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壮族口述档案抢救与保护研究(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16:5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文山壮族口述档案抢救与保护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文山壮族口述档案抢救与保护研究》。

第一篇:云南文山壮族口述档案抢救与保护研究

云南文山壮族口述档案抢救与保护研究

摘 要:本文阐述了壮族口述档案的概念及内涵,客观陈述壮族口述档案的现状,揭示抢救与保护壮族口述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针对当前壮族口述档案流失的严峻现状提出相应的抢救与保护对策。

关键词:文山壮族;口述档案 ;价值; 保护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南部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438公里,面积31458平方公里,人口300余万,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州。其中壮族是文山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是云南省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据统计,云南省有壮族120多万,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在其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壮族文化属于前塑性文化,即由享有支配或居主导地位的老者向下一代传授文化。研究与抢救壮族口述档案势在必行。

一、壮族口述档案理论认识

(一)何谓壮族口述档案

“口述档案”这一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出现的,根据《档案术语词典》,口述档案是指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用档案定义的标准,也可以通俗地将其理解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科技文化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有事件当事人或事件亲闻者口述的,以标准方法采集的各种文字、声像形式的历史记录。

陈子丹在《民族档案史料编纂学概要》中指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指各少数民族在没有创造自己本民族文字以前,只能用口头传说的方式去记录发生的万事万物,并通过口耳相传,是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得以时代承袭。这种用固定语言记录下来,并通过言传口授,代代相承的个少数民族史实,就是少数民族口述档案。”①我认为,壮族口述档案是指历代壮族的机关、社会组织、宗教及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用固定语言记录下来,并通过言传口授代代相承,反映壮族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宗教、民情风俗等方面的民族史实,通常为录音、录音逐字记录、照片、摄影等形式。

(二)壮族口述档案的特点

1.来源的特殊性。一是壮族口述档案主要来源于壮族地区的地方政权机构;二是来源于宗教、寺院、庄园、部落等组织;三是来源于掌握壮族历史演变、民族风俗等的知识分子;四是来源于散落民间的文学艺术、民族医药、伦理道德等。

2.分布的分散性。我国少数民族居住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壮族口述档案的分布既有普遍性又有专项性。文山州各地都分布着壮族,但是壮族又集中生活在某一小范围内,这就使得全州各地都有壮族口述档案,但是主要集中在某一区域。此外,壮族口述档案主要集中于壮族工作的专门部门。

3.内容的多元性。壮族口述档案的内容异彩纷呈、独具特色,其内容涉及壮族演变、迁徙发展、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医术医药、天文历法、文学艺术、边务军事等,内容涵盖民族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

4.管理的科学性。壮族口述档案多为录音、摄影、拍照,其载体多为磁带、光盘、照片,①陈子丹.民族档案史料编纂学概要[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9:27-28.这些磁性材料、感光材料,其保管不能等同于纸质材料,有着特殊的保管要求,要对其实行科学管理。

(三)壮族口述档案的内容

1.口述历史档案。壮族巫师、师公及民间艺人掌握的关于壮族社会发展的口碑档案,其内容涉及壮族演变、发展、壮族迁徙、政权设置、家族源流、官员任职、婚嫁配偶及社会生产生活活动。

2.口述宗教档案。壮族民间宗教是多神崇拜,没有固定的信仰组织,没有专职的宗教祭师,没有固定的信仰活动场所,也没有完整的信仰体系。口述宗教档案及壮族在占卜、祭祀等活动中形成的记录材料。

3.口述文学艺术档案。记载壮族民间故事、神话、音乐、歌谣。壮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多为即兴创作,传统档案难以还原壮族文艺的真实面貌。口述文学艺术档案即记载壮族音乐、舞蹈、工艺、美术、雕刻、绘画、染织、服饰等的口述档案。

4.口述民族科技档案。记载天文历法、农田技术、医学医药、手工业技术等的档案。壮族农业多为稻作农业,农田技术丰富又符合实际,壮族医学医药、壮锦(刺绣和纺织)都是壮族的奇葩,记载壮族科技档案有现实意义。

5.口述民俗档案。在生产、婚丧、节日等活动中形成。壮族是一个民俗节日丰富的民族,几乎月月有节过,“祭龙节”、“花饭节”是其典型的节日。婚丧嫁娶也有特定的仪式和即兴创作的歌曲。

6.口述伦理档案。壮族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特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禁忌,师公、巫师、长者多将应遵守的条律、待人接物之礼、祖宗的教诲训言等伦理道德融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给下一代,其内容涉及壮族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

7.口述军事档案。记载壮族人民抗击侵略、保卫边疆斗争的档案史实。壮族人民为辛亥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1908年以黄明堂为总指挥发动了云南河口起义,文山州南部与越南接壤,通过回忆录和采访老人可以增加自卫反击战的档案史料。

二、抢救与保护壮族口述档案现状及价值

(一)抢救与保护壮族口述档案现状

2010年7月20日,由中国国家档案局与新加坡国家档案馆联合举办,云南省档案局承办的“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培训班”在昆明开班。2010年3月,国家档案局批准将云南省作为开展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试点地区,云南省将充分借鉴新加坡口述历史档案猜忌的经验和方法,在2010年和2011年开展阿昌族、布朗族、独龙族、拉祜族等4个独有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抢救保护试点工作,并逐步建立以云南15个独有少数民族为重点,涵盖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体系,探索中国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抢救与保护的方法与途径,促进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1.抢救与保护壮族口述档案成绩可喜。文山州档案局从1993年10月开始组织力量,对壮族土支系民族的口述档案史料进行收集,取得可喜的成果。组织收录了反映壮族土支系民族的来源、生产生活、婚丧喜事、风俗习惯等录音磁带45盘。其主要内容有《古歌》、《来源歌》、《酒席歌》、《分别歌》、《送祝米歌》、《丧事歌》、《情歌》等20多首诗歌。拍了500多张展现壮族土支系人民生产劳动、举行婚礼、节日活动的生动照片。除此之外,还按传统习俗较完整地录摄了壮族土支系婚礼电视专题片,先后编辑出15分钟、45分钟两种版本。

2.抢救与保护壮族口述档案刻不容缓。由于受文字的限制,有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历史,如民族迁徙、建寨史、民族战争、民族村规民约等,没有文字记录,而是时代口碑,以

言传身教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后经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整理的文字材料,史料价值大的,也应视为档案保存。

(1)无文字记载的壮族档案亟需抢救。壮族人民早在南宋时期就利用汉字偏旁、部首创造了“方块壮字”,俗称“土俗字”,但未发展成为统一的、广泛使用的壮族文字。1955年党和人民政府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正式在壮族地区推行,但这只是广播用而已,尚未普及。壮族的来源、历史演变、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医学医药、伦理道德等,长期以来都是靠口语传授的方式流传。

(2).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现代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给壮文化带来巨大冲击。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习俗、思维方式都在不断改变,饮食、信仰、居住、娱乐方式和恋爱婚姻习俗都发生了变化,很多歌谣、音乐、舞蹈也因为商业化的影响而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受外来文化和汉文化的冲击,很多少数民族不穿自己的民族服饰、不讲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很多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正在逐渐消失。

(3).壮族文化濒临灭亡。据了解,现今各少数民族30岁以下的青壮年和少年儿童,绝大多数已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不穿戴本民族服饰,不懂本民族的历史。加之,现在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他们不讲本民族的语言、不唱本民族的歌谣、不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再过几代人,这些优秀灿烂的文化将随时代消失。更严重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各少数民族的来源、历史演变等情况的老人也越来越少了。照此下去,不要多长时间,多则50年、少则30年,州内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医药医学等将在社会上消失。

(4).“活档案”即将逝去。壮族的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壮歌为主。在民俗活动,如婚丧嫁娶、亲友聚会、民间传统节日、祭祀等活动中形成的歌舞只能靠历代人口耳相传。令人痛心的是,民间文化的传人——老艺人、歌手、匠师、乐师、舞者、故事家、民俗传人、民族医师等相继去世,很多经典文化和重要民族科技无法传承。

(5).口述档案建档意识不强。口述档案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只有短短二十多年时间,目前尚处于档案学和档案工作的边缘;目前,学术界对口述档案的原始性和凭证性尚有争议,这两个原因或多或少降低了档案馆建立口述档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此外,从总体来看,我国口述档案主要是为“中心”工作服务,口述档案多来自民间,壮族口述档案更是反映民间壮族的大众文化,过于“平民化”。在收集档案时,档案馆往往接收文书档案,对少数民族档案尤其是口述档案未引起足够重视。这些都都是档案馆为建立口述档案的原因。

(6).口述档案建档缺乏组织保障和必要的人财物支持。我国口述档案的建档缺少组织的保障,文山州对壮族土支系口述档案的收集如果没有州委书记戴光禄的牵头,没有财政局、电视台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单凭档案馆的力量是不足以建立壮族口述档案的。另外,其经费除了争取国家财政拨款外,还号召壮族土支系的干部群众捐资,请求州县企事业单位给予赞助。收集口述档案往往通过录音、录像、拍照等方式,这对拍摄技术和拍摄环境都有很高要求,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最好是懂少数民族文字和语言的专业人员收集,这更增加了档案馆建立口述档案对人、财、物的需求。

(二)壮族口述档案的价值

1.民族资源深邃。壮族口述档案反映了壮族的形成、演变、发展、迁徙等,通过口述档案研究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以及挖掘壮族优秀传统有重要价值,是极其宝贵的民族资源。

①①杨中一.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及其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18.2.文化资源独特。壮族在日常生活中的宗教祭祀、婚丧嫁娶的仪式、歌舞,在生产活动中即兴创作的歌谣,以及壮族的服饰、民俗、绘画、建筑都是重要的民族文化历史遗产,壮族口述档案对繁荣民族文化研究壮族精神文明有重要价值。

3.科学资源翔实。壮族口述档案涵盖壮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壮族生活中农业生产、刺绣与纺织、石刻与雕塑、医药医学,都富含科技因素,尤其是医药医学,是我国民族医学中一科灿烂的明珠,壮族口述档案科学资源丰富。

4.国防资源丰富。文山州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东北部与广西相接,南部与越南接壤,壮族是文山州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壮族在包围边防、捍卫我国主权、抗拒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过巨大贡献,其口述档案富含国防资源。

三、抢救与保护壮族口述档案的意义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抢救与保护壮族口述档案意义非凡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一为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为表演艺术;三为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四为有关自然结合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为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这些历史和文化大多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流传。如壮语、音乐、歌谣、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演变,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的已经失传,有的濒临灭绝。若不及时抢救,加以保护,我们宝贵的民族文化就会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失。

(二)弥补民族文献之不足,丰富档案馆藏,壮族口述档案作用不容小觑

一方面,壮族口述档案内容横贯了了自然、社会、人文,反映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档案馆收藏的档案多为文书档案,且多为纸质档案,口述档案内容丰富,且多为声像档案,抢救和保护壮族口述档案对改善以纸质档案为主的馆藏有重要作用。口述档案可以弥补文字、图像在表达和记述壮族文化传统的缺憾和不足,完整地再现壮族文化与传统的原貌。

(三)弥补历史空白、促进史学研究,壮族口述档案显身手

历史文献多记载政权设置等大事记,对民族记载所记不多。开展壮族口述档案工作可提供较为准确的民族文献资料,填补历史的空白。壮族丰富多彩和独具特色的语言、音乐、文学、艺术、习俗、逸闻轶事等民族遗产多散存在民间,而这些遗产大部分没有记载,多存在民间艺人脑中,加之口述档案工作开展较晚,民间艺人多已年迈,对于这种“活动案”,若不及时抢救与保护,损失更为惨重。

(四)研究民族问题、编写地方志,壮族口述档案提供可靠材料

一方面通过壮族口述档案,可以更好地研究壮族的来源、演变、发展、迁徙,了解其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民族特征、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更好地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另一方面,壮族是文山州的主要民族之一,壮族口述档案内容涉及壮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口述档案多为实地摄影和当事人对事件的真实回顾,具有真实性,能反映事件的原貌。收集、征集、编纂、研究其口述档案,可为编写地方志提供可靠材料。

(五)发展文山州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壮族口述档案是必要条件

壮族人口占文山州总人口的30.1%,对州内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做出过重要贡献,口述档案中关于农业、三七种植等技术将促进经济发展,纷呈异彩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歌谣舞蹈、石刻雕塑将不断羽冀州内文化,促进教育发展。壮族医学、医药是民族医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研究壮族医药医学档案将使这一明珠继续绽放光彩。

(六)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社会休闲,壮族口述档案提供生动素材

马惠娣在翻译《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的前言中说:“不言而喻,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

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休闲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通过展览壮族发展演变、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歌舞音乐、医药医学的照片,播放口述档案精彩生动的视频,可促进社会休闲,实现资源共享。

四、如何抢救与保护壮族口述档案

(一)转变观念,增强对壮族口述档案建档意识

正如前文所述,档案馆收集壮族口述档案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档案学一直社会科学的边缘地位,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的实施,档案工作更不受重视,口述档案又处于档案学和档案工作的边缘位置。“送走一位老人,等于送走一段历史”,“遗忘历史就是背叛”。在当前的网络环境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更要转变观念,增强对口述档案的建档意识。

(二)积极响应政策,组织专业人员收集口述档案

今年3月,国家档案局批准将云南省作为开展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试点地区。云南省将逐步建立以云南15个独有少数民族为重点,涵盖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体系,探索中国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抢救与保护的方法与途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民族优势,地方档案馆应在政策支持下,组织专业人员,档案人员和技术人员,最好有懂壮语和壮族文化的民族档案人员共同参与,收集壮族口述档案。

(三)抢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

抢救与保护壮族口述档案,应始终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有的民间手艺,如壮锦已濒临失传,若不及时抢救,很有可能子孙后代就难以沿袭壮锦文化。对这些手艺,要及时抢救并妥善保存,以便今后研究使用。口述档案载体多为磁盘、光盘、照片等磁性材料和感光材料,其保管不同于一般的纸质档案,要采取科学管理。

(四)给予适当的人、财、物及政策支持

抢救与保护壮族口述档案,需要专业的档案人员。此外,建立口述档案,多为录音、录像,需要专门的器材,在录制过程中,需要确定最近地点,以及调整到最佳音质,这就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有了人、物,还需要政策和财力支持,有了充足的经费,一切抢救和保护活动才得以正常运行。

(五)加大收集力度,明确归档范围。

壮族居住分散,许多故事、传说、逸闻轶事都散存在民间,这需要档案馆加大收集力度,组织专业人员到民间进行采访、录音、摄影,加大收集力度。另外,由地方政府和几个部门联合举办的少数民族活动,比如少数民族运动会、民族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民族交流会、民族节日庆祝活动等,各相关部门都会形成档案,这些档案应当按归档途径加以归档。

参考文献:

[1] 玉时阶.壮族民间宗教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2] 罗茂斌.档案保护技术学[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3] 杨中一.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及其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4] 陈子丹.民族档案史料编纂学概要[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9.[5] 吕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口述档案[J].甘肃社会科学, 2008(3).[6] 杜青.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培训班在昆举办[J].云南档案, 2010(8).[7] 王治能.口述档案:档案工作的新领域——我们的做法和体会[J].中国档案, 1995(4).[8] 李文鹏.开展口述档案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J].架阁库文丛,2006(7).[9] 马俊,古玉艳.口述档案初探[J].黑龙江档案, 2006(6).[10] 陈子丹,周知勇.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浅论[J].云南档案, 2004(2).[11] 黄琴,华林,侯明昌.论亟待保护抢救的云南民间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 [J].档案学通讯2009(1).[12] 李南星.谈口述档案与抢救“活档案”[J].档案学通讯,1998(1).[13] 赵局建,康蠡.我国口述档案研究综述[J].兰台世界,2010(10).[14] 陈建东.云南省被国家档案局确定为保护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试点地区[J].兰台世界,2010(4).[15] 刘扬,归吉官.再论口述档案[J].档案管理,2010(3).[16] 尹敬媛.口述档案同期录音的特点及方法研究[J].中国档案,2009(3).[17] 李玉平.关于口述历史在地方志工作中的运用[J].广西地方志,2009 6).[18] 欧阳婷婷.云南民族文化——壮族.云南电业[J].(2009)(7).[19] 黄志洪.口述档案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J].北京档案, 2010(2).[20] 王晓景.对黔东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思考[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3).[21] 魏瑚.我国口述档案建档现状及思考[J].浙江档案, 2006(9).[22]卞昭.口述档案的存在价值及其构建[J].兰台世界, 2010(20).

第二篇: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

2009年05月21日

在我国各级国家档案馆保存的珍贵档案中,国家重点档案有1200万卷。这些重点档案时间跨度长达近1300余年,是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真实记录,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档案形成年代久远、载体形态各异、保护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种种原因,一些国家重点档案不同程度地存在破损、纸张酸化、字迹褪变等现象。做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并使之传承后世,是各级档案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各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档案部门的共同努力,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经费数量不断增加。党和国家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央财政开始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经费投入从过去的每年40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十五”期间又增加到每年1200万元。“九五”、“十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补助费达7800万元,地方财政用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经费与此大体相当。这些经费使694万卷国家重点档案得到及时的抢救和保护,占应抢救档案总数的57.8%。进入“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达到每年9000万元,计划用十年时间完成现有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任务。此外,一些地方的档案部门也争取到一些专项经费用于本地区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如,四川省财政2004年、2005年两次拨专款540万元用于清代巴县档案的抢救。陕西省从1995年开始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内蒙古自治区从2001年开始,每年拨专款90万元用于档案抢救、100万元用于档案保护。吉林省专门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领导小组,“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档案抢救费,档案保护费明确为1.5元/卷等。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是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不断规范。为明确全国重点档案的范围、标准,以及重点档案抢救补助经费的使用范围,推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早在1987年,国家档案局、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的通知》。随着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的发展,财政部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抢救经费数量的不断增加,财政部与国家档案局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对《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进行了两次修订,这对于推进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工作,规范和加强对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适应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新形势,促进“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的发展,经财政部批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项目得以设立。随后,财政部会同国家档案局在原《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着手制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经与财政部教科文司多次讨论、修改后,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发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征求意见。国家档案局和财政部还共同组织召开了部分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档案部门和财政部门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2006年6月正式下发了《国家重点档

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该《办法》将过去的“全国重点档案”改为“国家重点档案”,这不只是名称、名词上的变化,而是工作思路的变革;在《办法》中还体现了“绩效考评”、“以奖代补”等财政支出制度改革的原则要求;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保护的内涵、范围,抢救和保护费的支出等做了进一步的界定。从“抢救”到“抢救和保护”虽然仅仅几字之差,却体现出工作方向和工作内涵的巨大变化。这一《办法》的出台,将使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更加规范有序的进行。

一些地方档案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也出台了本地区加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具体措施。如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档案局联合下发了《山西省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档案局联合印发了《山东省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细则》,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局联合印发了《河南省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细则》,云南省专门成立了档案抢救中心,陕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中,对本地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又提出了具体要求等等。

三是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工作理念不断创新。抢救是保护档案的手段之一,把已抢救的档案保护好并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寿命是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的根本目的。各级档案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在组织开展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和尝试加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的创新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国家档案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国家重点档案在抢救补助费中优先支持。二是在副省级以上国家档案馆建立特藏室。特藏室建设从2001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提出到2004年正式推广以来,全国部分副省级以上国家档案馆已开展了此项工作,一些馆藏量大,国家重点档案多的市级档案馆也做了尝试,他们对入选《中国档案遗产名录》和特藏室的国家重点档案实施了特殊的保管条件,并制作仿真复制件代替原件对外提供利用。三是加大档案馆馆舍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力度,增加必要的档案保护设施、设备,这是改善档案保护条件,避免边抢救,边破损的现象发生的根本所在。

四是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项目申报和审核工作不断细化。项目申请采取逐级申报的制度。按照《办法》的规定,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作为申报单位,填写《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项目申报书》,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后按程序逐级上报;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本地区所申报项目进行汇总审核并经省级财政部门同意上报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局对各省项目推荐报送的项目进行汇总审核和筛选,提出初步意见送财政部,再由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委托有关方面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共同下达补助项目预算,以使项目评审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此外,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还共同组织研发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搞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档案保护”,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再次说明了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国家档案馆要以此为契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要求,做好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第一,切实提高对实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建立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经费制度,加强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的保护工作,是《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做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对于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更好地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档案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档案部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替未来着想的高度,认真做好本地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规划,按照濒危优先的原则,突出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重点;加强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绩效考评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上报项目的审

核力度;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的支持,落实好地方经费投入,加强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的管理,管好、用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深刻领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2006年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国家重点档案的范围、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内容、经费分配使用原则、申请中央财政补助经费的数额、《申报书》上报程序等做了明确规定。各级档案部门要严格按照《办法》的规定时间及时向财政部、国家档案局报送相关材料。

第三,规范填写《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项目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申报书》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项目名称科学、合理,持续项目应注明抢救或保护档案的数量;档案的抢救和保护数量统一以“卷”为计量单位,对以“件”为单位的国家重点档案按每十件折合为一卷计算;征集档案项目应有明确的线索和具体量化方案;未申请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不出现在《申报书》中;每个申报单位的抢救和保护项目以流水号顺序排列等。

做好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是档案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各级财政部门投入力度的加大,经过各级档案部门的扎实工作,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一定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更大的进展。

第三篇:壮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壮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它独有的壮族民族音乐是中国少少民族音乐的一个奇葩。壮族音乐丰富多彩,源于生活,自古传唱,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撞击,壮族音乐作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它的保护与传承遭受到时代的挑战。

关键字:壮族民族音乐保护传承

正文

壮族音乐的背景 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它有着深厚的民歌传统。“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歇。”可见山歌已成为壮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壮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俗称“歌圩”。所谓歌圩,意思是野外坡地的集会。壮族的民歌不仅形式多样,体裁多种,而且韵律结构也非常独特,主要有欢、加、西、比、沦五种形式,还有勒脚歌和排歌等。原有祈天乐神和择偶婚配两种活动形式。近代以男女青年交游嬉戏、演唱情歌或盘歌以唱为主,以春节、中元节(即元宵节)、中秋节最盛,往往聚之千百人,歌声通宵达旦,乃至数昼夜。壮族音乐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5种。其中,壮族民歌最为丰富,并对其他音乐体裁有深远影响。

广西的壮族人民都是十分热爱音乐与歌唱的,所唱的民族歌曲多源于生活,丰富多彩。壮族民歌反映了其民族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是其民族特质之一。它曾是壮族生活世界中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壮族婚姻、宗教、信仰、知识、道德、文学、艺术、审美、风俗习惯等多元文化的综合体现,其发展、变迁与壮族文化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广西的民族音乐不同于北方的粗犷,江南水乡的娇柔,而是非常的憨甜。由于广西位属于国土西南,这里的人们不同于大城市般的时尚光鲜,而是十分质朴憨厚。也因此,广西的民族歌曲都带有一份朴实的味道,如原汁原味反映壮族人民生活的民歌《壮乡特色》、《尝新酒》等。广西的姑娘们小巧甜美,唱的歌也是让人感觉心里甜甜的,如反映彝家姑娘赶圩时欢乐情景的广西民歌《赶圩归来阿哩哩》等。刘三姐是广西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人物,但是广西的民族音乐并不等同于只有一个刘三姐。广西的民族歌曲有着自己的特色,反映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壮族族音乐的特点

壮族民歌有真挚自然、清新流畅的民族特色,这集中体现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壮族人人能歌善舞,除平时以唱歌自娱自乐之外,还有固定的“歌圩”,这是壮族民间聚会的对歌习俗。各地日期不一,多在农闲及春节、中秋、清明等节日举行。地点多在山林坡地。届时男女老少盛装赴会,少者数百人,多者上万人。以青年男女对唱山歌为主,并有抛彩球、碰彩蛋、放花炮,同时举办物资交流大会。一般是即兴而唱,内容十分广泛,除情歌外,还有盘歌、农事歌、说古论今歌等,均属壮族民歌范畴。其曲调旋律真挚自然、清新流畅。男女青年在对唱中如果情投意合,则可退出歌圩,另约相会。这种对歌的仪式、歌词内容、曲调特点,在壮族歌剧《刘三姐》中均有集中展现。

壮族的民歌中最具特色的是山歌,一般有独唱、重唱、对唱以及合唱这几种形式。壮族山歌又有“欢”、“比”、“诗”等称谓。具有男女交往、义际、择偶、恋爱等功能。壮族青年男女常用山歌来倾诉相恋之情,选择意中之人。例如壮族山歌《千年不烂记心间》,男声唱:“月亮光在天边(咧),想妹(咧)一年又一年;铜打肝肠都想断(咧),默打眼睛也望穿。”女声唱:“星星眨眼泪涟涟(咧),想哥(咧)一年又一年;喝茶连杯吞下泪(咧),千年不烂记心间。”

合唱以二声部为主,民间称作“双声”、“双调”、“高低声”、“上下声”、“么母声”等。一般来说,第一声部是主旋律,第二声部是由第一声部派生的旋律,称为“分支声部”。每个乐句基本上是同音起落,节奏与骨干音均相同。中间不同的部分,两声部之间形成二度、三度、四度或五度的和声关系,属于支声型多声结构。壮族多声部民歌的代表曲目有:《很久没有见到你》、《日落西山刚过岗》、《长工苦》等。

壮族民族音乐的阻滞

当代的广西青少年朋友多偏向于听流行音乐及外国音乐,无形中,使广西的民族音乐的推广受到一定范围内的限制。一方面,流行音乐多是为符合当今青少年心理而量身创作的曲子,非常容易被青少年朋友所接受。流行音乐反映的是当今最为时尚的、超前的、为青少年们所关注的主题,例如爱情、友情、工作、生活、星球、生命等等„„融入这些主题的音乐使青少年朋友们觉得非常的亲切,似乎就是在传递着自己的故事。另一方面,流行歌曲的旋律多为节奏感较强或韵律感较为明显的曲子,容易使听者跟上乐曲的节拍及情感,更快被乐曲所吸引。外国音乐有轻音乐类、摇滚类、抒情类、重金属类等等,外国音乐的多类型多元素化也使得许多原本喜欢民族音乐的听众转而选择听外国音乐。

山歌传承手段、形式多样化,使歌圩的诱惑力减弱或变味。如今歌圩不是传承山歌文化的唯一场所,因而失去了歌圩原有的诱惑力,有的甚至出现了变味。有些地方因交通不便变成无圩无歌,有些地方以喝酒会友为主变成有圩无歌;有些地方是有歌有圩,但多以歌赛的形式带动群众性的聚唱活动,吸引力不强;有些地方圩正歌好,这类歌圩主要是有民间得力人士大力挖掘歌圩本色资源,极力恢复歌圩原有面貌而形成的。这些歌圩不仅有歌有圩,而且比较完整的展现了本地壮族的传统事象,但此类歌圩目前只占少数。从以上统计表看,目前仍盛行或半盛行的歌圩有207个,占59.3%,已经停办或濒临消失的有143个,占40.7%。

民间文艺传人的缺失,使壮族歌圩难以回归本色。由于打工潮的影响,壮乡大量的年轻人出去打工,广大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山歌无人唱,歌师无处传。过去歌圩场上稍微识字的人几乎每人手都会有一本书或数本用古壮字抄写的歌书。后来歌圩被当作封资修的产物禁止,歌书已残缺不全,使得人们没歌可唱。许多作为学歌、唱歌、编歌的山歌传习馆已不复存在。歌圩逐渐恢复后,由于许多优秀的老歌手和壮族民间文艺的传承人逐渐逝去,许多歌圩文化慢慢地从全民性转变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许多优秀的作品消失在茫茫的旷野间。

还有老一代山歌手相继去世,年轻人不乐于传唱山歌,山歌人才出现断层。以老带新合对新一代歌手的系统培训,很缺乏,新一代山歌手基本上不完全掌握壮族山歌的精髓。而且对于山歌文化的传承一直缺乏经费的投入。对于不同风格山歌的录音,录像,刊印等没有经费支持。

鉴于各种原因,目前部分地区山歌无人挖掘,整理和研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淡化,壮族山歌在一些地方已濒临失传。当前,对传承,保护和推广壮族音乐十分紧迫。壮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面对新环境下的机遇挑战及阻碍,广西的民族音乐想要得到继续的稳定的传承及发展,不仅需要利用好广西的政府所提供的民歌节的机会去展现广西民族音乐独有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对我们广西的民族音乐目前存在的问题给予认识,对许多不再适合当今时代主题的民族音乐予以革新,给其注入新的活力。

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壮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环境。政府组织与群众自发相结合,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力营造壮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氛围,为壮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服务。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在组织文化活动上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通过建设壮族音乐博物馆,著作书籍,成立歌协会,举办歌唱比赛,组织一个壮族歌圩专题论坛,开办一个专题栏目,办好山歌手培训班,创建壮族民俗文化专业学科等传承和发展壮族音乐文化,让大众所知闻乐道。同时,树立创新意识,从形式和内容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使其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创新体裁,打造壮族音乐文化品牌,加强壮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壮族人民的对壮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意识,的觉醒,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科技,积极掌握现代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正确理解和把握全球化趋势,这些都是是壮族民歌求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新的生长点与发展平台的必要举措,同时学术界的理论指导、政府的积极扶持,也是其当下境遇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期待着壮族民歌在新时代里展示出更美丽的身姿,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传承和发展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调研报告—— 崇左政协网

2.http://wenku.baidu.com——百度文库

3.http:///relevant/34466019_more.shtml

4.http://baike.baidu.com/view/1962015.htm——壮族音乐

第四篇:铜陵县档案局2008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总结

铜陵县档案局2008年国家重点档案

抢救和保护工作总结

抢救和保护国家重点档案,是促进档案事业发展、为党和国家积累宝贵财富、增强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一项重要举措。2008年,我局认真依照财教[2009]38号文件精神,积极做好项目申报、拟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规划,对县馆馆藏的国家重点档案采取修复、复印、修裱、去污、建立特藏室等方式,加大对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延长了档案的保存寿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现将铜陵

县档案局2008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努力改善保管条件

铜陵县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6月,是铜陵地区唯一一所县级综合性国家档案馆。至2008年底,县馆保管着铜陵县明代至今各类档案119638

卷(件),资料近1万余册,其中国家重点档案721卷。

2008年,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档案抢救保护工作,确立专人负责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的组织实施,同时确定专人负责项目申报工作,并

制定了2008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计划。

二、专款专用,确保各项抢救和保护工作措施及时到位

在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资金项目的同时,我局也及时向县政府报告,要求政府给予配套资金。在2008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下达后,我局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有力地推动了馆藏国家重

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延长了档案的保存寿命。

一是实行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责任制。建立以局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局长为直接责任人、相关股室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制。并把此项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局目标管理考核和干部评先评优的一项

重要内容。

二是征集了6卷民国2年和19卷民国34年查氏宗谱 2137页。三是对30卷民国时期档案进行了修裱、去污、复印等处理。四是对民国历史档案20卷进行了修表、去污、复印、数字化处理。五是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制定了2008县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计划,对馆藏重点档案进行清点、摸底,详细掌握馆藏国家重点档案的数量和破损情况。并拟定不同的抢救和保护措施。2008年,组织单位职工赴外地参观学习培训并掌握档案抢救、保护和修复知识技术,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抢救和保护工作的稳步开展。

六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为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在我局举办的县直、乡镇、村档案业务培训班,全县档案年检中,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列入其一项重要内容,广泛宣传此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为下一步征集散存于有关部门和个人手中的重点档案奠定了坚实的舆论氛围。

第五篇:2018云南文山遴选材料分析题:城市发展与人才发展

wenshan.offcn.com

2018云南文山遴选材料分析题:城市发展与人才发展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小编会及时公布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背景链接

自2017年以来,一场不见硝烟的人才争夺战,在二三线城市间大面积爆发,西安、武汉、长沙、南京等城市,纷纷抛出诱人的“政策红包”:宽松落户、就业创业激励、优惠住房政策„„这些人才政策,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可以预见,中国各地面向全球招揽人才的态势将一直持续下去。

2018年5月16日,天津出台“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在津无工作、无房、无社保,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全日制高校毕业本科生可“零门槛”直接落户。

2018年5月24日,四川“高调”进入人才争夺“战场”。当天的四川人才新政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两个重要文件:《关于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加快建设高端人才汇聚高地的实施意见》《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实施办法》。

“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18年3月26日,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举行。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要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进行大刀阔斧的人才政策改革,形成对全球高峰人才的“磁吸效应”,打造“人才梦之队”。

3月21日,北京市政府网站发布了《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根据自身“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北京市重点招揽“千人计划”和“海聚工程”的中国籍入选专家,文化创意人才、体育人才、国际交往的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等。

近年来,二线城市纷纷制定发展规划,大都以金融业、科技产业、信息技术、游戏娱乐业等为主,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每年全国毕业的数百万大学生,恰就满足这些条件,则成为各地“抢人大战”的主要目标。

中公解读 [权威论述] 全社会都要关心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习近平

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

[原因分析]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wenshan.offcn.com

从人才的自然流动看,“新一线”对人才的吸力逐年递增,这里面有大城市发展空间日趋饱和,在户籍、人才政策等方面限制越来越严格的原因,但如果把眼光放长远,这合乎城市发展规律的过程。改革开放近40年,城市迫于人口压力转向自发性“淘汰”,城市群从中心向周边辐射,人力和资源呈阶梯式分布,本身即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况且就人才竞争而言,也得符合竞争法则,如高校毕业生的绝对体量还在逐年递增,大城市未必都能容纳得下;而扩招带来人才结构变化,很多毕业生与大城市产业已不甚合拍,选择离开无所谓“逃离”,而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从就业政策看,二线城市开启的“抢人大战”,就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聚焦于大学毕业生群体,各地纷纷推出“先落户后就业”、“落户零门槛,还有租房补贴”、“创业补贴”等政策,以吸引毕业生人才流入本地。标志着城市步入高维竞争,从拼产业、拼招商、拼优惠政策跨入到拼人才的阶段,而且是毕业生为主体的高端人才。说明二线城市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制造业让位于服务业、新兴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也由农民工转为大学生。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农民工总量出现负增长,传统产业也因经济增长趋缓,企业效益下滑,难以承受越来越高的人工成本。“三低三高”发展模式步入困境,产业结构急需转型升级,新经济、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呈现出强大的增长势头,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高学历、高收入、高技术等将成为主流趋势。

[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原动力。现在经济环境变动迅速,资本、原料、一般劳动力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整慢慢的减弱,相对的,高技术人才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人才资源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学习更好的技术,制造更好的产品,掌握更好的管理方法。所有的新观点、新产品、新技术都根源于人才,根源于有知识、有能力、积极进行创新和变革的人。

人才是城市创新扩散的主力军。创新的扩散的基本途径是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而这种推广是以高素质人才为媒介的。要发挥中心城市创新的辐射作用,就必须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在将城市创新成果推广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对策

人才引进不仅要“筑巢引凤”还要“引凤筑巢”。

一方面要先做好以设施建设和条件为主的硬件环境,因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关键是创优人才发展环境,通过“筑巢引凤”,研究制定落实好人才政策,形成一个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成为国内外优秀人才向往和集聚的“磁场”,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

另一方面,更要善于创造机制等软条件。要在培育创业软环境,在平等竞争、法律意识、重视智力上加强制度建设、规则建设、公平透明的市场秩序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而且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wenshan.offcn.com

要让建设成果实实在在“落地”,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浓厚的创新氛围和空气,最终达到引凤筑巢的境界。

此外,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本地的产业特点优势和产业规划布局实行精准引进,将人才和产业项目捆绑,聚焦当地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扶持的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引进,量身打造人才支撑队伍,真正实现引为所用、用当其时、人尽其才,以人才结构优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1.人才引进要“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并举 2.提质筑巢 活力引凤 [精彩开头示例] 1.“尚贤者,政之本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选贤任能、群贤毕至,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是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选人用人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执政理念与政治智慧,更是推动事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2.“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 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如果不能源源不尽的培养人才,国家社会都不会进步。在当前的形式下,当今社会在不断高速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养人才。

[精彩结尾示例] “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只要让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空气充盈整个社会空间,我们就一定能引导人才汇集成奔流的江海,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备注:以上材料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城市竞争直接表现为“抢人大战”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王庆峰 原标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原标题:给人才最好的时代舞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李浩燃 原标题:抢人大战”折射城市步入高维竞争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江德斌 原标题:城市抢人大战折射创新发展新内涵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李宇嘉:

原标题:人才引进要“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并举 来源:网络投稿 作者:雨子墨

更多文山公考遴选招聘考试信息关注文山中公教育信息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下载云南文山壮族口述档案抢救与保护研究(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文山壮族口述档案抢救与保护研究(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通县档案局关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征集保护项目实施情况总结(5篇)

    大通县档案局关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 征集保护项目实施情况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根据《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的通知》要求,我县积极申报了国家重点......

    档案保护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档案保护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以十二木卡姆艺术档案为例 成都市兴蓉集团有限公司张臣伟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木卡姆”原为阿拉伯语,意思是“地点”、“地位”、“......

    规划修编与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规划修编与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内容的制度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农田保护经历了以下阶段: 1.1995年《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颁布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基本农田规划编制......

    云南跨境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

    云南跨境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 Study on Transnational Nationality Problems and State Safety in Yunnan 原载: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昆明)2002年04期,第78~84页 课题......

    档案保护的管理策略与技术措施

    档案保护的管理策略与技术措施 档案保护和档案资源、档案利用共同构成了三大体系,国家中央政府首次正式提出了档案保护安全体系建设。 档案保护是利国利民的一项大事业,国家中......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优秀范文5篇)

    云南热带雨林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关键词:热带雨林西双版纳 旅游地质资源 开发和保护 摘要: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老挝、越南、缅甸等国家接壤,面积为39.12万平方公里,......

    古镇旅游规划与保护研究专题

    在古城镇开发中如何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以湖南靖州渠阳古城为例 靖州,全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地处湘西南的一个神秘地方,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沉淀,“八邦会靖”的繁荣,如今......

    凤凰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凤凰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部,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它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历史人文景观和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成为全国第 101 座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