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大EMBA汇聚智慧 创新培养-新闻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MBA 汇聚智慧 创新培养
为总结EMBA培养经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MBA在适应新形势培养机制创新需要的同时,4月6日,中国科技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第六届EMBA教学研讨会在合肥双凤湖畔元一国际高尔夫球会别墅召开,来自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10多位教授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管理学院赵定涛副院长主持。在梁樑院长热情洋溢的动员讲话后,各位与会代表紧密围绕EMBA培养工作创新,分别就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等问题展开充分交流。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汤书昆教授对个人EMBA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分享,作为EMBA《公司文化》课程主讲老师,他详细介绍了自己如何结合学员反馈,不断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强调上好EMBA课程,既需要深入展开相关学科研究,也要积极参与企业家群体的交流,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注重学科完整,更要关注当前管理热点,尤其是在教学案例的采编上要与时俱进、中西结合,同时体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MBA培养特色,突出优势。
EMBA中心副主任罗彪作了《EMBA培养回顾与创新思考》的工作汇报。在回顾上一个EMBA培养周期概况与介绍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总结了培养过程的进展、成效与不足之处。在指出EMBA培养工作面临“三大压力”来源的同时,对国内主流EMBA项目培养创新的趋势进行了预研,初步阐述了中国科大EMBA培养机制创新的系列思考。新的培养机制创新突出理念先行、系统运作与协调发展。
与会教师在其后的讨论发言中,既肯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MBA品牌影响力与前期的教育成果,也客观分析了目前EMBA培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并具体围绕课程内容安排、案例教材选择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大量务实建
议。
梁樑院长全程参与了任课教师的讨论,并就各位教师提出的建议一一给予点评和指导。他结合全国EMBA教育发展前景,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MBA的办学定位进行了新的诠释,提出了EMBA项目要积极优化招生结构,强化课程内容创新,要将办学理念真正融入到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强调今后EMBA教学内容要紧跟学科前沿、时代热点,既要把最新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设计之中,又要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员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梁樑院长表示,本次研讨会在各位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下,从培养、招生到项目整体的运营,都提供了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今后仍要坚持定期回顾总结,持续集思广益,努力打造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MBA培养体系,把EMBA项目推向全国,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次在这里通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MBA北京班2012年7月考试,希望更多企业家和政商界精英莫失良机,抓紧时间报名。
北京教学中心咨询电话:010-62117630
第二篇:汇聚智慧 协作共进
汇聚智慧
协作共进——水落小学未开学先备好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研和备课效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8月29、30日水落小学语文组、数学组和英语组分别开展集体备课,为开学后的课堂授课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本次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黄校长、覃副校长及教导处亲自安排部署,并下发了集体备课的有关文件。集体备课由主备老师定课题,年级组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实践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们交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新课程实施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近期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教研氛围十分浓厚。
这次集体备课老师们热情高涨,讨论氛围浓厚,是一次扎实有效的集体研讨活动。集体备课有利于增强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凝聚教师的合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五年级语文老师们在进行集体备课。
五年级数学老师们在进行集体备课。
英语组老师们在进行集体备课。
第三篇:智慧达人新闻稿
“禧徕乐”淮安市首届大学生新生文化节之
智者生存—发现达人
为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同时也为了推进各种文化知识、生活常识在我市各校的普及。2012年11月10日我市在禧徕乐商贸城隆重举办“禧徕乐”淮安市首届大学生新生文化节之智者生存—发现达人了。本活动由淮安市学生联合会主办,淮阴工学院和淮安市网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此次活动在两位靓丽主持人的精彩亮相中拉开帷幕。然后主持人介绍了各个参赛队以及竞赛规则。然后以抽签的方式选出各自竞赛队伍。首先竞赛的是淮技和食品代表队,当他们出场时场下的观众充满了热情,加油声不断。在答题过程中全场寂静无声,大家闭住呼吸,一旦有一方代表队答对题目,各自的啦啦队就欢呼雀跃,为他们打气加油。由于食品代表队选的题目比较难,淮技大胜食品队。第二场竞赛是淮师对南林,开始时他们发挥的都不错,但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南林发挥失常,淮师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南林,获得胜利。第三场是我校对淮技。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我校代表队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场下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由于在最后没有敢于回答冒险题,被对方领先一分,我方惜败。在总排名中我校也与奖杯擦肩而过。大家都感到惋惜,但在活动中我们却收获了快乐。
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了校园文化,增加了同学之间的联系、学校之间的联系,而且为同学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第四篇:大学是汇聚智慧的灯塔
大学是汇聚智慧的灯塔
张清杰
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的先哲们就把“爱智慧”视为最为根本的价值和原则,站在了人类探求真理的顶端。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把这个价值和原则归结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从而开启了大学使命和大学追求的先声。人类探求真理的过程,由“知识”而“智慧”,由“智慧”而“创新”,这个由“求知”到“创新”的过程,精确地描述了大学教育和大学追求,其根源和本质则都是由“智慧”而生。“智慧”既是人类道德精神的根基,也是人类追求真理的桥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个人十分赞成以道德和创新来引领大学教育和大学发展,这不但体现了“爱智慧”的原则,也正是我们学校提倡“厚德博学”的根本要义。
我们的办学就是要最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和自身发展的渴望,对我们的学生负责,对学生家庭的重托负责,对党的教育事业负责。这是我们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体现。为此,我们把“育人为本”贯穿于我们办学的每一个环节,扎根于我们每一个教职工的心中。同时,大力倡导严谨的学术作风,坚守高尚的学术道德,弘扬勇于创新的精神,营造学校“学术至上”的浓厚氛围。当“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我们每一人心中的时候,我们的大学就一定会成为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
大学的使命和追求使一代代大学教师成为人类精神文明最主要的承载者、传播者和创新者。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可以不崇高,不可以不博学,不可以不弘毅。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传承历史文化,培养卓越人才,推动学术进步,强化社会服务,使我们的办学传统和教育理念发扬光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者要不断地去走进一颗颗年轻的心,因此我们自身首先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所说:“大学永恒的传统应该是我们要永远年轻,永远要承诺不断更新自我。”我们的言传身教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会让我们的学生懂得以智慧引领自己的人生,有崇尚真理的价值追求,有舍生取义的道德情操,有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具有责任意识和具备责任能力的一代新人。
大学是汇聚智慧的灯塔,灯塔越高,照亮的范围就越宽广。我们所有的工作就是聚全校之力,让这座智慧的灯塔不断攀升,不断照亮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朝着我们的目标奋斗。这个过程永不停息,没有止境。这是最高意义上的大学使命,也是我们“追求卓越”的核心要旨。所谓“卓越”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永不懈怠的追求。这种境界和追求是我们一代代教育者不断献身大学教育和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价值源泉。
第五篇:朱清时谈南科大之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朱清时谈南科大之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2010年8月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做客晶报名人演讲周,为大家讲述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希望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在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朱清时用一个个的生动事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他眼中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五大素质:多做实事、对科学技术有兴趣和好奇心、有直觉和洞察力、善于集中注意力和抓住机遇。
多做实事,不做浮躁的事
“当创新人才第一个要素不是别的,就是要尽量做实事,不去做浮躁的事。”
演讲伊始,朱清时给大家讲了一个“臭豆腐干”的故事。“一位领导到某地视察,每顿饭当地都招待得非常丰盛。中午,领导跟当地书记说,晚上不要做太多菜,来碟臭豆腐干就行了。书记立即安排秘书长落实,秘书长立刻交代办公厅主任,办公厅主任又交代给接待办主任,接待处主任又找来宾馆经理吩咐此事,宾馆经理最后将此事交代给接待大厨。可晚饭都快吃完了,臭豆腐干还没上。于是,秘书长顺着整个行政程序追下去,最后发现是大厨听到宾馆经理说上臭豆腐干,以为是玩笑,根本没做。书记很后悔,说早知如此,他自己直接跟厨师说一句不就完了吗?”
朱清时说,这个故事对他很有启发。一条信息经过多次倒手、转述以后,到达终端接受时已经完全失真变得真假难辨了。事实上,不管是生活中还是科教工作中,都可能存在很多泡沫化的事情,每件事情在此都会自动膨胀、卷入很多人,这个过程就叫做泡沫化。所以当创新人才第一个要素不是别的,就是要尽量多做实事、不做浮躁的事。结合当下教育界行政化、科学界商业化的现实,他说,即使不得不做泡沫化的事,头脑也要清楚,要能区分哪些是实事,哪些是浮躁的事。
朱清时希望南科大有一个做实事的学术环境,有足够的运转经费,教授们不必为科研经费烦恼,把绝大多数精力都集中在真正的科研和教学上。
保护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对于一个创新人才来说是最重要的素质。如果一个人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什么都不好奇,很难做出创新的东西来。” 当下的教育系统基本都是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或者更好一点的教育系统也许会帮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些是不够的。朱清时说,“兴趣和好奇心对于一个创新人才来说是最重要的素质。如果一个人什么都看淡了,什么都没有兴趣,什么都不好奇,很难做出创新的东西来。”
如何培养一个人的兴趣和好奇心?他指出,兴趣、好奇心乃至随后的想象力,都需要从儿童时代开始培养和保护。儿童时代好奇心和想象力最丰富,表现在儿童天性上就是爱思考、爱发问。10岁以前的儿童每经历一件事情都会影响他成年之后的行为。
可悲的是,现在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上学以后就消失了。学校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考高分,不喜欢他们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而是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一种负疚感,觉得只要自己胡思乱想,与考试内容无关的就是不对的,就对不起父母。到高考结束进大学时,好奇心和兴趣已差不多都消失殆尽了。
朱清时表示,南科大希望招收高二学生,以期避免高三一年纯粹的考试训练对高素质、原生态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扼杀。也希望能通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用一种开放的、生动的课堂形式,重新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直觉和洞察力可以培养
“进入自己没有直觉的领域学习,根本成不了创新人才。”
“直觉和洞察力就在很复杂的状态之下,没有逻辑推理,让学生一下子寻求关键,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朱清时眼中,直觉和洞察力,也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进入自己没有直觉的领域学习,根本成不了创新人才。”他举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爱因斯坦一生的很多工作与数学有密切关系,然而他在进入以数学研究享誉学术界的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读书时,却没有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而是选择了物理学。对此,很多人颇为不解。爱因斯坦说,他刚进大学时也想过学数学。他去了解数学,发现数学分成很多专门的领域,每个领域都需要花费他很多时间,却不太能够搞清楚到底该怎么做。而他一看到物理,就特别有兴趣,知道哪些问题特别重要。他不想像法国哲学家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在无所适从的选择中活活饿死(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所以选择了物理。
那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洞察力呢?朱清时认为,直觉、洞察力与一个人的经历有关。具体到学校里,老师要给学生敞开讲,不光是要展示知识,而且要给学生展示直觉是怎么回事,展示在思维困境中如何寻找到出路。学生要学直觉和创新能力,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老师生活在一起,不光是上课。事实上,大师风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朱清时说,南科大将实行书院制,让老师和学生住在一起,学生和老师可以随便聊天,不光聊科学问题,人生的问题也可以;还要经常给学生提供机会,和世界级大师面对面接触。
善于集中注意力和抓机遇
“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是决定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一个人要成才,还要善于抓住机遇。”
朱清时指出,创新人才的另一个能力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就是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一般人都讲勤奋,勤奋是很必要的,但是勤奋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力,勤奋是白做的,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是决定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要培养学生集中注意能力,是一种综合因素。生理上,要充分运动和休息,大脑供氧充足,注意力才可以更集中。心理上,就是要做到“宁静致远”。
此外,朱清时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一个人要成才,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为机遇做准备。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快快乐乐地做准备。千万不要赶潮流,不要挤着进热门专业,往往挤的人少的地方机遇很多。一旦机遇出现,要全力以赴抓住它,认真拼搏。
朱清时表示,南科大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思考。
对话
“我准备做改革者,但成功者可能是后来人”
听众:南科大是您一生的重大机遇吗?面对当前的环境,您有把握吗?
朱清时:我确实认为南科大是我一生的重大机遇,现在中国的教育必须改革,怎么改是大家都关注的事,但最重要的是行动,光有思考并不足够。我已经做好准备做真正的改革者,也许成功者是后来人。虽然现在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对这个努力的成功是有充分把握的。南科大办起来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能够改革到什么程度?这是与时俱进的。南科大能够坚持
这项改革,就会有很多后来人继续做。
听众:南方科大是否像中科大一样培养少年班?
朱清时:南科大是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田”,不强调少年班,因为少年班强调了年龄,我们的教改实验班希望招收高二的学生,年龄不是我们考虑的重要因素。我希望南科大实验三个目标,一个是办学,一个是科研,一个是服务社会。我们希望南科大能为深圳社会做更多的贡献,所以在条件成熟,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的情况下,我们会对少年开放。
听众:如果把南科大作为录取目标,初中生该如何做好长期准备?
朱清时:现在把自己的功课学习好,南科大希望学生还是把中学的知识都掌握。因为中学毕竟教学内容经过千锤百炼,每一条知识都有存在的理由,希望你们把中学课程学好。
听众:作为教育者,该如何保持学生的创造力,神童会不会被扼杀在摇篮当中?
朱清时:保护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过去大家说的神童,绝大多数都被扼杀了,其原因就是在学校里老师的干预太多。南科大的梦就是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我们如果招来了这些有天赋、天才的小孩,我们会给他设计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案,让他有导师辅导,随时与他对话,用这种方式帮他自学。
“科学上的原始创新最核心的东西是新思想,是有利于产生新思想的各种素质。”“新思想比知识还要重要,产生新思想的素质比知识渊博还要重要。”“灌输式的教育像鸦片一样很吸引人。”
9月5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走上“南科大讲堂”,面向全校师生作了题为“南科大改革的核心: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精彩演讲,并现场回答学生提问。
新思想比知识丰富还重要
朱清时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的弊病是深层次的,切入到了人们的文化和思维习惯中。即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播,考核体系只重视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在知识传播和考核知识情况的过程中,还伤害到学生的很多创新素质。
而事实上,对于创新能力来说,知识只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素质。一个有创新素质的人,知识少可以逐步学习,弥补。如果没有创新素质,知识再多,也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科学史上,美国著名物理学家阿尔弗雷茨受年轻学者格拉塞新思想的启发,一举攻克了如何观测基本粒子这一科学难题,令人惊讶的是,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没有颁给阿尔弗雷茨而是给了格拉塞。为什么呢?因为诺贝尔奖的传统价值观是:科学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经验和知识的多少,而是有没有新思想,奖励的应是新思想的创造者。牛顿和爱因斯坦取得科学成就的巅峰期是在20-30岁时。他们当时有知识,但并不丰富。朱清时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人们:对于原始创新,新思想比知识还要重要,产生新思想的素质比知识渊博还要重要。
创新首先要具有批判思维能力
“中国教育体系一大弊病是只重视知识的传输,只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方面却忽视了。不仅是忽视了,而且扼杀了!”朱清时痛心地说,这些被忽视的能力正是创新人才的素质。
法国数学家伽罗华突破常规,钻研高次方程解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听众。朱清时说,这一事例说明,教育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其批评思维的能力。就是指跳出常规、传统的思维定式的能力,这是做原始创新最重要的能力。当然,强调批判思维能力,并不等于好高骛远。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同学,还是要先把有关问题、知识都掌握了。批判思维才可能发挥作用。
朱清时特别提到洞察力。他说,洞察力就相当于一个人的直觉,指一个人面对十分复杂的问题时,能不能迅速抓住关键,并找到出路的能力。这是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素质。
教育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据介绍,在一个世纪以前,西方国家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当下中国相同,也是只重视学生知识积累,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忽视了创新型人才的其他素质。不过,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意识到教育的这种弊病,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把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天赋能力,自选课程,只要分数够了就可以毕业。
这样做的优点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他有兴趣、有好奇心,并且有天赋能够学好的课程。所谓的“弊病”是学生的知识不连贯。其实,学生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遇到困难如何克服和自己去找出问题的关键及解决办法。学生如果自己选修的课程知识不是很连贯,正好通过这种跨越式的学习,锻炼出自己的创新能力。
朱清时表示,西方发达国家教改成功的经验,也是南科大将努力做的教改实验。教改是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老师的教育方法很重要,老师的教育方法和实际行动往往能够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素质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