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城绿道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

时间:2019-05-13 12:2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增城绿道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增城绿道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增城绿道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

关于增城绿道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9月底,以市旅游委蔡俏副主任为团长的海口旅游考察团一行14人去到增城,开展了为期2天的考察学习。考察团一行先后实地参观了荔新公路景观林带、新荔生态公园、荔湖湿地公园、市民花园、增江画廊、鹤之洲湿地公园、增江休闲长堤公园、增城广场、荔枝文化公园、增派公路绿色通道工程以及莲塘村绿道、小楼人家景区东西境古街和白水寨风景区,详细了解增城绿道建设、宜居城乡建设、和乡村居住环境情况,学习增城市推进绿道建设的有关经验做法。

通过参观考察,考察组人员对绿道建设有了直观生动的深刻认识,认为增城市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道,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城市绿道集城市日常文化、运动、旅游、休闲、商务等功能为一体,通过建设自驾车游绿道、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和增江画廊水上绿道,并使之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旅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切实做到以绿道建设提升城市未来竞争力,深化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考察人员同时表示,增城市的绿道建设思路,十分值得我市认真学习借鉴。

二、绿道的内涵与增城绿道的“由来”和发展思路

(一)绿道的内涵

所谓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连接主要的公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非机动车途径和停车场、租车店、旅游商店、特色小吃店等设施及绿化缓冲区组成。

(二)增城绿道的“由来”

增城修建“绿道”的缘起是前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在国外考察期间“偷学”来的。增城绿道将白水寨、小楼人家、莲塘春色、增江画廊等核心景区及增江河沿岸风光、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和农家风光融入其中,增城市将“拿来”的“招数”经过一番“改造”,竟产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自2008年起,增城沿城乡主干道陆续建设了100公里的自行车休闲慢行道和200公里的自驾车游绿道,探索出一条生态化、人性化、产业化、市场化、效益化的新路。

(三)增城绿道的发展思路

第一、增城市将绿道建设变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增城没有照搬国外的经验模式,就绿道谈绿道。在满足绿道的公共开放空间功能的基础上,又把绿道建设与发展生态文明、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宜居城市结合起来了。

第二、绿道建设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绿道建设与沿线村庄的改造升级结合,推动了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

第三、绿道变成了农民的“财道”。农民围绕绿道、服务游客,开设绿道驿站、农家旅馆、农家特产品市场,搞活了农村物业,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增城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渐渐感受到发展“低碳”绿道游所带来的效应。其中,尤以单车道观光游最为显著。这条被誉为广东最美的单车道,一边是碧绿秀丽的清溪小河,一边是繁茂绵延的山林,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让游客可安心地骑车“慢游”。自行车休闲健身道自08年投入使用以来,吸引了众多珠三角游客、自行车爱好者以及健身爱好者前来游玩,仅荔城街路段今年上半年就已接待近4万游客。

三、增城发展绿道的成功经验

(一)以民为本,把绿道网的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在推动绿道网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市民,特别是沿线农民的实际利益。政府把绿道网的建设当作是一项造福增城人民、造福增城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在推动绿道网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利益。让农民积极参与,让广大农民逐渐体会到绿道网的发展给他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实惠。各镇街和有关部门深入绿道网沿线的农村,及时听取农民的意见,了解群众的合理诉求。对合情合理的诉求,依法依规尽快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及时向农民解释,争取农民的支持,同时高度重视处理好绿道网建设过程中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变上访为下访,深入群众,及时依法依规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广泛调动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建设、管理、经营绿道的积极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智慧,共同建设好绿道。

(二)科学规划,城乡协调发展,把绿道网的建设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结合起来

增城政府相关部门探索通过政府的策划和规划推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以莲塘春色景区的建设为突破口,把绿道网、发展产业与新农村的规划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荔城街和增城市旅游局在认真调查研究,并进行策划规划基础上,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扎实推进莲塘春色景区的建设,把莲塘春色景区建设成为富有岭南乡村特色的旅游景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营造环境,把绿道网的建设与全面整治村容村貌结合起来

目前,增城绿道网建设充分调动了村民积极性,发挥群众的智慧,让农民主动参与到整治环境、营造环境中来,发展产业,把客引来,把客留下,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环境卫生水平,告别农村脏乱差。比如,通过全面整治,莲塘春色景区已逐步形成旅游区,环境卫生焕然一新。

(四)培育产业,把绿道网的建设与发展产业紧紧结合起来

政府有关部门制订一定的标准,引导绿道沿线的农民适当在政府正确的指导下,科学布局农家旅馆、小商店、商业街。各镇街在绿道建设中要主动培育产业,主动调研,主动策划,以“小绿道”带动发展“大产业”。

(五)高效管理,把绿道网的建设与群防群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村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为搞好绿道建设与管理,绿道沿线村庄建立了农村群防群治联防体系,加大对群防群治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做到教育引导农民,全面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解决就业、推动创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充分考虑绿道沿线农民的切身利益,通过绿道建设改善环境,促进投资,拉动消费,解决就业,带动农产品的流通与升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增城市绿道建设给我市慢行系统建设的鉴示

自2008年起,增城市以“生态优先、富民优先、宜居为重”的科学理念出发,确立“服务好城市,服务好游客,致富人民群众”的思路,借助位于珠三角城镇群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山水田园的生态资源禀赋,瞄准健康休闲生态游这一新兴旅游产业,建成了江河岸山水、田园风光、果园红荔、竹林幽径、农家风情融为一体,具有观光、健身、休闲功能,形成了富有增城特色的旅游精品。增城旅游绿道既致富了农民,又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城乡建设,为我市慢行系统规划建设提供了有益的鉴示。

(一)科学规划、形式多样、突出特色

我市慢行系统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规划建设的原则。把慢行系统的建设与景区点和文明生态农村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结合农村居民点、景区点和果园建设休息驿站(码头)和配套设施,围绕“衣、食、住、行、娱、购”等六大旅游要素,把沿线景区点、村庄逐步打造成为生态旅游的节点和驿站,让城市人留下来消费,让沿线社区居民就地创业和就业。

慢行系统应形式多样,功能各异,根据各区(镇、街)的自然资源和地貌条件,结合沙滩、农田、村庄、江河水系和林地园地等创造丰富多彩、景观各异的慢行道,对不同地段的慢行道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整治,让慢行道呈现多重的精彩。

慢行系统建设应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因地制宜,积极采用本地树种和本地材料,串联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的节点,提高人民的地方归属感和自豪感,让慢行道展现地方的风情。对于慢行道途经的社区、村庄,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重点整治环境卫生,杜绝乱堆乱放,增加绿化种植、修建运动场地、整治建筑外墙。慢行道两侧,在树种单调稀疏路段加种开花乔木,修剪过低分枝。在自驾车旅游大道两侧添加绿化廊道,在山边、水边、村边、果园、田园等生态廊道内增加自行车、行人通道(路径),在绿道沿线增加标志线和打造游憩节点,从而把资源优势变为优势资源,走出一条营造环境、发展旅游、带动农村型社

区经济发展和居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凸显“历史人文、生态休闲”的特色。

(二)因地制宜、绿色健康

坚持在慢行道、休息驿站、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基本不新增建设用地,不向农民征地,少向农民租地,由政府负责补贴基本建设费用,由农村集体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建成后交由农村集体经营或者共同委托市场主体经营。尽量利用绿道沿线的荒坡地和旧厂房、旧民居,变“废”为“宝”,建设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和服务设施,让慢行道既是市民健身休闲之道,也是文化体验之道,绿色经济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居民增收致富之道,同时充分发挥沿途各类公园的游憩、休闲、保健、浏览、游乐、科普等功能,确保原有生态环境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得到永续利用。定期举办自行车越野挑战赛、健身巡游活动等一些大型活动,营造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使慢行道成为广大市民精神的归宿、心灵的家园。

(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各级各部绿道建设工作责任,按照规划部门统筹、各区建设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的方式进行。在自行车道、休息驿站、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由政府负责基本建设费用,由农村集体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建成后交由集体股份公司经营旅游公司经营。在规划建设完成后提供服务时期,各慢行道所属的自行车租赁、修理等服务全部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保自行车绿道旅游运营进入市场正轨。

五、我市慢行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慢行休闲系统建设要突出“便”字

绿道作为连接公园、广场、景区点、历史古迹、居住绿地等开放空间的重要纽带,更应侧重于“便”字,方便游客、方便市民。各个慢行单元应根据区域、地段、需求的不同,围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建设旅游服务设施,要做好步行道、自行车道、轮滑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食店、指示牌等游憩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的同时注意慢行系统与十字路、丁字路衔接,与公交系统,旅游线路相衔接,真正建成一个网络,方便市民、游客出行,体现人文关怀。

(二)慢行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原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利益

增城绿道建设为沿线的农民带来了收益,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有些地方的农民收入甚至可以翻番。在增城鹤之洲湿地公园,有一片枯而不倒的荔枝林,树形优美,令人叫绝。但是经过向当地老乡的了解,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片茂盛的荔枝林,每年的产量和收入都相当客观,然而增江河下游修筑水坝导致水位上涨,淹死了这片荔枝林,才形成如此奇观。虽然绿道建设带来了游客,政府也给了适当赔偿,但是仍然无法弥补荔枝林的损失。在今后我市慢行系统建设中应以此为鉴,要充分考虑市民,特别是沿线农民的实际利益。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因形就势,充分利用村道、堤围和果园,沿路、沿江、沿村委婉穿行,遇树绕路、遇水搭桥,切实保护好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不搞大征大迁、大拆大建。要把慢行道建设与沿线村庄的改造升级齐头并进,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文明生态村建设,积极配合打通自然村道、栽树绿化、改造公厕,自觉做好门前保洁、村道保洁、池塘净化、污水处理等等。让广大农民逐渐体会到慢行系统的发展给他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实惠,让慢行系统真正成为“生态之道”和“富民之道”。

(三)慢行系统建设时须注意安全问题

我市慢行系统建设应注意做好沙滩、河岸的防护工程,同时建议慢行道边离沙滩、河岸有一定安全距离,防止崩塌。

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增城自行车绿道起于荔城西堤公园,止于白水仙瀑景区门口,道宽3.5米,全长约80公里。其中南段河堤上约有10公里是自行车与机动车混用车道,仅用白色实线在地面上画出了自行车专用道。在实地体验的过程中,每逢汽车从身边经过,总不免有些担心。

因此,慢行道设计应该能够为行人和自行车提供安全的行车环境,在遇有十字路、丁字路时,要有相应措施。自行车道更不应与机动车道混用,实在条件不允许,也应设置实体的隔离设施,只是画一条白线,甚至连地面铺装都没有加以区别,是起不了安全作用。

(四)慢行道设计要凸现人性化

郊野型绿道和都市型绿道主要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其规划设计更需要体现人性化,遮荫挡雨、便利设施、休息点、小卖店都应考虑齐全。在本次考察过程中发现,绿道上服务设施比较缺乏,一路上很少能找到公共厕所,即便有也经常要跑很远的路;而在自行车骑行过程中,路上渴了想买瓶水都很难;天然游泳场边上缺少更衣、淋浴设施,很多家长就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孩子换衣服擦身,颇为不雅。

慢行道沿线景区景点通常是游客聚集、修整、观景的目的地,因此慢行系统除配套餐饮、小卖部、土特产销售点、公厕、垃圾桶等必要的设施外,还需为游客提供自行车存放、更衣室、自行车维护中心等特别服务。

慢行道交通环境设计,还应设置安全、照明、遮荫等设施。在景区景点服务中心和沿途休息驿站,应对休息场地周边环境卫生进行整治。种植高大乔木,特别是用本地生优良树种作为行道绿化树种,不仅生长状态良好、管护成本低,并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营造夏季的荫凉;对地面进行平整,在树荫底下设置各种休息椅,让游客在海口烈日闷热气候里感受到一丝丝凉意。

(五)引入企业经营模式,开发旅游休闲新产品

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由政府负责补贴基本建设费用,建成后的服务时期,通过竞标方式交由实力强大的企业经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农村集体或个人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来修建慢行系统配套设施,建好后承租给企业,企业优先录用当地居民参与经营管理。

同时利用企业的优势,帮助农民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等产业,开发旅游休闲产品,变农业基地为旅游景点,变农村民居为农家旅馆,变农产品为旅游商品,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总之,我市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还刚刚起步,尽管绿道建设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几十年,但是它在国内也还是个新生事物,需要慢慢摸索经验。希望我市慢行道工程能够脚踏实地,在发展中摸索,在摸索中成熟,成为真正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四日

第二篇:绿道考察报告

文昌市旅游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旅游开发部广东增城绿道考察报告

绿道译自英文单词“greenway”,来源于greenbelt和parkway。Green意指自然或半自然植被;way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通道。这是绿道的2个重要特征。绿道建设起源于六十年代的美国,在景观生态学中,绿道属于廊道(corridor)范畴(Forman & Godron)。(英语释义来自于百度百科)人们对于这种特殊的廊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例如保留自然特征的河流廊道、城市河岸的带状公园和城市道路两侧的立体绿化带等。植被组成以乡土自然植被为主。

“绿道”在著作《美国的绿道》中这样定义:绿道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开敞空间纽带。它可能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绿道对于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人类干扰因素强烈的城市空间。

可能是过于强调概念,在国内来说对于“绿道”,或许很多人还觉得有些陌生,但只要去增城自行车绿道游玩过的游客,都会印象深刻,应广东省城乡规划院邀请,我司领导于繁忙的工作之余,组织了一次专门的调研考察活动,经广东省规划院安排,我司于21日组织了对于广东省增城市绿道与生态旅游的考察,“增城绿道”将白水寨、小楼人家、莲塘春色、增江画廊等核心景区及增江河沿岸风光、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和农家风光融入其中,绿道的沿途还规划设计了风格迥异的4种观光带和不同景观的8个主题路段,形成了“绿上添花”的独特景观。每隔3-5公里,林带就选择红、黄、蓝、紫、紫红、白等不同花色、不同花期的观花树种,游客眼前的花海树林四时不同,处处精彩。

从了解的情况上来看,增城绿道共分为三大类

郊野型绿道:指依托城市建成区、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连接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生态走廊,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

都市型绿道: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其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

生态型绿道:指连接景点、区域之间以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路段以及河流、海岸沿线林带、绿化带为主体,贯通城乡的绿色廊道,其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

增城市在项目的具体建设中,绿道慢慢的变成了一个载体,更多的作用于乡村生态游农家乐及生态旅游市场开发方面,增城也成立专门公司安达国旅做运营管理等,从形式上来看,第一:增城没有照搬国外的经验模式,就绿道谈绿道。在满足绿道的公共开放空间功能的基础上,又把绿道建设与发展生态文明、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宜居城市结合起来了。

第二:绿道建设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绿道建设与沿线村庄的改造升级结合,推动了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

第三:绿道变成了农民的“财道”。农民围绕绿道、服务游客,开设绿道驿站、农家旅馆、弄特产品市场,搞活了农村物业,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增城绿道网按照广东省的总体规划部署,在广州市规划局的绿道建设规划基础上完成。重点依托青山绿地、河涌整治等工程建成的路网、水网和绿化带展开,我司所参观绿道路线,基本上沿着增江开发形成,串联沿线的人文、地理、生态景观。

从感观上来看,增城绿道是依托城市水体、交通线、城市空间格局以及历史文化主题形成的以供市民为主要功能的线性空间,具有景观、生态、游乐和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建设等多重意义。

从市场开发角度来看,绿道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切入点,是加快乡村旅游基础建设、建设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战略在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于当地旅游因素的开发,对于旅游建设,也注重于旅游接待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

旅游的功能基本完善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就会增加很多机遇,抓住这个基调,不仅可以大大改善旅游的可进入性,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旅游乡村的住宿、餐饮、旅游公厕、停车场、农产品购物等配套功能,营造村容整洁卫生、村民文明友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绿道建设可以将城市文明带入农村,是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推进城乡互动,实现以城带乡;可以增加农民的环保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民主管理意识,促进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服务接待水平的提高,增强农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

下边针对我司目前所开展工作重点综述一下,区域绿道旅游功能及其对乡村旅游的作用

在增城,绿道成为多层面旅游交通,功能具体表现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旅游交通联系;连接并创造更多旅游有了的空间;促进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具体体现在生态、调通、设施、旅游、人居的区域廊道的多层面功能使用之中。

(1)旅游交通功能

(2)促进发展旅游房地产

(3)创造更多娱乐空间

(4)区域旅游环境保护

(5)促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在乡村生态游及旅游元素综合开发上,增城实施思路是:一是在自驾车旅游大道两侧添加绿化廊道,二是在山边、水边、村边、果园、田园等生态廊道内增

加自行车、行人通道(路径),三是在增江水道两岸绿上添花,四是在各条绿道沿线增加标志标线和打造游憩节点,五是加强三大绿道之间的衔接和换乘。规划2012年前

完成三大绿道建设共500公里,其中自行车休闲健身游绿道200公里,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50公里。2009年,重点建设了从中部市区到北部白水寨风景区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80公里。

在乡村生态游开发上面,增城的重点做法是,一是注重因地制宜。以市区到白水寨为总体路线,结合已形成的村道、机耕路、堤围和果园便道,在田园、果园、山边、水边、村边蜿蜒穿行,切实保护好原生态森林、植被、水体,保护好历史民居和特色建筑,多在自然景观好、视野开阔的地方设置观景台、亲水平台等,尽量使自行车道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协调,体现了浓厚的增城地域特色。绿道的沿途还规划设计了风格迥异的4种观光带和不同景观的8个主题路段,形成了“绿上添花”的独特景观。

二是注重以藤结瓜。在天然的绿色生态廊道之中,以连结白水寨、小楼人家、莲塘春色、增江画廊等核心景区为主线,设计适当的路线,以及增江河沿岸风光、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和农家风光融入其中,将景点特别是农村居民点连结起来,通过城乡的联系纽带,将城市游客带入农村,给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机会。

三是注重造瓜连藤。尽量结合农村居民点和景点规划建设自行车游客服务中心和休息驿站,制订规划建设指引,每个驿站按照“五个一”标准进行建设:即一个能停放10至20辆车的停车场、一个能容纳20至40人休息的休息场所、一间规模适中的公共卫生间、一家精致美观的便民士多店、一块醒目美观的旅游指示牌。在驿站规划建设当中,因地制宜地配套运动单车、农家商铺、小型超市、旅游导向标识、医疗点等九大功能,我们所参观的荷塘人家驿站基本按此进行建设及经营。

四是属地建设。根据广东省规划院领导的介绍,增城市政府制定有关的规划建设技术标准和指引,将自行车道按行政区域位置分为不同路段,分别由荔城街、小楼镇、派潭镇全权负责本辖区内的建设任务,并将提供土地及清障任务分解到片、村、合作社,具体落实到户,形成镇、村、社三级联动的局面。

五是农民参与。在自行车道、休息驿站、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基本不新增建设用地,不向农民征地,少向农民租地,由政府负责补贴基本建设费用,由农村集体提供闲置、废弃土地或闲置房屋,建成后交由农村集体经营或者共同委托市场主体经营,公司领导也在驿站详询了有关驿站的工作人员及规划院带队领导。

六是市场运作。各镇街所属的自行车租赁、修理等服务全部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保单车旅游运营进入市场正轨。所组织参观起点处,荔城街委托安达国际旅行社经营自行车绿道,10年运营数字显示,至7月份,增城绿道半年多来共接待游客3.83万人次,其中本市游客1.26万人次,珠三角游客2.57万人次(其中港澳地区6000人次),进入了良性循环(数字来自于增城市今年相关报表)。

最为重要的是优化服务。绿道充分发挥沿途各类公园的游憩、休闲、保健、浏览、游乐、科普等功能,确保原有生态环境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得到永续利用。定期举办自行车越野挑战赛、健身巡游活动等多项大型活动,营造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打响了“增城休闲健身游”品牌。

繁忙工作之余,还要骑自行车参观,确实有点力不从心了,但一来一往之中,增城绿道所给予自己的良好印象,侧面解决了工作中许多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旅游开发部项目建设中的工作方向,增城之行,值……

旅游开发部 唐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增城绿道材料(市新农办)20110512

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 的绿色经济之道

——增城市绿道网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增城市从2008年起开展绿道规划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因地制宜地规划自驾车游绿道、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和增江画廊水上绿道等三道绿道。建设了传统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约257.91公里,除了满足生态、游憩和开放空间的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和致富农民为宗旨,把有形的绿道规划建设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和农民增收致富之道等三条无形的绿道,给绿道赋予深刻的内涵,即发展生态旅游、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绿色经济之道。

一、建设背景

(一)主体功能区规划

增城是广州市管辖的县级市,位于广州东北部,是广州“东进”“北优”战略的重要实施部分。2007年增城市提出打造“南、中、北”三大经济圈,形成三大主体功能区的总体发展战略,以不平衡的发展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南部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圈,形成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打造都市生活圈,形成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为解决北部800平方公里山区的发 展和农民出路问题,利用珠江三角洲一小时生活圈的良好交通区位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在北部打造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圈,形成限制工业开发的生态产业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解决“三农”问题。

(二)全区域公园化战略

为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增城市于2008年提出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和城乡“清洁美”工程,利用城乡规划和建设公园理念,使城乡处处像公园。充分整合、利用增城丰富的果园、田园资源,在保护原产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增设路径、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一批生态工业,变“将农产品运出去”为“将游客引进来”。

二、建设概况

为推动增城生态文明和宜居城乡建设,找准农民致富之路,增城市积极探索绿道建设生态化、人性化、产业化和效益化的新路。从2008年起,增城市充分利用北部1000平方公里的山水田园的生态资源禀赋,在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的指导下,率先规划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绿道网。从2008年到2010年,全市共投入15041万元, 建成257.91公里的绿道,把农村居民点、旅游景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串联起来,并结合农村居民点建成驿站21个,率先形成农民增收、生态旅游、宜居城乡一体“绿道”,赋予绿色经济功能,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环 境等综合效益的有机统一,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等中央、省和广州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规划理念

(一)内涵与宗旨

为深化三大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围绕着怎样让广大农民受惠的问题,增城市率先对绿道建设进行实践和探索,不仅要满足公共开放空间和景观生态的功能,还要与发展生态文明、提升产业层次、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⑴通过绿道建设,建设珠江三角洲生态大公园,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味,优化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⑵通过绿道建设,促进沿线城市、村庄环境升级优化,并创建健身设施,让市民幸福安康;⑶通过绿道建设,连接南、中、北主体功能区,连接沿线农村,引导南部资金到北部投资生态休闲和度假旅游业,吸引周边发达地区市民到增城中、北部度假休闲,带动北部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因此,增城市绿道规划建设的宗旨是:幸福市民、快乐游客和致富农民。通过有形的绿道建设形成无形的绿色经济之道,即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和农民增收致富之道。

(二)特点与意义

与传统的意义的绿道相比,增城市的绿道增加了游憩、休闲和经济等功能,有如下的特点和意义:⑴灵活地将城市绿地、防护绿地、山林、田园以及农村物业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改造和利用,并刺激乡村交通、餐饮、住宿和农产品消费,促进城乡投资机遇和农民增收,实现效益最大化;⑵兼具生态维护、区域连通、休闲游憩、文化遗产保护和统筹城乡发展等功能,实现功能多样化;⑶将山丘、水体、农田、林地纳入绿道建设,形成因地制宜、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实现景观地域化化;⑷将城市各功能区连结在一起,大大提高游憩资源的可达性,实现结构系统化;⑸将乡村景观引入城市,使市民、游客可以与自然直接对话,使整个城乡成为户外的运动场,实现生活健康化。

(三)总体规划内容

根据自身发展战略与资源禀赋,增城市规划500km的三大绿道网络,计划在三年内完成:⑴自驾车游绿道(200km),以全市旅游线路广汕、荔新、增白、新新、增正等旅游大道为主线,建设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林带和旅游节点;⑵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250km),以增城市区至白水寨景区、湖心岛景区为主线,以连接广州、东莞的区域绿道和局部景区绿道网为支线,突出乡村体验、休闲健身功能,打造富有田园风光的特色休闲精品线;⑶增江画廊水上绿道,以增江为主轴,把初溪水利枢纽上游50km河道打造成现代生态型山水画廊。构建融合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等多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在各条绿道的沿线,结合农村居民点、景点和果园建设休息驿站(码 头)和配套设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把沿线村庄逐步打造成旅游节点和服务区,让城市人留下来消费,让农民实现就地创业和就业。在统筹城乡的规划理念指导下,增城市绿道实施思路是:一是在自驾车旅游通道两侧添加色彩丰富的绿化廊道,注意植物开花的季节性搭配;二是在山边、水边、村边、果园、田园等生态廊道内增加自行车、行人路径;三是在增江水道两岸实行绿上添花;四是在各条绿道沿线结合农村居民点、景点建设游憩节点和服务设施;五是完善三大绿道之间的衔接换乘和标志标线,并组织市场经营机制。

(四)规划建设的原则

以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为例,绿道规划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⑴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根据现状地形因形就势,利用村道、堤围、田埂和果园小路,沿山边、路边、水边穿行,遇树绕道、遇水搭桥,使绿道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协调;⑵坚持保护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高效利用。不破坏地质地貌,严格保护水体、山体和民居建筑,不占用农田耕地,不搞大面积土方挖填,不大拆大建,尽量减少硬地铺设,充分利用旧厂房、旧民居建设休息驿站;⑶以藤结瓜,富民优先。在天然的绿色生态廊道之中,以连结白水寨、小楼人家、莲塘春色、增江画廊等核心景区为主线,设计适当的路线,以及将增江河沿岸风光、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和农家风光融入其中,将 景点特别是农村居民点连结起来,通过城乡的联系纽带,将城市游客带入农村,给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机会;⑷以人为本,造瓜连藤。以方便游客和满足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尽量结合农村居民点和景点规划建设休息驿站,每个驿站按照“五个一”标准进行建设,一个能停10至20辆车的停车场、一个能容纳20-40人的休息场所、一个卫生间、一个士多店和一块旅游指示牌,因地制宜地建设运动单车场地、农家商铺、小型超市、洗浴间、农家餐饮、休憩、住宿、旅游导向标识、医疗点等九大功能。

四、绿道建设和管理机制

(一)政府为主导,多元化投入

增城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工作机制,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政府制订绿道规划和建设标准,并根据规划制订实施计划和资金安排计划,充分整合农、林、水、城建资金,将绿道建设与农田标准化、林网和水利建设相结合,发挥资金的综合效应。设立绿道建设竞争性奖励资金,重点支持积极性高、行动快、方案科学的项目,并充分调动镇(街)、村、社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二)属地建设,打破传统建设工程管理模式

由于绿道建设遵循不征地、少租地和保护原产权的原则,因此必须发挥属地镇(街)的建设主体作用,由此充分调动农村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由市政府制定规划、建设标准和技术 指引,将任务分解到各属地镇(街)全权负责,镇(街)将提供土地及清障任务分解到片、村、合作社,具体落实到户,形成镇、村、社三级联动的局面。由于增城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大多数在果园、田园中穿行,传统的测绘、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模式不但费时、费钱、费力,又起不到实质作用,因此必须更多地要依靠实地设计、放线和根据设计大样进行施工,需要打破传统的建设工程管理模式。

(三)发动农村集体和农民参与

鼓励农村集体和农民参与绿道建设,整合农村果园、田园、林木、村道、农村物业等资源,为生态旅游做好配套服务发展集体经济。在自行车道、休息驿站、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基本不新增建设用地,不向农民征地,少向农民租地,由政府负责补贴基本建设费用,由农村集体提供闲臵、废弃土地或闲臵房屋,建成后交由农村集体经营或者共同委托市场主体经营。如荔城街莲塘村,以绿道建设为契机,通过经营电瓶车、出租单车和销售农产品,使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5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

(四)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鼓励市场运作,分区域引进市场主体开展自行车租赁业务,可在多个节点租车、还车。政府牵头,各自行车经营主体建立联营体系,游客可以跨公司、跨区域还车,给游客创造更多的便利。各镇(街)所属的自行车租赁、游船经营和配套服务等,全部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保单车旅游运营进入市场正轨。事实证明完全可行,例如增城市安达国际旅行社2010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9.61万人次,其中本市游客10.78万人次,珠三角游客8.83万人次,已进入了良性的状态。

(五)建立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随着绿道建设的不断推进,将促进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发展,为营造统筹城乡发展的大环境,需要建立常态化的环境整治和卫生保洁制度,发动广大农民更加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美”工程中去,积极配合打通自然村道、栽树绿化、改造公厕,自觉做好门前保洁、村道保洁、池塘净化、污水处理等等,按照农家旅馆和旅游村的标准建设了新房新村,促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逐步优化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提高了城乡文明程度。

五、综合效益评估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对增城市绿道效益进行专题研究,认为增城绿道综合效益显著:

(一)拉动游客大幅度增长

根据统计,2008年增城市开放20公里绿道游,接待游客0.8万人次;2009年开放50公里绿道游,接待游客10.58万人次;2010年开放65公里绿道游,接待游客共31.63万人次,其中本地游客17.4万人次,珠三角及国内外游客14.23万人次,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98.96%;2011年第一季度接待游客共 12.26万人次,其中本地游客6.5万人次,外地游客5.76万人次,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08.86%。2009年初至2010年底,增城市共接待绿道各级政府考察团1532个、21618人次,绿道已成为增城一张亮丽的“名片”。

(二)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增城市旅游业加快发展,旅游人数和收入大幅度上升,接待人数从2007年的272.3人次上升到2009年的1189.9万人次,同期旅游收入从6.06亿元提高到25.17亿元。2009年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推介,另一方面得以于绿道的推广。绿道建设除了可以直接吸引游客以外,通过城乡环境改善、城市形象塑造等途径,提升城市整体吸引力、活力和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考察团等游客,因此绿道建设从整体上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接待人数同比增长128.6%,除去原先增长趋势的35%以及旅游推介短期增长(参观考察)的73%外,绿道拉动作用约为增长20%,以2009年25.17亿元旅游收入为基础,可以估算绿道带动城市整体旅游收入为5亿元;2010年旅游收入33.16亿元,同比增长31.75%,绿道带动整体旅游收入为6.7亿元;2011年第一季度旅游收入10.05亿元,同比增长25.47%,绿道带动整体旅游收入为2.1亿元。

(三)带动对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

目前,增城绿道通过“以藤结瓜”的方式串起了46条村庄,通过“造瓜结藤”的方式把沿线农村变成旅游服务的载体,给农民就业和增收创造了机会。绿道所产生的就业效应主要包括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两方面。通过实地访问,增城绿道沿线各村平均雇佣了15-25个本村村民来负责绿道维护、卫生管理及治安联防工作等,另外产生本村小商贩约30人左右,即增城绿道经过的46条村庄直接增加就业岗位约2500人。绿道自行车驿站配套了自行车出租、自行车维修、小卖部和公厕等功能,20个驿站可解决就业人员100人。另外,绿道沿线有旅游局评定星级农家旅馆、农家乐101家,招聘本地从业人员约近700人,随着绿道的不断完善和规划旅游设施的建设,估计还应增加700个就业岗位。因此,增城绿道直接、间接增加的就业岗位约为4000人左右。绿道沿线农民增收可通过三方面体现,一是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而畅销,二是农村闲臵物业盘活出租利用从而获得资本性收入,三是农民从事非农产业而获得工资性收入。以荔城街的莲塘村为例,绿道运行后,每亩土地租金从800元上升到了1200元,2009、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0%,可见绿道建设对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四)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增长

增城绿道2008年开始建设,逐步实施和完善。2008年沿线46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53.1%,而2009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21.7%,而同地区15条非绿道沿线村庄的2009 年集体经济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仅为68.1%,可见绿道对盘活利用农村集体资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绿道沿线农村集体的平均支出2008、2009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6.3%和86.0%,主要用途在于治安联防和环境卫生建设等,农村集体对改善环境、发展旅游的意愿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五)擦亮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是城市身份地位的象征,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辐射力,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城市品牌形象尤其难以树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绿道建设之前游客对增城市形象评价由绿道建设前为72分,绿道体验后上升到了85分,有93%的游客有重游和推荐给朋友的意愿。网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76%的增城市民认为绿道提升了增城的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更有95%的市民对绿道建设持支持态度。用互联网国内搜索引擎对比分析,以“增城”为主题词的标题新闻数量是同为广州市管辖的县级市“从化”市的2倍,但低于“番禺”区和“花都”区,说明增城市的国内关注度还有待提高。但“增城绿道”标题新闻比“增城牛仔”、“从化仙沐园”、“番禺莲花山”和“花都王子山”都要高,说明了“增城绿道”是增城市生态旅游和宜居城市的最佳结合点,其所代表的增城生态环境好的城市品牌得到了国内广泛的关注。

(六)改善对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

增城市绿道建设本身涉及了道路、自行车道、绿化工程、水环境整治工程、公园广场以及各项配套服务设施,改善了区域的交通环境、生态环境和城乡面貌,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沿绿道建设的服务区、驿站等,为游客及沿线居民带来了良好的休憩场所和交往空间,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目前,增城市全市流域水质在三类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5.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73m2,是同期全国人均公共绿地9.71 m2的2.03倍,人居环境的大大改善,使增城市被评为“最具有幸福感城市”之一。网上问卷调查表明,有80%的居民偶尔或经常使用绿道或沿线的公共设施,有62%的人认为绿道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有82%的居民认为绿道之游包含锻炼、健康等因素,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休闲方式。

(七)促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任务在于建立现代化的乡村,大多数地方通过城市化的手段来实现城乡一体化,但这种一体化的实现模式是以消灭乡村固有的特色和破坏了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增城市绿道建设过程中,探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推进了城乡一体发展:⑴以保护原生态、原民俗、原居民、原产权的方式来建设新农村和发展农村产业,既保留了乡村特色,又保留了农村、农民的发展权利。⑵把游客引进农村,促使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实现农民就地就业,盘活农村空臵物业,从而增加了农民的农产品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实现农村 与城市经济收入均衡。⑶绿道建设使城市各项服务设施辐射至沿线各村庄,同时又可让城市居民享受到农村的自然环境,实现城乡社会生活的趋同。⑷绿道作为带状的公共服务设施,串起了沿线城乡,以开放性和大众性的游憩方式使城乡交流的屏障削弱,把城乡一体化在空间上进行宏观呈现,构成了城乡空间上的融合。

六、2011年的工作内容

(一)打造北回归线上的绿道

北回归线经过增城市北部,我们选取了途经的小楼镇约场村约场社作为北回归线上的绿道起点,规划建设一段与北回归线重合的绿道,打造增城新的旅游景点,增加市民、游客体验的趣味性和科普性,带动沿线农村、农民增收。

(二)纵深延伸多层次的绿道网

2011年,我市绿道增加里程部分多在中部荔城街、增江街和北部三镇(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由已建成的省立绿道1、2号支线向旅游酒店、居住社区、公园等纵深延伸,总建设长度约69公里。

(三)补充完善配套设施

对新增绿道线路,继续按照“增绿、成网、标识、配套”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绿化、驿站、标识系统等设施,提升完善城际交界面的绿道建设水平,有条件的区域整合沿线资源,探索建设集食、住、购、娱于一体的大型绿道服务区,增加绿道 设施,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绿道旅游。

(四)建立健全市场运营机制

2011年,我市要将绿道作为产业做大做强,把2010年建成的257.91公里绿道和21个驿站全部投入使用,继续提高绿道运营维护管理的水平,提升增城旅游的承载力,积极引导社会和市场力量参与管理运营,引导企业参与停车场、游乐设施、卫生保洁、餐饮住宿等服务项目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养护、标识系统更新、咨询、援救、保安服务等市场化的运作管理模式,真正发挥绿道服务为民的作用。

(五)丰富绿道内涵

2011年我市新增绿道具有两大特点:(1)是丰富绿道网结构层次,形成主线-次线-支线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具体做法是以增加景区景点通达性为原则,以建设社区园区绿道支线为重点,将现有社区、园区、景区道路提升为绿道,完善标识系统和道路划线;(2)是丰富绿道主体内涵,中部城市绿道增加社区主题,北部郊野型和生态型绿道增加穿越森林、山地的探险主题步行道。

(六)绿道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设当中体现

我市在今后的城市道路建设的过程中,将改变传统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理念,因地制宜地引进绿道规划建设理念,紧紧围绕着打造山水宜居城市的要求,把绿道引进城市,逐步改变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链接:增城简介

增城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东部,地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内,是广州、东莞、深圳等珠江三角城市群和广深产业带的重要节点。全市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现辖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282个行政村和37个社区,户籍人口83.36万(其中城镇人口54.18万,农村人口29.18万,城镇化率达65%),外来人口50万。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70亿元,同比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79762元,增长15.2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7亿元,增长23.6%。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第9位。先后荣获联合国“世界和谐城市提名奖”、“国际旅游名城”、“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和谐之城”、“中国全面小康10大示范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等称号。

第四篇:绿道建设调研报告

“绿道”建设调研报告

(2012年4月)

绿道概念最先出现在美国,之后在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广为盛行,通常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聚居区之间的纽带,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休息站、旅游商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形成一种线性的绿色开放空间。依据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绿道主要分为3种类型:生态型绿道,主要沿城市外围的自然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线设立,串联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郊野型绿道,主要依托城市建成区周边的开放绿地、水体和田园资源设立,旨在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都市型绿道,主要集中在城市建成区,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场等城市景观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运动、休闲、娱乐场所。

近年来,城市绿道作为一种生态保护、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的重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内较早启动了绿道建设,广东、东莞、佛山等城市相继出台绿道建设规划,并初步形成了珠三角绿道网。我省绿道建设也已经起步,于2010年出台了《河北省关于推进城镇绿道绿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三条基本原则,即便捷服务、安全舒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因形就势、因陋见巧;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目前,省内各市均已启动了绿道规划。

一、建设绿道的必要性

(一)绿道建设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以国际国内几条典型绿道为例,美国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功能于一体,每年为沿途各州带来160多亿美元的旅游收入;广州增城绿道的开通,为沿线居民带来就业岗位4000多个,每月吸引近3万名游客到绿道周边的“农家乐”旅游消费,带动增城旅游业快速增长;深圳建设的连接沙头角、盐田港、大梅沙,全长近20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车道,将山景、海滩、港口、生态岛、海鲜街等元素有机串联,极大地提升了沿线商业价值。

(二)规划绿道有助于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英国“雾都”伦敦通过实施以绿道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项链空间计划,由重污染城市蜕变为花园城市;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实施绿道计划将原本脏乱不堪、破败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全球闻名的生态宜居城市。我区作为城市中心区,境内小区数量多,人口密度大,特别是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管理任务重、难度大。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表明,绿道具有线性、连接性和便于通达等特点,又兼具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是破解城市管理难题、推进宜居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关于我区绿道建设的初步设想

按照“统一规划,试点先行,分路段实施,逐步串联”的思路,打造具有XX特色的绿道网络,使之成为服务民生、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当前,结合我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思路,建议规划实施三条绿道。

(一)在东部水系沿线规划建设都市型滨水景观游览绿道

1、规划依据。目前,我区正在加快打造新华桥至河北桥的东

部水系风光休闲带,水系公园广场、博物馆、周边区域改造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为实施绿道规划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在水系沿线建设一条串联景观节点的绿道,也是打造“五大公园”连线成串、“四大博物馆”聚集成群的风光休闲带不可或缺的。

2、规划思路。依托水系沿线正在实施的项目,将绿道理念融入项目规划设计,并作为一项必要的设计条件。同时,统一设计风格和建设标准,以保证各分段绿道的有效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规划定位及主要配建设施。以促进都市旅游产业发展为目标,突出休闲娱乐、景观游览功能,主要设臵零售摊位、多色彩夜景灯、观赏花卉、雕塑小品、休憩凉亭及座椅等设施。

4、建设资金来源及后续管理。采取水系沿线项目开发单位配套建设、属地街道维护管理方式。零售摊位由属地街道持有产权并对外出租,所获租金全部用于辖区绿道日常维护管理。

(二)在西外环沿线规划建设郊野型旅游观光绿道

1、规划依据。一是南湖大道至果园乡娘娘庙村的西外环沿线,是我区打造优质产业聚集带的重点区域,随着一系列项目的启动,为规划绿道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随着产业的聚集,未来这一区域也将聚集大量人口,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群众提供一个休闲观光的生态空间具有现实需求。三是西外环沿线绿化覆盖率高,含氧量高,生态资源丰富,建设绿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规划思路。依托项目建设,于西外环路西侧同步规划与西外环路平行的绿道,由政府聘请专业设计机构进行整体设计。绿道规划设臵与外环路连通的若干出入口,以方便进出绿道。

3、规划定位及主要配建设施。依托西外环路沿线既有生态资

源和项目建设,打造一条满足城乡居民郊外生态观光需求的旅游线路,发展西部旅游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绿道规划突出生态特色,沿线绿化以观赏型林木为主,搭配大型乔木、亚乔木,适量点缀灌木和花卉,体现物种、色彩的多样性,提高观赏效果。设臵餐饮购物点、休憩点、浏览交通工具租赁点、治安岗亭、公厕等配套设施以及路标、安全警示等标识。

4、建设资金来源及后续管理。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由区城建投联合旅游机构按比例出资建设,建成后交由旅游机构经营管理。

(三)在西部商贸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运动休憩型绿道

1、规划依据。目前,我区正在规划西部商贸物流园区,占地规模大,未来将形成一个商企云集、人口聚集的区域,园区内工作和生活的人群需要一个户外活动空间。同时,这也是提升园区投资价值,吸引高端产业进驻的有效手段。

2、规划思路。依托西部商贸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在西外路西侧,修建一条环绕园区的绿道,并与西外环沿线规划的郊野型旅游观光绿道连通。

3、规划定位及主要配建设施。以户外运动为特色,打造高标准的户外运动基地,在满足园区内工作和生活群体需要的同时,发展户外竞技运动项目,带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道路沿线绿化以观赏型林木为主,辅以草坪、色块和点缀花卉;沿线规划户外运动项目,如攀岩、网球场等;配套设臵餐饮购物点、休憩点、浏览交通工具租赁点、治安岗亭、消防站、公厕等设施以及路标、安全警示等标识。

4、建设资金来源及后续管理。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

式,由区城建投具体组织实施,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规划设计。绿道建设资金采取将户外运动和餐饮娱乐项目经营权对外招标方式筹集。建成后交由由园区管委会负责日常维护管理。

第五篇:蕉岭县2012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

蕉岭县2012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

按照《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和《梅州市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为加快我县绿道网建设,打造“绿色、精致、和谐”的宜居城乡,结合我县宜居城乡建设的实际,现制定我县2012绿道建设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文本(2011-2015)》和《梅州市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我县纳入省市绿道网规划线路43公里,属长潭景区专用慢行道,南起谢晋元故居,沿石窟河东岸连接三圳福北、蕉城龙安名贵树木基地、镇山省级森林公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节点,北至丘逢甲故居。到目前为止,我县完成绿道示范段建设10.5公里,其中三圳福北段1.2公里,龙安名木基地5.3公里,湖谷名木基地1.5公里,长潭白马名木基地2.5公里。

2012年目标任务:一是组织编制蕉岭县绿道网建

设规划,7月底前完成;二是建设蕉城龙安名木基地至三圳福北名木基地约8公里慢行道;三是完善绿道交通衔接系统,即绿道和石窟河东岸道路、桃源东路的接驳设施;四是完善标识系统,包括信息标识、指路标识、规章标识和警告标识。

二、组织实施机构

为扎实推进我县的绿道网建设工作,完成目标任务,成立我县绿道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江运洪(副县长)

副组长:何祥辉(县府办副主任)

古添强(县住建局局长)

陈希明(县财政局局长)

古育辉(县城综局局长)

黄金松(县文体旅游局局长)

谢广宁(县交通运输局局长)

成员单位由蕉城镇、长潭镇、三圳镇、文福镇人民政府和县住建局、县城综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路局、县文体旅游局、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水务局、县环保局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县绿道办),设在县住建局,办公室主任由何祥辉同志兼任,成员由上述有关单位各一位负责同志组成。

办公室工作职责:负责绿道建设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绿道建设开展工作;负责筹备召开全县绿道建设有关会议,研究提出全县绿道建设的工作计划;起草或拟订有关实施方案,制定考核评价办法;组织有关部门对绿道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任务分解落实

(一)县住建局负责起草《蕉岭县绿道建设实施方案》,协助绿道办协调全县绿道建设的有关工作;负责制定城市绿道网建设规划,明确城市绿道网的建设目标、总体布局与时序安排,并负责指导各镇的绿道建设工作。

(二)县城市综合管理局负责县城范围内的绿道管理工作。

(三)县文体旅游局负责指导绿道旅游相关设施的建设和指导协调绿道户外休闲健身和户外体育活动等方面工作。

(四)县财政局负责落实绿道建设专项补贴资金,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专项资金,并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五)县环境保护局负责指导绿道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

(六)县林业局负责指导林地的绿道建设工作,并抓好“三绿”(绿色家园、绿色通道、绿色环境)工作。

(七)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土地资源的租赁、征收整合、开发和利用等工作。

(八)县交通运输局、县公路局负责指导其管辖交通公路的绿道建设工作。

(九)县水务局负责指导河堤沿线和滩涂地绿道建设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机构保障。县绿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是全县的绿道建设领导机构,县绿道办负责绿道网建设的日常工作、会

议召集、工作安排、任务制定、任务分工、计划、工作督查和考核,明确绿道建设各项工作的责任单位,各成员单位按照工作安排落实实施计划和工作职责。

(二)坚持建管并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建成的绿道,要加强日常养护和管理。有关部门对损害、占用绿道或侵占绿地的行为,应依法予以严处,确保已建成的绿道管理到位。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积极宣传绿道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宣传健康生活和绿色出行方式,提高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保证绿道网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四)督促考核。市政府将绿道建设考核工作纳入建设宜居城乡的考核范畴,对我县的绿道建设进行考核,县绿道办负责督查考核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成效,对措施不力、进度缓慢、责任不落实的成员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下载关于增城绿道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增城绿道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绿道建设遵循的原则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绿道建设遵循的原则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绿道专题资料选 (一)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升相结合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

    中山市绿道网规划建设总体情况

    “青年记者绿道行”中山段文字材料之二 中山市绿道网规划建设总体情况 (2010年) 我市接到省统一部署的区域绿道规划建设任务后,市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召开了专门的工作会议,成立了......

    公园绿道

    流溪绿道广州市流溪河森林公园绿道将于五〃一黄金周假期迎接首批游客,在绿树成荫的道路上悠闲地步行或骑车、在运动中休闲、享受绿道建设带来的低碳环保成果,将成为“触手可及......

    绿道旅游简介

    珠海绿道旅游推广活动简介 活动背景:  2011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幸福绿道游”启动后,全省绿道旅游蓬勃发展。根据 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部......

    长沙市绿道专项规划情况

    长沙市绿道专项规划 长沙市在新公布的绿道专项规划(2012-2020)中提出,长沙绿道总体布局结构规划为“一心两纵、八射四联”,总规模为1336公里,共包括12条市域绿道与21条城市绿道......

    绿城物业考察报告

    绿城物业考察报告 为了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做好规范工作,以及将“科海阳光服务”落到实处。科海物业公司曹卫东、瞿鑫芳、周乐勤、金燕等四位同志于2008年8月22......

    绿城参观考察报告

    篇一:高参观杭州绿城有感 参观杭州绿城项目有感 2013-8-27,我们常州绿城玉兰广场销售部门一行20多人前往杭州绿城地产项目及其他绿城涉足行业进行实地深度参观了解,目的是了......

    广东省绿道网建设2013年工作要点5篇

    广东省绿道网建设2013年工作要点2013年广东省绿道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省十一届二次全会的工作部署,按照“以人为本、贴近群众、服务民生”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