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研得失总结
时光飞逝,岁月蹉跎,转眼09年又过去了大半年,每当回忆起08年下半年考研之路上的辛酸与痛苦,我的内心就无比纠结。不过好在这一切已经过去,新的生活即将开始。我要承认我不是一个聪明人,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天才,那么我下面的内容可能对你一点用也没有。在这半年的复习过程中,我磨砺着自己意志,坚持着枯燥沉闷的生活,承受着压力的同时也在成长在思考。的确,考研的过程很磨练一个人,我一点也不后悔当初做出这样的决定。2010年的考研又将拉开序幕,网上也有很多先辈谈论自己的心得,这里我只将自己复习过程中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总结出来,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首先,我想提两点建议:
1、能一口气读上研究生最好,不要工作一两年后再倒回来考研。我是工作一年以后再辞职考研的,感觉脑袋没原来灵活,记忆力也差。还有就是辞职考研所带来的压力,前方看不到希望后方又没有退路,很痛苦,最终缓解的办法只能是降低目标。当然如果有能力边工作边考研那很好,反正我比较弱没那个实力。有能力的同学还是往高处爬爬吧,人生难得几回搏。
2、最好在学校复习,复习最好找些伴,一个人复习是很苦闷的。有个伴不仅可以互相鼓励监督,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信息的分享。我当时在家中复习,虽然安静还有父母照顾,但想找些资料都费劲,遇到问题也没人探讨。
其次,我总结下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
工大的考试氛围把我培养成为了一个典型的考试突击型选手,以至于在考研的复习方法上吃了大亏。拿数学举例,我看的是陈文灯红皮(高数部分)+双李绿皮(现代和概率部分)+数学大纲解析+近十年真题+陈文灯模拟试卷。
存在问题:复习的时候我是一遍从头看到尾,由于量大耗时长,等一遍看完再倒回来时知识点已经基本没有印象了,看题也不会做,结果又来一遍再倒回来还是不行。越看越没底,越看越不敢做练习。看多练少似懂非懂,最后考试时的状态是题型都见过,但就是不会做。
参考建议:
1、及时复习总结知识点,最好每周花一天的时间总结本周复习的内容并配合一定量的习题。
2、文灯的从题型讲知识点,双李的从知识点讲题型。个人感觉双李的排版,知识点的罗列更清楚些,文灯有些解题方法灵活但不易理解。实在看不懂的就跳过,没必要画过多的时间在一道例题上,说不定下一遍复习的时候就茅塞顿开了。基础弱的同学建议看双李的。
3、数学大纲解析感觉不错,最可贵的是例题后会点出同学常见的错误。建议先看解析再看双李或文灯。
4、多练,近十几年的真题至少做3遍。
英语
我的英语是很弱很弱的。刚开始一篇阅读要做快一个小时,一行里头就有好些单词不认识,最后做完一篇还要错好几个,郁闷的时候可以全军覆没。词汇书用(星火高频+新东方考研词汇),记忆方法用《17天搞定GRE词汇》里头的重复记忆法,开始坚持了一段时间但后来没能坚持下去,不过多少有点收获。阅读用石祯春的220篇+英语黄皮书(高剑?的十年真题,记忆力果然很差-_-||)。作文背的模板。
存在问题:还是练的太少,最后考试的时候我上来先把作文套上模板,大小作文花了一个多小时,做完阅读和排序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最后开头的完型全部选A,翻译看不懂也乱写了。不过即使这样还得了60几分,小得意下:)
参考建议:
1、词汇是基础,单词一定要坚持每天背,反复记忆一遍接一遍的过。词汇
书一般都整理分类过,时间不够的话主要抓前面的高频部分。
2、做真题,黄皮的阅读部分我做了两遍读了一遍,尽量把每篇文章每个句子的意思弄明白,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阅读。
3、基础弱的同学建议花两周到三周的时间突击下英语阅读,开始会很痛苦,但进步会很快。到了一定阶段后保证每天一定的阅读量。
4、有能力的同学还是练练作文吧,我到考试的时候单词拼写都不能保证对:(5、有时间背点新概念的文章,不仅能培养阅读的语感,对写作还能有所帮助。
政治
由于记忆力差,政治在复习的后期花了不少时间下去,参考书买了很多(大纲解析、任汝芬四本、恩波核心考案等等),但效果反而不好。
存在问题:手上资料太多弄花了眼;和数学一样,没有及时复习巩固,一遍看下来再倒回来时早已忘的光光;刚开始复习没抓住重点,马哲马政经侧重理解,我花太多时间去记忆,结果事倍功半;练习太少,特别是多项选择题最容易出错。
参考建议:
1、选中合适的复习资料,我用的资料虽多但能不能肯定说哪个好,感觉应该有比任汝芬更好的资料。
2、先从整体上先把握框架结构,分清主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像我一样傻傻的上来就从哲学的定义开始死背。马哲部分很抽象,抓住重要知识点和规律,题变答案不变。马哲、马政经、毛概、邓论、当代五部分每部分一道大题,一般都紧扣当年的一些时事来出题。重点是前面四部分,当代基本和时事有关。
3、多练习,掌握答题思维方式。
其它
关于安排:考研的日子确实痛苦艰辛,我当时从9月份开始正式复习,虽然效率很低吸收很慢,但每天保证至少十小时的学习时间。至于复习计划时间安排什么的,每人受个人水平、时间、目标等因素影响而不同,没必要完全照他人的路走。我个人总结的方法应该是:英语贯穿始终前期加强,后期保持;数学前期学练相结合,后期做真题和模拟套题;政治等大纲出来再复习也不迟;至于专业课资料最好能收全,一般卷子没答案,做了也不知道对错,比较痛苦。要考本校还好说,但考外校其实也就是多花一个多月的复习时间而已。另外安排应根据进度灵活调整。
关于资料:资料不是越多越好,太多容易眼花而且没有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看,但一定要保证全且精。石祯春的220篇我到最后才做了一半(但这本确实还不错);政治一堆资料最后抛弃了不少,主看任汝芬;下了n多视频音频,就看了一两集。
最后,答题的时候尽量往上写,就像任汝芬说的,不答白不答,实在不会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往上写,总之不要放空。考完感觉差不代表考的就差,大家考完都是这样的感觉,但最后成绩出来的时候反而会出人意料的,我当时考完估计也就国家线附近,但最后分出来还有360。
总之,希望为此奋斗的学弟学妹们能够坚持下来,不要轻言放弃,可能会有绝望的时候,可能会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无论如何,一旦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无怨无悔的忍下来。将来收获的不仅仅是成功,更多的是对自己品行意志的磨练,学会持之以恒。不管成功与否,都是对自身的一次挑战。
祝学弟学妹们考研成功,坚持就是胜利哦!
第二篇:安全得失总结分享
安全得失总结分享
一、安全氛围营造:
1、项目采取温馨提示、飞信、业主QQ群、公告及桁架等形式进行
安全防范宣传,引导客户配合物业秩序维护工作,提升客户自我防范意识。
2、项目对安全工作组织专题会,加强员工的安全防范培训,提高
安全防范意识。
3、租户管理:A、门岗记录B、客户经理登记核实C、每月更新信
息D通过社区要求办理暂住卡时机或与派出所联合对租住户进行登记核查,并至少每个月对租户进行入室拜访,关注其室内情况。
4、住改商管理:对住改商进行登记造册,有住改商户损坏绿化地
带的要求其恢复绿化并且修复围栏,对扰民住改商上报社区和区房管局执法大队、规划局执法大队进行共同处理,限期整改撤出恢复其房屋用途。
二、物资和人员配比:
1、物资安全器械:袖章、警棍、强光电筒、使用巡逻车、开警灯巡逻等,对犯罪人员产生震慑。
2、对岗位进行了从新安排,针对年底案件突发率较高,组建了小区巡逻队、长夜班人员,配置便衣人员在高峰期(18:00-22:00)进行蹲点暗岗巡逻。
三、岗位安排
1、高峰期的人员协助,早上7:30-9:30为车辆出场高峰巡逻人员及班长支援、队长到岗督导工作确保高峰期车辆的顺利出场。2、18:00-22:00为车辆、人员高峰期,巡逻队协助105入口岗,对商铺不间断的巡逻,配置便衣人员在高峰期(18:00-22:00)进行蹲点暗岗巡逻。地面、地下室配置巡更人员进行车辆的指引、登记、巡查。
3、实行安全隐患检查到位、宣传到位、夜查到位、装备到位及人员储备到位,全力确保项目安全管理。
第三篇:国共得失总结版
第一点,始终无法逆转中国经济崩溃的局面。
中国是一个在封建时代极度发达的国家。整个国家的主导阶层是地主。资本主义到来时,中国走向发达的正常路径是地主逐渐转型成为资本家。也就是说,地主把地租收入拿出来建立工厂,生产产品,获得收益,然后再投资,最后彻底摆脱土地限制,成为资本家。主要依靠土地的生产方式,其生产力水平远远比不上资本的力量。但是,中国当时的问题在于,国际资本根本没有给予中国地主顺利像资本家转型的机会。从北洋开始,中国的关税保护力度就不够。但是到民国政府时,虽然黄金十年中轻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基本被外国垄断,本土的企业受到了重创。民国时期欧美资本的入侵断绝了中国地主向资本家的转型,也进一步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崩溃。在清朝晚期,土地收入并不是农民的唯一收入。农民在农闲时节也是手工业者。地主则是手工作坊主,也负责运输和贩卖这些手工业品。因此,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地主转型成资本家,农民转型成工人,本来是自然的发展路径。但是欧美日资本入侵导致了地主无法再向资本家转型,同时发达国家的商品打垮了中国农村的手工业品。这就导致地主和农民不但无法转型,而且丢掉了过去的一大块收入。地主就开始加倍压榨农民,来平衡收支,而农民不但负担加重,而且收入减少。这就导致了民国中后期空前绝后的阶级矛盾。而且由于军阀混战、军费摊派,地主和资本家的额外负担也很重。这进一步导致了他们对下层社会的压榨。
国民党在412清党中摧毁了几乎所有自己的基层组织。因此国民党对基层是没有控制能力的。税务、金融政策的失败导致经济改革失败。国民党由于对全国经济控制的不足,同时共产党对重工业区、铁路交通、农业区进行了蓄意破坏,在庞大的军事支出下无法满足经济的发展。蒋介石的唯军事论在全局决策上的失误,等到他承认“经济戡乱重于军事戡乱”,为时已晚。因为政府财政危机而搞的疯狂的通货膨胀,不但断绝了底层民众对这个政府最后的期望,也让大量的地主和资本家对这个政权感到绝望了。
可以说,国府对基层的控制能力低下,以及失败的经济政策。无法遏制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第二点,国军沿承旧式军事体制,作战能力低下,派系斗争严峻。所谓旧式军事体制,其核心在于士兵对军官有人身依附关系。军队就是将领收入与地位的支柱。很多部队的将领,就是靠着自己的军队,每月从国府领取军饷,并保持其在国军内的地位。
旧式军事体制造成了几个致命的弱点。
首先,克扣军饷导致战斗力下降。其次,由于军队是军官收入与地位的保证,军官对保持自己部队的规模有着非常大的执着,这意味着,从战斗主官开始,就往往缺乏决死战斗的决心,往往会回避作战任务,对危险的任务畏缩不前。
现代军队体制下,军官的地位和收入取决于军阶,军阶来源于战功。要获得战功就要决心作战,拼死完成任务。这就造成了战斗力上的根本差异。
另一方面,由于军队长期是忠于直属军官,而不是忠于国家或中央。在委派军官时,上级所考察的最关键的特质是忠诚,而不是能力。旧式军队的体制问题,导致了国军没办法选择最优秀的将领来指挥作战。
此外,旧式军队体制往往轻视训练、纪律,轻视对士兵的待遇。而现代军队体制则非常重视。因此,尽管国军一开始有着绝对的数量和武器的优势。这种旧式军队对现代军队的局面,导致了国军接连战败,最终输掉了整场战争。不过,湘淮军这种体制要发挥出战斗力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有一种能把全军捏成一股绳的核心力量。在湘军这里,这种力量是被曾国藩改良过的儒教,而在淮军处则为名利欲及对李鸿章个人的忠诚。所以我们看到,湘军早起的高级将领常常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未必以曾之是非为是非,淮军将领则对李鸿章高度忠诚,而后世的北洋军阀与国军继承的正是淮军的传统。可惜的是,国军这几点都做的不好,中央权威弱势为其缺乏战斗力的根源。反观共军,不仅有了超级加强版指导思想,中央权威无可动摇,土地革命更令一般下层士兵无返顾之忧,故甘愿出生入死。这些,都不能简单地推到体制上面去。
另外,正如上面说到的,军事体制之差仅仅是国军军事失利的诸多原因之一。这种体制的差别最重要的区别表现在国军的协同作战困难上,与士兵的战斗力关联有限。
第三点,对民粹的战斗力估计不足,不知道善待底层的重要性。国府始终没有看清现代民粹主义的强大战斗力。要知道,这是能够使后进农业国能战胜现今工业国的一种强大工具。国府因此对共军的强度估计不足,国共谈判时,国府还觉得胜券在握,拒绝了美国的调停,而开启了内战。结果遭遇战败。另一方面,国府也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对共军的帮助有多大。国府这种对底层不屑一顾的做法,最后自然导致了底层全面投向共军,为中共争取底层民众帮了不小的忙,使得中共的民粹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事实上,蒋及国府的高级人员绝非没有意识到发动下层社会积极性的重要性,非不为也,实不能也。1946年3月,国党二中全会即宣布规定耕者有其田的步骤与实施办法,此后蒋曾多次做关于土地问题的讲话,白崇禧亦指出“一定要有实惠,才能博得民众的同情”。可以说,国府大员们已意识到与中共争夺农村的必要性。甚至,国府还希望在一定范围内照搬中共的土地政策,1947年来自山东的一份报告指出,“只要收复区各县市对于土地问题遵照绥靖区土地处理办法加以合理的处置,彻底的执行平均地权,亦可收到完满的效果”,甚至迟至1948年冬,党内仍有彻底平均地权的动议。但这些努力终归失败,这是因为国府作为中共的对立面,他们必须要时刻维护地主的利益,而无法真正地代表底层,无论上面的政策制定的多么漂亮,在乡绅这个阶层上都会遭到抵制。
共产党方面:
1.共产党军队的控制好过国民党,因为有军事委员会。2.领导比较统一。
3.土改获得农村地区的支持。
4.共产党员从1937年的四万人增加到八十万人。
国民党方面
1.通货膨胀使得国民党失去对农村地区的控制。
2.国民党领导没有办法让各路军阀统一作战,因为军阀也担心失去自己武装力量。
3.蒋介石战略错误,在东北放了太多主力精英兵力,失去了其一半的部队。国际力量
1.苏联本来在雅尔塔会议与国民党达成协议,愿意支持并承认国民党。条件是把满洲与新疆给苏联。但是苏联后期变卦了,把二战东北日本部队的武器都给了共产党。
2.美国本身也有很多不同的派系,最终放弃支持国民党。抗日战争后,百业待兴,从后勤供给来说,国共都物资匮乏。所以能不能打赢得看后援团。苏联在抗日战争后,已经100%的支持共产党,并且源源不断的给予共军武器、资金、后勤等供给。而美国还一直幻想着国共和谈,虽然和国民党保持关系,但华盛顿方面一直强调不参与国共内战,救济资金一直迟迟不能批下。在国共问题上优柔寡断,还不停的派特使来调停国共矛盾,所以从头到尾,国民党并没有从美国方面获取更有力的支持,包括撤退到台湾后依然如此。
抗战后,解放区都开展分田地政策,参军都可以分到地,大大的的提高农民参军的积极性,所以不出几年,共军的人数飞速发展,开始和国军的军队人数匹敌。当然这中间也包括共军在对待中下层百姓方面更得人心。
打仗靠的硬件条件是什么? 兵力、武器、后勤。在这三方面国共之间的悬殊在逐渐拉小,甚至到后期不相上下,那至于成败,则要看一些内部因素。
4、组织结构和执行力
共军在张国焘和毛的矛盾后,后来张投奔国军,共军方面确立了以毛为中心的绝对领导地位,下令下达,组织内部沟通顺畅,内耗小,执行力大大增强。
而国军从国民党成立到撤离台湾前,一直没有有效的解决军阀纷争的问题,你比如汪精卫动不动就在广州成立另一个国民政府。其他军阀像白崇禧、李宗仁、阎锡山等人虽然依附于中央,但同床异梦,都幻想着彼日取而代之。所以国军内部派系林立、命令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国军这种组织结构下,可见内耗多严重,各军阀宁可牺牲整体利益也要保全个人利益,执行力大大降低。
5、经济状况
国民党后期通货膨胀太严重,民不聊生,民怨累积,严重影响国军的正面形象和公众的信心。加上国民党内部贪污腐化严重,军队吃空饷的军官比比皆是,底层士兵食不果腹,挣扎在死亡边缘,哪有心情和体力作战?
6、公关
蒋比较不重视媒体的力量,不会打公关战,导致国军在后期负面新闻满天飞。
第四篇:总结得失 扬长避短
总结得失
扬长避短
——如何写课后记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二中学
陈连俊
摘要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难免有一些失误和遗憾,但更多的是教后会发现有很多的闪光点。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稍纵即逝的得失加以总结分析并及时记录下来,将会为自己的“下一次做得更好”提供宝贵的经验财富,从而真正起到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关键词
得
失
智
疑
新
俗话说,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犯同样的错误。我常常在讲完课后,觉得还可以讲得更好。课后我及时将这节课的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行回顾和小结,并在教案上记录下来,从而为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可靠的依据,使得课堂不断优化和成熟。因此,写课后记与课前的准备和设计同样重要,怎样写课后记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具体做法和体会,以向广大同仁求教。
一、记“得”
即将每节课的成功之处(如形象的比喻、有韵味的口诀、易记的简语、巧妙的插入)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发展。
例如在“有丝分裂”的教学中,在讲解了有关染色体和DNA数目的方法后,学生觉得染色单体的结构太抽象了,难以判断。此时我利用“手势模拟法”:将两个上肢的肘关节相接触,并摆成“X”形状,表示连在同一着丝点上的两个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构成的一条染色体。若把肘关节靠在一起的两个上肢分开,相当于并列在一起的两个染色单体由于着丝点分裂而 分开,故此时每个上肢就各成为具有一个着丝点的一条染色体了。
二、记“失”
即将教学实施中的疏漏之处(如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安排不当的教学内容、没有成功的演示实验、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分析和探究,便于在适当的时机弥补,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记得在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彩色小球可不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学生想到了不同颜色的纸片、纽扣、乒乓球、玻璃珠等。后来我用玻璃珠为实验材料请三位同学上台来 演示。一位同学负责从分别盛有20个玻璃珠的两个一次性碗中,每次个摸取一个珠子;另一同学负责辨认每次摸取珠子的颜色,并报给第三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次从两碗中各摸取的珠子的组合。由于我怕耽误时间,要求他们只重复进行50次,结果出现DD:Dd:dd=14:25:11。在重复进行到第40 次左右是,台下有的学生叫报数的同学要“快点凑数”,还有的叫摸珠子的同学“看着抓”。我发现了这一现象,便顺势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做法的正确性。有同学提出实验应该改进:两个小碗内的珠子数目不应一样多,因为自然界中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目并不相等!我被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折服了。
三、记“智”
即将自己在教学中突然产生的灵感或智慧的闪光点及时记录下来,以启发自己的教学悟性。再详尽的教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言每一行,也不可能预见教学程序中师生互动、交流的全部情况。随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发展,随时可能发生偶发事件,也会带给教师突如其来的灵感、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如不及时利用课后记去捕捉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
在文科班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时,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孟德尔的简历,并要求读完相互讨论,最后很多学生谈了自己的读后的感受和体会。有学生说,从小喜爱自然科学的孟德尔在修道院仍然对动植物的杂交试验具有极大的兴趣,是其成功的动力。我突然想到“孟德尔对多种动植物杂交试验的研究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之后,亲自种植多种植物,并持之以恒地进行杂交试验,才取得伟大的研究成果。何不利用这一现成材料对文科生进行思想观念转变的教育呢?即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并且孟德尔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之一是运用数学中的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试想孟德尔若没有数学知识作为基础,他所得到的实验数据只是一堆杂乱无章、毫无意义的数据。可见文科生有必要学一些理科知识。课后我将上课时获得的“灵感”记在后记中。
四、记“疑”
即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如知识难点、知识缺陷、思维障碍、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讲课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措施,同时也为再教时确定学习难点、揣测学生的学习心态提供依据。这些问题有些是学生没听懂的,从而提醒教师讲课中可能存在漏洞;有些是学生思维中的一些误区,需要教师在以后的讲课中重点加以强调;有些则是学生对讲课内容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教师就可以在以后的讲课中适当拓宽加深。
五、记“新”
即记下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新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便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
在学习个体发育的概念以后,有学生问克隆羊“多莉”的一生并不是从受精卵开始,但是,这也应算是个体发育。我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并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知识观点在进一步认识,并得到更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科技知识的发展新动态。同时在平时举行的交流课、公开课、比武课等教学活动中,听课的同行提出的新见解、新方法,作为开课老师,更应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此将这些好的经验教训记录下来,可以为以后再教补充一些新鲜血液。
总之,写课后记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实际情况认真总结优劣得失,不可千篇一律。但一般须记下每节课的成功点,它是课堂教学的优势,是在今后教学中继续应用的可取部分;另外须记下每节课的疏漏点,无论是课后自己察觉的还是经学生、同行提及后认识到的,都是课堂教学的劣势,课后及时发现及时记下,有助于完善今后的教学。只有扬长避短,才能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篇:高三备考得失总结(范文)
高三备考得失总结
历史教学在进入高三以后,时间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了。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是我一直以来在探索的一个问题。高三上学期的时光倏忽间就过去,回头想来高三这一学期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学期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个熔炉最后的高温加温时期,它是为成品出炉做准备,所以高三这一年是一直战斗在前沿的,它是热烈的、是紧张的、是充满希望的!随着09渐行渐远,高三这一学期的紧张与快乐、疲惫与幸福,成功与失败一直相伴而行却一直充满希望的生活让我回味;这一学期历史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也时常让我深思。
一.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对于近几年的高考,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我觉得,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我们也编制了按章节排列的知识体系图表,按专题排列的知识体系图表,不过这些都是填空型的,在一章复习前或后,一个专题的复习前或后,让学生填写,有利于梳理开始遗忘的知识体系和对帮助学生将散乱的知识整理归类。
二、教学过程及效果:
教学内容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处理,依托教材,打破章节顺序,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
1、重视基础,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活化历史知识,切准发展脉络、把握时代特征,提升了能力,拓展了思维。
2、突出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热点,延伸历史的发展性,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把台湾问题、和谐社会、民族问题等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学习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自觉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之间应和谐发展,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此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
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
1、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高三下半年会有很多城区的模拟题,但题有些是超纲或问法和答案不够准确,这时要认真分析给学生更多的问法和更准确的答案,同时有些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气氛很强,老师和学生都会进步。
2、赏识、尊重学生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所以他们会虽馁战馁败,但馁败馁战,直到最后胜利。
四、不足之处:
1.研究高考方向虽然是花了很大力气,但还不是很够。在对09年高考试题分析时,我们比较关注各地高考历史卷,因为历史试题具有兼顾基础、能力性强,着眼课改、导向性强,贴近现实、人文特点等,应当是我们文科综合命题的方向。但过度的重视、训练,导致学生不太适应本地高考试题。
2.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还不够,使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基本常识的错误。比如09高考试题中的选择题,看似简单,应该全是教材上的,但学生掌握不牢,导致错误百出,得分不高。
3.引导学生落实基础,进而转化为能力也是没有做好的一件事情。继续探索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学复习模式,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