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论文:小楼乡村生态旅游绿道景观建设研究

时间:2019-05-13 13:1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村论文:小楼乡村生态旅游绿道景观建设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村论文:小楼乡村生态旅游绿道景观建设研究》。

第一篇:乡村论文:小楼乡村生态旅游绿道景观建设研究

乡村论文:小楼乡村生态旅游绿道景观建设研究

【中文摘要】绿道景观是绿道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保护环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乡村景观规划学及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对小楼镇现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该城镇现行的旅游总体规划进行分析研究,探析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绿道景观建设的有效途径,摸索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双赢的科学发展道路。论文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与、研究范围、方法和框架。第二章对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综述。辨析与界定了乡村、景观、乡村生态旅游概念,以及绿道的定义、功能、分类与构成。然后阐述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与绿道规划建设等相关研究概况,并总结目前国内外绿道研究现状及国外绿道研究给我们的启示。第三、四章为本文重点。第三章对小楼镇乡村生态旅游绿道景观的建设现状从纵向与上层次规划的关系,和横向规划建设机制、方法和取得成效展开剖析,进行了大量的现状调研和有关数据统计工作。第四章运用第二章的理论基础,对小楼镇乡村生态旅游绿道景观建设要素进行研究,从绿道景观构成要素、绿道系统结构和绿道网规划设计理论运用等层层深入论述。第五章作为本文的结论部分,根据第三章、第四章对小楼镇绿道景观规划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不足,从乡村景观建设和绿道景观生态建设两个层面,提出小楼镇乡村生态旅游绿道景观建设的实施对策。

【英文摘要】The landscape of the Green Roa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reen Roa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e essay adopting the theory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landscape ecology, analyze current natural resources, human cultural resources as well as overall tourism planning of Xiaolou Town to develop effective solutions for rural

eco-tourism planning and find out some mutually beneficial approach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cs and ecology.The first chapter is preface mainly clarifying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purpose, scope,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 of essay.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essay.Explain and define the notion of rural area,landscape and rural eco-tourism as well as the definition,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of Green Road.Further introduce the related researches of r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rural eco-tourism planning, Green Roa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Therefore demonstrate several enlightens from domestic and oversea researches and status quo.The third and forth chapter are the critical chapters.Lots of case study and data statistics are implemented in this chapter by analyzing the vertic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upper planning and

horizontal relationship with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pproaches and outcomes of rural eco-tourism of Green Road Construction in Xiaolou Town.Based on the theory developed in chapter two, the forth chapter progressively discuss the elements, systematic structure,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y of Green Road landscape resulting from the researches of Xiaolou Town rural eco-tourism of Green Road construction essential factors.According to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shortcomings of Xiaolou Town Green Roa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hapter V brings up the rural eco-tourism Green Roa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s from aspects of both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Green Road landscape ecology construction.【关键词】乡村 乡村生态旅游 绿道景观 规划建设

【英文关键词】Rural areaVillage eco-tourismGreen Road landscape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目录】小楼乡村生态旅游绿道景观建设研究

5-6ABSTRACT6第一章 绪论10-14摘要1.1 研究背

1.2.1 研景与意义10-1

1究对象11

12-1

312-13

14-281.2 研究对象与目的11-121.2.2 研究目的11-121.3.1 研究范围121.4 研究框架13-141.3 研究范围与方法1.3.2 研究方法第二章 理论综述2.1.1 乡村与景观2.1 概念辨析与界定14-19的概念14-1

5152.1.2 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与类型2.1.42.2.1 乡2.1.3 绿道的定义、功能、分类与构成15-192.2 相关研究综述19-27绿道景观的定义19

村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与实践19-20

研究与实践20-

2121-272.2.2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2.2.3 绿道规划建设研究与实践2.3.1 乡村生态旅游对景

2.3.3 国外

第三章 小

3.1 小楼镇上2.3 本章小结27-28观的要求272.3.2 国内绿道研究现状27绿道研究与实践案例对我国绿道建设的启示27-28楼乡村生态旅游绿道规划建设现状研究28-48

层次规划概况28-37

28-293.1.1 增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3.1.2 小楼镇总体规划、小楼人家旅游区总体规划、景

3.1.3 上层次绿道网规划32-37

3.3 小楼绿道网建设现状

3.3.2 绿道网建

3.3.4 绿3.2 区景点规划29-32小楼镇概况37-3939-463.3.1 绿道网规划设计39-40设措施40-413.3.3 绿道网建设内容41-4

4道网建设成效44-46

463.3.5 绿道网运营及后期管理3.4.1 规3.4 小楼绿道网规划建设现状思考46-47

划结合现状资源,重点突出东部46

路形态单一46-473.4.2 建设措施灵活,道第四章 小楼乡

4.1 小楼绿道景观

4.1.2 人工

4.2.1 3.5 本章小结47-48村生态旅游绿道景观建设要素研究48-76的组成要素48-50设施49-504.1.1 植物廊道48-494.2 小楼绿道景观的空间形态50-6

2绿道景观的点50-5

5绿道景观的面56-62

62-74

62-684.2.2 绿道景观的线55-564.3 小楼绿道景观规划设计4.2.3 4.3.1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的运用4.3.2 乡土景观设计原理的运用68-744.4 绿道景观建设思考74

显著74

744.4.1 景观生态结构完善,乡村景观特性4.4.2 以乡村观赏性景观为主,历史文化景观薄弱4.5 本章小结74-76第五章 小楼乡村生态旅游绿

5.1 乡村景观建设实施对策道景观建设对策研究76-82

76-77

76-77

转化77

态原则77

77-805.1.1 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利用优美田园风光5.1.2 合理规划农业生产,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型农业5.1.3 体现地方人文历史内涵,建设遵循简约、原生5.2 绿道景观生态建设实施对策5.2.1 人工景观自然化77-785.2.2 构建合理的绿道景观生态格局78

78-805.2.3 师法自然,植物造景5.3 建立长效的绿道

结语

学术刊5.2.4 生物多样性建设80运营管理机制80-8182-835.4 本章小结81-82著作图书文献83参考文献83-86

物文献83-84

84-86

87-88学位论文文献84其他资料文献致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6-87附表88

:139938848 【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好友请加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第二篇:论文: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推荐)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以象山县雷港村设计为例

摘要:

关键词:美丽乡村、休闲农业、一、概念引领

(一)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何为“美丽乡村”,从字面上理解,即“美丽+乡村”,美丽是乡村的形象展现,乡村是美丽的具体物化内容。“形象也是生产力”,一个乡村良好的形象,对于自身及其所在的地区,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不仅能折射出乡村本身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和游人的“金字招牌”,是可以转化为有形财富的巨大无形财富。同时“美丽乡村”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发展。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财收入,进而更好地为民办实事,带领农民致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层级迈进,真正成为惠民利民之举。

引入雷港村、、、、、(二)休闲农业概况及发展前景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休闲农业发展 国内:(1)起步阶段:19世纪50年代,代表:法国巴黎贵族返乡游;意大利成立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

(2)发展阶段:二战后,特点是观光农园。

(3)扩张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具体表现为休闲项目加入农场、庄园的规划,观光休闲农业繁荣。

(4)成熟阶段:80年代以后,度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兴起。国际:2013年3月26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交流会在南昌举行,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张天佐介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正成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消费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目前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等。以象山县雷港村为例。。发展前景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o世纪3O~4o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己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一租赁。而我国的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竞争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乡村大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条件:一是中国农业自然环境优美,景观类型多样;二是农业资原丰富,农业类型多样,地区特色显著;三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丰富;四是农村民俗风情多彩,农家生活富有乡土特色;五是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城里人到农村观光休闲的人会越来越多,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大;六是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广大农民的心愿。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因此可以说,未来中国不仅是旅游大国,而且也应是农业休闲旅游大国。展望未来,中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二、结合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的联系结合象山县雷港村为例进行分析

A 例观赏性(入口景观、展示园、景观温室大棚、)。。。。。。。B 休闲性(养生保健林、冬季休闲走廊)。。。。C 参与性(开心农场、百桃园、)。。。。。。。D 文化性(中草药植物园)。。。。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发展休闲农业主要具有3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二是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三是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四、美丽乡村中休闲农业旅游潜在客源市场 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潜在客源市场有以下五类:

一、传统观光旅游市场

传统的观光旅游市场仍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富有乡村野趣的农村生活,对久居城市的人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农业观光旅游集田园风光和高科技农业于一体,满足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可以采用农场的形式,引种蔬菜、瓜果、花卉、苗木以及养殖各种动物,使游客可以参观,也可以品尝或购买新鲜的农副产品,这类市场目前处于主导地位,占28.8%.二、城市白领度假旅游市场

利用周末及假期去郊区度假,以放松紧绷的神经,对现代白领阶层极有吸引力,在本次调查中,有到休闲农业旅游区去度假需求的城市居民占23.6%.可利用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耕文化,满足他们贴近自然,体验农业的需求。通过建设一些体验农园,度假农场及旅游度假村,享受乡村生活的恬静与惬意。

三、游览、体验农家生活的学生市场

青少年修学旅游己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旅游是青少年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因此开发青少年旅游市场潜力巨。

四、怀旧市场

中国现在的很多城市居民都在乡村生活过,有的甚至在农村从事过较长时间的劳动。迁居到城市后,面对着日益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他们常常回想起农村的朴素田园,并且渴望回到故地生活,重温昔日情景。在我国,这类旅游者的数量非常大,他们对乡村旅游地要求较为随便,喜欢体验地道的农村自然环境。在本次调查中,这类市场占14.8%;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相当多的已建成农业游览区就是针对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而开发的。这些事业有成,具备很强消费能力的老知青很有旧地重游的愿望。

五、猎奇及取经的农民市场

把目标锁定城市居民市场的开发,而忽视农村客源市场是目前观光农园经营策略上的通病。事实上,观光农园因其高科技性和展示性对广大的农民来说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在本次调查的休闲农业旅游者中,农民占3.1%,表明农民这个市场还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

五、总结

第三篇:2012乡村建设论文

农民负担十分繁重,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前。大多数农村居民的税负都远远逾越其经济接受能力,农民拖欠、尾欠税费和摊派现象就变得越来越严重。由于税费按期完成能获得奖励,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大举借债垫付税费款。之后的税费改革,虽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同时也导致基层政府用来维持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的可用资金减少。要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并维持乡村政权组织的正常运作,还得靠借债 有必要对乡村债务的涵义、发生的原因及形成各种因素进行理性分析,论文摘要】日益严重的乡村债务问题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一大障碍。为了有效地化解乡村债务。并探讨和研究解决乡村债务问题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乡村债务;梳理;战略

一、引言

国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农民负担重问题逐渐得到缓解。但农业税的废除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却加剧了乡村各级政府的收支矛盾,多年累积的乡村债务极其尖锐地凸现出来,使乡村各级政府陷入债务困境。日益严重的乡村债务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面临的一个突出政治经济问题。

二、乡村债务的涵义

指乡村中一方当事人负有在将来某个时间向另一方当事人支付现金(包括存款)或商品、劳务的义务。就本质而言,乡村债务。牛竹梅认为乡村债务既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关系。也是一种法律行为或法律关系,这种行为或关系具有相对性、强制性和有偿性特征。关于乡村债务的外延,乡村债务应包括乡村范围内(即介于乡村之间由多层次的集镇、村庄及其所管辖的区域组合而成的空间系统内)所发生的一切债务,乡村范围内的乡镇政府、乡镇经济组织(包括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联合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各种经济类型的乡、村两级经济组织,家庭经济也包括在内)之间及其与国家、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等单位在发生经济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债务的总和。

乡村不良债务形成机制的根源是农村的行政体制呈现了重大问题,乡村债务有良性和不良之分。主要表示在上级政府对于乡镇工作干预过大,乡镇围绕上级政府各种指令转,为完成超出正常资源范围的指令,乡镇领导拆东墙补西墙,造成债务雪球越滚越大。乡村债务问题一头连着集体,一头连着农民,乡村集体举债办事业形成的债务农民不认可,乡村集体欠农民的债务又还不上,严重影响了集体经济组织的号召力。这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效果能否巩固和向纵深推进等全局性问题。

一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从消费水平来看。城乡居民的差别存在不时扩大的趋势。改革开放之初,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别有所缩小,但是自1985年以后又呈逐渐扩大之势,1994年差距高达3.50倍。1994年以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别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1999年达3.53倍①。国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存在巨大的发展差异,而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运行体制。外表看来,乡村债务是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组织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反映,实际上,这里面既有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制度安排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

三、梳理乡村债务的成因

国乡村经济基础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线上,1978年以前。几乎不存在乡村债务。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废除了人民公社、建立了乡镇一级政权,大力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同时,乡村两级债务开始滋生蔓延。

一)事权与财力不对称导致基层政权组织大量欠债

强干弱枝”政策导向下,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使中央和地方政府权力得以重新划分。财权不时上收,而事权却层层下移,导致基层政权组织履行事权所需财力与其可用财力极不对称。上级财政集中度提高的同时。各种升级达标的指令性目标又不时地下达到乡村,并要求乡村出资,其中很多远远超出了乡村政权组织的实际接受能力。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乡村自愿借债。另一方面,从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方面的制度安排看,乡村政权组织在行政上受上级政府的管辖,因而往往以服从上级政府而不是辖区内农民的意愿为主。这就导致上级政府摊派的大量事务,无论是否适合外地实际情况都必须完成。财力缺乏的情况下,乡村为了完成任务只好借债。

二)盲目投资兴办乡村企业形成不良债务

经济增长逐渐成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核心指标。大力兴办乡镇企业的浪潮下,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很多地区的基层政权组织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兴办了大量的乡级、村级企业,几乎是乡乡办厂、村村冒烟。如果企业能够赢利,当然是一件好事,不存在债务风险。但是从实践来看,乡村兴办的企业往往属于竞争性行业,重复建设较多且受到资金、市场的限制,加之技术落后,缺乏管理经验,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使乡村加重了债务负担。

三)兴办公益事业是形成乡村债务的主要原因

很多乡镇不切实际地大搞政绩工程、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包括乡村学校、道路、植树造林、医疗卫生建设等)向上级争取资金比较困难、向农民只能筹资到有限资金的情况下,农村税费改革前。资金缺口只好通过举债来弥补,因而欠下债务。根据陈文胜对湖南省129个乡镇的百题问卷调查资料显示南方某镇,本世纪初期仅教育一项,镇财政就下欠了292多万元,当时仅建校和危房改造就投入了500多万元,向农民集资实际收上来的只有78多万元,加上向上面争取的资金和向社会募捐共计不到200万元,还有农民欠交而形成教育附加缺口。

四)乡村机构庞大、人浮于事造成乡村负债

供养人员不只有乡镇政府在编和不在编的工作人员,乡村负债也与乡村机构庞大、财政供养人数众多有关。而且还有村庄层面的村组干部。1984年,乡体制恢复之初,大多数乡镇工作人员仅有20人左右。1988年前后实行了重大改革,下放了一大批县直属部门归乡政府管理,造成人员过度增长。由于人员增长逾越财力增长,导致人头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大,以致呈现了90年代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被用于人头费的现象。当收入缺乏于弥补支出时,便形成负债。另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村干部人数380多万,村民小组干部人数自然就更多了如某地区乡村两级在这方面的债务额为2000多万元,这个数字不算小。这充分说明基层政府机构和村组干部人数严重逾越实际需要。

五)乡村财务管理混乱也是负债的重要原因

财务不公开、账目混乱等现象在乡村普遍存在由于管理与监督的缺位,乡村财务监督与管理缺失。导致乡村不合理的支出不时发生,这也是乡村债务形成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示在乡村财务管理不规范,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开支随意性很大,不能有效控制乡村财务收支,致使不合理开支逐年增加,如吃喝招待费、超标准租车、公款旅游屡禁不止,盲目追求高消费,建豪华办公设施、违规建造住宅等。这些情况直接导致了债务形成。

六)农村税费改革在一定水平上加重了乡村债务

乡村基层组织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发展、危及乡村社会稳定、影响政府形象、影响乡村干群关系的一个突出问题。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白景明曾做出估计:全国乡村债务总额不会低于6000亿元。如果采用高值推断,国乡村债务问题普遍且日益严重。全国可能突破一万亿元,乡村债务占我国GDP比重在已经接近10%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在30%50%之间,乡村债务总额负担实际上已逾越临时建设国债负担。国乡村两级组织的巨额债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巨额债务缠身,使乡村基层政权的建设与发展滞后,一些地方甚至连基本的运转都不能保证;大量的还本付息,不可防止地要挤占农村建设资金,加重农民负担;有利于乡村的社会稳定;乡村财政入不敷出,很多工作没法展开,包括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政府的基本职能得不到发挥等。高额的乡村债务阻碍乡村的治理与发展,可以说,乡村债务问题已经到刻不容缓、必需解决的时刻了

致使乡村领导敢于大量借债 七)举债收益大于本钱。

通过举债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政绩,从举债的收益来看。可以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任务,可以在群众中树立领导的威信。而从举债利息来看,按现行惯例乡村负责人举债无法律本钱。即使借债要还,但只要任期已满还债压力自然由下一任领导承担,把“政绩留给自己,把债务留给下任”新官不理旧账”成为潜规则。且上级对基层干部的政绩考核规范往往只重视发展不管采取什么方式,能够把GDP搞上去就是成果,化债消极,负债膨胀,导致债务“雪球”越滚越大。且在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乡村举债往往是主要领导说了算,举债的决策利息低下,所以,乡村干部会选择借债完成任务。

四、乡村债务化解战略

一)明确目前乡村债务的特征及状况

其特征表示为总量巨、范围广、增速快、危害大等。从资金来源看,乡村债务是社会转型效应与制度失范的产物。债权人逐渐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个人;从地理分布看,地区间的分布很不平衡,中西部农产区由于收入有限,负债面较大,东部发达地区由于各项事业起点较高,负债额较大;从债务用途看主要转向非生产资金为主,从结构看不良债务逐步上升,从负债额增长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村债务增速不时加快,但近年来增速已有所放缓。乡村债务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应区分乡村债务的良性和不良之分。发展农村经济并不是完全不能举债。关键是要看所举借债务的用途是否合理,规模是否适度,否能带来效益及是否有偿债能力。

二)理清化解乡村债务的正确思路

解决乡村债务问题也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入手。对乡村存量债务要分清哪些是良性债务、哪些是不良债务。并针对现存规模巨大的不良债务,乡村债务包括存量债务和增量债务两个部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予以化解;关于化解乡村不良存量债务的具体方式,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如谁举债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如由各级政府分别承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比方:对于发放乡村干部工资、报酬形成的债务,应由县乡财政在新增财力中专项安排,分期归还,再如,对于公益事业形成的债务,应由各级政府合理承当,采取中央安排专项,地方财政列入预算,有计划分偿还;区别轻重缓急,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欠债问题,对乡村存量债务进行债务重组等等。对于良性债务,则有必要而且应该让乡村继续持有,以便让这部分债务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相关建议

1.严控乡村不良新债的出现与逐步消解历史旧债

不能因此就认为,虽然目前存在数额巨大的乡村债务。乡村债务具有合理性。因为在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尚不完善,科学地方债务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乡村政府要抑制不良债务的增加。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以相关的硬约束”来阻止乡村不良债务的进一步增加。同时,中央政府要制定一个逐渐减少乡村不良债务的时间表,加快化解乡村不良债务进程。当然,今后一段时间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建立,可以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科学规范的地方债务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允许乡村根据具体情况适量举债,并从国家政策方面对乡村债务的良性循环作保证。

2.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将乡村债务纳入审计监督范畴

因此各地乡村应建立健全有关财务制度,许多乡村债务是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和管理不善造成的糊涂账。做到财务公开,账目清晰,强化监管,防止账目混乱造成不必要的债务纠纷。乡村各级政府还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个人责任,并把化解乡村债务作为考核乡村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使其

对不良债务付出代价;实施干部离任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乡村领导离任时,必需对其在任期内的债务进行审计,将审计结果作为其能否继续使用及升职的依据,积极研究创建适合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政绩评价指标体系,完全根除各种乡村不良债务的呈现。

五、结束语

扩大偿债资金来源 3.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化解乡村债务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即“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推进各项农村经济改革,提高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收入,从而间接增加乡村财政收入,为债务归还打下坚实的基础;归还乡村债务,乡村主体必需自强实力。要引导乡村依托外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兴办服务实体,壮大经济实力,提高乡村集体化债能力;要抓好一批竞争力强、税收含量高、发展后劲足的财源项目,着力夯实乡村经济发展基础,才干完全化解乡村债务问题。

文章转载网http:///希望能帮助下大家

第四篇:海南乡村绿道连通生态文明

海南乡村绿道连通生态文明

虽然烈日当空,却有清风徐来。眼下,大批外地游客纷纷告别“火炉”城市,或骑行或驾车,徜徉在海南的乡村绿道上,一路有三角梅、鸡蛋花和椰子树相伴,仿佛置身于清爽的绿色世界。

万宁兴隆绿道、文昌八门湾绿道、海口“绿野仙踪”慢行道„„每一条绿道的兴起都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紧密相连,一张连通生态文明、推动文明生态村再升级的绿道网络正在海南形成。

因地制宜,为生态增绿

“绿道不能和道路村村通混为一谈。它把旅游变成一项健康的运动,是生态旅游不可或缺的构成组件。”在清雅幽静的万宁兴隆热带花园里,记者见到了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护兴隆热带雨林生态的归侨郑文泰。

他不仅规划设计了兴隆绿道,还时常与工人们一起培植绿道两侧的花草树木。在郑文泰看来,绿道将海南的生态之美全然展现,游客因此有了更多选择和停留的可能。

据介绍,兴隆的百余公里绿道建设计划,分成雨林植物及滨水风貌段、归侨村落风貌段、原生态风貌段等,目前已完成20公里的示范段,将兴隆的旅游景区和侨乡文化村落串连起来,形成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生态乡野休闲慢行区。

绿道的两旁,除了种植大量的乡土树木,还培育了本土花卉及爬藤、荫生、兰科等植物,让微生物和野生小动物都能找到繁衍生息的栖息地。

眼前的景象与当初海南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思路一脉相承。

199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理念。2000年,文明生态村建设全面铺开。13年来,全省60%的自然村面貌焕然一新,并逐渐摸索出因地制宜、生态优先、连片创建的发展模式。

绿道建设既保护生态,又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还能提升旅游品质,因此被视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有力抓手。

文化乡村,为旅游添景

一杯地道的苦咖啡,一碟精致的椰汁七层糕,静静地聆听老华侨讲述他们的回国故事„„越南归侨梁爱凤位于兴隆华侨农场55队的南旺咖啡店,因为绿道开到了家门口,成了天南地北的“驴友”品味华侨村落文化的驿站。

50多岁的梁爱凤是兴隆华侨农场的退休职工,每月1400多元的退休金和咖啡店的收入就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梁爱凤说,农场原有道路狭窄,路边还被密密麻麻的橡胶林挤占。今年,政府出资扩建绿道,在橡胶林中套种咖啡、恢复咖啡园,吸引游客参观,小店的生意才火了起来。

通过绿道,这些“养在深闺”的华侨村落,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像兴隆绿道这样依托文化特色、生态优势发展文明生态村落群,在海南还有很多。如定安“百里百村”绿道蜿蜒于古朴的村落间;海口的“绿野仙踪”串连起各具特色的文明生态村,沿途可以采摘、垂钓、吃农家菜、买土特产。

浓郁的乡土文化也是文明生态村发展乡村游的灵魂。在琼海市博鳌镇,美雅村等5个毗邻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的村庄,自去年开始连片规划创建文明生态村。村里鼓励和引导农民开办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家庭旅馆、休闲咖啡馆等,凭借论坛年会聚集的人气和绿道设施,很快便形成一条乡村风情旅游线。“不拆一间房、不砍一棵树”,这些村庄改造成原生态的文明生态村。

据统计,目前海南已建成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点148个,年累计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全省文明生态村农民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895元。

绿色小康,让文明升级

走进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白沙村,房前屋后和村道两旁随处可见龙眼、菠萝蜜、黄皮、杨桃等果树。

82岁的村民郭阿婆坐在自家庭院里编竹篓,见到我们,热情地迎了上来,招呼我们品尝她家的鲜果。

郭阿婆说,果树苗是政府免费发放的,农户负责浇水、培土,收成归农户,庭院里这几棵果树每年能带来几千元的收入。

“为美化环境,一开始我们发的是景观树种。但时间一长,无人维护,甚至遭砍掉。后来改发经济价值高的果树,村民不仅积极引种,还自发补种,村里的环境大变样。”昌江县委宣传部部长何顺劲说,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昌江提出了“把家园变果园”,已累计向全县农村发放10多万株果树苗。

只注重生态保护,不发展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村建设难以持久。如何将政府的领头创建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13年来,海南很多村庄结合地域特色,不断进行探索,并持续推进农村产业升级,促成农民就地城镇化。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的就是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原是到处沙土地、种啥没啥的贫穷村。后来4000多名村民在村支书王文克的带领下,种植适宜沙土地的品种“桥沙甘薯”,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三四千元涨到一万多元,成为富裕的地瓜村。村民们还主动出资修建了村道。

除了“地瓜村”,海南各地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成立合作社或引进开发公司,涌现出一批“槟榔村”、“香蕉村”、“沉香村”等。这些村庄的崛起为绿道的拓展与延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上和生态上的双重获益是农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动力。”正如郑文泰所言,无论是修建绿道开发乡村游,还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都是以农民为创建主体,实现促增收、提高文明程度的绿色小康目标。

第五篇: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关于美丽乡村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结合我县实际,必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社会治理,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提升崇明生态岛建设品质。打造“美丽乡村”是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

【关键词】制度 长效管理 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为深入推进崇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内涵和品质,促进生态岛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指明了方向。自2007以来,崇明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总投资累计超过40亿元,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农村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得以完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建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美丽乡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工作得到落实的保障,直接影响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有余,其他力量参与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中,村级规划、决策大多由村委会少数人说了算,乡村建设也主要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这就导致决策规划视野狭窄,市场机制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尤其是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部分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等、看、要”思想,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组织协调有待加强,部门间合力联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间明显存在合力联动欠缺的现象。如在清理河坡违建行动中,水务局要求禁止河坡一米内种植农作物,防止河坡坍塌,村民提出由上级部门统一种植树木,这样既美观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水务局答复这是绿化市容局的职责范围,需要村委会自行与其进行沟通。

(三)重建设轻规划,设计近乎趋同。美丽乡村建设涵盖面广、类别众多、建设周期长,且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各有差异,这就需要在统一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色”差异设计。然而在建设实践中,各村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多,软件建设少;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

(四)治理机制长效不足、监督管理有待完善。一是资金问题。虽然目前对农村地区环境管理有专项资金规定,但是只涵盖了河道保洁、农村公路保洁,而对于村级项目后续长效管理、养护资金却未纳入其中,例如:泯沟绿化后,河坡草坪清理杂草费用、太阳能路灯长期维修费用等,增加了村级财政负担和心理负担,使美丽乡村建设由好事变成了坏事。二是监督考核问题。目前对各村的考核的手段仅限于一次性的实地查看及台账资料的翻阅,对“村美”的持续发展缺少长期的跟踪,对“民富、人和”的目标达成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

二、美丽乡村建设要妥善好处理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

建设美丽乡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要通过构建村民民主参与机制、自治机制等,使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决策主体、建设主体、监督主体、维护主体。

(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单靠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外来资本投入、社会捐赠捐助”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三)处理好统一规划管理与差异设计的关系 统一规划管理是指对规划编制、资金项目规范管理、监督考核等一般性的统一顶层要求,同时,又要考虑到各村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尊重差异,鼓励特色设计,发挥各村优势。

(四)处理好牵头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党委政府牵头部门要发挥好统一组织协调的作用,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形成建设合力,把各种分散在各个部门中的惠农资金、力量统一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平台上,提高办事效率效益。

三、加强崇明美丽乡村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部门联动,整合各方力量资源

1、加强组织协调,构建部门联动机制。美丽乡村建设中,各相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权力清单,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同时,牵头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整合好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加强组织协调,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全力为各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实现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一张图、条块一盘棋”。

2、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交由企业和市场去运作,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二)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探索村级经济发展新模式

1、建立村民民主参与机制。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增进农民民生福祉。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村务公开机制,使政府、村级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心目中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切实调动农民参与建立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可出台一些奖励制度,加大对五星级文明户等奖励力度,适时推出“美丽家庭”等各项评比活动,增加群众自觉参与的热情。

2、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可通过“村规民约”等载体,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对乱倒垃圾、乱建坟墓等违反规定的家庭予以经济和精神处罚。通过一段时间的密集监督和惩戒措施,逐步改变村民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建立村民督察队,通过群众管群众的方法推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家园建设。

3、探索村民参股运作机制。探索引导村民股份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把土地、资金、劳力这三个生产力要素整合起来,做到土地入股——地生钱,资金入股——钱生钱,劳力入股——力生钱,农民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使美丽乡村真正变成老百姓共同的奋斗目标、致富家园。

(三)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1、立足乡村特色,进行分类制度设计。在中央对美丽乡村提出的“五美”(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要求基础上,注重规划引领,立足乡村特色,编制村庄规划。各乡镇、村根据各自特点,编制镇域规划,开展村庄风貌设计,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将建制村分类规划,分为特色农业村、休闲产业村、综合发展村等类别,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建设。

2、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建议在已有专项资金规定的基础上,研究并完善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专项基金,将项目建设后续管理、维护资金纳入其中;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监管,要完善专款专用、专户拨付、专户报帐的核算体系,切实规范报账制度,严禁建设资金挪作他用;以乡镇报账为主体,建立健全县级专户拨付、镇级报账和村级台账的核算体系,并规范总账、明细账、分户账和凭证管理制度,做到账证一致、合法有效。

3、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平时不定期督查、年末考核验收的监督机制,完善部门、乡镇工作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使各项工作具体化、责任化,并通过网络平台和村务平台进行公开,注重广大村民的监督,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下载乡村论文:小楼乡村生态旅游绿道景观建设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村论文:小楼乡村生态旅游绿道景观建设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建设策略探讨(推荐5篇)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建设策略探讨 张采薇  2012-05-04 09:06:01 来源:《农村经济》2011年第9期 摘要:乡村景观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目标,对......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 摘要:指出了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已成为当下建设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从生态景观的内涵、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实践出发,探究了农......

    海南试点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海南试点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记者11月5日从海南省财政厅了解到,近日海南省财政厅印发《海南省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标志......

    基于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精选合集]

    基于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园林与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方向) 安 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

    乡村旅游道路沿线景观风貌规划研究

    2014年第4期(总198期) 安徽建筑 乡村旅游道路沿线景观风貌规划研究 heuralourismoadStudy on Landscape Planning Along t R T R 锚。火广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合肥230001) —■一 ●II—●—●_●一 摘要: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区域优美的自......

    基于文化旅游视角的徽州乡村景观研究[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结课论文 基于文化旅游视角的徽州乡村景观研究 3014206105陈梦香规划乙班 指导老师:郝卫国 2017年1月11日 基于文化旅游视角的徽州乡村景观研究 摘要:乡村景......

    乡村幼教资源优势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在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幼儿教育备受关注,但长期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研究让我真切地认识到一种现象:农村幼儿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目前,城乡幼儿教......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以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 专业:城市规划 学生: 指导老师: 摘 要近些年来,由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闲时自由时间的加多,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国内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