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乡镇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11:3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乡镇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乡镇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构建乡镇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构建乡镇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摘要】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结合实际分析我镇实施农民培训中所展开的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培训的主要内容,总结了乡镇构建农民培训机制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建立起乡镇农民培训长效运行机制。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为乡镇的一名党政领导,结合工作实际,深刻剖析自己,深入基层提高认识,对乡镇如何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行业,部门资源,搭建起农民培训的教育平台,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本人对构建青山铺镇农民培训长效机制作了深入调研,现报告如下:

青山铺镇位于湖南省长沙县的北大方,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主要产业是葡萄及酿酒葡萄、杨梅、牲猪、优质稻,农民劳动方式的结构为在家务农的比例为29%,在外打工的占21%,务农为主兼打工的占38%,打工为主兼务农的占12%。青山铺镇党委政府把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劳动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和“阳光工程”作为重点,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

一、乡镇农民培训的内容

青山铺镇以培植优势产业发展和结合“一村一品”经济发展的实用技术培训,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的“农民务工培训”,作为农民培训和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的重点。

(一)实用技术培训

乡镇多年以来,根据镇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为主展开的农民培训,使农民掌握科学的种植方式,提高农业技术的科技含量,传播新技术,转化新成果,推广新产品,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增加农业收入,也有利于本镇优势产业发展和“一村一品”经济发展,服务于现代农业。

目前乡镇针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可谓是百家争鸣,灵活多样。有科技直通车、大专院校科技下乡服务,乡镇各站、办、所的科技指导服务,老龄科协的讲学堂以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等,但一般实用技术培训的主体功能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和乡

1镇农科教中心。

青山铺镇目前实用技术培训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培训,农科教中心及镇农技站,2008年—2009年葡萄及小水果种植的培训10期,培训专业户农民1680人;小水果避雨栽培,农家肥配方栽培,套袋技术等各项实用技术推广培训8期,培训740人;农药公司、饲料公司等大型企业产品推广及农村病虫防治,牲猪科学饲喂现场讲座4次,参培人员6000名;广福中业公司、天华兴嘉生物以及曙光葡萄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的培训班3次,参培人员480人。

(二)农民务工培训

目前展开的是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劳动力引导性就业培训和“阳光工程”。

1、引导性就业培训。培训的方式主要是下村设点培训,宣传车宣传培训和到户资料指导培训。涉及到法律法规、劳动保护、进城务工须知、提供参考就业岗位。

2、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和“阳光工程”统称职业技能培训。随着农村居民劳动方式的巨大变化,是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在非农产业与农业产业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村精英和行业技术骨干脱离农业生产,从事非农业劳动,因此,对农民培训的另一方面应注重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和农民工的技术技能以及就业竞争能力进行专业培训。设项培训主要由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农科教中心、政府农业部门来保证实施,经费上有中央专项资金,项目专项补助,乡镇站所自筹经费。

青山铺镇阳光工程培训主要由农业技术推广站具体实施并依靠长沙县职业中专培训机构,镇域内的企事业单位鉴定有定向培训合同,并与广东城力和、统盈制鞋等中型企业鉴定农民工输出合同。2005—2008年,阳光工程培训380名,劳动力转移就为1480名,电焊工技能班2个,计80名。

二、我镇农民培训机制的工作实践

(一)农民培训工作开展井然有序。

1、加强和完善了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建设。青山铺镇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长任组长,财政、农业、教育、劳动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成员。办公室设在镇农科教中心。由农科教中心组建1支20个技术人员的培训专家组(包括各大专院的教授及本镇支柱产业发展的实践专家),以组为单位组建、147名农民培训服务志愿者。在管理上形成了“镇、村、组”三位一体的模式。

2、加强和完善了阵地建设。青山铺镇购建了农民培训大楼,添置了投影设备及

配套的农民书屋,在硬件设施上营造了农民培训的教学环境。

3、建立起农民培训的运行机制。青山铺镇政府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责任、义务,初步形成了“政府统筹,农科教中心办学,部门配合,政策支持”的运行机制。

(二)农民培训工作开展稳步扎实

1、科学制定计划。

在制定本镇年度培训计划时,一方面针对本镇的优势产业和农民的现实需求,制定分期、分段、分产业、分村的培训计划;另一方面建立起本镇农村劳动力台帐和农村外出务工台帐,建立起农民工的信息资源库,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

2、因地制宜培训。

一方面是实用技术培训,注重支柱产业和“一村一品”经济发展,以培植产业发展,调优产业结构为重心,使农村农业经济实力有新的增长点。就青山铺而言,重点打好产业牌。一是打好梯田牌。依托万亩梯田,按照“公司+绿色水稻+科技”的思路,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稻高效农业;二是打好特色牌。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培训鲜食葡萄、酿酒葡萄、杨梅三大支柱产业的培训技术。二方面是对本镇内的厂矿企业单位员工及新招员工进行培训;三方面是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劳务输出,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

3、加强教学管理

农民培训的组织实施、培训内容、培训效果资料图片以及农民满意度考评,由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并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农民培训在师资的选配、教学内容、课程设盟由专人负责,予以规范。

(三)农民培训工作开展实惠有效

1、服务了本镇产业的发展

通过技术传播,使农民掌握了一至二门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种养技术,增加了信心,促进了产业的高速发展。

2、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

深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实用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大力开展农民务工培训。提高了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使他们成为了技术过硬,竞争能力强的专门人才。

(四)农民培训工作部门联动

新农村建设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特别是2009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列入了八件实事之一,落实以乡镇,各级政府、各条战线的文件和指令,各类农民素质培训项目的人数逐级分解到乡镇。乡镇各单位、各部门积极行动,规划年度培训计划,虽然农民

培训工作火热,缺点是没有统一性和农民的自愿需求性,有时造成完成任务,达不到质量。

三、构建我镇农民培训长效机制建议。

通过对部门工作推进的了解和对基本农户在培训上的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虽然我镇在培训内容和培训组织上,取得了上述的一些工作实绩,但通过认真整理和分析,按科学发展的观念,需要不断完善,我深刻体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性较强、农民迫切需求、系统性较强的一项惠民工程。因此,我镇要在培训机构、培训模式、政府主导、经费保证等方面进行创新积极探索,构建起乡镇农民培训,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资源整合,组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1、进行资源整合,组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根据《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创业富民的决定》(长发[2008]24号)和《长沙职业教育发展2008---2012年行动计划》,各乡镇创建农民培训示范性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由乡镇人民政府举办,乡镇长任校长,在乡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农业、科技、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资源,建立起乡镇农民培训的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农民素质教育专业学校主导,形成组织化、专业化、科学化、信息化培训。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必须具备:

①有满足农民培训需要的教学和用房;②有较齐全的培训教学设备;③有比较齐全的图书资料;④初步建成适用性较强的网络资源库;⑤有满足需要的试验基地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培训队伍。

2、创新农民培训模式。

①“一轴多点”的培训模式。农民培训深入村组,以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中心,整合村上远程教育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成村级农民文化学校教学点,因地制宜,结合产业进村办班培训。

②利用闲置的村部小学资源,简称村小资源和人口密集的农家大屋组建农民技术文化学校夜校培训点,使农民不出组,不误工,乘着美景夜色就满足求知、求乐、求富的要求。

③提升办学任务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普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以县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依托,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和稳定就业的能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

文化素质。

(二)健全农民培训经费投入机制。

1、乡镇人民政府应积极主动争取国家、省、市、县财政培训项目资金;

2、乡镇人民政府每年要统筹安排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培训的办学经费,并且不低于8万元;

3、农民培训属于准公共产品,通过培训业绩,力求影响,接受企业与社会团体捐赠等方式,筹集培训经费。

(三)遵循实际的原则培训农民

1、改变为农民培训完成上级下达指标指令,应付检查的思想,否则没有主动性,没有延续性;

2、农民培训应有准确的需求依据和实际的可操作性。

3、应发挥市场的配置功能,由农民主动申请培训项目,组织培训。

4、农民培训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协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的主观能动性,紧密合作,培训统一、部门联动

(四)农民培训实行科学管理和效果监测。

1、实施培训主体的农民乡镇农民文化学校要科学制定培训项目的规划并实施,组织培训资源,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建立起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培训的组织网络台帐以及信息数据库。

2、乡镇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监测培训效果,不仅在实施培训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监督,并要对培训后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和监测,定期将效果予以公示,总结成绩,分析差距,树立典型弘扬先进,促进乡镇农民培训工作健康科学开展。

2009年10月28日

第二篇: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今后的长远目标,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区的农民收入也不断稳步提高。但是应该看到在农民增收较好的形势下,农民增收没有在体制上和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始终没有根本缩小,农民内部增收除各级政府惠农政策的拉动及粮食产量、价格的支撑外缺乏源动力,气候、政策、市场等因素大都带有即期性,不可能长期对农民增收产生促进作用,农民增收仍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远未建立。

为此,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区农委会同有关部门就当前农民收入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交流、走访,对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在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报告。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年来中央连续多年对农村发展发了“一号文件”,区委、区府也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农村社会为目标,全面贯彻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协调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全区据8个镇,5个开发区,277个行政村,3185个村民小组,涉及农户总数14.68万户,农村人口37.28万人,劳动力23.65万人,2005年全区实现农民所得28.1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所得51746万元,第二产业所得179045万元,财产性所得23360万元,转移性所得27542万元。分别占所得总额18、63.6、8.3和9.8。农民人均收入7556元,与1996年3089元相比,十年间我区的农民人均年收入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由此可见,农民工资性所得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财产性和政策转移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不可小视的支撑因素。

在农民增收的同时,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1996年我区农民劳均收入5425元,和城镇居民职工平均工资9035元相比,差距比值为1:1.67;2005年尽管各方重视“三农”问题,农民劳均收入虽然达到11912元,而城镇居民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0461元,差距仍扩大到1:1.72,收入差距绝对额由3610元扩大到了8549元。各村的农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最高的与最低的差距达3倍,全区1/4的村农民收入低于人均6000元水平,农户间的收入差距更大,低于收入保障线的农户依然存在。因此,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意义重大。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农民增收问题,本质上是体制和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工农之间、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发展的不协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没有形成。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

1、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限。一是,通过提高粮食产量和提高粮食价格来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不大。尽管近年来粮食价格稳中有涨,再加上国家对粮食的直补,粮食生产产值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也跟着上涨,生产成本的增加抵消了粮价上涨和政策给农民带来的部分好处。并且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继续提高的潜力不大,进一步从粮食中提高纯收入的余地很小。二是,农民发展新型高效农业困难较大,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近年来,我区大力在发展特色养殖、无公害蔬菜、苗木花卉、农业加工等高效种养业。虽然农业结构逐年调优,农民得到了实惠,但面对市场,农民对种养什么能赚钱仍然把握不准,特别是由于我区人多地少,土地经营权分散,同时受资金、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因素制约,单靠农民的力量很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优化,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机制和手段不强,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业收入风险加剧,农民收入难以保障。三是,农民从土地上增收余地很小。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后,大多数农户以一家一户的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小,风险大,效益差,商品率低,市场竞争缺乏,再加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从现有承包土地上获得增收能力很小。

2、农业投入依然不足。从财政的角度看,近年来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农村税费改革后,政府取消了农村劳动积累和义务工等政策,不少地方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减少,有些村、组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退化,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此外,随着城乡一体的发展,镇村道路建设、教育、公

益事业,还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靠农业自己是不可能达到有效投入的。

3、农村劳力转移艰难。近年来,我区通过招商引资,大批工业企业落户我区,虽然政府通过培训、推荐等方式来引导农民非农就业。从劳动力转移来看,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或有一定技能的农民都已经转移出去,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4050”人员,进一步转

移的难度较大。由于这部分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缺乏,如果转移也只能从事脏、累、重等一些强度高、报酬低的体力劳动,农民工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尊重和维护,各项劳动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同时,农民择业观念差异,造成一些农村劳动力无法转移,在调查中发现,在农村有些年轻劳动力择业观念不正确,不愿吃苦、创业,“等、靠、要”思想严重,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非农就业转移难度。

4、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目前我区相当一部分村的集体经济总量较低,集体存量资产很少,尤其是可经营性的资产更少,据统计全区有近1/3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正常经费开支都非常困难,自求平衡都成问题,更本无力进行本村的基本建设投入,更谈不上为农民创造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农民从村级集体资产经营中得到再分配收入,农民增收的动力不足。

5、农业龙头企业缺乏。从总体上看,我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化水平不够高,真正能带动本区农民直接增收的更少。特别是以本地区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龙头企业缺乏,与农户紧密联系,有合约、风险共担的“公司 基地 农户”的发展机制尚未形成。政府对能带动本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大,缺少配套完善的扶持政策。

6、收入增长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农民增收制约较大。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缓慢,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仍不够健全完善。三是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资金短缺、贷款难问题,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金融机构为农村服务的机制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

三、农民增收的对策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从现实的角度,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为此,我们必须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的高度,全方位的审视农民增收问题。要在努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文章做足做好,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其次,要在努力拓展农业和农村外部增收空间、统筹城乡就业上下功夫;另外,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离不开国家的扶持,要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一)、努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1、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确保粮食稳定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粮经结合、果蔬结合、种养结合、林牧结合等多种形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升农产品质量。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效提升绿色农业,优先加快发展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注重农业科技品牌增值。要深化科技联农扶农政策,改善农科人员工作环境,增强农科人员服务意识,让农业科技加速有效得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效益。要不断调优调强农业产品,提高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要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的认证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通过抓质量,创品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具有较强市场占有率、辐射力的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农户在农产品生产上出现的“卖难”问题,增强农业产业化内在发展动力。要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抓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围绕大宗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为农民增收搭建产加销平台,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4、提高农业招商引资水平。招商引资要与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合起来,对农业重点招商项目要加强指导、搞好服务,确保招商引资显成效。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社会、外资广泛参与的农业投资机制。要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先行区建设,让园区和先行区成为吸引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兴业的示范窗口,带动全区农业发展。

5、发展农业专业化组织。要稳步、有序、规范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已建立和运作的农民专业社,要加强指导规范动作,严格遵守章程。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合作社社员土地产出效率,同时不断完善合作社分配机制,发挥合作社在维护农民利益、扩大生产经营、沟通市场信息及销售方面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直接和间接收入。

6、规范农村农用土地流转。要在坚持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鼓励农户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要规范农用土地流转行为,流转合同必须规范,形式必须公开,定价必须合理。对于农户委托村级组织流转的土地收益,要全额支付给农户。对于不属于农户委托村级组织流转的土地,除政策允许的5机动地外,其余土地流转收益的80要分配给有资格取得土地经营权的农户,增加农民收入。

(二)、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

1、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台。通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根据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要全方位的促进农村非农就业。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民择业观念的宣传,鼓励和支持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新型农民。

二是,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政策”,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实践证明,只有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而转移农民关键是改变和提高农民的择业观念和技能。为此,要大力健全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绿色通道,按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择业理念,分行业、分工种对农村劳动力实施免费转岗就业培训,让农民学到一技之长。

三是,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要广覆盖,广宣传,使中介机构对用人单位信息及时发布到输出对象,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二、三产业中充分就业,获得较高、较稳定的工资性收益。各镇、开发区、园区要加快万人、千人、百人就业项目整合和扩容,多管齐下,通过市场就业、政府推荐、行政推岗、企业吸纳等形式转移农村劳动力。

四是,政府要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扶持,一方面鼓励本区企业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对本区企业新吸纳本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并签订二年以上劳动(合同)关系的,政府给予企业一次性每人补贴资金2000元,并对吸纳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地方税收上给予一定的返还;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法,化二年时间消失本区现有占农户总数15的纯农户,解决农村纯农户的劳动力就业难问题,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纯农户实现“一户一岗”,提高农村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

2、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改变城乡目前的二元结构,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统筹城乡国民收入分配、城乡就业、城乡规划、城乡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新格局。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农村的水利、水环境、道路、桥梁、农村电网、广播电视、文教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事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规划、投入和管理范围,减轻村级组织为社会服务的支出压力。

3、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组织是农村最基层的村民自治组织,发展村级经济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清理,明晰集体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加大农村土地资源管理,提高集体资产的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

一是要探索村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改革村级资产分配方法。

二是要加大村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全面发展,对经济薄弱村从区外的招进的注册型企业,给予区镇二级税收所得的全额返回。

三是要建立“企村结对、企村合作”工程,政府要鼓励企业(公司)与对经济薄弱村结对,帮助村进行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村的“造血”功能,并充许企业对经济薄弱村的资金支持在税前列支,最终达到双方共赢目的。

四是要减轻村级组织的负担。对于村级组织履行政府公共(社区)管理事务的开支,如医疗卫生、计生、治安、环保等费用,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支出,以减轻村级组织的经济负担,提高村级为农民增收服务能力。

五是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办法。特别是对于村级经济薄弱村的历史性债务优先处置或核销。

六是要推行征地留用地制度。政府在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要给予村级集体组织发展空间,留出10土地面积指标,让有能力村进行自我开发,或通过其他经营方式获取长期稳定的资产收入,让村集体多享受一些从土地征用中得到的增值回报,增加农民收入。

(三)、建立农民增收扶持机制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政府财政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建立财政扶农基金,通过财政增加收入和减少行政经费支出来健全财政扶农基金稳定增长机制。

1、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正在融入城市,村级服务社区的义务范围不断扩大,村干部不仅要为村民服务,而且有些村更多的在为社区服务,为此应加大财政对村级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一方面要将村在岗主要干部作为农村事业人员,对村主要干部的养老保险费除个人部分外,列入区、镇二级预算,并对基本劳动报酬给予保障;另一方面改革村主要干部考核分配方式,将本村农民增收列入村干部考核内容。

2、建立农民利益补偿长效机制。要加大财政对农业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使之制度化,带动农民增收。

一是要继续落实政策性直接补贴,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粮农持续增收。

二是要扩大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内容,探索实行以价差为基础的农民收入稳定性价格补贴。

三是要降低种粮成本,对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行补贴,同时调整农业结构的良种补贴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农机具购置和作业补贴。

四是要鼓励土地规模经营,特别是对于农户支持国家,自愿委托村级组织流转并形成粮食规模经营的农户,因流转费比其他农业用地价格低,政府要从粮食等补贴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给予支持种粮流转费补贴每亩每年200元,以缩小农户种粮流转费与平均流转费之间的差距。

五是要完善农业保险体制,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和品种,增加市、区二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标准。

3、建立农民增收科技支撑机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4、构筑农村低收入群体保障体系。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目前,农村纯农户、贫困户、五保户等低收入群体的增收是实现农民整体增收的重点和难点。应着力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一是要提高农保标准。农村老年农民享受养老金的年龄应与城镇居民一致(男60周岁,女55周岁);养老金由现在的每人每月7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50元以上。

二是要探索农村退养老人土地承包经营权换保障制度,对于农村退养老人自愿把承包土地交回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每人每月

再增加100元的生活补贴。

三是要实施农民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各级财政要增加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减少个人投保费,对老、弱、残、低能者和贫困户的个人投保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扩大农村医疗报销范围,提高重大疾病的报销额度,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就医贵”问题。

四是要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帮困机制。完善“五保户”供养,增加贫困户、纯农户和弱势困难群体的救济定补额度。

五是要探索农民失业保险,对“离土”农民出台最低生活保障线。

5、培育农业综合服务组织。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一个灵敏高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宽农业服务领域,减少农业投入成本,为农户产前、产中、产后提社会化服务。要在一定区域内(5000亩左右)建设一个农业综合服务站,为农户提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技术流等全方位服务,提升农业服务社会化、综合化效率。开展供应农业生产资料、收购、加工、运销、以及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同时,通过这个平台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指导、人员培训。确实解决农户连接农资市场、农产品市场、农业服务等综合性问题。

同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本,加强综合服务站的硬件建设,形成产地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相配套的市场网络,市、区二级政府对综合服务站人员的报酬给予补贴,使其以无偿服务为主。

6、建立农业发展基金。一方面,根据工业反哺农业要求,应出台新的“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政策和措施,增加工业反哺农业的资金总量,对现有的“以工补农”资金要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另一方面,财政从当年预算收入增加部分中拿出一部分,充入农业发展基金,以进一步拓宽农业投入渠道,扶持农业弱质产业,推进农村工农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农村综合经济实力。

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归根到底还是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要多途径、多给予地解决不同群体农民增收的制度性障碍,并为农民工创造更多进城机会,切实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农民增收思想观念,制定农民增收的政策规定。通过土地流转等政策,解决农业规模经营问题,还应通过政策措施让农民从农产品价格和政府补贴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入农业开发。农民增收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重中之重,我们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第三篇: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长效机制”是在2009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2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正式提出的,它不仅给大学生村官本人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从源头选拔到最后的有序流动给予了宏观指导,标志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由规模数量建设迈入内涵质量提升新阶段。如何在正确理解“长效机制”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形成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具体实践指南,这成为学术界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社会科学知识可以借助易于操作实施的发展计划,改善发展政策的制定及其操作流程,从而大大提高诱导型发展的效果。

江苏是全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开展较早的省份,从1995年起就开始相关工作的探索实践。200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双千”工程,即选派101 1名大学毕业生到苏北101 1个经济薄弱村任职,在全省正式启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截至2010年底,江苏有组织选派四批大学生村官共计1 1660人。苏北地区作为江苏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首批重点任职地,大学生村官工作起步早,并取得良好的成效,拥有值得学习推广的宝贵工作经验,代表着江苏大学生村官工作先进水平。鉴于此,本文的分析选取苏北五县市(灌南县、响水县、涟水县、沭阳县和新沂市)作为典型个案,剖析目前大学生村官工作建设情况,希望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能有所帮助。

二、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一系统工程、整体性工程,它贯穿于“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四个流程环节,即要有合适的方式选拔优秀的人才,才能“下得去”;要有配套的帮扶管理机制,才能“待得住”;要注重对大学生村官的干事创业平台建设和考核激励,才能“干得好”;各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理通畅的分流渠道,才能“流得动”。

1.“下得去”环节。“下得去”指的是要做好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完善选聘机制,严把大学生村官“人口”关,把立志于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的优秀人才输送到基层一线。“下得去”环节是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源头和起始。从2009—2010年江苏省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来看,招聘环节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在招聘时间上,大学生村官选聘报名工作从3月底开始宣传发动,4月中旬完成笔试事项,5月中旬公布笔试成绩,6月初进行面试、体检,6月中旬公示并决定录用名单。招聘时间比往年有所提前,较为符合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间进程安排,给他们报考大学生村官职位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准备空间。在报名方式上,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上传照片、资格审查和缴费确认等均在电脑上操作完成,减轻了大学毕业生往返的旅途奔波劳累,方便了他们的报名工作。在招聘环节上,2009年开始江苏大学生村官选聘设置全省统一笔试环节,侧重考察履行村官工作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具体考务工作由所在县市组织实施。除招聘细节得到改进之外,所在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间还注意合作。高校通过开辟网页专栏、张贴校园海报、邀请本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回母校宣讲等多种形式,努力营造“下基层光荣”的良好氛围。地方政府则采取主动出击姿态,吸引人才加盟,如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市长联名撰写《致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动员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建设第一线激扬青春、锻炼成才。同时,宿迁市政府领导还带队走进重点高校,深人大学毕业生中间进行宣传。通过上述举措,2009—2010年苏北五县市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中共党员、优秀团干部、学生干部的人数达到选聘计划的两倍以上;所在高校分布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名校比例日趋增大;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全部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目前,在“下得去”环节上,仍存在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地方。首先,大学生村官组织选派和农村实际需要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优秀人才,大学毕业生本身具备什么样的专业技术能力,这两者在组织选派和人才需求的具体计划上体现不太明显,彼此之间未能形成优化配置。其次,针对大学毕业生报考村官的动机与能力缺乏摸底调研。部分大学毕业生思想上存在误区,把村官仅仅当作“跳板”,服务农村基层社会的意识不强;他们对农村并不了解,缺乏担任大学生村官必备的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生村官招聘过程中,组织者并没有及时掌握这些重要信息,笔试考试与面试环节也没有充分关注大学毕业生涉农能力和心理动机。再其次,地方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工作对接不够流畅。以大学生村官政审为例,地方政府对政审非常重视,但是在考察时间、考察方式和考察材料准备等方面的要求差异明显。有的县市采取派人来校考察,有的则委托学校考察;考察时间前后存在不一致;对考察材料标准以及材料种类的要求不一,导致高校相关工作缺乏预见性和条理性,增加了高校配合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从政府层面来讲,应不断改进现有选拔方式,密切与高校之间的沟通、合作,加强对大学生村官报名对象的把关和推荐,实行地方基层与大学毕业生的双向选择。高校方面,应更加注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务卖胜引导宣传;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并积极利用社会实践等机会,让有志于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见习,提前了解农村、适应农村;利用自身教学科研平台资源,与地方政府共建村官研究基地或者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研”的统一,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注入动力。

2.“待得住”环节。当“下得去”环节处理好之后,便进入下一个“待得住”环节。作为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基础环节,“待得住”需要大学生村官用行动守望理想,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找到人生的新坐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下到农村基层,能踏踏实实地从村民做起,多向村民请教,多向镇村干部“取经”,努力适应基层工作,这是令人颇感欣慰的地方。

“作为刚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我们有很多农业知识、农村工作方法都不了解,对农村环境也不熟悉。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向广大群众、基层干部学习,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该怕丢面子。常言道‘达者为师’,只有虚心学习才能使自己尽快地认识农村状况、掌握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进而在工作中推陈出新、实现自己的目标理想”(个案ZQF,男,中共党员,新沂市时集镇凤云村支部副书记,2010年新任大学生村官)。“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使我在办事过程中有理有据;学习村干部、老党员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使我抓住了农村工作的窍门;学习村民身上朴实的智慧,让我学会脚踏实地,并且构筑了与群众的深厚情谊??”(个案LCY,男,中共党员,涟水县保滩镇张渡村党支部书记,淮安优秀大学生村官)。“待得住”除需要大学生村官能动地适应农村基层外,还需要地方政府大学生村官给予关注和帮扶。为此,地方政府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探索建立多样化的扶机制,积极充当大学生村官的引路人。如沭阳县组织部将大学生村官纳入该县干部教育训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和沭阳干部教育网等平台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菜单式、点单式培训;邀请信访、计划生育和涉农等部门专家授课,重点加强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知识、创业技能和农村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优化大学生村官知识结构,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新沂市则尝试建立“4+1”帮带制度,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帮扶大学生村官、乡镇领导班子与大学生村官结对、村党支部书记帮带大学生村官,优秀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科技专家与大学生村官结成帮扶,明确帮带责任人的主要职责,手把手传授经验,并做好大学生村官心理疏导工作。此外,地方政府还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生活,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较好的生活条件,以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目前,苏北五县市大学生村官食宿均安排在乡镇,绝大多数乡镇为他们购置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和家用电器,并根据到村工作距离的远近配备电瓶车等交通工具。

尽管如此,大学生村官在融人新角色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困难。调查结果显示,工作上面临的最大困难,五成左右的大学生村官选择“学不能致用,所学专业与工作挂不上钩”;近四成的大学生村官选择“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不能给予信任”。同时由于语言、文化层次、代沟等因素,导致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基层干部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生活方面,存在生活单调、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等问题。座谈中,大学生村官多次谈到“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比,农村物质条件较差,生活太枯燥、单调、平淡,娱乐设施极少”、“人生地不熟,交往圈子比较狭窄,个人交友及婚姻大事不好解决,有些时候真难耐得住自己的性子”。管理方面,主要是管理培训缺乏连贯性。大学生村官上任伊始,受到地方政府和媒体的普遍关注,培训机会较多,但随着村官数量的逐年增加,地方可能对新村官的关注度较高,而忽视了对老村官的管理。实现“待得住”的基本目标,除大学生村官自身要摆正心态、主动克服困难外,地方政府可以多给予大学生村官涉农方面的培训指导,进一步搞好结对帮扶工作,尽可能多地提供锻炼机会。工作生活中多进行换位思考,帮助大学生村官调整心态、摆脱“镀金”思想,认真做好职业规划。管理中可以利用群体的“共生效应”,促进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互利共生,产生团队效能力量。待遇上面,要不断落实激励保障措施,为大学生村官解决后顾之忧。

3.“干得好”环节。“干得好”环节是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关键,大学生村官不仅要乐于奉献——“下得去”、“待得住”,更要奋发作为——“干得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目前,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除协助村干部处理村委会的常规事务外,还要带领广大村民致富。在苏北五县市,创业富民已成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心。他们有的独自创业,有的“抱团”(大学生村官联合)创业,有的与当地大户或者返乡农民工合伙办厂,取得了一定业绩。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介绍建湖西塘河火鸡养殖项目,当时心中萌发把这个项目带到新荡村来的想法。2008年春节,我就到西塘河养殖基地考察,上班之后,又和另一名大学生村官LZJ并邀请镇里领导再次考察,详细了解火鸡的养殖条件、技术要求和市场销路等,决定创办火鸡养殖场。创业项目得到县乡领导的大力支持,由他们出面担保帮我们向信用合作社贷款6万元,解决了创业资金难题,镇里还将闲置的羊场无偿供给我们使用。5月20日,第一批200只苗鸡从建湖运回来。小鸡最怕冷,一冷它们就拼命往一起堆,玩“叠罗汉”,处在最底层的小鸡往往会被压死。我们就把铺盖搬到了鸡舍,轮流在氨气很浓的育雏室里值班。每2个小时检查一次温度,每4个小时喂一次饲料;同时,对鸡的成长情况进行记录。2008年引进的5000只火鸡已成功上市销售,赢利十多万元。如今我们合办的火鸡创业项目,不仅带动我村240户贫困户养殖致富,还辐射到周边乡村的贫困户发展火鸡养殖。(个案XRB,男,盐城市建湖县人,响水县南河镇新荡村主任助理,2007年大学生村官)

为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各地纷纷采取创业扶持政策,给予小额贷款、技术支持等;并将创业作为对其考评的重要依据,记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档案。例如,涟水县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培植工程”,设立1000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为创业大学生村官每人提供10万元以下免息贷款,并组织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村官赴苏南等地考察学习。在每年年终的优秀大学生村官评选中,突出创业富民指标的“分量”。

目前,影响大学生村官“干得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部分大学生村官扎根意识不强,只把村官当成过渡或暂时就业的权宜之计,短期效应明显。这不仅与大学生村官自身思想认识有关,而且与国家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有关。国家政策重视三年期满后的分流优惠(如考研加分),而针对准备继续扎根农村基层的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较少,也未最终明确扎根农村基层的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归属。其次,大学生村官在“乡干”和“村官”之间定位不清,职责模糊。大学生村官吃住均安排在乡镇,由于撤乡并镇后乡镇人手严重不足,不少大学生村官便被借调到乡镇临时使用,他们成为“驻村干部”,村里有事才去看看,导致大学生村官缺乏对村情的了解,在融入村组集体的过程中受阻。最后,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体系偏重创业富民,对大学生村官在村务管理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便民、育民、乐民工作强调不多,而且村民的意见在大学生村官量化考核工作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l

3要使大学生村官“干得好”,尚需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解决扎根基层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国家人才战略工程,国家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支持,希望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将村官任期内的考核成绩作为以后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等的评判标准或者同奖惩制度联系起来,比如根据考核优秀等第给予大学生村官年终奖金或者增加一级薪级工资。特别要对那些想要续聘、继续留在农村工作的优秀大学生村官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和精神褒奖,明确其身份属性。其次,要明确考核主体,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地方政府是大学生村官工作考核的主体,考核上既要重视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考核,也要重视对其村务管理的考核;要建立完整的纵向考核体系,形成由县到乡镇再到村民的全面综合评议;在奖惩上既要重视精神鼓励,也要重视物质奖励,引导大学生村官努力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最后,加强针对创业的理性思考。辩证看待“人人都创业”的现象,重点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生村官上项目、搞创业,地方政府要做到对大学生村官关爱而不溺爱、扶持而不“拔苗助长”,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分类培养。

4.“流得动”环节。“流得动”是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末端环节,它是激发大学生村官队伍整体活力的根本驱力。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期为三年,三年任期期满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目前,《意见》已经明确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五条出路,分别是“留村任职村官”、“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和“继续学习深造”,力图打造一个多元化的出口通道。从灌南、响水苏北五县市的调研来看,目前主要存在几个问题:其一,地方政府对三年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出口问题重视不够,未能立足长远加以全盘考虑,如制定大学生村官正常流动的总体计划和具体措施,而仅是停留在大学生村官的使用、管理层面。其二,相对而言,五条出路中“考录公务员”是众多大学生村官的首选,但该出口招录的人数十分有限,竞争异常激烈。其三,部分大学生村官对自己未来发展规划不够,有的甚至有迷茫感,存在“一年熟悉、二年适应、三年看情况”的现象,“边走边看”和严重依赖政策的心理加剧了有序流动的难度。“流得动”环节的关键在于建立有序流动机制,我们认为:第一,要拓宽渠道,继续夯实多元化出口内涵质量。由于个人专业不同、能力不同、志愿倾向不同,对流动去向的要求也不一样。地方政府应因势利导,按需流出,实现人尽其才,避免“考录公务员”一条出路。沭阳县组织部门就提出“六个一批”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难题,即村干部岗位留任一批,创业有成转型一批,公共服务机构充实一批,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一批,乡级班子优选一批,考核不称职淘汰一批。第二,要形成吐故纳新的良性机制。“流得动”需要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机制,除日常工作表现外,考核内容应当增加“三农”发展实绩的比重,体现其工作特点;“流得动”还需要建立大学生村官正常退出机制,实现大学生村官能进能出,使村官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保证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三,要整合多方资源,正确引导和合力扶持大学生村官流动。国家和地方可以通过互动,做到上有政策引导、下有举措配合,地方可以通过考察培养,好中选优,留住枝头“金凤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会另行择业,地方应加强与当地企业的联动,鼓励用人单位优先聘用。地方可以与高校联手,打造人才培养新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回炉充电”等方式提高大学生村官处理农村事务的综合能力,而地方则要正确引导、支持大学生村官选择深造的决定。鉴于《意见》已经明确规定,选调生主要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及其他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我们提出政府相关部门职位的公务员招考,应逐渐减少好范文的比例,而拿出一定比例的招录计划,专项招录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或基层工作者。针对目前高校招考的在职或脱产的研究生多是面向全社会,我们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开展与大学生村官工作紧密联系的专业硕士教育,如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以增强大学生村官深造的针对性和实战性。

三、简要小结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新生事物,是党中央着眼长远培养基层后备干部的战略举措。推进这一重大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宏观层面的整体性设计原则。一是顶层设计,即需要站在战略高度长远角度来谋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走向,国家应担负无可替代的引擎角色。二是“打包”设计。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体是大学生村官,故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关键就在于给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包裹式服务支持,通过这种“打包”或者整体设计来进行资源整合,协助他们自立自强、发挥潜能,在村官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三是整合设计。大学生村官计划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牵头,联合宣传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等多个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这就需要机构部门之间进行协作、明确职责分工,建立齐抓共管制度,形成一股向上的整体合力,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有效开展。除此之外,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还需高度重视地方性实践知识。这种地方性实践知识被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称之为“米提斯”,他认为,在科学知识的霸权范围内,“米提斯”被贬低是由于它的发现是应用的、处于具体时间和背景之下的,不能被综合进科学交流的一般惯例中,而只有把握“米提斯”潜在的成就和范围才能真正欣赏它的价值。我们认为,当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核心理念提出与树立后,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便是精心设计、具体落实,形成精细化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程序,这需要地方基层反复观察、探索实践和试验,有必要从“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和“流得动”四个流程环节予以审视,形成概括性的经验总结和结论呈现,丰富和充实长效机制核心理念。通过宏观层面的整体性设计与地方性的社会实践知识的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定能构建出符合中国农村实情和人才自身发展需要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

第四篇:周至县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周至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周至县金舟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宋红梅

周至县自古有“金周至”的美誉,但这些年我们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农业大县,63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到57万。面对“十一五”,周至县委县政府为打造“金周至”的含金量,而落脚点还是放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长升级上。从农业上讲就是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十一五”期间,猕猴桃面积将由现在的13万亩扩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另外,在沿渭河一带建设西北最大的苗木花卉基地。以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为主题,形成历史文化景观的生态观光两大旅游带。

2011年我们金舟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承担针对我县村域经济提升的农村劳动力培训500名,截止12月7日全面完成了培训任务。按照省农业厅的安排,我校在县阳光办的指导下,对我校实施阳光工作培训项目工作进行全面调研,认真总结研究,为下一步做好工作打好基础。

一、周至县农民培训基本情况

我县是西安市远郊的农业大县,农民以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农村普遍存在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很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长期形成了西安市财政穷县。目前, 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2%,初中文化程度占37.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

占15.3%。农民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7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方面缺乏长效机制,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劳动技能不高,农业生产以粗放经营为主。近一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听不懂专业术语,看不懂科普书刊,不能很好地接受现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使新的农业项目无法推广,愚昧伴随着贫穷,无知制约着增收,导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低。

二、实施农村就地创业培训所取得的成就

2011年我校承担了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500名,其中:农民信息员专业培训300名,农村乡村旅游服务员专业培训200名,占全县培训任务的27.8%。我们利用农民农闲时间,组织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11期,实际培训学员575人,组织专家教师16人,搬运教学设备165件套,为每位学员配发实用教材、笔、本。利用村委会会议室、农村空房组织就近办班,方便群众,每班确保学习时间和学习天数。尽管教学条件差,但是,农民听课的积极性很高,都能够按时参加学习,每天准时签到,经过考试和实操考核,及格率占95%以上。经过县阳光办上好“三堂课”,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农民经过培训,掌握了农村信息采集、整理、报送等业务,上网发布农村实用信息326条,被采纳发布29条。接收信息500多条,及时通过黑板报栏、村大喇叭宣传、使67户农民得到了利益。如辛家寨镇五合村三

组农民田发奇,看到黑板栏上的苗木求购信息,及时与山西省大同市城市绿化工程公司谢长安达成650万元的苗木供货协议,获得了丰厚的效益。农民对培训工作非常满意,一致要求扩大培训内容和范围,以后举办多次。

三、存在问题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也不断增强,主观上要求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达到科学致富的目的。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以村为单位,利用村委会培训教室,培训机构自行联系开展培训,邀请县阳光办业务主管现场指导,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科技培训实际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今年培训任务分配迟,培训工作的时间紧,整体推进效果差,使培训工作很受被动。今年9月20日开始第一班培训,实到人数98人,最后合格77人,中途退出21人。受今年连阴雨和秋收影响,10月份近一个月停止培训。11月份又连续开班,这样培训效果会受到影响。

二是农民自我约束差,对学习自信心不够。今年各个专业就近就地培训,以村为单位,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习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方便了学习。但有部分农民中途退,分析期原因:只忙眼前利益,不求未来发展;对自己学习信心不足,遇到学习难点,就退缩。

三是县、镇、村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在工作过程中,县镇村没有统一组织协调,没有专人负责,特别是一些偏远镇村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信息闭塞,对新生事物不能接受,对科技培训缺乏认识,加上今年各村组织换届,没有专人负责联系组织,致使培训开展困难。

四是培训任务数量少,培训经费不足。县上没有专项培训经费配套,仅靠省、市财政扶持补助的金额,要在培训条件较差的农村,保证课时、按期完成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将会不理想,培训工作举步为艰。农民科技教育是一项纯公益性事业,没有收入,只有支出,省、市每年安排的培训项目,县财政基本没有配套资金,项目完成后培训工作也随之停止,缺乏长期性。

四、几点建议

一是从培训体系上,首先整合培训机构人财物资源。由县阳光办牵头组织,将民办专业培训机构与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单位合为一体,联合办班,既能教学设备与师资力量优势互补,又能实施规范教育与组织协调相互促进工作。建立一支由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专业人员与民办培训机构相互组合的师资队伍,实行效益考核和目标责任制管理,发挥整体综合优势。

二是师资人员结构上,采取“工效挂钩”、“以讲给补”的办法。由县阳光办组织,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聘请专家到农村讲课、培训。

三是培训内容上,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各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实际需要,由县阳光办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计划,划定范围,明确各培训机构的目标和任务。各培训机构按农时季节,以我县的主导产业为重点,采用电视讲座,集中培训,实地指导,科技宣传,声像教学,科技大棚车等方式开展培训,实行以能力为本的技能模块教学,突出实践操作培训。

四是基础设施上,要不断改善以村为单位的教学条件,多渠道争取资金,购置培训设备,省市按照培训任务,统一为学员配发学习资料,建立农业音像资料库和农民科技书屋,本着服务第一的原则,发放农业科技图书、光盘,满足广大农民群众阅览的需求。

五是多渠道争取农民科技培训资金,加大对科技培训的投入。建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进一步扩大农民就地创业实用技术培训范围和任务。同时制定严格的考核管理办法,确保培训工作能扎实有效开展。

总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社会性工作,关系到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金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办学20

多年来,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的技能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办学原则,严格按照上级关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关要求,不断完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为我县农民培训工作作出贡献。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认真开展了现代农业生产和村域经济提升两个专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根据学员参加培训情况,我们对2011年阳光工程培训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抽样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

1、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

调查的3个乡镇,9个行政村,共有农户90户,农业人

口412人,劳动力总数247人,在家务农11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3%,占总人口的27.1%,外出务工13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6%。

2、文化程度、年龄结构现状:

在家务农劳动力高中文化19人占21.1%,初中文化51

人占56.6%,小学文化20人占22.2%: 30岁以下12人占13.3%,30---40岁23.3人占37%,40--50岁占38.8%,50以上22人占24.4%。

3、受教育培训情况:

受教育年限平均8年,知道农业选用优良品种的64人,占71%,知道一点的35人占38%。知道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的35人占38%,知道一些的25人占27%,不知道的30人占33%。对知道种植业使用农药的46人占51%,知道一些的34人占37%,不知道的20人占20%。对农业增产增收的技术来源于农业部门的70人占77.7%,从其它方面知道种植新技术的10人占11.1%。参加三次以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占20%,参加三次以内的占65.6%,参加两次以下的占14.4%。

4、对惠农政策的了解情况:

知道国家惠农政策良种补贴的46人占51.1%,种粮直补的30人占33.3%,家电下乡补贴的10人占11.1%,对参加涉农协会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知道的10人占11.1%,没参加的80人占88.8%,农机具补贴的4人占0.44%。

5、教育培训需求:

近3年接受各种技术培训的79人占87.7%,参加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增加收入的54人占60%,为了提高生产技能的36人占40%。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60人占66.6%,参加技

能培训的20人占22.2%,参加学历教育的10人占11%。希望一事一培训的60人占66.6%,希望参加短期培训的60人占66.6%,希望学习种粮技术的10人占11%,希望学习果树栽植技术的3人占0.33%,想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的10人占11.1%,想学习花卉栽植技术的4人0.44%,学习棚室生产技术的5人占0.55%,希望学习养殖技术的20人占22.2%,学习养牛技术的3人占0.33%,养羊技术的5人占0.55%,学习养鸡技术的20人占22.2%,养鸭技术的5人占0.55%,希望培训方式面对面的20人占22.2%,希望现场培训的60占66.6%,从广播电视上培训的10占11.1%,希望培训时间在一天的25人占27.7%,2—3天的35人38.8%,4—7天的30人占33.3%,希望技术培训在本村的70人占77.7%,在乡镇培训的20人占22.2%,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观念的30人占33.3%,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40人占44.4%,要依靠现代技术的20人占22.2%。

从以上现状看出:一是农民教育培训任重而道远;二是

必须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三是加快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力度。

二、当前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新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形势来看,农民教育培训面临新的良好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农民培训工作做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由此可见国家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国家通过农民培训项目的立项和实施,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农民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再一方面,随着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急需一批掌握一定技能的务工人员。因此,我们应紧紧抓住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良好机遇,整合农民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一是:培训范围小,掌握一至两门专业技能的农民工少。我县现有外出农民工总数34880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5.7%,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5%。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

训掌握一技之长的18650人占占农民工总数的53.4%,劳动力参训率偏低。

二是:农民认识不到位, 思想意识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

偏低,部分农民只具备小学文化程度,学习新的技能感觉有难度。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技能培训的意识淡薄,有急功近利思想,没有尝到培训给他们带来的甜头、实惠和好处,总认为打工就是“下力干活”,没有必要参加培训。

三是:培训专业单一,不能满足企业和农民工的实际需

求。虽然我县几大培训机构设立了多个专业,但是有些新的行业和工种对技术含量的要求比较高,培训机构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师资、教材、设备,不能设立高、新、特的一些专业,以致部分农民想接受培训而无法参加。由于受培训的农民工较少,没有一定技能,外出务工不好找工作,即使找了工作,也

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风险产业,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四是培训效果不佳。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许多部门都在抓,如劳动、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都从各自的业务出发,开展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如农业部门的“雨露计划”、劳动就业部门的“阳光工程”等等,为培训农村劳动力做了大量工作,但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职责不明、职能交叉、机制不活,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合,没有形成合力,培训效果不佳。结果是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一些农民培训后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又难以招到适合岗位的员工。这就是所谓的“就业难、招工难”两难的局面。

四、几点建议

1、继续搞好专业技能培训。为解决当前农民工培训率

偏低的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定奖励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技能培训。一是根据外出农民工缺乏技能不好找工作、收入偏低的实际,让农民工认识到通过参加培训、掌握技能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技能培训。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在电台、电视台开辟农民工培训专栏。定期不定期地宣传农民工就业增收的典型和亮点,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加培训。三是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和优势,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使受训农民工熟练掌握所学技能。四是对农民工再培训,以适应企业单位更高的要求。

2、完善培训模式,保证培训质量。要在培训教材、培训场地、培训师资等方面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培训模式,建议在我县尽快建设一所公共实训基地,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整合我县教育培训资源,组织技能培训,使培训工作步入正轨,并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3、改革创新思路,打造劳务品牌。我县的农民工培训要改革创新思路,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大力培养现代专业农

民、现代产业工人和第三产业合格劳动力。使培养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市场需要的、全面的、有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下载构建乡镇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乡镇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

    XX镇农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为深入研究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找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根据市委办公室《关于对全市农村专......

    关于对乡镇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乡镇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凉州户镇经管站 张晓红今年9月以来,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9个行政村进行了走访、座谈,通过组织村委会成员、党员、村......

    修水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1

    修水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情况及规律,总结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经验。按照省厅科教处的......

    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顺义区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顺义农科所张颖 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入,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党员生机活力、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

    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调研报告

    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丰县县委组织部近日,丰县县委组织部、县人保局、团县委成立调研组,深入全县14个镇,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大学生村官、征求镇......

    民政党建长效机制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民政部门担负着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责任重大。如何围绕民政工作中......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今年十月中旬,我们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先后在全镇9个行政村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和年报、问卷等多种形式,围绕农民收入现状,制......

    农民工工资调研报告

    2011年农民工工资清欠调研简报一、农民工追讨工资的件次及维权方式发生变化 2011年“两节”期间,农民工到因农民工工资未及时支付个访、集访共20余件次,涉及金额1201.1万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