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并政发〔2008〕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管理试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二○○八年六月二十日
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城中村改造工作,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中村改造是指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村庄的村民转为居民,撤销村委会建立居委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为股份制经济组织,集体土地依法征收为国有土地,按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规定进行建设的行为。
第三条 本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城市重点发展区域的城中村改造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城中村改造以太原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政府主导、以区为主、项目捆绑、各区统筹、市场运作、扎实推进”的原则实施。
第五条 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协调领导组(以下简称“市领导组”)为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领导、部署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制定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措施、规划、计划及整体方案;确定城中村的改造村名单;考核各区(管委会)和市直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城中村改造工作;研究解决城中村改造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 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协调领导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城改办”)为市领导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拟定城中村改造有关政策;组织编制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提出城中村改造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下达城中村改造规划编制计划;确定城中村名录;审定各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对城中村改造项目进行备案管理;进行城中村改造宣传、培训、调研工作;指导、督查、协调各区政府(管委会)和市直各有关部门城中村改造工作。
第七条 各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负责本行政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提出本辖区内城中村改造计划及年度项目计划;制定城中村改造中集体经济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在市城改办审定的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基础上,审定城中村改造方案;组织实施“撤村建居”、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集体土地发证和拟定土地处置方案;查处违法建设,实施拆迁安置管理,摸底建档、综合测算、招拍挂及宣传培训等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各区(管委会)城中村改造领导组及其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城中村改造工作。
第八条 市各有关部门在受理城中村改造项目有关手续申请前,须取得市城改办审查意见;在城中村改造中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只向社会销售不安置本村村民的,不为其办理有关手续,其不得享受城中村改造优惠政策。
第九条 城中村改造项目手续办理、规费减免由市领导组会议集中审批、集中办理,限时办结。
第十条 城中村改造可采取政府、社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投资等模式。采取社会投资和联合投资模式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主体由改造村提请所在区政府(管委会)通过招拍挂方式公开、公正、公平选择。
第二章 计划管理
第十一条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计划及各区推荐意见,市城改办组织各区政府(管委会)及市各有关部门将纳入名录的城中村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类,报市领导组同意后,每3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凡列入城中村名录的城中村,村集体建设项目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建设。严格控制城中村宅基地建房。纳入近期改造的,村民原则上不得在宅基地上新建、改建、扩建房屋;纳入中期改造的,进行控制管理,村民住宅经房屋质量安全鉴定部门鉴定确系危房的,经区政府(管委会)批准后可在原址上翻建;纳入远期改造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程序,村民可申请新建、改建、扩建宅基地上的房屋,但层数不得超过2层,每户建筑总面积不得超过200平方米。
第十二条 凡已列入近期改造的城中村,在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内或土地处置符合条件的,由村委会申请,乡镇(街办)、区政府(管委会)推荐,市城改办审核,报市领导组批准后,纳入城中村改造村。省、市重点工程、重点景区所涉及的城中村,可优先考虑。
第十三条 市城改办根据各区政府(管委会)申报的改造村改造项目计划,编制年度城中村改造项目计划,报市领导组批准后实施。
第三章 规划建设
第十四条 市城改办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市各有关部门编制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经市领导组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后,作为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依据。
第十五条 市城改办根据城中村改造计划,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部门编制城中村改造片区用地控制规划,依用地控制规划,牵头组织市规划、国土管理部门及区政府(管委会)拟定城中村改造村建设用地控制范围意见,报市领导组批准。
第十六条 城中村改造项目经综合测算,不能实现盈亏平衡的,由区政府(管委会)提出意见报市城改办审查,经市领导组同意后,由规划部门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按市领导意见调整城中村改造项目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
第十七条 城中村改造建设项目施工前应依法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十八条 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必须坚持配套建设和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纳入城市建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符合国家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
第十九条 城中村改造范围内的商品房出售前,须按规定程序办理《商品房预(销)售许可证》。
城中村改造项目竣工后,建设主体可持相关证件和资料到市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房屋产权登记。
第四章 方案制定
第二十条 已列入改造村名单的,改造前须向市城改办申报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旧村拆迁安置时序、建设时序、资金筹措等。
第二十一条 改造村建设方案经市城改办审定后,应组织编制城中村改造方案。内容包括: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基本情况、村改居、集体经济改制、社会保障、土地处置、旧村拆迁安置时序、建设时序、资金筹措、实施措施、监督保障机制等。
改造方案由区政府(管委会)审定,市城改办备案,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与改造方案须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方可报审。
第五章 城中村改制
第二十三条 列入城中村名录的村,公安部门应严格户籍管理,各区政府(管委会)应对各村人口、土地、建筑等摸底建档。列入改造村名单的村,由各区政府(管委会)组织有关部门冻结户口、澄清底数,撤销村民委员会,建立居民委员会。
第二十四条 在保持稳定和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应当按法定程序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依法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制定资产处置分配方案,合理设置股权并量化、组建股份制经济组织。
各区政府(管委会)应制定撤村建居、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工作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市、区两级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对城中村村改居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培训费由同级财政予以补助。
城中村改制后,原村民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险费由改制后的经济组织和原村民个人按比例承担。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原村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六章 土地处置
第二十六条 城中村改造用地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列入年度改造计划的,改造用地应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
第二十七条 各区政府(管委会)完成改造村集体土地调查、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拟定土地处置方案后,改造村集体土地经市政府上报获得批准,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手续。
第二十八条 城中村改造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土地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收购储备或红线储备。第二十九条 城中村改造建设用地范围以内的土地以划拨方式供地。其中属于经营性项目的,再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并依法办理土地出让手续。
在集体土地依法征收为国有土地前,列入改造计划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可持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办理相关规划、建设审批手续。
第七章 拆迁补偿安置
第三十条 各改造村应当结合本村土地资源和实际情况,制定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方案依法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报乡镇(街办)初审、区政府(管委会)批准、市城改办备案后,方可实施。
改造村制定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前,拆迁补偿安置标准应报市领导组同意。
第三十一条 拆迁补偿安置可采取货币补偿或房屋安置方式。
实行货币补偿的,在合法宅基地上的建筑为二层及二层以下的,按市场评估价格给予补偿,其货币补偿标准最高不得超过市场评估价的120%。
实行房屋安置的,在合法宅基地上的建筑为二层及二层以下的,面积计算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按拆一还一标准补偿,但补偿面积最高不得超过原面积的120%;二是按被拆迁人合法宅基地面积的160%计算,被拆迁人房屋面积不足合法宅基地面积的160%的,被拆迁人应向拆迁人补交不足部分面积的拆迁时的重置价。
太原市人民政府并政发〔2007〕9号文件发布前,在合法宅基地上的建筑为三层及三层以上的,三层按2007年建安成本价的90%给予货币补偿,四层、五层逐层递减,五层(不含五层)以上不予补偿;并政发〔2007〕9号文件发布后,三层及三层以上的不予补偿。
第三十二条 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主体申请拆迁,应按规划向所在区政府(管委会)提交相关资料,经区政府(管委会)同意后,将拆迁人、拆迁范围、搬迁期限、补偿标准、安置情况等在拆迁现场向被拆迁人公告。
第三十三条 在批准的拆迁期限内,由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订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经一方或双方申请,由所在区政府(管委会)裁决。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依法提起诉讼;诉讼期间如拆迁人已做安置或提供了过渡用房,不停止拆迁。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届满、被拆迁人未提起诉讼,仍拒绝搬迁的,由所在区政府(管委会)依法组织强制拆迁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章 优惠政策
第三十四条 列入改造的城中村,在土地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村民建设用地标准按人均133平方米控制,在本村有合法宅基地的非本村人员建设用地标准按人均50平方米控制。划定的改造用地应包括安置村民住宅用地、小区级公建用地、道路用地(道路红线30米以下)、小区级及以下配套公共绿地、发展经济用地。
第三十五条 城中村改造建设项目用于安置村民的,按人均建筑面积50平方米免交市级行政性规费,用于发展经济的,除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半征收外,免交其它市级行政性规费。
第三十六条 城中村改造项目用地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的,土地出让金按评估地价的45%收取,上缴市财政后,扣除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的计提部分,其余价款作为城中村改造专项补贴资金,专款用于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改造专项补贴资金由村委会(或改制后的股份制经济组织)提出书面申请,所在区政府(管委会)出具意见,经市城改办审查报市政府同意后,市财政管理部门按照用款计划予以拨付。
第三十七条 城中村改造中所涉及由市政府承担的市政公用设施,市各有关部门应优先安排资金建设。改造后的市政公用设施维护和市容环卫管理纳入城市管理范畴。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与已颁布的其它文件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名单
一、小店区:(38个)
亲贤、杨家堡、大马、坞城、北张、王村、狄村、寇庄、许西、许东、西峰、龙堡、南坪头、黑驼、老峰、岗头、道把、大吴、西吴、北营、郑村、庄儿上、小吴、北畔、窑子上、黄陵、东峰、红寺、嘉节、范家堡、李家庄、巩家堡、大村、小店、横河、西贾、西攒、薛店。
二、晋源区:(28个):
南城角、北瓦窑、梁家寨、庞家寨、五府营、南瓦窑、鹅归店、周家庄、新村、南大寺、北大寺、长巷、小站、晋祠、金胜、北阜、董茹、武家庄、南阜、城北、西寨、木厂头、贾家庄、古寨、义井、南堰、北堰、吴家堡、棘针。
三、尖草坪区:(23个):
西流、大东流、小东流、新村、赵庄、西留庄、西村、下兰、南固碾、北固碾、东张、赵道峪、新城、新店、光社、圪垛、南寨、上兰、土堂、呼延、大留、三给、摄乐。
四、万柏林区:(22个): 前北屯、移村、瓦窑、大王、后王、小井峪、大井峪、下元、沙沟、闫家沟、神堂沟、流、南社、彭村、后北屯、南寒、北寒、东社、小王、新庄、南上庄、南屯。
五、杏花岭区:(16个): 中涧河、柏杨树、七府坟、东涧河、南、丈子头、享堂、伞儿树、耙儿沟、剪子湾、道场沟、小枣沟、敦化坊、杨家峪、淖马、长江。
六、迎泽区:(10个): 郝庄、郝家沟、双塔、王家峰、东太堡、枣园、店坡、马庄、新沟、水峪、赵北峰。
七、经济区:(7个)
南畔、南黑窑、城西、下庄、圪塔营、化章堡、杨庄。
八、高新区:(2个)殷家堡、小马。
九、龙城新区
新庄、西吴、小吴、范家堡、红寺、加节
第三篇: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城中村改造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城中村改造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发布文号: 并政发[2004]2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
现就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首批进行改造的城中村
经市政府研究决定,首批改造的城中村共21个,分别为:万柏林区神堂沟、移村、闫家沟、前北屯、后北屯、南寒村;小店区亲贤、杨家堡村;杏花岭区中涧河、道场沟、享堂村;尖草坪区新城、赵道峪、东张村;晋源区晋祠、金胜村;迎泽区郝庄村;高新区殷家堡、小马村;经济区南黑窑、南畔村。
二、城中村改造的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协调领导组(以下简称市领导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 长:李荣怀(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郭振中(市委副书记)
乔亮生(副市长)
冀克平(市政府副秘书长)
成 员:孙荣琨(市建管委主任)
张丁山(市发改委主任)
李毓玲(市教育局局长)
燕和平(市公安局局长)
杜 恩(市民政局局长)
梁争平(市财政局局长)
韩志隆(市劳动保障局局长)
薛俊明(市国土局局长)
王新明(市农业局局长)
刘 剑(市人口计生委主任)
郭治明(市规划局局长)
张 利(市行政执法局局长)
尹小龙(市政府法制办主任)
张双娥(市房地局局长)
荣福香(小店区区长)
阴国平(迎泽区区长)
杨天才(杏花岭区区长)
王维卿(尖草坪区区长)
雷金根(万柏林区区长)
魏 民(晋源区区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建管委。
办公室主任:孙荣琨(兼)
副 主 任:马兆庆(市建管委副主任)
王喜彬(市发改委副主任)
李忱毅(市规划局副局长)
王晓云(市国土局副局长)
市领导组负责全市城中村改造的指导协调工作,制定全市城中村改造计划,并进行宏观管理;审定城中村改造方案及配套政策,指导、督查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全市城中
村改造的日常工作。
各区区长、管委会主任为本辖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区政府城中村改造领导组(以下简称区领导组)、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按照市城中村改造计划,负责辖区内城中村改造工作;组织编制城中村改造详细规划;组织制定城中村改造方案及配套政策;组织实施城中村的拆迁、安置、改制、建设等工作;协调解决城中村改造中的相关问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城中村改造的具体实施工作。
城中村改造的实施主体是村民、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改制后组建的集体经济组织,原村民委员会转制后的社区居民委员会。
三、城中村改造的相关政策
(一)城中村改造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统筹、一村一策' 的原则进行。
(二)城中村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在有剩余土地的前提下,按每人133平方米控制,包括居住、公共设施、预留生产发展用地、道路交通、绿化等用地。
(三)城中村改造易地置换的,应整村迁移。由城中村所在区政府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负责选址,报市政府审定。
城中村易地改造需占用农用地的,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需占用其他村集体土地的,依法办理征用土地审批手续。以上报市政府批准后,市国土部门以划拨或出让方式供地(包括居住用地、生产用地及经济发展用地)。易地置换腾出的集体土地,依法转为国有土地进行储备。
城中村就地改造的,集体土地经批准依法转为国有土地,依法对房屋确权;除村民住宅用地外,其余土地可以进行招商引资、有偿开发。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所获土地收益,主要用于城中村改造和缴纳有关社保费用。
(四)属于安置村民的新建住宅,所有规费一律免收。发展经济的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半征收;除劳保统筹费外,其他规费一律免收。
(五)城中村原宅基地已建房屋,二层以下予以确权,并按评估价补偿。
(六)城中村改造资金由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自筹、原村民共同集资、筹措银行贷款和引进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区政府财政拿出部分专项资金
用于城中村改造。对城中村改造所涉及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建设资金,建成后纳入城市管理;对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好、展快的,要进行奖励。
(七)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在我市西北外环以东、东山过境高速路以西、南外环以北、新兰路以南以及高新区、经济区、风景旅游区等范围内不得进行与城中村改造方案无关的建设项目。各区政府、高新区、经济区管委会负责城中村范围内一切建设活动的管理工作。凡未经审批、擅自开工建设的其它项目,一律视为违法建设,由区政府、管委会会同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查处。
四、城中村改造工作要求
(一)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在年内全面启动。各区、管委会要抓紧确定本区城中村改造领导组及改造各专门机构和责任人,并将组织机构情况上报市领导组。
(二)各区、管委会要尽快组织开展对村干部、村民进行有关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完成各改造村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土地、人口、房屋、村集体经济、改造难点、村干部和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摸底调查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改造方案,经市领导组审定后,分步实施村民农转非、撤村建居、村集体经济改制、集体土地转变性质、村民房屋确权、拆迁建设等改造工作。
(三)建立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例会和工作报告制度。市领导组每月月末召开一次例会,或适时召开专题会议。各区、管委会领导组要建立例会和专报制度,每月25日前将本区内城中村改造情况上报市领导组,重大情况和问题要及时上报。
各区政府、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管委会对市政府确定的首批改造的21个城中村之外的其它城中村的改造,可依据本通知施行。
第四篇: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城中村改造有关政策的补充意见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城中村改造有关政
策的补充意见
并政发〔2005〕30号
颁布时间:2005-11-29发文单位: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
各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经济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进程,现就有关政策,提出如下补充意见。
一、土地政策
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五)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的解释,《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的意见》(并政发〔2003〕10号)第三条第(三)项土地政策修改补充为:
(一)城中村村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后,在其所剩余的少量集体土地全部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的基础上,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办理征收审批手续,转为国有土地。拟征收的集体土地中有农用地的,应依照法律规定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再办理土地征收手续。征收集体土地中有城市规划道路、绿化带等公共用地的,由用地单位按有关规定,负责代征土地费用和其地上原有建筑物、构筑物拆迁安置
费用。
(二)集体土地依法征收为国有土地后,留给村民的生产、生活用地由转制后的集体股份制经济组织按原用途继续使用,并依法办理土地登记手续。按市政府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组批准的改造方案和规划部门批准的具体建设项目,对进行拆迁改造的用地逐个以协议方式出让给转制后的集体股份制经济组织;暂
不进行拆迁改造的,待拆迁改造时再依法办理土地出让手续。
(三)城中村在土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根据城中村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市政府确定的人均用地标准,留给转制后的集体股份制经济组织的发展用地,用于转制后村民的生活、生产、就业安置。
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城中村改造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并政发〔2004〕29号)相关政策第二条:“城中村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在有剩余土地的前提下,按每人133平方米控制,包括居
住、公共设施、预留生产发展用地、道路交通、绿化等用地”,修改补充为:
人均133平方米建设用地,应包括其安置村民住宅用地、小区级公建用地、道路用地(道路红线30米以下)、小区级及以下配套公共绿地、预留的生产发展用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益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城市公共绿地、城市道路(道路红线30米及以上)及两侧绿化用地不计入人均133平方米建设用地中。除此之外,城中村改造非农户房屋拆迁改造人均安置用地为30—50平方米,其中包括
住宅、配套公建、道路、绿地、为实施改造的资金筹措开发用地。
三、改造规划编制及审批
城中村改造规划包括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
市规划部门依据市城中村改造领导组下达的试点村名单及有关要求,负责组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各区(管委会)城中村改造领导组办公室组织各城中村村委会提供规划编制所需的基础资料,土地面积、人口数量应分别由各区国土资源、公安部门确认;编制过程中应征询村委会、乡镇(街办)、区(管委会)意见。规划编制完成后,市规划部门应组织专家论证,根据论证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批准。
(二)修建性详细规划。
由各区(管委会)城中村改造领导组办公室组织各城中村村委会或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委托规划设
计单位依据已批复的城中村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并按程序审批。
四、城中村改造的组织实施
市辖六区、高新区、经济区要根据市城中村改造领导组下达的试点村名单及有关要求,组织指导试点村编制改造实施方案,经街办(乡镇)、区政府(管委会)初审同意,报市城中村改造领导组审定后,严格按照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内容、进度组织实施。要坚持建新和拆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建一片、拆一片的滚动式改造。新建住宅必须优先保证本村村民安置,否则不得向社会销售;对改造中所涉及的城市规划道
路、绿化等公共用地上建筑物的拆迁安置也要优先给予保证。
在城中村改造中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只向社会销售不安置本村村民的,有关部门停止为其办理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施工许可证、土地使用证、房产证等所有相关手续,并不得再享受城中村改造优惠
政策。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第五篇: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土地处置办法及办理程序
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土地处置办法及办理程序 时间:2010-10-26 13:22:55 作者:任建荣
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局机关各处室、事业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了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步伐,积极稳妥地实施“城中村”改造的土地管理、配置、使用和土地处置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城中村”改造政策,制定了《“城中村”改造土地处置办法及办理程序》,并经局内审会讨论研究,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四年十月二十九日
“城中村”改造土地处置办法及办理程序
“城中村”所占的土地,是广大农民群众赖以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来源,并且具有稀缺性、区位性、固定性,故土地问题的处理既是“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点之一,又是一项政策性强、程序严密、涉及面广,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方能处理好的问题。因此土地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中村”改造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根据(并政发[2003]10号)《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的意见》制定本办法:
一、“城中村”改造土地处理基本原则
1、土地集体转国有。“城中村”村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后,其所有的集体土地依法转为国有土地,对合法使用的建设用地、宅基地和留用的建设用地,依照法定程序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转为国有农用地后使用权人不变,由转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或原承包人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由市土地储备机构进行红线储备,城市建设使用时,依法办理用地手续;未利用的空闲地,由政府依法收回,根据城市规划安排使用。
2、留地发展。“城中村”在土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根据城市规划和其所在区域位置,可留给适当的发展用地,用于就业安置。
二、土地办理程序
3、前期准备工作责任由市辖区政府及区国土局具体承办,市国土局地籍处、利用处指导,勘测中心协助,有关处室配合。具体任务是: 一是对拟改造的“城中村”所有的土地按土地分类进行详细调查统计,列表成册。
二是对现有集体建设用地还应按是否依法办理过批准手续和是否核发过建设用地使用证两种情况分别归类列表统计。三是有条件的“城中村”可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权属调查、实地勘测制作1:500或1:2000比例的地籍图;没条件的可利用现有的1:500或1:2000的地形图,勾画出每宗建设用地的四至范围。其中宅基地可按片进行控制测量或按片勾画四至范围。四是现有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除统计造册外,也应利用现有的图件标明各类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四至范围。五是对拟转制农业人口登记造册。
六是调查处理拟转制的“城中村”出现的土地权属争议问题。
七是完成拟改造的“城中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八是按照市规划局批准的“城中村”改造规划及附图拟定该村全部土地的处置方案。方案中应有村民“农转非”变为城市居民后的生活、生产和社会保障的内容。
九是筹备能在撤村建居后能取代村民委员会实施“城中村”改造,统一办理有关土地手续的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法人组织。
4、改变土地权属报批工作责任由市辖区政府及国土局和市国土局利用处、地籍处具体承办,耕保处等有关处室协助。其程序是:由市辖区人民政府持下列文件向市政府提出申请,经市国土局审查同意后,向市政府写出审查报告,呈报市政府审核:(1)市辖区人民政府向市政府呈报的“城中村”集体土地全部转变为国有土地的申请(一村一申请);
(2)有批准权的政府或民政部门批准的转制和撤村建居文件;
(3)公安部门批准的该村全部村民由农业户口转为城市市民户口的文件及批准的转制农业人口数量统计表;
(4)转制村全部土地的《土地所有权证》及附图;(5)转制村土地利用现状图、面积统计清册和有关文字说明;(6)转制村各类用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和勘测定界图;(7)市辖区政府按照“城中村”改造规划拟定的转制村全部土地的处置方案。该方案应包括市规划局正式批准的“城中村”改造规划及附图和村民“农转非”变为城市居民后的生活、生产、社会保障等内容;
(8)“城中村”撤村建居后,经区政府认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的取代原村民委员会实施“城中村”改造和统一办理土地手续的集体经济组织或法人组织的证件(复印件);
(9)市政府或市国土局提出的其他应报的文件、统计清册或说明材料。
市国土局代市政府草拟呈报省国土厅的请示报告,经市政府核准后,连同有关资料一并呈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后,以市政府名义发布“城中村”全部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公告,并由市、区两级国土部门按照职能分工,依照规定的程序办理注销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对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统计台帐进行变更。在“城中村”未改造前,其土地使用情况由市政府委托市辖区人民政府按照国有土地进行监督管理,其中农业用地按国有农用地进行监督管理。
5、土地初始登记发证责任由市辖区政府和市国土局地籍处统一组织安排,区国土局具体承办,市局地籍处审核报批,土地登记中心、勘测中心协助。其办理程序和具体内容为:
(1)在市辖区政府和市国土局地籍处统一组织领导下,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程序、统一表格、统一审查内容的原则,由区国土局负责权属调查、填写登记表等外业和前期工作,提出初审意见,经市国土局地籍处审查、验收合格,呈报市政府批准后,登记造册,收回市辖区政府核发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包括宅基地证),换发《国有土地使用证》。
(2)经依法批准使用的原宅基地,按照城市私产房用地登记并换发《国有土地使用证》。
(3)经依法批准使用的工业、商业、市场和公益事业、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换发《国有土地使用证》。
(4)农用地和未利用的空闲地及道路、广场、绿化等用地,只登记造册,建立台帐,不核发使用证。(5)违法使用的建设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市规划局出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其他同意使用意见的,经处罚并补办用地手续后,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市规划局出具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经处罚后由区国土部门按临时用地管理;市规划局不出具同意用地手续的,只登记造册,不核发证书。
(6)原住宅用地在转制前已改为商业、工业、服务业等经营性用地的,需持市规划局同意的文件,经市国土局审查同意报经市政府批准改变用途后,按经营性用地登记发证。否则一律按居住用地发证。
(7)1999年元月1日以后,未依法按照审批权限经市政府批准的除宅基地以外的建设用地,不论区政府是否批准和核发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不得直接核发或者换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必须依法重新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报经市政府批准后,方可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
(8)近期(一年以内)就要按“城中村”改造规划进行拆迁改造的原村民住房使用的宅基地,暂不换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待办理改造项目用地手续后,再依申请登记发证。
三、办理留用发展土地
6、责任承办部门由市辖区政府和区国土局负责前期工作,市国土局利用处、耕保处负责审核报批,规划处协助,有关处室、单位配合。其办理程序和具体内容为:拟改造的“城中村”现有的住宅、工业、商业、服务业、市场等集体建设用地(包括擅自违法转让的集体建设用地,至今未作处理完善有关手续的和建设商品房向本村以外的市民或外单位出售的建设用地在内)较少,按每个村民平均不足133平米,而且又有较多农用地(不包括林地、已建成的绿化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在符合“城中村”改造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用地性质的前提下,按照不超过上述标准的原则,再留给转制后的经济组织一部分发展用地,用于生活、生产与就业安置。经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协议出让供地手续后,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政府应收取的土地出让金,经转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申请,乡镇(街办)和区政府审核,市财政局书面同意,市政府批准,全部留给转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专款用于“城中村”改造、就业安置或者转制村民社保等费用。留用发展用地的位置和土地用途必须先取得市规划局书面同意,并附有规划图。
7、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再留给或者补充发展用地。(1)已没有农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
(2)现有的农用地(林地、已建成的绿化用地除外)和未利用土地全部留给后仍达不到上述标准的;
(3)现有建设用地不包括学校、敬老院等公益事业用地按每个村民平均超过上述标准的;
(4)不符合“城中村”改造规划确定的位置的;(5)不符合城市建设规划用地性质的。
8、“城中城”改造时,也可采用先确定每位转制村民的住房面积和商业用房面积标准,再按用户要求分设1-2户加一定面积商业用房等其他确保转制农民当年收入和生活水平年不低于转制前或高于转制前水平的方式确定”城中村”改造后的用地面积。
四、收购或储备土地
9、责任承办部门由市土地储备中心和市辖区政府负责,市国土局规划处、耕保处、利用处和区国土局协助,有关处室、单位配合。其办理程序为:拟改造“城中村”的土地除现有建设用地和留给的发展用地外,如还剩有土地,一律由市土地储备中心储备。其中按城市规划近期内就要开发建设的用地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后,以现行征用土地标准收购储备;近期不安排建设的土地和规划为道路、绿地、广场、学校以及其它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的用地,报经市政府批准后,由市国土局与规划局联合发布公告,以红线控制方式储备,待安排建设时再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并由土地储备中心或者有关建设单位按现行征地标准给予合理补偿后,再予以依法办理供地手续。
五、“城中村”改造项目用地审批
10、责任承办部门由市辖区政府和区国土局负责前期工作,市国土局利用处负责审查、报批,地籍处发证,有关处室、单位协助。其办理程序和具体内容:(1)“城中村”改造项目用地除符合法律规定的划拨用地范围和《划拨供地目录》的,按划拨方式供地外,其他一律按市规划局批准的具体改造项目,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地。
(2)“城中村”改造项目使用划拨土地的或拟改变出让后的土地用途的,必须依法办理供地和改变土地用途审批手续。(3)“城中村”改造建设用地,未实行收购储备的,并由同一单位进行拆迁安置与建设的比照旧城改造方式供地;已实行储备的,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
(4)“城中村”改造项目用地必须严格按照市规划局批准的“城中村”改造规划进行,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用地性质,否则不予办理有关用地手续。
(5)按照“城中村”改造规划,在原建设用地范围内由转制后的经济组织进行改造并用于转制村民居住和用于安排原村民生产、经营的建设项目,依照法律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后,政府应收取的土地出让金,经市财政局书面同意,市政府批准,全部留给改制后的经济组织,专款用于“城中村”改造和就业安置资金,也可将其中部分用于转制村民的社保费用。
在原宅基地范围内“拆平建楼”用于转制后村民居住的回迁用地,也可以参照旧城改造,以划拨方式供地。
列为经济适用房建设计划的,以划拨方式办理供地手续。(6)允许转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经市政府批准后将合法使用的建设用地或房地产,依法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依照“城中村”改造规划进行房地产开发,其转让所得专款用于“城中村”改造和就业安置资金,也可将其部分用于转制村民的社保费用。由受让方依法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经区政府或转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申请,乡镇(街办)和区政府审核,市财政局书面同意,经市政府批准,由市财政局拨付给区政府或实施“城中村”改造的集体经济组织,专款用于“城中村”改造的公益事业、公共设施等配套建设。
(7)转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吸收其他单位或个人投资,联合按照“城中村”改造规划和土地处置方案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的,可按具体项目以协议方式出让给转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应收取的土地出让金,经转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申请,乡镇(街办)和区政府审核,市财政局书面同意,市政府批准,全部留给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城中村”改造资金,也可将其中部分用于转制村民的社保费用。
未经市国土局审查报市政府批准,擅自与其他单位或个人联营、联建的,依法处罚后,符合“城中村”改造规划的,全额征缴土地出让金;不符合“城中村”改造规划的不予办理用地手续,收回土地使用权。
(8)“城中村”改制后,需改变原土地用途的,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城中村”改造规划,经市规划局同意、市国土局审查后,报市政府审批。改变土地用途后,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使用的外,应有偿使用,其中由转制后的集体经济继续使用的,以协议方式出让;拟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的商业、旅游、娱乐、商品房等经营性用地,必须通过市场公开出让,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缴管理按上述规定办理。
不符合城市规划和“城中村”改造规划的,不予办理改变土地用途手续。
(9)“城中村”改制后,按照“城中村”改造规划用于工业项目的建设用地,均可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所规定的优惠政策办理。用于房地产开发、商业、商品住宅、市场等非工业项目用地,不享受工业项目的优惠政策。
(10)“城中村”改制后,按照管理体制应向市、区有关部门移交的教育、医疗卫生、广场、道路、绿化等用地,按划拨方式办理。
(11)“城中村”原有的宅基地改造过程中,凡经规划确定为商业、写字楼、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的,也可采用在地上建筑物先由转制的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拆平后,再由市国土局组织以公开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拍卖所获得的全部收益除扣除必要的手续费外,经市财政局书面同意,市政府批准,全部返还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城中村”改造费用。
六、有关问题
11、为切实做好“城中村”改制后有关土地上的各项工作,市国土局成立以薛俊明局长为组长,王晓云、李天亮副局长、李延总工为副组长,局办公室、地籍处、利用处、耕保处、规划处、监察处、法规处等处室和储备中心、登记中心、勘测中心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在局里的统一安排下,各处室、各单位依照各自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此项工作。各市辖区国土局也要由一把手亲自负责,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12、若国家或省里出台“城中村”改造工作中有关土地问题新的政策规定、程序、办法、具体要求时,按国家和省里的规定、要求执行。
13、市国土局各业务处室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城中村”改造试点的实际和各自负责的工作,制定更具有操作性、更结合工作实际、更具体完善的单项工作的办事程序、注意事项、具体要求等操作规程,由局办公室汇总成册,经批准后以局文件印发执行。
14、原太原市国土资源局印发的《“城中村”改造土地手续办理程序和操作暂行办法》自本办法公布之日起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