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印度何以能打造全球化公司
塔塔集团执行董事戈帕阐述全球化企业如何纠正“大企业病”:
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戈帕认为“取决于企业的全球定位:资产配置是否全球化,生产能力是否全球化,品牌影响力和营销是否全球化”,他强调,“更重要的是,能否抵御住经济冲击甚至是经济周期的不利影响”。
R.戈帕拉克里希南(R.Gopalakrishnan)的名字很拗口也很复杂,复杂得如同他所工作过的两家企业:联合利华和印度塔塔集团。
40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学会如何帮助超大企业化繁为简,大家也喜欢简单地称呼他为“戈帕先生”。
9年前戈帕来到塔塔集团,目前为塔塔执行董事,还是集团最高决策机构“集团执行办公室(GEO)”五人成员之一。作为塔塔集团管理层的一位关键人物,戈帕被公认为在引导和推动塔塔快速发展、全球布局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140岁的‘年轻’企业正在寻找国际化的道路。”戈帕在接受专访时,这样描述塔塔集团近年来在全球的扩张之路。
5年近30场并购
在过去的5年里,塔塔集团频频出手,这家印度公司在世界范围进行了近30场并购,从韩国大宇的卡车业务,到西班牙的大巴公司;从英国的钢铁集团,到美国的老牌豪华酒店。一时间,塔塔成为国际并购市场上引人注目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年4月底,塔塔以130亿美元收购了欧洲第二大钢铁企业科鲁斯(Corus)集团。这是迄今为止印度企业海外收购活动的最高纪录,这项交易也使塔塔集团的国际业务收入占比从35%跃升至65%,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公司。
实际上,类似塔塔这样的家族企业是印度经济融入全球化竞争的主力军,印度家族企业从自身特点和业务拓展需要的角度出发,采取全球资源整合策略,特别注重从产业链的角度收购那些有助于提升公司全球竞争力的资产。在钢铁、汽车、金融、矿产等竞争激烈的主流行业,表现更为积极。
40年前,戈帕以管理实习生的身份加入印度斯坦利华,也就是现在的联合利华(Unilever)印度公司,一待就是31年。这番历练使戈帕成为印度最激进的产业并购重组专家。
戈帕表示:“塔塔非常幸运,到目前为止,集团还没有一起失败的海外并购案例。”他表示,塔塔判断一个投资或者并购是否成功的标准,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并购项目对对方国家是否有利;其次是对塔塔集团的股东是否有利,能否为股东带来更多收益;第三则是塔塔公司能否通过这样的并购,学到新的知识,做得更好。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是一个成功的并购,哪怕只有一个答案是否定的,这个并购就不成功。”戈帕很明确地表示。
在谈到塔塔如何防止并购失败的经验时,戈帕强调:“在并购时,塔塔不是以一个征服者的姿态、而是作为一名企业的合作伙伴来进行。”
“有影响力地存在”
谈到塔塔集团的家史,实际就是回顾印度的工业史。戈帕介绍,塔塔有个称号叫做“印度第一”:塔塔钢铁公司是亚洲第一家钢铁公司;印度民航业是由塔塔航空公司开始的,该公司被国有化后发展成为现在的印度航空公司;塔塔最早开始水力发电、率先引进空调、建立印度第一家豪华五星级酒店等。
140年前,塔塔集团的创始人詹姆谢特吉·塔塔(Jamsetji Tata)以贸易公司起家,一开始成立公司就在上海做贸易,后来进入纺织业。在纺织业鼎盛的时候撤出纺织业,进入钢铁、酒店等行业,逐渐将塔塔王国的雏形构建起来。
塔塔集团这个家族企业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老塔塔并未将股权传给后代,而是将其中的2/3赠予了不同的慈善基金,剩下的1/3则由不同的股东持有。每年巨额的红利并不能使塔塔的后代成为富豪,而是通过慈善基金回馈给社会。“塔塔是资本主义企业,但却具有社会主义的观点和远见,我们称之为‘良性资本主义’企业。”戈帕表示。
就是这么一个家族企业,近年来却将“成为印度第一家真正的全球化企业”作为其目标。在戈帕看来,对于大的集团企业而言,国际化不仅仅是战略问题,而且是“至关存亡,战胜挑战的终极目标”。
在塔塔的国际化目标中,最重要的并非增加集团收入,而是“有影响力地存在”于目标区域和市场,塔塔集团要能够参与到目标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去。戈帕表示:“在孟加拉、南非、新加坡,我们都致力于这样的有意义的国际化扩张。”
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戈帕认为“取决于企业的全球定位:资产配置是否全球化,生产能力是否全球化,品牌影响力和营销是否全球化”,他强调,“更重要的是,能否抵御住经济冲击甚至是经济周期的不利影响”。
中国同样是塔塔国际化道路中一个重要的目标,目前塔塔在中国有两个钢厂、汽车零部件厂、耐火材料厂、三个软件研发中心等,员工总数达到1700人,年销售额3亿美元,每年在中国的采购量达到4亿美元。
预防大企业病
在很多人眼里,百年老企业在大肆扩张中,很容易染上大企业病:机构官僚臃肿,决策缓慢低效,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企业内部矛盾增多,协调困难,人浮于事,害怕变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塔塔集团销售利润和净利润都呈快速增长趋势,净利润增长20%,销售额增长超过15%。
“大企业病会不请自来,你无法回避,任何国际化的大集团公司也难以免疫,”戈帕并不回避这个话题,“这种病只能预防和治疗。”
塔塔如何预防大企业病,戈帕表示,首先是招募了很多的年轻人,“因为年轻人喜欢问很多问题”,通过招募、培训年轻员工,“能使塔塔旗下的企业保持年轻、旺盛的势头”。
其次是运用新的科技,包括在制造业当中的生产自动化,还有信息技术的使用。
“美国的500强企业当中,大多数的年龄应该说是30~40年之间,而塔塔已经有140年的历史。所以可以说塔塔是一个‘年轻’的老人,或者说是一家‘长青’的老企业。”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不久前造访印度,他指出,许多老牌印度家族企业在很长时间能作为印度经济龙头屹立不倒,是因为它们精于洞察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并不断向新兴产业靠拢。“从全球市场来看,印度家族企业普遍采用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印度企业集团特征。”
戈帕开玩笑地说:“如果有人给世界上最年轻的老企业颁奖,塔塔绝对能拿一个大奖。”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二篇:打造卓越全球化公司的10大秘诀
打造卓越全球化公司的10大秘诀
卓越的品牌和创新必须集中管理,即使公司运营活动散布于世界各地。这意味着卓越的全球化公司的管理层要同时具备全球和本地层面的管理能力。
1.产品或服务给予顾客令人信服的价值。有时,这意味着向世界各地提供相同的产品。英特尔(Intel)的芯片在中国发挥的作用与在美国是一样的。但宝洁(P
2.不论产品有什么差异,质量必须达到世界一流——质量不一定相同,但要在顾客眼中具备卓越的价值。这意味着成本必须有竞争力。
3.今日的全球化公司在技能、资源配置以及成本这三者结合最具竞争力的地方开展运营。这并不意味该地的劳动力成本最低,但当地的供应链有力量支持公司的运营,当地的基础设施支持零部件和成品的快速流动。比如一套女装,其布料可以在一个地方织成,在另一个地方印染,裤子又在另一个地方缝制,上衣在另一个地方生产,而最终的组合搭配又在另一个地方完成。
这些能力是参与竞争的门票。你需要具备这些能力才能玩得转。
4.下一步是抓住产品或服务中的价值。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极为激烈的世界,一些极好的产品都被大宗商品化。比如优质的家电,它们的价格实际上比几十年前还要低。某些制造商独占鳌头。这是因为,零售商只选最有实力的品牌。在一个家电指数中,博世公司(Bosch)的产品售价占到了140,而伊莱克斯公司(Electrolux)的各品牌只有90~100.因此,卓越公司必须建设它们的品牌。
5.如果产品缺乏新意,即便是卓越的品牌也可能失去价值。比如诺基亚(Nokia)。在苹果公司(Apple)推出智能手机之前,诺基亚一直很强大,甚至是手机业的主导力量。现在,苹果又面临三星公司(Samsung)的强有力挑战。因此,公司必须不断创新,以保持其品牌的活力。
卓越的品牌和创新必须集中管理,即使公司运营活动散布于世界各地。这意味着卓越的全球化公司的管理层要同时具备全球和本地层面的管理能力。
6.这就要求组织的各职能世界一流,其成员懂得如何合作。他们可以在各卓越中心培养出世界一流的能力,但这些中心的个人又可以在跨职能的团队中工作,聚焦于以创新方式解决顾客问题的产品或项目。我将拥有这种能力的公司称为“尼龙搭扣型组织”,因为它们能够根据需要,以不同的组合来运作。(哈佛商学院就是一个例子)
7.但在很多公司中,团队成员在不同的地点工作。他们在做项目时可能以一个虚拟团队的方式合作。在客户看来,他们是与一家在当地有分公司的企业合作,但实际上,为他们的产品或项目工作的人可能分布在世界各地,而且很少见面。
8.对于由组织内不同部门的人组成的团队来说,要想以这种方式运作,必须具备极强的IT能力,以提供实时的沟通,传达信息或是不间断地评估工作和绩效。类似地,人力资源系统也要全球化。这些系统必须遵守当地法律,但不能为了个别当地领导人的奇想而做出变更。
9.这意味着在招聘、训练和培养组织成员时,必须把他们看作是全球团队的一员。他们显然将保持各自的国籍,但归根到底,他们必须为了公司而同心协力。对于终极目标是服务于本国的国有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10.从前,这类企业也可能算是非国有的,因为它们极为强大,为了追求企业的成功它们可以或多或少忽略国家利益。今天的终极挑战是以各国政府能接受的方式服务于各国的利益。这并不总是很容易,因为强国有多种手段向公司施压,要它们将本国的利益置于别国之上。如果卓越的全球化公司拥有货真价实的创新能力,其品牌又确实强大,它们就有能力平衡这些相互冲突的压力。这是对领导层的终极考验。
并购确实可能带来伤害,因为IT和人力资源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如果国家忠诚度受到挑战,国有企业并购外国公司就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三篇:全球化格局下印度文化的优势和缺陷
2010200004 陈治翰
全球化格局下印度文化的优势和缺陷
2010200004 陈治翰
一、引言
在亚洲大陆上,有一个神奇的国度,它就是印度。一方面,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它却被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与东方文化强国中国和日本生生隔开。另一方面,它千年来接受着来自阿拉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文化冲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经过数千年的锤炼,产生了独特的印度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印度文化面临着更是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这会给印度文化带来什么呢?
二、印度文化的基本特点
根据所查的资料,我大概总结出了印度文化的三个特点。
1.宗教性极强
如果要找出对印度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那毫无疑问,就是宗教。在印度,从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再到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至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对于一个印度人来说,宗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了,它更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对于他们来说,不信仰宗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宗教意识开始主宰着印度人的精神世界。在印度,人们按宗教给自己划分团体,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等,他们的教派斗争夹杂着民族矛盾,将印度分割为一个个的部分。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印度教作为印度最大的宗教——教徒占印度人口的82%,有8亿多人——它的教义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印度文化中的解释系统、价值系统和规范系统。印度教认为吠陀是权威的经典,追求梵我如一,践行业报轮回,追求精神解脱,仁爱宽容和非暴力,它自从成为了印度的国教后,就一直主导着印度人民的精神世界,一千多年来,渐渐固定为了印度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些都是印度宗教主宰印度人民精神世界,进一步影响印度文化的例子,同时也体现出了印度文化的浓重的宗教性。
2.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绝大部分为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而且重要的是,种姓是世袭的。这是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固化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包容性
当我们对印度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的时候,会惊奇地发现,印度文化简直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例如,他们一方面主张着非暴力的理念,主张和平共处,但是宗教派别之间却不断地发生着教派冲突;一方面主张梵我一体,万物皆梵,万物皆平等,因此有着不杀生的 1
行为规范准则;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要求妇女殉葬的时候却毫不手软,现在仍然会有妇女殉葬这种残忍宗教行为。其实,这正是印度文化包容性的真实体现。
下面我们从印度国教印度教的发展史中,来感受印度文化的包容性。印度教的前身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原来制定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主要纲领,并在印度占据了统治地位。可是后来随着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在他们的冲击下,婆罗门教走向了没落。之后,婆罗门教改变了墨守成规的僵化状态,积极吸收了佛教的解脱和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并在教义中吸收了许多民间信仰,进而演变成了新型的婆罗门教,也就是印度教,才成就了今天印度教国教的地位。由此可见,一个要在印度生存的文化,必定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我们再次印度整体文化格局的角度来考察,印度有六个主要人种: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人、地中海人、雅利安人和阿尔卑斯蒂娜拉人。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俗,有着不同的文化,所以,就有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耆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等主要文化构成了印度的文化格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文化是个包容性极强的文化。
三、在全球化格局下的印度文化各个特点的优势与缺陷
所谓全球化,不仅仅指的是在经济上,更有文化上的同步,因此,全球化是一个涉及经济和文化的过程。我在探究文化的优势和缺陷时,主要从经济和文化的方面进行考察。
1.宗教性
极强的宗教性,毫无疑问,给印度文化在抵御外国文化的入侵问题上装上了大大的保险。长期的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宗教信仰,让印度人在面对世界上所谓霸权文化时,更多的是一种不屑和不理解。他们对自己宗教的忠诚度,直接决定了外国文化入侵的失败结局。对于他们来说,不信仰宗教是可怕的,而不信仰与他们相同的宗教,是更可怕的。由此可见,在如今文化全球化,尤其是个别霸权文化开始入侵各个国家,造成许多民族文化被抛弃、被冷落的时候,印度传统文化的地位将是仍然无比稳固的,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优势。
当然同时,太强的宗教性也有缺陷。
首先,主流宗教教义中宣扬的人生目标就是超脱,对于当下的环境要克己忍耐,对于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印度是很不利的。印度是一个很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拥有巨大的人口。因此,利用好人力资源是印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如果人对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没有追求,而是更多的满足于愿意忍耐于现有的环境中,会师劳动力的使用水平大大降低,对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在经济全球化中印度作为手工工场的地位有很不利的影响。
其次,宗教对印度政治生活的影响非常之大。尽管印度宣称政教分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教派政治的现象,即他们的政治运动表现出一些宗教化特征,民众的要求往往与宗教上的某种抽象目标结合起来,从而使参加者有不可思议的献身精神。印度教徒趋于采用对待神明的态度来对待政治家,同对待神明的态度类似。同时,宗教派别之间的利益之争,会导致宗教仇杀,带来非常恶劣的后果。
2.种姓制度
作为一个严重阶级制度,它带来了许多的危害。在经济上,种姓制度影响经济的发展。前面提到,种姓制度把经济分成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集团,彼此接触受到影响,有些人“种姓主义”思想严重,他们大都考虑本种姓的利益。想问题,办事情从本种姓的利益出发,只对本种姓忠诚,缺乏民族同胞间的互助精神,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在民生上,种姓制度影响了人的生理发育和智力发育。种姓制度规
定,高级种姓不能吃肉、鱼和蛋类等等,而印度本来不是发达国家,要从别的食品中获得足够的营养,显然是困难的;同时低种姓的人生活水平本来就极低,也不能获得很好的营养,因此,这对印度人的生理和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危害。
种姓制度和国际上主流的平等和民主的基本思想显然是格格不入的,这也使得印度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受到影响。
3.包容性
包容性代表的是一种开放的宽容心态。正如印度学者K.M.潘尼迦指出:“印度传统文化一直是一种综合体,具有一种吸收和同化其他文化而又不失其自身特征的能力。这确实是一种强大的能力,在文化全球化的环境下,印度文化可以吸收并同化世界各文化的精髓,并且不会失去传统文化的底蕴,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我相信这会使印度文化的在文化全球化的环境下,不仅不影响传统文化的地位,而且更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革新。
但是包容性给印度的文化格局留下了后遗症。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耆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构成了印度的主流文化。可是,这些文化之间是并不相容。在印度各文化的成员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排他思想,将印度割裂成了一个个小的部分。这种多元文化,造成的就是,传统与现代交织、发达与原始交织、文明与落后并存的局面。所以我们才会在印度的繁华大城市中心地带,找到一个个的贫民窟。毫无疑问,这种局面对于印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中飞速发展的印度经济不断拉大贫富差距,会使社会矛盾加深,尽管有种姓制度的维护作用,但最终还是可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五、结语
印度文化是个奇妙特殊的文化,它自身也存在着优势和缺陷。在全球化的格局下,印度文化在面对外国文化入侵时,体现出来的更多是优势。新的文化传入对这个古老而多元的文明来说,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威胁,反而更能促进印度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可是印度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似乎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缺陷,它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全球经济要素在印度的分配,从而阻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第四篇:印度留学打造世界一流IT精英!
印度留学打造世界一流IT精英!
——国内高端IT人才缺口严重,印度IT留学成热门!
随着20世纪中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IT)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革命拉开了序幕。时至今日,信息技术已成为覆盖范围最广,渗透性最强,倍增效应最大的一项技术。毫无疑问,在新的世纪里,谁能在IT产业的发展上领先一筹,谁就能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
人才缺失限制IT产业健康发展,市场急需国际化IT人才!
高端人才的缺失一直是制约我国IT产业发展的第一大因素,目前我国软件主要集中于附加值较低的低端市场,在高端市场竞争力很弱。我们看到,国外软件仍然占据高端的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国产软件产品只在财务管理软件、防病毒软件、中文信息处理领域占据一定优势,面临着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
中国软件企业具有成长快,规模小,缺乏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特点,要走向规模化道路,往往还需要超越技术的东西,比如项目管理经验、团队协作流程和能力等等,而这种高级和复合型人才往往需要积累才能获得。仅靠国内软件企业自身的积累,显然难以满足目前面临的跨越式增长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这时候,具备国际视野以及掌握先进专业技能的高端IT人才就成了企业最急需的 “资源”。
印度——制造国际化IT人才的“热土”
印度近年来的IT发展得很快,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未来引领IT行业的不在欧美,是在亚洲,亚洲又IT发展的最快的莫过于印度,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和中国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十几年后,中国软件销售收入只占世界软件销售收入的1.2%,而印度软件业已经排名世界“第二”,软件出口额是中国的30倍。尽管从数量上看,中国的软件企业有5000家,是印度的5倍以上,但其中80%以上是小作坊式的企业。
印度软件产业发展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得力于成功的产业化的IT职业教育。印度留学被誉为全球IT精英的培养基地,大学在师资力量和学校规模、学科设置、人才输出堪称世界一流。仅美国硅谷和华盛顿地区IT人员中,印度人才就占据了40%。而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大公司如IBM、英特尔、微软等也相继在印度成立研发中心,他们选择那里的最重要
原因就是因为看重了那里每年培养出来的众多“IT精英”。据统计美国硅谷有38%的软件人才来自印度。超过18%的微软员工,16%的IBM员工,17%的网络人才曾经在印度接受过教育。这些数据使得美国《商业周刊》和《福布斯》杂志也不禁感叹到:“印度有着无穷无尽的技术人才储备。”
三大优势让印度留学正在迅速“走红”
1、强大的IT专业优势!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IT强国、第三大教育国家,世界前列IT工程类大学教育自然孕育国际顶尖的人才。尼赫鲁大学、尼赫鲁科技大学、德里大学等都是世界名校排行榜中的著名高校。(据2007、2008年排名,国内无一家大学进入世界排名100强)数据显示,目前在美国硅谷的2000家企业中,有近40%的企业是印度人领导的;在微软公司的2万名职工中,印度人就有2000多人。百事可乐、摩托罗拉、思科、ADOBE、CITI、LSI、VODAFONE等知名跨国企业的CEO都是印度裔。可以说,“世界硅谷”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的世界人才输送大本营。
2、全英文语言环境优势
英语和印地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是世界上说英语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大学实行全英文教学,中国学生能够在充分的时间里,学习到英语语言。同时,因为语言优势,中国学生可以选择通过学历互认机制到其他欧美国家继续深造,或者在世界范围内选择就业。在继续发展和选择就业方面语言优势显而易见。
3、低投入高回报的性价比优势
赴印度留学每年学费仅2500——4000美元,无需入学门槛、无需经济担保,仅需高中毕业证及成绩单公证,3万元存款证明即可报名,而且是入读印度名校接受纯英文教育,这是中国大多数家庭都能承受的教育支出。半年到一年的英文预科,三年的专业课,四年大学生涯结束后,孩子们将获得英文、专业双重技能,回国就业将大大增强竞争实力。
印度留学虽然刚被引入国内2到3年时间,但是赴印留学人员正以成倍的数量逐年递增。随着国内对高端软件人才需求日益强烈,“印度留学生”队伍将会越来越庞大。未来中国软件业是否会被这些印度留学生们撑起一片天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吧!
据悉,印度人力资源部2010高校报考已经展开,中国地区报考可咨询印
度教育授权单位——印度留学网,中印正式交流项目、正规留学机构、正式渠道输出、官方学历认证,为保障赴印留学生高薪就业,印度留学网与中关村、大连、印度软件园、青岛工业园及空中网、泡泡网、中石油、鲁能泰山等国内外50多家著名企业一起组建了印度留学就业联盟,为留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来源:印度留学(http://)
第五篇:日本金融机构何以能集体抗击金融海啸
日本金融机构何以能集体抗击金融海啸
2008年10月野村证券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果断收购了雷曼兄弟的欧洲、亚洲和中东业务,几乎同时,日本最大的金融机构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与摩根士丹利宣布三菱日联已完成对摩根士丹利90亿美元的股本投资,从而获得了后者21%的所有权股份。日本为什么能够躲过美国金融危机对其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直接冲击?如果从深层次来考察,此次日本金融机构能够有效地集体抗击美国金融海啸的来袭,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日本持续不断地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金融法制的完善、金融监管的强化。
我国也需要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将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和金融法制提出新的挑战。此次危机虽未对我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体系造成大的影响,但是,从长远战略来看,探讨金融商品的横向统一规制、金融统合法立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为什么制定《金融商品交易法》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和背景:首先,《金融商品交易法》的出台是日本金融法制改革的必然需要和必经阶段。
日本的金融法制改革如同一个三级跳:第一跳是2000年的《金融商品销售法》;第二跳是2006年的《金融商品交易法》;第三跳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制定真正大一统的金融法制即日本版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存款、保险商品将真正纳入一部法律中,实现横向规制的最终目标。
第二,近年来,出现了投资者购买了在法律真空中开发的新型基金和金融商品而利益受损害的案例,《金融商品交易法》的出台是规制各种新型基金和金融商品的需要。
第三,以2005年2月活力门公司收购日本放送公司为代表,近年来日本发生多个收购案例,都暴露出要约收购制度(TOB制度)以及伴随股份大量购买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相关报告制度的缺陷和问题。《金融商品交易法》的出台是为了规制日益频繁的上市公司收购活动。
第四,近年来在日本,通过《公司法》、《证券交易法》等的修改,实现了各种制度大规模的放松管制,在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出现了恶意滥用这些新制度的现象。《金融商品交易法》的制定也是对日本公司法证券法制等各种制度实施大规模的放松管制后的反思,强化对放松管制后滥用制度行为的管制,以达到保护投资者之根本目的。
第五,受到国际上金融法制的横向规制发展趋势的影响。
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的主要内容
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的主要内容又可用“四个化”来形象概况:适用对象和业务范围的“横贯化”、规制内容的“灵活化”、信息披露的“公正化、透明化”、对违法行为处罚的“严格化”。其中,适用对象和业务范围的横向扩大化和规制内容的灵活化又是最主要的特点。而笔者更进一步地认为,《金融商品交易法》的内容虽然是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横贯化”特点、即金融法制的横向规制的趋势,是最根本的特点。
以下,以这四个化为中心加以介绍:
一、横贯化
与许多成文法国家相同,日本《证券交易法》对证券的定义较为狭窄,不包括很多投资产品。此次修法,日本将“证券”的定义扩展为“金融商品”的概念,以适应近几年来金融商品和投资服务不断创新发展的现实环境,最大幅度地横向扩大了法律适用对象的范围。
另外,对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横贯化规制也延伸到了业务领域。该法明确了“金融商品交易从业者”的范围,要求其统一适用《金融商品交易法》从销售、劝诱到资产运用、投资建议的诸项规定。
第三,《金融商品交易法》对金融业的横向规制内容作出了规定。该法一方面将证券交易、投资信托、投资顾问、金融期货交易纳入了“金融商品交易业”的范畴;另一方面,根据业务内容与范围的不同,又将金融商品交易业细分为第一种金融商品交易业、第二种金融商品交易业、投资建议与代理业、投资运用业等四类业务。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促进金融创新,该法简化了行政程序,对金融商品交易业统一实行登记管理。
二、灵活化
该法按照投资者的知识、经验或者财力,把投资群体分为专业投资者和一般投资者。以及可变更的专业投资者或者一般投资者。其中,可变更的专业投资者可以向金融商品交易从业者申请将其确认为一般投资者;反之亦然,但确认程序更趋严格。对不同类别的投资者,《金融商品交易法》要求金融从业人员遵守不同的行为规则。
三、公正化透明化
《金融商品交易法》进一步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一是将季度报告法定化。二是引入内控报告书制度。《金融商品交易法》效法美国的《萨班斯法案》,要求企业对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作出说明,并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为了确保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日本引入了经营者确认制度。三是增加要约收购交易的透明度。除了充实要约收购报告书等一般性要求外,《金融商品交易法》对目标公司课以就收购事项发表“意见说明报告 书”的义务。这既为目标公司提供了向收购人进行质询的机会,也能让投资者充分了解目标公司的意愿。四是修改大量持有报告制度。受“活力门”事件的影响,日本对大量持有报告制度作了修改,提高了报告的频率,让投资者充分掌握机构持股的变动情况。
四、严厉化
该法大幅提高了对市场违法行为的惩戒措施,维系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赖。日本对于内幕交易、不公平交易、谣言的传播、欺诈手段、操纵股价行为、提供在重要事项中有虚假内容的有价证券报告书、不提供有价证券的申报书等的处罚,明显加大了罚款、罚金以及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不能忽视对日韩金融法制的研究
我国向来对美国、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法制和金融监管研究甚多,而对亚洲地区,特别是日本、韩国的资本市场法制和金融商品交易法制较少关注。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反思,我们的资本市场法制、金融商品交易法制的完善和实践不能“美国一边倒”、“欧盟一边倒”。近几年来,日本、韩国在金融法制的横向规制、横贯化立法趋势、资本市场统合立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而日本、韩国的金融商品交易法制和资本市场统合法的最新发展,本身就是吸收了欧洲和美国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在研究日本、韩国的金融商品交易法制、资本市场统合法的最新发展的同时,自然就会借鉴吸收欧美的经验和教训。
据笔者了解,日本、韩国的金融商品交易法制、资本市场统合法的最新发展目前已经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等部门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笔者希望中国学术界、政府部门、立法机关等开始重视对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的金融法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杨东)
来源:中国民商法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