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2:4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叶亚萍

(安徽农业大学,经管院,09级)

摘要:本文是通过对于中国少数名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研究,探寻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以及为中国少数民族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字:少数民族发展对策建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发展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中国能更好、更快、更强的扎根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认真研究改善中国少数名族的发展,确保中国的稳定发展。

一、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少数民族概况

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民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为1.08亿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98%左右,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目前,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的改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低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比较突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群体中,有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在体现价值观念的道德、伦理、贫

富、得失等方面,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且根深蒂固,思想意识仍停留在自我积淀的思维定势上,难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

(3)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具有人少地多、土质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等特点。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山路崎岖且交通极为不便,要实现机械化农业耕作几乎不可能,特别是少数民族。

地区仍是牛犁、人背、马驼的传统耕作模式,人力、物力的大量投放,加大了生产成本,投入与产出价值比较低。农民种、养出来的物资运不出去买,也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年份降雨量的逐年减少。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自然生长的需求。自然灾害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大障碍。在前期的建设发展中长期处于负债运行状态,发展后劲受到严重束缚,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也只能勉强地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调研中有这样一种感受,山高坡陡路漫长,资多效低领导忘。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通讯上。通讯线路少,质量低,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通讯基础设施亟需改善。

二、中央政府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型现代工业企业。近年来又优先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安排水利、电力、交通、环境和资源开发项目,并实行投资倾斜,引导国内外资金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

加强民族地区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基本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通过无偿发放农具、发放生产资金、减免农业税、发放无息或低息贷款等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农村经济的发展。

国家鼓励少数民族地区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发展边境贸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通过积极稳妥的改革,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国家先后设立了“民族地区补助费”、“民族地区机动金”,实行定额补助制度,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扶贫贴息贷款和以工代赈资金,支援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

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摆脱贫困。自八十年代中期大规模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扶贫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始终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在十多年的扶贫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除享受其他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外,还享受国家制定的许多特殊政策。

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科技教育。如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和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举办民族院校和民族班。截至1998年,国家独立设置的民族院校有民族大学和民族学院12所、民族师范学校59所、民族职业中学158所、民族中

学3536所、民族小学20906所,积极开展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全国支援西藏教育事业等。

第二篇:思考与探索

对年轻的公务员如何成长为

真正乡镇干部的思考与探索

在就业形式愈发严峻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党中央解决民生实际的重中之重,而随着历年来以基层工作为主要对象的招考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通过各种公考制度的渠道走上了乡镇工作的大舞台,也为基层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面对乡镇工作较之艰苦的工作环境,纷繁琐碎的工作任务,事无巨细的政策落实等各种特点,作为年轻的新录用乡镇公务员究竟如何才能迅速的融入工作氛围,适应工作环境且对本职工作充满职业素养,这无疑成为了新时期下实现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一、要了解当前年轻的公务员所具有的特征

1、高学历。与以往乡镇干部相比较,新近进入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学历普遍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国家各项基层工作招考政策的报考要求,除乡镇公务员外,三支一扶、选调生及村官考试的选拔对象无一不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大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年轻的乡镇工作者在学历上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以往乡镇干部的新群体。

2、高姿态。正是由于原本具有的高学历,再加之经过“万人徒走独木桥,一职难求为公考”的艰难选拔,被录用 1的公务员在心理上形成了万里挑一唯我独尊的自豪感,其对自身“公务员职业”概念的优越感增强,使得高姿态也成为了他们的一大特征。

3、远距离。由于工作性质的决定,服务对象主要以农民为主,这就恰恰与之前接触的社会群体产生了较大差异,使得这一群体对农村的陌生感加重。与以往乡镇干部主体来源于村级组织或农村不同,新近公务员绝大多数毕业于高校,出生地在城市的也大有人在。存在对农村感情不深、对农村工作和环境感到陌生等问题。同时受教育程度和市场意识的影响,现在的乡镇公务员更多的是将乡镇干部看成是一份社会职业,较能够公正客观的看待这一社会角色,这与以往乡镇干部相比较,在去“官意识”的同时却也少了些许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对乡镇工作要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乡政府作为国家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其管理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其着力领域主要是农业。而中国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三农”问题。因此,作为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必须在深刻了解自身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乡镇机关及其工作的主要特点:

1、直面农民群众。乡镇干部处在广大农村第一线,直接同农民和居民接触,管理辖区内的各项社会事务。党和国

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都要靠乡镇干部的递接作用直接和广大群众见面,并想方设法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从而带领他们去努力完成。同时,农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特别是在广阔天地里改造自然获取生存、发展、幸福与和平之机会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都要通过乡镇组织直接回复满足,在很多情况下更需要及时向上级机关反映。

2、管理汇报结合。乡镇机关面对的是整个农村社会。农村社会中土地流转、计划生育、村务选举、儿童失学等生产生活方方面面,都得管。管得多,而不让老百姓感到厌烦和掣肘,这就需要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提高管理技术和行政能力的精细化程度。真正从农民群众满不满意、愿不愿意、高不高兴的核心追求出发去管理,去服务,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切的问题。不管是宪法还是地方组织法等专门法律,赋予乡镇机关的权力都是有限的。遇到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乡镇机关需要依法依规向上级请示、汇报,不应擅作主张。

3、注重综合协调。在乡镇,既有乡镇所属的部门和单位,又有许多上级职能部门派驻的单位。诸如林业、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计生等等县市级单位都可能会在乡镇派驻机构。要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加强统一领导,搞好条块结合。

4、必须整体推进。正因为乡镇工作兼具具体性、综合性、执行性等特征,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及其它各类组织,虽都有各自的职能和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只能搞协同,靠协调。大多数工作必须跨越部门来开展,想要将其截然分开,各干各行,以做到近乎绝对意义上的权责分明,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了乡镇干部在工作中务必要树立集体行政意识,要学会做多面手。

三、成长为真正的乡镇干部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态度。

1、陌生的工作环境,态度是从容不迫的自信。

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与万千同龄人在就业压力的大潮下激流勇进,奋勇拼搏,终于顺利的通过了人生又一个独木桥,诚然是幸运的。然而当大浪远去,只身到达彼岸后的陌生无疑也是茫然的。因为出现在眼前的完全是一个陌生的环境,站在起点,当未知与初来乍到的不知所措忽然袭来时,小小的忐忑在所难免,因而此时就需要正确认识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以饱满的精神,昂扬旺盛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种从容不怕的自信去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这是开展工作的先决条件。

2、生疏的业务知识态度是虚心请教的奋进

适应了环境,结识了同事,接下来最重要的当然是工作任务。然而对于乡政府工作的知之甚少,生疏的业务知识成为开展工作最大的弊端,但是面对未知的领域不懂不会绝不是不干的借口,要学要干其实会有很多方式。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向领导和同事们虚心请教。因此,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3、未来的工作计划态度是结合实际的创新

虽然对于工作开展不具备任何实践经验,但是仍然可以为今后的工作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毕竟要想取得良好的工作效率,就一定要有完善的工作计划和明确的工作目标,如此一来,才能做到时时有目标,事事有重心,才能在看似遥不可及的任务目标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首先是学习,学习是进步唯一的方式,虚心努力的学习更是尽快掌握提高业务能力最好的办法。毛主席云: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到乡镇工作,仅靠学习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加以实践锻炼。直接面对群众,有许多书本知识老是记不住,但到了具体工作,经历了容易记、记得牢。因此,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双重积累,才能让自己尽快的成长。其次是思考,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乡镇工作的亮点,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新的创意,时刻具备创新意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融入工作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推陈出新;最后是勤奋,始终坚信一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好吃懒做不是该有的作为,勤奋努力才是年轻的乡镇公务员所必须的态度。

农村是一个广袤的天地,在这里有属于祖国最肥沃的土地和最朴实的人民,而作为年轻的乡镇公务员,要想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乡镇”干部,任重而道远。只有做到和农民群众真心的交朋友,摒弃不为农民群众所接受的作风习气,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树立工作依靠农民,工作为了农民的意识,做到发展依靠农民,发展为了农民,发展成果与农民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和农民群众将心比心,肝胆相照,成为实实在在的朋友,才能获得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推动我们的工作顺风顺水,也只有这样年轻的我们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乡镇干部”。

第三篇:思考与探索

思考与探索

1.反思你执教的一次语言教育活动?

2.在谈话活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一次的语言教育活动《三只小猪》中,我将幼儿分成三大组进行角色扮演,幼儿很快在动作扮演中完成了言—行—意的转换,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新的经验,完成了对角色的想象,同时他们还将自己的主观经验投射到故事中,出现了与故事原文截然不同的联想,如有的幼儿在扮演时,增加了用手机拨打110的情节,有的幼儿让三只小猪在危难时刻得到了大象伯伯的帮助赶走了大灰狼,还有的幼儿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充满智慧的小猪,待大灰狼进屋后,给他喝了一杯奇特的饮料,大灰狼竟然变的和小猪、小兔们一样,不爱吃肉,爱吃草了,于是,三只小猪与大灰狼成了好朋友、、、、、、2在谈话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活动环境和条件的创设。

其次要选择恰当的活动方法。

最后要考虑活动的组织形式。

3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听赏”为主要途径。

(2)以幼儿阅读兴趣为先导。

(3)习得图画书阅读技能技巧。

(4)不以识字为目标。

第四篇: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验调查与思考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验调查与思考

关辛秋

1994年下半年至1995年初,我先后调查了正在进行的9个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验。本文拟就这9项实验,谈几点由此引发的思考。

双语教育实验概况

一、西藏内地办学双语教育实验

这项实验开始于1985年。从1985年起,每年有1300名西藏藏族小学毕业生,经过择优录取来内地求学。这些学生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常州、合肥、郑州、南昌、辽阳、成都、重庆、绍兴、岳阳、临潼、石家在等经济、教育发达的城市。国家在这些地方办起了17所西藏民族中学,或在省重点中学附设了西藏民族班,这是一项智力援藏工程,预计将在广东、福建两省择地再办2所民族中学。1995年1月、2月,我先后访问了北京西藏中学、常州西藏中学。通过调查我认为这种新的内地办民族学校的实验,同时又是一个全方位的双语教育实验。

学生语言背景:这1300名小学毕业生大多数来自西藏的那曲、阿里、山南等农牧区,少数人来自城镇。他们都会讲藏语,在藏族同学间会话多用藏语。他们的汉语水平来内地前彼此有些不同。来自拉萨等城市的学生,有的毕业于汉语班,汉语班的学生一入学就学汉语,小学四年级开始加授藏语。汉语班学生的汉语水平比藏语班的学生高,但汉语班学生的藏语口语水平也不低。从我所做的问卷调查看,99%以上的同学父母是藏族,会讲藏语,个别同学的父母一方是门巴族或汉族,但也会讲藏语。可以说汉语班学生的母语基本上是藏语。藏语班的学生一入学就学习藏语并用藏语学习其他知识课,他们是从小学四年级起学习汉语。小学毕业后藏语班学生的汉语相当于汉族学生小学2一3年级的水平。

实验的目标:这1300名学生来到内地中学后,要经过二年的预科学习,然后用汉语通过所在地的小学升初中入学考试,考试合格,升入初中。从预科、初中到高中,始终为藏族学生配备了从西藏来的藏语老师,为他们专授藏语课。其他的课如汉语文、数学、音乐等课程,全部由内地老师担任,全部用汉语授课,全部使用汉语教材,升入初中后全部使用汉语全国中学统编教材。这一年当中,藏族学生要复习汉族学生小学1一6年级所学习的汉语文、数学知识。也就是说,对于藏族班学生来说,他们除了要复习1一3年级他们所学的汉语,还要把没学过的4一6年级的汉语文课程补上。而4一6年级的汉语文明显难于l—3年级的汉语文,数学课要把过去用藏语学习的表达转为汉语并且学会用汉语运算表达。比如运算的程式,这当中最难的是数学的应用题,应用题对汉族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藏族学生首先要理解题意,而他们的数学老师又不懂藏语文,这种教学,确实难度很大,加之内地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也有所不同,比如常州市的小学毕业考试水平高、难度大,藏族学生经过一年复习要通过常州小学生人中学的考试,无疑难度更大。

这项实验的短期目标:预科学生经一年的学习之后,用汉语文参加当地语文、数学统考,进入初中(时间不足一年一藏族学生开学一个月后开始上课)。

长期目标:进入初中乃至高中之后,学生通过汉语学习其他知识课(历史、地理、化学、物理、英语),然后参加中专考试、高考,进入内地中、高等用汉语授课的各类院校,顺利完成学业,学有所成,服务西藏。

实验阶段成果:短期目标每年基本上能达到。西藏中学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初中、高中毕业生按照顾的录取分数线,录取到内地各类学校。从1985年到1994年,北京西藏中学已有3届高中毕业生,1994年北京西藏中学61位94级高中毕业生中,有21位达到了大专以上录取分数线,这些同学达到的是和汉族考生一样的分数线。1993年一位学生达到大学本科分数线,1992年只有一位达到大专分数线。从元到有,从少到多,长期目标正在实现。

二、朝鲜族双语教育实验

从我调查的情况看,朝鲜族目前进行的双语教育实验最多,大体可分为六个实验:

(一)幼儿朝语“浸没式”实验。这项实验在散杂居、小聚居区尤其是城市的幼儿园进行。我调查了牡丹江市、长春市、沈阳市、丹东市的朝鲜族幼儿园。最早招生的是在1989年。幼儿在3岁半至4岁左右来朝语幼儿园,幼儿园在全市招生,采用住宿式。幼儿来园前,90%以上的儿童不懂朝语,这些儿童的父母也基本不懂朝语,少数由老人带大的孩子懂几个单词。一个幼儿园有几个孩子能听懂、会说朝语,这些孩子来自农村,随父母来城市经商(如卖咸莱、开饭馆等)。幼儿园所有的任课老师都是朝鲜族,说朝语、教朝语。教材多采用延边自治州幼儿园的统编教材,也少量参用韩国幼儿教材。孩子们每日“浸没”在朝语中,直至上小学。由于朝鲜族小学不是寄宿制,孩子们从朝语幼儿园毕业后,因为离小学远等原因,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孩子散失到汉语小学去。

(二)朝、汉、日、英多语实验。这项实验出现在哈尔滨,沈阳等地区的非重点的朝鲜族中学。我调查了哈尔滨市朝鲜族第二中学,沈阳市朝鲜族第六中学。他们分别在1993年、1992年改为职业中学。

这些朝鲜族中学的朝鲜族学生,汉朝双语已达到相当水平,由于朝鲜族学校历来有学习日语的传统,一般都以日语为第一外国语。1992年8月中韩建交,由于同韩国关系的改善,大批韩国企业进驻中国。从沿海城市韩国公司反馈回来的信息看,英语在谋职上更有益处,韩国公司急需懂韩、汉、英三语、又懂微机的人才。

现在中学才开始学英语,起步太晚,目前珲春、延吉等地幼儿园、小学也开始朝、汉、英三语实验。这两所学校在原来三语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英语、英文打字、微机课,英语以教授实用口语为主。目前沈阳市职业高中多语学生很受欢迎,有的学生高中没毕业就被韩国合资、独资企业招聘走了。

(三)私立朝鲜语学校。有的称韩国语学校。这是一种民办性质的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免收学费,他们不同于社会上收费的外语补习班或学校。据介绍,全国目前共有7所,分布于牡丹江、哈尔滨、长春、丹东、沈阳、石家在、北京等城市,我访问了其中的5所。最早的一所北京朝鲜语学校创建于1989年。学生全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的学校利用寒暑假开班。学生来源主要是朝鲜族。办校之初的宗旨是针对散杂区过去没有条件上朝鲜语授课的学校的朝鲜族学生,比如北京、石家在,或过去有条件上朝鲜族学校但选择了去汉族学校,失去了系统学习民族语机会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机会。随着中韩建交,这类学校中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学员比例有所增加,学校也增加了高级班,有条件的学校,请来了韩国的教师担任中、高级教员,高级班多以介绍韩国经济、贸易、阅读韩国报纸为内容。学校不定期地请从韩国归来的朝鲜族老师介绍韩国的经济、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情况。在这里,过去几乎没有朝语基础的学员,如果坚持3年左右的学习,可以应付与韩国语相关的工作。许多人毕业后在工作中派上了用场。我曾于1993年、1994年连续两年对北京市韩国语学校进行了调查。

(四)朝、汉文混用教学实验。这项实验被选择在朝鲜族聚居区,汉语基础相对于朝鲜族散杂区较弱的地方进行。我访问了黑龙江省海林县朝鲜族中学,该校第一轮实验开始于1988年,两轮为期4年的实验,已于1992年验收。我访问了正在实验的延边龙井市朝阳川一中、太东实验小学。

朝鲜族两千多年来使用汉字,五百多年来,用汉字记朝语中的汉字词。1953年起,在朝鲜族的教材、教学中废除了汉字,专用朝文,沿用至今。

据统计,汉字词在朝语词典中的比例为54%,其中文化词占70%一80%。初中朝语文6册教材中,汉语词所占比例为73.7%。实验认为,废除汉字专用朝文影响朝语文、汉语文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其他各门知识课的质量。海林中学实验涉及政治、代数、历史、地理、植物、动物、几何、朝文、物理、化学,几乎所有的课程,教材采用现行朝文教材,经过慎重挑选把原来的朝文汉字词帖上汉字的简化字,变成实验教材。

这项实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提出朝文夹用了简体汉字、朝文向何处去的问题。

(五)民族语高中转用汉语授课实验。在高中阶段,要求教师用汉语授课。这项实验在朝鲜族散杂居、聚居区都有试点。转用汉语授课,期望用这种方式为学生高中毕业后,进一步升人全国各类用汉语授课的院校深造,或在社会谋职打下一个好的汉语基础。我访问了哈尔滨第一中学,这是一所重点中学,我旁听的物理课,朝鲜族老师全部使用汉语授课,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朝文的。差不多基于同样的想法,我访问的牡丹江市朝鲜族中学、沈阳市朝一中,对高中阶段教师的授课用语不加要求,教师可以随时依据自己的汉语、朝语水平,学生的汉、朝双语水平,选择使用汉语、还是朝语。据了解,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个别维吾尔族中学也在进行使用汉语授课的试点。

(六)“汉语学话领先,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这项实验主要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及东北三省自治州以外的汉语基础较差的朝鲜族小聚居区。实验针对朝语儿童汉语口语差,与汉族儿童共同学习困难——识字难这两大难点而设计。教材由东北朝鲜民族出版社汉语文编辑室同东北三省的朝鲜族汉语文专家协作编写,1993年6月正式出版。考虑到学习汉语的年龄越小越好,延边、黑龙江等地的小学,把学前班正式纳入小学教育,由过去从二年级开始学习汉语,改为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实验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部分,借鉴的是黑龙江省的汉语文著名实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

三、东北三省蒙古族“豪汉双语”教育实验

东北三省的蒙古族呈散杂居、小聚居分布。目前在吉林省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小学,辽宁省的朝阳、北票、阜新的6所学校进行着两项蒙古语教学实验。我调查了吉林前郭蒙小、辽宁阜新细河区四合镇蒙小。

(一)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小学汉蒙双语同步实验。前郭蒙小的蒙古族学生,入学前,汉语为第一语言,多年来,从小学3年级起加授蒙古文。1989年8月在该校新入学的两个班进行蒙汉同步实验,把加授蒙古语年级降至1年级与汉语同步。蒙古语实验教材是内蒙古甲类蒙古语文教材。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班在蒙古语文教改实验的同时,汉语文使用了黑龙江“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数学使用了北京马莘兰的《小学生能力发展与培养》教材。3门课同时实验。该实验第一轮已经完成,第二轮实验已于1994年8月开始,将于1999年7月完成。

(三)辽宁省蒙古族小学“音标会话,由语到文、文语结合”实验。实验开始于1985年8月,1993年小学阶段第一轮实验完成。目前第二轮实验正在进行。这项实验针对过去蒙古语文教学重文轻语、该地区没有语言环境、蒙古文字难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重学口语,利用蒙文音标学话的设想。考虑到内蒙古蒙古语教材对这里的学生来说偏难,实验使用辽宁省自编的新编教材。学前班,1、2年级用音标会话课本,3年级介人蒙古文字,音标作为学好文字的辅助。第一轮实验总结报告认为,该实验在掌握语音方面,准又快,比传统法至少节省半年左右时间,由于重视口语,小学六年毕业时,课堂上基本能用蒙古语交际。

几点思考

面对这一连串涉及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数以百计的双语教育实验,不能不引起双语教育研究者的思考。世界上有200多个主权国家,使用着4000多种(还有一种说法是5600多种)语言。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使用一种语言,多数国家使用双语、多语。语言使用情况极为复杂,最近几年,我们过去认为是单语国家的日本、韩国也开始研究双语及双语教育问题。影响双语、双语教育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沙皇统治时代正是俄国同哈萨克汗国的政治关系,对哈、俄双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明末清初在土家族地区进行的一场“改土归流”运动,使土家族上层子弟和一批贫寒人家的子弟通过学校教育成为双语人。饱尝战争烽火的柬埔寨人无暇讲高棉语,先是讲越南语,法属殖民地时代学法语,联合国部队进驻以后,年轻人又涌向外语补习班学英语。

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验呈现目前这样有生机、又富有成效局面的呢?我认为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促进了双语教育实验的开展。以西藏内地办学为例,解放后,虽然西藏在教育、经济等各方面建设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和内地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内地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这样把西藏与内地原有的差距又加大了。过去和现在我们主要靠“输血”的办法援助西藏。随着经济的发展,内地有能力利用原有的教育优势帮助西藏培养人才,造就人才就是为西藏“造血”。加强“造血”功能,是西藏人治理西藏的好办法。1985年内地办学、智力援藏的序幕拉开,大幕的背后是中国的改革与经济的发展。朝鲜族的6个实验,可分作两条线,一条线是学习韩国语,另一条线是学习汉语。两条线归为一个目标,通过双语教育实验,成为理想的双语人,在求职与升学中受益于双语、多语。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两国关系稳步发展,两国贸易的发展呈几何级数增长,截止1994年6月底,韩国政府共批准韩国企业对华投资项目1543个,投资总额13.08亿元。从项目、数目上看,中国成为韩国企业在海外的第一大投资场所。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是促成双语教育的契机,真正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没有开放以后宽松的投资环境,也许没有今天的朝汉双语热。50年代我国曾有过俄语热,俄语热与韩国语热比起来,政治因素多于经济因素。俄、汉双语人与韩、汉或朝、汉双语人在整体水平上差距也是相当大的。

随着改革的深化,政治、教育、科技各领域的改革都在进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这些双语教育实验的共同背景。我们不知道人类哪一天才能通用柴门霍夫设计的世界语,但是我们知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社会需要双语人来沟通。双语研究者认为理想的双语人只有在儿童期才能实现。经过几年的双语教育实验,造就了一大批较为理想的双语人。西藏已有13000余人来内地上学,2700多名藏汉双语人才学成回西藏工作。朝鲜族中大批过去培养的双语人,在改革的大潮中,派上了用场,这些人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的改善,影响着正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人,通过努力学习成功双语人。现代社会是一个双语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双语教育的发展,也使中国的语言环境向现代化前进了一步。

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过去我们习惯使用“双语教学”这个术语,同国外该领域的研究接触较多后,我们也开始直译“bilingul education”并使用“双语教育”一词,但是“双语教学”、“双语教育”不加区别的使用时有出现。从我所调查的这些实验看,称之为“双语教育”更为准确,用“教学”是不能涵盖这些实验的。因为这些实验不仅仅是教学用语、教学法等语言教学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教育这个大系统,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教材改革、学制、多学科共同实验、升学、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从“双语教学”到“双语教育”,术语使用的转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研究者对双语教育复杂性认识的加深。

从双语教育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观念的改变,这突出表现在人们对需求的重视。这也是新形势下双语教育实验的新特点之一。这些双语教育实验,从实验设计一开始,就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实验要得到家长的支持,首先要满足家长的需求,对家长来说,实验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有利,对孩子未来的就业、升学有利,他们就支持,否则家长可以不让孩子参加实验班或不进民族幼儿园、小学、中学而转去汉族学校。1992年8月中韩建交,9月份朝鲜族小学入学人数猛增,1994年牡丹江朝鲜族小学暴满,原来准备人汉族小学的朝鲜族孩子基本都上了朝小,学校不得不采取二部制来安排上课的教室。吉林、辽宁蒙古族小学的两个实验,在实验方案中都强调了学习第二语言对智力开发的益处,吉林在实验班里同时进行了汉语文、数学两项实验,辽宁的实验大胆采用了着标学话的办法,增加了蒙古语的实用性。对于参加实验的学生的家长仅仅谈学习本民族语言,继承本民族文化,这样的宣传力度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到在目前形势下,少数民族家长既希望孩子继承本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又希望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受益于民族语、汉语。从这些双语教育实验看,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重视对实验中问题的研究。从实验的验收总结报告看,成绩总结得多,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得不够。对于一个实验,总结经验固然需要,但是分析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比如朝、汉文字混用实验,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有人提出朝鲜用的是拼音文字,韩国是拼音文字夹用繁体汉字,我们的混用实验夹用的是简体汉字,今后中国的朝文是什么样子?力排众议,坚持现在的做法是一种方法,但是倾听一下反方的意见,然后找到一个更有效的办法,这又是一种解决的办法(笔者另有专文谈及朝鲜族6个实验的问题及个人的建议)。不断地解决问题将无疑更有利于下一轮实验,有利于双语教育。

2,应注重总结。不注重总结,是实验中的另一个问题。西藏内地办学已有十10年,异地办学,学生远离西藏,学习汉、藏双语,10年中有很多成功的管理经验、教学经验急需总结与交流。民族高中转用汉语授课,它的利与弊需要总结。把已经习得汉语的朝鲜族儿童送到朝语幼儿园,让孩子们学习朝语并通过朝语学习其他幼儿园的课程,这当中有哪些经验和问题,也需要总结。

3.应关注相关实验的改进情况。“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是一项成功的汉语文教学实验,这项实验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实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2年我曾介绍过以该实验为蓝本,西南几个少数民族进行的双语教育实验,本文介绍的实验有两项与“注、提”实验相关。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注、提”实验也处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阶段。我访问了发起这项实验的黑龙江省语委办,他们谈到“一口呼”,1、2年级学生写错别字多,在教学上与普通语文教学合流问题,都是他们正在想办法克服的问题。借鉴这项实验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验应该了解这些改进,使自己的实验不断前进,少走弯路。

《民族教育研究》1995,4

中国基础教育网

第五篇: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

摘要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基本结构,调整生产布局;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对外经贸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事关全局的战略举措,也是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民族地区要积极抢抓机遇,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 产业 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事实上,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在的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通讯上。通讯线路少,质量低,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通讯基础设施亟需改善。

3.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少数民族地区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经济区域,而农业是效益偏低的产业。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等资源型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投资效益较差。

4.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市场化意识比较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之所以难以实现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提高我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贫困问题,特别是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正是这种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不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温饱,就谈不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通过扶贫开发,缓解和消除贫困,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要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切实增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是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先机、引领未来的重要支撑。民族地区必须紧紧把握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的一个战略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探索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同时,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在民族优秀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和旅游业方面取得率先发展。

是加快推进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发展。农牧业是不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和根本。很多民族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呈现“一流产品,二流销路,三流效益”的尴尬局面。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上迈出新步伐,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畜产品业、制糖工业、棉纺织业、花卉种植业等特色效益农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长期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要进一步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要着力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努力在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实现新突破。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积极构筑人才“小高地”。要全面落实国家对民族地区人才支持计划,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的最大财富和最大优势之一。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有深刻教训。当前,一些民族地区生态功能下降,环境污染问题有所突出,迫切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要提高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有力地抓好生态建设。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继续推广低碳技术;深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构筑全国生态安全屏障。

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没有相应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配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难以实现。民族地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进一步促进就业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民族地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伍琪凯梦 催亚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李红梅;非正式制度约束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02.[4]奂平清;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J];甘肃社会科学;2007.06.[5]林桂英;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原因与对策[J];北方经贸;2007‘11 [1]罗剑.毕节布依族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途径[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04:46-48.[2]王兴贵.论民族素质对布依族经济发展的制约[A].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贵州省布依学会:,1990:9.[3]王科琼.市场机制下布依族经济发展初探[A].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贵州省布依学会:,1993:11.[4]李俊峰,岑红.试论布依族传统生产性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J].贵州民族研究,1997,01:126-129

下载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

    关于城市建设的文化问题思考与探索

    关于城市建设的文化问题思考与探索李全全(安徽农业大学,纺织工程,10级,校内A216,***) 摘要:文化建设又是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构......

    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发展问题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培养 坚持为少数民族培养人才服务,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是民族院校的办学方向,决定了民族院校要坚持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中心。培养......

    对团场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问题调查与思考

    对团场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问题调查与思考 ——以六十四团14连为例 一、少数民族聚居连队基本情况 六十四团14连总人口1817人,508户,其中维吾尔族1574人,哈萨克族145人,其他民族98......

    朝鲜问题与中国安全思考

    朝鲜问题与中国安全思考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国际环境纷繁复杂,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地区安全,为改革开放提供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是当前一个重大战略课......

    社区工作思考与探索

    社区工作思考与探索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最后的落脚点落在为社区居民服务上.怎样才能准确的把握为民服务?为民服务的方式可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民族宗教信仰、......

    关于卫生费收缴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年初,一年一度的卫生费收缴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居民卫生费收缴难一直是影响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XX年,是我市“创三城”工作的攻坚年,卫生费收缴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谢 菲 (轻纺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09级,艺术设计,09137125) 摘要: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成为政府、学校、学生本人关注的焦点而当今世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