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围绕特色产业做强农民培训
围绕特色产业做强农民培训
今年以来,****紧紧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整合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多层次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共举办高产魔芋栽培,生猪养殖,农村能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6期,培训新型农民达2000人(次)。
1、示范基地带动培训。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现代农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等载体,采取集中讲授、现场示范、座谈互动交流、能人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建成了优质魔芋生产示范基地2个,带动农户近300户;建成各类生猪养殖,农村能源,病虫害防治专业村12个,辐射推广先进实用新品种15个,带动培训农民6000多人。
2、科技服务助力培训。在各乡镇办组织开展农业综合技能培训活动,为农民朋友播放科技片,增强培训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专家们还开通免费服务热线,并与专家手机捆绑,随时随地回答农民咨询的农业生产问题。
3、整合资源抓培训。采取外地请、本地聘、内部选和“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等办法,建立了由本地“土专家”、农村经营能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人、区乡技术人员组成的培训力量。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突出高效特色产业重点,讲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控害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安全生态关键技术。目前,开展骨干培训7场次,骨干性培训农民达1200人(次)。
4、创新方式抓培训。充分利用群众集中培训的时机,聘请省、市专家围绕高效特色产业进行专题授课,并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和农民需求及时调整培训内容,由全面覆盖的普及性培训逐步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转变。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农闲季节以集中讲授为主,农忙季节以现场示范指导为主,采取手把手教、面对面讲,宣传培训向多点多面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011.11.12
第二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促进农业增收致富 ――辉县市冀屯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 冀屯镇位于辉县市西南20公里处,辖33个行政村,5.1万口人,85平方公里,45个基层党支部,1265名党员,是全省百强乡镇,河南省“五好”乡镇党委。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借鉴前一阶段创先争优活动的成功经验,在“实”字上做文章,立足于传统的食用菌种植优势,通过优惠政策调动、党员干部帮带培育、专业合作社示范引导、大项目拉动提升等措施,在全镇用小蘑菇撑起了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大舞台。
一、全民发动,做强特色经济实现增收
冀屯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是河南省食用菌示范基地,全省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目前,全镇食用菌大棚10000座,年产鲜菇1.5亿公斤,产值超亿元。为了实现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7336元的基础上增长15%的目标,镇党委、政府通过认真排查摸底,盘点全镇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元素,决心在传统的食用菌种植上求大作为,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支部承诺会、干部帮带对接会,筛选示范户582户,2328人,致富户438户,1752人,困难户912人,3648人,建立健全各类帮扶台帐11个,同时积极协调土地、金融等部门,在全镇掀起了又一轮食用菌种植高潮。目前,全镇新建食用菌大棚200座,镇党委、政府通过与
邮政储蓄积极争取,为益三村食用菌大棚种植户发放贷款300万元。预计2011年全镇新增食用菌大棚将达到2000座,解决3000人劳动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3000万元。
二、示范引导,规划农民创业园实现增收
为全面提升全镇食用菌种植水平,结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镇党委、政府同利民食用菌合作社、冀屯食用菌合作社等7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增收帮扶台帐,围绕冀祥新区,建立农民创业园,支持资金1000万元建立双孢菇示范园区,占地100亩,规划建设标准化菇房100栋,总裁培面积6000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标准菇房60栋;支持资金1000万元建立平菇示范园区,占地100亩,规划菇房2000座,目前正在建设;支持资金1000万元规划建设养殖园区,占地200亩,目前正在规划设计。预计通过三个标准化示范园区可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
三、全面提升,大项目拉动实现增收
为引导全镇食用菌发展走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镇党委、政府引进广东星河生物科技股份公司总投资10亿元的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项目,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明年5月份投产;投资2亿元的福建宏良食品,已完成工商注册。可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人均年增收在18000元以上,同时通过走“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产业聚集区。
我们决心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为契机,努力把冀屯建设成为全国最大食用菌鲜品生产销售基地,实现“蔬菜有寿光,食用菌有辉县”的目标。
第三篇: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强乡
——关于“大县做成强县,优势转为实力”的思考
近年来,台溪乡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和“大县做成强县,优势转为实力”的发展思路,立足乡村情,依托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乡毛竹面积6.1万亩,位居全县第二;茶叶面积2.6万亩,位居全县第一;油茶25636亩,位居全县第二。2009年全乡农业产值4.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50元,增长11.8%。
台溪乡是农业大乡,但受特色产业不突出,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农产品销路不畅,农业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不强等条件限制,还不是农业强乡。但是,台溪乡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地理优势。首先,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其次,自然资源丰富。全乡土地面积2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984万亩,林地面积27.74万亩。现已探明的有石灰石、大理石、辉绿岩、铁、铅、锌、金、银、煤、瓷土、钾长石等2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多,品位高。第三,地理位臵优越。临港工业园区、向莆铁路、尤莆和厦沙高速为未来的台溪发展如虎添翼,必将带动周边乡镇乃至全县经济飞速发展。
为了实现大乡做成强乡,优势转为实力,台溪乡结合本乡实际,就“大乡做成强乡,优势转为实力——做优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展开调研,并召开专题研讨会进行深入探讨,创新思路,创新举措,通过围绕特色抓科技支撑,抓产业化经营,抓流通服务,抓政策落实,不断做优做强毛竹、茶叶、油茶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强乡,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围绕特色抓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打造现代农业强乡必须依托科技力量作为重要支撑。台溪乡高度重视“科技兴农”的强大影响力,大力推广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培育打造富有本乡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1、加强农技培训,强化党员干部“双带”作用。毛竹、茶叶、油茶是该乡的三大特色产业,为进一步做优做强特色产业,转优势为实力,台溪乡立足实际,按照科技兴乡、人才强乡的发展思路,认真制定农村党员培训计划,并将毛竹高产栽培技术、茶叶生产技术、油茶栽培技术确定为今年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的主要课程。充分利用乡党校、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平台加大对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在毛竹、茶叶、油茶等产业的农技培训,普及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强化党员干部的“双带”能力,落实党员干部联系小组、联系村民,带动促进产业上规模、出效益。
2、打造产业品牌,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由于“碧叶馨、金云富、慈心园”等茶叶品牌的打响,台溪茶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近年来多次在省茶叶鉴评会上获奖。在今年的省名优茶鉴评活动中,该乡再次获得全省绿茶类金奖与红茶类银奖两个奖项。茶叶品牌的打响不仅拓宽了市场销路,也提升了茶叶附加值。但基于该乡毛竹、油茶的品牌优势不明显,亟待依托科技力量创建品牌,促进毛竹、油茶产业走上丰产、优质、高效之路,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附加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围绕特色抓产业化经营。
为了加快特色农业的产业化进程,逐步走上“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台溪乡以实施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大力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扩大农产品专业市场规模,不断增强农村试
验区建设的推力。
1、建基地,强示范。该乡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广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着力建设五个特色产业基地。烟叶基地:继续实施科技兴烟,确保年产烟叶1.3万担,实现收入1100万元以上。茶叶基地:高标准建设好台溪、盖竹等七个村2000亩的生态茶园示范片,计划完成低产茶园改造2000亩,新植500亩。油茶基地:继续抓好玉涧、莒洋、洋头等村500亩的油茶林低产改造示范片和坑美、七官场等村100亩的高效油茶林示范片建设,并在年内要完成油茶林低产改造、新植2000亩。毛竹基地:继续抓好台溪、莒洋、盖竹等村500亩的毛竹林低产改造示范片建设。蔬菜基地:利用冬闲田和山垄田发展蔬菜种植面积2000亩;借助高山片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发展反季节蔬菜1000亩,种植食用菌100万袋。要在着力打造五个特色产业基地同时,把培育茶叶、油茶、毛竹产业放在突出位臵来抓,努力将其建成在全县乃至全市有较大影响力的示范基地。
2、壮龙头,抓带动。加工是“生产—加工—销售”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增加品种类型、提升产品等级、增强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中存在许多家庭作坊、小型加工企业,虽然数量多,灵活自由,但规模小,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也不利于统一销售。要想打破这个瓶颈,就必须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高、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税收、融资、信贷、科技、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使之逐步发展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促进该乡油茶、茶叶、毛竹等特色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实行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并根据乡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重点在茶叶、茶油、茶籽粕精深加
工、等项目上深入挖掘,不断延长产业链条,通过精深加工和多次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创收致富。
3、培专合,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与专业协会等组织在调节生产者与政府、龙头企业、市场之间发挥了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为消除或减少由农户承包经营带来的信息不畅、抗风险能力差等弊病,该乡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本乡特色的生产、加工和购销型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支持专合组织和专业协会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代销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项目,增强对农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进而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当前,该乡拥有茶叶、沈峰油茶、丰园养蜂、富荣牛业、协和蔬菜等五家专业合作组织和一个毛竹协会,它们在拓宽销售渠道、拓展市场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围绕特色抓流通服务。
该乡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基础,以农业高产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村信息服务为重点,建立了公益性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全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应用型科技入户率达到65%。
1、科技服务。举办农业技术讲座,办科技专栏,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指导病虫害防治,发挥“农业155”作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服务,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2、信息服务。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平台适时发布一些对农民朋友有价值的商贸信息,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3、市场服务。加强农资监管,开展农资打假,规范农资市场,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创造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
四、围绕特色抓政策落实。
1、加强宣传,落实政策。认真宣传和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把各种政府补贴款及时兑现到户。积极探索山林、土地流转机制,减少耕地抛荒,加快土地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鼓励和引导山林、土地向种植大户和专业能人集中,逐步培育规模种植。积极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扩大政策覆盖面,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2、争取资金,加大投入。认真研究国家及省、市的强农惠农政策,策划生成一批农业项目,把争取项目资金作为推进该乡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向上争取支农资金加大对农田水利、烟田基础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的投入,同时引导利用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鼓励林农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投入特色产业开发。以项目为载体,吸引社会各界资金开发特色产业。
虽然该乡发展特色农业、推动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科技水平还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使该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促进台溪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第四篇:湖北宜都市围绕农民增收 做强柑桔产业
湖北宜都市围绕农民增收 做强柑桔产业
近几年来,宜都市立足自身优势,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审视农业,用产业化思维经营农业,围绕农民增收,做强柑桔产业,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2001年,宜都市被农业部、外贸部命名为全国首批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2002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柑桔生产优势区域,同时,纳入全省优势产业区域规划;2003年被省农业厅确定为优质水果工程示范县(市)和柑桔无公害创建示范县(市),目前,柑桔面积15.5万亩,挂果面积
8.5万亩,社会产量12万吨,年出口1.2万吨,柑桔产业系列产值突破2亿元,成为我市农业中生产规模最大、链条联结最紧、比较效益最高的产业,基本形成了育苗良种化、栽培基地化、生产标准化、加工专业化、经营市场化的格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尊重规律,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任何事物都是迂回曲折的向前发展的,我市柑桔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前些年,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认识不足,对柑桔产业发展产生了许多模糊认识:有的看到柑桔暂时销售困难,就认为柑桔市场已经饱和,对柑桔发展信心不足;有的看到别人柑改橙,柑改柚赚钱,就“一窝蜂”发展橙类和柚类。针对干部群众在思想和实践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我市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引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加快在发展中尊重和运用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一是请专家论证,对产业科学定向。2000年,我市邀请华农大、中柑所教授聚集宜都,虚心向他们请教问计。通过深入调研,专家们一致认为宜都是全国宽皮桔类栽培的最适宜区,应当侧重发展蜜柑,适当发展椪柑、柚类。专家的金玉良言,使困扰我们多年的品种定向认识得到澄清,解决了“今天想发展这,明天想嫁接那”的问题。降低了发展风险。
二是讨论交流,强化发展意识。结合学习WTO基本知识,我们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设立交流专栏,组织全市柑桔产业界人士畅谈国际国内柑桔产业发展趋势,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大家普遍认识到,加入WTO后我市的柑桔在国内外市场上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优势更加明显,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消除了柑桔发展“到顶论”的误区,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
三是培植典型,树立质量观念。我们每年坚持总结一批柑桔栽培大户、营销大户的增收致富经验,通过政府
工作简报和新闻媒体宣传他们的管理观、发展观、市场观、经营观,引导柑农看市场,找差距,逐步纠正了柑农在栽培管理中“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图眼前不顾长远”的错误做法,帮助农民树立了“优势就是潜力,特色就是卖点,质量就是市场,市场就是效益”的新观念,通过引导,近5年,我市柑桔发展面积新增7万亩,达到15.5万亩,基本上翻了一番,农村人平0.53亩,这个速度是我市柑桔历史上空前的。
二、强化管理,推进标准化生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柑桔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我们按照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湖北省农业厅的总体要求,以创建全省无公害示范县(市)为契机,把管理重点放在强力推进柑桔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上,促进了柑桔产业的换代升级。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专班,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供组织保障。近几年行政和技术两个专班,共有468人先后参加实施,做到了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检查,使标准化生产中的各项措施得到圆满落实。
二是制定标准,抓好培训,使无公害柑桔生产有章可循。在认真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比较的基础上,我市率先在全省制订了《柑桔技术管理规范》,2002年共印发单行本10万册,在全市上下广泛宣传,并按乡(镇)分块,组织培训120场次,培训农民12万人次。目前,在柑桔集中产区,有85%以上的农户掌握了《规范》所要求的技术要点,分散产区的45%的农户,熟悉了《规范》应操作的要领,标准的质量意识不断增浓。
三是弘扬文化,宣传品牌。为标准化生产营造氛围。宜都的柑桔文化,灿烂悠久。标准化生产中,我们既抓典型宣传,又注重品牌开发;既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又在传统柑桔文化上延伸,使这项工作富存成效。几年来,我们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生产、加工、流通、市场方面的典型46个,每一个典型在某一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带动作用。2000年,宜都蜜柑被省农业厅评为“十大名果”;2004年我市选育的“光明27号”,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鄂柑2号”;由我市科技人员编写的“优质柑桔生产考核岗位规范”一书即将出版;一部《优质柑桔栽培技术》科教片的全部镜头正在我市拍摄,年底有望举行首映仪式。所有这些,为我市柑桔产业发展和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把握原则,认真抓好各个环节措施的落实。在柑桔标准化生产中,我们结合宜都实际,提出了“品改、调肥、禁药、装灯、建地、种草、检测、监管、树牌、认定”20个字的操作方案。通过几年的实践,共完成品
改面积1万亩;每年推广生物有机肥8000吨;柑桔产区新造沼气池500个;桔园种草和覆盖8万亩。今年由政府每盏补助150元共推广“害虫诱杀灯”1800盏,为农民直接增收1000万元。全市柑桔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6.1万亩,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
五是强化检疫,扎实抓好大实蝇防治。为确保柑桔产业健康向前发展,近几年,我市在抓好种苗、产品调进、调出检疫的基础上,集中领导、集中资金,展开了围剿“大实蝇”的歼灭战,去今两年,市财政投入经费80万元,购药物168吨,挖虫蛹10.6万个,防治面积达到4.26万亩次。杜绝了疫病传播途径,收到了良好防治效果。
三、创新理念,用产业化思维谋划发展
在推动柑桔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精心组织实施了三大发展战略,有力地增强了“宜都蜜柑”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实施“一主三化”发展战略。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提升柑桔产业档次,用产业化的思维谋划柑桔产业发展,加强招商引资,加强对外联合,促进了产业转型。市政府在省道红东公路旁辟出专用地组建清江绿色产业加工贸易园区辅之于配套服务和优惠政策,吸引浙江丰岛集团、湖北清江水果开发公司来宜投资兴办了柑桔加工园。目前全市拥有年加工桔瓣罐头2万吨的企业的一家,2000吨规模的果蔬气调库企业一家,柑桔洗果打蜡处理加工厂达到51家,生产线60条,年加工能力30万吨。二是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全市每年都不定期举办柑桔发展成果鉴评会,聘请上级业务部门的柑桔专家;对各乡(镇)选送的样品进行鉴评,不断为各地开发新的精品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同时,进一步规范好柑桔交易行为,通过柑桔协会进行行业自律,对打蜡后的柑桔实施“三统一”,即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商品包装样式、统一对外宣传,逐步打造了“宜都蜜柑”的精品形象,提高了市场消费品位。现在“宜都蜜柑”不仅占据了北方的主要市场,而且也打入了欧美等国际市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三是实施项目兴柑战略。以省农业厅、华农大、中柑所等单位为技术后盾,先后实施了“柑桔一调三增项目”,“柑桔948项目”,“优质水果工程项目”、“湖北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场项目”等,为我市柑桔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总投资820万元的湖北省国家级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场已基本建成,目前,已储备国内外柑桔新品种100多个,拥有组织培养室、检测中心、温室、网室面积近5000平方米,已向社会提供优质苗木300万株,今年该场可向社会提供优良柑桔苗木120万株,正在向“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科技,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效益”目标迈进。
四、领导引导,运用新机制激活柑桔产业活力
为了确保柑桔产业既发展,又壮大,我们坚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行了一系列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一是实行“六个一”的领导负责制度,即一个产业、一名市级领导、一名科级干部、一套技术专班、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业协会组织、一定数额的工作经费,做到了任务明确,权责具体,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产业实施的连续性。
二是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每年年初,市委、市政府都以文件形式,将全年柑桔发展面积、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基地创建面积以及加工企业引进培育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和市直有关部门,签订责任状,缴纳风险金,由市委、市政府“两办”定期督查,通报进度,年终结帐兑现。
三是实行公开招标制度,对于各地每年新发展所需的苗木,由市政府统一通过市政务公开中心发布需求公告,明确竞标条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2000年以来全市共招标苗木3次计300万株,不仅保证了苗木质量而且减轻农民负担200万元。
四是实行项目倾斜制度,将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捆绑起来使用,优先扶持农户用于柑桔基地开发。近几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基地开发资金5000多万元,其中农业项目就达到2000万元,发挥出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五、部门配合,营造做强柑桔产业的氛围
招商引资工作离不开好环境。柑桔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需要好的环境作支撑。在柑桔产业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我市各级各部门以追求农民、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倾情奉献,为做强柑桔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规范服务,市农业部门开通了农业信息网,定期利用网页和技术资料向农民发布市场价格信息、强导农民适时销售柑桔、避免因惜价待售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成立了宜都市柑桔协会,负责对无公害生产基地范围内的柑农提供技术和收购服务。
二是保障安全。对不同地区的柑桔生产大户和加工企业,由所在地公安机关挂牌保护,对来宜都收购柑桔的各地客商只要客户愿意,村组安排专人协调,帮助其维护收购秩序。
三是疏理通道。柑桔销售交易季节,市政府每年都组织公安、农业、交通、工商等部门联合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对外地买柑、本地售柑的车辆免收过桥费,面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随时接受社会监督。
虽然宜都柑桔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领导要求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条款还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是果品内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果形外观的商品度不够。这次会议以后,我们将认真总结柑桔产业发展的正反经验,进一步做好无公害管理工作,以“提高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默默奉献,扎实工作,为做强和壮大柑桔产业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立足乡情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立足乡情做大特色产业蛋糕
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建设,难点在农村,重点在乡镇,工作突破口与发展潜力也均在乡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新形势下,在发展经济当中必须注重打造特色农业产业,抓住工业能源优势,统筹协调经济结构,妥善处理主要矛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深入,形势要求乡镇经济的发展实现又好又快的目标。为此,我们必须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用好国家政策,发展特色经济,才能更好地促进本乡产业经济的发展。
一、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农业经济,扩充乡镇财源渠道。
禄峒乡属亚热带气候,这里长年降水丰沛,气候条件好,具有较好的发展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势,充分的合理利用固有的的耕作田地、水利等自然资源优势,稳定水稻、玉米、黄豆等粮食传统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实施粮食生产稳定“三农”,积极发展“烟、蔗、桑”等特色农业产业,实现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富民战略。
1、继续稳定稳定传统粮食农作物面积,实施保障民生工程;在当前全球粮价上涨的形势下,必须要保证现有耕地面积这一底线,保证粮食增产这一关系民生的大大问题,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推广优质品种的种植,加强农民农技培训,倡导科学种植,提高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水利设施、农业排灌工程建设,避免洪涝灾害影响粮食生产的增长;切实认真落实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打击擅自提高农资化肥
1的违法行为的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民增产又增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粮食农作物的积极性,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产。为其它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发展“烟、蔗、桑”是特色产业,打造富民工程。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及社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优势产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南烟北桑”结构调整战略,打造特色农村经济板块,推动产业化进程。首先要大力发展烤烟产业,做大做强“黄金叶”这一蛋糕。一是加大实施力度,优化烤烟产业生产的布局,增加烤烟生产面积,形成规模化生产,目前禄峒乡烤烟生产面积3500亩,生产干烟超万担,主要分布在禄峒街、耀峨村、福进村这一片,发展潜力良好的还有平江片三个行政村、荣劳片的大史村、伏龙村等,烤烟面积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时下最要紧的是要加快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使具备烤烟生产的地区形成集约化生产模式,让还没有完全具备烤烟生产的地方能够发展起来,调动全乡人民参与开发黄金叶烟的热情,力争2010年种植面积6000亩,收购干烟2万担。二是用足国家有关政策,争取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目前,有禄峒乡、福进村、耀峨村、大史村四个行政村3500亩适合烤烟产业耕作面积被国家烟草总局意向作为规划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示范点进行规划建设,按照规划建设的内容包括:普及烟草烤房标准化建设使用、实施耕地面积的田园化建设,推行水利设施的标准化使用。这将大大的提高群众参与烤烟生产的积极性和提高农业耕作生产的产出的效益。三是建立完善的烤烟种植、烘烤、销售“一条龙”科技扶持服务体系,从“软件”上全力支持烤烟产业发展;随着禄峒烟站的规范建设,进一步优化烟叶销售服务质量,强化
烟站工作人员队伍的科技培训力度,为新旧烟农提供完善的,全方位的烟草种植科技服务。同时利用“农家课堂”,远程教育设备等方式大规模培训农民,整体提高农民的素质。四是完善农业产业生产保障体系;针对参与烤烟产业的农民具有抵抗自然灾害等其他风险较低的特点,为减少农民受灾的风险,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烤烟产业特种保险业务,让大众承担个人农业生产的风险,从根本上解除农民参与烤烟生产的后顾之忧。
3、做好“蔗、桑、菜”等农业产业,实现群众群众收入多元化。桑蚕的种养,应当建立价格保障体系机制,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做好蚕茧上市的协调服务工作。扩大甘蔗生产面积,顺应国家糖价上涨的大好势头,搞大做强“甜蜜事业”;再次是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紧紧依靠靠近县城的区位优势,以及铝工业园区发展带动的城镇消费增加,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规模。
二、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工业经济,增加乡镇经济总量。
结合地处北面乡镇,铝土、硫铁矿储藏丰富特点,把握我县实施“南锰北铝”工业发展战略方向,紧紧围绕“铝〃硫铁”大做文章,全力服务铝、硫铁工业,打造特色工业经济板块。
1、继续优化组合现有的硫铁等工业,转变生产方式提高效益;发展工业的基础资源方面禄峒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原有的企业基础之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节能减排放在引资优先的位置上,杜绝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进行本辖区。
2、放长眼光,着手谋划服务铝工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从目前的发展态势,过不了几年,禄峒乡将成为县铝工业基地重要的材料供给基地,我们要从
长远进行规划,包括厂址、污染的防治方面进行科学论证规划,同时对本乡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必须服从服务于铝工业发展潮流,同时要理顺解决将要到来的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
三、建立可行机制,规避制约因素。
在发展特色经济当中,必须正视自然条件、发展起步晚、基础设施滞后等制约发展的主客观因素,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完善经济发展保障体制机制,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
一是打破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用足国家关于发展烟区所实施的扶持政策,加快实施禄峒-耀娥-福进三个村5000亩现代烤烟示范基地规划建设,同时对大史、平江片荣劳片三大潜力烟区的水利网络系统建设,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排灌条件。降低烟叶生产成本。
二是破解生产资金短缺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