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时间:2019-05-13 12:2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壮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壮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篇:壮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壮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它独有的壮族民族音乐是中国少少民族音乐的一个奇葩。壮族音乐丰富多彩,源于生活,自古传唱,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撞击,壮族音乐作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它的保护与传承遭受到时代的挑战。

关键字:壮族民族音乐保护传承

正文

壮族音乐的背景 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它有着深厚的民歌传统。“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歇。”可见山歌已成为壮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壮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俗称“歌圩”。所谓歌圩,意思是野外坡地的集会。壮族的民歌不仅形式多样,体裁多种,而且韵律结构也非常独特,主要有欢、加、西、比、沦五种形式,还有勒脚歌和排歌等。原有祈天乐神和择偶婚配两种活动形式。近代以男女青年交游嬉戏、演唱情歌或盘歌以唱为主,以春节、中元节(即元宵节)、中秋节最盛,往往聚之千百人,歌声通宵达旦,乃至数昼夜。壮族音乐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5种。其中,壮族民歌最为丰富,并对其他音乐体裁有深远影响。

广西的壮族人民都是十分热爱音乐与歌唱的,所唱的民族歌曲多源于生活,丰富多彩。壮族民歌反映了其民族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是其民族特质之一。它曾是壮族生活世界中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壮族婚姻、宗教、信仰、知识、道德、文学、艺术、审美、风俗习惯等多元文化的综合体现,其发展、变迁与壮族文化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广西的民族音乐不同于北方的粗犷,江南水乡的娇柔,而是非常的憨甜。由于广西位属于国土西南,这里的人们不同于大城市般的时尚光鲜,而是十分质朴憨厚。也因此,广西的民族歌曲都带有一份朴实的味道,如原汁原味反映壮族人民生活的民歌《壮乡特色》、《尝新酒》等。广西的姑娘们小巧甜美,唱的歌也是让人感觉心里甜甜的,如反映彝家姑娘赶圩时欢乐情景的广西民歌《赶圩归来阿哩哩》等。刘三姐是广西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人物,但是广西的民族音乐并不等同于只有一个刘三姐。广西的民族歌曲有着自己的特色,反映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壮族族音乐的特点

壮族民歌有真挚自然、清新流畅的民族特色,这集中体现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壮族人人能歌善舞,除平时以唱歌自娱自乐之外,还有固定的“歌圩”,这是壮族民间聚会的对歌习俗。各地日期不一,多在农闲及春节、中秋、清明等节日举行。地点多在山林坡地。届时男女老少盛装赴会,少者数百人,多者上万人。以青年男女对唱山歌为主,并有抛彩球、碰彩蛋、放花炮,同时举办物资交流大会。一般是即兴而唱,内容十分广泛,除情歌外,还有盘歌、农事歌、说古论今歌等,均属壮族民歌范畴。其曲调旋律真挚自然、清新流畅。男女青年在对唱中如果情投意合,则可退出歌圩,另约相会。这种对歌的仪式、歌词内容、曲调特点,在壮族歌剧《刘三姐》中均有集中展现。

壮族的民歌中最具特色的是山歌,一般有独唱、重唱、对唱以及合唱这几种形式。壮族山歌又有“欢”、“比”、“诗”等称谓。具有男女交往、义际、择偶、恋爱等功能。壮族青年男女常用山歌来倾诉相恋之情,选择意中之人。例如壮族山歌《千年不烂记心间》,男声唱:“月亮光在天边(咧),想妹(咧)一年又一年;铜打肝肠都想断(咧),默打眼睛也望穿。”女声唱:“星星眨眼泪涟涟(咧),想哥(咧)一年又一年;喝茶连杯吞下泪(咧),千年不烂记心间。”

合唱以二声部为主,民间称作“双声”、“双调”、“高低声”、“上下声”、“么母声”等。一般来说,第一声部是主旋律,第二声部是由第一声部派生的旋律,称为“分支声部”。每个乐句基本上是同音起落,节奏与骨干音均相同。中间不同的部分,两声部之间形成二度、三度、四度或五度的和声关系,属于支声型多声结构。壮族多声部民歌的代表曲目有:《很久没有见到你》、《日落西山刚过岗》、《长工苦》等。

壮族民族音乐的阻滞

当代的广西青少年朋友多偏向于听流行音乐及外国音乐,无形中,使广西的民族音乐的推广受到一定范围内的限制。一方面,流行音乐多是为符合当今青少年心理而量身创作的曲子,非常容易被青少年朋友所接受。流行音乐反映的是当今最为时尚的、超前的、为青少年们所关注的主题,例如爱情、友情、工作、生活、星球、生命等等„„融入这些主题的音乐使青少年朋友们觉得非常的亲切,似乎就是在传递着自己的故事。另一方面,流行歌曲的旋律多为节奏感较强或韵律感较为明显的曲子,容易使听者跟上乐曲的节拍及情感,更快被乐曲所吸引。外国音乐有轻音乐类、摇滚类、抒情类、重金属类等等,外国音乐的多类型多元素化也使得许多原本喜欢民族音乐的听众转而选择听外国音乐。

山歌传承手段、形式多样化,使歌圩的诱惑力减弱或变味。如今歌圩不是传承山歌文化的唯一场所,因而失去了歌圩原有的诱惑力,有的甚至出现了变味。有些地方因交通不便变成无圩无歌,有些地方以喝酒会友为主变成有圩无歌;有些地方是有歌有圩,但多以歌赛的形式带动群众性的聚唱活动,吸引力不强;有些地方圩正歌好,这类歌圩主要是有民间得力人士大力挖掘歌圩本色资源,极力恢复歌圩原有面貌而形成的。这些歌圩不仅有歌有圩,而且比较完整的展现了本地壮族的传统事象,但此类歌圩目前只占少数。从以上统计表看,目前仍盛行或半盛行的歌圩有207个,占59.3%,已经停办或濒临消失的有143个,占40.7%。

民间文艺传人的缺失,使壮族歌圩难以回归本色。由于打工潮的影响,壮乡大量的年轻人出去打工,广大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山歌无人唱,歌师无处传。过去歌圩场上稍微识字的人几乎每人手都会有一本书或数本用古壮字抄写的歌书。后来歌圩被当作封资修的产物禁止,歌书已残缺不全,使得人们没歌可唱。许多作为学歌、唱歌、编歌的山歌传习馆已不复存在。歌圩逐渐恢复后,由于许多优秀的老歌手和壮族民间文艺的传承人逐渐逝去,许多歌圩文化慢慢地从全民性转变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许多优秀的作品消失在茫茫的旷野间。

还有老一代山歌手相继去世,年轻人不乐于传唱山歌,山歌人才出现断层。以老带新合对新一代歌手的系统培训,很缺乏,新一代山歌手基本上不完全掌握壮族山歌的精髓。而且对于山歌文化的传承一直缺乏经费的投入。对于不同风格山歌的录音,录像,刊印等没有经费支持。

鉴于各种原因,目前部分地区山歌无人挖掘,整理和研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淡化,壮族山歌在一些地方已濒临失传。当前,对传承,保护和推广壮族音乐十分紧迫。壮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面对新环境下的机遇挑战及阻碍,广西的民族音乐想要得到继续的稳定的传承及发展,不仅需要利用好广西的政府所提供的民歌节的机会去展现广西民族音乐独有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对我们广西的民族音乐目前存在的问题给予认识,对许多不再适合当今时代主题的民族音乐予以革新,给其注入新的活力。

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壮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环境。政府组织与群众自发相结合,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力营造壮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氛围,为壮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服务。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在组织文化活动上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通过建设壮族音乐博物馆,著作书籍,成立歌协会,举办歌唱比赛,组织一个壮族歌圩专题论坛,开办一个专题栏目,办好山歌手培训班,创建壮族民俗文化专业学科等传承和发展壮族音乐文化,让大众所知闻乐道。同时,树立创新意识,从形式和内容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使其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创新体裁,打造壮族音乐文化品牌,加强壮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壮族人民的对壮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意识,的觉醒,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科技,积极掌握现代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正确理解和把握全球化趋势,这些都是是壮族民歌求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新的生长点与发展平台的必要举措,同时学术界的理论指导、政府的积极扶持,也是其当下境遇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期待着壮族民歌在新时代里展示出更美丽的身姿,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传承和发展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调研报告—— 崇左政协网

2.http://wenku.baidu.com——百度文库

3.http:///relevant/34466019_more.shtml

4.http://baike.baidu.com/view/1962015.htm——壮族音乐

第二篇:少数民族音乐论文《壮族音乐与文化》

课 程 设 计

课程名称__民族音乐赏析_____ 题目名称_ 壮族音乐与文化 __ 学生学院__艺术设计学院 ______ 专业班级__10环境艺术设计3班_ 学 号___ 3210009054

____ 学生姓名___ 姚丁凌 ____ 指导教师_____ 傅强 __

2011 年月 23 日

壮族音乐与文化

姚丁凌

指导老师:傅强

摘要:壮族音乐文化是壮族古代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壮族音乐文化价值特征主要表现在渲染情绪,交流思想感情;娱乐消遣,表达人们的审美享受;传承壮族文化;宣传、引导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促进社会的整合.这篇论文主要说壮族音乐的由来,特色,和其与历史文化的交融。了解壮族音乐文化,了解壮族风土人情.关键词:文化 民间音乐 民族

1壮族与其民族音乐的由来

壮族是中国岭南土著古代越人的后裔。越人支系众多,史称百越。先秦时,生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骆越和东北部的西瓯两支,是今日壮族的先民。他们长期保留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和文化传统,是现代壮语中南北两大方言和壮族音乐中南北两路风格的渊源所在。而壮族的民间音乐是壮族人民劳动实践中的产物,是与自然作斗争的产物。

最早的民间音乐作品应该是反映原始人对自然界的最初的、极其幼稚的一些看法,应该是反映劳动生活的短小而节奏性的作品。但由于这样的作品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没能很好的保存下来,不过,我们认为广泛流传在民间口头的《妈勒访天边》、《康特射太阳》等,应该是壮族民间音乐中比较早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都叙述了天地、日月、山川、树木等自然界的形成过程;叙述了人种、谷种的来源,表现了古代壮族劳动人民对天地万物起源的看法。《盘古》也是口头流传较早的作品,因为它叙述了洪水翻天给壮族人民带来灾难。无论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或洪水都是与古代壮族人民紧密的联系着的,是壮族人民的祖先用想象和借助想象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的强大力量(和自然灾害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

2壮族音乐特色

壮族有13378162人(1982年统计),其中90%以上聚居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散居云南文山、广东连山、湖南江华等地。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宋时曾创有土俗文字。取汉字的形音义合并而成。土俗字的歌书、剧本,至今流传民间。壮族人民喜爱歌唱,每年有举行风俗性歌会的传统,北部方言区称歌圩,南部方言区称埠坡、嗷屯。今统称为歌圩。原有祈天乐神和择偶婚配两种活动形式。近代以男女青年交游嬉戏、演唱情歌或盘歌以唱为主,以春节、中元节(即元宵节)、中秋节最盛,往往聚之千百人,歌声通宵达旦,乃至数昼夜。壮族音乐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5种。其中,民歌最为丰富,并对其他音乐体裁有深远影响。高亢淳厚,听起来舒缓自然,入心入肺,是为壮族民歌音乐的一大特色。

民间歌曲: 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儿歌和摇儿歌等。壮族民歌的唱词,讲究字句的对仗和格局,使用腰脚韵体。腰脚韵体和勒脚形式,在曲艺和戏曲中也很普遍,是壮族音乐独特风格要素之一。

单声部山歌:各地的传统曲调差别很大。有的高亢嘹亮,有的平缓流畅,有的如吟如诉。民间称之为高腔山歌、平调山歌、谣唱山歌 3种。①高腔山歌:多在山野用大嗓或小嗓喊唱。②平调山歌:曲调流畅优美,节奏缓慢舒展,结构匀称,音域适中,旋律富于歌唱性。

多声部山歌:多为同声结合的二声部重唱或合唱。民间俗称双声。各地传统曲调近似单声部山歌,也分为高腔、平调、谣唱等 3种。个别地区有少量三声部山歌。①高腔双声:传统唱法讲究低音唱,高音跟。其低音声部的歌腔,民间称为腔口,有低音是腔口,高音跟着走之说。高音声部是腔口的派生声部,常随腔口的走向。

关于壮族乐器,当时广西贵县泊湾一号墓出土的木腔皮鼓、瑟、竹笛,名称与形制均与中原大致相同。木腔皮鼓,中原地区在商周时代已经使用。秦汉时期,壮族地区的乐器就已相当完备,计有铜鼓、皮鼓、瑟、竹笛、侗甬钟、羊角纽编钟、越筑、角、箜篌、铜铙、铜钹、芦笙等20多种,体鸣、气鸣、弦鸣乐器齐全。其中除少部分如鼓、瑟、甬钟是由汉族地区传入外,大多数都是本地生产的乐器。壮族人民曾在明、清时期使用过44余种乐器,并且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当时的乐曲已超过白首,在演奏形式上不仅有了独奏、重奏、齐奏,且有了管弦乐合奏,步行鼓吹等都已经正式形成。一般情况下,民间器乐是用来作为歌和舞蹈的伴奏。

3,壮族历史文化与音乐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是在于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成为区别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志。民族文化与民族同生共源。壮族是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壮族先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显示出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地域性特征。壮族处于中原与东南亚、华南与西南各省文化交流的交汇处,其文化在保持自主特征的前提下,对外来文化的影响以模仿力和创造力相结合中和融化,使自身的发展充满了生命活力。其音乐文化就是其本身文化长流中最重要的一条支流.1,1840——1919年的壮族音乐文化: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大肆入侵中国,我国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壮族社会和全国一样,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代壮族社会的基本情况,一方面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互相勾结,日益残酷的统治、剥削和奴役壮族人民日益觉醒,越来越激烈的展开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在这个时期,壮族音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叙事长歌深刻的人民性;

二.壮族歌圩日趋完善;

三.反映太平天国的歌谣;

四.反映中法战争的歌谣;

五.反映辛亥革命的歌谣;

六.壮族民间戏剧的发展

2,1919——1990年的壮族音乐文化:

一.左右江革命历史歌谣

左右江是壮族聚居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时,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流传着许多革命历史歌谣。农村中群从歌咏活动普遍活跃,各村寨按传统习俗举行歌圩,逢圩日,青年男女聚集山坡、田垌或村头,对山歌,通宵达旦,人们通过歌圩进行歌唱、娱乐,交流感情。

二.民歌改编、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

3,前221——1840年的壮族音乐文化

这时期产生很多具有战斗性的苦歌,如穷人苦歌、长工苦歌、媳妇苦歌、孤儿苦歌、寡妇苦歌等等。反映这种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壮族人民对土官的反抗斗争,就成为这个时期壮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内容。

此外,例如壮族的风俗歌,如庆贺歌、祝寿歌、哭嫁歌、哭丧歌、酒歌、蚂虫另歌、牛歌、串寨歌、拦路歌、摇篮曲等等。壮族的文化艺术,多是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经过无数无名艺人的不断努力,才创造出来,再逐步加以改进,才达到今天这个水平,它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生活土壤,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经历了千年百代流传下来的这种文化艺术,不但不会泯灭、萎缩,相反,它将随着壮族文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日益趋于更加完善,更加美好。这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之花,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绚丽的一枝。

4,总结:

就像一些民族艺术一样,壮族多声部民歌也曾经衰落,前些年更是到了“濒危”地步。但壮族民间歌曲是壮族人民集体创造的结晶,是表达壮族人民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如此璀璨的音乐文化需要人们去欣赏,去关注,去加以保护.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 2.修订编辑委员会 编.中国少数民族.国家民委问题五种丛书

第三篇:浅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内容摘要:摘要:文章通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分析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四大措施,即:1.深入研究和总结“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2.采用社会大课堂的音乐教学模式;3.在音乐教学中交融中西音乐文化;4.借鉴国外民族音乐教学经验,做好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指出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及其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 学校 音乐教育 文化传承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学堂乐歌成为我国一个新文化即将实行切换的关键时期。五四运动期间,蔡元培先生作为五四新音乐的代表人、中国现代新音乐教育体系建立的积极鼓吹者,他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思想观念;一些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作曲家们,认为只有全面地学习西洋音乐文化才能救国,这些观点都为以后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育做了铺垫。1927年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均依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上课,学生们演奏我国传统乐器也是用现代方法演奏。

当时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虽然在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能取得其应有的主体地位。中国近百年的学校教育所遵循的主要是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这样的音乐教育已经导致:在理论上,以欧洲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在创作上,不仅以欧洲音乐体裁为仿效的楷模,而且在音乐思维上也是欧化的,在价值取向和感情上,一些人也以西衡中,重西轻中,甚至于以西否中,把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放到了从属的位置,这不仅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音乐文化的侵入,我国音乐除了在本土原生文化的传统音乐之外,又出现了两种新的音乐文化体系,即:属于本土次生的民族新音乐体系和属于外来文化的西洋专业音乐体系。1980年以来又增加了当代流行音乐体系。由此而构成了差异明显的几个音乐体系并存的中国音乐文化新格局。这几大体系中,流行音乐体系是源于西方的全球化模式,这种流行音乐和商品广告性、纯娱乐性的通俗音乐在人民生活中占了绝对优势,这种现象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阻隔作用,大大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而当今的大学生相对较少有人会唱自己的民歌、会演具有自己家乡地方特色的戏曲!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教育体制和观念及外来文化的侵入,使得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之间存在割裂、脱节现象,这就造成了国民对民族音乐的不重视,而使民族音乐文化处于不断滑坡状态。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意思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第一,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民解放的武器,是动员民众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他强调用教育点燃中华民族生命的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第二,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去;第三,学校教育要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教人创造富有的社会,不创造富有的个人。”学校教育的功能还体现在它的延续作用上。通过教育,可以把老一辈优秀的行为、思想和感情传给新一代,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因此,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佳渠道。而民族音乐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内涵,见证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培育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坚定弘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本立场,只有加强民族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三、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学校不重视音乐课,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使得美育和德育在有些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一直没有占据有效地位,这就必然造成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表明过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课作为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学校要正确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抓紧建设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使之不要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教授的是“六经”,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其中他把音乐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

第四篇:浅谈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

浅谈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

学号:200510100106

姓名:覃春芬

摘要:民歌是民众口头创作,反映民众生活、表达民众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诗歌形式。民歌传承方式经历了口耳相传、书面文本、电子传媒三个阶段,每一种方式都规定了特定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本文就这三种传承方式进行分析,探索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壮族民歌

口耳相传

书面文本

电子传媒

发展变化

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感情、表达意志愿望而创作的。壮族民歌是广西文化的重要代表,民歌传承方式对民歌文化传承与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每一种传承方式的问世,都促进了民歌文化的发展,使民歌文化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于此,本文将就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发展变化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口耳相传作为民歌传承方式的第一个阶段,形成于文字尚未产生或尚不发达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民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现实实行为密切相关,具有十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学者约翰生博士曾说过:“所有的历史最初时都是以口述形式存在的。”壮族民歌的形式和在时空中的传承,主 要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接力式传播过程,即无数人用口与耳等生理器官以及大脑的思维活动加入到传播活动中来,形成一个流动的传播链条。这种“口耳相传”的接力式传承方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互动性。口耳相传的互动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歌者与听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和作用,形成了亲密的面对面的接触关系。歌者在传播中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内容,用什么样的语言、语气、表情来进行交流,直接受到听者的身份、地位、兴趣的影响与制约。如壮族先民们在婚礼仪式上唱祝贺之类的歌,丧礼是唱悲歌,劳动时吟苦歌,农闲、丰收时节唱的是曲调欢快的歌。一个优秀的歌者能将听者的心理揣摩得十分透彻,甚至还可以迎合听者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将听者卷入歌中。反过来,听者也会直接参与民歌的创作,他们的情绪与反应也会影响歌者的心境,甚至会激发歌者的创造力,使他歌唱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即兴对民歌内容进行发挥和创作。二是歌者与听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每个人既是歌者又是听者。一种情况是集体和歌,如一群人领头唱歌,其他人参与齐唱,形成了相同的节奏与动作,这就是所谓的劳动歌。另一种情况是对唱的形式,两个人或两群人彼此应答,或附和,或挑逗,壮族盛大的歌圩-----三月三歌节,就是以这种男女情歌对唱的形式达到以歌择偶的目的。

(二)、易解性即通俗性。口耳相传的互动性必然使其在传承过程中具有易解性,这不仅与它的话语特点密切相关,而且是由 它传承的语境所决定的。口耳相传使歌者与听者具有亲密的人际接触关系,这景保留了话语的现场性,有利于交流渠道的畅通,一般不会造成话语阻塞。口耳相传区别于书面文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语言的生活化、类型化,语言通俗晓畅,明确易懂,使歌者与听者之间交流畅顺,不会造成理解的障碍。

(三)、变异性。口耳相传没有固定的文本,在传承过程中会不断的发生变异,产生了参一个主题为基础框架的不同变体。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年龄,因角色的转化而使民歌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境,当其中的一位听者在听了歌者的演唱之后,他铭记于心,在另外一个场合中,他可能发生了角色转化,从听者变成了歌者。在唱的过程中他只能根据自己对原来歌曲框架的记忆临场发挥,再根据场合、听者的身份不同,临时增补或删减一些歌词,使原来的歌谣发生了偏离。

(四)集体性。口耳相传是一种“双线交通”,歌者与听者之间始终保持一种面对面的近距离交流,歌者不是面对一个人而是面对一个群众进行传播,他必须考虑到群体中每一个听者的接受水平和兴趣爱好。集体性与变异性密切相关,因为在传承过程中,歌者不仅是作品的演唱者,而且是作品的创作者,每一次的传播都不是对以前作品的复述,而是对原作的加工和偏离,这说明民歌在传承过程中是由集体创作而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某一个人创造的成果。壮族民歌依靠口头创作激发自身的活动,依靠口头传播延续自己的生命力,也依靠口头传承保持自身的良性生态。而让人们忧虑的是,随着现代化教育的推广,随着体力劳动被机器取代,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随着传媒方式的更新,使民歌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面临着挑战。一是原生地逐渐向外界开放,交通的便利使男女间可以自由交往、交流感情的方式增加,歌会渐趋消失,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受到破坏,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也会遭到冲击。二是许多原生地的青年人外出打工,使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后继无人”。以口耳相传为基本手段的自然传承方式,不仅在各大中城市已经不复存在,就是一些小城镇也难得见到了。唯有部分非常偏远的山寨,在50岁以上的老者中间,才保留着这种自然形态的传承现象。三是由于语言的限制民歌只能在原生地传承,其传播的范围比较狭窄,速度缓慢,发展极不平衡,甚至有些优秀的民歌因地域的关系,也只能湮没在崇山峻岭中不被外所知。

书面文本是文字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它是以书面的形式将口头的东西记录下来,具有明显的口头话语痕迹。书面文本代替口头文本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人们借助文字的魔力建构奇特的民间艺术空间,使民歌进入审美的国度。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将民歌爱护并保存,如先秦时代的《诗经》,汉魏之际的“乐府”,明代冯梦龙辑 录的《山歌》等,都是收集、记录、保存民歌的优秀之作。进入20世纪,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大批知识分子对包括民歌在内的民间文化给予高度评价,并不断开展规模很大的采集,记录整理运动。其中,最大的活动有四次:

1、1918---1924年间,北京大学刘半农、沈坚士、周作人等教授发起“歌谣”收集活动,数年之间,共得全国各地歌谣万余首。

2、1937---1947年间,聚集于延安陕甘宁诸省区的音乐、文学工作者,对储藏于黄土高原的民歌等丰富的民间音乐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实地采集、记录、整理。

3、1950---1958年间,新中国政府实施“抢救、整理传统文化遗产”的方针,全国各省、区的音乐工作者开展了以省为单位的民歌普查工作。这是一次在深度、广度方面前无古人的民歌整理运动。

4、自1979年起至今,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举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历时最长,收获也最丰富的一次民歌收集整理活动。

伴随着这些活动,壮族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很早就引起音乐爱好者、文学创作者的注意。他们进行田野调查,长期居住生活于民歌的原生地,参与及观察当地居民的生活。通过对民歌现场表演情境的调查研究,对民歌中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如传统性指涉、社会功能等)作进一步阐释。然后根据所搜集到的材料整理成文章,以乐谱、印刷出版物等书面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各省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省卷,就是将民歌用乐谱的形式向外传播。1997年元旦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壮族民 歌古籍集成·情歌》就是汉壮文本的印刷出版物。民歌的书面文本为作者对语言潜能的发掘提供了可能,相对于口耳相传,它对对象的描写更为精细具体,对情感的表达更为细腻入微。书面文本的作者不像歌者那样即兴发挥,他有更多的时间对民歌语言精雕细琢,极大地发挥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产生了一种口头话语所没有的美感。另外,书面文本是通过文本来进行传承的,作者没有直接面对接受者的那种时间的紧迫性,他可以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反复斟酌文字的艺术效果,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尽量使作品精益求精,构造一个有意味的艺术空间。固定的书面文本也为读者的某个部分驻足流连,仔细揣摩。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虽然书面文本相对于口耳相传是一种进步,但是它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一是这些以书面形式出现的出版物,并非是在一时一地的同一样演唱情境下,围绕同一主题的书面记录,而是歌词搜集整理者将不同的演唱者在不同演唱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情境下的演唱歌词进行加工、篡改、创编形式的零散集合。经过这些程序形成的文本大多有悖于民间歌曲的原貌,并存在着重复制作、抄袭现象,使后人对原生态民歌的了解有些偏颇。二是书面文本大致都是一个作者创作的,一个人的创作在某种情形下通常都不如集体创作那样能适合大众的需要。而且书面文本一旦印刷出版,就完全定型而不易有所变化了。三是从现实看,壮族受交通、经济、文化不平衡发展的影响,各类知识人才缺乏,加上许多文人学者和有志于壮族文化研究的有 识之士受困于民族语言、文字、风俗等障碍,对于延续和弘扬壮族文化有很多困难。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子传媒、信息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快餐文化、小品文化。在这个充满竞争、日新月异、变化无常的时代,民歌的传承在原有方式的发展基础上也有了更新的发展空间。原来以书面文本传播的作品借助于电子传媒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承。

(一)、音像传播。音像手段主要有拍摄、录音机、录像机、收音机、CD光盘等,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将现场演唱活动变成永久的音像记忆,使人们可以不用亲临现场就能大概了解整个活动的情况。目前,利用摄像机及影碟机进行商业性的山歌光盘制作﹑销售和传播已经遍及号称“歌海”的广西许多地区。以笔者所在的广西河池大化县为例,每逢圩日,山歌爱好者都可以在街边或圩市的音像店或音像摊贩处选购各种内容﹑各地歌手的山歌光盘,基本每个乡镇的圩日都有人卖山歌光盘(当地人对山歌光盘统称为“歌碟”,以下借用之)。“市面上的歌碟都是用在数码市场即可买到的那种普通空白光碟刻录,没有统一的包装及印制标识,一套一般有两碟,装在塑料双面碟套里,碟套两面是透明的塑料薄膜,可以看到光盘表面都有黑色防水笔潦草写出的歌碟名称。”据笔者所知,本县40岁以上的人几乎没有人没买过歌碟,少则两三盘,多则成套购进累积至十几盘,家家户户的厅堂都摆 有电视机和影碟机,不少老年人和中年人闲暇时就以听歌碟作为娱乐活动,山歌声中透出浓厚质朴的乡村平和之感。

(二)、电视、电影的艺术创作。电视作为电子传播媒介的代表是一种典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它具有能够有组织、大规模复制并迅速传播民歌信息的大众传媒特性。较之于“口耳相传”和书面文本,民歌信息的电视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视听合一的传播媒介,它能够能现场活动更为精确、直观地“还原”、呈现给受众。电视突破了面向大众的单一的传承模式,通过有线电视、光缆电视、微波传送等方式,人们可以在多个频道中选择接受自己需要或喜欢的节目。电视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熔“光、影、声、色、字、人、景、物”于一炉,在二维平面的荧屏上幻现出多维时空,是时空兼容、声画并茂的视听综合艺术。同时,电视传播具有具体、形象、直观的易受性特点,主要体现在看(画面)、听(声音)、读(字幕)多通道同时感知的综合效应之中。电视在传播过程中其实是对被访者影像化的“笔录”,记录了个人对民间口头文化和事件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是一种口述历史色彩的信息传播。当然,对拍摄过程中受访者的遗忘和虚拟也应引起电视工作者的注意,这些遗忘和虚拟都在根本上有悖于电视传播的真实性原则,容易流于形式上的虚假的“真实”。

20世纪中期拍摄的电影《刘三姐》,把美丽如画的桂林山水与悠扬婉转的壮族民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壮族民歌在世人面 前展露出其妖娆的风采,为世界所瞩目。该影片突破了长期以来广西民歌最主要的口耳传播形式走向通过电子技术传播的大众传承方式,是广西民歌大众传播的一次成功典范。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电影、电视、舞蹈等艺术手段,再现民歌现场活动情况,表达歌唱文化的深沉韵致,表达壮族社会的历史进程。

(三)网络传播。民歌文化借助于网络得到了更为广泛,快速的传播,获得了更多的受众,拥有网络的人无须到图书馆借阅或到书店购买书面文本,可以直接在网上阅读、浏览、收看、试听有关民歌的信息。以电脑终端为基础的网络能够将民歌从书面文本中解放出来,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无限地播散开去,具有以往任何传播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国内有关于民歌的网站不断增多,其中比较正规、内容比较丰富的有中国民歌网(收集全国各地的民歌)、民歌魂平凡民歌网等。广西平果地区嘹歌音乐网站收集了当地有关于嘹歌的信,如嘹歌的起源历史、嘹歌分类、嘹歌内容及形式等。“僚人家园”是一个壮族、布衣族、岱侬族的共同论坛,在这里可以查阅到有关民族文化的最新信息及相关的民族音乐。在这专业性的民歌网站及大量的BBS和MVD上,人们只要开启一台上网的计算机,敲击键盘、移动鼠标就可以通过登录注册或者以游客身份自由登录,自由的出入于各类网页尽情阅读,而超文本更是使读者享有充分阅读的自主权。当读者在感于作品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细节时,他可以留言或发E-MAIL与作者或网主联系,传统媒介那 种单向的输灌方式代之以双向性的沟通。民歌在网络这一虚拟的时空中,实现着快速、及时、超大信息量的传播,并且具有高度的参与性和交流的互动性。1993年开始,在传统的三月三歌节的基础上,广西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广西民歌节,自1999年又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民歌节的成功举办,为广西民歌走向世界搭起一个巨大的平台,也为广西民歌传承事业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在这个平台上,广西民歌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民歌进行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并尝试着把广西民歌与流行音乐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西民歌受传者的层面得以延展,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网络等终端设备的广泛传播,实现了几何级数的跳跃式发展。民歌受众得以从声音、语言、形体等各种因素对广西民歌有了更直观、更全面的了解。

传媒技术的最大进步是从信号的模拟方式快速地向数字方式过渡,这是大势所趋,它将进一步推动多媒体在全球的发展。通过电子传媒技术的传播,改变了民歌过去传承方式的单一性,它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逐步升级过渡到交互式通信系统,让民歌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综上所述,壮族民歌的三种传承各有优势,我们需要深入探索民歌传承的规律和方式,对它过去的情况,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都要进行多维的、客观的分析和思考,才能让民歌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新的活力。要做好壮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工 作,就必须努力探寻一种更适合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陕西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每26卷第4期。

(2)乔建中·中国当代民歌的生态与传承

福建艺术。

(3)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第25卷第4期。

(4)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一期。

(5)赵志安·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2003,(3)。

(6)曾雪飞·从音乐传播的视角思考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A]2006。

(7)叶舒宪·口传文化与书写文化---民族志诗学与人类学的表现危机[A]2001。

(8)卫丽军·原生态民歌:传承与发展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1)。

(9)刘艳梅·简析广西民歌传播的发展进程。

歌海

(10)谢萍·对广西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职校论坛2008,(27)。

(11)白翎·广西黑衣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音乐(季刊)2005,(4)

(12)莫幼政·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成功、遗憾与创新·论中国传统民歌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繁荣

广西青年干部学 院学报

2003

第五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钢琴教育研究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钢琴教育研究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民族音乐文化中凝聚着本民族的情感和灵魂,发挥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能促进学校钢琴教育的优化开展,也能促进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在现代社会得到相应的传承和传播。因此,要提升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视,并从学校钢琴教育入手,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的有效推进,确保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提升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性和人文性,确保民族音乐文化能在现代社会实现良好的传承和传播。

一、新时代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

对新时代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有意识地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的创新,探索全新发展模式的构建,能提高民族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效果,保障民族音乐文化的综合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具体解析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时代价值,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得到体现。

其一,历史研究价值。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文化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构成元素,是在民族特色发展历史中不断发展和形成的,在有序传承和积淀后形成了能展现民族艺术特征的音乐艺术形式,能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等充分地表现出来,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角度进行分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针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研究,能发现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发展历史、民族风土人情等,能将过去发生的事件集中展现出来,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从而展现民族文化气质,提升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二,艺术价值。在民族音乐中往往会涉及到民族发展历史中的一些方言、音乐演唱技巧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使民族音乐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能够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新时期在流行音乐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从学校教育领域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良好的传承和传播,能展现民族音乐文化的时代魅力,在音乐文化的熏陶下深化受众群体的思想认识,构建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使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在学校教育中提升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价值的保护和传承效果。

其三,社会价值。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能产生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特别是在多元文化碰撞和冲击的当今社会,如何在融合多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保持我国民族特色音乐文化传统,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弘扬,成为新时期重点关注的问题。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力量,能有效促进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从而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使各民族团结在一起,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由此能看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传承和传播,能帮助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果,从历史研究、艺术教育和社会建设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真正彰显民族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艺术价值和魅力[1]。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钢琴教育的关系

新时代背景下,要加强对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良好的传承和传播,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提升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效果。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钢琴教育的组织推进存在紧密的联系,在实际开展学校钢琴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能提升学校教育实效,而学校钢琴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也能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传承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要正确解读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钢琴教育的关系,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

(一)钢琴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

在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中,大部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都依靠群众的自觉,由群众组织的音乐群体承担传承任务,主要表现为民间艺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民间艺人阿炳在传承我国传统二胡音乐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作出广泛流传的经典民族音乐作品[2]。但是这种传承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旦民间传承人出现发展困境或者遭受意外,就会导致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陷入困境,直接影响民族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因此,在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为了能突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稳定性,要有意识地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体系中的融合应用,发挥学校钢琴教育的作用,有效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以课程教学活动的方式得到传承和传播,从而促使民族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到良好的发展,进一步增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确保民族音乐文化的长效发展。如此就能进一步提高民族音乐教育传承工作的综合效果,使民族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得到广泛认同,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学校钢琴教育是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有效开发学校钢琴教育的力量能保证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状态。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学校钢琴教育的基础。

在对学校钢琴教育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内容,并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钢琴教育中的合理化渗透,丰富学校钢琴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受到我国高质量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提升钢琴教育的综合质量,使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得到进一步激发,对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进行合理化的培养[3]。在实际组织开展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选用民族钢琴乐曲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能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夯实音乐教育的基础,使学校钢琴教育彰显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征,真正对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进行培养,从而提升学校钢琴教育活动的综合效果。由此能看出,学校钢琴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基础,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校钢琴教学活动对学生群体的多元文化影响力,使学生受到积极向上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确保学校钢琴教育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彰显。

三、学校钢琴教育中有效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措施

在学校钢琴教育体系中,要想促使民族音乐文化良好的传承和传播,在实际工作中就要重点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进行分析,有意识地组织开展传承和发展工作,确保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能取得显著的工作效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彰显民族音乐文化的综合影响力,为新时代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4]。

(一)树立正确理念,优化传承活动。

正确的价值理念能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因此,新时期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进行系统的分析,要结合具体的工作情况,从学校钢琴教育的改革发展入手,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理念,指导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因此,正确处理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促使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向学校教育领域延伸,可有效拓展传承范围,增强学校钢琴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的综合影响力[5]。首先,学校钢琴教育教师要重点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选取合适的切入点促进学校音乐课程教学中对民族精神的合理化渗透,保障学生在学习和欣赏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魅力[6]。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聆听我国经典钢琴乐曲《百鸟朝凤》,在组织学生欣赏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对百鸟和鸣、热情欢快的场景形成初步的认识,感受我国钢琴曲创作方面对传统唢呐音乐艺术的融合,体会中国民间乐曲与西方乐器完美融合的魅力,在纯四、纯五、纯八度和弦中品味装饰音、颤音的融合应用,以钢琴的节奏感和琶音演奏技巧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基础上,还能受到其中意境美的感染和熏陶,对钢琴弹奏技法形成全新的认识,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在乐曲创作过程中对民族特色乐曲赋予新生命的全新艺术表现方式,对乐曲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意义形成深层次感知。其次,在学校钢琴音乐教育改革活动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能有意识地采用现代教育手法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创新进行分析,将民族音乐文化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情况充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7]。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聆听钢琴曲《梅花三弄》,感受我国传统乐曲气韵和意境在钢琴演奏方面所营造出的特殊美感。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在结构方面采用了循环体曲式、四插部、双主题,仍然具有明显的古琴曲特征。但是在乐器演奏方面,受到钢琴音色音域相对较广因素的影响,钢琴改编曲在原曲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形成了钢琴化织体,在保留古琴曲韵味和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以创新的艺术手法展现曲目的艺术性和兼容性,将古琴曲特殊的意境美充分地呈现出来,营造出梅花傲骨、迎寒盛开的动人意境画面。如此,能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钢琴教育体系中得到良好的传承,使音乐文化传承活动能实现系统的推进,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钢琴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

(二)完善音乐教材,创新课程设置。

对学校钢琴教育改革来说,教材改革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实际促进民族音乐文化渗透于学校钢琴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音乐教材作为学校钢琴教学方面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重要载体的作用,按照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求对学校钢琴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并对课程设置进行全方位优化创新,保障教育综合效果[8]。其一,要在教材中丰富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内容,并按照时间顺序和教学主题对曲目进行合理的编排,使教材能体现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特征。其二,要综合分析各民族地区的音乐形式,对教材进行完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形式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使学生能在学习方面领略民族文化的特殊价值和魅力。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组织开展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按照教育需求对民族音乐文化教育课程结构进行完善,尝试设立中华民族音乐发展历史方面的内容,并尝试引入部分音乐理论方面的课程,丰富学生对民族音乐理论知识的储备,提高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要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重点对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进行开发和设计,按照实践教学需求对学生实施积极的引导,确保能为学生学习民族化钢琴音乐艺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以钢琴传承民族音乐为基础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从而显著提升教育组织成效[9]。

(三)壮大师资力量,优化教育质量。

教师是组织开展学校钢琴教育的重要主导力量,在学校钢琴教育中能够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良好传承。因此,在实际推进学校钢琴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为了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就需要从多角度壮大师资力量,为学校钢琴教育的高质量推进提供师资保障。在具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教师实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培训。现阶段,我国师范院校的钢琴教育大多将西方音乐作为教育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足够了解,这就造成他们在毕业后无法有效促进学校钢琴教育中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合理化渗透,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突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点,会影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效果,甚至会引发钢琴教育质量弱化方面的问题。因此,要重点对师范院校的学生和当前在职学校钢琴教师开展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深化他们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主动针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学习和探究,促进教育改革过程中民族音乐文化的合理化渗透,保障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实践中的传承效果[10]。以此强化学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使他们更好地促进学校钢琴教育的改革,促进钢琴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学校钢琴教育活动进行改革,发挥科学技术载体的作用,更好地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整合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学校钢琴教育内容,通过不断地提升学校钢琴教育质量、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保障民族音乐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和传播,为民族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高效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引起高度关注,而构建学校钢琴传承教育体系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的重要路径,现阶段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者针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多元化的探索,极大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向着学校钢琴教育领域延伸,教育效果也显著提升。这些为民族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了创造条件,促使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同时推动学校钢琴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下丰富思想内涵,提升教育质量,对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进行合理化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史昀冉.钢琴教育视域下高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探析[J].戏剧之家,20xx(21):101+103.[2]李希珏.高校钢琴教育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路径[J].当代音乐,20xx(7):34-35.[3]韩雪.关于高校音乐教育文化功能的思考[J].四川戏剧,20xx(6):165-167.[4]尹潇敏.简析高校钢琴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J].戏剧之家,20xx(16):155.[5]曹泓.“思政”视域下美育与高校钢琴教学的融合研究[J].北方音乐,20xx(10):255-256.[6]朱晶婧.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J].北方音乐,20xx(6):103-104.[7]张晶.论广西高校的民族化钢琴教育发展[J].黄河之声,20xx(24):90.[8]闵文.高校钢琴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xx(24):146+153.[9]王雪.高校钢琴教育视角下如何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J].北方音乐,20xx(22):119-120.[10]刘晓秋,李美澄.论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及提升教学有效性对策[J].北方音乐,20xx(22):109+114.作者:杨林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下载壮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壮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音乐在小学传承的途径与手段

    民族音乐在小学传承的途径与手段 一、民族音乐作为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条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课程资源按功能来划分,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

    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

    旅游中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袁崇方 08级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20081640410 摘要:民俗本真就是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真正的文化。民族文化成为旅游资源与民族本身的本真特征......

    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古时的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

    浅谈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浅议溪港乡非遗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国的非遗民间文化遍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非遗民间文化,是在当前的实践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doc

    文 化 产 业 概 论 论 文 浅谈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保护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日趋淡化、不断异化的趋势,这是目前我国传统文化节日......

    东巴文化传承与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宝山乡吾木东巴文化传承与保护情况调研报告一、吾木东巴文化基本情况东巴文化是纳西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优秀代表,2003年荣列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就是......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因此需要把......

    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摘要]: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是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