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思考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世界经济衰退的态势没有改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因此,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仍然会维持低速增长,增速预计在7.1%左右。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经济会继续回升,全年有望实现8%的增速。
国内外机构调低我国经济预期增长幅度
各机构在2008年第四季度调低我国
经济预期增长幅度。2009年第一季度,仍有许多机构继续调低我国经济的预期增长幅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8个权威机构的数据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的预期增长幅度从8.2%被调至7.4%,调整幅度为0.8个百分点。
各机构调低我国经济预期增长幅度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经济衰退,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欧美国家经济严重衰退的影响,我国出口持续下降,出口对经济增长呈负贡献率。第二,政府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下行速度,但由于投资和消费信心下降,对私人投资可能产生挤出效应。第三,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居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股市和楼市的动荡影响了国内投资和消费预期,刺激内需政策实施难度较大。
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可能在7.1%左右
上半年经济运行将呈现以下主要趋势:
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国家从2008年10月实施了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在经历2个季度之后,效果将开始显现,第二季度经济将进入上升调整期。未来财政和货币政策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财政投入的持续带动作用,将推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提高。
消费力量将持续增长。预计2009年第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在17%左右。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金融和财税等措施,如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等扩大内需项目的实施,都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新开工项目增加。第一季度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了87.7%,意味着第二季度和今后再建和续建的项目将增加,经济增长存在后劲。同时,投资在结构方面会有积极变化。预计今年上半年的投资增长速度为30.1%。
进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预计2009年上半年进口增长率下降15.7%,出口增长率下降13.2%,进口增长率下降幅度超过出口增长率。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出口将继续低迷。国际金融危机加深了国际经济的调整程度,对我国出口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
综合多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表明,2009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较低,预计在7.1%左右。从三次产业增长速度来看,预计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4.1%、6.5%和7.6%。从总需求来看,预计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出口增长-13.2%,进口增长-15.7%。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积极的拉动作用,而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
全年经济增速有望实现8%
考虑到内需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去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gdp基数较低,特别是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将进一步发挥,预计全年经济增长速度能实现8%的预期目标。物价涨幅前低后高,预计全年上涨1.5%左右。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全国财政收入能够完成预算计划,中央财政会有所短收。
下一步的宏观调控重点将以落实好既有政策为主。据分析,上半年还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保持投资平稳增长
一是密切关注投资增长的变化趋势,把握好政府投资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尽快下拨中央投资,将其重点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改善民生、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地震灾后重建等。二是结合推进城镇化,以扩大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扩充市场容量,带动民间投资。三是推进投资审核制度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准入限制条件,促进民间投资增长。四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优化信贷投向,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五是促进房地产投资稳定增长。处理好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与消化存量房的关系、住房保障与市场协调的关系以及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的关系。
货币政策仍将保持适度宽松并适时微调
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央行可能通过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等方式,继续保持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在利率政策方面,由于经济已经开始显露出触底反弹的迹象,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已经变得不再迫切,央行可能会暂时停止连续降息的政策。在存款准备金政策方面,仍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在信贷政策方面,第一季度新
增贷款已经接近全年的信贷增长目标,而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也远远超出了全年计划17%的增速,因此监管层应该会对信贷规模增长过快进行适度调控。
着力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
当前经济回暖主要还是缘于投资拉动,消费需求还需要进一步促进。一是加大财政对居民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各种社会保障对象的保
障标准,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合理控制企业高管人员过高薪酬,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二是进一步完善家电下乡政策。研究扩大家电下乡的品种和补贴范围。同时,研究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三是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加大财政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以及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四是鼓励培育消费热点,包括扩大汽车消费,支持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支持发展旅游、网络、动漫等热点消费。五是进一步降低居民消费成本。取消和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继续实行工商用电同价,降低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支持,清理公共事业领域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规定和收费。六是健全居民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切实增强市场应急调控能力。
稳定进出口贸易增长
一是密切跟踪分析调整出口退税率政策的实施效果,必要时继续适当提高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的出口退税率,并对其出口适当给予补贴。二是进一步优化外贸出口政策配套环境,清理和取消限制出口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外贸易的金融支持力度,继续简化口岸手续,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贸环境等。三是抓住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下跌的时机,利用相对丰裕的外汇储备,增加对石油、矿产等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等的进口。四是稳定人民币汇率,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稳定出口企业收汇预期。五是进一步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外贸发展基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培育出口品牌。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积极促进就业。大力支持城镇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建立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动态调整机制,继续提高各类社会保障对象补助标准,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三是完善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四是继续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对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免费等。
第二篇:关于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情况1
关于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 增长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监察审计部: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重要战略决策,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的资金安全管理,有效规避投资项目管理风险,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核电转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关于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和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情况开展检查的通知》精神,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对此事高度重视,并及时组织开展了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有关专项资金进行监督检查工作,现将本次专项预算内资金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承担项目的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核电设备制造工程项目
2、项目性质:新建
3、项目工期:2007年7月~2009年6月
4、项目资金总额:项目总投资71,954万元,其中铺底流动资金6,000万元
5、项目建设单位: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6、项目设计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7、项目监理单位:山东德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8、项目主要施工单位:中国核工业第23建设公司第六工程公司
9、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为了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实现第三代核电技术的自主化,从而形成先进核电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决定开展建设山东核电设备制造工程项目。项目实施单位是专业从事AP1000核电站安全壳、设备模块、结构模块等核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安装专业化公司;是依托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两个三代核电站建设工程、采用引进美国西屋AP1000核电技术制造核电设备的第一批项目之一。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成为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转化基地和核电设备制造基地。
二、承担项目的进展情况
1、项目资金来源
注册资本金12,000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5,500万元,银行贷款49,000万元,企业自筹5,454万元,合计71,954万元。
2、资金到位情况
截至2009年4月30日,资金到位情况为:注册资本金12,000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5,500万元,银行贷款49,000万元,企业自筹5,454万元,合计71,954万元。
3、项目施工进度
2007年7月3日,公司举行揭牌成立暨工程开工奠基仪式; 2007年11月30日,公司与美国西屋公司签署三门核电1#机组CV钢壳采购框价协议;同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国核工程公司签 署三门核电2#、3#、4#机组CV钢壳采购框价协议;
2007年12月14日,与宝钢集团签订CV钢板采购第一单合同; 2008年5月10日,各车间地面全部完成,厂区道路硬化完成; 2008年5月30日,历时近11个月,项目主体工程按期建成,是中国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项目的按期建成,对于保障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的工程建设进度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模块化施工,专业化管理,自主化建设”的新一代核电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8月28日,核电设备制造工程项目主体工程通过地方政府验收。
2009年5月6日,浙江三门核电站1#机组安全壳压力容器底封头首批钢板出厂。
2009年5月12日,浙江三门核电站1#机组CA20结构模块72个子模块全部制造完成并出厂。
2009年6月2日,公司收到美国ASME协会颁发的N、NPT核级证书,2009年9月3日,三门现场通过ASME协会NA、NPT、NS认证评审,10月26日,公司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许可证,成为我国第一家取得ASME综合认证的企业
4、完成的实物总量
《核电设备制造工程项目》总占地面积约600亩,新建建筑面积约88360平方米,包括新建六座生产厂房:下料车间、安全壳车间、模块车间、管道焊接车间、酸洗车间、涂装车间厂房。并新建仓库(室 内及室外)、综合办公楼、变电站及各种动力站房等建筑、构筑物。根据核电设备AP1000安全壳、结构模块、设备模块的生产需要,新增焊接、油压机、卷板机、坡口切割加工等生产设备,并根据材料及产品检测、试验要求,新增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试验设备。根据生产纲领要求,新增各种主要生产设备共计341台套。根据生产需要和环保、职业安全卫生、消防等需要,厂区工程项目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厂区变电站、给排水和采暖通风等系统设施;锅炉房、制氧站、空压站等动力站房。按环保要求建设酸洗废水处理站,按防火要求配置消防系统设施等。为了满足生活需要,新建职工食堂、职工宿舍和职工活动中心。
5、项目招投标管理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招投标和物资采购监督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招投标、评标和决标控制程序》、《物项采购管理程序》、《招投标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等相关程序和制度。整个项目的招投标工作遵守了招投标管理规定,严格招投标流程控制,加强招投标活动的监督。各招投标工作的实施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认真策划,精心组织,规范、高效地组织及实施了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6、项目监理情况
本项目的工程监理单位为,山东德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在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中,监理公司完整履行了其监理义务,较好的 控制了项目进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确保了2008年8月28日主体工程验收的顺利完成。
7、质量安全管理
在整个项目的建设期间,质量和安全始终是项目建设的重点控制目标。在管理上严格按相应的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进行监控和管理。在整个项目的建设期间通过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主体工程验收中质量评为合格。
三、开展监察检查的情况
根据《关于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国核计发[2008]330号)的要求,2008年12月16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5500万元下达到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但专项资金尚未及时到账。为了落实国家能源局要求,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于12月19日上午垫付资金5,500万元,拨付到我公司。公司在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前,聘请中介机构对工程结算款进行了审计,12月19日开始对外支付。截至2009年4月底,专项预算内资金5,500万使用完毕。
公司对中央预算内资金的使用管理相当严格。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专项资金使用的用途和时效,保证专款专用、重点突出,管理规范,及时拨付、保证中央扩大内需投资效果的要求。核电设备制造工程项目预算内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本项目的设备采购和土建安装工程。2008年12月19日至31日,用于土建及安装方向的预算内资金3,859万元,占本次拨付专用资金的70%,用于设备采购方向的资金560万元,占本次拨付专用资金的10%;2009年用于土建及安装方向的资金910万元, 占本次拨付专用资金的17%,用于设备采购方向的资金176万元,占本次拨付专用资金的3%。
经检查,核电设备制造工程项目专项资金支出符合国家核电《关于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通知》的实施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扩大内需投资方向,根据工程进度和设备生产进展情况,依据合同规定付款。特别是公司重大资金支出,均经过联签批准,保证核电设备工程项目建设透明、高效、干部廉洁,不存在滞留、挤压、截留、挪用以及虚报冒领、铺张浪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科学合理的使用了国家5,500万专项预算内资金。
2010年9月13日
第三篇: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国经济运行处在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和短周期弱回升的交织阶段,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行风险上行。预计GDP增长7.5%,CPI增长2.5%。
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原因: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环境资源约束强化,资本边际效益降低。
短期弱回升的原因:政府基础投资增加和企业去库存周期的结束;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上升和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束缚了货币政策操作空间。
近期国内经济运行的新问题:产能过剩问题、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问题、房地产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周期波动说、过度竞争说、结构体制说(财政分权和考核制)。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有效需求不足是产能过剩的基本原因,过度竞争不会导致长时间、大面积和高幅度的产能过剩,政府干预和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等体制性问题,才是产能过剩的根源。
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问题:地方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影子银行;金融与实体的背离。房地产问题:房价过高,阻碍了城镇化发展;货币资金投资与房地产,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压;限制了货币调控政策的效力。
国五条长期有利于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但短期,具有一定的逆调节效果:税费转嫁成本;抑制二手房供给;提高房租价格。
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改革红利;内需潜力;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政策建议:坚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挖掘内需潜力;下决心调降过剩产能;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第四篇:浅析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王敏 王敏
浅析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摘要: 本文以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出口贸易的具体状况,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协整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关键字: 贸易、经济、商品、结构 正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1738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2位。2007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67.1%,外贸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将发挥更为明显的作用。但是,同其它各国一样,我国关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也主要关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受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口导向战略成功的影响,我国政界和学界表现出高度重视出口贸易而低估甚至忽视进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倾向。一.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概述
进口贸易指一国向他国购进商品用于国内生产或非生产性消费的全部贸易性业务。进口贸易的影响主要因素:(1)社会总产出和国民收入水平;(2)汇率;(3)贸易效率的提高。
经济增长是指全球或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也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其衡量指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因素: 供给因素及需求因素。二.我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从1980^-2007年这二十年间,外贸总量从1980年的570亿元迅猛增长到2007年165295.7亿元,不考虑物价指数的影响,年均增长122.4%。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从1980年的298.8亿元和271.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72679.0亿元和92616.7亿元,不考虑物价
[l]
王敏 王敏
指数影响,年均增长100.7%和123.2%0。而我国的GDP增长也“不甘示弱”,从当初的4517.8亿元增加到246619亿元,增长幅度相当惊人。[2] 三.我国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一直放在出口方面,国家通过出口 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积极地扩大出口,而对进口却实行不同程度的关税和非关 税限制措施。
1.关于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认识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低估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于进口贸易的认 识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想法。一是外扎储备越多国家金融越安全的误区。2005 年底我国外旅储备已达到8189亿美元。金融安全的程度并不在于外汇储备多少,因为投机资金数量要远远大于任何国家外11储备数额,真正的危机是国外投机资金利用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发起攻击。二是出口越多国家越有实力。实际上出口创造的外汇并不是真正的财富,只是货币符号而己,只有将外汇花出去才能获得实际的财富。从另一方面来看,出口多只能说明中国在为世界“打工”,世界在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2.进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进口商品结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原材料进口比重较高,技术进 口比重较低;二是高附加值原料材料进口较多,低附加值原材料进口较少;三是 技术设备进口用于加工行业的较多,用于原材料工业的较少。这种进口商品结构 是由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决定的,同时也将对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 级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形成阻碍。3.加工贸易进口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弱,拉 动作用相对较小。我国绝大部分加工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短缺产品开 发能力,承接的加工贸易相当部分属于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生产 能力严重过剩的同时,真正高、精、尖的加工能力却严重不足,生产加工能力集 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 更是严重依赖进口。三.我国进口贸易特征分析
王敏 王敏
从建国至今,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过程。建国初期,我国处于经济恢复阶段。在1953年的进口总值中,生产资料的比重占进口总值的比重达到92.1,占了绝大部分,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和调整时期,生活资料占进口总值的比重由1953年的7.9%上升到1962年的44.8%,生产资料比重则相应下降。70年以后才明显回升。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又发生新的变化,工业制成品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比重,始终处于高位水平。[3]由上表可见,现在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特点主要是:
1、工业制成品进口在总进口中一直保持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我国从国外进口了大量机械设备以及用于生产的工业原料。自8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制成品进口在总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的高位水平上。
2、工业制成品内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设备及工业原料进口占支配地位
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两个主要类别(化学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在总进口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年的40.1%上升到2006年的56.1;相应地,作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在总进口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年的20.8%下降到2006年的11.0%。这说明,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减少。
3、我国已成为初级产品的净进口国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及一些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现在,我国发展经济所需的许多重要能源物资已主要依靠进口。四.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1.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性分析(供给角度)从长期来看,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要素供给的增长,包括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投入的增加包括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效应、制度创新等,而这些因素都与进口有密切关系。因为进口中往往包含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它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会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
王敏 王敏
GDP增长率的提高。所以说,如果一国的进口结构保持以先进技术、生产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原材料为主的格局,进口在一定时期中增加较快,甚至出现适度的贸易逆差也是可以容忍的。统计资料显示,随着美国先进技术进口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美国高科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不断增长,在美国经济增长中,至少有27%要归功于高科技产业及高新技术的进口,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力的推动力。1981年至2007年这27年间,相比于出口增长率,我国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波动曲线更加吻合。特别是1991年以来,GDP增长率与进口增长率的波动更加一致。总体来看,GDP与进口的波动平均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差,这与我国进口以投资品为主的情况符合。出口增长波动情况,与GDP增长率波动差异较大,说明我国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关性较进口要小。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与推测相关性较强,进口贸易促进了要素供给的增长,进口贸易增长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2.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性分析(需求角度)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Y=C+工十G+(EX-IM),进口是国民收入的负向因子,进口会挤占进口国的资金和市场,削弱进口国的内需,这些都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若从系统角度来看,国民经济也是一种系统,是由进口、出口、投资、消费等诸要素构成的,各要素间及与系统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4] 1980年以来,我国进口、出口、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品零售总额都有很快增长。进口与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1984年以前较低,之后这一比例大幅度提高,近年呈基本稳定趋势。我国进口增幅的波动与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的波动基本一致,仅1998年出现反向情况。1980年以来,我国进口大于出口仅有9年,其余均为顺差,自1993年以来,己有连续14年的顺差。近年来,进口与出口比例逐年下降,2007年这一数据降到78.5%。进口增长波动与出口增长波动有一定差异。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结论和推测2:进口贸易增幅波动与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三者的增幅波动都呈现较强的同步性,进口贸易与这三者关联程度较强,且进口促进了这三者的增长。
3.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性分析(进口商品结构角度)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进口商品结构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两大
王敏 王敏
类内部又各分为五个小类。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来源于合理的进口产品结构。不同类的商品会对经济增长起增长或抑制作用。比如,某些初级产品的 进口会缓解我国的资源瓶颈,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这些显然会促进经济增长。同样地,含有大量高新技术的机械设备类产品的进口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干中学效应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某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会造成与国内产品的竞争,不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国内市场,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于是我们得到结论与推测3:不同的进口商品结构会对经济增长起不同的作 用。
五.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
从前文的实证可知,进口有利于经济增长。而对于进口贸易推动经济增长的途径,从宏观层面上来说,进口贸易从供给角度和需求角度推动经济增长,从微观层面上说,初级产品和高新技术的资本品的进口则有利于经济增长。[5] 1.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供给角度)从长期来看,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要素供给(主要是劳动和资本)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明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1)进口贸易促进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
通过进口贸易获得更好的中间产品:其一,更多种类中间产品能够增加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进口国不必对新的中间产品支付额外的费用;其二,中间产品的进口会刺激进口国对这些产品的学习和模仿,甚至开发出具有竞争性的类似产品,从而促进进口国的技术进步。这就是所谓的的技术外溢,本国通过进口贸易直接分享到了出口国R&D投入的成果,进而促进本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进口贸易促进竞争:外国商品意味着外国企业加入了竞争,这迫使国内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创新,这本身就意味着丁FP的增长。
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口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促进的增长。通过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关键设备,提升了进口国加工制造能力,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国际竞争力,逐步开始品牌化经营,占有产品价值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
王敏 王敏
(2)进口贸易促进劳动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一定条件下,进口可以促进劳动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一是增加就业,人们总是担心进口会冲击国内产业,增加失业。实际上,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因情形不同而不同,与进口国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弹性有关。在灵活的经济结构中,如果高效率产业具有更高的增长率或较高的就业弹性,进口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就业,即就业弹性高的产业比就业弹性低的产业更能吸纳就业。对我国而言,由于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因此,加工贸易的进口对增加就业,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干中学”,通过从发达国家进口设备、仪器等给本国带来更多的技术模仿、学习机会,在“干中学”过程中,必然会培养出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实现本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当然,这种“干中学”也是有条件的,即工人和管理者必须不断地从事崭新的工作,持续地“沿着质量阶梯向上爬行”。(3)进口贸易改善资源瓶颈
进口贸易的一个最直接的作用就在于可以克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和要素的限制,给本国或地区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材料,实现工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和运行,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而言,进口贸易关系到该国经济是否能正常运行的重要问题,甚至还可能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对于一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来说,进口贸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不管一个国家的资源察赋如何丰裕,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本国经济生产和人民消费的需要。显然,通过进口贸易途径弥补了我国生产资源的缺陷,缓解了经济发展资源供给瓶颈,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需求角度)
从要素供给的角度分析了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现在我们从国民经 济恒等式的需求角度考虑来分析这个问题。实际上,进口贸易分别与消费、投资、出口这三者互相促进,存在着一种互动效应。(1)进口贸易优化国内消费结构
进口贸易有利于改变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有利于培育新的消 费需求,发现新的市场,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进口一方面带来了国内消费者原先 从未接触的新产品,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国外的文化和消费理念,引领他们接
王敏 王敏
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和新的消费方式,进而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刺激国内相关产业 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在汽车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表 现突出。而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进口的增加。于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进口增 加—培育新的消费需求—经济增长,紧接着又会带来进口的提高,所以说,进口和消费两者之间存在着是一种互动效应,互为促进。(2)进口贸易与FDI的互动效应
FDI通过资本积累、技术转移和扩散、“干中学”等效应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己经成为学术界一个公认的事实。进口贸易之所以能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归结于进口与FDI的互动效应。首先,进口促进了FDI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对于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进口会不断增长,这就会导致外商市场驱动型的FDI。这是因为通过FDI,外商可以节约运输成本,绕过关税等各种贸易壁垒,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FDI的流入又促进了本国的进口贸易。[6]首先,FDI可间接派生出进口贸易,如外国子公司的跨行业生产可能对东道国多种产业的产品产生进口需求,有的外商利用我国廉价的生产成本,从海外进口原料或半成品,经过加工后再出口销售,这样就会增加本国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其次,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与本地企业的联动效应促进本土企业的进口,如生产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的企业,因受外商投资企业产品质量、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限制,必须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从而使进口增加。(3)进口贸易促进出口增长
进口的增加意味着外汇需求的增加,从而缓解了本币升值的压力,进而有利 于出口。出口产品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进口,有利于提高 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出口的增长。进口能够满足国内对外国产品的潜在 需求,改变消费方式和习惯,形成新的消费生产,由此带动国内相关生产领域的 变化,导致新的投资生产。比如我国的彩电、手机等产业,开始时,这些消费品 都是进口的,然后国内企业开始模仿生产直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样在满足国 六.我国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结论
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是从履行我国对WTO的承诺来看,我国都将面临进一步增加进口的情况。进口将对我国经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进口工作的重视和对我国进口的研究,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进口
王敏 王敏
对经济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的学术界和实际工作者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视出口,相对忽视进口的情况,认为出口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更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国内外许多关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却发现,进口对经济增长有着比出口更为显著和长期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l]亚当·斯密.国富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大卫·李嘉图著.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洪银兴,沈坤荣,何旭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5]索洛,罗伯特·M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各期.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五篇:200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研究述评
200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研究述评
陈震
(金融2班0907810230)
摘要: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在保持着高增长的同时也潜藏着许多不利因素。专家学者们对此不断研究探讨,从多角度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实现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长问题建议述评
2000年来国际形势动荡变化,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跌宕起伏。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我国经济虽然保持着增长势头,但总体来看增长速度趋于缓慢。历史经验证明,每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过后,世界都会迎来新一轮的巨大经济调整,在此期间,世界经济可能将经历3-5年的调整期,进入一个较低速增长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在这段时间内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改进危机前的经济模式,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广大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从结构、制度方面进行研究,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了我国经济高度增长下潜藏的巨大隐患。同时立足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本文即是将近年来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问题探讨和完善措施进行整理,述评如下:
1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1.1经济增长与需求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然而,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扩大和出口拉动,国内消费份额过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平衡、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王一强(2011)指出,过度投资和内需不足正在催生经济泡沫,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引起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负面效应,特别是房地产泡沫,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和财富,形成经济隐患。同时,我国经济的增长高度依靠国际市场,对外贸易占经济的比重较高,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使得我国经济难以避免地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 影响,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 了投资的高增长。因此,投资、消费和出口严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对其结构占比加以调整。
任泽平和张宝军(2011)指出仅仅强调中国依赖外需或内需的一面缺乏客观公正的事实依据。他们研究发现,在需求主体方面中国以内需为主,在动力结构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双轮驱动的典型特征
1.2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
王一强(2011)撰文指出,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虽然我国工业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性失衡亟待解决;而相对于第一和第二产业,我国的服务业还比较薄弱,尚不能很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1.3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也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的现象。高宏伟、王素莲(2009)以1978-2008年人均GDP与基尼系数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关于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倒U曲线在我国是存在的,而且目前基本上处在倒U曲线的左侧部分,若不继续实施强有力的措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还会进一步反弹,库兹涅茨倒U曲线可能会再次上扬。
1.4 经济增长与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王一强(2011)指出我国多年来一直强调的科技 自主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没有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没有形成创新文 化和创新精神。同时,科技投入不足,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科学技术决定国家兴衰和民族命运,显然,缺乏科技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再维持下去。
1.5 经济增长与制度性矛盾
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制度性矛盾不断显现,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增长必须解决的问题。米建惠(2011)分析指出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制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机构改革不到位,政府管的太宽、太细且对经济发展的服务性不够。(2)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备,存在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等诸多社会突出问题。同时我国的养老保险还将广大农民排除在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3)经济制度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不到位,另一方面,财税制度还未达到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水平。
1.6 经济增长与就业
经济持续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梁慧(2011)利用城镇登记失业率、对奥肯定律在中国的有效性进行回归分析,指出我国有效就业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体现了有效劳动的投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但是经济增长却对于有效就业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究其原因,张燕(2011)提出我国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根源是由我国的投资结构所导致的,就业容 量大的部门所获得的投资量较小。
1.7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
我国的发展是粗放式的,经济快速增长与国内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李庆华, 邓萍萍, 宋琴(201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基于VAR 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与方差分解法对我国1989-2009 年期间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导致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获得的经济增长中约有7%是环境要素贡献的,即经济增长的代价是环境污染,且这种是一种长期模式。然而环境污染为代价带来的经济增长却是短暂的,其动力很快就消失殆尽,环境污染将长期反作用于经济增长,制约经济的长期发展。
2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建议
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专家学者们在借鉴国外经济增长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国情,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综合来看,大多数方法最后都会与扩大内需相关,由此可见,优化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已成为广大学者的共识。
2.1 促进消费,拉动内需
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换代的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而关键在于增加居民收入。而增加居民收入可以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和促进就业实现。
2.1.1完善收入分配
在西方经济发展实践中,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不是依靠市场经济发展自然过渡到公平中去,而是通过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干预,依靠法律和政策等手段,逐步使社会收入分配
转向公正。高宏伟、王素莲(2009)撰文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营造良好的收入分配法制环境。第二、规范垄断行业分配秩序。第三、改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
此外王建(2010)在分析造成收入差距较大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城市化突破分配难题。指出我国城市化应分成存量与增量这两个城市化阶段推进,并且必须以大都市圈为主导方向。
2.1.2促进就业
在我国,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目标。张燕(2010)建议应该促进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就业弹性。同时协调好科技进步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发展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新产业。全倩倩、王诗卉、苗锐(2011)基于我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提出当前我国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育不同层次人才,将我国人口的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借以提高国民就业率。
2.2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当前经济中第一、二、三产业之间不平衡现状,要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协调三次产业的发展。米建惠(2011)指出我们一方面要控制消费工业的投资规模,降低我国经济单位能源消耗,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提高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翁媛媛、高汝熹(2011)建议我们必须务实地推进产业的升级和升值。产业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政府一方面应看清产业升级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应着眼于立足本地情况,为建立符合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而服务,不要盲目冲动地调高本地的产业结构。
2.3 破除经济发展中的制度性障碍
中国提了二十多年的经济转变到如今依然未转变过来,吴敬琏指出根本性症结在于存在“体制性障碍”。经济的发展最终离不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不转变,翁媛媛(2011)指出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破除以下四个方面的“体制性障碍”:第一,破除政府对土地、信贷等重要稀缺资源的配置权力这一障碍;第二,以GDP增长速度为主的政绩考核标准;第三,财税体系使得收入和支出都是生产型的增值税增长为主,重要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过度下移;第四,要素价格扭曲,特别是生产资料的价格扭曲鼓励资源浪费。
2.4 实行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体系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金融体系应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马涛(2010)指出我们必须积极推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向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转变。建立一个既能推动中国经济持续成长,又能有效分散经济成长所累积的风险,同时还能使居民享受经济成长的金融财富效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共同竞争的局面,保证中国金融高效、安全、稳健地运行。
温辉、杨建清(2011)提出了一些中长期政策,包括(1)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动员社会金融剩余的财政与金融渠道(2)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和商业保险,改善居民的消费环境(3)调整金融结构,完善资本市场(4)提高利率市场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5 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关系
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我国目前这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李庆华, 邓萍萍, 宋琴(2011)建议通过一定的措施减少企业单位产出的污染强度,对污染排放导致的外部效应进行清晰界定,建立科学完善的资源、污染权市场交易机制,形成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良好的反馈机制,使两者实现长期、均
衡与持续发展。
肖攸(2011)认为我国目前当务之急是发展低碳经济,具体包括建设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建设节约高效的循环经济体系,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进步体系,建设科学、高效的流域综合管理体系。
3小结
广大学者都意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研究重点也从要素投入转移到了结构和制度方面,更加注重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和资源环境效益的相关性。在国际大形势下,相信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研究会持续着重在扩大内需与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方面,同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之类的新型概念也会不断出现,研究也会逐渐深入。
参考文献:
[1] HUng-Gay Fung,Jau-Lian Jeng,Qingfeng Liu:Development of China’s Real Estate Market.[J],Chinese Economy,2010(1):71-92
[2]肖攸: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6-7
[3]高宏伟、王素莲: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9(2):46-49
[4]张燕: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和谐性[J].商业时代,2011(8):4-5
[5]王一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4-5
[6]任泽平、张宝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比较:内需与外需[J].改革,2011(2):14-20
[7]米建惠: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11(20):6-7
[8]梁慧: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的关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1(8):28
[9]刘梦: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3):14-16
[10]全倩倩、王诗卉、苗锐:我国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企业研究,2011(8):141-142
[11]王建:用城市化创造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J].宏观经济管理,2010(2):19-26
[12]李庆华, 邓萍萍, 宋琴: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131-164
[13]翁媛媛、高汝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及未来增长空间预测[J].经济学家,2011(8):65-74
[14]马涛:后经济时代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J].产权导刊,2011(2):26-28
[15] 温辉、杨建清:我国金融体系功能的演变与经济增长[J].经济纵横,2011(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