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档案利用中的公民隐私权保护研究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1:5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婚姻档案利用中的公民隐私权保护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婚姻档案利用中的公民隐私权保护研究》。

第一篇:婚姻档案利用中的公民隐私权保护研究

婚姻档案利用中的公民隐私权保护研究

摘要:随着公民档案意识的提高,婚姻档案渐渐在公民的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婚姻档案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公民的隐私权,本文通过多个案例,揭示婚姻档案利用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如婚姻档案隐私权归属问题、利用中的查询主体与隐私权的关系、利用中公民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婚姻档案利用;隐私权;保护 我国婚姻档案利用与保护公民隐私权所产生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各类档案法律法规中虽然都有条款间接表明公民的隐私权应该在档案的利用过程中得到保护,但在实际利用工作中,还是会产生很多问题。在这里笔者认为婚姻档案在利用工作中与公民隐私权保护可能产生三方面的矛盾与问题。

(一)婚姻档案的隐私权归属性问题

案例1:

因为一起债务纠纷案的需要,原告代理律师褚中喜到江岸区民政局查询被告婚姻状况,民政局以涉及“个人隐私”为由予以拒绝。褚中喜以该局违反“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为由,状告该局行政行为违法。

这个案例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婚姻档案能否公开上。律师以违反“政府信息公开”为由状告民政局,而民政局认为婚姻档案属于个人隐私因此拒绝查询。夫妻关系的确与国家秘密与商业秘密都没有关系,那么夫妻关系难道就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吗,公民的隐私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就有婚姻状况,如结婚、离婚、复婚等情况。那么婚姻登记档案自然也属于个人隐私,应当是受到保护的。婚姻档案的隐私权归属在一般情况下属于当事人,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档案馆或者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他们虽然不是婚姻档案隐私权的直接归属者,但是为了国家社会的管理需要,在工作中一定会接触到他人隐私情况。在一般情况下,婚姻档案本身就是由当事人在婚姻活动中产生的,因此隐私权归属自然属于当人事本身。别人若不经过合法的审查或程序,是不能随意查阅他人婚姻档案的。

原因分析:隐私权意识缺乏

从第一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原告代理律师显然没有理解个人隐私的含义,也不知晓个人隐私所包含的内容。这位律师把夫妻关系理所应当地认为是必须公开的信息,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隐私权意识的缺乏,不仅不利于保障自身的权益,也很有可能在无意中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婚姻关系或者夫妻关系是否公开,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决定,而不是政府信息公开中应该公开的内容。如果对隐私权概念与个人隐私内容不了解,就很容易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在婚姻档案的利用过程中也是一样,无论是利用者还是档案工作者,都应具备相应的隐私权意识,否则擅自泄露他人隐私很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婚姻档案查询主体认定

案例2:

帮朋友代理案件时,对方律师在法庭上出示自己个人婚姻记录给自己造成被动,王先生要求法院确认昌平民政局公开自己信息的行政行为违法。

案例二的矛盾集中于律师是否有权查阅婚姻档案。也就是除了当事人之外,怎样的利用主体才是合法并且不侵犯个人隐私权。到档案馆查询婚姻档案,如果不是当事人,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查阅婚姻档案的。这就给大部分人一种定向思维:婚姻档案的利用主体只能是当事人。因此在案例二中黄先生觉得自己被动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黄先生没有亲自去民政局查询自己的婚姻档案,它却出现于法庭了呢?这样是否构成侵犯隐私权呢?

原因分析:查询主体不明确

笔者认为,产生这些疑问的原因,正是因为大部分人对婚姻档案的查询主体还不够明确,不知道除了本人之外,还可以有其他查询主体。在第一个问题中曾提及婚姻档案的隐私归属权一般情况下属于当事人,那么是否其他查询主体也同当事人一样具有查询婚姻档案的权利呢,这点必须参照《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的利用规定,规定中有四类人员是能够查询婚姻档案的,其中第一类就是当事人,也就是最常见的查阅者,他们只要持本人身份证就能够查询自己的婚姻档案;第二类是委托人,这类利用主体除了携带好本人身份证外,还需要当事人的委托书;第三类是公检法部门,为了案件的需要确认当事人的婚姻关系,也可以查阅婚姻档案,第四类是律师;律师需要明确是否有法院授权,如果有法院授权的,那么根据公检法的程序进行查阅,如果是代表当事人的,那么是作为委托人的身份进行查阅。

从上述四类人员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事人自然是有权查阅自身的婚姻档案的。律师在诉讼过程中,由法院授权的情况下也能够查阅与诉讼有关人员的婚姻档案。除了律师外,人民法院、检察院等为确认当事人的婚姻关系也能进行查阅。委托代理人可以是当事人的亲戚、朋友等,但需要委托书并到公证处公正。上述四类人员就是婚姻档案利用中合法的查询主体,每一类人员在查询的过程中出示的证件或材料也有不同。但只要按照规定查阅,是不会侵犯他人隐私的。

(三)个人隐私与他人合法权益的取舍

案例3:

倩倩因想查询男友的婚姻状况,被派出所婉拒;又到婚姻登记中心查询,工作人员表示“这属于个人隐私,无法提供对外查询服务。”倩倩甚感无奈,只好托朋友帮忙调查,结果让她大吃一惊:男友已经结婚,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女儿。

此类案例与前两种案例的性质不同。前两个案例的矛盾集中在婚姻档案在利用中如何才能保护个人隐私,或者说在利用过程中怎样的程序才是合法的,不构成侵犯他人隐私。而此类骗婚案例却是因为要保护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而造成他人权益受损。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才会出现非常多的矛盾与问题。

原因分析:法律制定不严密,造成公民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

第三个案例中的骗婚事件比较特殊,恰好是由于婚姻档案利用中个人隐私的保护而造成他人合法权益的受损。看上去与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不符,本文主要是针对婚姻档案利用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来阐述的,这个案例却正好与之相反。但如果冷静思考一下,这个案例所反映出的问题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公民的知情权与隐私权往往会放在同等的位置,如今因为隐私权的保护而使公民的知情权受损,那对同样具有相等权利的另一方来说是不公平的。笔者认为这里的知情权并不等于信息公开的知情权,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应该有婚姻关系和夫妻关系,但是对于两个要结婚的男女双方来说,男方或者女方是有权利知晓对方婚姻状况的权利的,否则如果进行了登记,那么其中将会牵涉到重婚的问题。对重婚的一方来说触是犯了法律,对被骗的一方来说其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对即将结婚的男女来说,如果知道对方是否结婚那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了,问题就在于有些不法分子会刻意隐瞒自己的婚史。就像本文前面所说的,是否公开婚姻关系不是由法律决定的,而是由当事人自己决定的,这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谁都没有权利要求把这种信息公开,民政局与档案局也不能随意透露他人的婚姻信息。但对于即将结婚的男女来说,双方是否有权知晓对方的婚姻状况呢,这种公民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矛盾,就是骗婚产生的原因。

既然出现了这个问题,就必须快速地寻找解决方法,为了防止重婚现象,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实现了婚姻信息联网。以上海为例,作为数据库试点地区之一,上海的信息数据库模式已与民政部的婚姻登记数据库和服务查询系统模式统一,一旦对接马上能够进行联网。上海婚姻登记数据信息库有一个自动识别功能,如果一个人已结过婚,再次登记时,该系统便会提示此人的结婚信息,重婚者可被轻易查出。虽然目前大部分国内城市已经能够防止重婚,但这仅限于某一地区,全国婚姻登记查询系统全面建成肯定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对策

通过上文的案例,必须承认在婚姻档案利用工作中会与公民隐私权保护产生各种矛盾,怎样在档案利用工作与隐私权保护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想从档案馆的角度考虑三方面内容。

(一)、明确婚姻档案查询主体与内容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能作为查询主体的主要有四类人员。其中政法机关不去考虑,因为只要手续齐全是不会造成侵犯隐私权的。还有一类当事人只要携带本人身份证就可以查询自己的婚姻档案,而且当事人的婚姻档案本身就是因为自身的婚姻行为形成的,也不存在泄露隐私的威胁。再有一类就是律师了,律师的身份比较特殊,要看他代表的是哪方,如果代表的是人民法院或者检察院,有授权书的话,那么把查询婚姻档案作为调查取证行为;如果是代表当事人的,那么则需要委托书并公证,这点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弄清楚,否则很有可能不小心泄露他人隐私,造成对当事人不利的后果。最后一类就是委托人了,一般情况下,委托人只要有当事人的委托书并公证、携带本人身份证就能查询婚姻档案。但很多时候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有的当事人已死亡,是不可能提供委托书的。那么,这种情况就需要档案馆接待者酌情处理了。要确认委托人的身份及理由,最好有第三方能证明委托人的查档需要。对于家中有特殊情况不便前来的当事人,有时也可提供上门服务。遇到这类情况,需要的是档案馆工作者的经验与细心调查,如果确有困难要尽力帮助,如果发现一些人心怀不轨则要严词拒绝。

除了查询主体需要明确外,查询的内容也是档案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对于不同的查询主体,提供的内容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那么哪一方面应该区别对待。上述这四类人员中,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依旧是委托人,往往人们查询婚姻档案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或他人现在或者曾经的婚姻关系,因此对于非当事人来说,不用把婚姻档案的所有内容提供查阅,如果利用主体是委托人的话,可以仅限于查阅婚姻登记的时间等项目,其中涉及到当事人认识过程、结婚理由或者离婚理由等的隐私内容不必公开。

明确了这两点,相信在实际婚姻档案利用工作中一定能更好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这两者之间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也会减少很多。

(二)、建立健全婚姻档案查档与保密制度

一个机构若想正常运行,必须建立良好的制度。作为档案馆来说,提供档案利用是其最重要的职责。怎样才能使利用工作有序进行,怎样能提高利用工作的效率,是档案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当然,在利用工作中保护公民的隐私,也是档案馆及其工作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里笔者认为建立合理的婚姻档案查档制度与保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要在婚姻档案利用中保护个人隐私,首先在制度上必须加以强调。比如在档案馆的查档室应该明确标注查阅婚姻档案的整个流程,从填表登记、出示证件、询问理由、查阅复印档案、交钱、盖章。每一个环节都应清清楚楚,并且应该详细写明查阅婚姻档案需要的证件、材料和手续以及怎样的利用主体才有权利用婚姻档案。这样明确的制度才能使查档有序进行,查阅者也会知道自己能查什么不能查什么。否则如果没有查阅制度,会导致情况混乱,利用者不知道应该怎么查,接待者也会无所适从。这样在利用中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毫无益处,反而容易在混乱之中泄露他人隐私。其次就是要建立婚姻档案保密制度,相信这对婚姻档案利用中隐私权的保护是最能起到直接效果的,在何种情况下婚姻档案是需要保密的,保密的要求与年限是什么,都应体现在保密制度上。在婚姻档案的利用过程中严格遵守查档制度和保密制度,才能对查阅者和接待者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令公民的隐私权得到有效保护。

因此,建立健全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是查档制度、保密制度还是档案馆的其他各项制度,它们是婚姻档案利用中隐私权保护的基础。

(三)、建立健全和完善婚姻档案法律法规对隐私权的保护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隐私权法,众多法律中涉及的隐私保护都是模糊和暗指的。在档案立法中也没有明确提到隐私权受到侵犯会有怎样的保护措施,因此这些法律法规在作为实际依据时并不准确,权威性不强。

完善婚姻档案法律法规对隐私权的保护有两种实施途径:一种是单独制定一个隐私权保护法,把婚姻档案工作中涉及的隐私权问题加以详细、系统地阐述。另一种是在已有的档案法规中添加相关的条款,比如我国的《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其中第十五条有暗指保护隐私权的含义,可以在这部法规中加以明确限定。怎样把这些条款明确并细化是值得考虑的问题,现在的档案法中有关私人档案的条款太少,在利用方面也只能间接得看出对隐私权的保护,这些条款往往只规定了义务却忽略了权利,因此如果要在现有的婚姻档案法规中做修改的话,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在个人隐私被侵犯后有什么措施,是应该加以考虑和重视的,法律法规应当制定地严密且富有现实意义。另外制定单独的隐私权法也是很有必要的,随着人们人权意识的增强,除了知情权外,隐私权也是人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法律中确立了隐私权的地位,公民的个人隐私才能真正的得到保护。

(四)、网络环境中重视婚姻信息内容与技术的保护

在前文的案例中已经提到,为了防止骗婚,很多省市的婚姻登记系统都已联网,虽然这种网络属于内部网络,婚姻档案信息泄露的几率比较小,但不能排除有黑客攻击或者硬件软件出现问题导致隐私泄露的潜在威胁。因此在现代网络环境中,对档案内容与技术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利用数字签名与安全认证技术,可以保护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在档案馆内部也需要制定一些措施防止婚姻档案信息外泄,比如查档的计算机应拒绝插入软盘、光盘、U盘等个人移动存储设备,查档室应配备摄像头等装置,计算机应与外网隔绝,并且需要安装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安全设备。这样公民的婚姻隐私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中也更能得到保护。

当前婚姻档案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与隐私权保护之间的矛盾,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而公民的隐私权也应受到法律保护,看似水火不容的两者其实能够寻找到平衡点,要使平衡点起到作用,社会各界都必须作出努力,无论是婚姻档案的利用者还是档案馆的工作者,都应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得婚姻档案的利用更有效率,隐私权的保护更加规范。

注释

1.《婚姻登记档案管理》

mgy.mca.gov.cn/accessory/200905/1242716160979.ppt 2010.3.21

2.《婚姻登记档案管理》

mgy.mca.gov.cn/accessory/200905/1242716160979.ppt 2010.3.21

3.《女孩哭诉男友已婚婚姻信息是否该保密引热议》http://www.xiexiebang.com/zwxx/show.asp?id=26004 2010.3.22

参考文献

[1] 张宁.试论档案法中的隐私权保护[J].档案学通讯,2000(4):18-20

[2] 岳伟,施颖.谈我国档案利用中公民隐私权的保护[J].黑龙江档案,2009(1):31

[3] 丁先存,马仁杰.档案开放利用中隐私权的保护[J].档案学通讯,2004(1): 37-40

[4] 肖文剑,毛勇.论档案开放利用中隐私权的保护[J].档案学通讯,2006(6):51-54

[5] 傅荣校,余泓.档案开放要保护个人隐私权[J].档案工作,1993(9):24-25

[6] 陈晓.关于档案工作中知情权与隐私权问题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9(2):49-52

作者简介

顾晓颖(1987-)女,上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助理馆员。

第二篇:美国隐私权法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

摘要介绍了美国《隐私权法》的立法原则、适用范围、个人记录公开的限制和登记、公民查询与修改个人记录的权利、对行政机关的限制与要求、免除适用的规定、该法与美国《信息自由法》的关系;论述了我国研究和借鉴国外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政府信息法制建设力度,在确保国家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依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必要性。

关键词隐私权法个人信息信息公开信息安全政府

1974年12月31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隐私权法》TheprivacyAct[1],1979

年,美国第96届国会修订《联邦行政程序法》时将其编入《美国法典》第五编“政府组织与雇员”,形成第552a节。该法又称《私生活秘密法》,是美国行政法中保护公民隐私权和了解权的一项重要法律。就政府机构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公开和保密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定,以此规范联邦政府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权之间的矛盾。

1立法原则

《隐私权法》立法的基本原则是:

①行政机关不应该保有秘密的个人信息记录;

②个人有权知道自己被行政机关记录的个人信息及其使用情况;

③为某一目的而采集的公民个人信息,未经本人许可,不得用于其他目的;

④个人有权查询和请求修改关于自己的个人信息记录;

⑤任何采集、保有、使用或传播个人信息的机构,必须保证该信息可靠地用于既定目的,合理地预防该信息的滥用。

2适用范围

《隐私权法》对该法出现的“机关”、“人”和“记录”等概念的适用范围做出限定。

2.1机关(agency)

该法中的“机关”,包括联邦政府的行政各部、军事部门、政府公司、政府控制的公司,以及行政部门的其他机构,包括总统执行机构在内。该法也适用于不受总统控制的独立行政机关,但国会、隶属于国会的机关和法院、州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机关不适用该法。

2.2人(individual)

该法中的“人”,是指“美国公民或在美国依法享有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

2.3记录(record)

该法中的“记录”,是指包含在某一记录系统中的个人记录。记录系统是指“在行政机关控制之下的任何记录的集合体,其中信息的检索是以个人的姓名或某些可识别的数字、符号或其他个人标识为依据”。个人记录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的姓名或其他标识而记载的一项或一组信息”。其中,“其他标识”包括别名、相片、指纹、音纹、社会保障号码、护照号码、汽车执照号码,以及其他一切能够用于识别某一特定个人的标识。个人记录涉及教育、经济活动、医疗史、工作履历以及其他一切关于个人情况的记载。

3记录公开的限制和登记

3.1禁止公开的原则

行政机关在尚未取得公民的书面许可以前,不得公开关于此人的记录。

3.2例外

《隐私权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可以公开个人记录,无需本人同意的12种例外情况。

⑴为执行公务在机关内部使用个人记录;

⑵根据《信息自由法》theFreedomofInformationAct公开个人记录;

⑶记录的使用目的与其制作目的相容、没有冲突,即所谓“常规使用”;

⑷向人口普查局提供个人记录;

⑸以不能识别出特定个人的形式,向其他机关提供作为统计研究之用的个人记录;

⑹向国家档案局提供具有历史价值或其他特别意义值得长期保存的个人记录;

⑺为了执法目的向其他机关提供个人记录;

⑻在紧急情况下,为了某人的健康或安全而使用个人记录;

⑼向国会及其委员会提供个人记录;

⑽向总审计长及其代表提供执行公务所需的个人记录;

⑾根据法院的命令提供个人记录;

⑿向消费者资信能力报道机构提供作为其他行政机关收取债务参考之用的个人记录。

3.3记录公开的登记

行政机关根据上述例外公开个人记录时,除机关内部使用和依《信息自由法》公开的情况外,其他各项公开必须将公开的时间、性质、目的、获取记录者的姓名和地址登记在案,并至少保存5年。除非是向执法机关公开,被记录者有权取得行政机关制作的关于本人记录公开情况的登记。

4公民查询与修改记录的权利

《隐私权法》规定,个人有权知道行政机关是否保本人记录以及记录的内容,并要求得到复制品。除非此项记录符合该法规定的免除适用情况,或者系行政机关为起诉某人而编制,行政机关不得拒绝个人的请求。个人认为关于自己的记录不准确、不完整或已过时,可以请求行政机关修改或删除。个人请求修改的信息限于记录中的事实,不包括意见在内。

5对行政机关的限制和要求

5.1采集信息的限制

⑴行政机关必须用正当合法的手段和程序制作、保有、使用和公开个人记录。

⑵行政机关搜集个人信息,如果可能导致对被记录者作出不利的决定时,必须尽可能地由其本人提供。

⑶行政机关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时,必须对提供信息者说明下列事项:

①行政机构要求提供信息的法律依据,以及个人是否必须公开这项信息;

②该项信息主要用于什么目的;

③该项信息的常规使用;

④个人全部或部分地拒绝提供行政机关所需信息的法律后果。

5.2保有和使用记录的限制和要求

⑴行政机关建立或修改个人记录系统时,必须在《联邦登记》上公布下列事项:

①系统的名称与地点;

②系统中包括哪一类人的记录;

③该系统收集了哪一类信息;

④这些记录的常规使用是什么,包括使用目的和使用者类型;

⑤行政机关对这些记录的保存、获取和控制政策以及保存的方式;

⑥该记录系统的负责人;

⑦个人查询记录系统中是否包括自己的记录时,行政机关答复的程序;

⑧个人查询如何获取自己的记录,如何质疑该记录时,行政机关答复的程序;

⑨系统中记录来源的类别。

⑵行政机关只能在执行职务相关和必要的范围内,保有个人记录。

⑶保有个人记录的行政机关必须保证记录的准确性、适时性和完整性。

⑷美国宪法修正案第1条规定公民享有宗教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基本权利。个人的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和行政机关执行公务无关,禁止行政机关保有这些方面的个人记录。

⑸行政机关所保有的个人记录,在诉讼程序中,由于法院的命令而对其他人强制公开时,行政机关有义务通知被记录人。

⑹行政机关必须建立行政的、技术的和物质的安全保障措施,以保障个人记录的安全、完整和不被泄漏,并防止其它可能对被记录者产生损害的危险。

⑺为了确保《隐私权法》的执行,行政机关必须规定个人行使权利的程序。

6免除适用的规定

个人隐私权只在符合公共利益的范围以内受到保护。为了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寻

求平衡,除了前面提到的12种“例外”情况,《隐私权法》还作出了“免除”的规定。

所谓免除,是指行政机关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不适用《隐私权法》的某些要求和限制。即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有个人记录的行政机关,对被记录的个人可以免除公开的义务,可以不提供他所查询的记录,不进行他所要求的修改,或者免除法律为行政机关规定的某些义务和要求。法律在免除行政机关适用某些保护个人权利的条款的同时,给予行政机构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不限制行政机关适用这些条款。免除分为两种,即普遍免除generalexemptions

和特定免除specificexemptions。

6.1普遍免除

“普遍免除”是指《隐私权法》中的全部规定,除了法律所排除的几项基本规定以外,其余各项规定,行政机关均可免受限制。

6.1.1免除范围

能够适用普遍免除的行政机关对其保有的个人记录系统,除下列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和要求外,可以免除《隐私权法》对行政机关规定的绝大部分限制和要求:

①被记录人的同意权;

②登记公开的数目和保存登记的义务;

③在《联邦登记》上公布的义务;

④保持记录正确性的要求;

⑤对保有涉及宪法修正案第1条公民基本权利的个人记录的限制;

⑥建立保护个人记录安全的行政与技术措施的要求;

⑦改变常规使用时进行公告的义务;

⑧违反法律的刑事责任。普遍免除只适用于中央情报局和以执行刑法为主要职能的机关所保有的个人记录。

6.2特定免除

“特定免除”是指行政机关只能免除法律特别规定的几项限制。

6.2.1免除范围

特定免除只能免除适用《隐私权法》中的少数条款。行政机关对本机关中可以适用特定免除的个人记录系统,免除适用《隐私权法》中规定的下列限制或要求:

①个人查询和获取本人记录的权利;

②个人查询和获取本人记录公开情况记载的权利;

③行政机关只能保有与执行公务相关和必需的信息;

④行政机关在《联邦登记》上公布个人查询该机关记录系统中是否含有、如何取得关于本人信息的办法,以及该系统中的各类信息来源;

④行政机关规定个人取得、要求修改本人记录的办法。

上述5项免除的共同特点是免除行政机关对被记录的个人公开关于他的记录。

6.2.2适用记录

特定免除不限制适用的机关,但只能适用于行政机关记录系统中以下7种关于个人的记录。

①涉及到根据总统的行政命令明确划定为国防或外交秘密的个人记录;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②以执法为目的而编制的个人记录;

③以保卫总统、副总统、其他重要官员、外国来访元首为主要任务的安全机关所保有的个人记录;

④人口普查记录和其他纯粹以统计为目的而编制和使用的个人记录;

⑤以决定个人是否宜于任用、签订合同、接触保密资料为目的而编制的调查材料;

⑥文职官员在使用和晋升过程中的考核材料;

⑦可能暴露信息来源的军官晋升考核时所用的资料。

7与《信息自由法》的关系

《隐私权法》规范行政机关处理个人记录的行为,规定个人记录必须对本人公开和对第三者限制公开的原则,与《信息自由法》同属于行政公开法的范畴。和《信息自由法》的不同之处在于:《隐私权法》只适用于个人记录,而《信息自由法》适用于全部政府记录;《隐

私权法》着重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权,而《信息自由法》着重保护公众的了解权;《隐私权法》企图限制某些政府文件的公开,而《信息自由法》则寻求政府文件最大限度的公开。

这两个法律互为补充,关系密切,但在适用上互相独立。行政机关对个人记录系统的公开,同时受这两个法律的支配。一个法律中免除公开的规定,不适用于另一个法律。行政机关不能依据《信息自由法》中免除公开的规定,拒绝向个人提供他在《隐私权法》中可以得到的文件。《信息自由法》规定不能对公众提供的文件,不一定是《隐私权法》规定不能对个人提供的文件;行政机关也不得根据《隐私权法》的规定,拒绝提供《信息自由法》中公众可以得到的文件。《信息自由法》兼容除《隐私权法》外的其他法律对某一文件不得公开的规定。公众根据《信息自由法》或《隐私权法》要求行政机关提供文件,而行政机关要拒绝提供时,只能依据该法本身免除公开的条款。

8思考与启示

政府信息的公开是民主社会的特征之一。一方面,公众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从政府那里获取信息;另一方面,政府有义务提供各种条件,保证公众平等利用政府机构控制的信息。在保证国家安全和利益、公民隐私不受侵犯的前提下,保障公民的了解权,即知情权,是对公民人权的一种尊重,也是民主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特别是网络化的计算机系统和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大量涉及金融、医疗、保险、财产、家庭等方面的个人信息集中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个人信息失控的情况。公民的个人信息一旦被他人非法获取,或者信息持有者未经公民本人授权擅自将这些数据用于职责以外的其他目的,就很容易对公民的隐私权甚至人身安全造成侵害。

对公民的个人信息进行法律保护,其实质是在确保国家和公共利益的原则下,赋予公民对个人信息传播的控制权[3]。然而,对于政府机构所掌握的个人信息,我国目前尚没有专门的法律予以保护。因此,笔者认为,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法规,对于改进和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环境,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保护公民的切身利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2FreedomofInformationAct,5U.S.C.§552,1987.6

3周健.政府信息开放与立法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3.6

美国隐私权法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三篇:公民网络隐私权的刑法保护论文

一、网络隐私权的定义和性质

网络隐私权属于隐私权的范畴,它是在信息网络时代在隐私权方面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属于隐私权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隐私权与其他公民的隐私权一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公民依法享有对网络空间中个人信息、活动轨迹进行自由支配,非经本人允许,其他人员不得用非法手段进行搜集、利用以及用作其他非法用途。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的行为,包括收集、散布他人隐私、入侵私人电脑、入侵私人邮箱等行为。这其中严重的个人隐私侵权行为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已经超出了民法的制裁范畴,需要刑法予以规制。

二、网络隐私权的刑法保护现状由

于网络隐私侵权行为在近年才呈现出爆发的趋势,受到法律制定滞后性以及隐私权侵害带来后果的预估不足,目前国内刑法中对于网络隐私权利保护的相关条文尚不多见。在《刑法修正案(七)》出台以前,我国刑法中涉及到公民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保护以及违法行为惩戒的条款很少,尤其是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仅仅在刑法第286条关于“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网络隐私权稍有涉及,但对行为人通过“偷窥、拦截”的方式侵犯个人信息的情形不能适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9年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七)》后,对刑法第253条及第285条进行了修改。这其中,253条对于公民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个人信息起到了保障作用。第285条间接保护了公民计算机中的隐私信息。可以看出,刑法修正案本次做到了对于公民网络隐私权的间接保护。

三、对于网络隐私权刑法保护完善的建议

目前来说,目前我国刑法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尚处于一种从属状态,缺乏针对性,在地位上,又低于国家利益与群体利益,隐私权的保护也是基于网络安全方面而提出。在法理上,隐私权由于隶属于隐私权的细化类别,应该在宪法第四章“侵害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罪”中进行体现。但是当前我国刑法却将该条目放在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这就与网络隐私权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相违背,也不符合国家刑法犯罪理论的搭建,造成了目前网络隐私权在刑法适应上的不合理。从以下几方面中,我们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完善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建议刑法中要明确把隐私权以及网络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犯罪行为,将其纳入到刑法保护的客体中来,并单独在刑法中进行保护和规制。第二,要重新构建网络隐私权的刑法体系。因为网络隐私权是公民人身权益的一部分,应该作为一项独立的犯罪客体,适当的增加网络隐私犯罪的相关条款,将传统和网络信息时代较为成熟的网络隐私刑法保护条款集中在一起,紧紧围绕网络隐私权益这个核心目标界定出结构完整、界限清晰的网络隐私权刑法保护体系。这样不仅能有效融合传统与网络隐私权保护规范的冲突,避免出现片面性保护,还能堵塞因传统与网络隐私犯罪罪状包容力度不足的法网漏洞,消除网络隐私权犯罪客体归属失当的问题。第三、适当的扩大刑法中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包括:使用相关技术手段侵害公民隐私,在未经当事人允许或者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公民的私人网络活动进行记录和泄露;对因盗取、修改、破坏当事人个人数据信息造成经济损失;针对大量个人网络信息数据由国家机关和电信、金融等单位大量泄露的行为;编制、贩卖、散布非法监控及监听软件侵害他人隐私……第四、增加资格刑在网络隐私侵权犯罪中的使用。从我国刑法的量刑工具上来看,对于资格刑的运用虽然存在但是运用较少。针对网络侵权犯罪的特性,我们可以看到资格刑的设定不失为一种强而有力的刑罚措施,尤其体现在黑*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的犯罪类型中。取消相关犯罪人员的网络准入资格,能够从源头上杜绝犯罪人员进入网络犯罪。在具体的刑罚设定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准确的判定罪犯行为对社会以及个人的危害程度,将网络禁入的刑罚同其他资格刑一样,以“单处或者并处”的方式进行规定。

四、结语

随着网络的发展,针对网络隐私权的犯罪行为在可预知的未来将会不断增多,犯罪手法也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而法律保护以及惩戒措施的滞后性,也给网络隐私侵权犯罪创造了“合适”的土壤。我们应该对公民隐私权保护以及隐私权犯罪引起高度的重视,关注国家针对网络隐私权的刑法条文的制定与实施。共同为网络环境净化以及公民权利的维护而不懈奋斗。

第四篇:隐私权民法保护研究论文

隐私权为现代社会中新兴的一种人格权利,它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也遭受着大量的侵害。而为使人们对隐私权有一个全面的理解,真正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文重点对隐私权的民法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并且又提出了一些健全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制度的有效对策。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借鉴。

一、概述

自隐私权概念被提出之后,学者对此项内容的研究却从未停止过。事实上,隐私权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学、法理学、伦理学等,这样一来,不断扩展了隐私权内涵与功能,进而使得隐私权保护由单一国家发展到被多个国家所应用。而建立隐私权保护制度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对隐私权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当前,大多数学者通过对国内外对隐私权立法保护的对比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而探索出隐私权立法新趋势,找出当前国内隐私权保护存在的诸多不足问题,并且及时制定有效对策予以完善,这对我国建立完善的隐私权制度产生积极影响。

和国外相比较来说,我国对隐私权探究发展相对较晚。在1987年之前,国内学者并未发表过关于隐私权的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而在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隐私权探究引起了足够的关注,并且又提出了诸多自己的观点。通过研究分析,关于隐私权的界定,研究学者大多数都是由隐私权内容、功能、主体等多个方面开始着手的。从以上内容可以得出,不同学者对隐私权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而这些都是由不同方面对隐私权特性进行详细阐述,然而,学者对隐私权大部分都是通过描述或者是列举的方式对隐私权进行界定的,难以将隐私权的内容涵盖的更加全面,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范围过宽或者是过窄,例如:在“控制说”把隐私权规定为社会“基于宪法”基础上而确立的权利。尽管此种界定对隐私权属性予以指出。但是,关于隐私权界定却十分僵化,将隐私权只简单界定在侵犯宪法权利范畴内,因此,对隐私权规定十分狭窄。其二,对隐私权保护主体认定的科学性比较欠缺,例如:有学者把死者也划分到隐私权主体范围之内。事实上,对死者隐私保护,根本目的是为保护生者尊严与利益,因此,死者并不属于隐私权的一个主体。其三,隐私权保护的结构与功能并是不十分的完善。例如:有学者认为隐私权的功能只涉及到不公开权,但是,对于隐私权功能在除了隐瞒外,还包含占有与使用等各种权利。

然而,在作者看来,对隐私权界定为自然人所享有的依法对个人或者是和公共利益无任何关联的个人信息、生活等进行自由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利。

二、关于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隐私权保护主要包含个人的尊严,并且又是一个人生命当中值得珍惜的一重要内容,但是,在和他人分享之后,便失去隐私权保护的最初意义。因此,侵犯他人隐私权,便相当于剥夺他人生命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东西。而在作者看来,人文思想在我国获得全面发展和普及,使得全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法律应该将个人权利与自由列入到立法范畴之内。只有逐步健全隐私权的保护机制,才可以将全面隐私权保护意识予以提高。这就要求我国的司法机构,在具体实践当中,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也可以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隐私权保护法律,成为我国隐私权保护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另外,在建立完善的隐私权保护法律后,为隐私权使用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与支持,这对隐私权在我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隐私权特点,大量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但是,所得到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在作者看来,隐私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体限定性。

隐私权的形势主要针对的是人。而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自然人。而针对法人、死者等来说,都不会享有此权利,另外,由多个自然人构成的群体同样也不会享有这种权利。这主要是由于隐私权出现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结合自然人对精神层面的利益需求的。近年来,学术界又出现了多种新概念,如:共同隐私、群体隐私等。但是,在作者看来,对共同隐私持有赞同意见的学者来说,他们都是结合实际生活所引出的共同隐私权概念,从表面上分析,较为合理,但事实上,却存在很多不妥。例如:在共同隐私权中,其主要至少为2人,而其本质都做是针对每个个体来说的,所体现出的主要是个体尊严,因此,所涉及到的也都是每个个体隐私权。所以,在作者看来,隐私权主体即为自然人。

(二)自控性。

隐私权的这种自控性质的是行使隐私权的主体对个人隐私享有维护权、公开权以及利用权等权利。每一个自然人都对隐私信息都维护与处置的权利,当个体信息在产生错误时,权利人可以行使其权利要求进行更正。而当他人侵害隐私权时,权利人可要求采取一定手段进行救济,可以向侵权人要求禁止散布个人隐私;对形式隐私权的权利人来说,有权决定将何种资料予以公布。另外,自然人对隐私保护享有公开的权利,这就要在法律与道德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权利人有权对自己的信息选择在何种条件与何种范围中公开隐私信息,也就是说个人隐私能够在法律范畴之内由权利人对其进行自由处置。然而,当权利人在公开自己隐私时,不可以违反我国所颁布与实施的相关法律。

三、隐私权保护立法现状分析

隐私权民法保护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保护式;其二为间接保护式。其中,直接保护对隐私权侵害救济是十分有利的;而间接保护方式由于在诉讼中不方便,再加上,实体中又确实可以直接利用的法律法规,因此,难以得到快速的救济。当前,有些国家对隐私权的保护依然是以间接保护为主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立法过程中,未将隐私权作为人的一项独立人格权,所以,不能进行直接保护。

当前,在我国,并未建立一套完善的隐私权保护制度,再加上,有关执法人员的隐私权保护意识偏低。而到了2002年,《民法草案》开始确立,其中,在草案当中已经明确指出对人格权实施的保护,尤其是将隐私权保护纳入到人格权当中,这直观的反映出国家对人尊严与价值的尊重。对于隐私权来说,主要指的是对个人的主体性与独立性的价值维护,如果滥用隐私权会影响到他人以及社会利益。另外,在实践过程中,隐私权运用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这会对冲突情况下的隐私权行使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这和实际生活极不相符,因此,国家要对隐私权保护和限制因素的影响引起足够的关注。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时代中,将隐私权纳入到法律范畴内既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需求,又是完善公民权利的内在需求。并且,今后对隐私权保护又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健全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制度的有效对策

当前,人们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又出现了大量新问题,如:怎样将自身隐私权受我国法律保护、什么事侵犯隐私权等。因此,我国应快速颁布一部关于《隐私权保护法》,这样一来,形成和《婚姻家庭法》等诸多法律相互平行的民事法律。这主要是由于尽管在民法当中,对隐私权进行单独规定,但是,此种规定带有一定的原则性,因此,其可操作性是非常差的,所以,我国要快速颁布一专门《隐私权保护法》,从而构建一向对完善的隐私权体系。因而,我们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隐私权指的是自然人对个人信息、个人生活等予以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利。而在法律当中,要明确指出行使隐私权的主体为自然人,而法人并不会享有此项权利;当自然人在死亡之后,为保护死者隐私利益,死者的配偶、亲人等有权申请隐私权的保护,而这些人都称之为是隐私权益的合法继承人,从而实现对死者隐私权益的保护。此外,也需要进一步对获得、宣传以及评论他人隐私范围予以明确指出。

侵犯隐私权的侵权标准要和名誉侵权当中所涉及到的“公开”相互分离。而在法律范畴内,通过列举形式对侵犯隐私权行为予以明确规定,从而避免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导致公权力与其它私权利产生冲突。比如:在立法过程中,我国可以借鉴其它国家隐私权的保护模式,明确隐私权侵权方式,这样一来,可便于公民对侵犯他人隐私权行为予以了解,同时还可以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将此标准衡量自身行为。

关于隐私的法律保护,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因此,需要将侵犯隐私权的救济方法予以明确划分。其中有些方法则不适合,如:通过消除影响方式进行弥补,这样一来,有可能对受害人心理遭受再一次的伤害。另外在《侵权责任法》当中,指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规定,如果他人精神遭受到损害,那么受侵害人有权索取精神损害赔偿费用,这样一来,是的对精神损害赔偿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处理民生诉讼案件时,法院鼓励当事人要自行举证,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那些利用非法手段所获得的,且触及到当事人个人隐私的证据时,法院要给予一定的宽容。所以,在民事诉讼法当中,要逐步完善与健全相关规定。对于那些通过非法手段所获得同时涉及到他人隐私的证据时,法院不能完全相信。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对各方利益兼顾考虑,从而使不同规定的内容可以相互协调与配合。

近年来,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引发出各种新事物,而我们应该将这些新事物都列入到隐私权保护范畴内,结合新问题,制定相对完善的准则,这样一来,隐私权便会成为一个开放性极强的体系。因此,国家要借助有效对策进行应对,例如: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引发的一些列侵权问题,国家应该出台一部专门关于《网络个人数据保护法》实施保护。

当前,导致我国隐私权保护不完善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公民对隐私权保护十分的淡漠。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当个人信息被他人所滥用时,只有约4%的人会投诉或者是提起公诉。由于公民的隐私权保护意识偏低,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在多个领域中,出现公民隐私权被他人恶意侵犯的行为,直接会影响到公民的日常生活;第二,降低了对隐私权保护法的制定需求,从而使隐私权立法保护进度发展十分迟缓。所以,我们要大幅度提高公民对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意识,这样一来,既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各领域中侵犯他人隐私权的现象出现,又对进一步加快隐私权保护立法产生更多积极影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借助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行为,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从心底尊重他人隐私权,同样,自身隐私权也会受到他人尊重。

然而,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文化观念与社会生活结构变迁并不能在短时间内予以转变,因此,和公民隐私权保护观念的梳理更不能和社会文化与社会结构相互分离而独立发展。所以,培养公民隐私权观念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

因业务特殊性,医生、心理咨询师、老师等都极易触及到公民的隐私权。所以,我国应该针对不同行业性质,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增强从业人员保护他人隐私的意识。对于非法泄露客户隐私内容的从业人员由各行业的管理部门进行记录,同时还要给予泄露他人隐私人一定的处分,如果泄露他人隐私情节相对严重的,还应追究他人的民事或者是刑事责任。因此,各行各业的管理部门都要积极配合当地的执法部门工作,一经发现对本行业人员侵犯隐私权行为出现包庇、隐瞒等行为,要给予他人批评教育,同时还将其行为向社会公布,同时和企业的信用记录相联系。

总体来说,隐私权保护由无到有,再由一国发展到多个国家,直观反映出社会对人自身价值的高度关注。可以说,隐私权法律保护是和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我国有必要将隐私权制度再一次予以完善。但是,当前我国隐私权保护体系还不够完善,而这和保护公民隐私权要求是完全不相符合的。由此看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当前,大多数学者通过对国内外对隐私权立法保护的对比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而探索出隐私权立法新趋势,找出当前国内隐私权保护存在的诸多不足问题,并且及时制定有效对策予以完善,这对我国建立完善的隐私权制度产生积极影响。

第五篇:关于患者隐私权保护的法律研究(初稿3)

关于患者隐私权保护的法律研究

一、患者隐私权的概述

(一)患者隐私权的概念和特点

1、患者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和其他行业相比,医疗行业更容易涉及到患者的一些隐私。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少不了病人肢体以及器官的接触和检查,都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患者的一些不想他人所知的信息,比如,病情起因、家族病史、病理生理上的缺陷等等。在医护人员的医疗和护理活动中,存在着多种了解患者隐私情况的情形:如通过询问病史,可了解患者疾病的起因、既往病史、家属史,往往涉及患者某些隐私;对患者的血液、组织和器官进行检验,可能发现某些个人隐私。因此,患者的隐私权在医患关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所谓患者的隐私权,是指在医疗活动中患者拥有保护自身的隐私部位、病史、身体缺陷、特殊经历、遭遇等隐私,不受任何形式的外来侵害的权利。这种隐私权的内容除了患者病情之外还包括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只向医师公开的、不愿意让他人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以及其他缺陷或隐情。一般来说,患者的个人情况在通常情况下都属于必须加以保密的私人信息,未经当事人许可不得向无关者公开。

2、患者隐私权的特点

由于权利主体的特殊性,与其他普通的民事权利相比,患者的隐私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Ⅰ、权利的获得途径及权利的主体特定 一般权利的主体比较广泛,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其权利的获得或者是本来就具有的,或者是由于某些事实的发生或某种条件的达成的。而作为患者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进入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自然人。换句话说,只能是作为医疗行为对象的“患者”。患者的隐私权是一种人格权,但是一个身患疾病的人,如果不进入医疗机构,不进行医疗诊治,那么他的隐私只是公民普通的隐私,谈不上“患者的隐私”。Ⅱ、调整和保护的范围的特定

在医疗实践及司法审判中如何界定患者隐私的范围,我们国家的法律及相关医疗规范并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仅在部门法或者规章、条例中有一些比较专门的表述。但是,这些法规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保护的患者隐私的病种单一,范围狭小;罚则规定可操作性弱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影响了临床实践对患者隐私的保护。而实践过程中由于个体对于隐私的理解不同,患者隐私权的调整范围十分广泛。隐私在这里被划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与患者的诊疗活动紧密相关的信息和内容,一部分是患者作为自然人本来所具有的。而患者的隐私权调整和保护的范围是特定的——仅仅是指那些与医疗活动有关的信息和内容,而不包括患者作为自然人本来所具有的。脱离开医疗活动,患者的身份不复存在,那么“患者的隐私权”也就无从谈起。Ⅲ、侵权主体的特定

正是由于上述患者的隐私权存在于患者和主治医生及医院的合同关系中,其存在以及保护都离不开医疗过程,因此,患者隐私侵权的主体只能是与患者的诊治有直接联系的医院及医护人员。当患者进入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负责其诊治的医院及医护人员除了有一定程度的知情权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所察知的患者的隐私有保密的义务。对于患者的隐私,除了法律规定的涉及公共利益以及可能涉及刑事犯罪的隐私,非经本人同意,医院及医护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向第三方透露相关信息。

(二)我国患者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现状

1991年《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第17条规定,性病防治机构和从事性病治疗业的个体医师在诊治性病患者是必须采取保护性措施,严格为患者保守秘密。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第43条规定,从事母婴保健工作的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为当事人保守秘密。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22条规定,医生在执业活动中,要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2006年《艾滋病防治条例》第39条规定,未经人及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信息。2009年《刑法修正案

(七)》第7条规定,„„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010年《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试行)》第14条第1项第四款规定,医疗卫生服务单位的下列信息,不得公开:„„(四)属于可用于识别个人身份的或者公开后可能导致对个人隐私造成不当侵害的。

2010年《侵权责任法》第62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保密。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二)国外对患者隐私权的保护

国外对隐私权的关注较早,其中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隐私权理论的国家,美国联邦在1974年颁布《隐私法》,1996年又制定了《健康保险的转移与责任立法》,用以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德国也在1990年颁布了《新数据保护法》,并在第28条对医疗情报的保护作了相关规定。英国于1998年颁布《人权法案》,通过使个人隐私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人权被英国社会广泛接受,此后又逐步颁布《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计划》、《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计划指南》等相关法规。近年来医务工作者维护患者隐私的意识不断提高,美国西部伦理委员会指出,缺乏强有力的隐私法阻碍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没有足够的隐私保护,患者会担心他们的健康信息不被合理利用,健康指数也会受到影响。同时,日本的《刑法》也将尊重患者的隐私作为重要内容,提到隐私权的范畴包括个人空间、个人信息和个人财产等,当其被侵犯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感受。

二、侵犯患者隐私权的侵权类型和高发原因

(一)侵犯患者隐私权的侵权类型

在日常的工作中,由于医护人员的特殊地位,有很多机会了解患者的隐私,而由于自身的法律意识不强或者其他原因,患者的隐私常常会被泄露。实践中侵犯患者隐私权的具体情形常表现为:

1、超出知情范围刺探患者的隐私 在诊疗过程中,患者享有如实向医务人员作出说明的义务,通常还要向医务人员介绍自己的家族病史等信息以便于医务人员作出准确诊断,但是并非无所不包,而应以有利于其开展诊疗活动所必要的信息资料为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没有实际的标准,或者患者没有专门的医学知识而不能判断哪些信息是否需要告诉医务人员的,所以常常会出现医务人员超出职责需要擅自扩大知情范围的规定而向患者或其家属以编造、说谎等手段取得其信任刺探。收集、记录个人信息等行为,如护士超出其护理职责需要知悉本只能由医师或管理人员知悉的患者个人隐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或者恶劣的影响,但是亦构成对患者个人隐私的侵犯。

2、故意泄露、公开传播或者直接侵扰患者的隐私 这种情况是医患纠纷中隐私侵权的主要形式,也可能给患者造成严重身心伤害。一是医务人员对基于其职责和诊疗需要在知情权范围内获悉的患者个人隐私,负有特定的保密义务,不得对他人泄露,否则就有可能构成对患者的隐私侵权。这种侵权形式,可能患者的隐私仅仅是在医院内部传播,而医务人员主观上也可能是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倾听者不会继续传播,尽管是这样也是侵犯了患者隐私权的,那么将负担相应的侵权责任;二是医务人员公开传播患者个人隐私,致使患者的个人隐私由第二人知悉向第三人或更多的人扩散。三是直接侵扰患者个人隐私。医务人员对其通过正当途径知悉的患者个人隐私明知患者不愿外人提及或首次提及已遭患者明示拒绝,而当面多次反复提及,伤害患者自尊或影响其正常生活,构成对其隐私的直接侵扰。

3、直接侵入患者身体侵犯隐私

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诊治需要,可以通过必要地眼看、手摸等行为及辅助的医学仪器与患者身体接触,查清病因,对症下药。但不可否认在医疗实践中,个别医务人员因缺乏必要的道德素质与职业操守,故意追求低级趣味,假借身体检查、B超透视之名或通过故意夸大病情、编造其他不利理由等威胁强迫本人同意后,直接窥视或接触患者身体隐私,尤其是异性患者身体的隐蔽部位。此种情况下,因患者对医学知识和医疗手段的了解处于相对弱势,医务人员的侵权行为不易被患者或他人发觉,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与欺骗性,一旦造成不良后果,往往对患者及其亲属的精神损害更为严重。

4、医方擅自允许医学院实习生观摩对患者的治疗过程 医学院校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是对前面所学理论知识的检验,也是为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打基础,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变所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所以有医学院认为出于医学发展和培养医护人员的公益需要,组织临床教学还是医院的法定义务,患者应当积极配合。虽然医院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不能以牺牲患者的隐私权为代价。无论院方以何种理由,如果要进行观摩教学首先应当取得患者的同意。根据《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实习生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医师资格,不享有获悉患者隐私权的权利,院方在没有征求患者同意的情况下,组织与治疗疾病无关的人员观看治疗过程就构成侵权。并且,患者没有担当医学教学标本的义务。

(二)侵犯患者隐私权的原因 Ⅰ、患者隐私权立法不完善 在我国,侵犯患者隐私权的现象仍就比较普遍,探究造成当前患者隐私权保护不利局面的原因,可以发现这是由于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我国缺乏一套系统完备的患者隐私权保护法体系。

直到目前,我国并没有把患者隐私权规定为独立的人格权,究竟什么是患者隐私权以及其具体内容也没有更为详细的规定。当患者的隐私权被侵犯的时候,我们是通过名誉权的形式对其进行保护的。而患者隐私权与名誉权是两个存在很多差异的概念,如果将两种权利的保护混同起来,将会导致患者的一部分隐私权益无法得到法律的适当保护。我国在立法上并没有用专门章节来针对患者隐私权的保护,相关的法律都是散见于部门法和相关的医事法律法规中,同时这些法律又往往存在这样那样不一致的情况,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患者隐私权维护全法律体系。相关法律保护范围狭小,法律效力等级不高,缺乏强制性以及权威性,使得目前的患者隐私权保护大体处在无法可依的境地。公民的隐私权一旦被侵犯,我们根本找不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维护其权利。

Ⅱ、诊疗工作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患者缺乏必要的维权观念 中国自古便是医疗大国,长期形成的医生比患者地位高的思维根深蒂固,现今社会仍然强调医生的医德应以自律为主使得立法者和决策者继续忽略对诊疗人员责任的追究,患者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及忽视,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医疗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缺少保护患者的隐私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在日常医疗服务工作中,违反国家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不遵守医疗操作规程,不尊重患者隐私权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患者的维权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又放纵了这些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行为。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对隐私权的保护长期处在消极的被动状态。患者来到医院就诊,因为医务人员的不当行为导致了患者隐私权受到侵犯,可能很多的患者内心会自觉不适,但是患者要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要么害怕针对这一问题向医生提出意见会影响到治疗。于是往往选择默默接受损害事实的发生。一旦自认倒霉,便不会采取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隐私权益。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导致我国对于患者的隐私权利,医院很难建立起合理完整的维权性医疗环境,从而致使全社会缺少维权意识。

Ⅲ、医疗机构设施简陋,管理制度不完善 ①患者的隐私被无关者旁听、旁观 现实中,我们在医院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医院为患者诊疗的时候身边总是会围上一群人,他们当中有患者的家属和朋友,排号等待就诊的其他患者,甚至毫不相干的人员。而被治疗的病人却没有选择,只得在众目睽睽之下向医师讲述自己不愿被别人知情的病史。此时患者的隐私权并已经在无意中受到了侵犯。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不良的社会及心理因素会对人的躯体产生出负面的影响,有的患者在被问诊的时候羞于在众人面前叙述自己与病情有关的信息,而选择不真实的回答医生的提出的问题或者隐瞒自己的病症、病史,这样的话医生就无法得到全面而正确的资料,甚至会贻误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损害,也阻碍了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②化验单、检验单、床头卡泄露患者的隐私

这类侵害患者的隐私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大医院。

1、化验单、检验单是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化验报告中所涉及的患者的个人信息内容也很广泛。医院的化验室、检验室在对患者进行化验后往往直接把书面结论放置于检验室的窗口,任他人随意检阅,使患者的隐私处在了毫无保密性的状态。化验单的放置只是医疗体系运行操作中的一个细小环节,可是对患者人格尊严的保护来说却是意义重大,其对医疗系统管理体系的人性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2、床头卡是病房贴附在病患床头的、用于标明患者个人资讯、护理级别和病情等相关内容的卡片,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入院制度管理内容之一,也是医院沿用多年的一种制度。到目前为止,院方仍旧使用床头卡记录患者个人信息的做法,虽然这样可以一目了然,但是将病人的详细信息都记录于床头卡而未征得患者的意见,这些可能损害病人的名誉,使患者的隐私权无法得到正常的保护。

三、完善患者隐私权保护的相关建议

医患关系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特殊性和我国医患关系的紧张状况,决定了切实保护患者隐私权的重要性,但是纵观我国目前患者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却不令人满意。为有效保护患者隐私权,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笔者针对患者隐私权保护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Ⅰ、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与建设

①加强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诊疗环境 医院硬件设施的好坏,决定着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为了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技术和更人性化的服务,医院应当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例如设立单独的空间,实行“一医一患”,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个单独的空间,使患者在接受问诊时不用担心自己的隐私被他人知晓,同时还应严格划分就诊区和候诊区,这样可以有效制止候诊者围观现象,避免隐私在无意中被泄露;设立专门的单人检查室或者在对身体检查时用屏风进行隔离,禁止无关的人员出入,在住院病房的相邻床位间用活动窗帘进行隔离等等。总之,在硬件设施上最大限度的保证满足患者需要,为患者的隐私保护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强以人为本的意识,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这样既为患者创造了一个安心的就医环境,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同时又可以避免发生医患纠纷。

②完善医疗机构管理体系,切实维护患者隐私权不受侵犯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医院进行正常医疗活动的前提,也是医院发展的内在因素,它从宏观上指导着医院的整体运作,又从微观上监督者医院的细节操作。所以,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起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提高医院管理者的素质,实现医院管理的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首先,医院应当改变传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建立更人性化的服务体系。例如住院病房的床头卡设置,可以把内容改为医学上的专业术语或符号,这样既方便医务人员的工作,又不会泄露患者的个人隐私。其次,医疗机构应当在制度上明确规定尊重和保护患者隐私权,并保证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制定系统、规范的医院管理制度,以及医护人员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对医护人员进行管理制度的约束教育,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监督管理。最后,应当改革医院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诊疗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对医院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行为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从行政管理方面保障患者隐私权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③规范临床教学实践活动,尝试新的临床教学实践方法

由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第2条、第7条规定可见,我国承认并支持临床教学实践活动在医院的开展,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实习是由学生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的必经途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临床实习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忽视了对广大患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平衡和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是规范临床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医学教学管理制度,使临床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为规范化和科学化。在进行临床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应首先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并告知患者临床教学实践需要了解的隐私内容、方式以及需要的原因,患者对接受临床实习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任何医护人员都不得强迫患者接受。另一方面,可尝试新的临床教学实践方法,避免侵害患者隐私权。例如:医疗机构雇佣患者配合临床教学实践;运用新进技术作为替代手段等等。这些新型的临床教学方法不仅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实习医生医疗水平的目的,而且还能够避免侵犯患者隐私权,减少医疗纠纷。

Ⅱ、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医务人员是医疗活动的一方主体,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任务和责任,掌握着患者重要的隐私信息,是造成患者隐私权受到侵犯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切实保护好患者隐私权,就离不开对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首先,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普及非常重要。医疗机构应当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对《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可以聘请法律专家结合案例讲解相关法律法规,让医务人员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患者隐私权,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素质,培养良好规范的执业行为,树立依法执法的思想观念,保护患者隐私权。其次,要加强医师职业道德教育,严格区分正常介入隐私与利用职业之便侵犯患者的隐私的界限,对那些败坏医务人员形象的行径绝不姑息。总之,尊重和保护患者隐私权是社会文明的体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患者的隐私权正逐渐受到重视,医务人员在法律和道义上都负有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和责任。医疗机构应当把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律和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并把保护患者隐私权作为医务工作的应有内容。

Ⅲ、促进患者隐私权立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造成我国患者隐私权保护不力局面的最主要因素是我国缺乏一套系统的患者隐私权保护法体系。鉴于此,笔者建议应该首先确立隐私权的法律地位,有必要把隐私权作为一项区别于名誉权的独立权利加以确定。我们认为直接保护的方式更加有利于保护患者的隐私权,更加有利于培养出患者的权利意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医疗法制建设,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使司法机关在审理有关患者隐私权纠纷案件的同时有章可循。令人振奋的是我国民法学者在《中国民法典行为编草案建议稿》第37条中已经把隐私权保护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一旦确认,将为患者的隐私权保护提供相关的法律依据。其次,对患者隐私权的概念、范围、侵权责任等作出具体的规定,明确医疗服务机构及相关人员在侵犯患者隐私权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使患者在采取救济措施时有明确的目的及维权方向,在其权利被侵犯时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再次,进一步完善患者隐私权的立法体系,出台一套统一的侵犯患者隐私权责任的赔偿标准并尽快制定出统一的患者权利法案,从而为保护患者的隐私树立起一面坚固的法律之墙。最后,应同时出台予以配合上述法律的配套性规定。如加强对侵犯患者隐私权的惩戒力度,对恶性的侵权行为加以重罚;全面规定医务人员的法律义务。为保护患者隐私权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下载婚姻档案利用中的公民隐私权保护研究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婚姻档案利用中的公民隐私权保护研究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昌平区档案馆婚姻档案实现“零时差”利用

    昌平区档案馆婚姻档案实现“零时差”利用 昌平区档案馆婚姻档案实现“零时差”利用前不久,区档案馆完成了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2014年度婚姻档案的接收整理工作,共计接收婚姻档......

    青海省久治县林地保护利用研究

    青海省久治县林地保护与利用研究蔡燕宜(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院,陕西 西安 710048)摘要:基于青海省久治县林地保护与利用现状,提出了久治县林地保护与利用思路,阐述了久治县......

    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研究论文(最终五篇)

    摘要:当前盗用和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正在逐步增加,如何在信息时代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好公民个人信息成为法律工作的重要内容。关键词:公民个人信息;信息......

    关于如何提高石油企业档案利用效率的研究

    关于如何提高石油企业档案利用效率的研究【参考文献】对于石油企业而言,档案的利用效率同样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文章从档案利用效率的定义及其意义出发,评述定义的意义及......

    蝴蝶资源的现状与利用保护研究(精选合集)

    蝴蝶资源的现状与利用保护研究 摘要:蝴蝶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一类在科学文化、经济、艺术、医药等诸多方面均具重要价值的昆虫资源,有巨大的美学、经济和生态价值。......

    **县林地保护与利用措施与研究

    **县林地保护措施研究近年来,我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是,也有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占用林地和毁林的现象。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三峡库......

    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策略研究

    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策略研究 摘要根据我国彝文古籍的特点及其保存现状,论文设计了适合于我国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的具体步骤,详细研究了每个工作环节的实施策略,研......

    医院服务利用中如何延长档案寿命刍议

    医院服务利用中如何延长档案寿命刍议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医院档案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分析了医院档案受损的原因,研究了医院档案相关的保护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延长医院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