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园林设计及生态花园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广东园林设计及生态花园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城市园林建设是城市生态和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1]。无论是筑山、理水,还是构物、绿化,在传统的理论和技法上融入生态工程设计的理念十分主要[2]。在地处南亚热带的广东,园林建设的条件得天独厚,认真研讨探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观念上的误区,对于在岭南文化的基本之上,建设独具特点的生态园林工程,有主要的理论和实际利用的双重意义。广东园林建设的现状和条件
1.1 现状
(1)广泛以为“城市土地十分可贵,而绿化的成本高、效益差”;
(2)在不合适建筑的小块零碎地进行“插漏补遗”式的绿化;
(3)在应绿化的处所,用“工匠”程度来进行“绿化”;
(4)建设的城市“广场”多具“低级”园林设计品味;
(5)途径和庭院的绿化树种单调、设计粗糙;
(6)公园的建设重“构物和绿化”,轻“筑山和理水”;
(7)某些处所还处在“见缝插楼”阶段,甚至连“见缝插绿”的阶段尚未达到;
(8)园林建设的经济动力严重不足。
1.2 园林建设的生态基本
广东省地处南亚热带,热量、雨量充分且雨热同季,进行园林设计的条件得天独厚。无论是“筑山”还是“理水”、“构物”还是“绿化”,这里河流密布,水网纵横,山岳起伏,岩石形状怪、类型多,或雕或锉,有许多北方不具备的方便条件。
在园林绿化方面,植物的多样性较北方更有较大的优势。可以用于绿化的植物种类高达数千种,尚有地带性乡土植物数万种作为后备资源,比北方的植物种类多10~100[2-5]。
在植物的栽培方面,由于水热和土壤条件的优胜,绿化植物的成活率高、生长快,生物量和生产力高,生态功效强。
在筛选抗各种城市空气、粉尘、噪音等污染方面,广东省的绿化可供选择的植物种类较多,只是目前并未有多少在这方面下功夫的园林设计计划而已。
1.3 园林建设的经济、社会基本
在广东,园林建设的经济、社会基本较好。岭南人素爱小桥流水,庭园种花,如今富甲一方,在这方面的需求不断看涨,只是缺少准确的领导和典范的示范典范。准确地认识园林建设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
当今,依照传统的美化、装点、怡情、造景的传统园林建设的观念去进行园林设计和建设是存在相当大的误区的,我们必需从更高、更远、更新的“理念”和“思维”来进行园林建设,使之真正地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必需放在十分主要位置的主要内容之一。
2.1 从“视觉辨认作用和景观后果”来懂得园林建设[3]
城市园林建设确切能够起到“美化、装点、怡情、造景”等等的设计后果,但这还十分不够,应当从城市整体形象的设计高度来进行园林建设,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视觉”代表,彻底贯彻“从在城市建设公园到把全部城市建成公园”的建设理念。
2.2 从“生态效益的发明和生态容量的支持”方面懂得园林建设
城市建设中可以用“筑山”、“理水”、“构物”和“绿化”来调节吝啬候,以缓解城市“热岛“现象。更主要的是,可以进步城市的净化大气、减少污染、防风抗灾、交流氧气、杀菌消毒等等的生态效益,并同时进步城市的生态环境容量。
2.3 从“各种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示”来懂得园林建设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明,无论是科学文化还是宗教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均占领一席之地。而现代城市建设中,通过园林建筑和园林绿化的设计伎俩把以上几个方面的“文化内涵”充足、奇妙地表达出来的作品尚不多见。相反,设计急躁、建设仓促的作品却比比皆是。
2.4 从“城市生活质量的最直观的指导标记”来懂得园林建设
广州市的城市交通体系“手脚发达,心肌梗塞”十分严重,数年来一直是采用建设立交桥和高架路来解决问题,刚刚通车的“内环路”高架桥,给予广州市民在城市的生存生活感到用四个字来权衡就是“大桥下面”。加上那密密麻麻的“防盗网”,则又有“笼子之中”的感受。
笔者近年来在广州市多次建议,缓解广州市城市交通状态的最基本、最彻底的措施是,通过建设城市绿地的方法下降城市建成区的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以取得最终永久性下降
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的后果。目前,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多在每km25万人以上,最高高达每km213人[3]。如此的人口密度,建设多少立交桥、高架桥都解决不了基天性问题,因为随着生活程度的进步,拥有汽车和对汽车依附性大的人群数量增大,这个被耗资宏大的高架路带来的暂时性“缓解”的后果,将被冲淡或被淹灭。
如果从“城市生活质量的最直观的指导标记”来懂得园林建设,则应当多建设园林绿地,也许这才是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的最好措施、缓解交通状态的最基本办法。
2.5 从“减低城市灾祸的人类生存生活的风险”方面来懂得园林建[6]
城市是人类生存风险最高的地域,当然也是人类对付风险的技巧、方式、装备、资金、投入最多的地域。这两者之间在大多数时光内是趋于平衡的,缓和的迹象往往给我们以假象,使我们误以为城市是人类生存最安全的处所。其实不然,在城市之中生活的人们,遭受火灾、水灾、风灾的危险性大大高于生活于人口密度较低的乡村。地震灾祸更为显明,云南丽江的地震和唐山的地震相比,前者比后者逝世亡的人数小得多。因为前者是产生在乡村,而后者产生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据统计,地震中伤亡人数中95%以上是由于建筑物倒塌而造成的。地震中城市的空旷地往往是邻近居民的“救命”之地。
因此,从“减低城市灾祸的人类生存生活的风险”方面来懂得园林建设,将大大加速目前从“见缝插绿”到自动自觉地“计划建绿”甚至“拆屋建绿”的园林建设过程。建设生态花园城市问题
我们须要建设一种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才干使生活环境质量不断稳步地进步,获得经济社会的高速、稳固、健康地连续发展,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城市建设模式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到生态花园城市,从园林设计的角度来看,真正能够使我们统筹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综合最优的城市发展的最佳模式,是用生态园林工程理论树立起来的生态花园城市的发展模式。
3.1 建设“田园城市”
霍华德的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造的和平途径》出版于1898年。那时,英国的舆论界正对“人口不断流入已经过火拥挤的城市,而农村日趋荒芜”的现象觉得不安。霍华德于是就针对农村居民流入大城市的问题提出了他的建设花园城市的建议。他以为可以“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长处同乡村的漂亮和一切福利联合在一起。”霍华德写道:“城市和乡村,应当订婚,并从它们的幸福的结盟中发生新的愿望、新的生活和新的文明。”霍华德以广阔的田园(园林)地带围绕城市,把城市人口限制在3万人左右,所以有人又称他的花园城为“田园城市”。
3.2 建设“山水城市”
钱学森在研讨“城市总体设计”、“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和山水城市”等问题之后,明白
指出:“山水城市的假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联合,是城市园林和城市森林的联合”。“社会主义中国应建设山水城市”[5]。陈传康以为:“传统的城市计划请求城市建公园供居民和观光客游玩,其实城市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景致精美的公园。到处绿茵如画,建筑作风精美和谐,名胜古迹得到维护,使城市成为一个观光旅游的空间。山水园林城市应是城市计划发展的方向。”
[6]
实际上,无论是“田园城市”还是“山水城市”都应当做到:
(1)应用当代最新的生态科学的定量定性测试及评价手腕和方式评估预测后果;
(2)雪杜绝大气、水、垃圾及其他各种工业、农业、商业等环境污染;
(3)把自然生态体系中无废无污的秘诀“物资的开放式闭合循环”通过园林生态工程的伎俩表达出来。
3.3 建设生态花园城市
在传统的、具有朴实生态思想的“田园”、“山水”城市的基本之上,赋于当代园林生态工程及其他相干学科的最新科学内涵,使生态花园城市建设进入一个以生态经济循环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无废无污、高效协调的现代城市建设的科学模式的崭新天地。我们应当应用园林生态工程的思想领导我们的城市建设。
(1)生态经济物资循环规律给予我们的启发
生态经济物资的开放式闭合循环给我们的仿生学启发是自然生态体系中没有废物。因此,我们的园林生态工程应把那些人为的生态经济循环被割裂的环节(也是发生废物的环节)再人为地把它们用园林生态链工程手腕联结起来,使之首尾相接,无废无污,高效协调[7、8、9]。
(2)准确认识城市绿化的生态经济功效
在城市建设中,绿化只是计划者或建设者插漏补遗的手腕之一。实际上城市绿化体系是城市之“肺”,担当着城市空气生态循环的二氧化碳和氧气源的宏大作用。是城市保障人类吐故纳新的空气循环体系中的主要环节。也是生态花园城市的最直观、最显明的标记。
(3)用园林生态循环工程的思想结构生态城市的科学模式
用园林生态循环工程的思想结构生态花园城市,最重要的一条是按生态链关系树立起无废无污的、开放式闭合的各种新型的筑山、理水、构物、绿化的园林生态循环体系。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广东发展研讨院人文社会科学研讨赞助项目(编号 99xa79001),广东省自然学基金项目(编号 974083)和国度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编号 96ajb042)。
参考文献:
[1] 钟晓青.“绿色建筑”系统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建筑学报,1996,2:44~46.[2] 钟晓青.从田园城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
第二篇: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讨123
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讨
7摘要:本文论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相应的建设措施。为了缓解日益凸显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生态城市的建设迫在眉睫。生态城市的建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总趋势。我国在这方面先对比较落后,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对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生态城市;和谐;生态环境;可持续。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是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前提①。
1.什么是生态城市 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y(1984)首次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②。
2、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性
2.1现在的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现在我们的生态环境现状: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③。
2.2建设生态环境的作用
2.2.1 生态城市建设能够解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中各种污染以及由于城市的人口膨胀造成的资源紧缺、交通压力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2.2.2 生态城市建设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进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绿色科技建设是建设生态城市主要内容之一。
2.2.3生态城市建设是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生态城市的建设恰恰可以满足人们对户外休闲的需求。
2.2.4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经济跳跃式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生态城市建设是当今世界城市建设、规划的发展方向。
3.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的问题
3.1 “城市病”
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并使人类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人口膨胀、环境破坏、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社会等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愈发突显,造成了环境污染、社会秩序失衡等负面影响,即人们常说的“城市病”,大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④
3.2 热岛效应
一方面城市地面由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城市上空厚厚的污染物质又产生了保温作用,城市内部的气温比其他地方要高,就形成了热岛现象。
3.3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矛盾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会与区域生态环境有不协调的地方
目前,各地都提出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都在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突出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3.4 城市绿地生态结构简单合理的绿地生态结构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项重
要要求
城市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为了城市生态系统能持续优化,通过城市物种的多样化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目前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空间结构不完善,自身生态结构简单,自然系统人工现象严重,不注重植物的生长习性,不注意合理密度,树木栽植过多,景观一次形成等问题。城市中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这种结构趋向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的独特风貌,大大减弱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
3.5 城市绿地质量及分布不均衡
很多城市在绿地建设中只注重新建成区的建设,在城市新区建设了很多精品园林绿地工程,但在老城区,由于拆迁成本等原因,绿地建设举步维坚⑤。
城市生态化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环境保护的必然趋势、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掌握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化、自然化、文明化、经济化和人性化的生态理念,努力实现我国城市的园林生态化建设⑥。
4.生态城市建设策略
4.1 突出抓好建设生态城市的重点项目工作
4.1.1加强建设和改造公共绿地。
针对城市公共绿地发展不平衡,街道绿地指标偏低,品位不高的情况,要按照“城外多建绿,城内多造景”的原则,在完善提高的基础上,加快公园绿化、街头小游园、城市道路和城市主要出入口、重要节点的绿化。要重点抓好示范样板路的道路绿化建设,扩大城市次干道的绿地率,使其符合国家规范标准,要打破以往树种单一的做法,尽量做到一街一景,一路一树,注重植物的多样性特点。
4.1.2利用城市独特的自然山水,做好显山露水文章。
要把城市市的自然条件和城市特色充分结合起来,把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始终。一要“显山”,充分发挥城市市丘陵山区自然植被好的优势,划定“绿线”,保护和建设好城市周边山头的风景林地,严禁乱砍、乱占、乱垦、乱葬坟、乱种菜等违法行为,要实行“谁开发建设,谁负责绿化到底”的办法。避免城区周边山头黄土露天现象;二要“露水”。大部分城市都是依山傍水而建,要充分利用好蜿蜒曲折的河流,保护好沿河两岸的自然景观、古树名木,建设沿江风光带,保障沿河两岸不少于30米的绿化带,避免千篇一律、呆板单调的护堤护拱,突出抓好水上娱乐休闲项目凸显丰富水资源的景观效应。
4.1.3加紧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要构建蓝天碧水、生态优美的城市环境,必须加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废渣污染和噪音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对城区环境的综合整治,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城市管网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
4.2强化落实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
4.2.1 强化科学管理,保护和提高城市绿化的成果和质量。
城市园林绿化涉及到生态、园艺、林学、建筑、规划以及文化艺术等多项学科,不仅有广泛的自然科学,而且有深厚的社会科学基础。要在规划设计、工程施工、选种育苗、栽培管护等方面加强科学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气候及水源等自然因素,引进外来先进经验,确定方案,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科技含量。
4.2.2 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大城市园林绿化的资金投入。建设生态城市,需要有大的资金投入。如果仅仅靠市财政投入肯定是达不到预想目的的。必须树立市场化运作的理念。一要发挥投融主体的作用,注重培育新的市场主体,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绿化建设,以解决城市绿化资金“瓶颈”问题。二要制定政策,通过采取以“土地换绿化”、绿地经营权转让等形式来承担绿化建设,解决资金急缺的矛盾。按照“谁绿化、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推动民间资本投资绿化。三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植树造绿政策,通过共建、认建、认养、认管、绿化达标、转让冠名权及广告权等形式,发动社会参与城市绿化建设。以此形成一个多元化投资建绿的良好氛围。
5.建设生态城市意义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结语: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目标并不是高不可及,只要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融合进城市规划与管理领域,变单纯的建筑规划为社会、经济、自然综合规划、加强管理,我们就一定能将理想变为现实。创造出富有时代风貌特色、高效、和谐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①李子君.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J].自然生态保护
②郭虎.如何建设生态型城市[N].学习时报
③崔雪松.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
④杨晓丽.浅谈城市规划生态性的重要性[J].科技论坛
⑤李瑞昌.关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⑥陈金印,王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第三篇:生态园林设计配置论文
1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
1.1调和原则在生态园林设计中,选择的植物要遵循调和原则。要使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外在环境,如建筑物等物质有着相互协调、相互撑托的作用,让人们对生态园林的设计有一种美的感觉,适合人们的观赏,也让整个生活环境有一种平静、舒适的氛围。1.2统一原则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对植物的配置也要遵循统一原则。所谓统一是指在植物的选择比例上要恰当,在植物外形的选择上要跟前面所选择的植物进行适当的调和,或是在植物颜色的配置上也要错落有序,不能让人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1.3均衡原则在对植物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现状,根据周围的环境现状设计一个规则的或是不规则的生态园林,让人工的生态园林与自然的园林相互依托。因为如果周围的植物枝繁叶茂,并且是一簇一簇的,颜色是浓厚的,这样会给人一种疲倦的和压抑的感觉,不利于生活的舒适,所以在生态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清雅的植被,这样就可以综合周围的环境,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1.4韵律感及节奏感原则所谓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生态园林中是指给人一种视觉美感,各种植物整齐有规律的配置。例如,对于比较宽阔的道路上,可以种植一些品种相同的植被以相等的距离分别的树立在道路两旁,或者按不同的距离有规律地种植不同品种的植被,如小灌木。这样有规律性的配置可以让人在行驶道路中有放松的心态。1.5生态位原则生态位是指一种植物在整个生态环境所处的地位,它的功能作用以及它与其他植物的关系。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也要充分地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位因素,合理地选择配置一些相互依赖的植物,尽可能地避免物种为了争夺水源或是阳光而出现让另一种植物陨落的现象,让各种植物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群落。
2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方式
2.1观花与观叶植物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相结合是指在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中多种植一些颜色多变的植物,这样不但可以观赏到颜色艳丽的花朵,也可以观看到颜色淡雅的绿叶,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得园林变得让人舒适。例如可以种植一些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树等,或是可以在生态园林里配置一些颜色深浅不一的植物,形成层次感,如在同一景观中可以种植颜色是淡绿色的草坪、深绿色的樟树、暗绿色的油松等,形成对比的色彩,形成不同效果的观赏意境。2.2注意层次在拼花艺术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花木的层次、色彩的搭配,当花木的层次与色彩的搭配恰如其分时,那就是一件完美的作品,会让欣赏它的人有着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样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也要注意让不同的叶色、花色的植物搭配合理、凸显层次感。如可以将1米高的杨树、2米高的枫树、3米高的松树进行从低到高的排列,这样既可以呈现多层的树种,又可以观看到不同颜色的植物。2.3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植物配置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一年四季单调、雷同的特征,那这种植物的配置是非常失败的,不符合生态园林设计的要求。所以在植物的配置过程中,我们要追求一种春天繁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落叶飘黄、冬天白雪皑皑的意境,这样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观赏亮点,这样的配置也显得不做作,突出自然的特征,可以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感受到一年四季的变化、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发展。例如,要设计一个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愿景图,可以做以下选择:在春天选择早早开花的迎春花,让它首先告诉人们春天已经到来了;接下来选择平常的桃花、杏花,最后在晚春时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玫瑰花等。在夏天的时候,选择一些紫藤萝等。在秋天的时候,树木枯黄,选择枫树、银杏等种植。最后是冬天,显示冬天特有的寒冷,可以选择油松、松柏、梅花这类植物,它们在冬天开得正茂,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总之,在植物的配置上,我们要遵循的理念是一年四季都有花、一年四季都有树。2.4草本花卉可弥补木本花卉的不足所谓的草本花卉弥补木本花卉就是在以木本花卉为主要的植被下,配置一些草本花卉,让木本花卉不显得单调、乏力。如可以在木本花卉桃花树下配置万寿菊等草本花卉,使得不再是粉粉的一片,变得颜色多样化。同时,在配置园林植物时也要考虑到各种植物的色泽、形状、寿命、生长地势等综合因素,使各种植物能够相互协调,并且在配置植物时还要将周围的地势地理加以考察,如周围的水池宽度、草坪的广度等。
3生态园林产生的效益分析
3.1景观效益生态园林中多种植物的合理配置让周围的环境显得优美、舒适。相比单独的零星点缀、稀稀拉拉的植物来说,它追求一种整体的效果,让人们有着整体的意识,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下营造出丰富多彩、颜色各异的植物群,也能够满足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绿色自然的满足。同时,生态园林中植物群落与道路、各种建筑物来说更具有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象征,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3.2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是指生态园林中的植被可以充当城市清洁工的作用,园林中一簇又一簇的树木、草坪、花卉不仅可以吸收城市空中有毒的气体与颗粒,释放出新鲜的氧气,还可以减少周围的工业对当地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减少城市的噪音等,让人们的夜间生活安静祥和。3.3社会效益在生态园林中,就现在的公园来说,人们在公园里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休闲、娱乐的活动,强身健体,释放压力,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生态园林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启发着人们要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护大自然。
4结语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并不是简单地将各种绿色植物叠加在一起,而是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植被的配置,目的是让人们在生态园林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让人们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
第四篇:关于生态园林设计论文
一、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
1.1调和原则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选择的植物要遵循调和原则。要使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外在环境,如建筑物等物质有着相互协调、相互撑托的作用,让人们对生态园林的设计有一种美的感觉,适合人们的观赏,也让整个生活环境有一种平静、舒适的氛围。
1.2统一原则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对植物的配置也要遵循统一原则。所谓统一是指在植物的选择比例上要恰当,在植物外形的选择上要跟前面所选择的植物进行适当的调和,或是在植物颜色的配置上也要错落有序,不能让人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
1.3均衡原则
在对植物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现状,根据周围的环境现状设计一个规则的或是不规则的生态园林,让人工的生态园林与自然的园林相互依托。因为如果周围的植物枝繁叶茂,并且是一簇一簇的,颜色是浓厚的,这样会给人一种疲倦的和压抑的感觉,不利于生活的舒适,所以在生态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清雅的植被,这样就可以综合周围的环境,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1.4韵律感及节奏感原则
所谓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生态园林中是指给人一种视觉美感,各种植物整齐有规律的配置。例如,对于比较宽阔的道路上,可以种植一些品种相同的植被以相等的距离分别的树立在道路两旁,或者按不同的距离有规律地种植不同品种的植被,如小灌木。这样有规律性的配置可以让人在行驶道路中有放松的心态。
1.5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是指一种植物在整个生态环境所处的地位,它的功能作用以及它与其他植物的关系。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也要充分地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位因素,合理地选择配置一些相互依赖的植物,尽可能地避免物种为了争夺水源或是阳光而出现让另一种植物陨落的现象,让各种植物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群落。
二、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方式
2.1观花与观叶植物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相结合是指在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中多种植一些颜色多变的植物,这样不但可以观赏到颜色艳丽的花朵,也可以观看到颜色淡雅的绿叶,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得园林变得让人舒适。例如可以种植一些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树等,或是可以在生态园林里配置一些颜色深浅不一的植物,形成层次感,如在同一景观中可以种植颜色是淡绿色的草坪、深绿色的樟树、暗绿色的油松等,形成对比的色彩,形成不同效果的观赏意境。
2.2注意层次
在拼花艺术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花木的层次、色彩的搭配,当花木的层次与色彩的搭配恰如其分时,那就是一件完美的作品,会让欣赏它的人有着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样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也要注意让不同的叶色、花色的植物搭配合理、凸显层次感。如可以将1米高的杨树、2米高的枫树、3米高的松树进行从低到高的排列,这样既可以呈现多层的树种,又可以观看到不同颜色的植物。
2.3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配置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一年四季单调、雷同的特征,那这种植物的配置是非常失败的,不符合生态园林设计的要求。所以在植物的配置过程中,我们要追求一种春天繁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落叶飘黄、冬天白雪皑皑的意境,这样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观赏亮点,这样的配置也显得不做作,突出自然的特征,可以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感受到一年四季的变化、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发展。例如,要设计一个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愿景图,可以做以下选择:在春天选择早早开花的迎春花,让它首先告诉人们春天已经到来了;接下来选择平常的桃花、杏花,最后在晚春时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玫瑰花等。在夏天的时候,选择一些紫藤萝等。在秋天的时候,树木枯黄,选择枫树、银杏等种植。最后是冬天,显示冬天特有的寒冷,可以选择油松、松柏、梅花这类植物,它们在冬天开得正茂,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总之,在植物的配置上,我们要遵循的理念是一年四季都有花、一年四季都有树。
2.4草本花卉可弥补木本花卉的不足
所谓的草本花卉弥补木本花卉就是在以木本花卉为主要的植被下,配置一些草本花卉,让木本花卉不显得单调、乏力。如可以在木本花卉桃花树下配置万寿菊等草本花卉,使得不再是粉粉的一片,变得颜色多样化。同时,在配置园林植物时也要考虑到各种植物的色泽、形状、寿命、生长地势等综合因素,使各种植物能够相互协调,并且在配置植物时还要将周围的地势地理加以考察,如周围的水池宽度、草坪的广度等。
三、生态园林产生的效益分析
3.1景观效益
生态园林中多种植物的合理配置让周围的环境显得优美、舒适。相比单独的零星点缀、稀稀拉拉的植物来说,它追求一种整体的效果,让人们有着整体的意识,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下营造出丰富多彩、颜色各异的植物群,也能够满足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绿色自然的满足。同时,生态园林中植物群落与道路、各种建筑物来说更具有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象征,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3.2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是指生态园林中的植被可以充当城市清洁工的作用,园林中一簇又一簇的树木、草坪、花卉不仅可以吸收城市空中有毒的气体与颗粒,释放出新鲜的氧气,还可以减少周围的工业对当地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减少城市的噪音等,让人们的夜间生活安静祥和。
3.3社会效益
在生态园林中,就现在的公园来说,人们在公园里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休闲、娱乐的活动,强身健体,释放压力,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生态园林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启发着人们要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护大自然。
四、结语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并不是简单地将各种绿色植物叠加在一起,而是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植被的配置,目的是让人们在生态园林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让人们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
第五篇: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Smart City,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1、实现城市高效率运行
世界银行有一个测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达到实际应用程度85%的时候,在城市的GDP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财富能够增长2-2.5倍,就是现在一半的能源可以产出多一倍的财富。智慧城市使得信息成为了运营城市的新资源,信息技术与城市运作的有机融合,城市管理正在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走向“智慧化”,城市运行将更高效。
2、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而物联网涉及的技术是一个大集成,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包括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基础支撑产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和物联网应用服务业。物联网产业链与当前的通信网络产业链相似,最大的不同在于物联网产业链上游增加了 RFID 和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制造产业,下游增加了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特别是物联网上游传感器制造业意味着庞大的市场潜力。
3、满足居民幸福生活 智慧城市通过一系列智慧工程,构建和谐稳定、经济良性发展,安全、环保、宜居的城市,营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通过智慧医疗系统使得居民身心健康得到及时有效护理,同时有效破解当前医疗资源有限、分配不平衡的难题;通过智能交通使得出行更为顺畅,高效率运用城市道路资源;通过智慧食品供应链使得居民能够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智能家居给居民营造一个安全、智能、舒心惬意的家庭环境;智慧城市平安应急体系可以有效监控城市治安状况,从而及时有效处理城市犯罪和突发事件,营造平安城市环境,等等。在国外,技术正在使一些国家和地区脱贫。比如,印度,拥有世界上1/6的贫困人口,随着智能手机普及,手机正在为他们创造实质性的工作和教育机会。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智慧城市发展方兴未艾
自近年智慧城市的理念提出以来,关于智慧城市的发展已从概念和模型阶段全面进入规划和建设阶段,中国在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以后,智慧城市也进入了大规模建设阶段。据工信部《2014年ICT深度报告》统计,目前中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以上城市(241个)、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51个)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也并不再神秘,如市民卡、校园通、手机挂号、手机银行、电子政务等,都早已在一些城市推广应用。
(二)整体发展落后且发展不平衡
在第六届(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和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结果。2014年智慧城市评估满分为105分,平均得分为40.1分。其中得分最高城市为无锡总分77.2分,得分最低城市为齐齐哈尔总分为17.6分,相差59.6分,说明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水平差距还较大。区域差距也存在,2014年将选取的100个城市样本按照经济地理区域划分为东北部、东部、中部、西部四个区域进行分析。东部地域智慧城市发展水平领先于其他地区。本次参评的100个城市样本中,副省级及其以上城市36个,地市级城市54个,县市级城市10个。从整体上看,副省级及其以上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明显高于地级和县级城市,从具体得分情况看,副省级及其以上城市平均得分为分49.6分,得分率为47.2%;地市级城市平均得分为35.5分,得分率为33.8%;县市级城市平均得分为30.4分,得分率为29.0%。
(三)政府主导为主、资金供给乏力
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上,政府主导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模式,好处是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并且为创新发展的战略提供良好成长环境。但是无论是添置设备、整合数据、统一端口还是选择购买服务、融资租赁等,都将是一笔很大的投入。更何况这只是前期投入,后期的运维升级等等更加需要长久的投入。政府投资资金供应不足会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半途而废。
(四)服务导向不明显,公众参与度差
全球智慧城市投资比例服务占56%,软件占18%,硬件只有26%,而中国跟这个刚好相反,硬件占73%,服务仅仅是20%,而软件只有7%。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确存在重视硬件、轻视软件、轻视服务,缺乏市场导向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把智慧城市当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注重投巨资购买容易量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但忽视了方便市民的应用开发和普及推广,对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具体实惠和改变看不到。导致系统功能与民众实际所需相去甚远,达不到真正的便民就无法做到大面积的应用和推广。
(五)资源共享不足、缺乏特色 一是信息资源共享不足。在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后,许多城市就盲目上马一批项目,各个部门也各自为政,形成大量信息孤岛,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城市之间、部门之间、政企之间的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二是资源共享不足智慧城市技术推广效率比较低,打个比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就像我们的手机一样,起初我们有许多品牌,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技术壁垒,包括充电器都不一样,接口都不一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使用不便和资源浪费。美国就成立了一个名为“美国代码”的组织,来促进一些城市机构或编程产生的关于智能技术也适用于其他地方,创立者詹妮弗帕哈卡说“其核心就是共同需求,可以采用共享和可重复的解决方案。在这个预算不断削减和需求增加的时代,如果每一座城市都独立行动,它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建设智慧城市也一样,技术资源要尽早统一起来。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又缺乏特色,有的城市规划定位不清晰,不考虑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产业结构、经济状况、人口因素和城市特点,将时下流行的先进的信息技术都加载堆砌到城市之上,一股脑地购买设备、建设机房、建云中心、铺宽带网、搞产业园、开发房地产,智慧建设与城市需求存在严重脱节,很有可能建好之日就是废弃之时。
(六)智慧城市的安全性保障低
智慧城市还是一个新兴的事物,人们对智慧城市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也没有积累更多的安全运行和管理的经验,这必然会造成智慧城市管理上的脆弱性。主要的安全性问题包括:
一是智慧城市新技术的脆弱性。智慧城市的许多技术核心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比如传感器,中高档传感器产品几乎100%从国外进口,90%的芯片依赖国外。广泛使用国外技术和产品将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核心技术所有国可以根据需要实施定向性、隐秘性侵入。
二是智慧城市广泛的互联网联接,不能保证所有的终端都是安全的,终端本身以及终端上的不安全应用均可能存在大量的危险。随着美国前情报人员斯诺登披露出“棱镜”计划,敲响了信息安全的警钟。三是云计算和通信基础设施可能存在尚未掌握的安全漏洞。一般来说,云计算和通信基础设施由专业的服务提供商进行维护,可以大大增强其安全性,但是做不到绝对的安全,还会存在可以被人利用的信息安全脆弱性。云计算的停机会使智慧城市变成僵尸城市。四是智慧城市应用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安全漏洞,这与智慧城市应用的设计与开发有关,有经验和能力强的开发商提供的系统可能会比经验和能力欠缺的开发商提供的系统可能会更安全可靠些。
三、建设健康的智慧城市
(一)政府主导,企业、公众共同参与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规模推广阶段,因此政府的顶层设计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意义重大。政府聚集了行政资源和决策权,但是政府不能包揽一切,智慧城市建设实际上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和技术进步与发展,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而这需要企业、居民等各方参与和利益分配。
政府层面来说,要抓紧转变政府职能,做好顶层设计。一是明确建设目标。建设智慧城市存在一个要建设什么样能级和水平的问题,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认清城市的现实管理需求。二要突出规划设计、强化机制创新。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一系列机制创新,比如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咨询指导、信息联络等相关工作机制,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物联网建设标准等技术标准,尽快出台相关信息安全规范,保障未来大数据分析应用的数据安全等等。
从社会层面来说,发挥政府规划和引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放开准入、放开市场,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新机制,开创新局面。选用众包、竞赛等方式引导民间开发应用程序。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通过开放政府数据和资金奖励,吸引软件开发企业和自由黑客开发设计应用程序。除了能产生头脑风暴,还产生了一些可广泛应用的程序,大大节约了智慧城市得建设成本。
(二)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
国内大中型城市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先进性方面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已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但在信息化应用、普遍服务和全民信息教育方面仍有相当距离。例如,首尔开展“百万人信息化教育”的泛政府性活动,还将信息化教育普及的重点集中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新加坡在大规模推进信息化过程中,也伴随着庞大的教育培训计划。伦敦政府甚至还以立法形式规定,在全体中小学中将信息技术从原来的选修课全部改为必修课,并对教育经费也做了严格的规定。
(三)选择合理切入点、突出本城市特色
智慧城市体量过大,在过去几年里进入者都做了不少尝试,但目前仍只能看到单个案例,而缺少协同的原因是投资规模大、协调难度大,而效益产出不明显,用户体验和用户素质尚未达到预期。经济、政务、交通、就业、教育、医疗、环境、能源等多重领域我们目前的水平无法做到全覆盖,因此要认清城市的现实管理需求,选择建设的合理切入点。
(四)加快信息公开步伐
6月17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有效手段。美国总统奥巴马把大数据称之为“未来的新石油”,来代表其价值含量。如今随着信息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也相应提高,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政府可以更好的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最佳的服务模式。借助政府数据开放,美国的医疗服务业节省3000亿美元,制造业在产品开发、组装等环节节省50%的成本。”
所以我们应以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打破数据垄断,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政府数据资源运行机制,按市场规律和风险等级分级开放政府数据资源,授权和鼓励第三方参与政府数据资源开发,并向市场购买社会数据及服务,鼓励基于大数据的服务和运营模式创新。
(五)增强智慧城市的安全性
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目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最缺少人才,培养人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为了成为全球领先的数据分析中心,新加坡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可谓不遗其力。它与企业以及本地高等院校开展合作,确保毕业生获得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新加坡在数据分析领域开设了4个硕士课程以及5个本科课程,提供侧重于具体行业应用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在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协助下,亚洲顶尖学府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IBM将开展合作,共同成立新加坡国立大学商业分析中心。该中心旨在帮助在校学生以及在职人员提升商业分析领域的最新职业技能,为未来数据分析工作打好基础。
二是重视法制环境建设,提供持续发展保障。智慧城市的发展,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非常强调良好的制度法律环境。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信息化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国际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几乎每个信息化的建设项目或计划都有相关的立法和政策做保障。比如新加坡政府的“T2000”计划和“Infocom21”计划,纽约的“电子港”计划等等,无不首先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了扫清信息化建设道路上的障碍,国内城市政府也应该吸取国际都市的经验,合理地做好信息立法和政策制定。建立并完善大数据信息安全体系,厘清公民隐私权和公民知情权两者之间的界限,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数据应用法律体系,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被商业化、公民隐私权不受侵犯。此外,还应加快制定数据产权归属、保护以及采集、存储、加工、传递、检索、授权应用等法律法规,明确数据拥有者、使用者、管理者等各方的责、权、利。在全社会范围内征集鼓励和保护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和立法建议。同时,在制定法律法规时,还要注意与国际接轨,要注意符合WTO等国际组织的规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