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家许一力: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许一力: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腾讯财经)
经济学家许一力撰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概念刚刚被提出来,各方面的探讨也正在火热的进行中,无论是关于“新型”的概念,还是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城镇化最本源含义就是指城市人口的比率增加。
什么叫作新型?
如果我们设想一种最简单的城镇化的方法,那就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大量实施农业机械自动化,这样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按农民人均耕地不低于1公顷计算,保持全国1.2亿公顷的耕地总面积只需要1.2亿农民就够了。而现在中国农村的劳动力至少在4亿以上,会有3亿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进入城市。但是我们的城市化能这么简单来操作么?
显然不能,这么多农民到城市干什么去呢?这会出现社会动荡的。这就是过去几十年,为什么我们中国不在农村实施农机规模化自动化的原因。这些农机并不是研发不出来也不是买不起,而是出于稳定的考虑。
那么现在提出的新型的城镇化显然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我国现在的城镇化率正好在一个临界点上—50%。
从发达国家来看,当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人口城市化率达50%时,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逐渐淡化,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就会大面积地出现。
考察率先进入城市化的发达国家发展史,就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在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过程中,也悄然发生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比如英国,从1760年开始到1850年,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城市化率由10%上升到50%,正好达到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的起点。英国就是全世界第一个走上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的国家。1850年后,英国铁路通车里程迅速扩张,从不到1万公里到1870年的2.2万公里,20年间翻了好几倍,密集的铁路网将全国的城市联系起来,又扩大了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乡村城市化”
美国的城镇化的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1920年,美国人口城市化率为50%,达到了城市化道路转型的起点。美国的结构型城市化并不是像欧洲的农村城市化,而是郊区城市化。当时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化的中心,汽车产业、电气和房地产三大产业发展非常快,这三大产业又与城市化向郊区城市化的转型密切相关。比如汽车产业,至少增加城市人口2000多万。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汽车进入家庭创造了条件,大批中产阶级已有汽车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美国的公路建设大发展,仅乡村公路就达300万英里,逐步形成了联结城乡的全国公路网。汽车和公路的发展使得人们在郊区生活更方便,建筑商们在郊区开发大批条件更好的住房,大批中产阶级也陆续从市区转移到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美国的城镇化率现在超过70%。
除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乃至不少发展中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样的城市群、城市带或都市化地区,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已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的普遍现象。
而现在,中国人口城镇化率为50%左右,已达到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向结构转换型城市化转变的“转折点”。我们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提出新型的城镇化思想,其实就是类似于欧美的那种结构转换型城市化。
如果参考欧美或者日本的发展历程,现在我们现在的城镇化跟过去几十年比会有本质区别。
1、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我国接下来的城镇化会出现类似于美国的郊区城市化,即使因为东方人爱热闹爱聚集的本性,基本上也会逐渐朝这方面去发展。我们中国的人均土地面积并不少,但是人均土地供应却很少。在郊区,我们能看到大量空置的土地,这些土地并不属于耕地,但是因为历史原因,比如属于军队的或某部委的,国土部门无权管理,而一直得不到开发而浪费。造成土地供应的极度紧缺,土地价格极高,房价自然也高。
这种状况在接下来可能会逐渐改善,我们也期待着出现欧美那样的郊区城市带。城中区和郊区需要修建大量的地铁、城铁和公路,这是未来的一大趋势,现在发改委都在大力批这方面项目。
当然,城市化的发展必然无法摆脱我们前面提到的农村居民购房的问题。房价并不一定就会推高,政府会以保障房等的建设来增加供给,减缓房价上涨,而且又不让房地产建设减下来而造成经济波动。而且新型城镇化必然带动的是土地改革。已城镇化的农地问题有望率先解决——比如深圳已经开始试点小产权房转正,未来小产权房可通过在土地利益上给予政府一定补偿的方式来获得转正资格。
2、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过去十年,中国经济赖以维持高速增长的动力背后便是城镇化,但旧的城镇化路线显然有着极不科学的一面。地方政府推行的城镇化工程多以粗放型为主,在看中投资对于经济拉动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城镇化背后的意义。
比如我们来看一项数据,在过去的几年中,与日本的快速发展时期相比较,中国GDP每增长1%,其背后“消费”掉的土地面积却是日本的8倍。而中国的平原面积大概只有总国土面积的13%左右——在中国并没有很多土地能够被以这种利用率消耗掉。而就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粗放用地的同时,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却并没有相应的被建造起来。城市低密度盛行导致了更多、更长距离的交通通勤和对小汽车的过分依赖,引发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这种城市的低实用性导致很多政府斥资打造新城利用率极低。
简单地说,新型城镇化将会从城市面积的扩张,变换到城市生活质量的扩张上。这也正是当下,提出新城镇化建设,对于中国经济及人文环境的意义所在。
(此文根据评论员评论内容整理)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是发展新红利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辜胜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型城镇化有六个特点,要实现六个转型,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从偏重物的城镇化特别是土地的城镇化向重视人的城镇化转变,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
2、从城镇市民-农民工的二元结构向居民待遇一体化转变,强调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从数量增长型城镇化向质量提高型城镇化转变,更加重视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益;
4、从粗放式高物耗城镇发展方式向集约型低碳绿色的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
5、从单纯“做大”城市规模向“做好”城市群、“做多”中小城市转变,更加重视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
6、从四化“分离”向四化“同步”转变,健康城镇化要有坚实的产业支撑,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稳增长的最大新引擎。当前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而最大的潜在内需来自于城镇化。城镇化是驱动消费和投资增长的结合点,一方面,会驱动大规模消费增长,另一方面,又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房地产投资,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驱动力。有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可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是继人口数量红利之后的发展新红利。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2013国考申论热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背景链接】
中央党校研究室赵杰博士说,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强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时,往往顾此失彼,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此外,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挤占耕地,另一方面青壮劳力外出土地撂荒普遍。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亿万农民工离乡离土,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和老人、春节超级拥挤的交通等新的社会问题牵动亿万普通家庭。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标准表述】
[问题]
其一,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而城市人口机械性增加过快,就业岗位竞争压力大。
其二,选择经济发展渠道审核不严谨,不科学,不统筹,从而造成道路不畅,交通堵塞;
其三,学校不足,学位短缺;供水、供电、供气紧张;
其四,垃圾处理不了,浊水横流,河流污染,环境破坏;
其五,农民工问题和就业问题解决不理想,社会治安恶化,公共设施建设落后。
[新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内涵:一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二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三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四是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意义]
其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新型城镇化将推动产业积聚和升级;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差别。
[措施]
首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放宽直至放开城市和城镇的户口迁移的准入限制,实行按居住地管理的户籍制度;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以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切实解决农民工实际生活困难,对进城农民给予充分的身份认同,同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农民提供基本社会福利。逐步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合理引导要素集聚,实现土地集约式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城镇化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长远的规划布局。二是创新市政基础设施的筹资、运营和管理模式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促进城镇设施为农村服务,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三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进以高新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推进产业特色化发展。
再次,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要合理统筹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注重提供就业机会和打造创业平台,为提高收入和消费水平提供支撑;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开发和利用,发挥企业主体和政府引导扶持作用,促进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提升城镇化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意识。
第四篇:经济学家许一力:国外官员如何做财产公示?
许一力:国外官员如何做财产公示?
(腾讯财经)经济学家许一力撰文:尽管我们说,是中国特殊的国情造成了人多官多的现状,而更是小部分人的腐化才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比较坏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历来在廉政方面的监督管理,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被动的情况。
政府确实是在逐渐改善这一问题。就在几个小时前,广东省纪委最新确认,正分别在粤北和珠三角地区各选择一个县和一个区试点,开展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并在一定范围公示。
从这一点出发,不少国外先进的经验是值得国内政府用以借鉴和学习的。在国外,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被称为“阳光法案”,全世界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将“官员财产申报制”入法。
先来看日本,如果想知道公务员持有什么资产,甚至可以在网站上可以轻松浏览资产公开情况。官员需公开的资产项目包括:只要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土地、房产、存款、有价证券、高尔夫会员证、债权债务等都需申报。而且公布人员包括配偶和子女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在职期间不能交易有价证券、不动产及高尔夫会员证,持有的股票要交由信托银行,且不能变更股票。
我们的邻国俄罗斯则是通过了《反腐败法》,公务员应公开申报其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的收入、房产、资产和收入情况,官员只能接受价值在3000卢布以下的礼物,任何超过这一价值的馈赠将被视为国家财产。政府官员如欲辞职而前往相关商业或非商业机构任职,须提前两年提出申请。俄罗斯简化了司法程序,以便更易追究涉嫌腐败的官员。
可见,就当下各国的例子来看,对于财产申报的范围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国家规定所有的公职人员都需要进行详细的财产申报:比如俄罗斯、尼日利亚、新加坡等。而以美国、韩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则规定只有达到一定级别的官员需要进行财产的公示。但除此之外,大部分国家对于需要公示的财产范围给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需要公示的不仅仅是公职人员本身,更包括其配偶和子女。相比之下,国内当下实行的监管措施确实是被动了一些,这才会导致类似房叔这样将房产划于亲属名下而长期没有被发现的情况出现。
在申报的财产范围上,各国的标准也是不一而足,美国法律规定的申报内容包括劳务所得、投资收益甚至是买卖交易情况,接受赠与或者备尝的情况等等事项都要申报。日本需要申报的资产项目包含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土地、房产、存款、有价证券、债权债务等诸多项目。韩国则更加夸张——任何超过500美元的汽车、现金、债券、珠宝等都必须申报。
相比来讲,中国在这方面的法规还有很大的空间亟待完善。所幸的是,我们已经在改革上迈出了第一步。在今年两会的政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铿锵有力地表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人经济和财产,包括收入、住房、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等重大事项的规定,并自觉接受纪检部门的监督。欣喜的同时需要同样清楚地看到不足。其实中国在权力监管的问题上并非长期处于空白状态。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出现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设想。
为什么在方案已经出台了二十多年之后,国内在预防腐败的问题上反而走的慢了一步呢?尤其是最近几年,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在局部地方已经试点,比如新疆的阿勒泰和浙江慈溪等。而且试点的尺度还颇大,但这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地方,几年下来,因各种因素而逐渐平息下来。
可见真要让官员申报和公开自己或家庭的财产,肯定存在巨大的阻力。类似于这样的制度变革如果仅让基层政府主动性摸索,由于基层更依赖于上层主政的意愿,如果上层领导换届或调离时,财产公示一般无法继续推行。财产公示需要顶层来设计,基层来探索,让社会公众介入监督,这样往前推进的效果更强。这种顶层设计,至少应在国家或省级层面制定一部带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既可以是专门设立的财产公示法,也可以含在其他法规中,这样地方的财产公示才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公众的监督才更有效果,才能做到依法监督。
我们国家的财产公示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让公众参与到财产公示的环节中去,这是真正促进公职人员财产阳光化的关键。不夸张的说,早前有个提案就是处级或者厅级以下官员的反腐甚至可以交给微博等这样的传媒来监督反腐,厅级以上官员交给纪委。其实在国外,公职人员的财产时不仅仅要拿出来公示的,更是要见诸报端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而在国内,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看法——不少体制内的问题就在体制内被消化了。
2、公务员的财产虽然都需公开,但可一开始从新任职或者新提拔的官员做起。
3、以国外的财产公示做借鉴,官员以及家庭成员都需公示财产,范围至少包括存款、有价证券、房产等等。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评价广东对于财产公示的推广,都不为过。中国的改革中需要这种勇于向既得利益集团“开刀”的做法。我们唯一期盼的是与之相对应的舆论监督,可以一并成长。而不要让财产公示再度成为了小范围内的内部交流。
(此文根据评论员评论内容整理)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在“人”
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在“人”
3月16日,各方期待已久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规划”)正式对外发布。3月19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等6名副部级官员出现在国新办记者会现场,共同解读这一规划。“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也是中央颁布实施的第一个城镇化规划。”徐宪平说。
这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一部顶层纲领性文件,不仅明确了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任务、目标,也给出了城镇化路径。规划明确提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从五个方面界定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对“人”也做了表述,就是指农业转移人口,同时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做了明确界定,对包括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子女就学等等都做了安排,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不难看出,这项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从“人”出发,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变居民为市民。笔者认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理应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普惠民生出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与旧城镇化重物轻人,把广大农民排除在城市体系之外的方式截然不同的。
因此,新型城镇化道路究竟新在哪,重点应该在这个“人”字上面,其真谛是人的无差别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