济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

41、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42、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措施。

43、规制: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44、城市财政:是城市政府参与社会收入或产品的分配

活动,也就是城市政府在占有和支配一定份额的社会产品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分配关系。

45、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市政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46、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是指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与维护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是国家规定用于城市维护与建设的专项资金。

47、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48、城市经济结构:是指城市是由多个产业、行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每个产业部门从事着特定的经济活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整体。

49、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工作的非农业人口,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和在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

50、城市人口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51、人口预测:又称城市人口发展现状的预测,就是根据城镇人口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运用科学方法,推测若干年后城市人口的状况。

52、社区:是指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53、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54、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55、城市流动人口:指没有城市常住户口暂住(具有暂住证)或暂时逗留于城市的人口。

56、环境容量:指在人类健康与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是考察污染是否发生的重要标志。

57、环境污染:指自然环境要素中,混入对人体有害、破坏自然生态的物质或非物质形式,并达到一定的程度、超出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的现象。

58、环境质量:指自然环境构成的诸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之一,或环境整体受到污染的程度。

59、环境保护:指采取各种方法保护环境,使之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然生态平衡的实现。

60、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61、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62、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63、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64、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

65、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66、城镇体系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67、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68、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69、公共紧急状态:是指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70、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对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一、填空题:

1、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换)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2、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大城市逐渐增多,迅速膨胀的城市人口甚至使城市无法满足城市人口对城市功能的需要,出现了所谓(城市病)的问题。

4、(工业化)导致的城市化发展,使市政的概念逐渐突

出并独立出来。

5、古代城市的市政与“乡政”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是一种(城乡合治)的体制。

6、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7、(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城市政权的领导者。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城市(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10、将个人利益表达纳入(规范化)渠道,避免非正式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创新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重要方面。

11、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12、西方国家城市权力的中心,既不在城市的议会、政府或法院,也不在城市的政党组织,而在城市的(商会)。

13、(副省级市)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制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虽然在宪法第30条规定的中国行政区划中并没有这一层次,但在我国市级行政区划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14、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15、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

16、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17、就是因为城市(基本职能)的存在和强化,导致城市的形成、发展和迅速生长,这是城市存在和成长的根本动力。

18、(供给型)的城市发展战略观主要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初叶至20世纪中叶的阶段,强调不断提升城市的生产能力,包括工业产品、有形服务等多方面,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19、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20、(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

21、现代城市规划的创始者本质上是一群社会改革家,虽然他们当时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问题,但其思想的核心却是(社会公正)。

22、每个城市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妥善解决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搞好(城市规划)的关键。

23、土地(用途管制)的最根本的核心任务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用途管制。

24、美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主导的主要是(道路)及污水处理。

25、城市成长管理是主要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26、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相比,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城市经济是一种(集聚性)、综合性的经济。

27、城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方法主要是通过经济杠杆和(经济责任制)的运用,调整城市经济活动中有关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以达到控制、协调经济活动的目的。

28、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在评价政府在与市场相互协作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稳定的(宏观经济)

与单一功能的协调机构两种类型。

48、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

49、(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50、Ci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51、(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52、对执行系统而言,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执行的(敏捷化)程度,而这一点又必须以信息系统的完备和信息渠

环境是各国政府应该向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物品。道的顺畅息息相关。

29、城市财政管理的具有公共性和(地方性)的性质。

53、对于反应而言,留有足够的(“预备队”)是十分30、(税收)是城市政府主要的收入来源。

31、在人口学理论分析中,通常用城市(人口结构)来描述城市人口的一些基本特征。

32、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人口增长,它一般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与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小有关。

33、(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

34、提高城市公共住宅的管理质量,必须从分析城市公共住宅的(供求关系)入手。

35、(法定社区)尤其是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两级辖区。

36、城市环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的自然环境;二是城市的(人工环境)。

37、(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的根本宗旨。

38、(煤烟型)细微颗粒物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

39、(排污权交易)是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市场运作方式,即在排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允许企业买卖排污指标,以经济杠杆促使企业主动削减排污量。

40、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41、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城市化)的过程。

42、我国城市化2004年已经超过(40%)。

43、城市边缘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成因中,(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44、(小城镇)是随着多种产业集聚逐渐由乡村形态转变为现代化城市的过渡性社区。

45、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46、按政府机构的权力大小,可以将大都市政府分为(超城市)的和城际的两种类型。

47、(非政府)区域协调机构分为综合功能的协调机构

关键而又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54、危机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响应策略)。

55、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先注意启动(停止策略)

第二篇:市政规划复习资料自理简答名词解释论述题

1.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9-10

答:(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3)城乡融合、差别趋小 2.城市化浪潮的成因是什么? P12

答: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即经济增长(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农业技术的提高、交通与通讯技术发展);总人口的增长(剩余劳动力的出现的途径之一)和人口的流动。从城市化浪潮的动力机制来看,上述的四个方面影响因素又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动力系统。(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城市管理的必要性是什么? P13-17

答:(1)城市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城市具有相互联系性、复杂性以及开放性特性,这些特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城市需要管理。

(2)市场的不完备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3)管理、市场各司其职可以提高效能。4.城市管理的可行性是什么? P18-19

答:(1)城市管理能够产生绩效(2)城市管理是需要成本的付费产品(3)城市管理需要被管理主体有支付意愿。

5.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P29-30 答:(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6.我国城市管理的政治性主体与参与性主体的关系是什么? P47

答:(1)城市政府作为权力的主要载体,由城市选民选举产生,因此政府必须满足选民的要求。然而政府可以动用的资源非常有限(通常是预算资金),不能单独完成增加就业、完善设施等任务,所以政府必须寻求与市场力的合作。

(2)企业、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市场力的主要承载者,其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他们趋向于同政府合作,但前提是政府要采取各种方式吸引企业,如减免企业税收,低价提供建设土地,简化建设审批手续,修改、简化规划条例等。这样,政府与企业就形成了“权钱政体”。这一联盟要受到来自社会力的制约。

(3)在特定的情况下,政府也要谋求与社会力的合作,从而抑制大企业意志的膨胀或者向中央政府施加压力,获得补贴与各种支持。这样就形成了“权力与社会力政体”,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争夺国际资本和投资项目是在全球舞台上进行的。由于国际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地方政府和一城一地的市民在和市场力谈判时的筹码越来越少,甚至国家政府的影响力也在下降。如果政府真的和社会力结成同盟,坚持要求大企业做出让步,则大企业完全可能会投资到别的城市甚至别的国家”。因此,这一联盟要因时、因情势发挥作用。

7.治理具有哪些特征? P49

答:(1)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3)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4)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8.为实现“良好的管治”,城市政府和其他主体进行的行动应禀承哪些原则? P49-51

答:(1)良好参与(2)遵守法规(3)透明度(4)响应(5)舆论导向(6)公正与宽容(7)有效且高效率(8)可计量的且财政可行的。良好的管治还包括无缝隙政府、满足合理顾客“需求”等表现形式。9.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P53-54 答: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市建制体制(2)市政府构成体制(3)市行政管理体制(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lO.街道办事处承担哪些职能? P59 答: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主要有:

(1)城市管理职能,如市容市貌、社会治安、民政管理等;

(2)经济职能,即创办和主管经济实体;

(3)协调职能,及协调辖区内单位之间、居民之间、街道与居民之间、街道与居委会之间的关系;(4)指导职能,主要指导居委会的工作。11.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P72-73

答: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政治参与、行政参与和社会参与等内容:

(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12.电子政务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P74

答:电子政务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包括机构内部的工作流信息和从机构外部获取的业务信息;二是政府机构通过网络发布政务信息,供社会了解和使用,即“政务公开”;三是政府事务在网络上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处理。13.电子政府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P75 答:电子政府的基本特点是:

(1)是由信息、通信技术和法律支持的虚拟政府,具有跨地域、跨机构的特性,是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的信息服务与办公业务体系。

(2)电子政府的作用和目标是通过计算机网络,高效率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履行政府职能。

(3)电子政府建设与运行的结果将使基于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转化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小政府,因而能够促进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机构精简、优化、重组。

14.新公共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P84

答: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特征主要包括八方面的内容:

(1)采取理性途径方式处理问题,在设定政策目标及阐明政策议题时特别强调战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2)重新设计组织结构,使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并且对服务的传输都必须加入一个赋予责任的行政单位;

(3)改变组织结构,促进官僚体制更为扁平化,授权给管理人员,以利绩效目标的实现;(4)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

(5)改变现行政策,使公共组织能被传统服务价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转换成“新公共服务模式”,强调与市场及企业价值相结合的文化;

(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淡化集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的途径,包括寻求动员员工的支持和承诺,来持续地进行结构与组织的变革;

(7)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并发展一种将大众视为顾客、消费者及市民的“公共服务导向”,公共服务不再由专业的供给者来支配,而是以回应人民真正的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15.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P89

答:(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16.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P103

答: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17.城市发展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P110

答:(1)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

(2)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4)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3)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5)战略反馈,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前一个阶段的战略措施的结果以及外围环境的变化,将形成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状态。18.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P126 答: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

(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3)组织结构扁平化;

(4)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

(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

(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19.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P137 答:(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20.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P148

答: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1)效益原则(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3)动态原则(4)协调原则 2l.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P154-155

答:由于城市土地市场的建设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22.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哪些特性? P161 答: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如下特性:

(1)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2)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3)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4)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23.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P174-175

答:为改变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在管理体制上应该逐步实现转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24.我国城市成长具有哪些特殊性? P184

答:(1)城市化阶段差异。(2)城市化发展速度差异。(3)土地所有制基础差异。(4)中西方城市行政基础差异。(5)市场化程度不一。

25.我国城市成长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P185

答:我国的城市成长管理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投放的规模、时序和区位(2)成长模式——内涵与外延(3)功能分区——纯化或复合。26.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P192

答:城市经济管理有以下几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两面性、二重性。27.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P193-194 答:城市经济管理的任务主要有: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

28.解决土地市场的垄断和投机的措施有哪些? P204

答:(1)制订法规,规范土地市场的进入。通过对进入市场的土地进行严格限定,从源头上控制土地市场的供给。具体包括:严格控制农地转用,保证土地有序供给;实行土地买卖的申请劝告制和土地交易许可制,抑制土地投机。

(2)土地交易过程的管理。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土地交易,如我国香港地区的招标拍卖;公布公告地价和基准地价,指导市场交易;对交易土地编制利用规划并确定土地价格;建立严格守信,自我约束的中介组织保证交易公平。

(3)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管。很多国家强调土地登记的作用,及时监控土地流转情况;利用税收手段强化对闲置土地的管理,增加寡头控制的成本。

(4)直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很多国家采取土地储备的方式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比如加拿大通过公共土地银行和公有地段整治计划,地价高时加大市场投放,地价低时买入土地;很多国家实行了先买权制度,保证政府控制土地价格和投机性交易。29.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P211

答:城市财政管理除了具有地方财政的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合理分配和稳定经济发展等作用外,还有如下的具体职能:

(1)筹集资金。城市经济管理为了履行城市建设与维护的公共经济职能,要筹集大量的资金。

(2)合理安排支出。城市财政(通过市政财务)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将筹集的资金有计划地分配给城市各部门各单位,并利用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制约分配比例和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3)综合平衡调节。城市经济财物管理作为对城市财政工作进行规划、控制、调节、监督和反馈的活动,是城市对其集中性财力进行统筹安排、调节平衡、总体控制、全面监督,以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调节的职能。

30.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P213-214

答: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有: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以及预算外资金管理。31.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P223-225

答:城市人口管理一般有如下内容:(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32.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是什么? P225-226

答:城市人口运动包括城市人口存量、流量、结构等变化趋势。

(1)城市人口存量不断增大;(2)城市人口流量不断增大;(3)城市人口结构变化。33.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P288-231

答:(1)城市户籍制度,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是建国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这种户籍制度适应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全国人力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这一体制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经济系统的效率低下及人力资源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

(2)居民身份证管理,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为了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领取;登记;效力和期限;换领和补领;交回、收缴和收回;查验和扣留。

(3)城市计划生育管理,计划生育是指为了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这一基本国策,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基本政策。34.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有哪些? P247-248 答: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有:

(1)行政性组织。这主要是指街道办事处及各政府主管部门在社区中的派出机构;

(2)企事业组织。这主要是指社区中的各类生产、服务性组织,如工厂、商店、医院、学校以及各种业主管理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

(3)社团性组织。这是指群众性自治组织及专业性社会团体;

(4)社区成员。从性质上来看,目前社区管理是行政性、社会性与自治性相结合的一种模式,但无论从其本质还是从其发展来看,走向自治才是社区管理的基本方向。社区管理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它的自治,即由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生活所在社区的社会事务。

(4)财政监督和调节。财政监督和调节的职能是根据市政管理目标对城市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35.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P248-249

答:(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是指由社区内司法、警察、安全、消防等部门组成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由社区居民组成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自治性组织(如治保会、联防队、门栋关照小组等组织),为创造安全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秩序、户口、特殊行业(如旅馆业、旧货业等)、道路交通、消防及法制和安全教育进行的管理。

(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这是由街道环卫所及各房管所、园林所及社区内各单位组成的市政管理委员会以及群众自治性组织和全体社区成员,为谋求适合居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而对生活垃圾、污水、粪便处理工作,道路清扫工作,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以及环保宣传工作等等进行的管理。

(3)社区卫生保健。这主要是指由街道卫生科、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段医院和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卫生保健部门,组织发动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对卫生防疫、计划生育、老年人保健、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保健,以及心理咨询、社区康复等工作进行的管理。

(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由社区自治性组织和各专业性团体,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动全体社区成员,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里弄、文明楼和文明家庭等活动,进一步完善调解、帮困、服务网络。同时,做好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及传媒的发展规划,以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为基础,加强理想、道德、法制教育,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的社区社会风尚。36.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P250

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37.城市环境具有哪些特征? P259-260

答:(1)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人工复合环境;

(2)人为性。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

(3)开放性。城市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环境系统;

(4)更高的脆弱性。由于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自然调节能力弱,主要靠人工活动进行调节,而人类活动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众多,各因素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因此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

38.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P261-262

答: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大气污染,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的复合型污染直接破坏了城市大气环境。(2)水污染,有机污染仍然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3)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垃圾是城市环境的重要问题。(4)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和视觉污染等在城市环境中的破坏作用也不容忽视。

39.我国城市环境管理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P264-267

答:我国城市环境管理包括以下内容:(1)城市环境的国家标准管理;(2)制定城市环境发展战略;(3)城市环境规划管理;(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4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P269-270

答:(1)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3)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4)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41.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P278

答:(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量物质化。(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42.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P277

答: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43.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有哪些? P291

答:(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

(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44.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P291-292

答:(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3)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45.城市边缘区的管理原则是什么? P292-294

答:(1)更新观念,强化大都市整体意识;(2)加快改制步伐,理顺管理体制,尽快消除“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3)加强统一规划,建设,严格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4)推进小城镇建设,实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双向城市化改造措施;(5)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46.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P295-296

答:城中村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四种:(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47.城中村对城市建设管理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P297

答:(1)城市整体环境的恶化。与城市紧密相连的灰色区有着与城市相异的管理体制和生活模式,在与城市进行物资、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破坏城市的整体环境。它们在形方面与城市密不可分,在质方面却与城市脱节,环境卫生的脏、生活秩序的乱、建筑风格的差与城市地区形成鲜明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肌理,恶化了城市环境。

(2)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远期更新成本的增大。城市灰色区的特殊性和改造对策的缺乏,使城市规划部门往往对其采取妥协的态度,管理被动。而农民的“建房占地,独门小院”的思想造成土地的占用率高、利用率低,更不能通过规划进行功能组合,发挥土地的级差地租效益,同时,农民的高密度、超容量建设也给远期的更新增加了成本。

(3)社会问题的滋生。行政权力的交错和衰减及人口构成的复杂,使灰色区成为社会问题滋生的场所,抢劫盗窃、吸毒、赌博现象的发生率高于普通城区。48.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P304-305

答:(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49.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路的不足有哪些? P313-314

答:(1)行政区隔的束缚严重限制城市发展(2)未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3)强调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

50.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P316

答:(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

(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51.如何判断什么是紧急状态? P341

答:公共紧急状态指的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据此,判断突发事件与否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特征:(1)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2)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3)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4)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5)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等。

52.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P343 答:(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

(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54.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P343

答:(1)适时、适度的发布警情和公示,让公众获取有益、可信、清晰、及时、有权威和具有安定效力的信息;

(2)对突发事件的事前宣传,只有通过良好的事前宣传和教育才能在突发事件产生时降低恐慌和其他的不利影响;

(3)信息系统还必须兼负多部门、多层次、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

(4)信息系统还必须具有强化监控与即时反应突发事件特征性指标变化的功能,定期向公众公布突发事件的现时状况,预测发生、发展及流行趋势,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55.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执行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P344

答:执行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中最直观的表征。执行系统的任务在于对决策进行敏捷的、全面的贯彻。具体来看:执行系统必须保障能够迅速启动预案,对于首次出现的情况应能够迅速转化采取近似处理方案;即时反馈执行结果,并通过信息系统向决策系统进行执行反馈;对执行决策需要的资源进行细化和整合,保障在较小的投入下能够完备的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对执行中的短缺资源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至决策系统,采取替代或加大投入的方法来保障执行的绩效。56.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保障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P345

答: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对于保障系统而言,其主要作用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资源保障;(2)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非物质资源保障,如信息库、数据库、人才库等等;(3)提供有效的作为绩效评估系统绩效的物质载体。

57.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P345-346

答: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1)宣传教育。(2)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58.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P346

答: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做到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

(1)“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

(2)“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

(3)“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4)“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59.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是什么? P358

答:城市处于自然系统之中,对于自然灾害不能完全避免,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应当在如下方面进行努力:(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60.城市事故灾难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P359

答:在处理城市事故灾难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积极疏散救治,减少人员伤亡;(2)加强日常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3)积极努力创造安全空间,减少事故隐患。

论述题

1.试述城市的哪些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 P13-14

答:城市具有相互联系性、复杂性以及开放性特征,这些特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城市需要管理。(1)相互联系性。城市不是众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城市内部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得城市管理不同于私人部门单一的目标,而必须同时满足若干子目标组成的目标簇,并要使各受众群体能够接纳。对于作为私人部门的企业而言,其诉求主要是利润、市场占有率或者获取一定的品牌效应,企业运营中在某一管理决策制定之后,所有人员将按照这一行为标准执行。而城市的管理涉及认识水平、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利益取向迥然不同的多元主体,他们在不同尺度内对一项公共政策的认知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从个体理性出发有时很难达成决策。城市管理必须要协调相互联系的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利益,构建多元联动且和谐的管理体系。

(2)复杂性。城市是由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子系统所组成的复杂的巨系统,是现代社会中政治要素、经济要素、社会事务、信息流和科学技术要素大量聚集的场所,是构成现代社会网络最重要的节点。由于众多的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往来汇集,使得城市的日常事务纷繁复杂。城市的日常运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如果仅凭市场自我的梳理和调节,势必会影响城市运营的效能和质量。

(3)开放性。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着能量、物质与信息,从输入粮食、蔬菜、水、燃料、日用品,到输出废水、废气、废物等污染物;从输入资本、文化、信息,到输出文化的、精神的、物质的各种产品,不断进行的输入-输出行为就构成了城市系统的循环,以保障城市维继稳定有序的状态。城市需要向“周边”区域辐射它的能量和信息,进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专业化协作,与“邻近”地区进行经济技术联合。与此同时,城市也在不断接受更大规模城市和区域(甚至包括全球化)的辐射和影响。这些决定了城市系统整体结构具有开放性。城市的开放性使得城市不仅要处理系统内部问题,还要处理与城市外部的关系,综合考虑系统内外各种要素的竞争、合作、协调与统筹。所以,城市的开放性决定了城市需要管理,以促进城市系统有秩序地正常运行,提升本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2.试述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在哪些方面实现了标志性的转变? P22-23 答: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在以下若干方面实现了标志性的转变:

(1)在管理理念上,由狭义的城市规划和市政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管理转变。现代城市管理已经在传统的市政管理概念基础之上,实现了对城市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导向性管理,在内涵上已不限于狭义的城市规划制订与执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在管理过程中,人本主义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服务意识在城市管理工作益发凸显。进一步的,柔性管理、敏捷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对城市管理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2)在管理体制上,力求从局部管理向统筹管理转变。统筹管理的全局观是城市管理提升管理效能的核心指针之一,随着城市内部、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趋于复杂化、网络化,城市发展所涉及的主体多元化趋势日益增强,城市管理必须从更高的视角实现对城市总体发展脉络的把握和引导。这就要求城市管理必须从封闭的、城乡分割的、高度集中的模式向开放的、城乡统筹的、多元协同的模式转变。于此同时,管理的主体发生了改变,城市政府从城市管理的绝对主体转为城市管理主体之一,其导向性作用加强而部分职能逐步弱化。其他主体,如市民组织、私部门等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城市管理中。

(3)在管理对象上,城市管理呈现出由具象管理向抽象管理转变的趋势。传统的城市管理内容局限于与城市自身物质形态相关的方面,例如路灯、道路、桥涵、给排水、市容等。现代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突破了物质形态,更加注重城市住民以及城市的发展。城市政府对城市经济社会的管理逐步超越实务层面,着力于对城市发展规律性的探索,并在这种探索的基础上,利用法律、经济等柔性手段实现对城市发展的原则性规范。

3.试述我国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 P64-65

答:(1)广泛性。由于城市公共事务复杂多样,分工细致,加之我国城市社会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尚在发育之中,所以,从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都要纳入政府的管辖范围,从而使城市政府职能比其他地方政府职能更加广泛多样。

(2)服务性。在乡村社会,农民是具有自主生活能力的人,农民的基本生活大都能够自给自足,农村的公共事务也大多是自助性的;而在城市社会则完全不同,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样样都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及援助,离不开政府或公营机构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服务职能体现了城市政府的本质,服务是城市政府的天职。

(3)规范性。法治政府起源于近代以来的城市,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法制化和科学化,而法制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城市政府的职能范围、权责关系和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保证各种城市事务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调整和发展各项政府职能,从而确保城市政府职能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4)自主性。在现代社会,城市是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在国家行政体制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其职能的实现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城市社会自成一体,城市社会关系和城市事务也有其特殊性,无论从时间上、经济上,还是从效果上看,城市事务中的环境、能源、规划、建设、住宅、交通、福利、卫生、治安、消费等都自成体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适合由城市政府自主地实施管理。(5)多样性。现代城市政府职能范围广、跨度大,城市公共事务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加之行政环境的剧烈变动和行政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至政府在管理这些公共事务、实现其各项职能时,不得不采用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保证城市政府的各项职能和管理决策得到顺利实施。4.试述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潜在重点是什么? P121-123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2)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5.试述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哪些特点? P140-142

答:(1)综合性。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据,又相互制约,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如城市的建设条件,涉及气象、水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范畴的问题;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规模,又涉及大量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工作;当具体布置各项建设项目、研究各种建设方案时,又涉及大量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至于城市空间的组合、建筑的布局形式、城市的风貌、园林绿化的安排等,则又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处理的。而这些问题,都密切相关,不能孤立对待。城市规划不仅反映单项工程设计的要求和发展计划,而且还综合各项工程设计相互之间的关系。它既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建设方案和设计依据,又必须统一解决各单项工程设计相互之间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种种矛盾,因而城市规划部门和各专业设计部门有较密切的联系。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具有广泛的知识,具有综合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主动和有关单位协作配合。

(2)法制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例如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模、居住面积的规划指标、各项建设的用地指标等等,都不单纯是技术和经济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关系、可持续发展等的重大问题。因此,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市政府的筹划和广大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既要遵循城市规划的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地人民的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使规划工作成为市民参与规划制定的过程和动员全民实施规划的过程,使城市规划真正成为城市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保障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保护地方环境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但是,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也在变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情况,出现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因此,作为城市建设指导的城市规划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外界因素的变化,适时地加以调整或补充,不断地适应发展需要,使城市规划逐步趋近于全面、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所以说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划,它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虽然规划要不断地调整和补充,但是每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而制定的,是一定时期指导建设的依据,所以城市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改,任何个人或社会利益集团都不能随意使之变更。

(5)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能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要注意城市规划自身的弹性。规划实践的难度不仅在于要对各项建设在时空方面作出符合规划的安排,而且要积极地协调各项建设的要求和矛盾,组织协同建设,使之既符合城市规划总体意图,又能满足各项建设的合理要求。因此要求规划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和政策修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有较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实践经验和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当然,任何一个规划方案对实施过程中问题的预计和解绝不可能十分周全,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就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丰富、补充和完善。城市建设实践也是检验规划是否符合客观要求的唯一标准。6.试述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P182-184

答:(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我们通常用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衡量城市用地的相对数量。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用地迅速扩张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这种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中还存在与城市规模等级相联系的结构不均衡问题。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反相关,城市规模越大,用地越集约,反之则越粗放。近些年来小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扩张的速度较大城市相比更是有增无减。从以上的一些现象来看,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数量的增长已经超过城市用地负载的城市经济要素的增长,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城市,用地扩张过快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小城市的土地收益又远远低于大城市,这种状况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城市成长方式的不均衡和不经济。

(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的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经济内容的充实和支撑,使得城市成长方式不经济的问题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较低,另一方面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应该说,我国虽然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毕竟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空间的经济负载与产出水平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较低。但必须提起注意的是,在我国内部各级各类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对比中,地均产出水平较低的中小城市往往占地规模较大。我国的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也比较低,据测算,1998年我国城市的总体平均容积率仅有0.35,距离比较合理的总体平均容积率水平0.4~0.5还有较大的空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决定了我国城市成长的空间外拓倾向十分突出。

(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自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推行以来,国内一些城市有一种大规模、成体系、与旧城不连续的新区开发的倾向,这种城市新区开发一般都以一些特定城市职能的外迁为主导力量,并吸引其他的城市功能随迁,达到城市空间的大规模、跳跃式成长。这种新区开发中最多的要算20世纪90年代风行全国的开发区热,这些开发区最初往往打着高新技术的招牌,但最终很多没有相关条件支撑的高新区的土地被开发成了住宅区甚至长时间撂荒闲置,有关我国开发区过热的相关论述可以说多如牛毛,这里就不再赘述。近些年来,在工业之外,教育产业也成为新区建设的新主角,北京东邻的廊坊东方大学城已经在2000年投入使用,计划建成“中国极具投资价值的生态型教育科技城市”。另外,还有一些以政府职能部门作为主要吸引力量的综合性城市新区开发,如河南郑州的郑东新区开发、山东淄博的新城开发等。这些新区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增长和带动轴心,但是如果不能在新区开发的同时积极推动老城的更新升级,很有可能出现类似西方内城衰退的不良后果;而且,一旦新区开发的资金不能到位运转,后续的利用没有保障,也很可能造成土地的闲置和浪费。

(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城市成长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状况,某种程度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还在继续产生。城市成长中的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结构的失衡和空间利用方式违背地租规律。一般而言,作为人类聚居地的城市,其居住用地的比重是最大的,往往占到各类用地总量的1/3以上,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中居住用地比例也大致如此。我国城市工业用地比重达到22%,考虑到我国工业化处于较低阶段的现实,这个高于西方发达国家8%~10%的比例两到三倍的结果值得我们反思。按照西方城市经济学中经典的城市地租理论,城市中心区为能够担负最高地租(地价)的CBD,由中心区向城市边缘,由各种地租负担能力依次降低的用地方式的包络线构成城市内部的地租竞标曲线,竞标曲线中依次排列的用地类型代表了最为经济合理的城市土地区位选择。以上的城市用地结构分布基本上可以解释和指导市场条件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区位选择,但是我国的城市成长过程却同这一模式有很大的距离。通常,居于我国城市中心的是行政中心,工业、仓储、机关等用地占据着城市内部很多区位优越的地段,一些原本应当位于城市中心的高级用地类型只能在偏位设立。7.试述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域的核心要务。

答:(1)构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历史上,我国曾长期执行计划经济体制,并构建了基于计划经济的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中的突出问题包括:政企职责不分;城乡二元分割严重;条块分割严重;忽视市场作用,价值规律无从体现;缺乏经济激励,平均分配倾向严重以及排斥非公经济等。传统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于现代市场化条件,因此必须予以梳理和修正。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已跃居全球第三。中国的城市将从被动追赶逐步转向“弯道超车”,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也要进行多方面的完善和创新。政企分离、城乡一体、条专块统、市场导向、竞争充分、激励合理、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的面向未来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应当逐步构建起来。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下一个阶段将面临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不断健全的任务。与之对应,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一方面要以加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面向国际,提升我国城市经济的国际对接能力。

(2)导引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城市产业主要包含传统产业分类中的第二、第三产业,这些产业所能提供的产品类型非常丰富,不仅供城市本身消费使用,还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相关的物质资料与服务;不仅为本城市服务,还要为区域乃至更大范围服务。当前,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非物质产品价值的不断体现,城市产业呈现一些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产业结构的重心将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二是城市经济摆脱简单依靠产品的阶段,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领域。三是城乡、城市与区域构筑区域经济联合体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城市经济的综合性特征越加显现。在城市经济管理的领域里,主导产业的判别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是一个重要的使命。“产业结构升级”又称“产业升级”,即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提升。这一概念隐含着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以促进和加速本国、本城市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主动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一致的,都力图推动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因此,各类城市应当准确认识自身所处阶段,根据产业发展特征进行前瞻性的判断,并通过鼓励、引导等方略促进产业升级。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城市的产业升级必须合理、有序进行,不能拔苗助长。工业化仍是一个我们必须正视和必须面对的阶段,只有对这个阶段予以足够的重视,才有可能促进我国城市更快的实现由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也加强了对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辽宁省五点一线等地的投资倾斜,推动这些地区的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并加速成为我国制造业创新的增长极。

(3)筹谋解决结构性失业与总量过剩失业问题。经济学家将失业分为摩擦失业、总量过剩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三类。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现实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具有特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短缺,而现实市场提供的劳动力不具备这些特定劳动知识和技能,导致市场所需劳动岗位和所提供的劳动力出现结构性错位。而总量过剩失业则是劳动力总量大大超过就业岗位的总量而造成的失业。当前,在我国城市中结构性失业是三种失业形式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但从长周期来看,我国总量过剩型失业的隐忧更大。因此,城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稳定本地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扩大就业岗位数量,融合城乡经济,提升就业岗位的质量,最大限度的减低结构性失业和总量过剩失业造成的潜在影响。

8.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P253-254 答: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

(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社区工作的核心是管理与服务。各级组织都要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工作重心下移,利用各自的职能指导和配合社区居委会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支持街道办事处履行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积极为社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共驻共建”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

(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要加快城市基层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进程,各级组织要在事权下移、责任下移的同时,将财力和利益也随之下移,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属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若确需社区配合的,须与街道协商,经政府同意后,实行部门指导,“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通过责、权、利的配套统一,加大社区工作力度,调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积极性。

(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各级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便利社区居民生活、丰富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素质、视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已任,把社区居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各级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各级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善于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与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共同建好社区。

(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性组织。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及其它组织应尊重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地位,在支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立法宗旨和立法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社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支持、帮助社区居委会从实际出发,利用社区资源、环境和条件,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探索和创造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社区工作特色和管理模式,切实增强社区依法自治功能,避免社区居委会成为政府的一级准行政组织。

9.试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P262-263

答:(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采取牺牲环境的做法,只为追求投资增长,而吸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城落户。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排污费和环卫费,用以治理污染;或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但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显然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企业或个人处理还有诸多问题,排污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机制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困难,尤其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仍需依赖并不充足的公共财政。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真正符合国家环境控制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25%左右。处理垃圾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全国每年投入的资金近400亿,这笔巨大的投资相当于全国每年开采黄金的总产量的价值。在这笔资金中,垃圾处理队伍(其中包括近10%的退休人员)的工资费用占了约70%,其余才是购置设备的费用。这对于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污染处理来说远远不够。(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10.试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P270-271

答:(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该原则有三层涵义,一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二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三是全面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以上三层涵义中第一、第二层涵义强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统筹安排,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三者协调发展,第三层涵义强调环境保护管理本身的规划需要全面综合考虑。

(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这是指全面和充分地利用各种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充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又减少环境污染。这是治理污染、节约资源、发展生产、保护环境而必须贯彻的一项重要原则。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因为废弃物中大多含有未被充分利用的有用资源,对其回收利用对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是一举两得。(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城市环境一旦污染便很难恢复,因此保护环境应以预防为主,但预防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对已经存在的污染必须治理,因此要防治结合。

(4)“三同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这一原则我国早在1973年便正式做出规定,这是我国在环境管理中防止污染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防止污染的重要制度之一。

(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体社会组织和市民的职责。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仅靠政府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全社会成员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才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6)污染者负担原则,指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所承担。这一原则自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污染者负担原则在法律上一般表现为三种方式:征收排污费或多种形式的污染税,赔偿损失,罚款。其中被广泛采用的是“排污收费制度”。我国参照这一原则,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具体原则,以明确污染者的责任。

(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11.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 P299-301

答:

(一)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城市管理应自上而下实施,若以“块块为主”,将助长局部利益。停止设立新的县级市,表明这个问题已开始受到重视。“撤市(县)设区”,撤村设街,人口农转非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像广州目前实行的市、区(县级市)、镇(街道)、村(居委)二级政府、四级管理的行政体制,总的来说仍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但应进一步加强市级政府决策的权威性、有效性,可尝试将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村镇逐步改为区街体制。

必须转向第二、三产业,体制上也应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

(二)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失去耕地的城中村,经济构成中已没有农业成分,(三)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目前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只占地,不管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使城中村社区仍停留在松散落后的传统农村状态,没有同步实现人的城市化。为此,必须改革城市土地、人口与规划管理体制,走城市主导型的城郊农村城市化道路。建议将村镇改制与城市扩张结合起来,做到既征地又管人,使就业居住性质与户口性质同步转变。城中村村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有以下一些原因:(1)村民教育水平低,即使“农转非”也不能改善他们在城市谋职难的处境;(2)农村户口可满足村民生育两胎的愿望,即使超生,也无开除公职之忧;(3)农村户口是参与村镇经济收入分红的条件;(4)农村户口拥有一定的宅基地配额,村民可建屋收取租金。针对以上状况,必须从户籍管理上将并不务农的“村民”纳入城市人口管理系统。如对某一以后出生的城中村子女一律纳入城市户口,政府提供教育、就业上的优惠倾斜。

(四)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对此,政府可组建专门的经济发展公司,撤村改制,将城中村所属企业及土地、村屋等不动产折合成股份,使城中村农民彻底脱离土地,成为集团公司股东。一方面,政府对这类公司提供优惠的税收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具有经济与社会双重职能,经济职能是经营城中村继承的企业、物业,社会职能是设法改变城中村传统社会形态,促进社区城市化。或许有人会问,农民失去了耕地,再失去栖身的城中村将何以为生?其实,城市征用农村土地所付出的代价已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生活机会,村民完全有条件凭自己的劳动加入到千百万城市产业大军中去。如果靠“食利”为生或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于消费挥霍,再多的补偿也不够。从经济入手改造城中村的关键环节无疑是城中村土地在征用过程中的补偿安置,这一环节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城中村居民未来在城市发展的愿景。在2009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土地征收征用方面对原有的《土地管理法》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在原有的“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以及“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之外,增加了如下表述:“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标准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进行调整。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这对于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实现因地制宜,发挥市场的价格生成作用,体现城中村作为非典型农村地带的土地资源价值,构建合理的城中村改造补偿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此外,在实际的城中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村民的选择权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允许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出现多种模式并存,而伴随着选择权的确立和可选模式的增多,市场手段发挥效用的空间将进一步增大。在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之外,应当允许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经出现了部分经由集体土地资本化形式,对土地实施整理、置换和缴纳复垦费,将耕地调整为建设用地,企业有偿租赁,村民分享收益。在未来,城市政府、农村集体和村民的协作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即由多元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分享土地级差收益,并将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社保纳入城乡一体化,实现村民身份的转换,促进城市化的良性发展。

(五)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利用传媒树立正面典型,促进村民转变观念,融人城市社会。要调和城乡冲突,长远之计在于提高村民素质,扫荡“黄、赌、毒”,抨击丑恶、庸俗、低级趣味的社会现象。为使村民融人城市社会,可向村民提供就业上岗培训、普法教育机会,关注村民后代教育问题等。一旦没有了“城中村人”,城中村存在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了。

(六)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要在短期内扭转城中村治安混乱、违法建设的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集中力量抓一两个典型,细致检查城市治安与规划建设执法情况。此外,应加快地方性配套法规的立法,制定针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管理、住宅建设、人口管理等法规,明确城市与村镇的法律关系,明确城市周边土地权益让渡的法律程序,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村镇集体土地一级、二级市场。

(七)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组织人事部门抓住对村镇领导的任免权,保证基层领导“听使唤”,这是大连、苏州、北京等城市发展的经验。政府应有计划地对城中村的基层领导,尤其是年轻领导,进行现代城市经济与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培训,提高其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八)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对于村镇聚落来说,深圳与苏州的经验值得借鉴。近10年来苏州新区与新加坡工业园区开发了130平方公里土地,是苏州老城14平方公里的近10倍。新加坡工业园区位于农业发达、村镇密集地区,一次性征用数十平方公里土地,将区内分散的村镇聚落,迁移到区外,实现了“空城转让”,苏州新区内的村镇聚落,则统一规划,建设集中的村民居住区,这些居住区在秩序、文明友善与美观整洁等方面,堪与城市别墅区媲美。深圳市最近加大治理城郊村镇,如宝安县有的村镇选送优秀青年进大学深造,有的村镇把平时自由懒散惯了的14~35岁无业青年,组织起来举办青年培训营,有军事训练、形势教育、专题知识讲座等。将青年学习、培训情况与本村股份公司分红及其他收益挂钩,同时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

长远来看,城中村必然被改造为城市的一部分,而近中期则始终应坚持渐进方式。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方式与力度,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在有限的近期内,可维持村(镇)办企业集体经济所有权、经营权不变和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变,远期则应与城市人口同等对待。

12.试述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P306-307

答:(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在分析城乡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滞后是中国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并由此导出了通过重新发动城市化来解决城乡发展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主张靠农村工业化来解决城乡问题。事实上,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13.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P327-329

答:(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免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展开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需要在产业方面进行协调,即包括各城市在产业上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如何在产业政策上进行衔接以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实力等内容。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各个主体(城市或区域)在利用生态资源时都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全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协调。如流域内污水的排放标准、固体废弃物的共同处理、大气污染的控制、水资源的分配利用等内容,都属于环境方面的协调。而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虽然可能只位于某局部地区,但却是整个区域的共有资源,需要共同努力进行保护。

(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在交通和通讯联系日益发达的条件下,许多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可能服务半径已经超出城市或区域的范围。而且,所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都是有一定的“规模门槛”约束的。如果允许各主体(城市或区域)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自己的属地范围内都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将降低设施的利用效率,造成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需要在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上进行协调,形成功能互补、共同享用的公共设施体系。此外,由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跨地界性,对于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的整体系统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各城市范围内自行规划建设的设施的衔接变得十分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大大提高设施的整体运行效率。

(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规则经济。只有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界定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目前区域协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土地的“零地价”出让、污染排放、设施建设标准不一造成难以彼此衔接等,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缺乏一个明确的指导和约束各地方政府的行为标准和准则,而这是区域协调机构的最重要职能。

(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要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需要各个城市结成同盟,以一个整体参与对外合作交流和竞争,同时也需要以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介自己。塑造区域的整体形象,既是提高区域的影响力,也是增强区域内各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此外,影响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在于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的培育,而这依赖于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不能单靠个别城市的发展。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培育取决于区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最终是建立在整个区域的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造就的基础上,这是培育区域长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名词解释

1.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P26

2.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P42

3.市民:是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P45 4.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P45

5.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P53 6.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P53

7.市行政地位:指城市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P57

8.市行政管理体制: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它具有一般行政体制的主要特征。P60 9.城市政府职能: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P64

10.市政执行: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政决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P61

11.电子政务: 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并减低系统反应时间。P74

12.电子政府: 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P74

13.规模经济:指由于存在技术上不可分的资本投入,企业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使得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产品分摊不可分性投入,从而产品平均生产成本随产量的上升而降低。P90 14.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的城市。P113 15.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P115 16.城市性质: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P115

17.城市营销:是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P118

18.经营城市:指的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P118

19.循环经济:指的是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P123

20.城市规划: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P133

21.土地利用规划: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历史基础与现状的特点,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活动。P147-148

22.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P159-160 23.土地储备制度:指政府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储存,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P156

24.城市成长管理: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对城市空间成长的管理行为。P177

25.城市经济功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P190 26.城市经济管理: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一同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制度、协商等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取得“满意”效益的全过程。P191

27.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P199-200

28.规制: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P202

29.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工作的非农业人口,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和在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P223

30.城市人口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P223 31.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城市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P213

32.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P244-245

33.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P246 34.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P258

35.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P263

36.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P274 37.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P304

38.Citistate: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P337

39.公共紧急状态: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P341

40.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第三篇:2013年市政规划与管理电大试题

二、填空题

1、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换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2、城市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3、“城”既与“郭”隔离自守,又为一体对外防御,而且“城”中的统治阶级又对“郭”行使着统治职能,体现了强烈的政治、军事功能,这就是城的本质功能。

4、不管是内城还是外城,都是为了防御上的需要而修筑的,因此,早期形态的城,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军事防卫和政治统治的需要。

5、18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揭开了城市革命性发展的序幕。

6、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大城市逐渐增多,迅速膨胀的城市人口甚至使城市无法满足城市人口对城市功能的需要,出现了所谓城市病的问题。

7、从经济学角度理解的市政的目的是实现城市总体效益最大化。

8、市政 就是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9工业化导致的城市化发展,使市政的概念逐渐突出并独立出来。

10、古代城市的市政与“乡政”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是一种城乡合治的体制。

1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2、城市政治权力系统是指拥有某种正式、直接行使城市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权力的各种组织。

3、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城市政权的领导者。

4、将个人利益表达纳入规范化渠道,避免非正式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创新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重要方面。

5、市民的意见和利益表达方式的创新,是市民参政方式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6、城市政治参与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市政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市政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7、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10、居民会议是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最高组织形式,是群众自治组织的权力机构。

11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12、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13、城市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14、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市民参政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生长点,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5、市民利益表达是指代表某种利益的市民组织或市民团体,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向城市权力机构提出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利益要求的行为。

三、名词解释

2、市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对城市日常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简答:从政治学角度如何理解市政的内涵?

1、从政治学角度理解的市政是指城市政治主体(城市政府、社会团体、无党派人士等)围绕城市公共事务而展开的各种政治决策与行政执行的活动过程的总称,目的是保持城市运行的稳定。这一概念包含了如下几层意思:(1)城市政治主体是指全部城市政治体系。既包括城市权力政治体系,也包括城市政治参与体系。(2)城市公共事务是指城市广泛的经济、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社会福利、公共安全、交通、环境与公共卫生、公用事业、游憩设施等有关的城市社会公共事务。(3)政治决策和行政执行活动具体表现为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与执行过程。即城市政治与行政体系中的有权机关,为了有效地管理城市社会公共事务而对城市各类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活动,以及城市利益群体和公民对城市公共政策的影响活动。这些活动表现为城市公共政策主体与市民或社会团体的政治性互动过程。(4)市政的目的是政治性的,即保持城市运行各个方面的平衡与稳定。

1、简述我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的构成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1)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组织,(2)国家政治权力系统的城市政权机构:(a)城市国家权力机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b)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c)司法机关——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

以及这些机构的下级组织机构。

2、简述市政府的职权。

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2、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市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本市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区域自治,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行政立法权。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以及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制定规章,须经各该级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3、萨拉蒙认为非政府组织具有哪些属性?

1、组织性,指合法注册,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等;

2、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指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政府支配;

3、非营利性,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利润分配;

4、自治性,指有独立的决策与行使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

5、志愿性,指成员的参加和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性的;

6、非政治性,指不是政党组织,不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

7、非宗教性,指不是宗教组织,不开展宗教活动。

4、城市居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及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2、办理本居住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3、调解民间纠纷;

4、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5、协助政府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工作;

6、沟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联系;

7、搞好社区服务;

8、加强民族团结;

9、管理居民委员会的财产。

5、市民参政的意义是什么?

1、市民参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切入点;

2、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3、市民参政是廉政建设的推进器。

6、市民意见表达方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1、扩大基层和地方选举的范围和力度,广开言路,给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社会团体和基层自治组织的市民,创造意见表达的途径和条件,并尽快将这些途径、方式和条件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2、在法制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借助大众传媒及其他舆论工具,为市民参政议政提供一个意见表达的阵地;

3、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努力发展教育

事业,积极开展市民终身教育和职业培训,不失时机地抓好提高市民素质工作,以确保市民参政议政和意见表达的质量和效果。

7、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个人联系渠道,这是一种最为传统的表达方式,即在特定情况下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等地区范围内的各种血缘、地缘、事缘、学缘或其他非正式关系,来接近有关市政决策的人物,直接反映其利益要求;

2、代理人或代表渠道,即在城市政治系统内居于特殊地位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个人,通常由他所属的集团推选出来,进入城市权力系统内部,担任市政治或行政职务,直接参与政策制定,作为一定社会集团利益的代理人;

3、集团参与渠道。在我国城市中,集团参与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即通过职业集团对市政管理和决策施加有效影响,实现其利益要求。这些职业集团,主要以政治、行政、法律、经济、管理、劳务、文化、中介、服务等职业群体为主;

4、市民监督渠道,市民监督是维护市民利益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即通过政治、行

政、经济、法律和舆论的监督,防止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侵害市民的合法权益,危害市民个人和整体的利益

第四篇:市政规划与管理形成性考核册

《市政规划与管理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参考答案

《城市管理学》作业1参考答案

可选做第2题

题目要求:

采取课堂小组的形式,理论联系实际讨论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弊端及如何改革。

参考答案:

一、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

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

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

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

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

二、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弊端:

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体制上过度集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管得过多、过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城市政府自然也不例外;从纵向关系来看,中央集权过多,上级政府集权过多,城市政府缺少独立自主权。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这种状况逐渐有所好转,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市政职能的范围和重心来看,职能界定不合理、不科学。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职能范围过大,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如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一些该管的事务则未管好或没有管,如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从纵向关系看,城市政府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事权即职能范围缺乏科学、合理的划分。从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来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以多层次行政系统的“条块”和指令性的计划来管理城市事务,管理企业经营,而不是采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三、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弊端的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要求市政职能要有相应的巨大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经过了由直接向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计划向市场的职能转变之后,进一步地把间接管理具体化,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相结合,市场规制职能与城市服务职能相融合,仍然是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注重管制职能而忽视服务职能,现在应当重视服务职能而较少地运用管制职能。具体的转变任务和步

骤主要是:

(一)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就是对原有市政职能进行具体分解,划分出哪些职能是应取消的,哪些需要继续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哪些是需要充实加强的。通过职能分解,确定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行政运行机制以及任职资格和条件,将职能具体化,理顺内部和外部的工作关系,从而为落实人员与编制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是实现市政职能转变的第一步。

(二)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种市政决策都要依据法律。为此,必须首先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对机构的设立、机构编制都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在依法的基础上,做到政务公开,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使各种违法事件都能受到法律制裁。逐渐形成以法治政、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市政职能运行状态。

(三)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在对市政管理职能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要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1)同一类业务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减少中间交叉扯皮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2)必须由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业务要分清主辅关系,明确业务接口;(3)进行综合管理,对一些长期扯皮、难以划清的业务归并到一个部门,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从而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性。

(四)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工作要求。市政管理人事部门要经常考核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不合格者及时撤换,以保证市政工作的效率性,优良地实现市政公共服务的各项基本职能。

(五)转变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在法律前提下,使用稳健和灵活的公共政策,往往会取得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加强公共政策的设计工作和其实施的管理艺术,是现代市政管理手段建设

和我国市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

选做第3题:

题目要求:

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管理”这一主题,自行选择论述角度,撰写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论文。

参考论文: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城市管理工作

作为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做到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利益观。在城市管理中,要从洪湖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来综合管理城市,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入手,改革管理体制,拓宽管理模式,在硬件上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资,全面促进洪湖形象实现质的飞跃。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导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城市管理的工作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影响。因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城市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和本质

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城市管理的全部内容,在城市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严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做到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要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尊重劳动者的生活和生存权利,保障他们享有的自由。作为执法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用来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不能置群众的生存发展而不顾,不考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乱收费、乱罚款。城管部门面对着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一大批失业下岗人员,当前洪湖经济落后,工矿企业破产倒闭,为了谋生计,有的占道为市,有的流动经营,严重影响洪湖的市容环境卫生,影响了洪湖招商形象,面对这柄双刃剑,城管部门一方面坚持文明执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规范法律程序,实行柔情操作。对极少数家庭特别困难的,帮助其办理最低生活保障,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二是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兴办市场,并以最低的市价让经营户入场,这样既盘活了经济,减少了占道经营,同时减少了城管工作的矛盾,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达到了共赢的效果。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更是城管工作坚持的根本原则。

二、加强城市管理,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人文工程,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加速器和助力剂,它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条件下,坚持城市管理科学发展就是坚持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之路,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004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解决多头执法和乱罚款问题。2002年,国务院就如何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出台了国发2002<17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它为城市管理明确了科学的发展观。它的范围主要包括: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和设施;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处罚权;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部分行政处罚权;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公安交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城市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随后2003年2月日,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联合下发了中编办发2003< 4 >号文件《关于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目前全国已有许多县、市、区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这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步伐。城市管理要跟进,洪湖经济要发展,必须走综合执法之路,这样才能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收费,才能彻底改善洪湖经济环境

三、加强城市管理,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是物质基础,是上层建筑,城市管理是建立在经济社会的基础上,城市管理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影响着城市管理的进程,两者如何做到有机结合,予认为必须在城市管理工作上一是不能贪大求远,要密切结合洪湖市经济的实际情况,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建城区格局、行政区划分、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需要来综合平衡,不能凭一时长官意识,脱离当前实际,乱审批、乱规划、滥圈地,造成城市配套不合理,城市建设无规模;二是要尽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功能的利用率,对破损路实行完全修复,整修断头路,完善主路、主干道的路坎、路坡、路肩建设,对示范街实行分段的彩板铺装,对园林花草树木实行整枝修剪,以共同达到整齐划一,对主干道花带进行拆除,对人行道实行重新均匀划分,解决人行道东高西低,南宽北窄的问题。

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实际的工作,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掌握城管工作的精髓和实质,才能实现城管工作质的飞跃。《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参考答案

选做第5题: 题目要求:

对所在地区环境管理(或者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土地使用、经济管理、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城中村管理等)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调查,并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课程学习总结。

参考论文:

关于社区流动人口管理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管理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社会流动人口的管理、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市司法局组织课题调研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先后在*县召开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座谈会,并查阅大量资料,对*市社会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状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结

果报告如下:

一、当前社会流动人口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关于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的概念,有着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排列和等同,更不能混淆。流动人口的内涵可以包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会闲散青少年,流动人口在外延上大于刑释解教人员和闲散青少年。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看,虽然都属于社会管理的范畴,但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社会流动人口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变动,亦称社会流动。它通常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的流动,有时只限于从一个职业群体向另一个职业群体的流动。这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管理学问题又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实践问题,具有社会历史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特征,折射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社会主义转型期的社会流动人口状况,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素逐步渗透,尤其是生产力中人的活跃因素,其作用大于经济和技术引起的流动,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个体系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开放,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出现了社会各种利益阶层或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阶层或利益集团和政治、经济、文化均开始显示独立性,而且影响力日渐加

大,引发了新的社会流动。

(一)经济发展型。*市和全国一样,自“三线建设”以来,以××为代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入*市,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同时存在的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推动了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增长,为社会流动人口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建设的进程中,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省级公路四通八达,为人流、物流提供了交通便利,促进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周边省、市人们向往发展的“宝地”,市中心城区人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50,000余人,增加到现在300,000多人。

(二)政策引导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政策从沿海、东南向内陆延伸,人民的政治权利上升,把主要精力集中投向地位变动和经济生活的富裕上来。在城市进行新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的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涌动,推动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产权制度的改革,企业资产重组,客观上引导一部分才华精英的社会成员流向了*市,也刺激了当地的有用人才向东南沿海流动,就是人们常说的“孔雀东南飞”。在农村推行各种各样的承包制,政府部门的部分权利下放,逐步放宽了农村与城市人口流动的限制,在传统体制下的绝大多数农民深刻地理解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道理,遵循“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于是,农村社会流动人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直到如今仍然保持着“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势头。实行土地承包之后的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和支配劳动时间的权利,在人多地少,石漠化严重的偏僻山区,农业成本上升、农业效益下降的压力下,面对城市较多的社会福利,纷纷离开家乡,涌入城

市寻找生存的空间。

(三)资源分配型。社会流动意味着个人社会位置的改变,其目的是改变自己所处位置上的社会资源的质和量的分布状况,大多数人争取自己所期望或应得到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职业声望等社会资源,对整个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市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江南煤都”之称,通过对煤炭资源开发,钢铁、建材、电力、铝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服务业长足发展,基本形成有矿必有城,有厂必有镇,外地人口的流入,本地人口的自发流动,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向都市型转化,必然形成人口集中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使得城市人口相对于整个地区人口的比例上升,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道德规范、闲暇娱乐发生了变化,生产方式不断更新,对社会资源重新再分配。如盘县境内的盘江矿区、城关镇和红果镇片区人口比例占盘县总人口116万的60%左右。城乡人口互动表明了投资的增长,推动了整个社会消费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社会流动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社会流动人口的闸门是依次被突破的,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社会流动人口的浪潮第一波是从农村开始,亿万农民工主动适应社会化分工,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使社会各个成员阶层的人员处于不断的更新变换、互动之中,增加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向东西南沿海转移,形成前所未有农民工浪潮;社会流动人口的第二波是从没有职业社会闲散人员出于谋生的需要,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纷纷加入个体、私营经济活动,借政策的倾斜和市场的短缺迅速致富;社会流动人口的第三波是从公有制内部流动的,一些人不愿意吃“大锅饭”,不甘于平庸生活,又有一定能力和胆量的“公家人”跃入商品经济的海洋,通过经济致富改变社会地位。流动者成功的示范效应逐步扩散,更多的人受到启示,开始对人生重新定位,希望通过变换新的职业或寻找第二职业带来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这一切都是在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发生,改革使社会流动人口的条件逐步形成,以往禁锢社会流动的政策与制度调整了,如户籍制度、商品粮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农民进城居住制度、个体和私营企业政策等,都做出了有利于社会流动的调整。但是,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给社会秩序带来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行为失范。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行为失范,是指人们不认同规范,不遵守规则、破坏规范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是要求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就是一个规范只有当人们认为公正而甘受约束时才有真正效力。在社会转型期,老的标准被打破了,新的标准正在建立过程中,这段时间各种价值观念产生冲突,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社会闲散青少年对是非标准模糊不清,很难区分什么是公正的,什么是不公正的,什么是合情合理的。由此,在社会闲散青少年中的欲望失去了约束,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也自然而然地使欲望迅速增长。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社会规范教育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据统计:*市2003年小学在校生为395,228人,2004年小学在校生为411,152人,2005年小学在校生为414,051人;2003年初中在校学生为162,566人,2004年初中在校学生为172,780人,2005年初中在校学生为169,521人;2003年高中在校学生为33,452人,2004年高中在校学生为35,812人,2005年高中在校学生为40,482人,可以看出历年高中生逐步增加,同时叠加2003年职业高中在校生319人,2004年职业高中在校生198人,2005年职业高中在校生410人,不能进入高中和职高系列的学生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同时反映了家庭与社会管理、社会就业、社会福利的互动。尤其是离开学校的年青人,既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也无法改变家庭经济的来源,又没有才华参与社会竞争,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渴望得到社会报酬,理性思维不受控制,导致心理失去理智,从而行为失范铤而走险。

二是行为越轨。马克思把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迈向共产主义人类最高理想社会的进程中,难免有超越社会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范的行为,在社会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价值观念冲突反映出来的越轨行为,主要表现在犯罪与违法之间,一方面,是指被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的禁止性行为;另一方面,是指人们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让习惯容忍的社会行为,必须受到刑法和行政处罚。在法理学和行政法学上统称为刑事追究和劳动教养处罚。受到刑事惩罚和行政强制处罚的刑满释放和解教人员回归社会,不经意地就会被人们视为“不受欢迎”的人,因为越轨的负功能行为可能减少社会效益和扰乱社会秩序。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5年全市刑释解教人员3761人,其中:2003年刑满释放808人,解除劳动教养295人;2004年刑满释放718人,解除劳动教养516人;2005年刑满释放893人,解除劳动教养531人。重新犯罪33人。社会对这部分人的第一反映是:他们存在可能毁掉他人规范、他们可能毁掉人们预期的制度安排、他们可能会伤害他人和社会利益。尤其在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这部分人在择业上既无资金又无技术,不但受到市场的排斥,而且本身原来把家庭酿成支裂破碎,没有经济的支撑力进入市场进行经济活动,有的只能打工度日,有的对城市低保费用不予满足,有的对艰苦生活很茫然,重操旧业走上犯罪道路。这部分人统称为有“劣迹”的人,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置帮教方面,人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歧视性、排他性因素。然而,有个别人员不能正确判断社会公正标准,甚至心存对社会进行报复,作案手段翻新,危害社会的程度更为凶险,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

三是利益冲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是首选的历史命题,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份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解决和必须解决的是各种经济利益冲突。可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高收入阶层不愿对低收入阶层负责,既得利益集团不愿为共同富裕作贡献,社会强势群体通过不正当竞争占有弱势群体的物质成果,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产生了利益冲突。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经济增长,让人民得到实惠。社会流动人口的目标是获得平等机会,经济上参与并获得法律和政策规定的个人所得从中受益,然而,这对大多数流动人口在现行法律和政策保障下可以实现。但是,对刑释解教人员以公民身份参加“市场运作”比普通公民要困难得多,当既无资本又无技术无力参与经济活动时,心理失衡,往往酝酿有悖于社会有序发展的矛盾和纠纷,制造不利于社会安定的事件;极少数人员心存逆反心理,一旦有机可乘,在我们内部寻找保护伞以达到违法占有别人物质成果的目的;有的个别极端分子把黑手伸向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爆发富”和“新贵”,对需要安全的公民来说,这种个案虽然不多,但它的影响对社会危害极大。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

政法机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关键在于宏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方面,通过法律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通过法治实践,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正确诠释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妥善处理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社会治安管控能力,依法管理社会流动人口,教育感化挽救刑释解教人员,加强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统筹城乡治安稳定,统筹区域安全,统筹内外防范,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社会稳定的新跨越。

一要坚持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社会稳定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重要战略的指导方针,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指导方针。发展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没有发展,就没有稳定,只有稳定,才有发展。社会流动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积极的因素,对社会稳定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社会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压缩流动人口中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减少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教育闲散青少年遵守社会规范,必须采取专门机关与社会各责任部门相结合,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城市社区、乡镇社区管理制度,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加强宏观就业引导,克服盲目流动,增强微观就业指导,完善用工制度,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二要改善就业。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以抓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以抓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就业机会;以抓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区域就业平衡;以抓西部大开发,改善整个社会就业需求;以抓发展非公有经济,吸收社会剩余劳动力;以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适应经济发展的就业需求,是解决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就业的根本出路。要求社会各责任部门要坚持劳动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革创业和就业环境,把现有的就业资源最大限度利用起来,促进社会就业,同时,建立健全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对失业人员实行完善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的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再就业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为他们就业和再就业创造好的环境。

三要标本兼治。解决社会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犯罪问题,必须实行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社会治安管理结合起来,加强公、检、法、司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警素质,增强社会治安管控能力,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进一步深化社区建设,建立社区、家庭、学校互动制度,推动安置帮教健康发展。深化法治建设,在全社会加大对公民的普法力度,坚持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结合,打防并举,提高社会防范功能,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总之,要着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归根到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

《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考答案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

1、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

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2、财政补贴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4、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阻绝传染,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

5、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二、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D ;

4、D;

5、D ;

6、D ;

7、B ;

8、AB;

9、A ;

10、ABCD

三、名词解释

1、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2、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答:

1、市建制体制;

2、市政府构成体制;

3、市行政管理体制;

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2、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答: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3、形成城中村的原因是什么?

答:

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五、论述题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战略管理的重点。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

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

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

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数字城市即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遥测、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数字城市具备将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

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

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

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涵义是: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这种发展战略观对于我国现状资源和能源短缺十分突出的大多数城市

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您可能也喜欢:

              行管本科班《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参考答案

电大行管本《行政伦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

07秋、08春行管本科《政府经济学》课程辅导二(第五至八章)

电大行政管理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参考答案

07秋行政管理本科班《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4参考答案

07秋行管本《行政伦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4行管本《行政领导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

诚信缺失的现象、原因及对策研究(2)

《城市管理学》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

07秋行政管理本科班《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

10春行政管理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形成性作业(1至4次作业)及答案

07秋、08春行管本科《政府经济学》课程辅导三(第九至十二章)

07秋、08春行管本科《政府经济学》课程辅导一(第一至四章)

07秋行管本《行政伦理学》形考作业册参考答案

第五篇:旅游规划与开发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旅游规划】是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不同类型旅游规划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关系。一般而言,下级旅游规划与上级旅游规划保持内容上的一致。P29

二、【旅游开发】旅游开发一般是指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旅游开发的实质,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材料”,通过一定形式的挖掘、加工,达到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实现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目的。P26

三、【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是指社会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由于互动关系而形成的各种空间集聚形态。空间结构按其空间尺度大小可分为微观空间结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结构)、中观空间结构(城乡间结构)以及宏观空间结构(国家间的结构)三个层次。P38

四、【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心理及其行为模式的理论;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的内容包括如下三方面: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模式以及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模式。P40

五、【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用于描绘旅游目的地变化的模型,目的地演化表现为明显的周期性,呈“S”型曲线,共分为六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和衰落或复苏阶段。P47

六、【生态旅游】首先是强调生态旅游是以纯天然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为目的的旅游产品。其次是强调生态旅游是以通过对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来实现创造就业、增加收入以及提高环保的投入、支持目的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目标。P91

七、【会展旅游】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运动会、招商会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洽谈贸易、旅游观光、进行技术合作、信息沟通、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以此带动交通、旅游、商业、餐饮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发展,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服务形式。P92

八、【主题公园】所谓主题公园,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P95

九、【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动其实现旅游活动,可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创造。P113

十、【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规模、质量、等级、开发前景及开发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为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内容涵盖以下三方面:旅游资源特色与结构的评价、旅游资源环境评价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P155

十一、【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客源市场划分为若干子市场,以从中选出目标市场的过程。P180

十二、【旅游形象】旅游形象是指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借助旅游地的景观、环境氛围、服务展示、公关活动、信息传递等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形成的综合感知形象。P212

十三、【旅游的功能分区】旅游功能分区是依据旅游开发地的资源分布、土地利用、项目设计等状况而对区域空间进行系统划分的过程,是对旅游地经济要素的统筹安排和布置。P227

十四、【旅游线路】其一是指在旅游地内游人参观游览所经过的路线,它仅指某种行动的轨迹,仅涉及旅游通道;此时它与“游览线路”同义。其二是专业层次上的提法,指旅游经营者或旅游管理机构向社会提供产品。在时间上,它包括从旅游者接受旅游经营者或旅游管理机构的服务开始直至结束旅游活动、脱离旅游经营者抑或旅游管理机构的服务为止;在内容上,包含了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利用和享受的一切,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并且各环节环环相扣,紧密配合。P233

十五、【旅游项目】旅游项目是指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开发的,以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为吸引对象,为其提供休闲服务、具有持续旅游吸引力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为目标的旅游吸引物。P241

十六、【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是指在项目开发建设前,对与项目相关的市场、资源、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问题进行全面剖析、论证、评价,以确定该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的技术方法。P265

十七、【旅游规划与开发效益】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效益是指在旅游开发的过程种旅游活动导致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等要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从整个系统来看,它包含了两个层面:旅游规划与开发对于各种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的反作用。P283

十八、【市场保障体系】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市场保障体系是从市场的运行机制上提出的整顿和管理的措施,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市场竞争环境。P309

十九、【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生态环境保障体系规划主要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以及对旅游地环境承载力进行控制等方面入手,提供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行性建议。P334

二十、【旅游规划图件】旅游规划图件是指旅游要素空间关系的表象或抽象,是以视觉、数字或触觉的方式表达信息的工具。在旅游规划中,规划图件是以表达旅游规划成果的主要形式,具有重要辅助作用;可视为“更为生动的规划语言”。P337

下载市政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政规划与管理名词解释(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大城市管理学{市政规划与管理}考试小抄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 城市政府 ,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2、 市建制 体制是市政体制存在......

    风景区规划名词解释

    一、 名词解释 1、旅游区:是表现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2、旅游景区:是一系列相对独立景点组成,从事商业性经营,满足旅游者观赏、休闲、娱乐、科考、......

    旅游规划学(名词解释)

    旅游规划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旅游规划:是人们为了实现旅游业高效率发展目标而对旅游资源与相关社会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并对旅游产业系统进行架构筹划的过程,以求在整个旅游市场......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名词解释(精选5篇)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名词解释 无边界职业生涯:强调打破组织界限和组织内部职位界限的职业转移和职业流动。 工作生活质量: 是指组织中所有人员,通过与组织目标相适应的公开的交......

    《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名词解释

    《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名词解释道路:是主要供汽车行驶的线型工程结构物,由路线、结构物(构造物)和沿线附属设施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动力因数D :表征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

    旅游规划与开发名词解释5篇

    旅游系统: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4个部分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目标的综合体。 旅游规划:在旅游系统......

    管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管理环境: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对管理实施和管理功效具有影响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2、 虚拟组织:两个以上的独立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

    管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它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作生活质量,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对人力资源进行获取、保持、评价、发展和调整等一系列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