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金法修订若干问题的研究报告
允许从业人员购买证券,并放开基金管理人员的激励安排,是面对现实的明智之举。公募基金管理人员积极性得以提高,也可防止其“一心二用”。基金从业人员可以购买基金建仓的股票,但基金公司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内控制度,防止“老鼠仓”和其他利益冲突的行为,如果公司内控出问题,公司应对基金承担赔偿责任。
呼唤日久的《证券投资基金
法》修订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其中涉及到的诸多问题,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此次《证券投资基金法》(征求意见稿)对“证券”进行了扩大解释。除上市交易的股票和债券及其衍生品种外,还包括非上市交易的股票或者股权。这样风投和私募股权基金也将被包含其中。这就使得本次采取的是统一基金立法的模式,使得本质上具有同一法律基础的资产管理行业可以在法律层面进行统一。在受托人的义务、注册部门和要求、报告义务等方面均可走向相对统一,比原来发改委、科技部、各金融机构通过部门规章和内部文件进行规范各类投资基金业务的监管模式相比,在法律基础、纠纷处理等方面的统一,会规范和促进投资基金业的长远发展。
但是,将各类基金统一起来,问题也很多,首先是如何协调目前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冲突。另一方面,毕竟pe、vc和公募基金在募集方式、投资者类别和投资对象方面存在差异,如何通过注册制度、运营监管制度和税收制度进行区别处理,以发挥不同基金的优势,则需要国务院行政法规层面进行协调和细化。
草案第12章规定了基金业协会,该协会与《证券法》第九章的证券业协会在性质上都属于“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章程应经中国证监会备案。但是其区别在于:(1)《基金法》(征求意见稿)并没有申明中国证监会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似乎意在强化其自律性。因为,从本质上说,自律管理虽然要接受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但是不应该是“监督”。(2)托管银行“应当”加入基金业协会。(3)《基金法》(征求意见稿)提及类似基金评价机构、估值机构、登记机构等可以加入基金业协会,使其会员范围扩大,理论上讲,这使得目前各类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协会的渠道表达其利益诉求,扩大基金市场上的民主气氛,加大同业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这有利于基金业的规范发展。
当然,这个征求意见稿在证券业机会之外,另起炉灶,再设协会,而协会会员存在重合之处,例如基金公司既加入证券业协会,又称为基金业协会的主力军。托管银行既加入银行业协会,又加入基金业协会。从节约成本和提高自律管理效益来说,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可以在原来的证券业协会的基础上通过扩容来解决资本市场的自律管理问题。
基金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对中国投资信托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增加了投资者和基金发起者的更多选择。因为,公司制、契约制和合伙制在内部治理机制、参与者的风险分配机制方面各有千秋,与原来单一的契约制相比,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不同的组织方式一方面可以开发丰富的投资品种,增加投资基金市场的产品细分要求,同时带来不同管理人的管理水平和风格的变化,对基金管理机构的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带来新的要求,组织差异化本身就是竞争,而竞争又会强化产品的差异化和提高投资者服务水平,包括投资回报和提供不同策略的投资品种。
基金新的组织形式对投资者利益保护更有价值,比如,合伙性基金,其普通合伙人要承担无限责任,不再受有限责任的保护,责任约束会影响其投资风格,起到促进其自我监督的作用。公司制基金中的董事会,特别是独立董事对投资人利益的保护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原来的份额持有人无法参与基金监督、托管人监督虚位的问题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
此次征求意见稿,规定非公开募集只能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关于合格投资者则主要从财富(收入水平或资金规模)、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最低认购金额等角度进行评定。当然,这个标准依然是很粗的,具体还要进一步细化,比如,是否需要有过去多少年或多少笔的投资经验,收入水平如何证明等问题。
成熟的私募市场都规定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因为,国家对私募的监管较为宽松,希望参与这个市场的人能够自担风险,因此设置门槛,这本身就是市场多层次的表现。从美国的经验看,管理人对投资者提供的证明其合格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审查义务,并在缺乏审核行为的情况下,要承担一定的行政和民事责任。此外,对于通过基金的基金方式,或采取隐名投资(所谓“拖斗”)方式拼凑成的“合格投资者”(形式上是一个合格的entity)。从国外的经验看,监管部门要采取“看穿”(lookthrough)的方式进行事后监管和处罚,因为这是以私募的方式行公募之实。
对从业人员购买标的证券,并放开基金管理人员的激励安排,是采取了“面对基金
现实”的明智之举。一方面使公募基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也可防止其“一心二用”的道德风险。
基金从业人员可以购买基金建仓的股票,但是,基金公司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内控制度,防止“老鼠仓”和其他利益冲突交易行为,如果公司内控出问题,公司应对基金承担赔偿责任。当然,监管部门会采取数据审查、专项检查的防止来获取基金内部人
员的投资行为,并根据交易前后的基金建仓时机、成本、股价波动等因素评估基金从业人员是否构成“利益冲突”交易。但是,无论是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难度都很高,包括制度的严密和审查的严格,依法取证,同时需要内部和外部监管的自觉配合。
第二篇:养老保险基金问题
基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给付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论文关键词:养老金;给付风险;因素
论文摘 要:由于老龄化、提前退休、养老金替代率过高等养老保险的制度性因素以及基金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地方主义等问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给付风险日益凸现,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分析成因、探讨防范及改善对策措施是当务之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风险状况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是整个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技术历程的晴雨表,它能反映出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其他技术操作环节的严密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给付风险可以分为制度风险和管理风险两类。制度风险是由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所导致的养老金给付与预期目标不一致的风险。管理风险是指社会养老保险在给付环节所产生的风险,由管理不完善和管理缺乏效率而引起。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的制度风险在实际的操作中主要体现为:①我国养老金替代率实际运行约为80%左右,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度设计的替代率偏高,这导致基金给付总额相对偏大,产生高于预期替代水平的给付风险;②退休年龄规定偏低,“低龄退休”现象普遍,与之相反的是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趋势,因此产生高于预期支付的给付风险;③行业提前退休,产生制度设计未预期到的给付风险;④在“地方统筹、地方管理”的基础上,部分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未能及时足额发放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存在拖欠情况;⑤由于社会养老保险金随物价或工资增长率的指数调整机制的缺乏和不完善情况,导致长期处于缺乏弹性的较高位给付水平。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的管理风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体现为:①由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识别能力有限,许多地区出现了不遵循给付原则的欺骗性、“死者”领取养老金、“企业欺骗性冒领”等各种道德风险现象;②管理系统缺少效率,不能保证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及时足额发放,同时还存在错付情形;③由于受地方主义的相关制度规定影响,社会养老保险金未能做到随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流动而正常转入或转出,使劳动者在未来退休时领取基本养老金困难重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风险因素分析
2.1 人口老龄化问题
与发达国家在“先富后老”的情况下遭遇人口老龄化问题相比,我国则是“未富先老”,在发展还处于化初级阶段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而且速度很快。这对我国的养老保险给付产生了巨大冲击:离退休职工人数和职工总数的比值不断上升,对养老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基本养
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负担越来越重。且养老金给付需求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对企业和国家都产生了越来越难以承受的缴费负担,还进一步影响和阻碍经济的发展速度。
2.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扩面征缴困难、征缴率较低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并未能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普遍较低。有相当部分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户等非公有制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游离于养老保险之外。且扩面征缴方面的法规尚待健全完善,对不按要求参加社会保险和恶意拖欠保险费的企业和个人,执法力度也应加强,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扩面征缴的质量还要付出巨大努力。
从管理角度来看,产生社会养老保险给付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诱发的道德风险分析。
尽管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已经逐步实行网络化管理,但却无法完全及时掌握退休职工真实情况,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信息掌握不完全或者获取信息滞后的状况:①退休职工已经死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未及时获取信息,可能存在“信息时滞”,在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发生由别人代领现象;②个别企业虚报退休职工名单,多报人数,致使不受保障的人员非法获利;③提前退休诱发的道德风险:行业部门通过虚报提前退休职工的年龄,将未达到退休年龄规定的职工纳入退休计划。
(2)管理缺乏效率诱发的风险分析。
由于面临着预算约束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管理一方面是缺乏高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另一方面,经办人员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意识不强。目前仅上海等部分城市已建立高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在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水平、支付效率等环节产生了重大作用。其他更多地区却并未真正建立起这种对劳动者集工作记录、基金管理、养老服务于一身的信息系统,反映在给付环节上就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不能及时到位和发生错付情形。另外,经办人员的工作效率低、服务意识差及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是产生管理风险的因素之一。
(3)地方主义诱发的道德风险分析。
劳动力流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途径。可是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过程中,由
于地方主义作祟,却未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不要说起到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的作用。地方主义倾向致使劳动者的缴费收入不能随劳动力流动而顺利、及时地转入或转出,影响劳动者未来退休金的领取,因此产生未来的给付风险。
养老保险基金给付风险的防范措施建议
(1)完善养老金给付制度,严格养老保险统筹项目,逐步统一给付标准。加强养老金的征缴,以及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加强监督,提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将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编制社会保障预算。
(2)立足保障基本需要,切实降低养老金替代率。我国现行的养老金替代率远远高于
发达国家40─50%左右的平均替代率。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在最低社会保障标准的国际公约中指出,一个人缴费30年,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相当于缴费工资的40%。给付标准与国力的不协调违背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低标准,广覆盖”的原则,增加了的压力,也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可将替代率定为养老金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之比,适当考虑物价指数,有效地控制养老金增长速度,做到退休人员养老给付的绝对值不减或有所增长的基础上,使其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稳步下调,实现养老金替代率的逐步下降。
(3)调整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年龄,严格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条件。面对老龄化,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提高退休年龄的做法。而根据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1年,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因此,适当调整退休年龄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有利于降低赡养比、减轻养老保险金支付压力。但在延长退休年龄的具体方案实施中,应该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分步骤进行。严格养老金的领取条件,可以通过退休或已提前退休人员的生活状况,对继续就业或就业收入超过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应停发养老金,并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并且应严格审核统筹项目给付基数,建立基金给付的制约机制。
(4)逐步统筹协调区域之间养老金给付标准,适应发展需要,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与区域流动。由于地区差异性,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实现区域之间养老金给付的统筹协调,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但在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人才的流动逐步加大的情况下,势必促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于控制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管理低效率、地方主义等管理风险,还得要从制度着手,提高技术手段,增强工作效率。
1.坚持不懈地完善社会保障基金风险防范机制
国内外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无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的设计是多么合理,运行是多么规范,采取的手段是多么有效,随着社会经济及与社会保障相关因素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保障基金制度依然可能遭遇不良后果。非常典型的例子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建立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时,西欧与北欧国家在炫耀福利国家的成就时,均未估计到或至少未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社会保障危机及调整这种制度的难度。因此,必须对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的动态性有充分地把握,坚持不懈地构建社会保障基金制度风险防范机制,破除试图使社会保障基金制度风险防范机制毕其功于一役的幻想,并据此建立和健全灵敏的社会保障基金制度风险防范机制,以保证政府及时修正社会保障基金制度运行中的失误,维护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2.把事中管理、事后监管与监督与预警密切结合根据社会保障基金制度风险传导机制的特点,要构建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制度风险防范机制,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基金制度风险防范机制的社会系统工程。(1)应当密切跟踪制度环境风险因素的发展、演变动态,以此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2)对制度设计一方面要严格
坚持其科学性、前瞻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制度设计的支持系统给予高度重视。制度设计系统包括:一是法制系统,它是社会保障运行过程中的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的共同依据,是规范性层次。二是管理系统,依照法律的规定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对各种社会保障实施机构及其实施内容履行管理之责;三是监督系统,依据法律的规定履行对社会保障管理系统与实施系统的监督职责,其中重点是对实施系统的监督。上述三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制约关系使整个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具备了内在的免疫力,从而是社会保障基金制度正常运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3)对制度实施风险实施严密监控。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制度实施风险是客观的,在某种情况下其对社会保障基金制度正常运行的影响是致命的。因此,对制度实施风险的危害性要有充分的认识,要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根除制度实施过程中的贪污、挪用、浪费等问题。
3.立足长远,建立防范中国养老保障基金制度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完善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紧密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是防范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长效机制的根本对策。按照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紧密相关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层次性要求,应该包含三个层次的法律制度安排:社会保障基本法、社会保险专门法和社会养老保险条例。目前我国只有国务院和劳动保障部颁布的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尚无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基本法和专门性的社会保险法。
4.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规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原则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制定一部完善而有高度强制性与绝对权威性的社会保险法。因此,应加快立法步伐,加强工作力度,以保证社会保险法的及时制定和有效实施。这主要包括:一是要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法律规范;二是要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法律规范;三是要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法律规范;四是要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给付的法律规范。
参考文献
[1]李珍,孙永勇,张昭华.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选择——以国际比较为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詹伟哉.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三篇:维修基金问题
1、什么是住房专项维修资金?
答:住房专项维修资金,是指业主或者公有住房售房单位缴存的,专项用于住房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的资金,形象地说,也就是住房的“养老金”。
2.维修资金是什么时候开始要缴交,由谁承担?
答:根据《物业管理条例》,2003年9月1日以后购房的业主应当缴交维修资金。根据《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1998年10月1日至2003年8月31日期间领取预售许可证的商品房的维修资金由建设单位缴交,在业委会成立之后向业委会移交。1998年9月30日以前的法规未作规定,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应由共同所有人承担维修责任,也就是由业主承担。
3.维修资金的缴交标准如何确定?
答:2003年9月1日至2006年5月14日期间领取预售许可证的商品房的维修资金的缴交标准由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不能超过售价的2%。5月15日之后领取预售证的,按标准房价乘以套内建筑面积乘以2%计算。标准房价由开发商确定,同一小区同一标准,不得低于该项目的最低售价。今后我区如有新文件对维修资金的缴交标准重新作出规范的,按新文件执行。法规规定由建设单位缴纳维修资金的,按照10元/平方米的标准缴交,今后不足使用的,不足部分由业主承担。
4.维修资金如何缴交?
答:建设单位在领取预售许可证之前先到有关银行开设维修资金专用帐户,与银行和建设局三方签订维修资金专用帐户监管协议,再凭所签的协议领取预售许可证。在销售时,建设单位应在销售合同中明确约定维修资金缴交的标准和金额。在实际面积确定后,建设单位开出缴款通知,业主按通知所确定的应缴金额将维修资金存入指定的维修资金专用帐户,并领取银行出具的维修资金对帐簿。
5.维修资金有何用途?如何区分业主的维修责任和物业公司维修责任? 答:维修资金属于业主所有,用于保修期满后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大中修和更新改造。属于上述情况的维修应由业主负责,在维修资金中开支。日常的养护和小修则由物业公司负责,在物业管理费中支出。
6.以前没有建立起维修资金的楼盘,需要维修该怎么办?
答:应由业主缴纳维修资金的商品房,保修期满后应由业主承担维修责任,确需维修的,相关的维修费用应由相关业主按建筑面积分摊。
7.维修资金如何支取?
答:保修期满后确需支取维修资金的,由物业公司将维修工程计划进行公告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鉴定,将费用预算、专业机构鉴定报告、维修费用分摊明细表向涉及业主征求书面意见,以2/3的业主同意后再向区建设局申请,同审核同意后方可向银行支取维修资金。
8、发生紧急情况需要进行维修该怎么办?
答:在建立维修资金的时候,可由物业管理企业制定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资金应急支取预案,预案经业主大会决议通过后实施;未成立业主大会的,可按照业主监时公约的约定实施;未约定的,应当经全体为主所持投票权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后实施。出现紧急情况时,按照预案先行处置,再按照规定办理维修资金支取手续。
第四篇:大修基金政策问题
转载自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7532739&boardid=1&page=1&1=1#7532739
“和谐重庆”路上的绊脚石
——大修基金收取之“黑洞”
2008年7月20日,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首次在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浓墨重彩地提出,成为“和谐重庆”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我们要讨论的是,三年来,在奔向“宜居”的这条重庆路上,有绊脚石吗?“畅通”吗?
“宜居”要有家,家的物质基础即是房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房事”也是国家大事。近年来,随着房价的年年高涨,商品房相关问题备受关注,而物业管理中的房屋专项维修基金(俗称“大修基金”)的归集、使用,监管问题也争议颇多。
1999年1月1日,《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建住房[1998]213号)施行,这是首部归集大修基金的立法。该办法第五条规定,“购房者应当按购房款2%—3%的比例向售房单位缴交维修基金”。随着十多年来房价的上涨,缴交的大修基金随购房款增加,单套普通住宅缴交的基金数额达到了10万元。商品房多为预售,由于购买时间、价格的差异,导致同时入住的同栋楼房、同面积的住户,缴交的基金数额相差达到数万元。随着时代变迁,该办法应与时俱进。
2008年2月1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建设部、财政部令第165号)的施行,这部取代建住房[1998]213号的规章,从立法上进了一大步。该办法第七条规定按建筑面积交存,实现了相对公平。随后,各省市相继出台当地具体交存标准,按面积交存,还利于民。
那么,作为“宜居”的倡导地——重庆,对大修基金是如何归集、使用的呢?对“宜居”的民生问题如何考虑的呢?
一、重庆大修基金的归集、管理立法进程
自2008年2月1日起,建设部、财政部令第165号规章施行,建住房[1998]213号规章失效。就地方立法而言,重庆市尚无房屋专项维修资金交存具体规定的立法。
2010年11月27日,重庆市政府通过了《重庆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办法》第七条规定的交存标准为:“
(一)有电梯的,按每平方米建筑面积80元交存;
(二)无电梯的,按每平方米建筑面积50元交存”。
从上述立法进程看,2008年2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期间,建设部、财政部令第165号规章是唯一的大修基金交存立法依据;2011年3月1日重庆市《办法》施行后,与165号规章是并行有效的规章,是地方政府规章与国家部门规章之间的关系。
两部规章都规定按建筑面积交存大修基金,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交存的时间点,地方政府规章规定在“办理房屋预售合同备案登记时”交存,国家部门规章规定在“在办理房屋入住手续前”交存。对此冲突,从法理上讲,前者不符逻辑,后者较为合理。因为以面积为单位计算交存金额,就应在房屋竣工实测后才能确定,试问,“办理房屋预售合同备案登记时”建筑面积是怎样确定的,与实测有出入如何处理,遇违约、政策因素、不可抗力等导致不能交房如何处理?
重庆市的《办法》虽有瑕疵,但对于深受购房成本困扰的百姓来说,仍是一场春雨,尽管这春雨来得有点晚。
问题是,重庆的房管部门——“宜居重庆”的推动者,是怎样执行和落实政策,还利于民的呢?
二、重庆房管部门的政策“宜居”吗?
为全面贯彻《办法》,重庆市国土房管局下发了《关于学习宣传贯彻〈重庆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11]19号,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要求,“根据《办法》的相关规定和不溯既往原则:
(一)在2011年3月1日(不含)以前,已办理房屋预售合同备案登记的(以“预售合同备案证明”载明的时间为准),购房人仍然按照各地区原有的交存标准,交存物业专项维修资金……”。
据房管局的书面回复,凡在2011年3月1日以前办理房屋预售合同备案登记的,即按购房款2%—3%的收取的标准按此标准。对该表述,我们觉得有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探讨。
第一,“各地区原有的交存标准”是多少?从前述分析来看,从2008年2月1日起,无需区分合同备案登记的时间,都应按建设部、财政部令第165号规章和《重庆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以建筑面积为单位交存维修资金。
第二,该“交存标准”与重庆市新实施的《办法》相冲突。根据新《办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本办法实施前,未交存首期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相关业主应当在本办法施行之日起三个月内按照规定的标准交存至物业所在地区县(自治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银行专户中”。此条中“按照规定的标准”,按照法条本意,指本规章规定的标准。
第三,该“交存标准”表述的“不溯既往原则”出现逻辑矛盾。
按照 “不溯既往原则”,2011年3月1日之前已经备案登记,但在3月1日之后交房的预售商品房,就不适用新《办法》的规定,还是应按建设部、财政部令第165号规章的规定在房屋入住前交存。因此,该《通知》表述的“不溯既往原则”在交存时间方面“溯既往”,以新《办法》为准,要求购房者提前履行交存义务;在交存标准方面“不溯既往”,以原有的惯例(购房款的“2%—3%”)为准,这种双重标准严重损害了购房者的利益,不利于“„宜居重庆‟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
第四,房管部门在交存标准认定方面,没有与时俱进,政策文件前后矛盾。
根据2006年该局下发的渝国土房管发〔2006〕548号文件规定,“
三、关于专项维修资金归集、管理和使用问题…….(二)各区县可按房屋售价的2%、3%的比例,也可结合实际探索按购房面积定额交缴的办法,归集首期商品房专项维修资金”。
2006年市房管局已提倡按购房面积交存,这在当时,是积极的尝试。为何在2008年建设部、财政部令第165号规章,以及2011年重庆市《办法》实施之后,仍然坚持“购房款的2%—3%”的高标准不动摇呢?
三、关于重庆大修基金的“黑洞”猜想
1、新浪网2006年03月01日日新闻《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全市大修基
金
黑
洞
亿
》http://bj.house.sina.com.cn/news/2006-03-01/0856118797.html报道,“重庆市国土房管局传出的消息令人震惊:截至2005年,重庆市物业管理覆盖面积已达到1.3亿多平方米。按此建设规模,重庆市大修基金归集数量应接近100亿元的规模,但目前重庆归集的大修基金仅6亿多元,欠缴的房屋大修基金总额高达90多亿元!除一些业主拖欠大修基金外,大多数已经由房屋购买者向开发商缴纳的大修基金均“下落不明”。……”
腾讯网2007年01月19日新闻《重庆90亿大修基金“失踪” 政府出招欲堵漏洞》http://cq.qq.com/a/20070119/000177.htm报道,“去年是重庆住宅楼大修基金“失踪”的高发季节,重庆市九龙坡区全兴别墅11万元大修基金宣告失踪。此前,重庆南桥峰景园153万元大修基金、重庆小龙坎正街2号隆庆楼50万元大修基金、重庆江北区爱丁堡小区339万元大修基金也相继宣布“失踪”……与此同时,重庆市国土房管局日前发出的消息更令人震惊———截止到2005年,重庆市大修基金归集数量应接近100亿元,但目前归集的只有6亿多元,其中90多亿元大修基金不知去向。…….”
猜想一,“黑洞”怎样形成的?谁在监管?资金黑洞怎么办?谁来“买单”?
2、重庆的商品房多为预售,从购买签合同备案到接房入住的周期为一至两年。自2008年2月1日起,随着《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的施行,至2011年3月1日,大修基金的交存标准本应按建筑面积计算。但这3年多的时间里,重庆房管部门一直坚持按总房款2-3%的交存。
2008年至2010年,重庆的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以2009年为例,全市成交建筑面积为2435.68万平方米,成交均价4179元/平方米。全年成交商品房总价1017.9亿元,如果按总房款3%的交存标准(重庆多高楼,为电梯房的标准),大修基金将交存30.5亿元;如果按建筑面积每平米80元计算,大修基金仅交存19.5亿元。仅仅因为执行标准的不同,归集的资金相差11亿元。据此保守计算,2008年至2010年期间,仅仅因为执行标准的不同,收取金额相差会达到30亿元以上。
猜想二,由于执行标准的不同,多出的几十亿资金如何使用?如何监管?会不会出现和以前一样的“黑洞”?
3、腾讯网2007年01月19日新闻《重庆90亿大修基金“失踪” 政府出招欲堵漏洞》http://cq.qq.com/a/20070119/000177.htm报道,“目前市国土房管局已代市政府完成了草案的起草工作。在该办法草案中,提出了物业专项维修资金按建筑面积收取的建议,具体标准:无电梯住宅30元/平方米,有电梯住宅50元/平方米。主城区以外的商品房收取标准可适当下调,最低不能低于主城区标准的50%,具体标准由各区县确定。”
2007年的重庆房管部门是积极的,建议按面积每平方米交30-50元;2010的《办法》规定为每平方米交50-80元。为什么在实际执行中,重庆房管部门对已购买但未交房的购房对象,仍然坚持按总房款3%的高标准收取呢?
猜想三,是什么原因,让房管部门需要归集更多的钱呢?谁“差钱”?
四、新《办法》实施后,大修基金交存标准过渡期间的政策建议
随着建设部、财政部令第165号规章和重庆市新《办法》的先后施行,从2008年2月1日起,不论是在2011年3月1日之前,还是之后备案登记的购房合同,都应按建筑面积交存维修基金。
在新旧政策的衔接方面,重庆房管部门可以借鉴西安市的做法,西安市在新的交存办法实施后,实施了新、旧标准过渡期,时间自2009年12月23日至2010年2月22日,过渡期间新、旧标准并行。在两个月的过渡期内,业主可自主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交存专项维修资金。
在重庆市新《办法》实施之后,重庆市万州区房管部门的做法是,从惠及民生角度考虑,房屋的大修基金交存就低不就高———原则上按旧标准交存,若旧标准高于新标准则按新标准执行。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重庆房管部门深入调研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归集、使用与监管情况,以建设部、财政部令第165号规章与重庆市出台的《办法》为依据,根据《办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实施“三个月”的新、旧标准过渡期,让购房者自主选择标准交存专项维修资金,并加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监督管理。
渝国土房管发[2011]19号《通知》仅仅是一个地方政府部门的文件,不但与建设部、财政部令第165号规章和重庆市的新《办法》相抵触,而且通过行政通知的方式违规高额收取大修基金,在使用过程中漏洞百出、监督缺位,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这种搜刮民脂民膏的行为,是否出自于部门或者利益集团的私利?该文件是否经过了政府法制部门的审查,是否有效?立法必须遵循公正,公平,以人为本的原则,否则这就是一部恶法,必须加以废除。只有这样的恶法被纠正、制止,才能彰显现代法治精神,才能体现出我国依法治国的决心。
“五个重庆”的每一个“重庆”,都需要相关部门的主导推动。以上情况涉及到重庆的千家万户,涉及到数十万老百姓的该不该多缴“血汗钱”,涉及到数十亿资金使用和监管的民生问题。“房事”也是国事,大修基金该如何收?过去的“黑洞”如何补?未来如何预防“黑洞”?这些是考量地方政府执政水平的大事,也是影响“和谐重庆”道路的绊脚石,希望能得到重庆政府部门和社会的重视,以民生为导向,依法妥善处理。
第五篇:社保基金问题研究
自从2001年12月13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以来,社保基金入市就成为一个最热门的话题。目前,各基金管理公司正在按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有关要求提交参选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的申请材料,理事会将在专家评审委员会评选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投资管理人的名单,可以说社保基金入市已为期不远了。社保基金入市到底有何意义呢?
首先,社保基金入市增加了其投资运用渠道,有利于其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的目的。过去社保资金的缺口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大量的社保资金被闲置,虽然保证了资金的安全,但却未能充分利用使其增值。允许社保基金通过选择合适的基金管理公司进入资本市场,扩大了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更有利于其保值增值。
其次,社保基金入市增加市场资金供给,壮大了机构投资者的力量。据测算,目前国内可用于投资的社保基金约有2000多亿元,这部分资金一旦能够通过合法途径进入资本市场,就会大大增加市场的资金供给,平衡市场资金供求,同时作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社保基金的加入,无疑会壮大机构投资者的力量,改变当前机构投资者之间互相搏弈、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之间争利的局面。
再次,社保基金的入市会促进和加速市场新的投资理念的形成。社保基金作为老百姓的保命钱,追求的是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控制风险是社保基金入市的前提,因而业绩优良的蓝筹股将成为其投资的主要品种,而分散投资、波段操作乃至长期持股将可能成为其主要的操作手法。作为机构投资者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社保资金的投资理念将在客观上起到了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和加速了新的投资理念的形成。
最后,社保基金入市在客观上会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社保基金的入市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运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在提交参选社保基金管理人申请材料、接受专家委员会评选的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将由此更加规范和透明。作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市场的中坚力量,基金有意识地减少投机、短线的炒作方式,代之以理性、长期的投资方式,会在客观上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休,有人则希望推迟。他解释说,从长远来讲,随着人口结构特别是劳动力结构变化,再加上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延长劳动时间、延迟退休年龄肯定是趋势。不过,还要综合考虑人口结构、就业形势、老龄化预期等多种因素,“什么时候启动、用什么办法,这都还未定。”王晓初强调,一定要找到一种适应国情、能够平稳过渡的方式。
上海在延迟退休方面率先试点:从2010年10月1日开始,上海展开城镇企业职工“柔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尝试。所谓“柔性”,即职工和用人单位协商达成一致,即可最多延长五年退休,“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不过,据当地媒体报道试点两年多,参与人数仅数以千计。
王晓初表示,上海老龄化程度全国最高,但其老龄化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增人口的数量减少导致,出生率非常低,这一点就跟北京不一样。“试点的城市必须足够多,考虑到不同特性,比如有的城市出生率并不低,但同样老龄化,这样不同的城市都要探索,要总结经验,再推出更适合的政策。”他表示,至少“十二五”规划尚无延迟退休的计划,还需进一步慎重研究。
近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称,由于养老保险金缺口巨大,中国拟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因此,然而“延迟退休”这剂缓解养老金收支平衡“猛药”不仅不能药到病除,甚至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1997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制度。然而,1998年我国就有半数省市养老金收不抵支。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童工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国养老基金空帐已达到8000亿元,且每年以1000多亿元的规模扩大。
截止到2010年,国家养老金个人账户本应有资产19596亿元人民币,但实际上却只有2039亿元人民币,导致17557亿元人民币的缺口将要由政府来偿还。据世界银行的一项估算,从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可能达到9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对中国养老金缺口的估算,最乐观的也认为缺口将达到三万亿人民币。
从2000至2008年间,中国CPI平均2.2%,面对同样是2.2%的通胀率,养老钱实际上已经处于贬值状态。而当前,社保五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只有存银行和买国债,不足2%的名义收益率恐怕是世界上收益率最低。
目前中国男女退休年龄的时间分别是60岁、55岁,如果从今年起实施65岁的退休年龄,以每3年提高一岁,则可以使得中国的人口红利延长到2027年。15年的时间,即便排除通货膨胀、人口老龄化等增加养老金支出的因素,空帐规模也已经达到27200亿元。以不足2%的收益率,又该如何填补这个空帐?
中国养老金制度面临的很大问题,还在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社会保障待遇的差距很大,甚至一部分人没有任何保障。2010年初,美世咨询公司(Mercer)发布全球养老金指数,该指数覆盖五个大陆、十一个国家的私人和公共养老金体系,在对三大类、40多个指标进行分析比对后, 中国的指数排在倒数第二位, 仅优于日本。美世公司认为:“一个较好的养老体系中, 社会养老保险应能覆盖到80% 以上的人口, 而中国目前只有25%左右, 即使在覆盖率较高的北京、上海等城市, 也只有50% 左右。”
下一代人负担上一代人的养老不仅是自古皆然,也是世界各国的通例,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对因为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下一代人负担的加重部分进行化解。如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称:“只要实现全国统筹制度全覆盖,未来30年左右完全能够实现制度自身的收支平衡,有能力避免养老金支付危机。”
目前,中国已经有25个省市实现了省级统筹,但这仅仅只是账面意义上的统筹,而非实质性的统筹。2010年,国家就已计划在320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但由于新农保、城居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转换通道未彻底打通,农民工的参保率依旧没有显著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延迟退休, 势必使得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工作受到很大冲击。延迟退休年龄可能使得许多原本未被制度所覆盖的人拒绝参保。养老保险覆盖面低, 自然也减少了养老保险的收入。
国家财政是社会保障指出主要的负责人,但在“十二五”之前,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多年持续低于10%,同期的行政经费却高达1/5。与日本、加拿大这样同期社保支出超过公共财政30%的国家相比,明显过低。因而压缩“三公消费”,增加“社保支出”,理当成为缓解社保资金问题的首要出路。更何况,早期国有企业普遍以“低工资无社保”为代价,国家承诺的政府养老没有兑现,现在一古脑儿要社保基金承担养老支付,必然使得社保基金压力持续增大。
而全国各地社保案层出不穷也使得公共权力不断受到质疑。从1993年开始,广州8.9亿元养老保险金被挪用,无法完全追回;2003年6月,太原市财政局科员挪用社保基金8609万元;2006年,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原局长祝均一违规拆借32亿元社保基金„„相较而言,全国参保人退休年龄延迟一年,也仅仅只能使养老统筹基金增长的40亿元而已。
目前我国实行的“退休金双轨制”,有两套并行的养老金体系,一套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个人无须缴纳社保,由财政统一支付的养老金;另一套是社会企业单位的“缴费型”统筹制度,单位和职工本人按照整个工龄以总的工资的20%比例来缴纳。
这种不平等导致了政府替公务员退休金买单日益变得不可持续。政府2010年向退休公务员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18亿元人民币,达GDP的5.4%。人近几年退休福利巨大的不平等导致了民众普遍的不满。20110年时,广州市人大代表黄瑞麟就爆料:处级公务员退休金能拿到7000—8000元/月,企业的经理们每月自己缴纳养老金1000多元,但退休时封顶也就是1700元/月。
不解决体制内外社保的公平正义问题,社保亏空问题无解。体制内没有缴费的个人账户本身没有积累,却要按照有积累的形式来发放养老金,没有人来买单,本身就是一个缺口。
由于上世纪末大批国企由于经营不善宣布破产,从1998年至2001年三年间,国企职工从286万下降到233万,下降率达到24.4%,离退休人口却由115万升到119万。大部分国企员工想方设法提前退休,提早享受养老金待遇。1999年至2003年的五年中,提前退休人数达到当期退休人数的20%。而是个主要城市的新增退休人员中,提前退休的已近1/3。部分提前退休的人员是非常健康的,却往往以丧失劳动能力为由办理了病退;还有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以特殊工种名义提前退休。
而对于那些已经内退或提前退休等需要自己缴纳养老金的人群而言,延迟退休则是个不折不扣的噩耗。他们需要缴纳更多的费用,所获却相应减少。多数学者在论证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合理性的时候, 都以预期寿命在延长为主要依据之一。但从数据上看, 我国老年人口60岁以上各年龄组老人的平均余寿在1980至2000年间虽然在提高, 但目前仍远低于一般发达国家。而如果将退休年龄推至到65岁,按中国人平均寿命72岁来算,退休后只能拿到7年的养老保障金。假定他25岁参加工作,按40年的参保标准来算,平均参保款3000元/年*40年=120000元,退休后保障工资为6000元/年*7年=42000元,凭空损失78000元。
基于美国相关制度的实践,2010年9月6日,上海市出台了《关于本市企业各类人才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的试行意见》,试行“弹性退休”政策,以此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区别对待。使得一些工作劳累、收入又低的体力劳动者,提前退休得到解脱和享受。
然而对于目前的中国而言,这项政策只会涉及到一个很小的范围。因为民营企业用人,本来就极少年龄限制,只要对企业有用,七老八十也照样可以上班。因此,这项政策很大程度上涉及到的就是国有企业等很少一部分人。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及垄断行业的队伍中,目前工作在一线的多以合同制工人为主,但往往也还有一部分“正式职工”退居二线却享受特权。缺乏必要的行业监管与考核制度,延迟退休为这些特权职工以及其他有背景者,提供了继续享受特权5年的便利条件。更为领导者提供了“恋官”“恋职”的绝佳理由。
尽管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人口红利已逐渐消失,但老龄化并不等于中国劳动力不足。目前中国市场依旧需要由已经缴纳社保的人群不断增加缴纳年限、减少领取年限,来填补无底洞似的社保亏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假设我国平均退休年龄延长5年,每年可能会涉及上千万人。一方面巨量岗位无法腾出,另一方面又很难通过新开发岗位等方式来化解。这不仅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意味着今后养老金积累的困难,其结果是当年轻的劳动力人口进入老年后,其养老问题将会成为一个更难解决的社会问题。
经济的全面市场化,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就业状态和观念,许多人都难以终老于一个职业,失业、更换职业的情形越来越多,而延迟退休年龄,则使得高龄就业者的公平就业权利无从保障。
与“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还没富裕起来的中国已快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辛苦半辈子的工薪族对虽然微薄但几乎是全部生活来源的养老金需求更为迫切,也对公平问题更加敏感。在与之相关的社保、劳动关系尚未理顺前,冒然延迟退休很可能是压倒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