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设施产权制度变革国际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资本进入诸多竞争性领域,但我国的基础设施领域仍是计划经济的一道坚固“堡垒”。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世界其他国家基础设施民营化的示范效应,我国的基础设施国有化的“坚冰”正逐渐被打破,基础设施领域正经历着国有化-民营化的制度变革。因此,考察其他国家基础设施民营化制度变迁的历程,对理解和解决我国基础设施民营化的相关问题大有裨益。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和公共物品属性,由市场供给会导致其供给不足,因而基础设施需要由政府负责供给。与公共产品理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大多经历了民营化-国有化-民营化的制度变迁。美国同英国一样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但美国不同种类的基础设施采用了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总体来看,民间部门一直占据基础设施供给的主导地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英美两国的这种差异?到20世纪中期,即使在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出现了基础设施国有化的趋势,基础设施民营化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基础设施民营化再度盛行?显然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正在进行基础设施民营化制度变革的我国来说至关重要。一、英美早期的基础设施民营化英美基础设施建设在早期都经历了一个民营化的阶段。
(一)英国早期的基础设施民营化及市政企业的出现英国最早的基础设施--灯塔就是由民间部门提供的。19世纪的英国私人产权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政治权力结构中都坚若磐石,政治体制也与保护有产者的利益相适应;劳动处于过度供给的状态,工会力量薄弱,工人没有财产也就没有投票权;财富集中在少量的富人手里,融资体系也不发达,人们无法通过信用融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企业的规模小,经营的范围仅限于本地,基础设施领域的企业也概莫能外。英国的最早出现的管网基础设施是煤气(尽管管道供水也在同一时期得到发展)。1806年,英国的李氏工厂用煤蒸馏的方法生产煤气,燃气灯的成本是蜡烛成本的1/3。由于当时没有电灯,煤气的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当时的政府也急于找到便宜的街灯,于是授权煤气厂商生产并允许其铺设管道。生产煤气的第一家厂商获得了规模经济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于是其他厂商纷纷要求进入该市场。到1850年伦敦有14家煤气公司。在过度竞争的环境下,煤气供给的质量和安全化经常出现问题,为了避免伤人事故的频繁发生,人们意识到由市政企业进行煤气生产可以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质量低下的问题,但需要相关的立法予以支持。1875年英国的公共健康法案促成了政府负责城市供水,私营供水公司由政府接管,供水公司归市政所有的制度变革就此完成。尽管政府接管私营煤气公司在当时还有一定困难,但政府投资兴建公共产权的煤气公司已变得十分容易,因此,在1851~1881年间英国近1/3的新煤气公司都是公有的。到1907年57%的有轨电车公司、64%的电力公司、81%的水务公司均变为公共产权,企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二)美国早期的基础设施民营化及管制的出现
美国私人部门始终是基础设施经营的主体。政府对基础设施经营管制的历史十分悠久。1850年,加利福尼亚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定该州公共码头和收费桥梁必须领取营业执照并且按照法定价格进行收费。19世纪20年代,煤气被引入纽约并采用了合同特许经营管制。私营部门与政府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约定经营某项基础设施的期限与权利范围、政府给予的优惠条件、服务或产品限定价格或投资回报率,有时还包括政府附加的条款,例如厂商需要雇用的指定工会的成员等。基础设施的特许经营权合同的期限较长,目的是为了使投资者能够充分回收资金,合同期限有20年、30年甚至50年。随着基础设施投入规模的逐渐扩大,允许新的服务厂商进入或原有特许经营权展期所涉及的利益得失金额越来越大,相关委员会的权力也越来越大,这些委员会后来发展为各州的管制委员会。1907年至1913年,美国有29个州分别设立了这样的管制委员会。1920年,美国设立了联邦电力委员会,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基础设施的联邦专门管制机构。1927年美国成立了联邦广播管理委员会,使得基础设施管制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三)评论与反思从理论上讲,由于基础设施具有规模经济性,企业产权的集中和数量的减少有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英国早期的水、煤气等基础设施集中在较小的区域内,因此,市政企业能够解决私人企业过度竞争的问题,而随后发展起来的电力、铁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由于需要全国联网与地区间的协调,投资规模大,私人企业由于不具备基础设施整体的投资实力只能分割市场,盘踞一方。由于规模较小,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性无从体现,因此这些网络覆盖面较大的基础设施客观上要求由国有企业来代替。另外,由于基础设施与选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公共企业的设立使施政者与选民增加了沟通的渠道并增强了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而选民增强了对政府的影响,因此,公共企业的设立得到了英国施政者与公众的认可。
美国以加强管制的方式取代了公共产权的制度安排,部分原因是由于垄断企业迅速生成,基础设施企业的规模经济性得到了满足。这种英美基础设施产权制度变化趋势的差异也许是源自美国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财富得以在城市中快速集聚,一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也使得在美国私营部门更易筹得巨额资金,使私营部门能够承担基础设施的大规模的投资;美国的疆域开阔,人口流动频繁,劳动力稀缺,从而使劳资双方更易达成相互妥协而避免的极端化的处置方式;政治权力在美国市政、州以及联邦政府之间权力分配的相宜,使私人产权成为自然默认的选择。总之,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使英美两国的私人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成为可能。对照英美与中国的历史,为什么市场经济没有在19世纪的中国出现,中国早期的基础设施又是由谁来提供的呢?这两个问题在马克思对中国等亚细亚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研究的文献中可以找到答案:历史上的中国是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各种村社通过自然法则进行着简单的自行再生产,周而复始的循环。曾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起到催化作用的商业资本,对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自然经济起着巨大的肢解作用,在亚细亚社会国家却没有起到同样的作用。另外,历史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特征是重农抑商,安贫乐道;国家高于一切。这些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经济生活不断融合,构成了中国人独有的思维、行事的方式,即使有法律、政策等正式制度的存在与破解,它也会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经济领域也无例外。因此,19世纪,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不具备民间供给基础设施的经济、社会基础,基础设施只能由政府提供。
二、英国基础设施的国有化与美国基础设施的管制时代随着英美两国经济增长,其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进入国有化与管制时代。
(一)英国基础设施的国有化
(二)美国基础设施的管制时代1929年经济大危机后的三年里,胡佛政府仍期望市场能够自动调节国家经济,拒绝援助失业人群,为平衡政府预算而提高税率,使大危机之后又出现了大萧条,美国的经济陷入低谷。
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管制,通过增加政府开支为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在田纳西河流域修建了31座水利工程,创造了4.4万个就业岗位,使这一流域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力生产基地,并极大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田纳西河流域的水利建设是罗斯富“新政”的一个缩影,罗斯福在其执政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市政建设和工程开发,通过以工代赈,兴办了大量的公路、机场、桥梁、学校、医院,先后吸收了850万失业人口就业。大量的管制机构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1934年,美国成立了联邦通讯委员会,负责管制州际电信和广播业;1935年成立了联邦电力委员会,负责电力批发业务;1936年,成立联邦海事委员会,负责管制海洋运输;1938年,成立民用航空委员会,负责民用航空业市场进入和价格管制。伴随着管制机构的不断完善,管制立法在这一时期也在数量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基础设施领域的管制从机构与立法方面得以不断完善。大萧条的冲击和新政计划的实施扩大了联邦政府在美国社会和经济事物中的影响力。美国人开始接受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干预和制度规范。新政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大危机的困扰,而且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二战时期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二战以后直至1968年,美国的基础设施管制进入鼎盛时期,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三)评论与反思英国与美国的基础设施产权制度发展虽然呈现出不同的制度变革路线。英国通过国有化抵制市场失灵;美国通过加强管制保证公民以低廉的价格获得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设施服务。但英美两国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律均体现出经济自由主义的局限性。政府干预在基础设施领域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中市场与政府的力量仍处于动态的均衡状态。
三、近期英国基础设施的民营化与美国基础设施的放松管制近期以来,英美两国基础设施建设再次进入民营化阶段。
(一)近期英国基础设施的民营化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事实上,英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这一时期也开始放缓。1960年至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期间,英国的GDp年增长率为2.9%,而同期欧盟其他成员国家的GDp年增长率为4.5%。石油危机后,英国的经济处于衰退期。由于一国的财政支出具有一定的惯性,经济增长变缓后财政收入增长有限,相应的卫生与社会保障支出又无法大幅削减,因此,只能大幅削减基础设施的投资支出。石油危机带来的通货膨胀使这一局势更为严峻,作为反通货膨胀对策的一部分,政府压低了基础设施服务的价格,这就影响了基础设施的正常的资金回流和投资支出,原本就冗员众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公共企业此时需要政府支付更多的补贴。财政状况的恶化最终使英国政府决定将基础设施相关的公共企业重新推向市场,减轻财政负担的同时提高公共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1979年后,英国大力推行基础设施民营化。民营化的推行与信奉市场自由化的英国主流的意识形态理念高度吻合,基础设施相关企业股权的出售所获得的资金在消除财政赤字的同时使政府从繁杂的公共企业管理中抽身。私营部门充足的资金来源也使基础设施的更新与升级有了可靠的保障。正是由于民营化的这些优点,英国的基础设施民营化带动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民营化浪潮。(二)美国基础设施的放松管制与英国不同,美国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始终以管制的收放作为政府干预市
,(三)评论与反思改革与开放使中国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民间资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在竞争性领域崭露头角。但基础设施资本占用量大,而我国的民间资本力量弱小;基础设施资本沉淀期长,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无法通过吸纳社会闲散的短期资金转化为基础设施所需要的长期资金;基础设施关系到国计民生,长期由政府供给的相关投融资制度使人们渐渐形成路径依赖;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与现有的法律法规诸多冲突。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了目前我国基础设施的民营化进程缓慢。英美基础设施产权及管制制度的变革为我国基础设施民营化提供了经验也带来了启示。即基础设施的产权制度变革是提高其经营绩效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基础设施的产权制度安排必须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施政哲学及原有的管制制度基础相适应、相衔接。民营化的推进需要管制的跟进,但管制活动本身也有成本支出。如果民营化过程中,管制成本过高而侵蚀管制收益,则放慢基础设施民营化的进程不失为明智之举。因此,保持我国的基础设施行业的适度竞争才是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国基础设施的制度变革的核心应是打破原有的行政垄断格局。各类基础设施进行企业化重组、分拆等目的均是为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的竞争活力。如果民营化能够促进基础设施领域的有效竞争,而配套的管制制度成本收益适宜,那么应当认识到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巨大的力量,只要最初的制度安排给予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的机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冲破重重壁垒,继而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基础设施产权制度变革国际经验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第二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做法
关于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1年以来,**县水务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践行“四兴”发展战略,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大力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全面实现“强县、名城”发展目标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2011年以来加强全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2011年11月,**县委十五次党代会隆重召开,对我县未来五年的工作进行了谋划部署,会议提出了“四新”总体要求和“四兴”发展战略,明确了“强县、名城”发展目标和“五力提升”的政治保障措施,可以说思路非常清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构成了我县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以“四兴”发展战略为统领,全面落实重点水利项目建设。
作为全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务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民生水利事业,确定了以“四兴”发展战略为统领,全面落实重点水利项目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2011年至2013年间,累计向上争取水利工程建设资金1.8亿元,主要实施了一批解决群众切身利益、促进城市繁荣发展、改善社会环境治理的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实施了1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田灌溉更加保障,水库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治理;实施了国家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完成加
信、中和、新城三个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工程,完成渠道衬砌60公里、渠系构造物251座、植树2.8万株,新增水田面积3.4万亩,改善水田面积8.4万亩,灌溉保证率达到75%;完成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期)加信灌区渠首改造工程,辐射带动有机绿色水稻种植10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实施水田生产基地建设工程,打机电井78眼、发展水田面积18.2万亩,使我县一跃成为百万亩绿色水稻种植生产大县;实施蚂蜒河堤防应急度汛工程,完成14处总长8900延长米蚂蜒河堤防险工弱段干砌石护坡、钢筋笼固脚和抛石护岸建设任务,在使沿岸十多万亩耕地免受洪水侵蚀的同时,也给两岸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上建设了一道保护屏障;大力发展养生文化,不遗余力完成了城郊山河干线渠道衬砌1.72公里,建设橡胶坝2座,完成西排水沟治理工程,让宜居**成为现实;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全力打造8600亩旱田高效节水增粮工程,喷灌、微灌、滴灌等先进节水工艺建到田间生产第一线,让群众触目可及高效节水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发挥作用;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完成全县39个山洪泥石流重灾区村屯和25座小型水库的信息化建设,新建17处自动监测站、22处简易监测站,25处简易水位站和7个乡镇预警分中心。
(二)、以不断改善民生为己任,全面提高为人民服务工作质量。
解决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认清我县的基本县情、水情,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拿出管用有效的具体措施,才能改善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我县为革命老区,抗战时期经历过飞机、大炮轰炸等血的洗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县人均生活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属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无钱搞建设,导致我县各项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更显十分薄弱。近4年来,县水务局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着重提高服务本领,切实做了一些有效改善民生的具体事情:做好“引黄济新”城镇供水项目谋划工作,完成4眼县城地下水应急后备水源井工程;超前规划落实水利大项目,几年来共谋划项目近40个;注重服务县域经济建设,累计完成产业招商6140万元,完成总部经济647万元;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38个村屯1.3万口人安全饮水问题,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了安山、新胜和华奇小流域治理工程,完成治理面积3120公顷;针对近两年年我县发生历史罕见汛情,我们严格按照“以防为主、蓄泄结合、科学调度、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全力做好防汛工作,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真正实现汛期无人员伤亡、无水库决口、无堤防溃坝的“三无”工作目标,2014年我局被评为全省抗洪抢险先进集体;大力加强水资源管理,确保
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利用,累计新增安装水表23块,设专人管理水表安装调试,有效地控制了水资源浪费情况。完善水行政执法体系,强化自身建设,规范水政执法工作,加大了对水事违法案件的执法力度,累计共受理水事案件30起,有效地开展了执法工作,对水行政违法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逾百万元;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全面加强灌区管理,加大涉农服务力度。如期完成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所有专项任务,得到省市好评。积极与各部门沟通,掌握河流水情,为保春灌提供第一手材料,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加强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尽全力抓好信访稳定工作,四年安全生产无事故。
(三)真抓实干、倒排工期,全力完成好2014年水利工程建设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的开局年,完成好今年的工作任务对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部署都将产生重大影响。2013年至今春,我县降雨次数多、雨量大,洪峰形成多次,水毁情况十分严重。能否安全度汛、实现汛期“三无”工作目标,能否完成灌溉任务,能否最大限度保护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能否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否……一切涉及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涉及城市经济发展的问题都同时摆在**县委、县政府和水务部门面前,抢时间就是保生命、抓项目就是保安全,县水务局及时掌握政策动态,经过不懈努力的对上争取,成功申请省市水毁建设资金3700余万元,修建了以下几项工程:一是拦河坝水毁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包括新建**、华炉、山河、红星、火星、**六座临时性拦河坝工程,该工程计划投资1320万元,现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二是朝阳灌区拦河坝建设项目。工程计划投资14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朝阳灌区拦河坝工程、引水工程、固滩工程等。工程于5月初开工建设,现已基本完工。三是小型水库水毁工程建设项目。工程计划投资455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实施兴让、团结小型水库土坝加高培厚、迎水面护坡和输水洞修建等水毁维修工程。项目已全部完工。四是蚂蜒河、亮珠河护岸工程建设项目。工程计划投资28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对蚂蚁河、亮珠河两处险工弱段进行干砌石护坡、钢筋笼固脚等护岸处理。现正在做招投标准备,计划10月中旬开工建设,12月末前完成。五是蚂蜒河、黄泥河水毁工程建设项目。项目计划投资208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对蚂蚁河、黄泥河进行综合改造,新建4座分水闸,项目现已完工。通过对水毁工程修复项目的建设,洪水侵蚀农田的恶化趋势得到明显治理,水利工程防洪度汛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节水增产的节约资源效果表现明显突出,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除建设以上几项水毁修复工程,我们还实施完成了总投资533万元的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项目5个,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努力;实施了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项目。该工程总投资639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打人畜饮水井21眼,完成供水管网建设,解决21处村屯0.9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项目于6月初开工建设,现已完成工程总量的50%,计划11月末前完工;同时,委托省市设计院编制了东亮珠河治理工程项目设计和“引黄济新”调水工程可研报告,目前正在完善中。
二、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是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我县实施“四兴”战略和加快产业发展 的要求相比,当前水务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还不强。主要表现在:全县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除东亮珠河加信灌区拦河闸和蚂蜒**明灌区朝阳灌区渠首拦河闸外,其它均没有永久性控制工程,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1%,城乡供水矛盾较为突出;全县十个灌区,50%的灌区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全县总体防洪能力尚未达到规划标准,44%的中小型水库病险严重,安全问题较为突出;30%的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城市供水水源单
一、排水不畅通的隐患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客观因素分析,主要是一些旧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打破,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尚未建立;基层灌区、水库等水管单位体制陈旧、包袱沉重(历史陈欠职工工资、社保、工程款等4610万元)、经济困难,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仍需深化,水利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从主观因素分析,主要是规划设计、可研论证、立项审批等前期工作仍然不足,水利工程施工组织、建设推进力度仍需加大;重建轻管现象比较突出,工程后续管护难题还没有完全破解;特别是我们一些干部理念更新较慢,干部队伍素质特别是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逐步研究解决。
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要把水利作为国家今后投资的主要方向,集中力量干几件大事,下决心补上农田水利方面的欠账。2014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必须牢牢把握中央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下更大力气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构筑更加稳固牢靠的粮食安全保障基础。基于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准确把握政策导向,超前谋划,加强顶层设计,确保项目立项审批和有效实施,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提升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二)严格水资源节约保护,坚持科学管水依法治水。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实施“兴水拓城”战略关键在水,打造**养生文化关键也在水。我们必须适应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坚持依法治水管水,有效协调涉水利益,依法规范水事行为,加快健全涉水公共安全体系,不断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安定有序。必须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和取水许可管理,加强监测评价和考核监督。建立水源地保护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河湖水域岸线管理力度,强化河道清障,及时拆除涉水违法建筑,全年水事案件查处率要达到100%,办结率要达到95%;同时加大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力度,完成安山、新胜、华奇小流域造林770亩任务,为着力建设山清水秀、河畅湖美的美好家园而努力工作。
(三)深化水利改革,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严格水利工程产权制度,落实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基层水利站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政策,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实施科技兴水和人才强水战略,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水利科技。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国内外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信息化进程。
(四)加强管理,强化安全发展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在设计、审批、招标、施工、监理、质检、验收、运行维护和科学调度等环节全面加强管理,实现质量、进度、安全、效益相统一。一要加强建设管理。严格基本建设程序,二要加强安全管理。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三要加强工程管理。开展汛前检查,严格汛期蓄水管理,科学调度防洪工程,确保工程度汛安全。四要加强水利社会管理。维护和谐有序的水事秩序。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五)提高组织和干部建设水平。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主线,扎实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党员领导干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总结推广“共产党员先锋岗”活动成果,规范落实党务公开、党员评议等党建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加强干部选任和监督工作,树立正派政绩、“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建立完善干部实绩考评体系,延伸干部监督触角,拓宽干部培训渠道,努力锻造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高素质水务干部队伍。
(六)打造合力兴水工作氛围。水务事业的改革发展,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县委、县政府、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配合。水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积极协调、妥善处理水利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及时帮助解决人民群众和兄弟部门的各种问题。要切实加强行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履职尽责能力,开拓创新、真抓实于,以饱满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业绩,赢得领导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争得群众和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为加快水务
事业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三篇:伦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做法
伦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做法
基础设施项目各方共同参与
伦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由政府负责立项和投资的公共事业建设项目;二是由私人投资的大型基础建设项目。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建筑环境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戴维·班尼斯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上述两类项目建设如何立项论证的情况。
一、政府立项的公共事业项目,如伦敦地铁扩建、更新和改造项目。
伦敦地铁已经建成运行140多年,扩建、更新与改造的任务繁重而艰巨,这主要由政府负责。正在进行伦敦地铁J线的延伸扩建工程,由伦敦发展局和交通局主管立项,提出立项建议和可行性报告,由伦敦市政府批准,市长签字通过,再上报政府交通部拍板正式立项。像伦敦地铁改造这样耗资巨大的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光靠地方税收和财政是远远不够的,大约51%的资金来自大伦敦市下属的交通局的商业运行收入,包括征收的进城费和交通罚款,英国中央政府批准拨款占48%,其余1%来自大伦敦市政府财政。立项过程主要由各方面论证并取得共识,最后获得批准。1.需要充分说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如举办2012年伦敦奥运会、有关项目对于促进地区发展和增强国家凝聚力的作用等。政治因素往往是政府批准立项的重要考虑,出于重大政治原因,政府才可以增加税收,进行借贷,制定预算,筹措资金。2.需要进行投入产出比率的定量分析。以伦敦J线地铁的改造项目为例,必须提交详尽的“收益与成本比率分析”报告。J线地铁扩建项目论证结果表明,此项工程的收益成本比率要高出基础设施平均水平的30%—40%,所以有必要进行立项。立项的必要性确定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可行性分析才能最终获得批准。J线地铁建设项目的成本主要是土地购置费、施工设备和建筑材料费以及技术、劳务和监理费用。而该项目的收益主要表现在节省了利用公共交通设施的上班族和游客的出行时间,以及增强了J线拓展地区民众对于伦敦的生活、工作和发展的机会准入。3.收益分析采取价值的量化标准。例如投资高达20亿英镑的J线项目建成后可使有关地区的社区民众的出行时间缩短70%—80%,由此节省的时间周日算工作时间,周末算娱乐时间,按平均薪金计算,娱乐时间按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计算价值。该项目有利于减少事故,挽救多少生命,也可以按人的平均寿命和收入水平进行价值量化,由此得出可观的经济效益。4.要进行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衡量与分析,主要基于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二、私人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伦敦拟议中的市中心隧道铁路连接工程。
立项审批程序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私人投资项目无需上报收益与成本比率分析,只须将财务评估报告上报政府。市中心隧道铁路连接工程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外国国家银行的投资银行、养老基金和国际财团。这个项目对伦敦上班族和2012年举办伦敦奥运会十分重要,因此也能得到政府的资助。另外,由于它是交通基础设施中的环境友好型项目,环保领域也会由公共资金介入。班尼斯特教授介绍说,英国的道路都是由政府负责修建和维护的公共事业,目前全英国只有一条M6高速路约50公里的收费路段是由一家意大利财团投资修建的。英国的机场则都是利用私人资本建造。目前,伦敦有5个机场,共6条跑道。希思罗机场现有2条跑道,2003年开始考虑建第3条跑道,由于当地不少人反对,迟迟未能动工,估计要到2012年才可能建成启用。希思罗机场还计划建第5个航站。这些私人投资的机场项目立项决策需要作机场评估、财务评估和环保评估,其中关键因素是需要证明新建的航站和跑道不会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私人投资建设机场基础设施的特点是项目立项决策过程比较快,其推动力是经济状况、市场前景和投资回报率。预计到2030年,通过伦敦5大机场的旅客将从目前的1.8亿人次增加到3亿人次,私人资本对投资伦敦机场有相当大的兴趣。英国政府在私人投资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组织协调者的角色,负责发表大型基建项目的白皮
书,以作为社会各界的讨论稿。通过公众参与协商与监督,使项目决策过程公开化,公众听证是法律规定的必备程序,政府职能部门私人投资项目不举行公开的听证会,但须经过政府批准。在听取环保和产业界专业人士的意见后,政府发表有关政策文件。开发商需要提出项目建议书和详尽的报告,包括银行贷款等资金来源、法律依据等,最后由政府平衡开发商与公众的利益,由交通部决定是否予以批准。
经过两年半的建设,巴黎轻轨将于今年12月中旬投入运营。该线从东至西全长7.9公里,设17站,与5条地铁和2条城际快铁交汇,轨道旁铺有草地,从早5时至晚12时30分开行,高峰时间每4分钟一班。预计每天将运送10万乘客,每年运送2670万乘客。
第四篇:**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经验材料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村民自治
共建管护新模式
——东辽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经验材料
东辽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东辽河发源于境内,因河而得名,面积2186平方千米,辖13个乡镇,23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7万,先后被评为全国“四好公路”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县、省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点县,2018年和2019年获得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类县,2021年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示范县。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老百姓看得见、享受得着的实惠,是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环节、基础任务,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近年来,一批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在东辽大地上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能。为确保全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能够得到有效管护,东辽县多级多部门联动,结合实际探索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有效形式,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谁受益、谁维护”的总体要求,聚焦“三个有”: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突出“五个明确”:明确管护范围、明确管护权属、明确管护标准、明确管护资金、明确管护责任;创新“三个模式”:专业管护、市场化管护、自行管护。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全民参与的维护管理模式。
一、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管护力度
2021年,东辽县共筹措资金4121万元,配备专职管护人员3122人,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领域中。涉及农村卫生厕所、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路管护等资金支出。一是农村卫生厕所现有管护人员261人,配备6台吸污车,管护经费53.9万元,农村户厕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二是配备专职环卫人员1072人,配备27台专业化垃圾清运车,管护经费2276万元,农村生活垃圾及时转运处理。三是7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并良性运行,管护人员30人,管护经费350万元,实现农村污水达标排放。四是现有公路管护人员1345人,配备专用管护设备337套,钩机、铲车等40余台,管护经费901万元,为百姓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和安全保障。五是村庄绿化亮化美化镇、村两级管护人员390人,管护经费540万元,真正做到村庄“三化”全覆盖、无死角。
二、开展改革试点,推进先行先试
为保证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工作及时收运处置,通过多方细致研究论证,在总结2017年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全县13个乡镇启动试点工作,东辽县金展环境卫生管理有限公司中标,服务范围涵盖13个乡镇
235个行政村1464个自然屯,配备人员1072人,清运车27台,铲车3台,翻斗车2台,240L分类垃圾桶2.35万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工作向精细化管理阶段稳步迈进,探索出符合东辽实际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模式。
三、打造服务团队,明晰管理范围
一是积极探索村民组织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营管护。
以金州乡双福村为先行试点并全县运行,设立农民自主服务团队,成立“8大员”服务团队,即政策法规宣讲员、环境保护巡查员、村务管理监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环境保护巡查员、乡风文明宣传员、产业致富帮带员、志愿服务组织员。其中环境保护巡查员和环境保护巡查员承担着农村基础设施监督管理职责,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将各类农村户厕、垃圾污水处理、村组道路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权属明确到村组,将日常管护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制定村规民约,全员参与日常管护。以行政村小组为单位,建立公共基础设施台账,创建“民用、民管”的管护责任体系,泉太镇老营村创办“道德积分超市”,村民日常自发管护可以兑换道德分,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引导村民自行管护行为,形成人人监督的管护机制。三是制定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细则。
确村集体经济收入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督促村集体加大管护投入力度。四、切实转变观念,牢固建管意识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做好项目工程管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广大干群的管护意识,应切实摒弃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与建设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建管并重,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条幅、张贴标语等方式,让农户自觉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让农户从垃圾乱丢乱倒发展到自觉投入到垃圾箱,自觉清扫院落、收拾室内外卫生的良好习惯。
目前,东辽县已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以村为主、村民自治、全民参与、权责明晰的分级管护责任体系。我县将按照“十四五”加强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的总体思路,借助“千村示范”创建工作的契机,同步安排部署,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护、运营均衡发展。同时加大治理力度,做到治理和管护相结合,带动农户主动参与到工作中来,提高广大百姓的参与积极性。以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优雅美丽乡村为目标,以美丽庭院、干净人家为切入点,管治结合上下互动,达到“九有六无”标准,形成建管并重的新时代农村管护机制,引领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第五篇:变革中抓机遇转型中谋发展(2011经验材料)
变革中抓机遇
转型中谋发展 努力创建现代综合服务型运输企业
黑龙江龙运客运股份有限公司
黑龙江龙运客运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首家跨地区、跨所有制组建的,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股份制客运企业。2003年由黑龙江省龙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新设合并方式成立以来,按照厅局组建龙运的初衷,企业经营稳中有进,经济效益不断再创新高,国家、股东、员工三者利益和企业综合实力都得到较好的兼顾、增强和发展。现将公司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问题和构想汇报如下:
一、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注册资本1.55亿元,股东单位28家,其中董事会成员单位9家,占总股本79.5%。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保持有效运转。公司设5个职能部门、4个控股子公司、3个分公司以及3个技术保障部门,员工总数700余人。
截止到2010年末,公司总资产2.73亿元,净资产1.92亿元。公司现有营运车辆189台(其中:沃尔沃104台、尼奥普兰54台、金龙31台),营运线路31条,年客运量240万人次,年客运周转量8亿人公里。公司控股子公司(京哈公司)拥有线路19条,主要经营哈尔滨发往省外的客运线路。2008年,公司首次实现了营 收2亿元的突破。2009年主要指标再超历史最好水平,股东投资回报率达到15%。2010年,在雪阻、燃油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困境下,仍然保持了09年的较好效益。公司现已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以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一级道路客运企业、全省五一劳动奖状为代表,获得了国家和省市近20个不同角度和较高层次的荣称。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龙运客运已确定了基本经营管理模式:
1、按照《公司法》建立的“三会一层”体制;
2、“七个统一”的运营体系;(统一选型和购臵车辆、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站点布局和线路、班次、班时安排、统一技术管理标准、统一财务核算标准、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统一缴纳各种规费。)
3、“三新四高”的品牌标准;(即新的经营思想、新的管理体制、新的运营机制,高起点、高档次、高服务、高效益)
4、“四三二三”的管理系统;(以强力落实收入、成本、安全、服务四大管理为重点,以强化推进队伍素质、流程标准、经济责任制三个基础为保证,以强劲整合线路、同业二项资源为突破,以超前研究规范改制、资本运作、扩大市场三个课题为筹备,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公司各项生产经营工作。)
5、“四关三查”的安全管理模式;(上岗关、档案关、教育关、技术关;线路稽查、仪器监查、责任倒查)
6、“二强一定”的技术管理规则;(强制修理、强制维护、定期检测)
7、以企业精神、质量方针、服务宗旨、员工理念为主导的龙运文化。(企业精神:诚信和谐、节俭敬业、务实创新、优质高效。质量方针:关注顾客需求,诚信守法经营,坚持服务创新,增强顾客满意。服务宗旨:安全、快速、便捷、舒适、优质。员工理念: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高效严谨的工作作风、真诚服务的职业道德)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1、全员攻坚抓增收,客运经营有新发展。一是抓住五一、十一黄金周以及暑运客运高峰,加发班次,精心组织、用足政策、努力增收。二是有针对性地调整车辆结构,在哈同、哈伊等重点主干线路上投入双层及层半结构的大容量豪华客车,增强竞争实力,同时为将来的公铁竞争做好准备。三是加强促乘、包车,推出服务新举措,在哈市太平国际机场开通了龙运班车售票网点,实现公路、航空转运一站式服务,为票务营销打开了新局面。四是针对部分亏损线路及时调整采取应对措施,对哈大、哈齐线路停减了班次,取消哈大、哈绥线乘务员和车上配水,并实行单车考核、效益挂钩等多项举措。五是协助行管、执法部门开展“打黑”、商标维权行动,努力整顿、净化市场。六是强化GPS对运营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发挥了震慑作用,提高了服务质量。
2、严肃制度抓节支,成本控制有新成效。以“保产、降耗、增效”为目标,加大了节支挖潜力度,在油价、原材料大幅上涨的不利形势下,合理控制了成本支出,确保目标实现。
三项变动费用控制上,重点加强了四个环节管理:一是强化制度建设,理顺程序、堵塞漏洞。二是采购环节上严格控制把关,并提高采购计划的准确性,降低库存,减少资金的不合理占用。三是加强维修质量管理。在维修效率上,做到小修不过夜、二保不占车日;在维修质量上,做到“修理要细、检查要严、不走过场”,保证了生产营运的顺利进行。四是加大技术革新力度,开发OEM配件的替代产品,通过修旧利废,采用替代件、自制件等措施,节支降耗。
管理费用控制上,树立节约型企业的理念,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实行费用砍块、严格审批、跟踪考核、节奖超罚的管理原则,管理费得到了有效控制。
3、齐抓共管保生产,安全管理有新提升。通过强化基础、教育、检查三个环节,巩固加强了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为客运经营提供了支持和保证。
①基础建设上,重点落实标准化和规范化。将贯彻ISO9000标准与基础建设有机结合、同步进行,建立并完善了各类标准化基础档案体系,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夯实了基础。
②宣传教育上,重点落实全面性和实效性。公司采取定期与临时、集中与分散、书面与口头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宣教 活动。每月的驾驶员大会、每周的安全员例会,安全部不定期编印《安全简报》;坚持发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通过电子屏幕、手机短信、宣传栏等载体广泛开展宣传和警示;春运前通过“给驾驶员家属的一封信”落实了安全工作的综合治理。
③监督检查上,重点落实事前控制和跟踪问效。一是通过安全稽查、联合检查、车辆安检、自检自查、监控审查等方式和手段,实行首检负责制、跟踪整改制、复查达标制。二是通过完善安全责任状的管理、检查和考评,强化对安全管理的过程控制,提升安全百分考核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年终考评时兑现。
4、夯实基础练内功,企业管理有新效率。一是规范制度管理。根据国家政策调整,结合生产经营实际,进一步细化了生产、技术、安全、人事管理等规章制度,为企业管理规范化奠定基础。二是规范流程管理。把贯彻和实际生产流程有机结合,调整、充实、完善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三个层次的体系文件,使每个岗位、办事讲原则的管理程序,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规范目标考核管理。生产上,以责任状的形式将指标分解到部门、到人,逐级签订责任合同。安全上,实行一票否决制、一岗双责制、包干管理制逐级落实安全责任。
此外,龙运始终把节能减排工作做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自主创新,探索出一套节能降耗管理办法,我们从做好车辆选型、行车管理和技术保障三项工作入手,总结出影响燃油消耗的九大因素,即车辆性能、驾驶技术、车辆技术状况、道路环境、地理 环境、气候条件、路面状况、燃油质量和管理措施。通过制订标准,明确职责,细化管理,跟踪问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配上,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并结合股份制企业的特点,同时兼顾广大股东资金紧张、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是每年定期进行由监事会组织的内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外审,并及时向股东通报,掌握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情况。二是每年年底以税后利润为基数进行全额分配,目前,龙运股东历年分红加上股份增值已全部收回当初投资并有较大盈余,直接或间接地扶持了省内相关的客运企业。
资源整合上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是在省局、市处协调下,由龙运哈依公司对原依兰县运输公司45台车辆实行了集约式管理,现已平稳有序地正常运营。二是收购尚志市哈尚快客公司的线路(18台车、17个班次),现已实质运营,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三是按照市处清理整顿挂靠经营的总体部署,并以此为契机占领更多资源,与相关企业研究资源整合,采取先过渡、再规范、逐步整合的方式,为今后扩张市场铺垫基础。
综合分析,龙运客运之所以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有四:
(一)省厅、省局领导多年来对龙运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政策的扶持和协调,各项荣誉的给予和鼓励;全体股东的鼎力支持和关心;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二)随着省内公路建设加快,带动了龙江旅游市场繁荣,同时公司自身车辆有计划实施了“三个一批”的更新改造,提高了竞争力。虽然客运总量变化不大,但牡、佳、鸡等主干线运量增加,票价调整,使客运收入呈现持续增长。
(三)2009年费改税,车辆更新后油耗降低,加大革新挖潜力度,单位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四)各项管理日臻成熟完善,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贯彻实施,服务质量的改善提升,为增收创效提供了保证。
三、面临问题
近年来,龙运客运虽然在品牌效应和两个效益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主客观等因素的影响,在经营范围、规模上发展速度不快,主要问题有:
(一)公铁及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一方面,铁路通过6次提速、更新车型、开通城际快速列车等手段严重冲击了公路客运。目前,省外京哈线、省内哈大齐线路已经连续几年处于亏损经营状态。另一方面,公路客运内部竞争不规范,组织化程度较低,资源浪费严重。对以龙运客运为代表的集约化客运企业造成严重冲击。三是黑车、旅游车上线运营的违法违规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同业竞争等问题阻碍了企业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的步伐,实现做大做强,带动行业发展的道路仍然艰巨而漫长。
(二)企业的体制、机制和管理亟待完善。
1、主体单一。线路上仍以哈发中心城市为主体,城郊、非铁路沿线、农客、出租、公交等运输仍是空白;旅游运输、维修、广告等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无站经营,产、供、销脱节;省外市场和相近领域未敢涉足。
2、股权分散。虽在集思广益和透明度方面是有益的,但在决策过程中思想认识的统一和时间上难以把握,容易错过一些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
3、机制不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要求,仍在思维理念、生产经营、人力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国有企业弊端的痕迹。
经营机制上,还有两个硬伤没有解决:一是线路公司的非独立性所带来的大锅饭和多方面积极性受到影响的问题;二是员工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股权激励机制尚未启动。
4、资本不足。主要是指资本运作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不足。龙运组建至今追求做强做大的目标始终未变,但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没能进入资本市场,仍处于简单再生产阶段。融资能力差,企业靠贷款和自有资金只能满足更新改造和部分项目的投资,较大的资源整合和项目扩张的资金受限,使企业的规模不能得以迅速壮大。
(三)公路客运相关政策尚需进一步规范明确。一是运输市场行业规范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无法形成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致使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企业无法在做强做大上实现实质性突破。二是运输成本逐年大幅攀升,企业自身无力完全消化。而同时运 价仍然实行政府定价,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灵活性,不能按照市场需求自行调节,无法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四、发展构想
按照省厅领导视察龙运时关于集中优势发展客运的指导思想,如何抓住契机,寻求新的市场、投资、技术和资源,我们从宏观战略的定位、发展目标的确定、实力构成的要素、规模地位的确立、运行体系的完善、价值体系的创新等方面初步构画了龙运客运的发展框架。直面竞争,资本运作,整合调整,全面发展。
(一)战略定位
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五个发展机遇,发挥五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龙运客运的比较优势,以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改革调整为手段,以资本运作为支撑。实现以核心产业为旗舰,内外重点产业为两翼,其它辅带产业为后卫,以资产为纽带,编队规范的“龙运产业航母群”。快速形成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做大做强龙运客运。
(二)发展思路
1、资源整合
指导思想:通过线路整合,采取联合、兼并、收购、股份等多种形式组建线路公司。形成与全省中心城市运输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利益共同体,统一品牌、统一管理,做大做强龙江客运。
在此基础上,组建区域性集团,形成遍布全省的运输网络。通过科学运营组织,合理调配车辆结构、运行结构、组织结构,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运作方式:不同运输成份采取不同策略,一是企业间可以线 路为纽带整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参与拟改制企业的投资;整体收购或先租后买(一次性购买或分期补偿)。二是对挂靠车主原则上在与挂靠企业达成一致后,统一管理。主要采取收购补偿、入股两种形式。
2、资本运作
解决扩张资金问题,解决不完善的问题,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以上市作为资本运作的总方向,以贷款和自有资金为补充,以增资扩股做为部分项目的投资,是符合实际和可行的。
3、调整转型
做好五个方面的调整转变:
(1)体制和机制上的调整。按照上市公司规则运作,重点解决理念作风、股本集中度、股权激励等机制上的问题。
(2)经营策略上的调整。力保长途、拓展中途、开辟短途,纵向上,长、中、短途协调发展;横向上,运、游、服多元发展。
(3)经营主体多向化。做活包车、发展节点、适当转型,重点开辟发展旅游运输、包车运输、节点运输以及农村客运、城郊客运、公交、出租等运输。条件成熟时,走出省门、迈向全国。
(4)经营结构上的调整。
组织结构上,以线路公司自主权为切入点,切实解决内、外各方面积极性问题;车辆结构上,针对铁路,根据不同线路采用高、中、低和大、中、小不同档次的车辆,以适应需求并创造更好效益。
(5)经营方式上的调整。一是形式上,重点是在现有促乘的基础上,从迎、送、接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实现门到门运输的人性化和个体化服务。二是手段上,重点是在灵活性上做文章,即根据环境和收益,不同线路实施公营、承包(指标、整体)等不同经营手段;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赋予经营层相应的自主权,以适应市场不规则性的负面影响。
此外,公司确定2011年为“强化管理年”,在安全、服务质量、人力资源、成本等各项管理上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巩固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确保股东会和董事会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实现。
五、相关建议
(一)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要引导推动运输企业转型发展 公路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仅靠企业行为难度较大,必须有政府的强力引导和行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过程中,政府应突出公路运输、城乡客运的公益性,从行业准入、资源配臵、线路审批、站场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鼓励和扶持。
同时,政府应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要求的管理机制。各级管理部门要以服务型管理为重点,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不断适应市场变化需要,加大经营环境整治力度,为合法经营者创造良好环境。
(二)运输企业要加强协作,共同推动现代服务型企业建设 公路运输是依靠线路网络发展的行业,网络的建设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协作。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经营机制的变化,公路运输企业加强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发突出。运输企业之间不仅要在管理上加强协作,建立区域性的稽查机制,共同维护企业间的利益。同时,面对城际高铁的“高压”态势,企业间更应该 以线路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平等、自愿、共赢为原则,开展资源整合、合资合作、联营联合,共同发展壮大道路客运行业。只要大家联手同心,形成合力,产生聚合效应,道路客运同样具有发展空间和做大做强的优势和条件。
公路运输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不为变革所惑,善于在变革中抢抓机遇,在转型中加快跨越式发展,就一定能推动企业做强做大,迎来公路运输业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