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城市建设的文化问题思考与探索
关于城市建设的文化问题思考与探索
李全全
(安徽农业大学,纺织工程,10级,校内A216,***)摘要:文化建设又是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城市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文化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蓬勃兴起,城市文化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文化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和文化是对立统一的。城市文化建设需要经济作后盾,但它反过来又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力,特别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完全能转为底蕴深厚的资源。本论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多方面着重分析了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所思考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和谐文化;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建筑体组合,它属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具有承继人文历史、面向时代未来、体现自身特色的深厚文化内涵。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探索城市的文化建设问题。
一 城市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索
1、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建筑体组合,它属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具有承继人文历史、面向时代未来、体现自身特色的深厚文化内涵。近年,我市建设发展迅速,并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城区规划注意文化因素,比较协调,适合城市格调;文、教、体、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规模;广场、桥栏雕塑对“煤炭文化”有所体现;主街道和部分单位庭园花草成片,绿树成荫;市民讲文明、遵公德、守秩序、求美善的公共行为、社会风气正在孕育。从目前或短期看,在城市建设中还有一些“亮点”和优势,为进一步发展、创建“文明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2、在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核心体现不仅是建筑体及功能,文化才是城市建设的灵魂。我市建设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文化内涵深层思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文化建设意识淡薄。建设中重经济、轻文化,顾眼前、弃长远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突出;城市文化建设未纳入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人治”因素制约严重。二是城市文化氛围不浓。建筑体造型单一呆板,“克隆”现象普遍,新颖别致之作不多;城市雕塑量少质低,标志性城雕小气、生硬、牵强、浅浮;广告、文字、图绘等文化“符号”制作随意拙劣,内容苍白,缺乏艺术性、思想性,教益性,没有发挥美化城市、教化社会的功能;现有文化设施面向社会开放较少,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动贫乏,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不浓,社会心态存在浮躁、粗俗、懒散倾向。
3、城市文化特色不突出。我市具有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煤炭文化”在城市建设中没有充分展现,“煤韵”明显不足;规划定位的“园林城市”中文化建设不足,居住区“钢筋水泥”林立,“园林”无地,文化“符号”缺项。
二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文化已成为评判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中心的城市,是现代文明最集中的体现,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现代化的成败所在。城市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具
有整合资源、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具有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从而增强人的满意度、归属感、凝聚力等重要功能和作用。
培养市民公德和树立良好的城市风尚
城市的文化建设通过在城市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修养,使城市居民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家庭与社区等各种关系,使城市形成健康向上和互相关爱的文化氛围,并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培养居民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同情心和奉献精神,从而树立起居民良好的社区公德和家庭道德,养成高尚文明风尚。城市文化建设所具有的这种社会价值导进的功能 , 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增强城市居民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居民心理的重要因素, 是指居住在同一城市的人们出于对自身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提高等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所在生活地域具有的一种天然的维护、保护意识。城市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各种文化设施, 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居民参加城市的文化生活, 可以有效地从心理和文化层面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使他们能从城市的文化特质中,认识自己生活的城市,认同自己生活的城市,进而能热爱城市,贡献城市。城市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城市整合功能,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内聚力的形成。
融洽城市居民的人际关系,增进群众之间的感情
城市的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有益健康的城市文化活动吸引人们走出封闭的自我空间,让居民在较少功利色彩的城市文化活动中,交流感情、缔结友谊、互相鼓励、感悟人生,从而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城市文化教育活动还可以和专业性的社会福利服务相结合, 在个人家庭层面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和个案服务, 以舒缓个人和家庭的心理压力,增强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传承和创新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挖掘和发挥社区优秀的文化传统, 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 使居民在共同参与城市文化生活中传承城市特有文化, 并通过自身的活动与创造, 为城市的文化增添新的内容和成果, 使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城市文化建设具有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 , 是通过城市成员广泛的参与共同实现的, 因此城市文化传统一旦形成, 便可以保持地方特色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良好的城市形象是社区宝贵的无形资源,借此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不断提供动力。塑造社城市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就其性质而言,塑造城市形象本身就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例如,建设好城市形象的标志系统,建筑物的布局设计和建构,各类服务设施的配置,街头雕塑,小区绿化、人文景观、公共设施、文化场所等,都应充分显示出社区的特色,成为社区形象的标志物。塑造城市形象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城市文化建设。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文化对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又一促进作用, 还表现在对城市经济发展增加明显的促成影响。文化建设项目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培养就业技能, 既解决城市就业问题, 又为居民提供各层次、全方位、系列化的服务。由于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大连等城市,已将发展文化放到促进城市发展的基础地位。可以预计,不远的将来,在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发展文化建设摆到更加出的位置。
参考资料:
《2005年最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创建卫生城市工作实务全书》,《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标准规范》
《最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实施手册》。
第二篇:城市建设的文化思考
城市化建设的文化思考
祁嘉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文系(陕西 西安710055)
摘要:城市建设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如何处理好西方的建筑规划理念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将西方的建筑规划理念视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终极标准,不顾当时当地的文化条件原封不动地加以移植,忽视本民族历史上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都是令人担忧的危险倾向。反之,系统地研究和总结当代中国建筑领域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成果,把握其中的精髓,从中华民族用几千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建筑遗产和相关资料中获取丰富的思想、智慧和力量,才是中国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自我魅力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城市建设;文化意义;忧思对策
The cultural thinking of city construction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city construction is the only way to civilization of mankind.It’s a key to tackle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gram idea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dur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It’s thought-provoking that many people take the western architectural planning idea as the ultimate norm of city modernization of construction, regardless of the local culture of that time and copy mechanically and apply indiscriminately, neglecting the national heritage.Conversely, to study systematically and summariz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excellent theoretical results, to grasp the soul, and to seize the excellent idea, wisdom and power from architectural heritages and relevant data are very important to keep China’s own styl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urban construction.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ought-provoking countermeasure
一、发展中的忧虑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目前的城市化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起步的,不认真地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就不可能跟上形势的发展,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平和程度。从实际情况看,经过几年的城市化改造,作为现代文明程度标志的城市面貌可以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形象的整体现代化水平有了极大提升。然而,面对比比皆是的林立高楼,闪亮霓虹,人们沉醉其中,难免在恍惚中联想到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标志性城市的街景市容,明显感觉到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洋”了。“重庆原来是两江交汇美丽的山城,而今超尺度的高楼林立,杂乱无章,令人窒息,很多原来颇有特色的地段——山景、江景、场所,而今都不见了”。①“一些城市的特色在消失,地域特征在弱化,西方建筑的盲目效仿造成建筑风格的千篇一律”② 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于国内建筑理论研究和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中,不要说近年涌现出来的一些新学者头脑中的建筑理念是西方的,即使是仍活跃在学术圈子里老一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中,西主中附的倾向也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说,在城市化建设的大潮中,中国建筑正在经历着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洗礼。
二、忧虑中的思考
《辞海》中将洗礼一词解释为:“基督教的入教仪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入教者便可以洗去以前的“原罪”和“本罪”,成为教派的正式成员,有权从事宗教活动了。③ 显然,“洗礼”不仅是一种仪式,其文化意义是改换门庭,重新开始。用“洗礼”来形容中国建筑
目前的状况,虽然有些无奈,但是却比较符合实际。如果再翻看一下亚洲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我们还会发现,像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在没有形成自己的城市建设定位之前,一些城市也曾经出现过将“西化”等同于“现代化”的倾向,甚至为此还付出过不少代价。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建筑批评的专门著作中,看到当时的学者们对一些建筑师不顾本土情况,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时一味西化倾向的指责与批判,看到这些国家的建筑师们面对各种批评所表现出来的清醒反思。的确,在建筑师的眼里,建筑不是房子,而是承载着某种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用挪威建筑理论家诺博格·舒尔茨的话说就是:西方建筑“都是特定时期宗教和哲学主导思想的物质表现,并因此成为表达和传载(西方)人对世界和自己的存在意义之理解的象征形式……”④ 我们也可以将诺博格·舒尔茨的理论运用于解释东方的情况,将东方的建筑视为东方人主导宗教和哲学思想的物质表现,是表达和传载东方人对自己存在意义理解的一种物质形态的象征。在这样的层面上来认识建筑,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中国城市化建设中出现的“西化”不仅是现象性演变,而且是一种文化的游离: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积淀有丰富的优秀建筑理念,足以成为古老东方建筑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的中国,却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另起炉灶,用西方的建筑理论和模式来改变自己的建筑传统和城市面貌,完全用西方人的思路去设计自己的家园。这样的文化悖论,显然是让人忧虑的。
西方的建筑理念与模式,是对欧美社会历史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更是伴随着高科技而出现的工具理性在建筑领域的集中体现,其中不乏对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律的总结。我们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要认真学习和不断吸取,尤其是活跃在建筑第一线的专业人士,更应当下功夫全面了解和掌握西方现代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以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与设计思路。但是,作为中国建筑的业内人士,决不能就此止步,将西方的建筑理论与实践看成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唯一标准和依据。
首先,西方的建筑理念与实践,是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总结,不管如何先进,也只能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部分或阶段,并不是人类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终极标准,更不可能成为各个国家走向城市现代化的万能良方。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任何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都必须首先考虑国情因素才可能深入人心。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只有依据中国的历史文明、现实条件,充分考虑民族文化传统才可能得到国人的理解和支持。前些年在一些城市不顾当地人口条件出现的“广场热”,不顾居民消费水平而出现的“别墅热”,不顾历史文化条件而出现的“高层热”……可以说,每一个项目在申请立项时,都曾经以增加城市现代化水平为理由,显得那样理直气壮,而今,当这些建设活动成为历史时候,面对那些因为不顾实际,脱离民族文化背景而造成的经济上的浪费,尤其是效果上的不伦不类,不能不使我们在陷入不尽惋惜的同时产生这样的醒悟: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仅凭西方的建筑理念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西方的建筑理念和模式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城市时需要参照的重要资源,要花大气力去学习,但是也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以避免重犯“真理逾越一步也可能成为谬误”的错误。我们承认,西方尤其是欧美的城市化水平是非常高的,也积累了比较系统和完备的资料,翻译过来就足以成为建筑师设计时的依据和大学课堂上的教材。这样做确实可以迅速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但是,如果不对这些来自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东西加以消化,进行因地制宜的理解和运用,出现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中的“鸟巢事件”当然就再所难免了。“鸟巢”中凝聚的是西方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作为一个建筑产品,我们完全可以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可是我们却无论如何无法将形成这种产品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也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于是,这样的建筑尽管十分“现代”,却因为与中国的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之间距离太大而很难在我们的城市化建设过程扎下根来,广泛推广。
再次,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来说,城市化建设绝不是当代社会才遇到的新事物,而是一个与这个古国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老问题,并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不管是当年秦始皇建造都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整体性设计思路,汉唐都城规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恢弘大气与严格的层次感,还是明清王朝留给我们的宫殿遗址,至今仍然可以成为我们设计和规划城市环境时的重要参照。也就是说,像北京、西安这样一些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不仅有其丰富深厚的历史文物价值,同时还对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持民族特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这些城市以文献资料和实物形态体现出来的建筑理念,同样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因为这些古城之所以被世人称为“世界的奇观”,正是因为它们“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象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 ⑤ 在我们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管是具体项目的规划,还是基本思路的展开,都应该将这些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来利用,而不是完全用西方的理念取而代之。
三、思考中的突破
当今时代,现代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话语,每个国家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才可能顺利完成这一历史进程。著名学者钱穆先生在总结历史发展时曾经指出:“人和社会制度都需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理论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的。” ⑥ 钱穆先生这里虽然没有谈建筑,但是,切实可行的社会制度需要适合现实国情,一个好的设计规划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不重视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不重视当时当地的现实情况,而是以“洋”为主,以“己”为辅。不但不符合现代城市建设整体发展的规律,也很难适应现代中国城市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因此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建中国自己的城市建设理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就成为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构建中国城市现代化建筑理论体系,首先要系统地研究和总结当代中国建筑领域涌现出来的成功经验和优秀理论成果,把握其中的精髓。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城市现代化决不是这几年才提出来的新问题,而是在上个世纪初期就先后有梁思成、莫宗江、吴良镛等一大批学子从事这方面的探索了。所不同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积贫积弱的同情,他们的目光还主要集中在如何将西方的经验用于富国强民,比较侧重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和技术方面的引进。但是,从他们设计和指导完成的大量建筑实物中,尤其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大量著作和文稿中,那些既闪烁着智慧,又凝聚着厚重中国文化底蕴的设计思想,不仅因为符合国情而为当时的城市形象增光加彩,在中国建筑史上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为当代中国城市现代化提供着最直接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当代西方的任何建筑著作中找不到,可能也不完全符合西方现代建筑理论中的公式和原理,但确实奠定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开拓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路径和形式,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创造。面对这种创造,今天的设计师绝不能视而不见。要知道,只有坚信并运用这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筑理论和实践成果,面对城市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我们才可能脚踏实地的做出合情合理的回答。反之,如果我们丢下这些宝贵经验,一味地从西方移植来的“建筑概论”、“城市规划学原理”中去寻找思路和方法,那就难免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因理亏气短而陷入迷惘,最终迷失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今天,我们在国内不少大中城市看到的一些不中不洋,缺乏个性的建筑景观,不能不说正是这种迷失所造成败笔的形象体现。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还应该从深厚博大的建筑遗产中传承其中的各种财富。经验证明,“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民族既立足在自己的经济实力里,更立足在自己独有的文化中。” ⑦ 经济实力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而文化基础则构成社会发展的立足之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主要经历放在了经济发展上,而不太重视对民族文化之根的保护与挖掘,导致了建筑领域一度出现了以洋为尚、以洋为美的千篇一律倾向。其实,中国古代在建筑方面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经验,这其中有像《考工记》、《营造法式》、《工程做法》等带有很强操作性的文献资料,也有像以《周易》、《葬经》、《堪舆金匮》为代表的一套从哲学角度来研究景观文化的理论思想,还有保存在神州大地上浩如烟海的实物形态的古建遗址。这些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化之根本。在很大程度上说,脱离了这一根本,中国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就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框架下注重环保、注重健康的传统建筑理念自不必说,即使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绿色建筑”、“人居环境科学”等新理论,也都可以在古老的中国建筑思想中找到文化基因。正如有的西方科学家所指出的:“只有东西方科学的结合,才是当代全面的科学。”这说明,中华民族用几千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建筑遗产和相关资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实现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绝不能忽视的一个资料源泉,值得现代中国建筑业尤其是研究领域的人士认真研究,从中获取丰富的思想、智慧和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继承和发展这些历史资源,我们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但不会唯洋是瞻,而且能够充满自信地去创新和发展中国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人类达到“诗意栖居”这样一个带有终极性的生活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英国拉夫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彼得·泰勒到过上海之后说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意见:要去了解一个城市,不光要看它那些宏伟的建筑,更要去理解这个城市带给世界的信息和文化。⑧的确,如果我们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多地从文化的角度去构思,而不是陷于某种眼前的某种功利或任务的需要,那么,我们的城市才可能因为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而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①、吴良镛.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道路上〔J〕.中华建
筑,1998,(1)。
②、扬永生.现状与出路——记建筑论坛第三次研讨会的对话〔J〕.中华建筑,1998,(1)。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44页。
④、『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⑤、转引秦红岭著.建筑的伦理意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⑥、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三联书店,2005年第2版。
⑦、冯骥才著.思想者独行〔M〕.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⑧、社会科学报,2006年9月28日,第6版。
刊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第三篇:创业型城市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创业型城市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200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11个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重点指导推动工作基础较好、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相关扶持政策,在组织领导、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城市”。河北省隶属中原地区,也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建设创业型城市的号召。目前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张家口等城市都在积极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并且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建设创业型城市对于促进城市科学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在建设创业型城市时,需根据河北省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以更好促进河北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在对创业型城市建设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创业型城市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创业型城市定位问题——主动还是被动
创业型城市定位是要解决为什么进行创业型城市建设问题。创业型城市建设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被动地适应环境变化。当前我国面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转型、就业压力增大等诸多因素的压力,抓创业就业不仅是解决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更是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的关键;第二,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社会整体环境变化包括技术环境、文化环境、融资环境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商业机会,进行创业型城市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商业机会,整合城市资源,把商业机会转变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服
务,以促进城市快速发展。因此,本人认为创业型城市建设本质上应该是主动的将城市优势资源与外部商业环境相匹配的过程。对于河北省而言,不仅仅要通过创业解决就业和经济困难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现和识别京津冀商业圈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创造性的整合河北省现有资源,以创新为原动力,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创业环境核心要素——城市创业文化问题
根据全球观察项目,创业环境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九个方面。创业环境是进行创业型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而其中文化与社会规范又是创业环境中的关键要素。一个城市的创业文化是指一般市民对创业的容忍态度,因为创业在精神层面是指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具体是指积极主动的发现机会、创新的思维、对新事物的态度、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等。在我国一些创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如杭州、温州、苏州等,城市居民大多数具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吃苦耐劳、敢闯天下的精神,城市创新意识强烈,商业文化成熟,创业氛围浓厚。而河北省在历史上一直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政治色彩,例如张家口在历史上有过声名显赫的繁盛时代,作为北方重镇、塞外商埠和京师锁钥的张家口曾目睹了无数次的朝代更替和社会变迁。这种政治色彩的文化体系与当今的创业文化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是控制和集权,这比较适合大企业发展;而创业企业需要分权和创新。因此,河北省进行创业型城市建设,必须首先倡导创业的观念,培育创业文化,鼓励创新,容忍风险,营造创业氛围,鼓励创业行为。
创业导向问题——依赖还是创新
河北省是个资源大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靠资源求发展长期以来成了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这对于创业型城市建设而言又是一个限制,因为创业型城市的建设要依赖广大民众,要依靠人民,广大市民是创业的主体。依赖自然资源进行创业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受政策环境制约非常大,而且风险非常大,这对于个体创业而言是难以实现。因此,河北省在建设创业型城市必须从资源依赖走向群众创新。创新增长点来源于群众,要普遍开展对“创新增长点”的调查、发现、扶持活动,从群众性的创新实践中去寻找发展路径“转型”的转折点和起跑点。在河北省改革之初,就出现过两个闻名全国的不以依赖自身自然资源而崛起的发展典型——北有蠡县,南有清河,可惜的是最终未能形成河北发展模式的主流。但是,这表明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只要能激活市场主体,推进“全民创业”和“群体创新”活动,运用政策、资金、制度、人才等措施开掘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里的创新源泉——创新人、创新点、创新单位,然后推而广之,就能把河北省创业型城市建设好。
创业教育问题——创业导师缺乏
创业教育对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创业者通过接受创业教育,可以了解创业的过程,学习创业技巧,学会创业方
法,并从失败创业和成功创业案例中汲取经验。创业教育不一定能保证创业成功,但是可以减少犯错误的概率,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本人认为现有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创业导师的缺乏。现有创业导师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创业理论研究者,以大学商学院的教师,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为主;第二,企业管理人员,以一些大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主;第三,政策制定者,以政府相关部门行政领导为主。这三类创业导师都存在缺陷,创业理论研究者缺乏创业实践经验;企业管理人员不一定都是创业者,而且往往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缺乏有效传授创业知识的方法;政府工作人员拥有信息的优势,但往往既缺乏创业实践,又缺乏创业知识。本人认为这三类导师都应该接受继续教育,创业理论者应该参与到创业实践当中来,创业实践者应加强理论学习,政府工作人员既要了解创业实践,更要加强理论学习。创业导师队伍应当以企业家为主,前提是企业家应当加强理论学习。对于河北省来说,创业型企业家资源比较匮乏,教育不够发达,创业理论研究者也比较少,创业导师资源尤其匮乏。一方面,河北省可以从天津和北京引进高水平的创业导师队伍;另一方面,河北省要加强现有创业导师师资培养,从而提高创业教育水平,推动创业型城市建设。
第四篇:思考与探索
对年轻的公务员如何成长为
真正乡镇干部的思考与探索
在就业形式愈发严峻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党中央解决民生实际的重中之重,而随着历年来以基层工作为主要对象的招考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通过各种公考制度的渠道走上了乡镇工作的大舞台,也为基层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面对乡镇工作较之艰苦的工作环境,纷繁琐碎的工作任务,事无巨细的政策落实等各种特点,作为年轻的新录用乡镇公务员究竟如何才能迅速的融入工作氛围,适应工作环境且对本职工作充满职业素养,这无疑成为了新时期下实现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一、要了解当前年轻的公务员所具有的特征
1、高学历。与以往乡镇干部相比较,新近进入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学历普遍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国家各项基层工作招考政策的报考要求,除乡镇公务员外,三支一扶、选调生及村官考试的选拔对象无一不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大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年轻的乡镇工作者在学历上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以往乡镇干部的新群体。
2、高姿态。正是由于原本具有的高学历,再加之经过“万人徒走独木桥,一职难求为公考”的艰难选拔,被录用 1的公务员在心理上形成了万里挑一唯我独尊的自豪感,其对自身“公务员职业”概念的优越感增强,使得高姿态也成为了他们的一大特征。
3、远距离。由于工作性质的决定,服务对象主要以农民为主,这就恰恰与之前接触的社会群体产生了较大差异,使得这一群体对农村的陌生感加重。与以往乡镇干部主体来源于村级组织或农村不同,新近公务员绝大多数毕业于高校,出生地在城市的也大有人在。存在对农村感情不深、对农村工作和环境感到陌生等问题。同时受教育程度和市场意识的影响,现在的乡镇公务员更多的是将乡镇干部看成是一份社会职业,较能够公正客观的看待这一社会角色,这与以往乡镇干部相比较,在去“官意识”的同时却也少了些许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对乡镇工作要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乡政府作为国家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其管理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其着力领域主要是农业。而中国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三农”问题。因此,作为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必须在深刻了解自身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乡镇机关及其工作的主要特点:
1、直面农民群众。乡镇干部处在广大农村第一线,直接同农民和居民接触,管理辖区内的各项社会事务。党和国
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都要靠乡镇干部的递接作用直接和广大群众见面,并想方设法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从而带领他们去努力完成。同时,农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特别是在广阔天地里改造自然获取生存、发展、幸福与和平之机会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都要通过乡镇组织直接回复满足,在很多情况下更需要及时向上级机关反映。
2、管理汇报结合。乡镇机关面对的是整个农村社会。农村社会中土地流转、计划生育、村务选举、儿童失学等生产生活方方面面,都得管。管得多,而不让老百姓感到厌烦和掣肘,这就需要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提高管理技术和行政能力的精细化程度。真正从农民群众满不满意、愿不愿意、高不高兴的核心追求出发去管理,去服务,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切的问题。不管是宪法还是地方组织法等专门法律,赋予乡镇机关的权力都是有限的。遇到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乡镇机关需要依法依规向上级请示、汇报,不应擅作主张。
3、注重综合协调。在乡镇,既有乡镇所属的部门和单位,又有许多上级职能部门派驻的单位。诸如林业、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计生等等县市级单位都可能会在乡镇派驻机构。要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加强统一领导,搞好条块结合。
4、必须整体推进。正因为乡镇工作兼具具体性、综合性、执行性等特征,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及其它各类组织,虽都有各自的职能和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只能搞协同,靠协调。大多数工作必须跨越部门来开展,想要将其截然分开,各干各行,以做到近乎绝对意义上的权责分明,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了乡镇干部在工作中务必要树立集体行政意识,要学会做多面手。
三、成长为真正的乡镇干部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态度。
1、陌生的工作环境,态度是从容不迫的自信。
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与万千同龄人在就业压力的大潮下激流勇进,奋勇拼搏,终于顺利的通过了人生又一个独木桥,诚然是幸运的。然而当大浪远去,只身到达彼岸后的陌生无疑也是茫然的。因为出现在眼前的完全是一个陌生的环境,站在起点,当未知与初来乍到的不知所措忽然袭来时,小小的忐忑在所难免,因而此时就需要正确认识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以饱满的精神,昂扬旺盛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种从容不怕的自信去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这是开展工作的先决条件。
2、生疏的业务知识态度是虚心请教的奋进
适应了环境,结识了同事,接下来最重要的当然是工作任务。然而对于乡政府工作的知之甚少,生疏的业务知识成为开展工作最大的弊端,但是面对未知的领域不懂不会绝不是不干的借口,要学要干其实会有很多方式。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向领导和同事们虚心请教。因此,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3、未来的工作计划态度是结合实际的创新
虽然对于工作开展不具备任何实践经验,但是仍然可以为今后的工作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毕竟要想取得良好的工作效率,就一定要有完善的工作计划和明确的工作目标,如此一来,才能做到时时有目标,事事有重心,才能在看似遥不可及的任务目标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首先是学习,学习是进步唯一的方式,虚心努力的学习更是尽快掌握提高业务能力最好的办法。毛主席云: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到乡镇工作,仅靠学习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加以实践锻炼。直接面对群众,有许多书本知识老是记不住,但到了具体工作,经历了容易记、记得牢。因此,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双重积累,才能让自己尽快的成长。其次是思考,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乡镇工作的亮点,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新的创意,时刻具备创新意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融入工作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推陈出新;最后是勤奋,始终坚信一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好吃懒做不是该有的作为,勤奋努力才是年轻的乡镇公务员所必须的态度。
农村是一个广袤的天地,在这里有属于祖国最肥沃的土地和最朴实的人民,而作为年轻的乡镇公务员,要想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乡镇”干部,任重而道远。只有做到和农民群众真心的交朋友,摒弃不为农民群众所接受的作风习气,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树立工作依靠农民,工作为了农民的意识,做到发展依靠农民,发展为了农民,发展成果与农民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和农民群众将心比心,肝胆相照,成为实实在在的朋友,才能获得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推动我们的工作顺风顺水,也只有这样年轻的我们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乡镇干部”。
第五篇:思考与探索
思考与探索
1.反思你执教的一次语言教育活动?
2.在谈话活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一次的语言教育活动《三只小猪》中,我将幼儿分成三大组进行角色扮演,幼儿很快在动作扮演中完成了言—行—意的转换,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新的经验,完成了对角色的想象,同时他们还将自己的主观经验投射到故事中,出现了与故事原文截然不同的联想,如有的幼儿在扮演时,增加了用手机拨打110的情节,有的幼儿让三只小猪在危难时刻得到了大象伯伯的帮助赶走了大灰狼,还有的幼儿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充满智慧的小猪,待大灰狼进屋后,给他喝了一杯奇特的饮料,大灰狼竟然变的和小猪、小兔们一样,不爱吃肉,爱吃草了,于是,三只小猪与大灰狼成了好朋友、、、、、、2在谈话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活动环境和条件的创设。
其次要选择恰当的活动方法。
最后要考虑活动的组织形式。
3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听赏”为主要途径。
(2)以幼儿阅读兴趣为先导。
(3)习得图画书阅读技能技巧。
(4)不以识字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