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城市规划理念的变革

时间:2019-05-13 11:1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WTO与城市规划理念的变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WTO与城市规划理念的变革》。

第一篇:WTO与城市规划理念的变革

WTO与城市规划理念的变革

摘要:WTO将对我国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城市所有制结构、城市社会问题和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产生深刻的影响,要求规划的目标、规划立法、规划实施理念进行相应的变革。

1. WTO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1 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与世界趋同

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重视公共利益、追求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会成为未来城市文社会主流。

1.2 产权多样化决定了政府不是城市利益的唯一代表

所有制结构产生根本性变革,政府不再是城市资产的全权拥有者,也不再是城市发展目标和利益的唯一代表。

1.3 城市社会问题显化为规划的基本命题

城市规划作为调控城市发展的政治手段,消除贫困,寻求不同社会群体的公平发展、增加城市就业机会成为规划面临的基本城市问题,规划从物质环境规划步入社会发展与环境空间有机综合的阶段。

1.4 体制的震荡和冲突增大了规划调控的难度

政治体制、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方向的差异,客观要求运用市场经济通则,针对我国社会文化的特征构筑自己的经济体制。城市规划制度作为城市社会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调整、变革和重构的过程。

2. 规划理念的构成和变革

2.1 多目标的规划立意

新世纪,客观现实要求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促进城市的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规划首先应树立满足人的动态需求的基本理念,综合协调城市空间发展过程,处理好土地利用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构筑与城市发展阶段相合拍的时代城市生活方式,提供适应新世纪城市居民、城市活动行为模式的环境空间,融城市文化于城市环境中。

2.2 适度化的发展方式

规划应调控城市资源的利用方式,协调城市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使城市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限定在相互容许的强度之内。因为生态系统是城市生长和发展的基础,城市未来的生活质量和繁荣依赖于城市如何利用资源和管理生态系统。

2.3 科学化的规划立法

面对城市居民财产权的明晰和城市资产所有制的多样性,城市规划立法首先从保护城市利益主体的权利,实施立法、执法的分离。其次,提供不同利益群公平的生存、发展和生活权利,尤其在城市物质空间上使集体、个体具有同等规划发言权。再者,城市规划立法应建立公众参与的法律基础。

2.4 社会化的规划实施过程

首先,建立公众有效参与规划立法过程的规划立法制度;其次,构建规划成果的公示制度,增强规划管理的透明度;此外,实施政府、社会团体、市民共同监管的规划实施的检查、验收制度、还规划的社会属性于其应有的利益群体,尊重城市财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篇:城市规划理念(本站推荐)

城市规划理念之人文关怀

现代城市规划阶段,人文关怀已经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认可和密切关注,人文关怀正以各种形式,更广泛地深入到各级各类的城市规划中去。在现阶段的城市规划中,为了体现对人文的关怀,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人的感受、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人的尺度、生活习惯出发,设计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而不是单纯追求宏大与气势,或者表现自我。要求规划师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来创造适合人的城市环境。把握人和城市环境的情感关系,融情于景;根据人的感觉规律和感应原理,悉心策划宜人的城市景观和设施。

(2)从社会交往的角度,要求设计具有归属感空间,并尽量满足居民交往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融洽的邻里环境。尊重人的情感要求(私密与表现、共性与个性、欣喜与哀伤、速度与闲适、健康与残疾、男与女、老与幼),创造和谐美满的城市环境。

(3)亲和自然,创造开放灵活的空间。尊重自然和利用自然原态,是我国城市和园林建设中的优良传统,尤其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思想的贯彻,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造同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表达自己独特风格的城市,是历来规划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4)从城市整体来考虑,设计宜人的个性化城市空间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从整体出发,为未来着想,城市在不断发展,紧跟着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等一系列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都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为以后的发展留足充分的空间。

(5)充分考虑居民利益,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和建设是为了给城市居民创造适宜的工作、居住和生活环境,而公众参与便为这一目的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第三篇:WTO与纪检监察工作

加入世贸组织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挑战和应对思路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它不仅对市场开放和经贸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必将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纪检监察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后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我们必须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分析入世给纪检监察工作带来的影响,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应对挑战的新思路,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

一、加入世贸组织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领域内的违纪违法案件仍将居于首位,且在短期内更加活跃。改革开放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加大查处经济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先后突破了一系列重大、特大经济违纪违法案件,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经济违纪违法案件始终居高不下,在各类违纪违法案件中居于首位。加入世贸组织,将使我国的外贸急剧扩大,外资大量拥入,外资在中国的开发工程大量增加,中国产品更大规模地走向世界,这“一出”、“一进”必将加速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但同时,大量外商、外资的拥入和工程量的增加所引发的副作用不容忽视,可能会直接诱使经济领域内的违纪违法案件再次攀升。加入世贸组织初期,旧体制的弊端不可能完全消除,依靠行政权力配置资源的状况,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必然驱使一部分市场主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向权力“寻租”。各个利益主体为了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有限的资源,这就容易产生不正当的竞争,从而引发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特别是一些不法企业主,为了在党政机关等要害部门寻找代言人、保护伞,牟取暴利,逃避法律制裁,不择手段,不惜用重金、美色等腐蚀领导干部,很容易产生权钱、权色交易等腐败行为。

(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尖锐,腐蚀与反腐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我国现阶段腐败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隙而入,侵蚀了一些党员和干部的思想和作风。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这必将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但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基础等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深刻变改,上层建筑领域也相应地会发生变化,对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恩格斯也曾经说过:“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

说明。”②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领域将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调整和改革,有的已经调整,有的正着手准备实施,以适应世贸组织的规则,实现我们的承诺。但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从根本上是不愿看到中国强大,必然千方百计利用“入世”机遇对我进行颠覆渗透、“分化”和“西化”,实现其“不战而胜”的图谋。另一方面,“入世”后,包括电影、电视节目市场、音像制品市场以及互联网市场的逐步全面开放,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观、人权观、道德观、金钱观等会更多地拥入,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产生巨大冲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复杂,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接受各种考验、抵御各种诱惑问题更加突出。

(三)腐败案件将呈智能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趋势,调查难、取证难、处理难问题亟待解决。加入世贸组织,经济活动的跨公司、跨地区、跨国界行为增多,腐败案件将呈现宽泛化、多元化、高智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商业领域的跨国贿赂、出口保险信用中出口商贿赂政府现象,通过“洗钱”形式转移赃款的腐败现象,捐赠机构对政府官员的变相贿赂,捐赠者与高层次的官员之间的腐败交易等现象不可避免出现等等,都将使腐败案件呈现宽泛化的特点;随着投资主体、投资市场和领域的多元化,所有制成份的日益增多,违纪违法主体身份复杂多元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为我们带来经济高效的同时,一些不法之徒会越来越多地利用现代化工具如电子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生物遗传技术等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且这种状况会逐步加剧,使作案手段更加隐蔽,案情更加扑朔迷离、错综复杂,对调查取证以及定性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面临挑战的应对思路

(一)加大查处腐败案件,尤其是查处经济案件的投入。加入世贸组织初期,各类腐败案件,尤其是经济领域的违法乱纪案件可能呈现多发、易发且案情曲折复杂的态势,这无疑会增加调查取证工作的难度,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办案效率和质量提出严峻考验。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人、财、物方面的投入。一是广泛吸纳精通外语、懂得法律、熟悉财经外贸知识以及WTO规则的人才加入纪检监察队伍,使其更加适合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的需要,更加适合“入世”的需要。二是适当增加办案经费,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办案经费不足的状况。三是加大科技投入,配置现代化智能型的办案工具。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在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与腐败分子斗智斗勇的同时,若法律、政策和条规允许,应大胆及时使用现代化工具办案,以免贻误突破案件的最佳时机。

(二)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培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加入世贸组织对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来说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是我们从来未遇到过的,有的则可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始终站在反腐斗争第一线,许多大案要案从发现、侦破到

处理,都是纪检监察干部冲锋在前,掌握第一手证据,为案件的突破起到了非常关键性作用。为积极应对“入世”的新挑战,当前应进一步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培训,主要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熟悉WTO的基本原则和有关规则,学习财经外贸等新知识,探讨“入世”后违纪违法案件的新特点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工作中疑难热点问题的新办法。通过培训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更新工作方法和思路,掌握运用现代知识和现代工具查办疑难复杂案件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技能,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③的要求,培养出懂国际惯例特别是懂WTO运作规则,又精通办案业务的高素质人才,在加入WTO后的反腐败斗争中大显身手,有所作为。

(三)加强与国际反腐败组织的联合。随着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腐败行为越来越具有“国际性”,“涉外反腐”已成为当今全球反腐斗争中的主要内容。尤其是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腐败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使得打击腐败不再成为某一个国家所能完成的事业。需要尽早研究加入以联合国为首的反腐败国际合作组织中,积极参与国家间反腐败合作的各项活动,并发挥应有作用;积极参与国际间或区域间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并对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作出积极回应。如,成立于1993年的透明国际,是全球惟一一个国际性非政府“反腐”组织,除了发布CPI(全球贪污指数)和BPI(全球行贿者指数)外,还发布《全球腐败报告》,目前在国际上影响颇大。我们应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对其显示的清廉指数测评予以及时反馈等,既可澄清事实真相,也可从中有所借鉴,无论对我们的反腐倡廉工作,还是吸引外资,优化经济投资环境,提高国际声誉都会带来很大益处。

(四)加大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力度。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纪守法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江总书记多次强调,惩治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最基本的要靠教育。加入世贸组织,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形形色色理念的进入,客观上形成了与我争夺思想文化阵地的态势。对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去占领,否则,“资产阶级就一定会占领”。当前对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教育,在发挥传统工具的同时,应注意运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占领网上阵地,针锋相对,抵制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坚决粉碎西方对我“西化”、“分化”图谋。在教育内容上坚持用生动的理论进行灌输,避免枯燥说教,不注重实效,防止产生逆反心理,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统一全党认识。尤其应抓好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过好“权力”、“金钱”、“美色”关,经得起改革开放的考验,经得起“入世”的考验。

(五)加强改革创新,使纪检监察工作进一步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江泽民指出:“依靠体制创新抑制腐败现象,是我们在实践中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④当前纪检机构领导体制较为明显地缺

陷就是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面对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纪检机关只有善于改革创新,才能更有效地抑制腐败,在工作中有所作为。一是对当前纪检机构领导体制进行改革创新。现行领导体制是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创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领导机制,这种机制在惩治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几十年过去了,国内国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地变化,时代背景不同,这种体制在大量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最突出的问题是在监督方面发挥作用受限。据此,建议将中央以下的各级纪委实行垂直领导体制,从根本上改变其在人、财、物等方面受制于人的被动状况,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同时加大对事前、事中的监督力度,把违纪违法案件遏制到最低限度。二是抓紧修订和完善有关的条例条规和法规,使其与相关法律法规相适应。加入WTO,需将有关法律制度国际化以使其与国际惯例、WTO规则接轨,同时也还需要结合实际,将国际经贸法、WTO规则本土化,以体现本国之特色。这些调整和变化,要求纪检监察机关所依据的法规、条例条规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党员成份的变化和监察对象身份的复杂化,党纪条规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存在条规“缺位”,应及时修订和完善。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65页。

③江泽民1998年1月22日在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办通报》1998年第3期第21----22页)

④2000年12月26日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办通报》2000年第38期第23页)

第四篇:WTO与司法改革

WTO与司法改革

王利明

讨论司法改革,首先要搞清楚我们司法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朝着哪个目标进行司法改革。近年来,各地法院司法改革确实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而且卓有成效。但是,每一个地方的做法并不一样,有的做法是好的,有的做法是否符合我们改革的目标还值得探讨和研究。如:有关院长接待制,是否符合司法独立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司法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司法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增强司法的独立性。这个司法的独立,是从体制上考虑的,有人认为这是整个体制完善的关键,我同意这种看法。同时我想强调,司法独立不仅是体制完善的问题,而且是一种公正的程序,它是正当程序的表现。就是说:当事人打官司好比是一场竞技比赛,法官实际上是裁判,(从民事上讲)当事人好比是比赛的双方,法官作为裁判,假如在吹哨时不是独立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等等,那么这样的法官来吹哨可能就是黑哨,不是公正的裁判。因此,裁判的公正、独立才是整个比赛获得公正的前提,应当从这个意义上考虑司法独立。没有公正的程序就没有司法独立,从程序的意义上来理解它,它的价值是无法估计的。很多同志都提出,我们的传统是重实体轻程序,这对我们观念的影响是不是根深蒂固的?在程序的公正方面,我们缺乏这种观念,这可能是东方法律与西方法律的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在审判实践中,重实体轻程序这种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所以我们现在如果特别强调程序的公正,当然首先要强调司法的独立。

在当前,中国强调司法独立,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首先,要处理好与立法机关的关系。我们通常讲司法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它的含义如何理解?有人把它理解成上下级隶属关系,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向人大负责的本质含义是,就严格执法、公正裁判这一点上,司法机关履行了职责,就是最好的对人大负责。这里讲的对人大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决不是行政上下级隶属关系的负责。人大的监督,我认为是事后的、间接的、抽象的、一般的监督,同时这种监督是集体性的。这里特别涉及到人大是否对个案实行监督的问题,这曾在全国人大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我个人是不太同意这种提法。首先,它无法确定个案监督的范围。如重大案件的标准很难界定。其次,从民事角度上,我们强调个案监督表面上看是加强了人大的权威,但实际上,使人大从最高的监督机关成为处理个案的具体机构,这可能就降低了人大的地位。而且从民事方面来说,人大陷入到具体的民事案件后,将会陷入到无止无休的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纠缠之中,如果支持一方当事人,那么另一方当事人就会无止无休的找你,甚至上访,这样就会极大地损害人大的权威。特别是如果人大作出一个错误的决定,就会涉及到国家赔偿问题,这样就会使人大处于一种很难堪的境地。同时,个案监督会有损司法的独立性,因为如果最后由人大来决定个案的裁判,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代行司法权力,这的确同我国宪法的权力分工原则不相适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司法机构行使职权,这恐怕对加强司法独立不会有更大的好处。特别从程序正义、程序公正的角度讲,假如我们允许人大对个案监督,那么对这个程序如何设计,将会遇到很大麻烦。如果从程序正义的角度讲,在没有一套公正的程序保障的条件下,是不是能够获得真正的正义,我觉得这还是值得研究的。如当事人如果对人大的决定不服,如何给当事人以救济,并且以什么程序给予救济,怎么去上诉等,它都没有一套公正的程序,在没有公正程序保障的情况下很难达到预期的正义的效果。总体上,我认为司法公正问题,最终要靠司法机构内部制度的完善和整体上提高法官素质来解决。当然,外部监督不是不重要,也很重要。其次,要处理好司法与行政的关系。按照WTO的要求,要强化司法的独立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机关不能调处任何纠纷,关键是行政机关有没有最终解决纠纷的权力。让谁最终解决纠纷,这是关键。行政和司法的界限必须明确,只能由法院拥有解决纠纷的最终权力,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明确,行政机关拥有最终解决权,这就不符合WTO的要求,同样也很难说

是符合法律的要求。从实践来看,在这方面确实还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探讨,如有的地方规定,企业在撤销以后,由行政机关组织清算小组清算,这个规定是不是合法值得讨论。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行政机关无权这样做,而且这样做会使行政机关陷入到将来的民事争议程序中去,表面上看是扩大了行政机关的权力,实际上会造成无止无休的麻烦。这里的关键原因是,它们不是最终解决纠纷的机构。这样的问题最终只能由法院决定,清算小组应该由法院决定,怎么能由行政机关来决定呢?现在就出现了不少行政机关被起诉的情况,这就是没有划清行政和司法的界限。分清这个界限,从实践来看,要正确区分行政职能和司法职能的界限。司法不能受制于政府配合行政中心任务的目标,如基层人民法庭有的成了地方政府的具体执行机构,配合政府从事计划生育、收粮征税等工作,有损于司法机关的形象,还有一些地方司法机关和企业搞共建,这也可能影响司法公正。以上两点是从外部独立来说的。

从内部独立来说,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司法独立,是不是仅仅指法院的独立?法官的独立是不是包含在司法独立特有的范畴里。法官个人在行使司法审判权时,是否处处都要征求领导的意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确实我们承认目前我们法官的整体素质不高,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司法独立不仅仅是法院的独立,而且还应体现为法官的独立,即法官行使审判权的独立。在独立行使审判权这一点上,法官都应当是平等的。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司法领域行政权和司法权不分的现象十分严重,应该讲在一定程度上行政权代替司法权,这两个问题的界限也没有划分得特别明确。我们当前的司法改革,首先涉及的是审判委员会的功能问题,这一问题一时间引起很强的争论。我个人认为审判委员会对于保障裁判的公正、审判的质量,在历史上确实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但是,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当前按照司法现代化的要求,审判委员会的功能恐怕需要重新探讨和认识。我觉得从程序公正的角度上讲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因为按照程序公正要求,应当有回避制度,但是在审判委员会存在的情况下,当事人很难做到申请谁回避;按照公正的程序,当事人应当有当面陈述的权利,但是在审判委员会存在的情况下,当事人很难实现这种权利;按照公正的程序,审判应当公开,公开是最重要的公正程序,但在审判委员会存在的情况下,这些都很难做到。特别是,我们考虑到,过多地由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使法官产生办好办坏与自己无太大利害关系的心理,对公正裁判案件缺乏强大的责任心,这样就造成即使这个案子出现问题,也是由集体负责,集体负责实际上就是无人负责。我觉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实行的“错案追究制”,在实际中效果很小,与这一点恐怕也有关系。集体负责实质上是无人负责,因为你不知道应该对谁追究责任,长此以往,是不利于我们法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这是一个连环套,越加强审判委员会的职能越不利于提高法官的素质,法官素质不高又要更加强调审委会的职能。我认为倒不如实行法官独立责任制,真正的由法官独立行使职能,独立行使审判权,由法官对自己的裁判负责,这样才能形成巨大的压力,来促使他不断地上进,从而保证法官独立后的裁判公正。所以,我认为我们改革不应强化审判委员会的职能,而是尽量弱化它的职能,充分强化法官独立审判责任制。

第二,司法改革应当强调司法的权威性。对于这一点,在实践中,认识很不够,不仅是群众,有些领导干部,甚至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认识也很不够。其实我们讲法治,最终要明确司法的权威代表着法治的权威;司法没有权威,法治就谈不上权威。如果我们要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的基本要求,就必然而且必须要提高法院的地位,使司法成为解决法律争端最权威、最具有约束力的方式。而政府行为和私人行为对法律的依赖,应当转化为对法院的依赖,法院应当不仅是独立裁判的机构,而且是督促机构和个人严格守法的机构。司法什么时候有权威了,我们国家的法治什么时候才真正有希望了。所以强化司法的权威性,应当作为我们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这里有几点需要讨论。

第一,对法院生效的判决必须执行,不能以实事求是等名义对生效的判决反复提审、反复查处。有一个案件经过六次审判,最终还是回到最初的结果,有的甚至出现七、八次审判。

对于这一点,有的学者批判我们的裁判没有终局的效力,这一说法不一定对,但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提审、复查等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不是说程序上讲它不符合程序正义,但从司法的权威性上讲,这是严重损害司法权威的。如果一个领导批个条子说复查,这的确损害司法的权威。另外,对二审以后进入审判监督程序的,程序已经走完了,我们只能推定这个裁判是公正的,我们没有办法确定经过多少次审判,最后确定的结果才是公正的,只能认为经过了这个程序,最后推定它是公正的。这种多次重复进行审判的作法不仅影响生效判决的效力,而且是一种严重浪费司法资源的行为。

第二,我们讨论司法权威,是不是说法院什么都管,什么都能管。我认为法院既然是解决纠纷的最终机构,那么所有的纠纷都应该提交到法院来解决;司法在任何时候,权限都是有限的,所以美国讨论可司法性问题,就是说某一纠纷它能不能到法院来解决。过去我们对这一问题讨论不够,后来有几个案件涉及这个方面,大家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如北大那个告学位委员会的问题,我觉得如果纯属学术的问题,司法界不宜过多地介入,除非它违反了一种程序,那么应该给予一种司法的救济。但是,如果假如说纯属一个学术的评判,我看司法最好不要介入,否则司法代替了一种学术的评判,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作法。司法在任何时候,它的权限都是相对的、有限的;同样,司法的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我们非要管一些我们根本就管不了的事情,那么执行起来也是相当困难的;最后,管的执行不了的话,也会损害司法的权威性。所以,我认为法院不是什么都能管。什么都管,不一定会强化司法的权威,可能会损害司法的权威。

第三,加强司法的权威性,要注意提高法官的职业道德。守法是对于一般公民的基本要求,法官不仅仅是一般的公民,对他不仅仅是一般的要求,从事这种职业具有特殊性,对他应有特殊的要求。一般公民可以广泛地交朋结友,而法官则不能,弄得不好就会陷入到人情案、关系案中。一般公民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对于法官可能恐怕要有更高的要求。这确实是一种自律问题。我认为假如你要当法官的话,可能就要陷入孤独的一群,这个意思就是说,法官不宜介入太多的社会关系,太多了对于法官的独立、法官的形象、法官的权威可能都有些损害。我们过去对于法官过分强调平民化,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要密切联系群众,这在当时来说是对的,但这与当代社会司法现代化的要求是不太符合的。法官要保持他的权威性,特别是在上级法院,确实不是什么人都能做朋友。只有做到让人见到法官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这样我们的司法才会更有权威。

第四,应当强化司法的统一性。当前司法权隔裂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地方法院,按照有些学者的观点确实成了名符其实的地方法院。对于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我个人认为确实还没有根本解决,在个别地方甚至是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表现在执行方面尤为突出,所以解决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是当前解决司法公正的重要一环。当前,我们强调法院垂直领导十分必要,这对于解决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应当能够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但是,仅仅通过强调强化这种垂直领导是不够的,还应当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来隔断司法和地方的密切联系,真正保证司法的独立和公正,保障司法权在全国的统一。首先从人事制度方面,我国宪法规定,各级法院院长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提名必须都由同级人大来解决。当然,现在我们不可能修改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在不违反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情况下,我觉得是否可以考虑提名由上级人民法院来决定,最后选举产生的权力归人大。但是这个提名的权力是否适当的与地方分离,由上级法院来决定,应当非常必要。其次,从经费管理体制方面,我们目前的经费管理缺乏统一的法定化的标准,不同的地方法院待遇不一样,因为当地的经济情况不同,办案条件等等情况也不一样,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法官之间的一种不公平,而且不利于法官之间的交流;所以我个人认为法官的待遇,包括办公条件等等都应当法定化,尽可能地法定化,这现在看来是非常困难的,但应当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同时,在财政预算方面也应该有所改革,当然现在要实现司法机构的独立预算是十

分困难的,但完全由地方来供给法院资金看来是有问题的,这与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有着不可分隔的联系,所以,我呼吁在这方面有所改革,尽可能地由中央财政统一拨付。关于法院设置的改革,现在也是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建议要设置大区法院,或者使法院系统的设置与行政区划不完全一致,这都是很好的建议,我觉得可以借鉴。

第五,完善审判方式和程序。我国审判方式的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变的目标是适应严格执法和司法公正的要求,建立一套公正的、公开的、民主的、高效的审判程序制度。鉴于原有的超职权主义的审判方式既不利于追求客观的真实,也极易导致司法的腐败,所以我国审判方式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要加强法官的职权,而是要弱化法官的职权和作用,强化当事人参与诉讼活动的程序权利和作用,认真落实公开审判制度,禁止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单独接触一方当事人,贯彻调解的自愿原则,减少法官依职权所从事的调查取证活动。庭审方法要从询问制向对抗制转变,审判方式要采取法官的独立负责和责任制,判决书应当详细阐述判案理由并应当公开出版,尤其是在法院内部的审判机构的设置方面,也应当促使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离,废除所谓对案件的裁判实行“层层把关、层层审批”制度,逐步落实合议庭的职权,同时要改进审判委员会制度,使审判委员会从讨论和决定过多的案件中解脱出来,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的审判工作指导及工作总结上。在司法解释方面,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我们今后在有关知识产权、投资、国际贸易、金融等方面应当充分考虑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以及国际惯例,使司法解释在这些方面也尽量与国际接轨。

程序制度的改革需要建立一套公正的、合理的、充分反映效率要求的程序制度。此外,也要保障程序的完整性和体系性。在我国现行的程序法中并没有充分体现程序的及时终结性,尤其表现在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制度方面。由于我国的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是建立在“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理论之上的,而并不重视终审判决的稳定性、终局性,尤其是忽略了程序的及时终结性,具体表现在:对再审的次数没有限制,因此,在判决裁定生效后可以无次数限制的再审。同时根据民诉法第179条的规定,只要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或者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即可再审,从而使当事人只要发现了新的证据即可要求再审,甚至可以在一审或二审中故意隐瞒证据,将之留待两审终审后利用该证据启动再审程序。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无疑是非常正确的,然而,“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运用在程序法中必须遵循程序的规律,体现程序正义的价值,也就是说实事求是是以程序的及时终结性和程序的正义为前提的。按照程序公正的要求,程序必须即时终结,因为法院的审判活动是有时间限制的,事实不能无限期地调查下去,证据也不能无限期地收集和提供,当事人也不能一遍又一遍地将案件交给法官继续审理。对于再审程序而言,它只是一种特殊的补救措施,目的在于纠正已经生效的判决和裁定,不能对案件反复审理。第六,建立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制度,努力提高法官的整体队伍素质。加入世贸组织必须要尽快提高法官的整体队伍素质,可以说,现有的队伍素质整体上不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需要。法官制度的改革,就是要从行政管理模式向依据审判规律而形成的模式转换。为了增进司法的独立和公正,全面提高法官的队伍素质,需要努力建立严格的法官的选拔和淘汰制度,实行法官的精英政策,同时要完善法官的任职保障制度、高薪制以及责任制,尤其要建立一套法官职业道德和纪律,加强对法官职业道德的训练,努力实现法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第五篇: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市场营销理念变革

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市场营销理念变革

班级:101221 姓名:汪雪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是指人们利用电子手段进行商业、贸易等活动,是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它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市场营销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正确认识这些影响,对于企业适应新环境,更好的细分市场、采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和方法、满足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 环境的变迁 市场营销十大理念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

市场营销理念是指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组织管理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也就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它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或一种企业思维方式。社会营销理念的基本核心是:以实现消费者满意以及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长期福利作为企业的根本目的与责任。理想的营销决策应同时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与愿望的满足,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企业的营销效益。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市场为出发点”的经营指导思想。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该理念认为,实现企业诸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并且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有利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满足的东西。

一、市场营销环境的变迁

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市场营销就是企业通过对自己可控因素的调整而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首先使营销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市场成为全球性的市场

电子商务通过网络来进行,由于网络的开放互联性质,时间连续性加强,空间距离缩短,使经济活动越来越摆脱国界的限制,从而使市场迅速成为全球性的市场,这就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同时全球化市场要求一种快速全球化的市场营销手段,即通过网络进行营销。

(二)市场销售环节的减少

企业传统销售通过层层批转的中间商来完成,而电子商务的产生使企业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即通过网络进行直接交易。这样既实现了全天24小时服务,又省去了大量的中间环节。由于中间环节的减少导致销售成本的降低,进而降低了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这不仅有利于上网企业扩大销售量,而且有利于所有以这些产品或服务作为投入品的产业多级滚动降低生产成本,最终也使消费者受益。

(三)交易和支付手段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通过网络直接进行产品销售,这时就可通过电子货币进行支付,这既为国家发行货币节省投资和开支,又为顾客订购商品和支付货款比其他商业模式更加节省成本,并实现了实务操作的无纸化和支付过程的无现金化,大大方便了交易的进行。

二、消费者及其行为的变化

电子商务不仅影响企业的营销环境,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目标市场。这种影响具体体现为消费者及其行为的变化上。

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特别是不同的媒体环境孕育出不同时代的消费群。电视的普及产生了所谓 “影像的一代”,互联网的兴起造就出新的传播媒体,其大众化摧生出第三代消费者,又被称为网络时代的消费者、或“N(net)时代”消费者,或为 “e人类”。毋庸置疑,“e人类”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目标市场。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一种目标市场。因为“e人类”在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消费者的特点同时还会采取一些完全不同于以往消费者的行为。

(一)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新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追求并易于接受新奇的思想和事物;要求主动参与新产品开发与研究、进入工厂和营销部门,成为企业有帮助的合作者,这也是21世纪消费者的最突出的特点;喜欢张扬个性,要求每件产品都要根据他们个人爱好和需要定做;要求全球范围内的最优价格;各类搜索引擎也让他们成为信息更加完全的消费者。

(二)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的变化

网络环境下的各类搜索引擎让“e人类” 无须走出家门就可作到“货比三家”,他们经常大范围的进行选择和比较,以求所购买的商品价格最底、质量最好、最有个性,是商家欲通过不法手段获利的概率几乎为零;若市场上的产品不能满足其需求,他们会主动向厂商表达自己的想法,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等活动中来,这又同以前消费者的被动接受产品形成鲜明对照;消费者通过网络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这种行为使企业明确其真正的目标市场——主动上网搜寻信息的人,使企业的行为更有针对性,从而避免了传统中把大众作为其目标市场进行促销所导致的损失。

三、营销理念的变化

市场营销十大理念知识营销知识营销指的是向大众传播新的科学技术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科普宣传,让消费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重新建立新的产品概念,进而使消费者萌发对新产品的需要,达到拓宽市场的目的。网络营销

就是利用网络进行营销活动。当今世界信息发达,信息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营销环节,形成网络营销。绿色营销:

是指企业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向消费者提供科学的、无污染的、有利于节约资源使用和符合良好社会道德准则的商品和服务,并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引导并满足消费者有利于环境保护及身心健康的需求。个性化营销:

即企业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释放及人的个性需求的满足推到空前中心的地位,企业与市场逐步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建立消费者个人数据库和信息档案,与消费者建立更为个人化的联系,及时地了解市场动向和顾客需求,向顾客提供一种个人化的销售和服务,顾客根据自己需求提出商品性能要求,企业尽可能按顾客要求进行生产,迎合消费者个别需求和品味,并应用信息,采用灵活战略适时地加以调整,以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协调合作来提高竞争力,以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取代过去的大批量生产。创新营销:

创新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经营的最佳策略就是抢在别人之前淘汰自己的产品,这种把创新理论运用到市场营销中的新做法,包括营销观念的创新、营销产品的创新、营销组织的创新和营销技术的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市场营销人员就必须随时保持思维模式的弹性,让自己成为“新思维的开创者”。整合营销:

这是欧美90年代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思想在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起步于90年代,倡导者是美国的舒尔兹教授。这种理论是制造商和经销商营销思想上的整合,两者共同面向市场,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联合向消费者开展营销活动,寻找调动消费者购买积极性的因素,达到刺激消费者购买的目的。消费联盟:

以消费者加盟和企业结盟为基础,以回报消费者利益的驱动机制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连锁经营渠道:

这是由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统一联合体,它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经营,实现了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相结合,对传统营销渠道是一种挑战。大市场营销:

大市场营销是对传统市场营销组合战略的不断发展。该理论由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提出,他指出,企业为了进入特定的市场,并在那里从事业务经营,在策略上应协调地运用经济的、心理的、政治的、公共关系等手段,以博得外国或地方各方面的合作与支持,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综合市场营销沟通: 这是一种市场营销沟通计划观念,即在计划中对不同的沟通形式,如一般性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公共关系等的战略地位作出估计,并通过对分散的信息加以综合,将以上形式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明确的、一致的及最大程度的沟通。这种沟通方式可以带来更多的信息及更好的销售效果,它能提高公司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顾客的能力。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大型消费品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及市场营销人员有70%赞赏营销沟通这一理念,认为是提高传播效果的一种途径。逻辑,树立新的市场营销观念──诚信观念、“一对一”营销观念、服务观念、合作观念,革新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从产品、分销渠道、价格、促销等方面寻求营销方式、方法上的突破。

营销环境和消费者及其行为的变化必然导致营销理念的变化。传统营销理念以利己为目的,围绕该目的企业营销理念经历了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四个阶段。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地域分割、缩短了流通时间、降低了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传输处理成本、使生产和消费更为贴近,使客户有极大的商品选择空间和余地,而且此时的消费者消费时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只能以“客户”为导向,“客户满意度”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指标。企业能否快速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化,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能否生存和发展。所以电子商务对于企业来讲不仅是一种新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为此,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对其营销理念进行彻底的革命。这种革命所革的正是传统的以利己为目的的个体最优的营销理念,转向整体最优的理念,具体体现为营销是一个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政府和社会都能获益的过程,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方便人、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真诚地帮助顾客”。一个具有这种理念的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时会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集中注意力于顾客的动向、更好的识别和把握市场机会、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四、市场营销管理重心的变化

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企业营销理念的变化、促使企业营销的重心由“推销已有产品”转变为“满足客户需求”;由“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由此导致企业的营销管理的重心由传统的“4P”,转变为“4C”。营销管理的重心无论是“4P”还是“4C”姑且不论,但电子商务对它们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从“4P”方面来看,电子商务首先使营销产品发生变化,通过网络营销可以提供所有能够数字化、信息化的产品或服务项目,由大量销售产品转向定制销售产品,转向个性化的“一对一”网络整合营销;其次电子商务由于对市场供需具有强大的匹配能力以及市场信息充分公开,竞争者之间的价格明朗化,致使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激烈,对企业的价格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电子商务通过网络直销改变了传统的迂回模式,实现零库存、无分销商的高效运作。传统意义上的中间商如果不能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将无法生存,单纯的贸易公司也将不复存在,营销渠道将趋于扁平化;最后电子商务的产生使市场营销增加了一种全新的、效果较佳的广告和公关工具,即在Internet网上进行广告和公关。大量的电视广告将要从荧光屏上消失,报纸和杂志上的广告也将减少,在上网杂志和报纸上做广告将成为时尚;另外,由于市场细分直接面对个体,可能会出现为顾客制作的个人广告,这种广告不仅充当沟通的媒介,还会引起观众有意搜寻广告,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甚至花钱看这些广告。”

总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IT技术发展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将从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时代是一个“以顾客为中心”的时代,它要求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一个致力于提高客户满意率、回头率和客户忠诚度,体现对客户的关怀并实现对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响应的企业才是这个时代最有活力的企业、最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营销永远摆脱不了的是渠道,产品,和人才三个问题。电子商务的出现,营销理念的转变必须要从上诉三个角度谈从产品,在电子商务之前的营销,因为信息对称程度远远达不到现在的条件,所以还可以利用区域封闭性和价格战的方式来争夺市场份额,但随着信息全国甚至全球化的电子商务的普及,信息对称程度越来越高,产品必须要再增加产品附加值和个性化差异生产下下功夫还有机会在商战中争取到市场份额。

从渠道,之前更多的公司会利用传统渠道,比如展会,专业杂志期刊,进行营销,投入大,效果好,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更重要的是使用电子商务较为活跃的年轻一代更多的去营销和主导经济命脉的时候,电子商务就会不可避免的成为更重要的一种渠道。网络营销是一个眼球化经济,酒深也怕巷子深,所以,一定要电子商务上卡准位置。从人员上讲,以前的营销会更多的受到个人能力营销,电子商务形式下,好的营销人员可以做全球生意,所以,必须更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跨语言跨学科电子商务人员的培养!

参考文献

杨卫东 中国电子商务的现状与发展 [期刊论文]-新浪科技(新浪网)2001(02)李玉玲;闫涛蔚 浅谈电子商务对未来市场营销方式的影响 2000(01)

应瑛;吴晓波 基于电子商务的创新变革 [期刊论文]-现代企业管理2000(08)迈克尔·沙利文 信息高速公路透视 1995 多米尼克·夏代尔;沈沁 网络营销 1999

郑淑蓉 试论电子商务与现代企业革新 2000(02)

下载WTO与城市规划理念的变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WTO与城市规划理念的变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我对“骨干教师如何成为专家型名师” 之愚见 在全国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市教育系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新课程改革培训,这次课程......

    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一、学科发展历史及现状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源于1958年创建的“城市与居民区绿化”专业,创始人陈植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造园......

    女性主义与城市规划

    女性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早期指的是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五四时,传到中国,定为女权......

    城市规划与发展

    浅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看法 ——以内蒙古学田乡服务型政府建设现状为例 学田乡位于内蒙古突泉县城西北50公里,总面积542000 亩,辖15个村,21000人口,是突泉县重点产粮乡之一,耕地12......

    城市规划与设计

    对度假村进TTz}色生态设计,契合其建筑的本质属性,具有生态、社会、经济的多重效益,预示着旅游度假村向绿色生态建筑发展的趋势。开发生态脆弱地区旅游度假这种“无烟”产业,育的......

    城市规划与设计(范文大全)

    城市规划与设计 1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淮南子•原道训》 2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 3......

    城市规划与管理

    上《城市规划与管理》有感 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班级:09动画1姓名:杨其楚学号:0921020037 在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城市化进程日益显著的情况下,城市的规划与管理更加显得重要了......

    读书心得之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读书心得之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GDP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就是绿色GDP;可持续发展也渐渐地覆盖了经济发展;同样我们的城市规划思想方法也在发展并且将会一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