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详解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
[答记者问]研究生院负责人详解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
(新闻中心 2012年05月12日 报道)
经过了历时一年的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后,学校近日审定并发布了《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院常务
副院长于嘉林教授就有关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问:从去年起学校开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调研,日前正式启动。您能否简要介绍这次研
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
答:我国及我校研究生教育,一直在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多是局部的,缺乏系统性,也没有涉及到一些重要的体制机制问题。为了适应客观情况发展的需要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研究生教育体制和机制进行更全面、深入和系统的改革。我校此次改革,就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改革与完善,进而提高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此次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学校继去年启动的本科生教育改革之后,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采取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具体行动之一。
问:这次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答: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主体”。“一个目标”就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质量观,明确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两个主体”就是导师和学生。招收到好学生,让好老师来培养,就能够提高培养质量。在导师方面,就是要按照师德师风好、学术水平高、培养条件优的标准每年审定招生导师资格,赋予副教授与教授同样的权利;强化导师在学业培养、学风建设和经费资助方面的责任,并给予他们更大的选择学生权力。在学生方面,就是通过改革招生制度招收到综合素质高、学术潜力大的研究生;通过提高奖助水平,吸引更多的毕业生攻读研究生。
问:改革方案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改革方案共包括对学制(修业年限)、培养方案、招考制度、导师管理、论文质量管理和研究生奖助办法等6个方面的改革内容。根据改革方案提出的原则,学校已经出台了《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与指标分配办法》,其他方面的实施细则将陆续出台。
问:方案首先提出修改学制,学校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内容又是怎样的?
答:学制是制定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投入和学校制定各项政策及实施管理的基本时间依据,是高等学校不同层次人才培养中的基本制度。修改学制的主要依据,是培养目标。改革方案将硕士学制明确为2年,是基于硕士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定
位,因为目前硕士生并不能够满足社会对学术型人才的需要,所以应该淡化学术型硕士。将博士学制确定为4年,是因为需要更好地强化博士生的学术培养质量。直博生与硕博连读生的学制确定为5年,是考虑到培养的连续性,时间利用的效率更高。这样的调整,也符合国
际上研究生学制的通行惯例。
硕士学制确定为2年,在我校已经具备良好基础。一是自2004年来,我校除了生物学院、农学院和动医学院之外,学术型硕士已经实行了2年学制;二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学制,本来就是2年。当然,上述三个学院的学术型硕士学制由3年转为2年,需要做出妥
善的过渡安排。
为体现因材施教的需要,为确保培养质量,改革方案在明确基本修业年限(学制)的基础上,规定实行弹性修业年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培养需要,硕士生的修业年限可以比学制延长1年,博士生可以延长2年。同时,改革方案还规定,那些学业成绩特别优异的博士
生,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问: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答:修订工作将是在现行方案基础上进行。除了突出特色、理清层次等一般性要求之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一是学术型硕士培养现在仍然实行3年学制的学院,要根据2年学制的要求,对培养方案进行重要调整和修改;二是新的硕士培养方案,不再区分学术型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生(少数面向产业体系、职业特征明显或与任职资格联系密切的学位类型或领域,继续单独制定培养方案),执行相同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强化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和实践性特征;三是博士生培养方案,要相应地提高对学术水平培养的要
求标准。
问:改革方案如何进一步强调对培养过程的管理?
答:提高培养质量不是一句口号,需要一种务实的态度,在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落实。因此,改革方案要求各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按一级学科成立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期加强对培养各个环节的督导,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切实加强培养过程管
理。
问:为什么改革招生方法?又将如何改革?
答:同本科生自主招生相比,研究生自主招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为突出。很多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潜力,不是笔试分数能够充分反映的。因此,改革研究生招生的总体思路是让
更多的学生进入面试环节,通过多种方式的面试,挑选出最适合培养的学生。
在硕士生招生方面,主要是加大进入面试的考生比例。在博士生招生方面,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即从优秀本科毕业生中选拔直博生、从优秀在读硕士中选拔硕博连读生、以及从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的硕士生中选拔博士生。改革的重点一是加大硕博连读生的比例,使其成为博士生来源的主体;二是在博士生公开招考中实行申请考核制度。
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可以进入硕博连读吗?
答:可以。但是,为了与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衔接,因此具体办法与“学生型”硕士有所不同。即,申请的标准与程序与“学术型”硕士相同,但因为学籍管理的原因还需要履行
申请考核制的手续。
问:您提到的博士生招生方式中,博生申请考核制可能还有老师和同学不太熟悉,请您
详细介绍一下。
答:申请考核制是国外大学通行的做法。实行申请考核制,就是在招收博士生时,不再进行统一的笔试,而是由申请者提供有关资料,学校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申请者到学校进行面试(复试),根据复试情况,决定最终录取名单。目前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已经进行了试点,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实行申请考核制的关键是要处理好阳光招生、公平公正与导师招生选拔权的关系。一方面,要给予导师充分的挑选学生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招生中的不正之风,尤其是帮助老师消除人情关系的压力和影响。这需要制定出明确的程序和规则。我校经认真慎重研究,决定从新的招生年度开始,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有关细则将在近期内出台。
问:改革方案中对导师有哪些要求?
答: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导师负有主要责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改革方案中提出了要突出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专业培养、学术道德建设和项目资助的岗位责任。对于学位论文出现质量问题或学术道德失范的研究生导师,将
给予暂停招生直至完全取消招生资格的处理。
问:我校研究生导师的聘任管理有哪些变化?
答:导师是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岗位,不是固定的职务、职称和荣誉称号。改革方案中提出对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实行年度审核制度,即根据教师的研究水平(近年科研产出)和培养能力(科研经费等),确定当年的招生资格,并相应地进行招生指标分配。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所有的教授和副教授,均具有同样的申请招生权利——包括招收博士生的权利;在年度招生资格审核中,实行同样的科研产出和项目经费标准。学校已经出台了《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与指标分配办法》,对硕士、博士导师的招生资格分别做出了明确的基本要求。各学院可根据学校规定,制定本学院的具体审核标准。
同时,改革方案中还规定任职3年以上且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如能具备相应的科研产出和科研经费,也可以申请招收硕士研究生。我校有不少这样的讲师,学术水平较好,责任心也比较强,并且承担着各种项目,但是由于职数的限制,尚没有晋升为副教授。给他们招收硕士生的权利,有利于增强硕士生培养队伍,同时,也利于在这些讲师晋升为副教授后,让
他们指导的硕士生进入硕博连读。
问:改革方案为什么要提出对博士论文质量加强管理?
答: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体现,所以应在博士论文开题、成稿、答辩资格审核、以及论文评阅这几个环节中明确研究生导师、学院(学科)管理组织、以及评阅专家的把关责任,切实做到实事求是,把质量作为唯一的标准。具体措施及审核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学院(学科)来制定并实施。论文质量达不到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的研究生可单独申请毕业答辩,博士研究生毕业答辩后3年内可以申请一次学位答辩,硕士研究生毕业后1
年内可申请一次学位答辩。
问:实行研究生教育改革后,研究生的助研津贴会不会有变化?如果有,将往什么方向
变化?
答:实行研究生教育改革后,研究生助研津贴的标准将会有一定的提高,并且将不断调整增加。其中,非在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包括多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助研津贴,将实行同样标准,并由学校和导师共同出资负担;非在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助研津贴,现阶段主要由导师从研究项目中支付,学校给予部分补贴;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前两年按硕士研究生
标准发放,以后年份按照博士研究生标准发放。
根据国际惯例,博士生通常享受较高的津贴,而硕士生的津贴比较低甚至没有。这是因为,博士生大量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已经不单纯是学生了,而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因此取得相应的报酬,是合理的。而硕士生以课程学习为主,参与科研工作的时间要少的多。我校在研究生助研津贴方面的发展方向,也是将大幅度提高博士生的助研津贴标准,而硕士生的助研津贴只能适当地有所提高。
问:学校对部分基础和人文社会学科招收研究生是否有倾斜政策?
答:对于部分基础学科和人文社科学科,导师承担研究生助研津贴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学校支持,由学校全额或部分负担,相关学科的导师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其中,由学校全额负担研究生助研津贴的导师,每年最多只能招收1名硕士和1名博士研究生,且所指
导的在校博士生总数不得超过2人。
问:研究生同学超过基本修业年限后,助研津贴和医疗政策是怎样规定的?
答:超过基本修业年限的硕士研究生,学校不提供助研津贴,并需按照学校规定的标准缴纳学费,由导师或研究生协商承担。超过基本修业年限的博士研究生,由导师承担所有的助研津贴。在最长在校学习年限内,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享受与基本修业年限内相同的医疗
待遇,具体标准按照学校关于学生医疗的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问:改革方案的各部分内容分别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答:总体说,改革方面的各项具体内容,主要是针对2013年新生开始实施。但是,各项具体工作开始的时间起点不同,因此,有关工作将先后启动实施。具体说,有关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及论文质量管理的内容自文件颁布后马上开始实施;有关招生、学制和培养方案的内容将从2013级新生开始实施。研究生奖助标准的调整方案和出台时间,尚需要进行研究确定,但最晚从2013年9月份开始实施。新的奖助标准出台后,新生和老生享受同样的待遇。
第二篇: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请假条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请假条
(各学期开学注册、平时请假均使用此请假条)
说明:研究生入学、注册、请假管理详见2006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手册》中“中国农业大学学籍管理规定”第三章及“中国农业大学学籍管理注意事项及工作流程”请假条款。
1、请假七天以内,应在注册前经导师同意签字,报学院研究生管理科备案。
研究生因故不能按时注册者应在注册前向导师请假,并由导师在请假条上签字同意意见后,交学院研究生管理科办理请假手续。请假者返校后(开学二周内)到学院补办注册手续。研究生离校三天以上必须履行书面请假手续(三天内可向导师口头请假)。研究生离校不请假(二周)或超过请假时间二周仍不注册者按未注册进入学籍处理程序。
2、请假七天以上时(因事请假每学期累计不超过一个月)应在注册前经导师同意签字,需经学院主管院长批准,报研究生院学籍办公室备案。
3.请假超过一个月需办休学手续。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外出证明(各学期开学注册、平时导师安排外出实验、调研超一周以上均使用此证明)
说明:1.导师安排外出实验、调研的研究生(一周以上)向学院研究生管理科提交导师同
意的证明(标明时间、地点)并向研究生院备案。
2.外出学生返校后需向学院、研究生院提出注册申请。
第三篇: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函件(范文)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函件
南农大研培字[2009]49号 关于组织对2008级(含09级学硕连读)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的通知
一、考核对象1、2008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2008级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2009级学—硕连读生
4、因故未按时参加或暂缓通过的其他研究生
二、考核时间
1、硕士研究生:2009年12月30日前各学院将全部材料报送研究生院培养处。
2、博士研究生:2010年4月15日前各学院将全部材料报送研究生院培养处。
三、考核办法
按《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及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学科点为单位组织考核,具体时间及实施办法,由学科点负责人与相关导师协商确定,不要遗漏,也不要重复。
四、考核工作流程
拟参加考核的研究生于11月5日-12月10日登陆“教学平台”,点击左侧菜单“中期考核”,进入申请程序。
1、按要求填写自我鉴定、开题报告标题等内容,并上传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求为WORD文档。
2、完成上一步后,下方会显示需要打印并提交给学院的四项考核表,—1—
①《必修环节登记表》在入学报到时已发;
②《中期考核优秀研究生一等奖申请表》,限申请中期考核优秀一等
奖者下载填写;
③开题报告,可下载封面样式,请自行打印;
④填写自我鉴定后,会自动生成《中期考核申请表》,请点其链接,核对其中的《课程学习情况表》是否有误,课程加权平均成绩(不含体育课)的计算方法为:【(成绩1×学分1……+成绩n×学分n)/总学分】。可直接通过浏览器顶端左边菜单“文件”-“打印”打印出《中期考核申请表》,打印前请通过“文件”-“页面设置”清除页眉页脚的内容。
研究生秘书在学生完成提交申请后,登陆“教学平台”,打开“学籍
资格管理”下“中期考核”菜单进行中期考核管理。
1、点击“中期考核申请汇总表(分专业)”,打印出各专业《中期考核
小组成员评分用表》供考核小组评分用。
2、考核完成后,请在相应学生数据行中操作各项内容,对完成必修
环节及通过开题报告者请在相应栏的复选框中打“√”,并选择考核等级(优秀一等、优秀二等、通过、不通过),不通过的请在备注中填写原因,然后点“修改”按钮提交。
3、完成上述步骤2内容后,请点击相应的链接打印出《开题报告汇
总表》、《中期考核结果汇总表》、《不通过名单汇总表》、《考核优秀名单汇总表》,经学院分管领导签字后报研究生院培养处。
导师 登陆“教学平台”,点左侧菜单“学生基本情况”,可浏览所指
导研究生提交的中期考核申请表及上传的开题报告。
五、考核结果
各学院对每位研究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学分数、论文开题及培养
环节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后,按优秀一等、优秀二等、通过和不通过评定出等级。中期考核优秀生数按各学院参评研究生数的15%确定,其中一等和二等的比例为1:9,将以学院为单位,分别产生优秀硕、博士生数额。请严格按照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奖励办法如下:
1、颁发中期考核优秀研究生证书;
2、发放中期考核优秀奖学金:博士生一等奖奖学金1200元,二等奖奖学金600元;硕士生一等奖奖学金1000元,二等奖奖学金4003、中期考核优秀研究生的有关材料记入个人档案。
六、注意事项
1、各学院中期考核工作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具体负责。学院应建立中期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学院党委主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书记、学科点负责人、研究生秘书等为成员,全面负责本学院考核工作。各学科专业也应成立考核小组,具体组织实施本学科专业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工作。参评研究生数不足5人的学科并入相近学科。
2、以学院为单位,将各学科点考核小组成员名单、考核时间于考核前三天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备查。
3、各学院研究生秘书须在考核前对参加考核的研究生的课程成绩进行认真核对,检查研究生是否完成培养方案的各项要求(含必修课修完,总学分达标,必修环节完成,论文开题通过等,博士生还需检查资格考试完成情况),合格后方可签字确认。
4、已发表学术论文、获得校级以上奖励或校级优秀研究生干部者在评优时可优先考虑。
5、凡在学期间有任何一项不良记录的,一律取消其评优资格。
6、所有学生的考核均按学科统一进行,严禁不在规定时间内单独操作。考核结果应在学院公示。
7、考核结束后,各学院应对考核情况进行总结,并与考核结果一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研究生中期考核登记表由各学院于相应栏内签字盖章,送研究生院审批盖章后,存入学生本人档案。
8、安排在下学期对博士生进行中期考核的学科,具体时间自行安排,研究生院不再另行通知。
研究生院将对学院中期考核进展情况进行抽检,检查结果将以适当形式公布。请各学院按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并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好本次中期考核工作。
附件:优秀研究生一等奖评选标准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二OO九年十月二十九日
附件
“中期考核优秀研究生一等奖”评选标准
1、获得“中期考核优秀研究生”提名;
2、课程成绩加权平均分在80分以上,必修课成绩不得低于70 分;
3、科研及论文工作表现突出,硕士生须有署名南京农业大学的以第一作者正式发表的论文;博士生须有署名南京农业大学的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学校核心期刊目录上的论文。
第四篇: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
[授权发布]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
(2012年05月12日 报道)
中国农大校字【2012】1号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加速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2008年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和讨论,结合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经2012年第14
次学校党委常委暨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决定启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
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思路是:围绕我校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明确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整学制、修订培养方案、改革招生制度和导师任职制度、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奖助制度等措施,全面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社
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一、明确培养定位,实行弹性修业年限
按照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目标
定位,调整研究生学制。
1.规定基本修业年限(学制)为硕士研究生2年、博士研究生4年、直博生/硕博连读
生5年。
2.实行弹性修业年限,研究生最长在校学习年限为硕士研究生3年、博士研究生6年,直博生/硕博连读生7年;特别优秀的研究生经导师推荐可以申请提前进行学位答辩,通过学
位论文答辩者准予提前毕业。
3.超过基本修业年限但不超过最长在校学习年限的研究生,实行备案管理;达到最长在校学习年限时,研究生必须办理离校手续,不再保留学籍。
二、修订培养方案,强化培养过程管理
以一级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以二级学科的专业方向为特点,突出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重新修订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突出应用实践能力训练,博士研究生突出学术能力培养,强化培养过程管理。由各学院负责,按
照硕士和博士不同的培养定位要求,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实施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1.各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包括招生类别中的“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下同。)培养方案的内容及环节设置应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和实践性特征。在相应学科领域内,原则上一年级应执行同样的课程计划,进入二年级以后,经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部分学生可转入硕博连读生培养,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其他学生继续执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
案,达到要求者按招生类别获得相应的硕士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
2.面向产业体系、职业特征明显或与任职资格联系密切的学位类型或领域,应单独制定
培养方案。
3.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按一级学科或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培养方案、审定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环节进行督导,切实加
强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和培养过程的管理。具体细则另行规定。
三、改革招考制度,提高生源质量
以体现学科需求和导师自主权为基本出发点,对研究生招生制度进行改革。从严掌握选拔标准与程序,吸引更多真正有学术研究潜力和志向的学生攻读博士学位。
1.硕士研究生招生。(1)逐步加大校内外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名额。(2)继续执行硕士研究生入学国家统一考试选拔办法,但提高统考生参加复试(面试)的比例。
(3)学校按照各学科门类录取规模划定复试分数线,在此基础上学院可以自行确定复试比例,并应保持相对稳定。
2.博士研究生招生。(1)继续实行直博生选拔制度。(2)加大硕博连读生比例,使其成为博士生来源的主体。(3)在博士公开招考中试行申请考核制度。即:学校统一规定博士研究生的基本报考资格和选拔程序等,由报考人员提供相关申请材料,经招生学院组织考核专家组进行书面评审后,提出面试名单并进行面试,学院招生工作小组根据材料评审及面试结果确定拟录取名单报学校招生领导小组批准。实施细则另行制定。(4)本校在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参照考核申请制进行选拔,与国家的有关规定相衔接,以硕博连读方式进入博士研究生学习。实施细则另行制定。(5)严格控制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录取数量,最高不超过学院招生计划总数的5%,人文社科领域不超过10%。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招收非脱产
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
四、改革导师管理,突出任职能力
改革研究生导师聘任管理,实行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突出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专业培养、学术道德建设和项目资助的岗位责任,根据导师的研究水平和培养能力确定
每年的招生指标分配。
1.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任讲师职称3年以上且具有博士学位;(2)具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和较充足的项目经费。
2.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2)在相关领域中研究水平较高(科研产出成果情况和已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等);(3)具有培养条件(科研项目及经费情况等);(4)本办法实施后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教师应具有博士学位。
招生资格的具体管理办法分别由学校和学院另行规定。
3.根据学校和学院制定的招生资格及审核办法,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申请招生教师进行审核,确定当年招收研究生的教师名单,经研究生院审核后,列入当年招生计划,其中首次招生的导师需提交登记信息,纳入研究生导师数据库。
4.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总数一般不超过15名。
5.建立学位论文评价(包括盲审、抽查、复查)结果的追溯问责制度,对所指导研究生出现论文质量问题、学术道德失范的教师进行严肃处理,视情况减少招生名额乃至停止招生
资格。
五、强化博士论文质量管理,改进毕业审核程序
促进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实行研究生分流管理。
1.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管理,试行预答辩制度与双盲审制度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由学院(学科)组织专家,对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是否具有独立见解、学位论文的工作量、完成实验情况等方面进行审查。
2.继续实行毕业答辩、学位答辩可以分别申请的规定,博士研究生毕业答辩后3年内可以申请一次学位答辩,硕士研究生毕业后1年内可申请一次学位答辩,超过此时限后不再受
理。
3.学校制定申请毕业答辩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学院(学科)制定毕业论文的标准,对研
究生毕业论文标准提出具体要求,切实保证毕业生质量。
4.以基本修业年限为准,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制定提前毕业的最低标准,严格控制研究生提前毕业;硕士研究生一般不允许提前毕业,博士研究生最多可以申请提前一个学年毕
业,需经学院和研究生院审核批准。
5.经申请考核制选拔初审通过的本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按照相应学科培养方案规定的硕士毕业及学位授予标准进行审核,通过毕业审核并取得硕士学位者可进入
博士学习阶段。
六、完善研究生奖助办法,体现科研项目资助制
完善研究生奖助办法,进一步体现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科研项目资助
制。
1.学校确定非在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包括MBA、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和保险硕士等)助研津贴最低标准,由学校和导师共同负担。具体标准和数额另行规定,并根据情况
适时调整。
2.学校确定非在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低助研津贴标准,现阶段主要由导师在研究项目中列支,学校给予部分补贴。今后发展方向是由导师在研究项目中全额列支。直博生/硕博连
读生前两年按硕士研究生标准发放,以后年份按照博士研究生标准发放。具体标准和数额另
行规定,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
3.对于部分基础学科和人文社科学科,导师承担研究生助研津贴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学校支持,由学校全额或部分负担。由学校全额负担研究生助研津贴的导师,每年最多只能招
收1名硕士和1名博士研究生,且所指导的在校博士生总数不得超过2人。
4.在最长在校学习年限内,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享受与基本修业年限内相同的医疗待
遇,具体标准按照学校关于学生医疗的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5.超出基本修业年限的硕士研究生,学校不提供助研津贴,并需按照学校规定的标准缴纳学费,由导师或研究生协商承担。超过基本修业年限的博士研究生,由导师承担所有的助
研津贴。
6.适时提高优秀研究生奖学金标准,每年评选比例不变。
七、附则
1.根据本方案的实施需求,将不断加强学院研究生管理的人员队伍建设,并给予经费支
持。
2.本方案各项内容自颁布之日起分步实施,各项改革内容的具体实施办法及时间将另行
颁布。
3.本方案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第五篇:中国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答辩要求
中国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答辩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已逐步进入学位论文答辩阶段。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均为在职人员,在校时间少,对我校有关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的相关规定了解较少。为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1、申请人入校满二年半,方可向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2、申请人到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领取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材料。
3、申请人向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材料。
二、资格审查
1、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受理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后,安排专家小组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课程学习情况(根据培养方案审查,包括学位课程科目、成绩、学分及课程总学分等要求)、学位论文水平、论文工作原始记录、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审查。如涉及涉密论文,需由学位申请人的指导教师提出申请,经系(室)、资格审查小组、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方能确定密级和保密年限。资格审查小组中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一般不少于2人。
2、资格审查未通过者,根据资格审查小组所提意见和建议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重新提出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3、资格审查通过者,由学院将其所有审查材料(包括录取名单、培养方案、课程考试试卷、成绩单、资格审查结果等)交研究生院进行进一步审查。研究生院审查通过后,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安排申请人的学位论文评阅。
三、学位论文评阅
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评阅人由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担任,其中我校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不少于1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评阅人由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担任,其中我校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不少于2人。评阅人姓名应对申请人保密,指导教师和推荐人不能作为论文评阅人。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秘书分别由讲师、助教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
2、申请正常或延期答辩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其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委员可由指导教师推荐,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聘请。申请提前答辩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其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委员由学位评定委员会直接聘请,指导教师、学位推荐人不得参与,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委员的要求不变。
3、学位评定委员会按一定比例对申请答辩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论文抽查,抽查方法参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样检查办法》执行。
4、涉密论文的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委员的选择,按照《中国农业大学涉密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管理办法》中的相应要求执行。
5、学位论文由答辩委员会秘书交由论文评阅人。
6、学位论文评阅人同意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后方可组织学位论文答辩。若有部分评阅人不同意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参照《中国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中的相应办法执行。
四、学位论文答辩
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5名熟悉本领域的同行专家组成,其中我校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不少于1人。答辩委员一般应具有高级职称。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名熟悉本领域的同行专家组成,其中我校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不少于2人。答辩委员主要由具有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
2、若设有双导师,校内导师可以参加答辩委员会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研究生所在单位导师可参加答辩会但不作答辩委员。指导教师、学位推荐人中只允许一人参加答辩委员会。
3、提前答辩、论文被抽查人员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学位评定委员会组织聘请,指导教师、学位推荐人不得参与。
4、寄送申请人的学位论文、聘书、组织论文答辩及答辩接待等事宜均由答辩委员会秘书办理,申请人不得参与。
5、论文答辩通过后,申请人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申请学位材料。若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由答辩委员会就是否同意其修改论文后重新答辩作出决议。
五、学位授予
1、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学位申请人进行审查,并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交建议授予学位人员名单。未通过审查者,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就是否同意其修改论文重新答辩、申请学位作出决议。
2、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建议授予学位人员名单进行审批,审批通过者可获得相应学位。未通过审查者,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决议,就是否同意其重新申请学位作出决议。
六、提交材料
所有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学位申请人,须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相关单位提交如下材料:
1、学位申请材料(各项内容、签字完整);
2、学位论文(与电子版学位论文一致)(硕士生至少3份,博士生至少4份);
3、电子文档文件(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专业、研究方向、所在学院、指导教师姓名、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图、表、附录数量等);
4、学位登记表(各项应填写内容必须填写完整、无误,“籍贯”一项中的县、市应明确);
5、学位证书用照片:33×47mm大头正面彩照1张;
6、通过我校图书馆主页的“博/硕士学位论文远程提交系统”向图书馆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