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原城隍庙导游词
三原城隍庙位于三原县城东渠岸街中部。系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所建,是陕西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此庙为宫廷式建筑,以对称的方式把楼、殿、廊、庑、坊、亭等四十多个单位建筑按主次布局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五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有三道门、四重牌坊、五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释殿、陪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庙门前有引人注目的照壁,其南有重两万余斤的一对铁旗杆。庙内两廊有岳飞书“前后出师表”刻石。
三原城隍庙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以来,政府两次拨示整修,基本保持了原貌,三原县博物馆设在庙内,收藏和展示了近三千件珍贵文物和一百余幢碑石。
第二篇:上海城隍庙导游词
沉香阁 位于城隍庙西北面的沉香阁,原由豫园主人潘允端所建。潘允端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督办漕运疏浚淮河打捞沉船时觅得一尊精美观音佛像,甚为喜欢,又于当夜梦见其母嘱托,即派人护送佛像回上海建阁供奉。因佛像由名贵海琼水沉香木雕制,芳香十分浓郁,故名“沉香阁”(据考,该佛像系隋代大业年间南洋赤土国回赠隋炀帝之礼,在淮河中遇风浪沉没,已卧伏河底近千年)。明代之后,沉香阁迁址重建,曾改名为“慈云禅寺”,拥有丛林寺院规模,与龙华、静安、玉佛三大名刹齐名今沉香观音虽非原像,但仍形神兼具、仪态万方,为佛中珍品,香火终日兴盛。阁内现还开设尼众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之一。
豫园花园 明代豫园为沪上重要的传统旅游胜地,享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该园由明代进士、曾任四川布政史的上海籍人士潘允端于 1559年(明嘉靖 38年)始建,有“愉悦双亲”之意。初占地 70余亩,曾盛极一时,后几经战乱,现尚存 30余亩。园中布局精致、景色宜人。亭台楼阁参差错落,曲经回廊交相掩映,池水萦绕与假山怀抱,名贵花木与奇石争辉,尽显“江南名园”之风范,并留有清代上海著名“小刀会”起义的遗址。
大假山是豫园景色的精华所在,也是江南园林中黄石假山的典范之作,由明代最具权威的叠山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并亲自参与建造,用数千吨浙江武康的黄石堆砌而成。
玉华堂前的“玉玲珑”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也是豫园中的瑰宝。古人品评石之高下,有“皱、漏、透、瘦”四个标准,玉玲珑则四者俱佳,而以“透、漏”论之,更是冠盖全国,称誉海内外。豫园中有许多砖雕、泥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美。
豫园中的名树古木也为数众多,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三十余棵。园中最古老的树是万花楼前的银杏树,高寿已四百余年。
当代大诗人郭沫若一九六一年参观豫园时,写下了“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的诗句。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
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1
亲爱的各位游客:
上海城隍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凡是去上海的人,都会去那里走一走。
城隍庙四周建筑的外观都是庙宇的形状,每一个楼阁的飞檐都不相同,有尖尾的,有圆梢的,也有带刺边雕饰的。那层层叠叠、交错上下的飞檐,在灰色天空的衬托下,城隍庙就像飞满了翘着长长尾巴的燕子。
那里最著名的就是九曲桥了,九曲桥有九个弯。春天来了,站在桥上,可以观赏湖中欢蹦乱跳的锦鲤和慵懒的乌龟;夏天到了,站在桥上,就可以欣赏美丽高贵的荷花,感觉仿佛身临仙境;到了秋天,湖面上铺了一层五彩缤纷的树叶毯,那些树叶有绿色的,有黄色的还有红色的;到了冬天,白雪覆盖在屋子的`瓦片上,而湖面上却是喜气洋洋的,原来,在湖面上摆放了四大名著的人物造型。有三国演义的吕布戏貂禅,桃园三结义,红楼梦的宝黛读西厢,水浒的众位好汉们以及西游记的唐僧与他的徒弟们。那些人物一到晚上,就会亮起来,原来这是元宵节的花灯啊。一年四季的九曲桥都很美丽。
城隍庙除了这些,还有什么特色呢?就是城隍庙里的小店了。那里有许多卖上海特产的店,到上海来玩的中外游客,基本都会买一些纪念品带回去。还有一部分,是卖手工艺品的店,有卖中国结、脸谱等。我最喜欢的,当然是那些小吃店了。小笼包、生煎包、糖葫芦,实在是太好吃了,现在想起来,都忍不住咽口水呢!那糖葫芦,山楂外面裹着一层糖,一口咬下去,糖的甜味和山楂的酸味融合在了一起,那味道真是让我回味无穷!
据说“没有到过城隍庙,就等于没去过大上海!”同学们,你们去上海玩时,可别忘了去城隍庙逛逛啊!
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2
亲爱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来到上海城隍庙参观,我是这里的x导游,希望能在后面的讲解中给大家的游览带来很好的帮助。
上海立县之前,在镇西约6里处的淡井里,有一座华亭城隍行殿,俗称淡井庙。建县后经过一百五十余年,明永乐年间(1403—1424)才将方洪北岸原金山神庙加以扩充,改为上海县城隍庙。相传,城隍是道家保护城池的神,同时也庇佑着市民,城隍庙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隍神则多为生前有惠于民的清官良吏,以期其殁后也能为民“御大灾、捍大患”。上海城隍庙其前身原为金山神主、西汉大司马霍光神祠,故今庙内前殿仍由霍光坐镇,后殿供奉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民间俗称“一庙二城隍”,国内罕见。
位于城隍庙西北面的沉香阁,原由豫园主人潘允端所建。潘允端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督办漕运疏浚淮河打捞沉船时觅得一尊精美观音佛像,甚为喜欢,又于当夜梦见其母嘱托,即派人护送佛像回上海建阁供奉。因佛像由名贵海琼水沉香木雕制,芳香十分浓郁,故名“沉香阁”(据考,该佛像系隋代大业年间南洋赤土国回赠隋炀帝之礼,在淮河中遇风浪沉没,已卧伏河底近千年)。明代之后,沉香阁迁址重建,曾改名为“慈云禅寺”,拥有丛林寺院规模,与龙华、静安、玉佛三大名刹齐名今沉香观音虽非原像,但仍形神兼具、仪态万方,为佛中珍品,香火终日兴盛。阁内现还开设尼众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之一。
明代豫园为沪上重要的`传统旅游胜地,享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该园由明代进士、曾任四川布政史的上海籍人士潘允端于1559年(明嘉靖38年)始建,有“愉悦双亲”之意。初占地70余亩,曾盛极一时,后几经战乱,现尚存30余亩。园中布局精致、景色宜人。亭台楼阁参差错落,曲经回廊交相掩映,池水萦绕与假山怀抱,名贵花木与奇石争辉,尽显“江南名园”之风范,并留有清代上海著名“小刀会”起义的遗址。
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3
亲爱的各位游客:
沉香阁位于城隍庙西北面的沉香阁,原由豫园主人潘允端所建。潘允端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督办漕运疏浚淮河打捞沉船时觅得一尊精美观音佛像,甚为喜欢,又于当夜梦见其母嘱托,即派人护送佛像回上海建阁供奉。因佛像由名贵海琼水沉香木雕制,芳香十分浓郁,故名“沉香阁”(据考,该佛像系隋代大业年间南洋赤土国回赠隋炀帝之礼,在淮河中遇风浪沉没,已卧伏河底近千年)。明代之后,沉香阁迁址重建,曾改名为“慈云禅寺”,拥有丛林寺院规模,与龙华、静安、玉佛三大名刹齐名今沉香观音虽非原像,但仍形神兼具、仪态万方,为佛中珍品,香火终日兴盛。阁内现还开设尼众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之一。
豫园花园明代豫园为沪上重要的传统旅游胜地,享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该园由明代进士、曾任四川布政史的上海籍人士潘允端于1559年(明嘉靖38年)始建,有“愉悦双亲”之意。初占地70余亩,曾盛极一时,后几经战乱,现尚存30余亩。园中布局精致、景色宜人。亭台楼阁参差错落,曲经回廊交相掩映,池水萦绕与假山怀抱,名贵花木与奇石争辉,尽显“江南名园”之风范,并留有清代上海著名“小刀会”起义的遗址。
大假山是豫园景色的精华所在,也是江南园林中黄石假山的'典范之作,由明代最具权威的叠山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并亲自参与建造,用数千吨浙江武康的黄石堆砌而成。
玉华堂前的“玉玲珑”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也是豫园中的瑰宝。古人品评石之高下,有“皱、漏、透、瘦”四个标准,玉玲珑则四者俱佳,而以“透、漏”论之,更是冠盖全国,称誉海内外。豫园中有许多砖雕、泥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美。
上海城隍庙的导游词4
亲爱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来到上海城隍庙参观,我是这里的x导游,希望能在后面的讲解中给大家的游览带来很好的帮助。
城隍庙
上海立县之前,在镇西约6里处的淡井里,有一座华亭城隍行殿,俗称淡井庙。建县后经过一百五十余年,明永乐年间(1403—1424)才将方洪北岸原金山神庙加以扩充,改为上海县城隍庙。相传,城隍是道家保护城池的神,同时也庇佑着市民,城隍庙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隍神则多为生前有惠于民的清官良吏,以期其殁后也能为民“御大灾、捍大患”。上海城隍庙其前身原为金山神主、西汉大司马霍光神祠,故今庙内前殿仍由霍光坐镇,后殿供奉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民间俗称“一庙二城隍”,国内罕见。
沉香阁
位于城隍庙西北面的沉香阁,原由豫园主人潘允端所建。潘允端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督办漕运疏浚淮河打捞沉船时觅得一尊精美观音佛像,甚为喜欢,又于当夜梦见其母嘱托,即派人护送佛像回上海建阁供奉。因佛像由名贵海琼水沉香木雕制,芳香十分浓郁,故名“沉香阁”(据考,该佛像系隋代大业年间南洋赤土国回赠隋炀帝之礼,在淮河中遇风浪沉没,已卧伏河底近千年)。明代之后,沉香阁迁址重建,曾改名为“慈云禅寺”,拥有丛林寺院规模,与龙华、静安、玉佛三大名刹齐名今沉香观音虽非原像,但仍形神兼具、仪态万方,为佛中珍品,香火终日兴盛。阁内现还开设尼众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之一。
豫园花园
明代豫园为沪上重要的传统旅游胜地,享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该园由明代进士、曾任四川布政史的上海籍人士潘允端于1559年(明嘉靖38年)始建,有“愉悦双亲”之意。初占地70余亩,曾盛极一时,后几经战乱,现尚存30余亩。园中布局精致、景色宜人。亭台楼阁参差错落,曲经回廊交相掩映,池水萦绕与假山怀抱,名贵花木与奇石争辉,尽显“江南名园”之风范,并留有清代上海著名“小刀会”起义的遗址。
大假山是豫园景色的精华所在,也是江南园林中黄石假山的典范之作,由明代最具权威的叠山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并亲自参与建造,用数千吨浙江武康的黄石堆砌而成。
玉华堂前的“玉玲珑”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也是豫园中的瑰宝。古人品评石之高下,有“皱、漏、透、瘦”四个标准,玉玲珑则四者俱佳,而以“透、漏”论之,更是冠盖全国,称誉海内外。豫园中有许多砖雕、泥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美。
豫园中的名树古木也为数众多,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三十余棵。园中最古老的树是万花楼前的.银杏树,高寿已四百余年。
当代大诗人郭沫若一九六一年参观豫园时,写下了“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的诗句。
湖心亭、九曲桥
典雅、别致的九曲桥,与湖心亭相依相伴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人们行走在桥上弯来拐去、斗折蛇行、移步换景。而曲桥为什么以“九”为数呢?按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九是阳数最高的数,具有吉利之意,故取名“九曲桥”,实有取其吉祥如意之意。民间更是流传着“儿童走九曲,幸运久久久;学子走九曲、考分九十九;情侣走九曲,天长而地久;老翁走九曲,活到九十九”的民谣
第四篇:《城隍庙》教案专题
《城隍庙》教案
教学内容:莆田涵江城隍庙介绍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和综合资料,体会和理解“城隍庙”的丰厚底蕴,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丰富课业生活,将知识、生活、兴趣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交流关于城隍庙的资料
教学难点:从资料的交流中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准备:城隍庙相关资料,投影仪。教学过程:(课前学生可在父母的带领下参观涵江的城隍庙并记录下来,可绘画,可照相。同时学生搜集有关涵江城隍庙的相关资料。)
一、激发兴趣,导入揭题
同学们还记得前不久我们城隍庙举行的出游吗?你们看了吗?说说感受!(学生畅谈所想所感。)出游是城隍庙举行的一个很大的庆典活动,内容丰富,新颖别致,颇具特色,吸引了无数群众前往观赏。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举办这个庆典活动的地方——城隍庙(板书课题)。
二、讨论交流
1.交流参观城隍庙的感受
周末的时候大家都去城隍庙参观了吧?有留下什么纪念吗?(学生展示城隍庙的绘画或者照片)
城隍庙中,给你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说说看(学生交流感受想法。)2.交流学生搜集到的资料
课前大家也搜集了不少关于城隍庙的资料,现在同学们都把它拿出来,大家分享一下资料。(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三、总结
城隍庙经历了无数个年代,有过熠熠生辉,有过破败不堪,有过复古重建,它历经沧桑而魅力依旧,受人敬仰,得到保护,它更重要的是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让一代又一代新人不断去追寻、学习、传承,获得有利于人类更好的发展的东西。它已经成为了我们涵江文明的重要标志,它见证着文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自由创作(机动)
通过今天的交流,大家对城隍庙的认识又加深了,现在请大家根据印象画出你心中的城隍庙。
五、课后作业
继续完成“你心中的城隍庙”这幅美术作品。
六、板书设计
城隍庙
涵江城隍庙亦名鲤江庙。鲤江庙原系莆禧城隍庙的名称。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为了防备倭寇,派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各地创建卫城、所城,驻兵防守。当时,周德兴派人到莆田拆了东甲、遮浪海堤,创建平海卫域和莆禧所城,又下令在城内创建城隍庙。从此莆禧就有了城隍庙,当地百姓俗呼“鲤江庙”。
清初,郑成功在东南沿海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与清军展开激烈的较量。康熙初,清廷下令截界,沿海30里内的群众被迫内迁。相传,当年莆禧城的乡老求祷于城隍大神,卜问迁居之所,神示之以涵江。
莆禧士民迁居涵江四年后,屡屡叨念城隍大神的“默庇”之恩,谋议在涵江鉴前铺新居附近的凤岭,择址别建城隍庙,崇祀鲤江城隍大神。迁居涵江的莆禧士民及涵江信众纷纷捐资捐物,“仿鲤江之旧制”,在凤岭的司马庙之址很快造起了一座单殿三开间的城隍庙,又几经周折,派人回莆禧迎取御赐黄袍城隍神像,供奉在新庙内。为了纪念祖籍之地,新建的城隍庙仍然取名“鲤江庙”。
20多年后,清廷下令复界,迁居涵江的莆禧士民一部分回归故里,重建家园,又在鲤江庙的旧址上重建城隍庙。新庙落成后,莆禧耆老专程来到涵江城隍庙,打算请回“御赐黄袍城隍大神”金身,以安神位,但遭到了涵江耆老和士民的一致反对,双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最后商定以卜“ 杯”定去留。结果“城隍爷”的金身仍留在涵江城隍庙内。
在双方未达成协议前,涵江乡绅、耆老就私下模仿“城隍大神”的金身,用紫木重雕了一尊新的城隍神像。所以,解放前涵江城隍庙的祭坛上下各有一尊“城隍爷”神像,其中的一尊就是当时新雕的“软身神像”。莆禧乡老空手回家之后,只好重塑城隍大神金身,所以,莆禧和涵江的两座鲤江庙就成了“亲家”了。每年农历五月十九日城隍爷诞辰日,涵江鲤江庙举行盛大的祭典时,莆禧鲤江庙都要派人提前专程送“新早米”给涵江的“城隍爷”尝新。所以,民间也就有了“五月十九食新早米”的俗语。相传,为了赶在五月十九日之前送“新早米”,每年都提早用特大的水瓮种植一些早稻,并且不用粪尿施肥,而专用豆腐皮水作肥料,以示纯净和虔诚之意。这个礼俗一直相沿到上世纪40年代末。1985年涵江城隍庙重兴后,莆禧信众又恢复了这个礼俗,不过,现在送的不是“新早米”,而是用“面食”代替了。
“城隍爷”诞辰日,祭礼甚多。祭毕,庙里按惯例要把供品分给前来参加祭典的信众,俗呼“分福余”。但供品中唯一的一只“猪脚”,谁也分不到,必须分给莆禧城隍庙的信众带回去。旧时有一条谚语叫“城隍庙的猪脚是有施主”的,指的就是这个礼俗。
涵江城隍庙还有一个大的庆典活动,就是举行“出郊巡行”活动。不过不是年年都有,“出郊”是有传统定例的。据说,在抗战胜利之后举行的一次“出郊”规模很大。上世纪50年代,涵江鲤江庙被荒废,庙里的神像、祭器、匾额等被清除,祭台上的铜香炉、铜烛屏之类的祭器先是被封存起来,后来又被送去熔炼。其后,涵江鲤江庙一度改为涵江镇文化馆,庙中设立图书室、阅报室。而城隍庙大门外的一座古戏台及部分大埕也被拆除,改建为“涵江工人俱乐部”双层楼房。文化部门经常在这里举办灯谜竞猜、乒乓球联赛、十音八乐表演、书画展览等活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侨胞出资修复涵江城隍庙。九十年代,在旧址上重建了一座高大的仿古大戏台,碧瓦飞檐,斗拱藻井,极尽华美。近年涵江鲤江庙由侨胞捐资修缮一新,红柱碧檐,层台叠翠,彩绘斗拱梁柱,古朴端庄,大匾流金溢彩,典雅华丽。
第五篇:南充市三原实验学校
南充市三原实验学校“庆三八 迎新春”教师趣味活动活动目的:庆祝国际三八妇女节,展示三原女教师风采,创建健康生
活;增强教师体质,促进大家交流。
活动主题:建美好校园,扬青春风采
活动时间:2014年3月7日午4点
活动地点:学校运动场
参赛对象:全体老师
比赛项目:
1、接力障碍跑
2、定位投篮
参赛方式:以年级组为单位(行政 后勤为一组)各选派12名老师参
赛(女老师不得少于8名)。
比赛规则:
1、接力障碍跑在50米的跑道上设置三个障碍物,各参
赛小组选派6个人参加接力比赛,当一位老师从起跑线开
始,依次通过三个障碍物,并且每过一个障碍物必须完成任务才能继续前进,当三个障碍物都通过后并快速返回起
点线,下一位老师继续。最后以各个年级组对员全体通过
为总时间录取名次。
2、定位投篮在10米的距离放一个筐,各小组选派6
名队员参赛,每人投5次,累计总数多的队胜出。并按总
数录取名次。
三原实验学校工会
2014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