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城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1:1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发区城镇发展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发区城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开发区城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开发区城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开发区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根据开发区党行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我们对开发区城镇发展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自开发区成立以来,****这一百年老镇容颜焕发,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2009年是开发区实施“二次创业”最关键的一年,要持续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建设产业强区、文化名镇、和谐开发区步伐,应该把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城镇发展的各个层面。具体来讲,就是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城市发展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进一步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

经济规律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同样要遵循经济规律,总体上保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几年来,***开发区在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投入近***万元用于开发区的城镇规划;投入近千万元进行了水源地勘探建设和供水管网改造,提高了开发区的供水能力;投资***亿元新建了杨四海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使开发区的电力总负荷达到72万千伏安;同时,投资***多万元对镇区部分电网进行了改造,基本满足了工商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投资****亿元,建成道路***公里,以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共安装路灯**盏,新建了工业园区道路、**路、**街、**街、乌兰街,改建了育才街、公

园街、准格尔北路等路段,已初步形成了开发区道路交通的主框架。投资***万元,完成镇区硬化面积达***万平方米;投资***万元,完成绿化面积达38万平方米;投资近****万元,完成供热面积达***万平方米;同时新建了占地***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总占地***平方米的伊东广场、占地***平方米的街心花园和总占地***平方米的工业园区环岛。实践证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适度举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稳定可靠的债务偿还机制。从我市的情况看,今后几年,应该进一步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多渠道筹措城建资金,同时,适度压缩城建规模,每年拿出一部分城建资金用于还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处理好“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

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永远是城市的主体,人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终极目的。这些年,市委、市政府顺应群众要求,积极组织城市创建,不仅打造了武陵大道、**诗墙、商业步行城、火车站广场等一批精品工程、亮点工程,提升了城市品味,实现了“锦上添花”,而且通过实施杆线入地、“穿衣戴帽”、穿紫河综合治理、小街小巷整治等工程,解决了市民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实问题,收到了“雪中送炭”的良好效果。应该说,这两方面的工作都是卓有成效的,市内各个层面都是充分肯定的。但从实际情况看,市民对“雪中送炭”的要求相对迫切一些,这方面的任务也相对

重一些。今后要在有计划、有重点地继续搞好“锦上添花”的同时,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雪中送炭”上来。一是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快小街小巷整治、穿紫河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建活动,从细微之处,从方方面面改善人居环境。二是着力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把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来对待,把新区开发、产业发展、精品工程建设和社区建设与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就业需求。三是着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配套完善社区学习、休闲、娱乐设施,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之,在城市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把市民生产生活中最基本、最基础、最现实、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好,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城市发展的实际成果。

三、城市发展应该突出整合资源,进一步处理好政府投资与社会融资的关系。

建设和发展一个城市,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吸纳社会资本,使其成为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投资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关键是要发挥好基础性、引导性作用,真正用到点子上,用出效率来。一是要合理安排资金投向。把政府资金更多地投向公益性、福利性项目,投向社会资本不愿参与的无利性、微利性项目,凡是通过市场手段吸纳社会资本能解决的问题,原则上政府都要少投入或不投入。二是要切实加强资金监管。凡是政府投资的项目,事前都要由建设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搞好成本核算,合理控制建设成本,防止利润虚高;事后都要由审计部

门严格审计,并将审计结果予以公示,堵塞资金使用上的漏洞,防止资金外流。三是要严格规划管理和质量监督。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无效投入,减少资金浪费,提高使用效率。社会融资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关键是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一是开发和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城市国有资产中,数量最多、增值潜力最大、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资产就是城市的国有土地。可以采取以地换路、综合开发等办法,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在旧城改造中,要推行成片开发,防止“剥皮”开发,切实保证土地保值增值,获取最大的土地收益。二是实行城建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补偿机制,运用市场经营手段,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着力经营城市公用设施。积极推进城市水、电、气、文化、体育等公用设施经营机制的改革,使之由福利服务型向有偿服务型转轨。四是推行无形资产商业化运作。城市的街道、广场、重要公用建筑物的冠名权及广告发布权等,实际上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充分挖掘这笔资源,就能筹集大量的城建资金。

四、城市发展应该强化经济支撑,进一步处理好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对一座城市而言,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同等重要,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只有基础设施跟上来了,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才能不断向城市聚集;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城市经济才能活起来,财政实力才能强起来,人民群众才能富起来。这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狠抓基础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市城区GDP达177.57亿元(不含武陵镇),占全市的36.5%,总量是1995年的3.7倍,比重提高14.6个百分点。

国税收入425520万元,占全市的89.7%,总量1995年的4.4倍,比重提高16.9个百分点;地税收入61707万元,占全市的60.1%,总量是1995年的3.6倍,比重提高了15.9个百分点。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1819万元,是1995年的2.5倍。但总体来看,产业发展水平要相对滞后一些。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要进一步强化两个观念:一是“产业兴城”的观念。始终把产业发展放在城市发展最突出的位置,以产业发展带动基础建设;二是基础建设服从并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观念。切实把基础建设的重点放在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上来,以基础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具体来讲,在基础建设上,要根据城市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向德山区工业组团、桥南区商业组团、新城区现代物流组团、旧城区休闲产业组团、柳叶湖区旅游组团、新老城区结合部房地产业组团倾斜。在产业发展上,要进一步突出“工业强市、产业富民”这个主题,大力实施“百亿产业发展计划”,加大烟草、铝材、林纸、珍珠、建材、机电、电力、食品、医药、盐化工等11大主导产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通过3-5年的努力,分别形成一批产值过20亿元、50亿元和100亿元的主导产业;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着眼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切实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城市产业集群式发展;要进一步优惠政策、优化环境、改进服务,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激活民间资本,通过政策的活力、机制的活力,激发产业发展的活力。

五、城市发展应该注重规划指导,进一步处理好规划编制与规划执行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这些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基础性、导向性、控制性作用,始终坚持用规划

指导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实际工作中,重规划编制轻规划执行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规划编制和规划执行是规划管理工作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忽视其中任何一环都不行。在规划编制上,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和群众参与机制,无论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还是重点片区、重要单体建筑规划的制定,都要实行公开招标,并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可能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无效投入。在规划执行上,要进一步充实规划监察队伍,加强日常的规划执法监管,切实提高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确实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悖于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专业规划、片区规划,要依程序及时组织调整和修编,确保城市按规划规范有序的发展。

第二篇:湖南省开发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湖南省开发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省开发区协会 2011年7月8日

为了深入了解全省开发区发展现状,促进开发区快速健康发展,自今年年初以来,省开发区协会对全省开发区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专门座谈会和实地调查,广泛听取了各地发改部门和开发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了当前开发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促进开发区发展对策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省开发区发展现状

我省开发区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20多年来,开发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主力、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工业集中区为辅佐的发展格局。园区产业也已基本形成优势产业集聚式发展态势,对全省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起到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目前,全省有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141个,其中经国家核准保留的省级以上开发区77个(含8个国家级开发区,69个省级开发区),其余64个属未经国家核准由市或县自行设立的工业园区,至今未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范围。

2010年,湖南省7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开发土地面积共计为629.7平方公里,超过国家原核定面积384.2平方公里63.9%,其中工 业开发用地402.37平方公里,占已开发总面积的64%。入园企业13358家,从业人员150.31万人。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596.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21.9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0%,占全省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7.7%。园区经济快速增长,为湖南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由2006年的4个增加到8个。2010年,8个国家级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达4316.13亿元,占省级以上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的45%,其中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技工贸总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大关,充分体现了国家级开发区的主力军作用。

二、开发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目前,我省开发区发展环境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空间受阻。园区发展空间,是指开发区区四至范围可利用的土地面积。清理整顿过程中,国家核定我省77个开发区规划总面积为384.2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开发区不足5平方公里,其中部分开发区核定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如:衡阳西渡经开区84.2公顷、南县经开区11.33公顷、桂阳工业园63公顷、临武工业园36.23公顷、湘乡工业园13.33公顷。除极少数开发进度不快的园区外,绝大多数开发区原核定的四至范围内的土地早已开发完毕,被迫在区外寻求发展空间,对园区长远发展和产业合理布局带来了较大影响。2010年底,77个开发区已开发土地面积达629.7平方公里,远远超出了国家核定的规划面积,亟待扩区调规。

(二)用地指标偏紧。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开发区用地问题,并出台了有关政策措施。国土部门对开发区用地实行项目打捆申报,批次预审办法,并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随着各地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每年新建项目用地需求倍增,而分配给各地的用地指标十分有限,全省开发区项目等土地想象十分突出,大多数园区招商引资项目无法及时落地。特别是那些未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的工业集中区,项目用地需单个临时报批,周期更长,困难更多。用地指标偏紧及审批周期过长成为影响开发区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目前,我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靠银行贷款和当地政府财政支持,尚未形成自我发展机制。有的虽然搭建了融资平台,但绝大多数开发区自身缺乏融资能力,仍然靠政府出面协调或担保融资。据了解,多数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负债在亿元以上,有的高达10亿多元,少的也有几千万。因开发区偿债能力弱或无偿债能力,不仅给自身带来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也增加了当地政府的债务风险。由于所在地政府财力有限,银行融资也越来越困难,开发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后,由于资金跟不上,工程一拖再拖,甚至导致项目流产。不少开发区因基础设施不完备,配套服务跟不上,给招商引资带来了很大困难,有的好项目即使引进来了,也很难留住。近几年,省里对园区产业和大湘西地区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一直未建立全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因此,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地方政府无法取得省里的支持。

(四)“一区多园”现象抬头,影响产业集聚发展。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园区产业优势,国家一再强调省级开发区不得搞“一区多园”,但部分市、县并未认真执行这一规定。调查中发现,个别地方违背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沿用过去发展乡镇“五小企业”做法,在所辖区域分散布局多个工业园,出现“一区三园”甚至“一区五园”现象,而且园区之间相距几十公里,各自独立运作,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形成小范围的恶性竞争。这种“一区多园”的做法,既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又不利于产业集聚配套发展和环境治理。

(五)产业结构无特色,质量低效益差。全省除了国家级开发区和少数几个专业园区外,其他开发区产业结构基本雷同,主导产业大都为机械、电子、小冶炼、服装、食品加工、医药、新材料等,而且主导产业不主导,无法形成园区之间产业互补优势,同质竞争现象严重。一些开发区长期处于低质量发展,低效益运转状况,招商引资门槛低,盲目引进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污染严重的项目和沿海被淘汰的粗加工企业。结构不优带来的是经济规模小、效益低下。2010年,7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年技工贸总收入过1000亿元的仅有长沙高新区和长沙经开区,多数开发区在100亿元以下,部分开发区不到10亿元。开发区年实现利润总额不足亿元的有20个,其中不到1000万元的有4个,不足200万得有2个。在经济规模和效益方面,我省开发区与沿海省市比还有相当大的较差距。

(六)法律法规缺失,管理难以规范。开发区虽然是个新事物,但其发展建设已历时20多年。20多年来,开发区的发展、管理仅凭 省委、省政府所发的规范性文件,其时效性很有限。由于开发区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滞后,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开发区发展、管理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开发区的法人地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五花八门,很不规范,已严重影响开发区的正常发展。随着园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和开发区所承担的经济、社会责任日益增加,各开发区对加快立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要求省里尽快制定出台《湖南省开发区条列》,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开发区的地位、职能、责任和管理程序,以确保开发区稳步健康发展。

(七)已出台的政策未完全落实到位。省委、省政府湘发(2009)4号文件下发已达两年之久,但文件中要求落实的促进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仍有很多没有到位,最为突出的是文件中规定的开发区管委会职能、建立独立的一级财政、土地保障机制和资金保障问题。目前,部分地方应下放给开发区的职能仍由政府有关部门在行使,开发区只有招商引资的责任,工作起来很被动。部分开发区没有任何财权,各种支出需临时报批,一些必要的支出无法及时得到保障,开展工作十分艰难。有的地方对所属开发区实行两种不同的政策,形成事实上的不平等待遇,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开发区是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平台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开发区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我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目前,我省开发区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建议抓住主要矛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为开发区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一)加快推进省级开发区扩规和区位调整工作。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开发区扩规和区位调整工作,去年省里就作了安排部署,今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又下发了《湖南省开发区调区和扩区暂行办法》,但工作进展较慢,目前仅有少数几个开发区的扩区工作进入审核程序。建议省直有关部门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指导,提高工作效率,力争年内完成全省开发区调区、扩区工作。在拟扩面积方面,要充分考虑开发区今后5—10年的发展需要,适当留有余地,不宜抠得太紧,切实解决好开发区中长期发展空间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用地保障机制。用地紧张是开发区发展遇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建议省里对开发区用地计划单列到市、县,重大工业项目用地指标直接由省里解决,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应主要用于开发区。在土地转用指标紧张的情况下,对急需落地的工业项目,允许其先征后转。同时,要简化开发区用地审批环节,缩短预审时限。在用地政策上,对未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的工业集中区,经省审核批准为省级工业集中区后,应给予省级开发区同等待遇。严格控制开发区外产业用地,凡非园区的工业项目用地一律不予批准,以促使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

(三)建立健全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进一步理顺开发区建设投融资公司的职能和职责,鼓励采取政府出资、企业入股办法,成立或改组开发区建设投融资公司,减少开发区和政府的融资风险。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政府要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尽快落实在开发区建立一级财政或支库政策,制定有利于开发区发展的财政分配体制,培植开发区自我发展能力。允许开发区在四至范围 之外从事商业用地开发,所得收益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反还开发区的土地出让金,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支持开发区发展,建议省政府设立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对开发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给予补助或贴息,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开发区也要根据需要和可能,量力而行,切忌盲目和过分超前。

(四)加快开发区立法进程。制定《湖南省开发区条列》已提了多年,社会反映也很强烈。去年,省法制办专门召开了听证会,与会代表一致建议尽快制定出台《开发区条列》。省发改委也已做了很多前期工作,立法条件基本具备。建议省里摆上议事日程,今年开展立法调研,完成《条列》(草案)起草、修改等前期工作,明年列入省里的立法计划,并颁布出台《条列》,以利于开发区发展有法可依。

(五)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2009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湘发[2009]9号文件),明确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两年多来,这些政策措施并没有完全贯彻落实到位。今年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加快产业园区体系建设的意见》。政策虽好,不抓落实等于一纸空文。建议由省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办公室牵头,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下发的这两个文件的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凡贯彻落实不力的要进行通报批评,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六)建立开发区发展综合考核及动态管理制度。目前,我省开发区发展良莠不齐,地区之间的开发区发展也很不平衡,必须建立规范的考核制度,分出优劣,对发展好的进行表彰奖励,对长期开而不 发的取消其省级开发区资格,以鼓励先进惩处落后,促进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新型工业化考核替代不了开发区综合考核,建议省政府明确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办法,对各开发区发展综合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统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准确反映各个开发区的发展情况和潜力。

(七)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省政府“三定方案”已明确省发改委负责全省开发区综合管理工作,并将省开发区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过去各市州的开发区管理工作也基本上由发改部门负责。20多年来,全省发改系统认真履行职责,为全省开发区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近几年,部分市州政府在调整部门工作时,将综合管理开发区职能调整到了经信委或其他部门,致使全省开发区综合管理工作上下不对口,省发改委布臵开发区工作需跨部门进行,政令无法畅通,给省发改委及我会开展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建议省政府明确开发区综合管理工作由全省发改系统负责,以利于上下对口,加强管理。

以上建议供参考。

第三篇:开发区调研报告

2月18-20日,省发展改革委沈卫国主任率委国民经济综合、产业协调、高技术产业和地区经济等处室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赴宣城市调研开发区工作。调研组在宣城市召开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座谈会,实地考察了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广德经济开发区、广德新杭经济开发区、郎溪经济开发区、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和宣城市的市政建设。现将有关情

况报告如下。

一、宣城市开发园区基本情况

宣城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分别为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宁国经济开发区和广德经济开发区,核准面积14.22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筹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9个,分别为郎溪经济开发区、泾县经济开发区、绩溪生态工业园区、旌德经济开发区、宣州狸桥经济开发区、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广德新杭经济开发区、泾县云岭经济开发区,9个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69.96平方公里。

近年来,宣城市抢抓机遇、先行先试,以打造开发区载体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把区位转化为优势,把后发彰显为先行,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开发园区建设各具特色,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市13个省级开发区(含筹建)实现工业增加值125.66亿元,占全市43.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4.98亿元,占全市37.65%;完成财政收入30.76亿元,占全市36.3%。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在实地参观和座谈中,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发展,不断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方法、好做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可以概括为“六新”:

1.出台承接产业转移新政策。

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基础上,宣城市制定了含金量较高、操作性较强的《关于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40条。其中:市本级产业投资专项基金2亿元已基本到位,运作方案正在拟定;企业运营应急互助资金3000万元也已基本到位。市财政从起连续6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市开发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广德县还出台了《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二十条》、《广德县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广德县pcb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郎溪县用足用活省示范区建设“40条”政策,充分运用先行先试权,结合该县实际,分产业、分行业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产业导向。

2.突出集群补链招商新方法。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宣城市注重“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承接”,多措并举促进产业集聚。一是补链配套招商。在全面分析本地主导产业上下游及其关键环节的基础上,编制产业需求目录,开展针对性招商,促进产业集聚。二是委托合作招商。通过委托商会、工商联、龙头企业等,采取定向招商、驻点招商等形式,利用客商的人脉资源等承接产业集群。三是园区合作共建。先后建立了宣城玉环机电产业园、郎溪经都产业园等合作共建园区,整体承接对方产业集群。四是设立专项资金。市国投公司、希达公司(国有独资)各出资1-2亿元,专门用于宣城开发区重大产业项目的跟进投资。郎溪县按照“四个招商、三个紧盯、五个不招”的总体思路,把整体对接、集群承接作为重点用力方向,主攻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大力度开展集群式招商,注重产业链招商,推动和实现“平行转移”和“反梯度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新引进项目678个,实际到位内资115亿元,增长11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2个。落户十字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73亿元的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一期已动工建设。

3.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载体。

以“园区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全力主攻园区建设,提高园区配套承载能力。,省政府批准宣城市筹建了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根据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该市把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布局和提升产业层次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区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编制。宣城市高起点规划了总面积63平方公里(起步区近15平方公里)的《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规划》,现已上报省政府待批。目前,宣城市承接平台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见效快。开发区内道路框架全面拉开,路网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区内功能配套齐全,居住、购物、宾馆均以较高标准定位建设。供水、供电、天然气、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展快,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步伐加快。

4.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新雏形。

通过设立产业投资专项资金,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

第四篇:开发区专题调研报告

重庆市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用地专题

调研报告

根据《重庆市国土房管局转发<关于组织开展各类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有关事宜的通知》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规范发展各类开发区,加快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强化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工作,重庆市组织对各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重庆市开发区概况

重庆市现有开发区38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6个(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32个。

全市开发区批准用地面积共计16783.94公顷,其中国家级开发区批准用地面积6387.51公顷,省级开发区批准用地面积10396.43公顷。

二、开发区发展动力分析

开发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地域空间,其成长和发展是多方面力量物化的表现和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讲,重庆市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动力可概括为政策作用力、市场作用力、学习和创新能力及社会文化作用力。五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开发区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政策作用力——开发区发展的初始动力

重庆市,是中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把重庆定位为国际大都市。位于重庆主城区北部的两江新区是截至目前中国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亦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重庆市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享受优惠的政策,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开放度高,是一种特殊的政策空间。国家及重庆市政府授予了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相应的经济管理权,开发区管委会享有与其所在地地方政府同等的经济事务管理权,运行机制高效、规范。开发区在审批外来投资项目上具有简便、快捷、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办事程序。各开发区对进区投资企业的建设、生产、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制订了相当优越的投资政策,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市场作用力——开发区经济增长的动力

开发区是从事特定的经济活动的企业集聚空间,而企业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关注的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开发区管理机构在立项过程中,把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纳入决策体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重组。对企业而言,在开发区投资有很多优势。首先是明显的区位优势。开发区分别设在经济环境较好地区或交通枢纽地带,对外联系较为方便。其次是有健全的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开发区所在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生产门类齐全,对开发区的快速发展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区内的信息发达,实现了通讯和信息与国际接轨。开发区还具有人才优势,有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和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可资录用。

(三)学习和创新能力——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提升力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世纪之交,正逐步向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迈进。在这一新的经济形态中,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区域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企业角度讲,在原有的生产模式下,企业通过流水线生产大批量的标准化产品,以此来获得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但今后竞争优势的本质特征由原来的依靠成本优势转变到依靠速度、质量和学习与创新能力方面。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企业能否学会快速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而不仅仅依靠成本的降低和标准化产品数量的多少。企业的概念也由原来的利润最大化或交易费用最低,转变为能否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学习型组织或知识创新型组织。所以从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来看,区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将成为提升开发区发展层次的重要力量,能激发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因素就是增强开发区竞争力的源泉。

(四)社会文化作用力——区域发展的整合力

个人和组织的学习和创新活动总是根植于特定的地方环境中的。这种环境不仅是物质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生产活动等经济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和制度方面的。个人和组织作为区域经济活动运营的主体,不仅是知识、信息、技术的载体,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文化要素的载体。因此个体和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在营造区域的学习和创新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促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促进开发区加快建设,加快开发区土地建成投产,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土地开发程度。

督促各开发区加快区内土地开发建设力度,加强招商引资,使符合开发区功能定位的入驻企业按期建成投产和不符合开发区功能定位的企业转型,同时为入驻企业和转型企业尽快建成投产服务。通过加快建设,大多数开发区的土地开发率、土地供应率、土地建成率普遍有所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土地开发程度。

(二)对已供地按标准严格监管、验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

对已出让未建成部分土地的利用强度、土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用地强度标准应按供地时设定的规划标准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严格进行竣工验收,并对验收未达标准的进行处理,确保各开发区出让后的土地能按规划标准进行建设,不能因建设达不到规划标准要求而降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加强对已供应未建成土地的监管,严格按照规划标准进行建设,提高开发区土地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

(三)设立用地企业入区门槛,有效地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对开发区内的工业用地应严格按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规定的指标体系和开发区功能定位审查供应。此外,在招商引资、指导开发区产业布局时,对申请入区的用地企业设立“入区门槛”,综合考虑将企业用地数量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工业用地产出强度等挂钩,吸引占地少、产值高的企业,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

(四)建立土地供应总量控制制度,有效地实现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重庆市坚持每年年初制订土地供应计划,根据地区产业政策及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预测用地总量,做到按计划供地,不超计划用地。做到不浪费一分土地,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五)区县地方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制度,有效地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绩效。

区县地方政府及开发区土地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制度,积极处臵到期项目用地和闲臵土地,严格执行土地有偿使用和土地招拍挂制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绩效。

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重庆市早期设立的开发区,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其设臵和管理不规范,导致布局与规模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节约集约用地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开发区土地利用相对粗放

重庆市的地势地貌特征,决定了其可有效使用的土地资源较少,在土地资源供给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现有开发区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拿地正本较低,许多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造成了开发区“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二是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竞相压价,造成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产流失严重。

(二)入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够扎实,缺乏对入区项目的投资前景和环境影响分析

区县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欠发达或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区县招商引资难度较大,对入区投资项目来者不拒,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够充分,对项目的投资前景、环境影响、融资渠道、投资强度等缺乏应有的研究,致使有些项目由于融资受阻,投资跟不上,造成了项目区内少量土地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闲臵状态。

(三)过度重视土地出让的价格和土地出让净收益,忽视了项目质量

区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过度重视土地出让的价格和土地出让净收益,忽视了地块上承载的项目质量,短期现象严重,不利于开发区的科学、持续、高效发展。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积极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各项制度政策。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控制开发区扩张用地,缓解开发区用地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我们将积极支持、配合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各项制度政策,加强开发区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各部门的沟通,加大宣传力度,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政策制度及评价成果有效引导、提高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与地方政府考核挂钩,真正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应用到实处。

(二)建立和完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技术监测机制。建立和完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监测机制,利用“3S”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开发区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尤其是对开发区外延扩张趋势、内部空间结构、闲臵土地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土地利用的薄弱环节,为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实时数据和科学依据。

(三)研究制定开发区用地布局、规模控制及进一步促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的有关政策。

为更加有效的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开展开发区产业用地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及规模控制研究,使开发区产生一定的产业聚集效应,从而引导企业向集约用地方向竞争。研究进一步促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的有关政策,将产业用地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规模控制等作为企业入园的政策条件,引导开发区形成集约用地的良性竞争。

(四)建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经验交流平台,总结推广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新理念,新模式。

建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经验交流平台,将一些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好,并值得推广的节地新理念、新技术进行总结,并积极推广。加强各开发区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并鼓励各开发区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制度,用地模式等。

第五篇:城镇调研报告

以南坝镇为主体基地的调研活动

10级物流2班:宋百年

此次活动中,分别走访调研了南坝、昆池及下八三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一、南坝

1.南坝基本情况

南坝位于南坝镇城区东面,属城郊结合部,隶属于南坝镇,东临风景秀丽的洲河景区,南紧靠伴月湖,西靠西江北路,北靠圣灯山,是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中村。南坝是一个自然村,属下有5个村民小组,在册536户,1880人,常驻人口2780人。自改革开放以来,村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利用地缘的优势,结合自身实际,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村拥有物业近2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银联酒家、南坝加油站、惠利多、脱硫厂等大型物业,拥有3个专业市场,分别是汽车销售市场、滨河路路水果市场和五金材料市场。2010年年,村组两级经济总收入1247.2万元,比上年增长14.39%,人均分配4140元,完成社会总收入达2.23亿元;预计10年村组两级总收入可达到1380万元,同比增长6.2%。

近年来,村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四川省五四红旗团支部”、“达州生态文明村”、“达州依法治市工作先进单位”、“南坝平安和谐社区”、“南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支部等多项光荣称号。

在抓好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注重构建和谐社会,狠抓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从XX年底开展“农保”工作以来,出头村符合被征地农民参保范围1529人,至2010年7月30日止,已参保1490人,占应参保97%,其中:16-34岁(自愿性参保)620人,占应参保94%;35-59岁(强制性参保)597人,占应参保100%;60岁以上(享受老年生活津贴)273人、占应参保100%。已发放存折1490本。

2.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

进入二十一世纪,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南坝处于城市郊区,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土地已基本被征用,农民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在端州区结合实际,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之期,南坝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南坝农村面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村巷村道全部实现硬底化,农民住宅面积不断增加,不少人还拥有豪华别墅和私家轿车。村民的福利一年比一年好,年终分红、医疗补助、保健费、养老金等许多城里人也享受不到的待遇也走进了农民家中。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之际,南坝的发展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结合睦岗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出头村的成功可以概括为: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

(1)以工业化致富农民

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一是要发展租赁型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按照南坝区委、区政府“围绕一个主题,全力推进两项重点工作,抓好三个提升”的工作思路,南坝坚持发展工业与城市经济并重不动摇,坚持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盘活资产,建设工业园区和建造适租对路的厂房、楼房、店铺、专业市场等物业,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实施有效的资产运营。通过建设物业、招商引资、加强服务发展租赁型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二是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宽农民收入的渠道。把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列入劳动部门的职业培训范围,按照培训农民、服务农民、转移农民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培训工作。加强市场经济教育,培训创业技能,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农民走向非农产业。三是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加农民自有财产性收入。党委和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外来务工人员,为农民的物业出租引来客户。区镇村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为外来客户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以良好的服务和环境留住客户。

(2)以城市化带动农村

统筹城乡建设与发展,通过政府引导,村组自导,结合市场运行的方式,以城市化带动农村,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社区建设。规范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资产和财务管理,完善社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管理的监督机制,依法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并进行公示,还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专题和专项审

计,建立党风廉政建设信息公开平台,落实股东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二、昆池

1.昆池基本情况

昆池位于南坝北方,总占地面积1200亩,总建筑面积约198708㎡,已建成集饮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饮食娱乐城。现有十多家大中型酒店,还有多家各具地方特色美食的餐馆。

昆池西区空地约80亩,已规划兴建二手车集市,及构车上牌大楼;余下75亩土地面向各行业火热招商中。建成后的昆池车城,将成为一个集旅游、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亮点。

2.抓住机遇,健全体系

文化市场中的娱乐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重要行业,是广大群众必需的文化需求,也是活跃广大群众的健康有益的场所,也能解决就业人员,增加地方税收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通过对昆池发展历程的介绍,发现能够在短短两年内扭亏为盈,创造巨大的经济效应,具有非常好的示范性,在建设旅游型城市、大力发展服务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1)抓住机遇

近年来,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进,使人民群众在食、住、行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促进娱乐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抓住机遇非常关键。一是抓住政策扶持机遇,发展娱乐文化产业。地方召开了全市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做出了深化

旅游体制改革的决定,制订了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文件,要求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强资源整合,构建以洲河为核心,延伸连接各县(市、区)的千里旅游走廊。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物流、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提速发展。这就为发展娱乐业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二是抓住变化机遇,发展娱乐文化产业。昆池日新月异,城市在升级改造,人民群众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三是抓住招商引资机遇,发展娱乐文化产业。

(2)健全体系

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育娱乐市场的管理、经营、消费主体。管理主体就是要保证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抓好队伍建设;经营主体就是要结合实际,在宏观调控市场,扶持上规模、上档次的娱乐场所下,重点要搞好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政策法规培训和导向工作,使他们守法经营,不断提高经营水平;消费主体就是要面向大众,真正让大众参与进来,培育和壮大消费群体,让大众走进并乐于走进娱乐场所,享受自己喜欢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此,在管理、经营、消费三个主体做依托的基础上,健全娱乐市场三个管理体系。一是健全娱乐市场的规范体系。抬高“门槛”,严把“准入关”开发新区,必须具备相当资金、资质和规模,要发展规模化、主题化、模式化、品牌化的娱乐场所。二是健全娱乐市场的教化体系。做好经营者、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和业中教育,引导他们转变投资经营理念,做出真正面向大众的娱乐

场所,提高经营者素质,培育和壮大消费者队伍,在娱乐场所中开展评先“优良设施、优雅环境、优质服务”三优单位,使管理、经营、消费者三方面和谐统一,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消费环境。三是健全娱乐市场的增值服务体系。目前,城区娱乐业市场,已经是文化产业的一块重要产业,它基本支撑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即文化产业与市场形成了休戚与共的

二、下八

1.下八基本情况

下八位于南东方,总占地面积1780亩,总建筑面积约128708㎡,已建成农场,养殖场,庄园为一体的休闲区。

2.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娱乐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重要行业,也是广大群众必需的文化需求,也是活跃广大群众的健康有益的场所,也能解决就业人员,增加地方税收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1)抓住机遇

近年来,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进,使人民群众在食、住、行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促进娱乐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抓住机遇非常关键。一是抓住政策扶持机遇,发展娱乐文化产业。地方召开了全市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做出了深化旅游体制改革的决定,制订了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文件,要求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强资源整合,构建以洲河为核心,延伸连接各县(市、区)的千里旅游走廊。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物流、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提速发展。这就为发展娱乐业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二是抓住变化机遇,发展娱乐文化产业。昆池日新月异,城市在升级改造,人民群众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三是抓住招商引资机遇,发展娱乐文化产业。

(2)健全体系

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育娱乐市场的管理、经营、消费主体。健全娱乐市场的教化体系。做好经营者、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和业中教育,引导他们转变投资经营理念,做出真正面向大众的娱乐场所,提高经营者素质,培育和壮大消费者队伍,在娱乐场所中开展评先“优良设施、优雅环境、优质服务”三优单位,使管理、经营、消费者三方面和谐统一,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消费环境。健全娱乐市场的增值服务体系。目前,城区娱乐业市场,已经是文化产业的一块重要产业,它基本支撑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即文化产业与市场形成了休戚与共的

下载开发区城镇发展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发区城镇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发区:关于我市开发区调研报告

    一、宣城市开发园区基本情况宣城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分别为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宁国经济开发区和广德经济开发......

    开发区:关于我市开发区调研报告

    开发区:关于我市开发区调研报告 一、XX市开发园区基本情况 XX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分别为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宁......

    城镇的调研报告

    小城镇现代化建设调查报告 中文摘要: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建设好小城镇,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现代化意义重......

    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乾安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实现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

    关于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为了响应xx街道“打造水乡古镇,构建和美乡村,转型都市经济”的号召,提高街道规划建设品位,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引导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提高村街道建设......

    开发区调研(本站推荐)

    领导到开发区调研 近日,调研组就开发区城建及旅游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首先到详细了解了镇区的规划建设情况,听取了精品农业国际合作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介绍及配合镇区......

    关于吴家山地区城镇建设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吴家山地区城镇建设发展的调研报告一、吴家山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基本状况吴家山地处江汉平原的东北缘,地势平坦,位于汉口西部近郊,靠张公堤,与硚口区接壤。其交通区......

    开发区调研报告(共5则范文)

    精心谋划凝神聚力 努力打造一流省级经济开发区 (2011年3月 日)根据市委领导安排,近期我们对**经济开发区在全市实施重点带动战略中的优势机遇、成绩问题和发展的重点进行了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