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措施分析

时间:2019-05-14 22:1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措施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措施分析》。

第一篇: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措施分析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措施分析

档案信息网络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就是保护涉及个人隐私的档案信息的网络隐私权。网络隐私权虽然与传统的隐私权在保护重点上有所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说,仍存在共性。尽管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面临很多困难,但随着人们保护隐私权意识的增强,加之采取一定保护措施,侵犯隐私权的现象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这些措施包括法律、行政、技术、道德伦理等方面。

一、法律保护措施

虽然档案方面的法律法规越来越重视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台正式的隐私权法,《档案法》也没有关于隐私权保护问题的明确规定。我国的现行法律是将隐私权包含在名誉权当中给予间接保护,具体内容体现在《宪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档案法》、《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等相关条款中。在尚未对网络隐私权单独立法的情况下,这些法规应能适用于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因为网络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虽然在保护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究其本质并无二致。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已经制定的有关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如英国的《数据保护法》、美国的《电子通信隐私法》、韩国的《隐私法》、欧洲联盟的《个人数据处理和自由流动中个体权利保护指令》等。但是,为了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我国应积极开展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单独立法,完善档案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解决相关法律的兼容性和系统性问题。

二、行政管理措施

1.统一管理涉及个人隐私的档案。首先,档案保管部门在收集档案资料时要明确收集的范围和原则,把好档案资料入口关。档案网站收集个人资料只限于法定职权范围,遵循“告知原则”,即应让当事人知道正在收集何种信息用于何种目的,不能无端扩大范围。其次,对于收集来的档案信息,既要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要保证其安全与保密,防止含有隐私的档案信息未经许可而被扩散、更改,并保证有关隐私当事人行使其对信息的知悉与更正的权利。含有个人隐私档案的开放利用,除非是法律许可的使用,否则,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任意公开个人的信息。即使是合法的使用,管理部门也应当对个人隐私信息的查询和公开情况进行完整的记录。

2.加强网络监管,保障档案信息传播途径安全。所谓网络监管就是国家运用行政、技术、法律等手段,对网络信息的输入、传播、处理等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包括禁止个人或组织非法收集、篡改、传播、利用他人的隐私数据。一是成立网络隐私权保护机构。目前,许多国家设立了此类的专门机构,如美国的“电子隐私资讯中心”、中国香港的“个人隐私资料专员公署”。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们经常对有关网络进行跟踪调查,一旦发现网站没有按规则列出保护个人隐私的声明、没有很好地保护用户隐私,就会对该网站发出警告,责令其限期整改。倘若网站被警告后仍违反有关规定,便对其进行惩处。二是合理使用网络监控技术。国家应对网络隐私信息的使用范围、场合,监控的对象,监控人员的职责、权利,侵害个人隐私信息等应承担的责任和处罚措施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既可防止这类技术和监控人员权利的滥用,又可打消个人用户和网站关于隐私信息保护成效的顾虑。三是加强对网络经营者的监督管理,规范网络经营商的行为。

三、技术保护措施

技术措施是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传播的重要保证。采取技术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网络环境下含有个人隐私信息的数据安全。主要包括:一是数据加密技术:其目的是保护网络中传送的档案信息不被非法窃取,从而保证含有隐私的档案信息的安全。二是身份识别技术:身份认证是申请者向系统出示自己身份证明的过程,通常是获得系统服务所必须的第一道关卡,防止未获授权的人截取或查阅含有个人隐私的档案资料。三是信息确认技术:通过严格限定信息的共享范围来达到防止档案信息被非法伪造、篡改的目的。四是访问控制技术:允许用户对其常用的档案信息库进行适当的访问,但限制他人随意删除、修改或拷贝档案文件。五是针对个人数据的管理:目前推出的有个人隐私偏好平台(P3P)、Cookies软件管工具、自动删除个人资料软件等,由用户自己保护个人资料的技术,用户学会使用这些技术,可以避免自己的隐私泄露。

四、道德伦理约束

1.档案管理人员的自律。在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最可能接触个人档案信息,因此必须坚持原则,遵守职业道德,杜绝不当收集、传播、使用个人数据等现象的发生。对于一些敏感的个人资料,如出身、种族、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健康状况、犯罪记录等,只有经过批准的档案人员才能收集、查阅、传播这些个人资料。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按规定来管理含有个人隐私的档案,要有很强的保护他人隐私的意识,防止因人为因素增加侵犯个人隐私的可能。

2.网络用户的自我保护与自律。公民网络隐私权遭到侵害,仅仅把责任完全归咎于侵权者是不客观的。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泄露了个人相关隐私信息的正是缺乏应有的隐私权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用户自己。因此,要使公民个人明白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网上隐私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知悉网络?[私政策,自觉采取防范措施。无论是国家立法还是行业自律,都是一种公共保护机制,都是依靠外部的力量进行规范,公共保护只有与公民个人的自我防范结合起来,保护个人隐私权才能具有理想的效果。网络用户自律应做到:一是既要增强保护自身隐私权的意识,又要尊重他人隐私权;既不要随意泄露个人数据,也不要未经授权获取、篡改、传播他人的数据。二是成立网络用户自治组织。自治组织主要承担保护和教育网络用户的职能,它既可以接受网络用户投诉,代表用户同网络服务商谈判或交涉,也可以参与网站隐私权保护声明的拟定与修改,维护声明的公平、公正,还可以配合政府教育用户进行自我保护和自律。

3.社会舆论约束。要求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做一个有道德的网民固然重要,但不能保证每个网络用户都能自觉地严格按照道德标准来行事,不侵犯别人的隐私权。因此,有必要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来约束网络用户。可以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让每个网民都成为网络道德建设的践行者和监督者,对侵犯别人隐私的行为坚决予以曝光,给予舆论谴责。

第二篇:基于高校网络环境下个性化信息技术服务分析

基于高校网络环境下个性化信息技术服务分析

摘要: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传递方式与传递速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面临着社会上各种信息相关行业或机构的挑战与竞争。图书馆信息服务要想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走个性化信息服务道路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介绍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所需的支持技术:推送技术、RSS 技术、智能搜索引擎技术。

个性化信息服务也称定制服务,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的特定服务,即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或通过对用户个性、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目前,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所需的支持技术已基本成熟。基于这些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可以逐步实现“用户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即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1 推送技术与个性化信息服务

简单地说,信息推送技术就是把信息自动送到用户面前的技术,即实现“信息找用户”。信息推送具有的优点是:及时性好,信源及时地向用户推送不断更新的动态信息;对用户要求低,普遍适用于广大公众,不要求用户有专门的技术;信息用户主动选择主题,被动接受信息。以推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形成了早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基本框架。目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推送类型有:频道式推送、邮件式推送、网页式样推送。

推送技术是在网络环境下,新兴的高效获取信息的基本手段和方式。然而,由于信息用户对于信息获取的要求差异性很大,网络信息种类繁多数里倍增,需要依靠智能技术的发展来提高作用。2 基于RSS技术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技术

RSS表示“丰富站点摘要(Rich Site Summary)",是把索引与发布的动态内容相连接,并提供了组织单个信息与集合信息的有效结构(管理学/公共管理/图书馆管理论文)。在网络时代,RSS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成为个性化信息获取的重要方式。RSS是聚合,将不同网站上的消息聚合到一起,提供给用户选择,而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定制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大大减少了逐个浏览所需要耗费的时间。

对于用户而言,用RSS订阅信息与收取邮件一样简单,用户通过RSS,从网站上获取最新的文章标题、内容提要及全文链接等基本信息(Feeds),并据此进行可取舍的有针对性的快速阅读。RSS的目的是为了给Web上不同端点间提供一种内容交换的机制,RSS技术标准本身就是为这种内容交换而定义的一套规范。因此,Web端点需要要交换的信息首先要满足XML标准的输出格式才能被用户接受。

学生装www.xiexiebang.com特产网www.xiexiebang.com特产网www.xiexiebang.com特产网www.xiexiebang.com

兰蔻BB霜www.xiexiebang.com老北京布鞋www.xiexiebang.com燃气灶排行榜www.xiexiebang.com淘宝网时尚女装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网络传播环境下的社会问题论文笔记

读论文《网络社会问题研究现状综述》的笔记 论文名字:网络社会问题研究现状综述

作者:段兴利,汪中海

作者简介:段兴利,男,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汪中海,男,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载体,而网络上的社会问题也很快地暴露了出来并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论文《网络社会问题研究现状综述》以事实调查为基础,以理论修养为奠基,对网络上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剖析。

网络社会问题由于是新时代的产物,它不仅结合了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还结合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活动、工作方式,所以在分析它的时候我们更要从不同的学科去解释它的形成原因及影响。我国学界对网络社会问题的研究可谓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法学和传播学,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力求对该问题进行深刻探析。

纵观全文,该论文对网络社会问题介绍了五个方面,有对网络社会问题的界定,问题的类型,问题的特点,问题的成因以及对问题的控制。

所谓网络社会问题,指的是伴随网络社会的崛起而出现的,在网络中产生的源于社会失调对全体社会成员或相当一部分成员的生活造成了困难,妨碍了社会进步,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只有通过集体行动才能得到解决的问题。

第四篇:浅谈网络环境下广电信息安全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网络环境下广电信息安全问题

作者:柳玉海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30期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倍加关注的重点,广电信息关系到广电事业的发展,广电信息的传播将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研究广电信息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就结合当下网络环境中的广电信息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网络环境下广电信息安全传输和接收。

关键词:网络环境 广电信息 安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0(c)-0217-01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所决定,虽然信息安全在技术方面不断更新,但与此同时,“黑客”、“木马”等破坏系统也在不断更新,通过互联网,计算机在使用中被非法访问的可能性就不可避免,这就为广电信息传输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让我们来看网络环境下广电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1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的数据来看,在使用的计算机中,90%以上的系统、网站中都存在着安全漏洞。

1.1 网络信息威胁

在广电电子信息使用系统中,一方面由于废弃电子文件的无效管理,造成了系统垃圾过多,阻碍系统使用;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的混乱管理,造成了管理工作的松散;在使用中,由于电子信息的复制等不留痕迹,传输过程简单方便,致使文档信息泄漏。另一方面,在电子信息的使用和管理中,我国现在尚无完整而规范的法规制度,这就致使信息在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方面缺乏有利保障。其次,网络本身的安全也在威胁档案信息的管理。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各国各大国家和企业网站有80%以上都曾遭受过“黑客”、“木马”攻击,年损失在4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广电系统遭受攻击的比例则约为60%以上。网络安全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防控,那么广电信息的安全也无从谈起。

1.2 网络设备安全威胁

从计算机自身系统来看,其自身安全和保护功能较为脆弱,加之互联网的结构导致了档案信息安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从系统方面来看,由开放的系统性所决定,计算机系统随时处在网络环境中,来自网络的攻击随时可能产生,危险性和风险性随时存在。网络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当同时由于其缺陷导致广电信息安全系数降低。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潜伏性、可触发性、破坏性以及攻击的主动性、针对性、衍生性、攻击速度快而不留痕迹等特点让广电息安全具有了较大的难度。在利益的驱使下,信息犯罪在手段上不断更新,通过系统的漏

洞,“黑客”、“木马”等对档案信息进行篡改、增加等方式来进行攻击,从而破坏了广电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1.3 管理人员技术的落后

在现代广电系统中,大多管理人员皆为兼职人员,在技术上明显不足,特别是面对新型的病毒更是束手无策。特别是在交互环境中,在权限控制下,漏洞中的病毒可以通过入侵来活动权限的控制,从而造成档案信息安全的严重破坏。网络环境下广电信息安全对策

要加强网络环境下广电信息安全工作,首先就应加强网络本身的安全管理,这才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关键。

2.1 技术人员的管理

在安全管理中,对象是信息,而管理的主体是人,很多时候广电信息的不安全是由于管理人员的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因此,广电信息的管理首先就得从管理人员做起。

在广电信息安全管理中,首先要设定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才能在技术上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教育,特别是保密教育。这是确保广电档案信息安全的首要条件,只有拥有一定技术的人员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的情况下,广电信息的安全管理方能得到安全的基础。要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还得从制度来进行管理。首先是在库房管理、档案借阅、保密制度、销毁规定过程中,应做到有制度、有规范。其次是在操作上,信息管理工作应做到细化、严格,从信息的建立到使用再到销毁的整个过程中,管理人员应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且每一规范细化到时间、地点、过程、交接班等记录应一应俱全。

2.2 防控技术管理

技术人员的管理是从内部来对档案信息安全进行管理,但在网络环境下,来之外部的威胁也随时存在,这就要求广电信息安全管理从安全技术方面进行防控。

(1)通信安全技术

广电系统在信息的建立和使用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加密技术来进行处理。加密技术也成了广电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加密技术通过不同方式的加密算法来增加了广电信息的安全系数,是一种小成本大收益的方法。很多时候,广电信息的不安全因素是传输过程中的未被确认而使用造成了,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建立信息传输、接收的确认技术。通过传、收双方对广电信息的身份确认,以此来防止广电信息被非法的篡改或假冒。

(2)计算机安全技术管理

在通过通信安全管理后的广电信息,就计算机本身的安全技术方面来看,也可以通过芯片卡制度来增强信息的安全性。其实这相当于二代密码保护,芯片卡携带着使用着的身份信息,从源头上降低了广电信息被盗的可能性。此外,二级信息处理系统的使用也能降低广电信息被盗的可能性。

(3)法律法规建设

网络环境下广电信息被盗取、篡改等现象频繁发生,除了管理人员和技术方面的不足外,还存在着法律监管机制不规范等因素。应该说,法律的保护,方是广电信息安全的最有利防控线。但在网络环境下,对广电信息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应遵循开放性、兼容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因为互联网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等特点,因此,法律法规的构建要结合广电信息的特点和互联网的特点来进行,在可操作性方面,要充分考虑保证信息可安全使用的前提下来规范起诉、办理、结案等法律体系。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了21世纪的发展特点,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使得信息具有了较大的开放性,一方面这为全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以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使得信息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不安全性。计算机病毒、黑客、木马等通过互联网随时威胁着信息的传播,广电信息作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记录,起到了促进交流、方便协作的作用,它在安全性和保密性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我们正是想通过对广电信息安全性的讨论,对问题的研究和对策的提出,来增强广电信息的安全性,从而推动广电系统信息网络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赵建屏.信息安全问题初探[J].晋图学刊,2005(02).[2] 梁炜莹.数字电视信息安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12.[3] 李迅.网络环境下的文档管理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00.[4] 张曾嵘.信息安全监控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09.

第五篇: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下高校网络传播危机应对分析论文

摘要: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网络传播危机成为当前社会主要的危机存在形式。由网络危机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已经严重阻碍网络信息的有效和客观传播。高校作为人员密集和思想活跃场域,对网络传播危机应有系统全面的重视。

关键词: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网络危机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12月底,在天涯和猫扑等各大论坛出现了一篇名为《某高校惊现校园暴力 “李刚之女”横空出世》帖子,帖子中描述了该校两名女生在寝室发生口角并演变成打架,其中一名女生头部被打伤,网友把打人者称为“李刚之女”,并称这是2010年南昌高校最血腥最暴力最不可思议的杀人未遂事件。此帖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短短几天时间就有70多万的点击量、2万多条的跟帖,这也把该校推上了“风口浪尖”,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后经多家媒体详细调查,对照事件的真实情况,发现网络对此事件的报道有多处均不属实:片面夸大打架事件的严重性,所谓“李刚之女”纯属子虚乌有,对学校相关领导和老师的偏激评价不属实等等。毋庸置疑,随着网络尤其是微薄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成为网民充分表达意见的自由场所,它使“每一个带有怨恨的人都变成专家;使每一个有上网能力的人都变成记者”,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网民的批评意见犹如“冲击波”般给组织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威胁,如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网民更强烈的不满和对抗,轻则使组织形象受损,重则破坏社会稳定。可见,网上危机传播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危机,近年来更是频繁发生,如“躲猫猫”事件、河北“李刚门”事件、“抵制家乐福”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等,无一不是在网民的共同推动下成为热门话题。高校是人员密集和思想最为活跃的场域,稍有不慎,一件普通的网络的事件就能演变成网络危机事件,进而影响校园的稳定。

二、网络危机传播的本质与特征综述

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已有部分学者基于辨证方法对传播危机进行初步分析,但是对传播危机管理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直到上世纪90年代相关研究理论才真正得到运用。Mowen(1980年)是最早系统地提出应对危机措施想法的学者,他通过管理学上的归因理论提出了危机沟通的概念;Wiener(1986)认为构建归因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人们需要对事件的责任进行有效分配和承担,进一步完善了归因理论在传播危急中的应用;Bradford and Garrett(1995)将归因理论应用于道德危机,以归因理论为基础发展了一个模型,用于解释道德危机形成机理和应对措施;后来学者借鉴试验方法和社会学理论又提出了情景危机传播理论,以解释更为广泛的危机(Coombs, 1995、Coombs & Holladay, 1996,2002,2004、Coombs & Holladay,2002;Dowling, 2002)。该理论有助于危机管理者评估危机情景以及危机造成的危害水平。因此,综合国外文献资料,可将网络危机传播涵义界定为:网络危机是指由网络产生、传播或扩散升级的具有严重威胁及不确定性的情境。它是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一个全新的危机领域,也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相比传统危机,网络传播危机具有匿名性、速度快、波及广、破坏性强、不确定、难控制等特点。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金进与洪瑾(2009)认为,网络危机传播在面对灾难或危机事件具有反应迅速,传统媒体无法比拟;消息来源渠道多,草根报道发挥重要作用;互动性更强,信息更新速度更快;整合能力强、多形式全方位发挥影响力等特点;学者汪晓霞(2008)指出危机传播中网络媒体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他引用新闻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网络媒体的开放和自由发展模式使得议程设置功能并没有被弱化减弱,网络媒体的“双刃性”性决定了它既是化解危机的利器,也是引发、扩散和文化危机的发源地;向武和赵战花(2010)从危机预警的角度对网络危机传播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网络的层级传播、极多次的传播形式为有效监测发现危机信息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机会,也就是危机信息的传播由原来的“信息源——传统大众媒体”发展为“信息源——网络媒体——传统大众媒体”。因此可以看出,网络危机相比传统危机具有上述的特点,其根本原因在于网络信息的发布者与接受者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网络危机中传播的表现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行为参与者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具有现实的普遍性,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主要表现为:

(一)网络信息传播前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匿名性、低成本性特点,以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特征,使得每个人能够成为信息的产生者和传播者。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发布者完全知晓信息发布的动机、成因、背景、后果等要素,而信息接受者除了能够知晓信息本身外,其余一概不知。

(二)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微观层面: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接收者主要是依据信息发布者提供的文本资料来获取信息的,主要信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比如文字、图片、动画等。至于这些文本形式是如何形成的,信息接收者并不知晓。而信息发布者则不然,他们对这些文本的信息掌握的十分丰富、详尽。宏观层面:信息参与者(发布者和接收者)与信息非参与者对信息的掌握差异也十分的明显。信息参与者对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所掌握的信息无疑要大大超过信息非参与者。这就为参与人之间的合谋提供了机会,形成了“当局者清,旁观者迷”的现象。此时,参与者往往比非参与者获利大。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对网络传播的影响

由于在信息的发布、传播过程中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就带来了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信息发布者并非都是“品德高尚者”,他们为了获取自身的私利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就会成为网络危机传播的根本原因。

(一)引发网络传播信任危机—“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由于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给了信息发布者制造虚假虚假的机会,极易产生诸如炒作、谣言、诈骗、网络推手等不端行为,由此会引起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质疑,使得原本属于真相的信息被无端猜测,主观认为信息传递背后有“潜规则”或“幕后操作”等,造成网络信息传播的信任危机。

自2009年以来,因网络质疑而引发网络信任危机的现象频频发生,体现出网络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特征与动向。典型事例如,2009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下文要求在我国销售的所有个人电脑,预装“绿坝—花季护航”软件。这则消息在网络上引发了质疑狂潮,从软件功能到有无幕后动机,网民从各个角度对预装软件的行为进行质疑,连国外媒体也对预装软件的意图进行猜测。这一始料未及的质疑狂潮,令工信部倍感压力,最终也殃及这一措施的推行效果,令人颇感遗憾。

(二)诱发网络信息传播导向错位—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当今世界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网络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发言人。”正因为网络有如此巨大的功用,使得一些人利用网络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秘密。如一些网络发布者出于娱乐、发泄或者因商业竞争或政治斗争的需要散布网络谣言;一些网络发布者为了及时吸引公众的眼球,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就某一般事件进行过分的夸张、拼凑,甚至歪曲事实本身;一些网络发布者出于个人名利的需要,故意操纵信息,掌握网络的话语权。因为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原本真实、公正、客观网络传播导向发生严重错位。典型事例如,肯德基就曾经深受网络谣言之苦,该谣言声称肯德基是用转基因工程培育的快速成长的无头鸡来进行生产的,在世界各地传送,对肯德基的名誉打击不小。

五、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高校网络危机传播应对措施

由于信息不对称主要发生在信息发布的形成阶段、传播阶段。因此,加强这两个阶段的控制和改善将有助于信息不对称对网络危机传播的负面影响。

(一)强化信息公开,确定信息发布机制,使信息发布真实、全面、可信

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缺乏合适的信息披露和信息传递机制。一般来说,借助信号传递机制和信息甑别机制可以消除逆向选择造成的影响。信息传播具有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效应,网民最先接触到的信息,会给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并形成一种预设的立场与倾向,影响他对后来信息的解释与判断,而且这种预设的倾向很难消除。所以,在遇到网络质疑危机的时候,高校应该迅速确立信息发布的机制,对网络质疑作出有效的回应。同时建立信息发言人制度,一切事件信息发布,皆有信息发言人代表学校宣布,使得信息发布具有权威性、可信性和客观性。

(二)建立危机事件网络监测预警系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危机处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危机的萌芽阶段迅速处理。高校应成立专门组织,有专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专人关注网络上涉及本组织或有可能引发危机的言论,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可能发生的危机,在危机酝酿阶段就把问题解决掉。在危机事件的传播控制中高校更要给予网站足够的重视,通过公众在网站上的留言和评论判断组织是否面临威胁、评估威胁的严重程度,并将其它有影响力的网站也一并重视起来,纳入危机传播的视野。这样高校有可能及时掌握动态的信息,提高警觉,当危机事件真的来临需要做出决策时就能够有相对周全的考虑和充裕的时间。

(三)获取专业支持,保持与其他媒体等“第三方“的良好互动关系

当高校遭遇网络危机时,独立的第三方的声音更能有效化解危机。因为如果组织自己的声音,往往会被外界容易解读为替自身辩护,效果并不理想。所谓“第三方”主要是指权威的人士与机构,他们中立、客观,本身又是高信誉度的信源,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鉴定容易被各方所接受。当危机发生时,因积极寻求主流网络媒体,尤其是影响力大的网络媒体的支持;对于我方所发布的新闻稿与论坛回帖等,聘请专业人士(意见领袖)或者专业的网络危机公关机构对它们进行一些技术方面的处理,以提高它们在搜索引擎或者是论坛中的排名。

参考文献:

[1]Mowen,J.C.(1980).Further information on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oduct recalls.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7,519–523.[2] Weiner,B.(1986).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New York,NY: Springer-Verlag.[3] Bradford,J.L.,& Garrett,D.E.(1995).The effectiveness of corporate communicative responses to accusations of unethical behavior.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4,875–892.[4 Coombs,W.T.(1995).Choosing the right words: The development of guidelines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appropriate” crisis response strategies.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8,447–476.[5] Coombs,W.T.,& Holladay,S.J.(1996).Communication and attributions in a crisi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risis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8,279–295.[6] Coombs,W.T.,& Holladay,S.J.(2001).An extended examination of the crisis situation: A fusion of the relational management and symbolic approaches.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13,321–340.[7]吴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艺观点的理论与实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金进,洪瑾,郭抗抗.网络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优势与问题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3):104-108.

[9]汪晓霞.试析危机传播中网络媒体的功能[J].传媒观察,2008,9.

[10]来向武,赵战花.利用网络传播进行危机预警的优势与方式[J].今传媒,2010,3.

[1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下载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措施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措施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环境下舆论传播模型及北大形象危机公关

    论文:网络环境下舆论传播模型及北大形象危机公关 摘要:本文以网民心目中的北大形象为切入点,透过调查问卷的文本分析来解读网民心目中北大形象的现状,随后将研究重点放在舆论事......

    浅析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

    浅析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 医院 计算机信息系统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被逐渐运用到医院的经营管理当中......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分析及对策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分析及对策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的信息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网络时代。网络的应用已深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尤......

    浅谈网络环境下物理教学中几点体会

    浅谈网络环境下物理教学中几点体会 泰州民兴实验中学 225300 葛以高 在当今科技发达和信息化的社会,“网络”这一名词对于我们教师和学生来说,并不感到陌生,大家对“网络”的认......

    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分析

    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分析 摘 要:人格就是一个人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整体,是各种心理特征、道德质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环境下开展新型教研活动策略 程瑞

    网络信息环境下开展新型教研活动策略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 教研活动策略 摘要:日星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已彻底改变了课堂的面貌,但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主阵地的教研活动,却仍旧普......

    网络环境下秘书信息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开封大学人文学院文秘专业毕业论文 目 录 论文摘要 .......................................................................................................... 2 一......

    网络环境下涉密信息的安全保密管理与控制

    网络环境下涉密信息的安全保密管理与控制The Security and Secrec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Secret Information in Network Environment 李旭 陕西省西安市13号信箱9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