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复习课课型
二、复习方法
1、归类复习与综合复习相结合。
2、小组合作与独立验收相结合3、要灵活多样,具有趣味性和激励性。
小学语文复习课型研究
小学语文复习内容大体可以划分如下版块:语言基础(字、词、语音等)、积累运用(四字词语、读读背背中的成语、古诗词、谚语、名言、对联、歇后语,背诵课文、经典句段以及常用句型、典型句型、典型片段、精彩语段等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积累、感悟、迁移、运用,例如关联词的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式的体会、仿写;反问句等句型的语感判断;前后照应等表达方式的感悟等)、阅读感悟(课内与课外)、写作表达、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复习课型,从复习内容划分,主要有专项复习课和综合复习课;从师生在复习过程中所处地位划分,可分为自主性复习课和指导性复习课。
专项复习课就是按以上划分的知识能力版块逐一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课型。综合复习课则是选择一种形式,如阅读、写作等,把各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的要素进行组合,融合其中而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课型。
小学语文复习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整理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要注意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提高语文复习效率的关键。白主性复习课,就是由教师提出复习目标后,由学生针对个人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复习内容和复习形式的一种复习课型。这种课型比较适合语言基础版块和积累运用版块中的句段篇的读背。这些内容的复习以课本为依托,引导学生系统归纳,分类整理,体现语音、字、词、句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动学生主体参与知识的整理、建构,可采取自己出题、同学互助、出题互考等方式复习,学生自己收集并开展排除拦路虎“大行动,查出”漏“,补好”缺"。指导性复习课是指教师根据年级教学重点或学生知识能力的薄弱点,或两者有之,确定复习目标,选择复习内容和复习形式,指导学生系统梳理,总结规律,运用提高,突破复习重难点的一种复习课型。这种课型比较适合阅读感悟和写作表达两版块的某些重难的能力培养点和语文综合能力运用的复习。
如果把复习课型同时从复习内容和复习主体地位考虑,便可再细分为自主性专项复习课、自主性综合复习课、指导性专项复习课、指导性综合复习课四类。下面重点谈谈阅读指导性专项复习课和写作指导专项复习课:
指导性专项复习课型比较适合复习阅读感悟和写作表达两版块中某些重点的能力训练点。如阅读感悟版块中的概括主要内容,体现思想感情,又如写作表达版块中的把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等。
(-)阅读专项指导性复习课
阅读专项指导性复习课一般可包括以下程序:揭题导人--初读尝试--归纳方法--再读提高--运用深化--迁移内化。
揭题导入,揭示复习内容,激发求知欲。复习课的内容,学生已绛学习过,会缺乏新鲜感。因此设计复习课的导人时,要以趣人手,通过多种形式,巧妙引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对复习产生兴趣,积极地投人到复习中去。当然导人不能纯粹为了激趣而激趣,应与复习内容相关,最好要能揭示复习内容。
初读尝试,就是让学生初步练习,初步感知。选择一篇典型的文章,设汁能体现阅读能力训练点的典型题目,让学生先动手练习,在实践中回忆方法,寻找规律,悟出道理。
归纳方法,在初练尝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零碎的知识和能力点作系统梳理、综合,从而上升为可感受的规律和学习方法。这一环节教师要把握要领,精讲善导,师生合作,可运用表格式或提纲式,把有关的方法和规律板书出来。
再读提高,再次阅读初读尝试环节巾的那一篇文章,在系统方法的指引下让每个学生都有新的收获。用回原文的日的在于方便学生比较零碎、零乱的方法和系统方法指引下阅读收获的不同,真切感受到运用系统方法后白己的进步,对文章理解的加深。
运用深化,选择比初读尝试环节中的文章难度稍大些的典型文章和设计相应题目给学生练习,目的是学以致用,深化能力培养。训练的量要充分,训练的面要广,训练方式要灵活。如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可进行限时阅读训练;为了全面训练,照顾差异,可提供多篇程度不同的文章给学生选做。
迁移内化,把本节课复习的阅读方法能力迁移到阅读其他课外阅读材料中去,并能把方法内化,综合运用c
(二)写作专项指导性复习课
写作专项指导性复习课一般包括以下操作程序:揭题导人--归纳方法--范文品悟--片断练写--评改强化--拓展迁移。
写作专项指导性复习课的揭题导人和归纳方法两环节与阅读专项指导性复习课的揭题导人和归纳方法相似,不作说明。
范文品悟,选取教材中学过的课文典型片断或学生作中的典型片断给学生品悟。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熟悉的片断,对前一环节归纳的写作方法进一步理解,品味感悟其写法的好处。如习作复习课《让人物活起来》,复习的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具体表现人物的特点,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在此环节中可选取《穷人》《詹天佑》等课文中的有关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的片断,让学生反复品味,领悟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好处。
片断练写,基于复习内容多,复习时间有限,我们提倡根据教材习作重点和学生习作的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断练写,少写整篇的文章。如《让人物活起来》这一环节,可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留给你深刻印象的的画面,注意当时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
评改强化,在习作复习课中评改强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课堂上教师应指导开展自改互评,并且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评改。评改过程应始终同绕复习的重点内容进行,如《让人物活起来》的习作复习课,应引导学生同绕是否把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写具体,突出人物的特点进行评改。评改后还要进行全班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拔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方法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写作能力。
拓展迁移,引导学生把本节课复习的方法迁移到平时的写作中去,扩大方法的适用范同,最终实现方法内化,综合运用。如《让人物活起来》的习作复习课,就可以让学生找本学期写过的相关文章运用本节课复习的方法迸行修改,也可让学生写一个生活场面,注意观祭当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课型
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型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范畴,如:《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与沉》、《声音的产生》、《谁的本领大》、《谁能传播声音》等等。所以探讨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实验——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一、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上课要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活动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领地,激发探究欲望。比如: 《杠杆》一课,有位老师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让学生推荐出班级中公认的一个力气大的和一个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一端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学生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
二、假设实验
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例如:研究不倒翁的秘密,教师让学生玩一玩不倒翁并拆开看看,让学生大胆猜想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与什么有关?学生认为:“可能与里面的泥块有关,可能与底部是球形有关,可能与泥块在底部有关,可能与……”。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做合理假设,学生就会紧扣主题,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
假设实验和包括制定实验方案,《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操作中,一般要采取分组活动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己的计划方案。比如《有趣的浮沉现象》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制定的实验方案是:把物体放入水中。
各小组把制定的实验方案在班内交流,其他小组提建议,进一步完善探究方案,如果方案切实可行,就进入验证阶段。这样做防止学生盲目实验,浪费时间。比如《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节,有的小组制定了把物体放入水中的实验方案,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都觉得此方案简单、可行,因此都可按此方法进行实验。
三、验证实验
根据假设实验实施探究是科学探究课的中心环节。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活动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假设实验方案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索,在一定范围内收集和处理信息。如《有趣的浮沉现象》,学生们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都放入了水中,记下物体的浮沉情况。
四、总结规律
各小组通过实验现象,发现总结出实验结论和规律,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建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成长、在肯定自我中培养自主意识、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此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民主氛围。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的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交流的催化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全放松,全身心投入,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敢畅所欲言。
2、允许学生犯错。在交流时,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而无所顾忌。
五、运用规律
在学生总结规律之后,让学生利用规律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仅仅是对规律认识的深化,更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一课,学生得出“一般情况下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规律后,教师出示“电线杆之间电线较松”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一般都会比较松”?学生运用规律进行解释,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认识自然规律为中心的课型案例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等问题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科学。
3、学生能感知热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活动准备:
大塑料袋、纸蛇、纸伞、蜡烛、火柴、蒸发皿、瓶装酒精、实验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录像,请大家欣赏一下。播放课件:热气球图片和点火升空的录像。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关于热气球,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 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关热气球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板书课题: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设计意图:把研究的问题定位在: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升起来,缩小了探究的范围,使探究主题更加明确。]
二、提出假设,设计方案
(一)提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猜一猜,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
2、生猜测:点火后有热气,热气会把热气球顶上去。为什么这样猜测?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明白猜测也是需要依据的;
2、唤起学生的一些生活感知,比如:刚出笼的馒头热气腾腾,烟囱的烟向上冒出„„]
3、师补充讲述:你的这种猜想包含有两个方面:(1)
点火后有“热气”
(2)“热气”会升上去
板书猜想。
3、师讲述:猜测很重要,可是,科学研究不能光靠猜测,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引导学生设计初步方案
1、谈话:点火后有“热气”吗?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呢?
2、鼓励学生大胆说方法:如用手感觉、用空瓶上套气球来观察„„
3、一生上前示范用手感觉的方法,师提示:当未点火时,蜡烛上方有什么? 师故意问:没看见空气呀?为什么说有空气?
[设计意图:1、巩固学生对空气的感性认识,空气是看不见,它无所不在;2、为学生认识“热气”就是受热的空气做铺垫]
4、各小组选择简单的方法来实验
5、汇报:说一说,在刚才实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小结:通过亲身实验,证明了点火后,确实有热气。热气也就是受热了的空气,简称热空气。〈板书:热空气〉
三、设计最终方案,实验验证
1、谈话:在刚才的实验中,大家还感受到热空气在向上升〈顶〉,热空气真的会向上升吗?
2、出示实验材料,并简介示范蒸发皿、酒精的用法:[提示注意安全用火。一旦着火,迅速用湿抹布盖住],你能否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呢?
3、生设计方案
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5、分组实验探究,填写实验记录表
[设计意图:用记录来引导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和感受空气受热后的体积变化、轻重变化、运动情况等]
四、总结规律
1、汇报:说一说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生带记录表于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2、小组讨论:点火后塑料袋胀大了,说明了什么? 塑料袋胀大时,手有种被向上拉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一一板书:空气受热 体积膨胀;热空气在上升〉
3、引导生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就会让塑料袋升上去。
4、谈话: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两组实验材料,(出示实验材料),看哪组最先利用它们让纸蛇、纸伞转动起来。
5、生实验汇报
4、讨论:纸蛇、纸伞为什么能转起来?
6、引导生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纸蛇、纸伞转动。这组实验再次验证了热空气会上升的性质。[设计意图:单一的结论作为科学依据太单薄,科学结论需要多次验证。]
五、运用规律
1、现在谁来解释一下,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能升起来?
2、生答。师评价。
六、拓展
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讲述:热气球是利用了热空气的的原理,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这一原理?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师相机出示热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课件)
3、谈话:热空气为人类做了很多事情,你都搜集到哪些有关的资料呢?
4、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师补充展示相关资料课件。
以学习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型研究
这种课型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技能为核心,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实现学与做的统一。它适用于科学教材中关于设计制作、测量、种植、分类、鉴别、观测等相关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共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演练,学习方法——运用方法,反思改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借助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多媒体、歌曲、图片、游戏活动等手段创设情境,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操作要点:
1、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倾情投入。
2、创设的情境如果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经验发生冲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尽量使情境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自己也见过、做过,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觉得自己如果认真对待也能做到。
4、情境要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环节二:探究演练,学习方法
这一环节是学习科学方法课的重要部分,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潜能,可按不同的途径途径开展活动。
1、有些课程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无意识的运用过,并已经了解过。如《指南针》、《种辣椒》等。这样的课程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教学:初步尝试 交流评价——讨论归纳 规范操作(讲解演示)——再次尝试 教师指导。第二环节可以按照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选择一种方法或同时出现。可以采取组内交流或全班交流。
2、有些课程内容学生知道甚少,甚至没有任何经验,如:四年下册《岩石的科学》这一单元中的《认识岩石》、《做个岩石百宝箱》等课。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操作:讲解示范 讨论归纳——模仿练习交流改进——独立操作 教师指导。
3、有些课程带有明显的制作痕迹。如:《我的风向仪》、《我的雨量器》等,可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大胆设想 自己设计方案——限定材料 合理制定方案——指导点拨 动手完成制作。
操作要点:
1、交流是认真倾听、深入思考,提高课堂有效性。避免课堂交流是一言堂局面;流于形式,学生么有深入思考;避免交流时间短促,学生意犹未尽。
2、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如果内容简单可以把可以把课堂完全开放给学生,选择经验丰富的学生做“小老师”既要.以点带面,又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绪,还要注重学生锻炼机会的均衡性,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3、教师要有熟练的技能技巧,演示示范要操作规范、科学准确无误。
4、教师可以亲自演示。
5、学生不仅要知道怎么做,会动手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否则只能是照“葫芦画瓢”,很难形成方法。还要因地制宜,选择简单、易得、操作性强的训练材料。
环节三:运用方法 反思改进
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经理不会到会,由不熟到熟的过程。再通过反思自己操作时的成功和失败之处,通过评价其他同学吸取经验,完善改进。
1、充分重视学生的探究成果。充分肯定被评价学生的成绩和独特之处。
2、练习时要注意“由简单到复杂,由快到慢”,练习的项目应有计划、有层次、有数量,只有经过循序渐进、反复的练习,才能真真正的把握。
3、在反思评价时学生和老师都要客观正确客观的分析问题之所在,找出问题原因,解决方法。
环节四:拓展延伸 实践应用
科学方法的培养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反复实践,可以熟能生巧。同时根据能力迁移的原理,组织、启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科学技能技巧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解释自然现象,灵活性、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可以改进原有的作品,还可以进一步创造、发明。
操作要点:
1、精心组织好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小制作、饲养、栽培、观测天气等。
2、让课外实践活动有实效。方法一
教师要给以足够的关注,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如:展示栏、科学自然角、观测记录、手抄报等。
方法二
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制作赛车、制作水钟等多种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科学方法为主的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无法比拟的意义。但是教学有法,却无定法,还有待于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如果能对科学教师更好地掌握此类课型的教学规律、提高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有所帮助,将是对我们最有力的支持。
测量重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苹果为什么落地》一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关于地球引力的相关知识,认识测量重力的工具——测力计,并学习用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培养学生利用工具进行观察的技能,使学生认识到使用工具测量比利用感官判断更有效。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科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合作探究。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测力计的使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准确地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引导学生准确地读出并记录下被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四年级的学生对我们的家园——地球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地球引力(重力)等新的知识领域的探究相对来说还是有些困难的,这正是需要学习研究的课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重力的技能,并能将之应用到实践中。
教学目标:
1、能用测力计对物体进行测量观察,采集数据,并进行简单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体思路。
2、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
3、会使用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能用测力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教学重点: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苹果,橘子,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钩码,硬纸板,橡皮筋,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礼物——苹果和桔子。如果现在我松手,它们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掉到地上 问:为什么会掉到地上? 学生回答。
是的,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吸引产生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叫重力,那它们受到的重力一样吗?
学生猜想。
那么到底一样不一样呢?我们要来具体测量一下才能得出结论。到底怎样来测量物体受的重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引出课题:测量重力。(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水果喜爱、倍感新鲜、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之中,激起探究兴趣,形成探究动机。】
二、探究演练,学习方法
1、认识测力计各部分名称
谈话: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重力呢? 学生思考、回答,引出测力计。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出示平板测力计和圆筒测力计。它们的外观不一样,但内部构造都是差不多的。
请每组派代表到前面领取一只平板测力计,在小组内观察研究一下,看看它由哪几部分构成? 学生自由观察、交流发现。
根据学生介绍,课件出示测力计各部分的名称。(测力计的构造:由底板、刻度、弹簧、指针、挂钩、提手组成。)
2、了解测力计的刻度
谈话: 仔细观察测力计,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发现有字母N和g,测力计两边有刻度„„。)g和N都属于单位名称,g是质量单位,而我们今天学习的重力的单位就是牛顿,用英文字母N表示,简称牛。为了纪念英国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在力学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全世界都统一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测力计两边的刻度,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引导观察:它们记录刻度的数值也不一样。那么我们测重力的时候应该读哪边(牛顿这边)因为重力的单位是牛顿。同学们再看,每个大格是1牛顿。在0和1之间有10个小格,1小格是0.1牛顿。
3、学习使用测力计的方法
谈话:我们认识了测力计各部分名称,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是多少? 学生先估计后测量
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交流测量结果。
提出疑问: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是0.5牛,为什么大家测量的却不一样? 学生讨论可能出现的原因,集体交流。
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1)、先将指针调到零刻度处(如何调整)(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怎样钩住钩码,如何使视线与眼睛相平)(3)、每个测力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因此先要估计重力的大小。
4、练习使用测力计测量重力。
谈话:我们学会了正确使用测力计,想不想测量一下物体受到的重力?
5、反复练习,形成方法
各小组有秩序地选取喜欢的物体,先估计被测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再轮流使用测力计进行测量,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之后交流结果。【设计意图:以课件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测力计图片的感性材料,并且还提供了足够的实物实验器材,注重观察方法的指导,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亲手触摸感受,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的去发现测力计的组成部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运用方法,制作测力计
谈话:同学们用测力计测量了许多物体所受的重力,你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测力计? 交流:制作测力计需要的材料和制作的关键。出示制作步骤,学生制作。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点评,现场使用,测量物体所受重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可以再次点燃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制作测力计的过程中,强化测力计各部分功能的知识,真正做到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学生在动手制作后,用评价的方式及时肯定学生的作品,这样学生在一种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的气氛中探究就会感到探究的乐趣。】
四、拓展应用
神舟七号成功发射,想一想它在地球轨道和月球轨道所受的重力一样吗?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设计意图:拓展内容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不同,让他们考虑的更加深入。同时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不断去探究,更加热爱科学。】 教后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主要体现在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合作探究,认识测力计。
测力计是学生生活中不常见的测量工具,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研究、发现测力计的结构、原理及重力的单位。这一环节,学生学得较好,能在相互补充、完善中认识测力计各部分的名称,为使用测力计作了有利铺垫。
2、动手测量,总结方法。
让学生自己用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所受重力,然后根据测量结果总结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思考,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真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动手操作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能够认识测力计的构造和功能,能够使用测力计对物体受到重力进行测量。注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准确的读出并记录下被测物体受到的重力,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
认识自然规律
说明
声音的产生
附:认识自然规律为中心的课型案例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等问题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科学。
3、学生能感知热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活动准备:
大塑料袋、纸蛇、纸伞、蜡烛、火柴、蒸发皿、瓶装酒精、实验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录像,请大家欣赏一下。播放课件:热气球图片和点火升空的录像。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关于热气球,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 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关热气球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板书课题: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设计意图:把研究的问题定位在: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升起来,缩小了探究的范围,使探究主题更加明确。]
二、提出假设,设计方案
(一)提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猜一猜,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
2、生猜测:点火后有热气,热气会把热气球顶上去。为什么这样猜测?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明白猜测也是需要依据的;
2、唤起学生的一些生活感知,比如:刚出笼的馒头热气腾腾,烟囱的烟向上冒出„„]
3、师补充讲述:你的这种猜想包含有两个方面:(1)
点火后有“热气”
(2)“热气”会升上去
板书猜想。
3、师讲述:猜测很重要,可是,科学研究不能光靠猜测,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引导学生设计初步方案
1、谈话:点火后有“热气”吗?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呢?
2、鼓励学生大胆说方法:如用手感觉、用空瓶上套气球来观察„„
3、一生上前示范用手感觉的方法,师提示:当未点火时,蜡烛上方有什么? 师故意问:没看见空气呀?为什么说有空气?
[设计意图:1、巩固学生对空气的感性认识,空气是看不见,它无所不在;2、为学生认识“热气”就是受热的空气做铺垫]
4、各小组选择简单的方法来实验
5、汇报:说一说,在刚才实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小结:通过亲身实验,证明了点火后,确实有热气。热气也就是受热了的空气,简称热空气。〈板书:热空气〉
三、设计最终方案,实验验证
1、谈话:在刚才的实验中,大家还感受到热空气在向上升〈顶〉,热空气真的会向上升吗?
2、出示实验材料,并简介示范蒸发皿、酒精的用法:[提示注意安全用火。一旦着火,迅速用湿抹布盖住],你能否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呢?
3、生设计方案
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5、分组实验探究,填写实验记录表
[设计意图:用记录来引导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和感受空气受热后的体积变化、轻重变化、运动情况等]
四、总结规律
1、汇报:说一说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生带记录表于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2、小组讨论:点火后塑料袋胀大了,说明了什么? 塑料袋胀大时,手有种被向上拉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一一板书:空气受热 体积膨胀;热空气在上升〉
3、引导生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就会让塑料袋升上去。
4、谈话: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两组实验材料,(出示实验材料),看哪组最先利用它们让纸蛇、纸伞转动起来。
5、生实验汇报
4、讨论:纸蛇、纸伞为什么能转起来?
6、引导生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纸蛇、纸伞转动。这组实验再次验证了热空气会上升的性质。[设计意图:单一的结论作为科学依据太单薄,科学结论需要多次验证。]
五、运用规律
1、现在谁来解释一下,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能升起来?
2、生答。师评价。
六、拓展
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讲述:热气球是利用了热空气的的原理,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这一原理?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师相机出示热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课件)
3、谈话:热空气为人类做了很多事情,你都搜集到哪些有关的资料呢?
4、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师补充展示相关资料课件
我的案例:认识自然规律为中心的课型案例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做假社性解设;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 3.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瓶子、小棒、鼓、音叉等。
2、学生准备: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3、演示实验:锣、棒槌、有关各种声音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认真听,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播放一段交响曲)2:交流: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3:大家听的很认真!这么多声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美妙、动听的交响曲。在生活中你还常常听到过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4:是啊,你们说得真好,各种各样的声音时时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欢声笑声读书声,倾诉着同学们的幸福和快乐,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声音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5:你想知道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进行整合并简单板书)
6,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声音的产生)
二、提出假设,设计方案。
(一)提出假设
1、了解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水平。
根据你的知识经验,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动脑思考后发言。)
为什么这样猜测?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明白猜测也是需要依据的;
2、唤起学生的一些生活感知,比如: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
2、师补充讲述:许多声音不管它们来自哪里,都能够为我们传递信息。
3、提问:(出示保鲜袋)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这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呢? 【设计意图】这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和发 声物体的多样性,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学生制造声音。)
4、学生交流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办法。
(二)提出自己的猜想。
1、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用什么办法发出声音?
2、学生活动、汇报,教师肯定学生的创意。
3、谈话:刚才同学们用了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同学们再来猜一猜,到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猜测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4、教师对学生的猜测进行简单板书。
5、师讲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想法,究竟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 怎样才能知道?(生:实验)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1、那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想不想继续探究?
2、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
3、谈话:大家看看,在桌上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些什么材料? 这些材料要怎样操作呢?
4、学生观察材料并汇报。
5、教师肯定学生的细心观察并强调实验要求:实验时注意要对比,物体发声前是什么样的?发声时又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现象?这些 现象说明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简单的文字、符号或图形及时记录下来。小组成员要密切分工与合作。【设计意图】运用间接观察法,借助于些其它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
三、实验验证。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表扬观察细心、合作好 的同学和小组,并相机参与学生的活动。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情况。
3、学生代表汇报,全般同学交流,互相质疑和评价。
4、引导学生进行归纳:通过以上实验与分析,我们发现:物体发声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发声时呢?从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结论?(板书: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建立振动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上升为抽象思维。
5、(用对比实验法进行反证)提问: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 产生的,那么,终止声音,振动会停止吗?终止振动,声音会消失吗? 以下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运用反证法的实验进行对比,可再次让学生感受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以此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
6、反证活动: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敲锣的实验。
7、思考并汇报: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8、小结:以上实验进一步说明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9、总结(强化核心概念)。通过上述正、反两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总结规律。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我们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主要用了哪些探究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
2、学生反思、汇报,教师及时肯定。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组内同学互说互相肯定自己的点滴进步,再个别汇报。)
4、学到这里,对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出自己心中还存在的疑问。)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补充、质疑。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对结论进行概括提升。】
五、运用规律。
1、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轻松地就分辨自然界中的声音,你能不能露一手,模仿几种喜欢的声音?
(学生模仿。)
2、同学们真了不起,模仿出了这么动听、可爱的声音,那你知道人发声时是哪儿在振动吗?
(学生进行猜测。)
3、教师总结概括。是我们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摸声带,感受发声时声带的振动。
(学生动手感受。)
4、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设计意图:体现了科学课“由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轮回特点。使学生意识到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今天所学的知识,又成了研究下一个问题的基础。
第三篇:高三英语下学期复习课课型汇报范文
2013届高三英语下学期复习课课型汇报
濉溪二中高三英语备课组
本学期英语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系统归纳已学语言基础知识,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培养听、读、写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复习课分为以下五种课型:
一、课本复习课;
二、语法复习课;
三、高考题型训练课;
四、测试课;
五、试卷讲评课。
一、教材复习
教材复习:根据县教研室安排,本学期继续复习选修6-8三册内容,作为上学期一轮复习的延续,约在三月底或四月初完成。主要依托这三册课本和《一轮复习--优化方案》,重点处理词汇、词组、句型和语法,是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能力的重要手段。
高考对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求很高,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考生限时阅读各种体裁的材料,其中有说明文、记叙文、对话、议论文、书信、便条、通知、广告词。只有抓好课本夏习,分类训练,才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每节课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复习课文时自己归纳整理。
二、语法复习
语法复习分为两类:一是专题语法复习,二是在课本复习的过程中穿插一些重要语法点。此处着重说一下语法专题复习课的情况。
课型结构:
1.学生自读已发语法复习导学提纲,系统把握知识结构,并发现疑难问题。
2.学生讨论疑点难点
3.教师归纳讲解某语法项目的重点难点,然后巩固性训练。
教学原则:遵循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由简到繁。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既系统复习所有中学语法项目,又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语法项目十部分:
一、名词及主谓一致;
二、代词;
三、冠词和数词;
四、形容词和副词;
五、情态动词和助动词;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
七、非谓语动词;
八、虚拟语气;
九、从句;
十、倒装句、强调句、否定句和反意疑问句。每一块语法用两到三课时复习。
第一课时,课前,教师根据本块语法项目的难易程度,准备好讲义(能列表的语法知识尽量表格化,便于学生查阅复习),布置学生根据讲义进行预习,并做讲义后的诊断性练习,做后自己核对答案。上课时,教师针对该块语法的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讲解,并组织学生操练。
第二课时,教师针对第一课时学生操练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讲解,并再次组织有针对性的操练,然后学生做检测性练习,教师同时巡视,及时了解学情,并作个别辅导。课后,教师布置巩固性练习。
第三课时可以安排综合强化练习,并组织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三、高考题型训练课
高考题型训练时间约为半个月(五月份的后半个月)。训练的内容包括了解各题型的特点、强化答题规范(特别是任务型读写和书面表达)。
(一)单项填空语法、习语题覆盖面广,内容跨度大,解题时常用排除 1
法,有时则依靠语感解题。
(二)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是学生的弱项,需要重点训练。
(三)阅读理解 精选适量真题和优选模拟题,以量求速、求质,(四)书面表达任务型读写要强化词汇积累和解题技巧点拨,写作一要重版面布局和书法,二要重视模板的运用、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规范与得体。
四、测试课
测试是反馈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在课文复习和语法各块内容复习完成后安排测试课,对课文内容、语法知识、习惯用语和句型、各种体裁的篇章布局和写作知识,采用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题型进行测试,便于发现薄弱环节。教师根据测试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或个别辅导。在高考题型训练结束后,可利用历届高考试题卷进行检查。听力也可采用历年的听力试题进行测试。
五、试卷分析课
试卷分析课是复习时采用最多的课型之一。在高三最后一个学期,上好试卷分析课、听好试卷分析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试卷分析课上教师要力避流水帐似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听的作法。
1.有重点地讲,有选择地讲,切忌面面俱到。教师在试卷分析课之前发一张错误登记表,让学生一一登记,也可利用正答率统计数据。备课时根据学生犯错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上课时有侧重地讲解共性问题,非共性的问题可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加以解决。
3.讲练结合。教师在分析好试卷上的问题后,并不意味着学生都理解了,更不等于学生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要使学生具备解题能力,还需反复练习。因此在试卷分析后,教师需要根据学情安排学生做巩固性练习和矫正性练习。
4.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充分发挥试卷的作用,从而使一卷多用。
总之,高三英语复习应以课文复习、语法复习和高考题型训练为主要课型,辅以听力、测试和试卷分析等课型,灵活安排,互相配合,使高三英语复习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进行,顺利地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高考复习任务。2013-3-5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针对本次研讨主题——教学模式与变式研究。结合一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谈谈我的一点肤浅认识和体会。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
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的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
1.“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现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金属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向学生演示“铁球受热膨胀和受冷缩小”的实验,用以帮助学生了解金属的热胀冷缩的自然现象。
2.“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中,借助标本或模型的直观展示,边展示边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口腔里的变化”一课时,教师就要借助模型,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借助模型理解和掌握口腔的概念和结构。
3.“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讲授式教学的变式还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变式。
(二)讲授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为了避免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讲授教学,即在讲授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师生互动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2.科学知识中的科学概念一般都用词严谨,有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在讲授时必须配合典型、生动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透过自然现象,掌握现象的本质特征。
3.讲授教学中的实验演示和模型展示要便于学生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过程要力求规范准确,便于学生进行观察模仿。对教学中所用的模型和教具等,必须讲清它与实物之间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到模型与实物间的异同,形成正确的表象,准确地掌握知识。
二、“观察式”教学模式
“观察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自然现象、植物生长和动物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观察的主体。他们通过系统的观察,获得对操作过程和自然现象等的直观、生动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操作、自然现象和植物生长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引领者,负责制订观察的计划,提供观察的对象,并在学生进行观察时进行观察的组织和现象指导。
(一)观察式教学的类型
在小学科学课上,根据学生观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现场观察和教学录像观察两种。现场观察就是到实验现场、生产现场和实物现场进行观察,例如:到校园、田间地头、科技馆、展览馆等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教学录像观察就是在教室内,通过教学录像和记录片等进行间接的观察。
根据观察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一次性的短期观察和重复性的长期观察。短期观察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观察某种实验操作、标本展示和实物等;长期观察是对植物生长、动物习性、周期性自然现象等进行多次性的长期跟踪观察。
(二)观察教学的一般结构
不论哪一种观察教学,都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一般来说,一次观察教学由以下3个主要环节构成:
1.确定观察对象、制订观察计划、选择观察地点、明确观察目的。这部分工作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预先制订观察教学的内容、目的、时间、地点和组织形式。
2.观察指导。在观察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策划者,又是观察指导者。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提示重点,进行观察指导,结合实际进行讲解,并回答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
3.观察报告。观察结束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让学生汇报观察的心得体会。必要时还应要求学生写出观察报告,根据观察教学的结果,进行观察教学效果的分析。
(三)观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现场观察要事先做好周密的组织安排,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2.现场观察时,学生容易被外界新鲜事物吸引,偏离观察的对象或观察的重点。教师要及时给予组织和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教学的对象和重点上。
3.要理论结合实际的进行观察教学,如讲解操作原理、操作顺序、仪器结构和事物的特征等。避免将观察教学流于形式或理论脱离实际。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基本环节
1、提出问题
本环节注意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如三年级的“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教师揭示课题后出示蚕的实物,孩子们的脑子里会冒出好多问题:蚕是怎么生出来的?它吃什么长大的?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为什么要养蚕等等,孩子们心中未知的谜团会通通释放出来。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如上《蜗牛》一课,学生观察了蜗牛后,提出“ 蜗牛有没有嘴,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蜗牛吃什么、怎样吃,比一比哪只蜗牛爬得快,它怎样运动”等等近30个问题,围绕“有价值、能研究”这一思想,师生讨论后很快确定要研究的问题:“蜗牛怎样吃食物?”
2、猜想假设
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3)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4)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3、制定方案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2)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3)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4、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
(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5、表达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如《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各组学生在实验后汇报:我把碘酒滴在馒头上,馒头变成蓝色了!滴在米饭、土豆上以后也变蓝了!碘酒滴在油菜上面没有变化,碘酒滴在辣椒上面没有变化„„在学生汇报了丰富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学生们经过讨论、交流、发现:实验中食物凡是有淀粉的,滴上碘酒都会变成蓝色;而不含淀粉的就不会变色。从而,使学生对淀粉遇到碘酒就会变蓝色的特性有了很直观的认识。
本环节注意问题:
(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如《蜗牛》一课,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6、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如《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结束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训练: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你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大家可以搜集资料,请教家长,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
本环节注意问题:
(1)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
(2)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如学习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自制小笛子或小乐器,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以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假设到设计方案直至后面的研究与分析等”这样的模式又不能绝对。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有些探究学习活动可能包括了上述全部六个环节,也有可能某些探究学习活动只包含了其中的几个环节。我们并不能寄希望每节课都重复这样的程序,因为这样的话每个环节都没有深入下去,科学探究只能是落空。所以,在新的科学中只能是有重点的来突出某个方面、只能是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不同、只能是根据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重心,根据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把握,构建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
第五篇:复习、讲评、习题课课型结构及教学样式
121模式复习课、评讲课、习题课之
课型结构及课堂教学基本样式
垫江县牡丹中学校杨明俊
一、复习课课型结构及基本教学样式
(一)课型基本结构:
1.双基目标,知识问题;2.自学互学,展学评价;3.梳理建构,回归完善;4.问题训练,达标拓展;5.思路方法,迁移运用。
(二)课型主要核心环节:第二、三、五环节。
(三)课型重点:知识整理、知识网络建构及思路方法。
(四)基本教学样式: 第一环节:出示复习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自学互学,展学评价。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教师应根据复习目标引导、点拨学生自学互学,展学评学;互学探究、展学交流;并尽量围绕目标构建知识网络或方法,生成复习问题等。具体方式可以以学生口头表达、板书或展台展示等,展示出学生理出的知识网络结构图、问题和方法等。
第三环节:梳理建构,回归完善。
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通过学生展学、评学等建立的知识结构网络或生成的问题,结合复习目标进行精讲、精导,以尽力达其形成完整的知识图表或知识逻辑树,最终使学生能清晰而准确地把握相应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第四环节:问题训练,达标拓展。
这一环节教师主要应结合学生课堂中以及过去的有关练习及考试中常犯、易犯、现在仍犯的错误,精心设计达标检测题,以检测本节课的复习效果。同时力求达到拓展提升之功效!
第五环节:思路方法,迁移运用。
这一环节教师应尤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归纳总结,注意交给方法,注重内化,迁移运用等。常见的做法是抓好“几个结合”:新旧知识的结合;课内外知识的结合;知识与思路方法的结合;所复习的知识与新问题新情景的结合;知识点、考点与既往考题的结合等。
(一)课型基本结构:
二、讲评课课型结构及基本教学样式
1.激趣激疑,导入新课;2.问题呈现,聚焦疑难;3.自学互学,展学探究;4.问题训练,达标拓展;5.拓展延伸,提升意义。
(二)课型主要核心环节:第二、四、五环节。
(三)课型重点:评讲习题或考题。
(四)基本教学样式: 第一环节:激趣激疑,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师应激“趣”激“疑”来导入新课。
如何激“趣”?教师可总结评价本次练习、考试情况,表扬练习或考试优秀或成绩突出的学生,特别是全对、或考试获得满分、高分的学生;或展示优秀答题范例、特别是解题思路、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的作业或试卷;以此激发兴趣、动机,调动学习情绪。
如何激“疑”?教师指出练习或考试中的典型错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会错,诸如是知识没掌握,公式定理不理解不熟悉;解题思路不正确,方法不恰当;条件没有分析出来;材料关键没抓住;没有审准题意,还是粗心大意,看错题目,演算错误,符号看错或看掉了等等;再提出怎样纠正,怎样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以此激发学生疑惑思考。第二环节:问题呈现,聚焦疑难。
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将涉及的知识性问题、能力性问题、思路性问题、方法与策略性问题等等的练习题或考题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聚焦重点和难点。第三环节:自学互学,展学探究。
这一环节是落实学生课堂主题地位的重点。教师应有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互学、展学。其方式或回归课本学习;或重新把习题或试题独立地重做反思,体会其中的能力要求、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解题策略等;或互学研讨难题,提炼规律方法;或展学思路方法;或讲解自己解答的思路、方法、体会及上黑板演算或在讲台上讲解、展台上展示等。第四环节:问题训练,达标拓展。
这一环节教师主要应通过学生独学、小组合作学,对典型错题进行重做和探讨后,针对已解决的错题难题,重新进行变式设计。且紧紧围绕错题难题,或改变题中的情景、数据、条件;或拓展迁移加进相关内容;或将几个题综合成一个题等设计成达标检测题;或另选与此类相同相近相关的练习题或考题。由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弄清弄懂,是否真正解决了本节评讲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达成学习目标。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提升意义。
这一环节,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及时完善知识,弥补缺限,巩固消化,加深理解,积累经验、思路和方法;将问题类型化或建模化,从问题特点、题型特点、解题思路等不同方面归类梳理,力求使学生初步形成会一题、知一类、懂一组、解一批习题的能力。
三、习题课课型结构及基本教学样式
(一)课型基本结构: 1.激趣激疑,导入新课;2.知识方法,链接延伸;3.自主训练,探究展评;4.问题梳理,回归巩固;5.建构知识,提升意义。
(二)课型主要核心:知识能力化,知识个性化;
(三)课型重点:学生习题训练。
(四)基本教学样式:
第一环节:激趣激疑,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教师可将知识习题化、习题生活化、生活问题化、问题激疑化,点燃兴趣,激发学生因疑而思,因思而习。直接切入训练板块(课前准备好的习题),让学生定时训练习题,练后自我评改,生生评改,师生纠错,梳理主要问题,促进知识回归。
第二环节:知识方法,链接延伸。
这一环节,教师着重应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知识,作为完成本节习题课相关练习题的知识基础或知识支架。让学生明确应该巩固哪些基础,培养哪些基本能力,运用哪些基本方法,怎样通过训练加以巩固,学会解答这类习题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迁移拓展训练和变式训练。但本环节宜高度简洁,尽量节省时间,重在习题训练。第三环节:自主训练,探究展评。
这一环节是重点。本环节所要探究的习题,是经学生自主练习、同桌互评等形式去完成的。对不能解答的练习题,先提交小组探究,再全班合作探究,最后师生共同解答。具体操作时应保证独立自主完成;独自评改评价;同桌互改、小组和全班评改;梳理习题中的共同性问题、典型性问题,再次合作探究;师生评改、教师精评精讲,解决最难最关键的问题。
第四环节:问题梳理,回归巩固。
这一环节,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自行梳理本次习题课中存在的主要困惑问题;从知识、思路、技巧等不同方面加以总结;巩固消化加深已学知识。
第五环节:建构知识,提升意义。
这一环节,教师重点应引导学生完善建构解题思路、策略、方法、技巧,切中要害,简明扼要归纳提炼本次习题训练所涉及的知识要点、解题思路方法和策略技巧等等。结束语:教学有法,也无定法!老师们,以上的几种课型的教学样式,纯系个人结合121模式及多次听评课的一点粗浅认识,希望能给老师们平常的教学带去些帮助。不当不妥之处,还望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