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追溯历史已有800多年,从宋代开始始建到当代历经沧桑,上海的城隍庙已成为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作为道教官观,上海城隍庙可谓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上海小旅游圈,城隍庙道观、城隍庙小吃、豫园环在周围。呈现出上海城隍庙文化底蕴。概貌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由于上海城隍庙内供奉的上海城隍神在上海地区的特殊地位,在近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海城隍庙道观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上海地区百姓的热心支持。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道教信徒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庙在六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一期修复工程。2005年,在市、区政府的关心下,在上海市豫园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殿堂布局
大殿
元辰殿,慈航殿,财神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文昌殿,关圣殿
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上海豫园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始建于嘉靖、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现豫园占地三十余亩,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树木苍翠,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出明清两代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
上海豫园门票:
旺季:成人每位40元(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9月1日至11月30日)。淡季:成人每位30元。
优惠:境内中小学生凭学生证每位10元。1.4米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凭证)每位10元。离休干部、现役军人、伤残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凭有效证件免票。
第二篇:上海城隍庙导游词
沉香阁 位于城隍庙西北面的沉香阁,原由豫园主人潘允端所建。潘允端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督办漕运疏浚淮河打捞沉船时觅得一尊精美观音佛像,甚为喜欢,又于当夜梦见其母嘱托,即派人护送佛像回上海建阁供奉。因佛像由名贵海琼水沉香木雕制,芳香十分浓郁,故名“沉香阁”(据考,该佛像系隋代大业年间南洋赤土国回赠隋炀帝之礼,在淮河中遇风浪沉没,已卧伏河底近千年)。明代之后,沉香阁迁址重建,曾改名为“慈云禅寺”,拥有丛林寺院规模,与龙华、静安、玉佛三大名刹齐名今沉香观音虽非原像,但仍形神兼具、仪态万方,为佛中珍品,香火终日兴盛。阁内现还开设尼众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之一。
豫园花园 明代豫园为沪上重要的传统旅游胜地,享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该园由明代进士、曾任四川布政史的上海籍人士潘允端于 1559年(明嘉靖 38年)始建,有“愉悦双亲”之意。初占地 70余亩,曾盛极一时,后几经战乱,现尚存 30余亩。园中布局精致、景色宜人。亭台楼阁参差错落,曲经回廊交相掩映,池水萦绕与假山怀抱,名贵花木与奇石争辉,尽显“江南名园”之风范,并留有清代上海著名“小刀会”起义的遗址。
大假山是豫园景色的精华所在,也是江南园林中黄石假山的典范之作,由明代最具权威的叠山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并亲自参与建造,用数千吨浙江武康的黄石堆砌而成。
玉华堂前的“玉玲珑”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也是豫园中的瑰宝。古人品评石之高下,有“皱、漏、透、瘦”四个标准,玉玲珑则四者俱佳,而以“透、漏”论之,更是冠盖全国,称誉海内外。豫园中有许多砖雕、泥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美。
豫园中的名树古木也为数众多,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三十余棵。园中最古老的树是万花楼前的银杏树,高寿已四百余年。
当代大诗人郭沫若一九六一年参观豫园时,写下了“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的诗句。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上海城隍庙导游词_上海城隍庙解说词-上海导游词
上海城隍庙导游词_上海城隍庙解说词-上海导游词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越来越需要解说词,解说词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那要怎么写好解说词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上海城隍庙导游词_上海城隍庙解说词-上海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上海城隍庙导游词_上海城隍庙解说词-上海导游词1有说城隍作为神,是由《礼记》中所渭“天子大蜡八”而来。天子要祭八种神,其中有“坊”与“水庸”,大略是对城堑、护城沟渠之祭,这是对城市守护神的祭札。明代人陆容《菽园杂记》卷五谈到了城隍之祀:城隍之在祀典,古无之。后世以高城深池,捍外卫内,必有神主之,始有祠事。惑于理者,衣冠而肖之,加以爵号,前代因袭,其来久矣。后世的城隍正是被赋予了城市守护神的面目与功能,御灾难,安生聚,垂丰穰,庇百姓。城隍庙亦就因此成为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祭典场所。地方官府朔望进香,祈晴祷雨,并常藉以宣讲乡约。士庶禳病祈福,牲醴香楮,祷献报赛。这也就难怪城隍庙庙宇崇闳,香火繁盛。
上海地区供奉城隍由来已久。早在宋淳佑七年(1247),华亭即立城隍庙。上海在置县前,也供祀城隍于淡井庙,以作为华亭县城隍行殿,后人称老城隍。明朝开国后,于洪武二年(1369),诏封天下州县城隍府神为显佑伯。
相传上海的城隍神姓秦,名裕伯,字景容。为宋代尤图阁学士秦观八世孙。元时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避兵扬州,转徙上海。当时占据苏州的张士城派人前往招用,为其拒绝。吴元年及洪武初年,朱元璋几次淮备起用秦裕伯,秦均称疾不出。初定天下的朱元璋对于秦裕伯隐卧上海甚感不安,这位生性多疑的皇帝深虑由此“海邦不靖”,即下手谕:“海浜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后悔。”手谕的意思十分明白,秦裕伯只得应召人朝,次年拜待制,旋为治书待御史。洪武三年,设科取士,与刘基同为京畿主考官。洪武六年(1373)病卒,葬于上海长寿里。为“释主疑,明民志,不惜一身之去就,为国人请命也”,因而,海浜之民怀着感激与敬重,奉祀其为城隍神。
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钓将原位于县西北的霍光行祠改建成城隍庙。据至元《嘉禾志》引《吴越备史》载,相传吴王孙皓病重时,有神附体一小黄门,对孙皓言道:“华亭谷东南有盐塘,风潮为害,非人为所能防。臣本汉霍光也,愿统部属镇之。”遂立庙祀汉博陆侯霍光,是为上海祀奉霍光之始。
上海城隍庙导游词_上海城隍庙解说词-上海导游词2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上海城隍庙参观,我是这里的x导游,希望能在后面的讲解中给大家的游览带来很好的帮助。
城隍庙
上海立县之前,在镇西约6里处的淡井里,有一座华亭城隍行殿,俗称淡井庙。建县后经过一百五十余年,明永乐年间(1403—1424)才将方洪北岸原金山神庙加以扩充,改为上海县城隍庙。相传,城隍是道家保护城池的神,同时也庇佑着市民,城隍庙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隍神则多为生前有惠于民的清官良吏,以期其殁后也能为民“御大灾、捍大患”。上海城隍庙其前身原为金山神主、西汉大司马霍光神祠,故今庙内前殿仍由霍光坐镇,后殿供奉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民间俗称“一庙二城隍”,国内罕见。
沉香阁
位于城隍庙西北面的沉香阁,原由豫园主人潘允端所建。潘允端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督办漕运疏浚淮河打捞沉船时觅得一尊精美观音佛像,甚为喜欢,又于当夜梦见其母嘱托,即派人护送佛像回上海建阁供奉。因佛像由名贵海琼水沉香木雕制,芳香十分浓郁,故名“沉香阁”(据考,该佛像系隋代大业年间南洋赤土国回赠隋炀帝之礼,在淮河中遇风浪沉没,已卧伏河底近千年)。明代之后,沉香阁迁址重建,曾改名为“慈云禅寺”,拥有丛林寺院规模,与龙华、静安、玉佛三大名刹齐名今沉香观音虽非原像,但仍形神兼具、仪态万方,为佛中珍品,香火终日兴盛。阁内现还开设尼众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之一。
豫园花园
明代豫园为沪上重要的传统旅游胜地,享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该园由明代进士、曾任四川布政史的上海籍人士潘允端于1559年(明嘉靖38年)始建,有“愉悦双亲”之意。初占地70余亩,曾盛极一时,后几经战乱,现尚存30余亩。园中布局精致、景色宜人。亭台楼阁参差错落,曲经回廊交相掩映,池水萦绕与假山怀抱,名贵花木与奇石争辉,尽显“江南名园”之风范,并留有清代上海著名“小刀会”起义的.遗址。
大假山是豫园景色的精华所在,也是江南园林中黄石假山的典范之作,由明代最具权威的叠山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并亲自参与建造,用数千吨浙江武康的黄石堆砌而成。
玉华堂前的“玉玲珑”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也是豫园中的瑰宝。古人品评石之高下,有“皱、漏、透、瘦”四个标准,玉玲珑则四者俱佳,而以“透、漏”论之,更是冠盖全国,称誉海内外。豫园中有许多砖雕、泥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美。
豫园中的名树古木也为数众多,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三十余棵。园中最古老的树是万花楼前的银杏树,高寿已四百余年。
当代大诗人郭沫若一九六一年参观豫园时,写下了“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的诗句。
湖心亭、九曲桥
典雅、别致的九曲桥,与湖心亭相依相伴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人们行走在桥上弯来拐去、斗折蛇行、移步换景。而曲桥为什么以“九”为数呢?按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九是阳数最高的数,具有吉利之意,故取名“九曲桥”,实有取其吉祥如意之意。民间更是流传着“儿童走九曲,幸运久久久;学子走九曲、考分九十九;情侣走九曲,天长而地久;老翁走九曲,活到九十九”的民谣
第四篇:《城隍庙》教案专题
《城隍庙》教案
教学内容:莆田涵江城隍庙介绍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和综合资料,体会和理解“城隍庙”的丰厚底蕴,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丰富课业生活,将知识、生活、兴趣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交流关于城隍庙的资料
教学难点:从资料的交流中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准备:城隍庙相关资料,投影仪。教学过程:(课前学生可在父母的带领下参观涵江的城隍庙并记录下来,可绘画,可照相。同时学生搜集有关涵江城隍庙的相关资料。)
一、激发兴趣,导入揭题
同学们还记得前不久我们城隍庙举行的出游吗?你们看了吗?说说感受!(学生畅谈所想所感。)出游是城隍庙举行的一个很大的庆典活动,内容丰富,新颖别致,颇具特色,吸引了无数群众前往观赏。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举办这个庆典活动的地方——城隍庙(板书课题)。
二、讨论交流
1.交流参观城隍庙的感受
周末的时候大家都去城隍庙参观了吧?有留下什么纪念吗?(学生展示城隍庙的绘画或者照片)
城隍庙中,给你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说说看(学生交流感受想法。)2.交流学生搜集到的资料
课前大家也搜集了不少关于城隍庙的资料,现在同学们都把它拿出来,大家分享一下资料。(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三、总结
城隍庙经历了无数个年代,有过熠熠生辉,有过破败不堪,有过复古重建,它历经沧桑而魅力依旧,受人敬仰,得到保护,它更重要的是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让一代又一代新人不断去追寻、学习、传承,获得有利于人类更好的发展的东西。它已经成为了我们涵江文明的重要标志,它见证着文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自由创作(机动)
通过今天的交流,大家对城隍庙的认识又加深了,现在请大家根据印象画出你心中的城隍庙。
五、课后作业
继续完成“你心中的城隍庙”这幅美术作品。
六、板书设计
城隍庙
涵江城隍庙亦名鲤江庙。鲤江庙原系莆禧城隍庙的名称。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为了防备倭寇,派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各地创建卫城、所城,驻兵防守。当时,周德兴派人到莆田拆了东甲、遮浪海堤,创建平海卫域和莆禧所城,又下令在城内创建城隍庙。从此莆禧就有了城隍庙,当地百姓俗呼“鲤江庙”。
清初,郑成功在东南沿海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与清军展开激烈的较量。康熙初,清廷下令截界,沿海30里内的群众被迫内迁。相传,当年莆禧城的乡老求祷于城隍大神,卜问迁居之所,神示之以涵江。
莆禧士民迁居涵江四年后,屡屡叨念城隍大神的“默庇”之恩,谋议在涵江鉴前铺新居附近的凤岭,择址别建城隍庙,崇祀鲤江城隍大神。迁居涵江的莆禧士民及涵江信众纷纷捐资捐物,“仿鲤江之旧制”,在凤岭的司马庙之址很快造起了一座单殿三开间的城隍庙,又几经周折,派人回莆禧迎取御赐黄袍城隍神像,供奉在新庙内。为了纪念祖籍之地,新建的城隍庙仍然取名“鲤江庙”。
20多年后,清廷下令复界,迁居涵江的莆禧士民一部分回归故里,重建家园,又在鲤江庙的旧址上重建城隍庙。新庙落成后,莆禧耆老专程来到涵江城隍庙,打算请回“御赐黄袍城隍大神”金身,以安神位,但遭到了涵江耆老和士民的一致反对,双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最后商定以卜“ 杯”定去留。结果“城隍爷”的金身仍留在涵江城隍庙内。
在双方未达成协议前,涵江乡绅、耆老就私下模仿“城隍大神”的金身,用紫木重雕了一尊新的城隍神像。所以,解放前涵江城隍庙的祭坛上下各有一尊“城隍爷”神像,其中的一尊就是当时新雕的“软身神像”。莆禧乡老空手回家之后,只好重塑城隍大神金身,所以,莆禧和涵江的两座鲤江庙就成了“亲家”了。每年农历五月十九日城隍爷诞辰日,涵江鲤江庙举行盛大的祭典时,莆禧鲤江庙都要派人提前专程送“新早米”给涵江的“城隍爷”尝新。所以,民间也就有了“五月十九食新早米”的俗语。相传,为了赶在五月十九日之前送“新早米”,每年都提早用特大的水瓮种植一些早稻,并且不用粪尿施肥,而专用豆腐皮水作肥料,以示纯净和虔诚之意。这个礼俗一直相沿到上世纪40年代末。1985年涵江城隍庙重兴后,莆禧信众又恢复了这个礼俗,不过,现在送的不是“新早米”,而是用“面食”代替了。
“城隍爷”诞辰日,祭礼甚多。祭毕,庙里按惯例要把供品分给前来参加祭典的信众,俗呼“分福余”。但供品中唯一的一只“猪脚”,谁也分不到,必须分给莆禧城隍庙的信众带回去。旧时有一条谚语叫“城隍庙的猪脚是有施主”的,指的就是这个礼俗。
涵江城隍庙还有一个大的庆典活动,就是举行“出郊巡行”活动。不过不是年年都有,“出郊”是有传统定例的。据说,在抗战胜利之后举行的一次“出郊”规模很大。上世纪50年代,涵江鲤江庙被荒废,庙里的神像、祭器、匾额等被清除,祭台上的铜香炉、铜烛屏之类的祭器先是被封存起来,后来又被送去熔炼。其后,涵江鲤江庙一度改为涵江镇文化馆,庙中设立图书室、阅报室。而城隍庙大门外的一座古戏台及部分大埕也被拆除,改建为“涵江工人俱乐部”双层楼房。文化部门经常在这里举办灯谜竞猜、乒乓球联赛、十音八乐表演、书画展览等活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侨胞出资修复涵江城隍庙。九十年代,在旧址上重建了一座高大的仿古大戏台,碧瓦飞檐,斗拱藻井,极尽华美。近年涵江鲤江庙由侨胞捐资修缮一新,红柱碧檐,层台叠翠,彩绘斗拱梁柱,古朴端庄,大匾流金溢彩,典雅华丽。
第五篇:城隍庙导游词
城隍庙
上海立县之前,在镇西约 6 里处的淡井里,有一座华亭城隍行殿,俗称淡井庙。建县后经过一百五十余年,明永乐年间(1403—1424)才将方洪北岸原金山神庙加以扩充,改为上海县城隍庙。相传,城隍是道家保护城池的神,同时也庇佑着市民,城隍庙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隍神则多为生前有惠于民的清官良吏,以期其殁后也能为民“御大灾、捍大患”。上海城隍庙其前身原为金山神主、西汉大司马霍光神祠,故今庙内前殿仍由霍光坐镇,后殿供奉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民间俗称“一庙二城隍”,国内罕见。
沉香阁
位于城隍庙西北面的沉香阁,原由豫园主人潘允端所建。潘允端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督办漕运疏浚淮河打捞沉船时觅得一尊精美观音佛像,甚为喜欢,又于当夜梦见其母嘱托,即派人护送佛像回上海建阁供奉。因佛像由名贵海琼水沉香木雕制,芳香十分浓郁,故名“沉香阁”(据考,该佛像系隋代大业年间南洋赤土国回赠隋炀帝之礼,在淮河中遇风浪沉没,已卧伏河底近千年)。明代之后,沉香阁迁址重建,曾改名为“慈云禅寺”,拥有丛林寺院规模,与龙华、静安、玉佛三大名刹齐名今沉香观音虽非原像,但仍形神兼具、仪态万方,为佛中珍品,香火终日兴盛。阁内现还开设尼众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之一。
豫园花园
明代豫园为沪上重要的传统旅游胜地,享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该园由明代进士、曾任四川布政史的上海籍人士潘允端于 1559年(明嘉靖 38年)始建,有“愉悦双亲”之意。初占地 70余亩,曾盛极一时,后几经战乱,现尚存 30余亩。园中布局精致、景色宜人。亭台楼阁参差错落,曲经回廊交相掩映,池水萦绕与假山怀抱,名贵花木与奇石争辉,尽显“江南名园”之风范,并留有清代上海著名“小刀会”起义的遗址。
大假山是豫园景色的精华所在,也是江南园林中黄石假山的典范之作,由明代最具权威的叠山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并亲自参与建造,用数千吨浙江武康的黄石堆砌而成。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玉华堂前的“玉玲珑”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也是豫园中的瑰宝。古人品评石之高下,有“皱、漏、透、瘦”四个标准,玉玲珑则四者俱佳,而以“透、漏”论之,更是冠盖全国,称誉海内外。豫园中有许多砖雕、泥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美。
豫园中的名树古木也为数众多,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三十余棵。园中最古老的树是万花楼前的银杏树,高寿已四百余年。
当代大诗人郭沫若一九六一年参观豫园时,写下了“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的诗句。
{$上海外滩导游词 ·上海南京路导游词 ·世纪大道导游词$}
湖心亭、九曲桥
典雅、别致的九曲桥,与湖心亭相依相伴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人们行走在桥上弯来拐去、斗折蛇行、移步换景。而曲桥为什么以“九”为数呢?按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九是阳数最高的数,具有吉利之意,故取名“九曲桥”,实有取其吉祥如意之意。民间更是流传着“儿童走九曲,幸运久久久;学子走九曲、考分九十九;情侣走九曲,天长而地久;老翁走九曲,活到九十九”的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