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采煤塌陷区安全度汛工作方案
镇采煤塌陷区安全度汛工作方案
有关村(社区):
汛期将至,为切实做好2013年全镇采煤塌陷区安全度汛工作,做到早准备、早部署、早落实,确保危房户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县政府的指示精神,结合本镇实际制定采煤塌陷区危房户群众安全度汛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采煤塌陷区安全度汛工作关系到整个矿区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是我镇度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重大。相关行政村(社区)务必高度重视,要建立健全分级负责责任体系、明确责任到人。要对塌陷区重点地方实行分片、分户包干,一旦出现汛情、险情,能够迅速组织群众转移和抢险救灾。特别要注意已经塌陷、尚未搬迁村庄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从严、从细、从深、从实做好各项度汛准备工作。
二、强化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一是加强汛前的摸底排查。有关行政村(社区)和采煤企业对辖区内采煤塌陷区的危房户需进行全面排查,对危房户逐一登记,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同时制定详细的安全隐患排查处理方案,并抓紧在雨季前落实实施。
二是严格搬迁政策,清理其他人员。一方面对已经签过搬迁协议书的危房户,要首先清理出去来;另一方面对聚集到煤矿周边拾煤渣、捡废品等,租住在塌陷区营生的相关人员加以清理,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采煤塌陷区的危房户数量,确保了塌陷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加快应急工程建设。相关行政村(社区)要加快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建设,制定有力措施,倒排工期,及时组织群众搬迁入住新居。
四是强化应急措施。相关行政村(社区)对辖区内塌陷区危房,要迅速组织撤离受威胁的居民,设置监视点,设立警示标示(特危房要拆除),张贴危房通知书;针对汛期的暴风雨等恶劣天气,随时做好人员疏散迁移准备,制定明确防汛受灾后的撤离路线、安置地点及安置点群众生活等,确保危房户居民一户不漏的得到妥善安置,确保不出现伤亡事故;协调学校及机关办公用房,在汛期恶劣天气临时安置受灾居民,鼓励群众自行租房、投亲靠友或选择合适的场所搭建彩板房、帐篷等进行临时安置。
五是落实安置户生活保障。镇政府进行资金配套,统筹解决塌陷区安置群众安置问题。对塌陷区安置五保、特困人员,相关行政村(社区)要造册上报,由镇政府统一解决米、面、药品、食品、草席、被褥、床等救灾物资,保障汛期困难群众生活所需。
三、严明纪律,落实度汛责任
各村社区要严明汛期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纪律,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采煤塌陷区危房户群众转移、安置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对工作推诿拖拉、履行职责不到位,导致采煤塌陷区群众不能及时搬迁,发生伤亡事故,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相应的责任。要实行领导带班、值班制,保证24小时信息畅通。
附:谢桥镇采煤塌陷区安置人员转移安置表
谢桥镇人民政府
2013年5月10日
第二篇: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两淮矿区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是我省能源、原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于多年来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形成了较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区,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塌陷区总面积250平方公里,塌陷深度在1.5米以上的达到127平方公里。目前,两淮矿区塌陷区以每年3万亩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淮北、淮南、亳州、宿州和阜阳皖北五市需搬迁村庄351个,涉及71885户,266287人,安置点需用地31884亩。为加强皖北五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现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08]21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补偿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08]58号)精神,在《安徽省两淮地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遵循“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先搬后采、土地置换,征转有别、依法补偿,试点先行、保障应急,整合资金、配套政策,项目推进、明确责任”的总体思路,根据“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各负其责”的原则,对历史遗留和新产生的塌陷区进行综合整治,努力使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恢复,土地整治取得明显效果,塌陷区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采煤企业生产秩序持续稳定。
(一)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将采煤塌陷区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土地复垦整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交通、水利等其他相关工程结合起来,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以及《淮河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到2020年的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宜耕则耕,宜村则村,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引导塌陷区居民向集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集中,传统农业向多元产业方向发展,有效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先搬后采,土地置换。
采煤企业必须坚持“先搬迁、后开采”的原则,切实保护采煤塌陷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采煤塌陷区治理规划,编制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规划和计划,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尊重群众、方便生活,节约用地、合理压占,经济合理、避免重搬”的原则,对塌陷区村庄实施搬迁与整合。村庄搬迁整合所使用的农用地指标,原则上通过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置换方式解决,塌陷区旧村庄土地由县(区)政府负责在2年内完成复垦并通过省验收,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村庄搬迁整合涉及跨村民组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采取农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交换或者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式解决,做到产权明晰、用地规范。
(三)征转有别,依法赔偿。采煤塌陷区土地为农用地的,无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对于城市规划区外的塌陷土地,原则上不征为国有,对其塌陷造成的损失,按照《矿产资源法》的规定,由采煤企业一次性给予赔偿,赔偿标准比照征收土地补偿标准执行,因采煤塌陷而失地的农民应当列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农民个人支出的费用可以从赔偿费中支出;塌陷后经治理不能用于农业生产或者虽然能够用于农业生产但生产效益十分低下、集体经济组织要求征收的,予以征收并依法给予补偿。征收前已经按征收土地补偿标准对塌陷土地一次性给予赔偿的,征收土地时不再重复支付征收土地补偿费用。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塌陷地应当依法征收。复垦后的土地仍然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塌陷区农民的长远生计。
(四)试点先行,保障应急。
在宿州市埇桥区开展塌陷区综合治理试点,在淮南市凤台县顾桥镇开展村庄搬迁应急工程试点,探索综合治理新机制。在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出台前,先行对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急需搬迁的村庄实施搬迁,组织实施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按照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2009年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方案》,尽快启动应急工程。2009年以后的村庄搬迁工作,按照采煤塌陷区土地整治规划分步实施。按照计划完成搬迁并经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验收通过的,省将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搬迁村庄给予奖励,专款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应急工程所需土地来不及办理用地手续的,县(区)政府应当制定先行使用土地方案,报设区的市政府批准,并报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后实施,确保按时完成应急搬迁任务。其中,属于永久性建设用地的,有关市、县(区)政府应当于2009年11月30日前依法申请补办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五)项目推进,整合资金。
市、县(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采煤企业,按照综合治理的要求,以矿区为单位,编制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建立相关项目库,分有序实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对塌陷区范围内的土地复垦整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耕地保护、新农村建设、交通、水利及学校、卫生院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治理资金进行整合,综合运用土地复垦整理、建设用地置换、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新农村建设及其他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各类资金和政策的聚合作用,促进综合治理工作加快实施。
二、近期工作安排
(一)组织实施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
2009年对皖北五市214个村庄进行搬迁,涉及46361户166763人。计划于上半年完成94个村庄搬迁任务,涉及19366户共69486人;下半年完成120个村庄搬迁任务,涉及26995户共97277人。对7月1日前不能搬进新房的塌陷区危房户,所在地方政府要制定应急安置方案,通过租房安置、建设临时安置过渡房、投亲靠友等形式,妥善安置群众。建立工程项目跟踪督查制度,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急需搬迁村庄项目逐村建立专项台账,按照各市上报的村庄搬迁项目工作计划表,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实行定期通报。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存在工作不力、拖延迟缓、挪用截留私分村庄搬迁费用等行为的,严肃依法依纪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二)编制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
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尊重群众、方便生活,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原则,依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和《安徽省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以及城乡建设规划,组织编制《皖北五市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2009-2020)》,2009年底前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三)编制综合治理重大工程项目。
组织各地编制一批重大土地整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规划,建立综合治理项目库,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并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四)扎实开展试点工作。
综合运用现行的政策和资金渠道,积极探索开展综合治理试点和村庄搬迁试点工作。宿州市埇桥区政府要按照批复的试点工作方案,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凤台县顾桥镇村庄搬迁试点以张童、凡庙、童郢、八里和黄湾5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为范围,试点工作以市、县(区)政府为主导,淮南矿业集团负责落实搬迁经费,县(区)政府负责搬迁安置的组织实施。试点县(区)政府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领导组织,确定具体办事机构,确保试点工作正常开展。
(五)梳理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厅、省农委、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审计厅、省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对国家、省出台的支持采煤塌陷区治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进行梳理,并根据综合治理的要求,提出需要国家和省出台新的配套法律法规政策建议。
(六)开展调研工作。
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开展考察调研,听取地方政府、采煤企业和采煤塌陷区群众的意见,借鉴、学习兄弟省、市综合治理经验,根据采煤塌陷区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综合治理意见和建议。
(七)动员部署综合治理工作。
一是按照《2009年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方案》,召开应急工程专题会议,部署应急项目实施工作。二是召开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全面部署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省政府成立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的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日常工作。相关市、县(区)政府要加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及时解决综合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明确责任。
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做好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省发展改革委及有关主管部门负责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恢复治理的规划编制、项目申报与指导协调工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监督采煤企业按批准的规划组织实施矿山开采。省监察厅负责对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省财政厅负责协调塌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和治理工作的资金保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指导建立采煤塌陷区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编制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办理土地转用征收手续、指导综合治理等。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指导编制塌陷区村庄搬迁规划及新建村庄选址工作等。省审计厅负责对各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省国资委负责监督检查采煤企业配合开展村庄搬迁、做好塌陷区治理以及支付搬迁补偿费用等。省环保厅、省农委等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紧密配合。皖北五市及有关县(区)政府、采煤企业是综合治理的责任主体。市、县(区)政府要加强管理,杜绝抢搭抢建,认真组织实施塌陷区村庄搬迁、综合治理等工作,负责治理无主废弃采煤塌陷区、历史遗留已经办理土地征收手续的采煤塌陷区。采煤企业负责治理未办理土地征收手续的采煤塌陷区、在建的生产矿山造成的塌陷区,或者企业出资由市、县、区政府组织治理。采煤企业要将其井田面积、矿井范围、开采时序、塌陷范围等通知市、县(区)政府,并按规定支付相关村庄搬迁、综合治理的费用。省政府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省民生工程事项,进一步落实省直有关部门和有关市政府的责任。有关市、县(区)政府也要将此纳入当地的民生工程之中
(三)多渠道筹措治理经费。
一是争取国务院批准建立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基金,专项用于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整治,包括环境修复和生态补偿,塌陷区失地农民保障和因采煤引起的相关社会问题。二是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市、县分成部分,塌陷区当地政府要专款用于塌陷区土地整治。三是市、县政府按土地出让净收益20%提取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要专项重点用于塌陷区土地整治。四是各地因适用建设用地置换政策而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其对应的应上缴报批费用全部用于村庄搬迁工程。五是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缴存力度,缓缴期满后,立即恢复缴存,并做到足额缴存,及时用于塌陷区治理与村庄搬迁。六是中央和省财政安排的棚户区补助、廉租房计划、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等项目、资金向塌陷区倾斜。七是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八是省、市、县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计划经济时期煤矿开采塌陷区以及历史遗留矿山塌陷区的治理。为保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省财政追加今年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和工作经费,并从2010年开始列入财政预算,用于塌陷区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编制、综合治理项目组织实施及调研等有关工作,所需资金从省国土资源厅相关非税收入中统筹解决。
(四)出台相关政策。在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补偿工作的通知》的基础上,根据省直有关部门法律法规政策梳理后提出的建议,结合调研成果,由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提出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责任、创新机制、规范治理,报请省政府审定。治理工作全面展开后,再总结完善,争取将成熟的政策上升为规章或者地方性法规。
第三篇:潘集区2014采煤沉陷区安全度汛工作方案
潘集区2014采煤沉陷区安全度汛
工 作 方 案
为切实做好全区采煤沉陷区安全度汛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积极准备,分工包片,重点防范,确保我区采煤沉陷区安全度汛。
二、工作重点
按照2014年潘集区采煤沉陷区搬迁工作调度会安排的时序进度要求,把握关键环节,稳步推进沉陷村庄搬迁在建工程建设,对已具备入住条件的搬迁新村加快入住,确保群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重点做好以下区域的防汛度汛工作:潘集镇、夹沟镇、泥河镇、贺疃镇等乡镇2010—2013涉及沉陷区村庄。
三、安全度汛措施
(一)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今年采煤沉陷区的防汛度汛形势十分严峻,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区政府成立沉陷区安全度汛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各涉矿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把行政首长负责制贯穿到安全度汛工作全过程,切实增强防汛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到思想、组织、措施、指挥到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留遗患。
(二)完善各项工作预案。认真做好沉陷村庄的排查摸底工作,组织人员对采煤沉陷村庄进行逐村逐户排查摸底,彻底清查度汛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度汛应急措施,落实度汛抢险队伍,备足所需物料。要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责任,做到预警有手段,应急有预案,避灾有地点,安置有方案。
(三)成立抢险救援队伍。抢险救援人员主要由公安干警、预备役民兵和乡村干部组成,必要时请求驻地武警和驻军支援。
(四)落实防汛物资和车辆。区民政局负责储备一定数量的帐篷、棉被和维持生活所需的粮食、饮用水等救灾物资;区交通局负责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和工程机械,保障运输线路的畅通;潘集国土分局负责其它生活必需品的储备和调运。对矿服务主管单位和各涉矿乡镇要加大对矿协调力度,多方筹集安全度汛应急资金,及时发放安全度汛应急费用。
四、灾害报告和处理程序
(一)采煤沉陷区灾害报告程序
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区沉治办电话:4971354、潘集国土分局:4971064)。其它部门或基层群众组织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上报当地政府。区沉治办、潘集国土分局应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核实灾情险情,并根据规定及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市、区人民政府。严禁故意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灾情险情。
(二)采煤沉陷区灾害的处理程序
1.区政府接到沉陷区灾害险情报告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2.区政府接到沉陷区较大灾害险情报告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宣布成立指挥部,进行险情会商,研究部署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启动并组织实施采煤沉陷区应急救灾预案,组织人员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3.灾害发生后,综合协调组在现场应迅速开展沉陷区灾害应急调查,对出现险情的灾害隐患点,进行动态监测、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确定受威胁人口和财产情况,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查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灾害类型规模、发生的主要原因,对产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类型、威胁对象及影响范围等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预测分析,提出抢险对策和措施。
4.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险情和抢险救灾情况,说明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灾害的类型、规模、成因和发展趋势,必要时请求指导和支援。
5.灾害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综合协调组建议宣布结束应急期,确定撤销或者继续保留危险区等事宜,提出下一步防灾、搬迁或工程治理方案措施,移交区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6.抢险救灾工作结束后,综合协调组负责将灾害损失和抢险救灾工作情况形成书面总结材料报市、区人民政府。
附件:潘集区2014采煤沉陷区安全度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工作职责
2014年5月16日
潘集区2014采煤沉陷区安全度汛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工作职责
组 长:潘奇志(区政府区长)
副组长:马和平(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 旭(区政府副区长)
成 员:
汤 凯 王 涛 刘 任 计庆丰 朱全静 苗应庆 谢昭斌 孙宗宏 张文兵 纪宗辉 黄 健 姚 辉 陈多阳 李 谦 李景昶 葛广举 杨 静 王 琨
(区长助理、区沉治办主任)(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区纪委副书记、区监察局局长)(区财政局局长)(区卫生局局长)(区水利局局长)(区民政局局长)(区交通局局长)(潘集公安分局局长)(潘集国土分局局长)(潘集交警大队大队长)(潘集供电公司经理)(田集街道办事处主任)(泥河镇镇长)(夹沟镇镇长)(潘集镇镇长)(芦集镇镇长)(贺疃镇镇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沉治办,汤凯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冯群同志任副主任。下设6个应急救援工作组,其组成单位及职责如下:
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沉陷安全度汛的统一指挥调度,负责统一组织和指挥沉陷区抢险救灾工作,执行区委、区政府下达的抢险救灾任务。
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现场抢险组、医疗救治组、治安保卫组、物资保障组、设施抢修组。
1.综合协调组组成单位及工作职责:
由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牵头,潘集国土资源分局、灾险情发生地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和所在地煤矿共同组成。
负责调查、核实险情灾情;组织灾情险情监测和评估,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威胁,提出应急防范对策、措施;根据领导小组的各项指示、命令,负责协调落实并督促检查各项应急工作;有关信息收集、汇总上报和现场联络等工作。
2.现场抢险组组成单位及工作职责:
由区政府办牵头,潘集公安分局、潘集国土分局、区监察局、灾险情发生地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及所在地煤矿共同组成。
负责组织抢险救灾队伍和必要的设备,抢救被压埋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受到灾害威胁人员、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3.医疗救治组组成单位及工作职责:
由区卫生局牵头,区内医疗机构和疾病控制部门组成。负责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安排救治医院,调集药品、医疗器械和救护车辆;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4.治安保卫组组成单位及工作职责:
由潘集公安分局牵头,所在地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共同组成。
负责组建现场治安队伍,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组织现场保护,疏散受灾区域内相关人员,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5.物资保障组组成单位及工作职责:
由区财政局牵头,区民政局、潘集国土分局、潘集交警大队、区交通局以及所在地煤矿企业共同组成。
负责做好灾民的临时安置工作;做好急需救灾物资的调配和供应,及时下拨救灾资金,调集急需的救灾车辆等。
6.设施抢修组组成单位及工作职责:
区政府办牵头,区交通局、区水利局、潘集供电公司、灾险情发生地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及所在地煤矿共同组成。
负责帮助和组织灾区修复、重建因灾损坏倒塌的道路、住房以及电力供应设施,尽快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和教学秩序。
第四篇:永城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调研材料
永城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调研材料
近几年来,随着永城煤矿区开发力度的逐步加大,采煤塌陷地面积也在迅速增加,由此带来的对土地、村庄、道路、河流、植被、供电、通讯及其它基础设施的破坏日益凸现,制约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着塌陷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等问题。为了全面掌握永城煤矿区开发的基本情况,解决永城采煤塌陷区存在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对永城采煤塌陷区进行了认真和全面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永城采煤塌陷区的基本情况
永城矿区属大型平原矿区,勘探区面积1150平方公里,含煤面积716平方公里,近期开发面积572平方公里,分布于全市18个乡镇。全矿区共包括5个勘探区、10个井田和两个远景预测区。全区共查明各类煤炭资源储量32.43亿吨。全市共有大中型煤矿企业9家,其中生产矿井8对,在建矿井1对,分别隶属于河南煤化集团永煤公司和河南神火集团两大矿业集团。2009,共生产原煤1472.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97.8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永城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永城煤炭资源的开发,使永城迅速成为一个新型矿业城市,促进了永城实现以现代工业化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但是,煤炭资源的开采也从另一个方面对永城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环境压力。主要表现在由于地下资源的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对土地、村庄、道路、河流、植被、供电、通讯及其它基础设施的破坏,以及对水资源、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破坏。据有关专家预测,永城矿区全部煤矿开采结束后(约50-60年),将会形成地面塌陷面积514.28平方公里,地表积水面积达400平方公里,蓄水量为4亿立方米,形成12个大面积积水盆地。由于受河流、铁路、公路的分割,实际上将会形成更多的次级积水盆地。届时将会使35-40万人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新勘探区开采后,所形成的塌陷面积将会更大,受影响的人数也会更多。另外,还有水、大气、植被、道路、建筑物、供电、通讯及其它基础设施的污染破坏。
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形成塌陷区总面积63377亩(永煤37241亩,神火26136亩),积水面积33030亩(永煤19818亩,神火13212亩),涉及8个乡镇,122个自然村(永煤81个,神火41个),3.7万余人(永煤17720人,神火18280人)。
二、永城采煤塌陷区治理现状、经验及做法 为切实做好永城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工作,确保永城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永城市地矿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了对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的监督管理力度,积极与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塌陷区治理科研工作,认真探索科学的治理模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体制,使我市的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完成塌陷区治理面积18862亩(永煤9410亩,神火9452亩),其中形成鱼塘5658亩(永煤2823亩,神火2835亩),搬迁学校30个,企事业单位37个,村庄80个(永煤49个,神火31个),搬迁人口30360人(永煤12960人,神火17400人),修复道路108公里,新建桥涵1580座,投入资金2.1亿元(永煤1.4亿,神火0.7亿)。具体做法: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永城矿区采煤塌陷综合治理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综合治理领导组,具体负责采煤塌陷区治理的统一领导,把综合治理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落实。并多次召开采煤塌陷综合治理现场会,认真抓好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永城市地矿局邀请中国矿大、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就永城采煤塌陷区的治理提出意见和建议。河南神火、永城煤电两大集团也分别组建了各自的土地复垦公司,明确一名副总具体负责。形成了一套领导重视、上下联动、组织协调、责任到位的管理体制。
2、严格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为开展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为了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落实到位,我局会同财政局、环保局向永煤集团、神火集团及各矿山企业下发了《关于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宣传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重要意义。根据《河南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实施细则》的要求,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由矿山企业申报产量,我局核定保证金缴存数额,矿山企业向指定专户缴存采煤塌陷区治理保证金。自从我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以来,两大集团已累计缴存治理保证金1.29亿元,其中2009缴存6300万元,2010年1-7月份缴存6611万元。
3、出台补偿标准,按有关标准对采煤塌陷区的群众进行赔偿,取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做好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工作,永城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永城市采煤沉陷区补偿办法的通知》(永政【2005】48号),对采煤塌陷区的不同类别、损坏程度分别进行赔偿。按照《通知》规定:对于沉陷绝收的耕地,按1237元/亩进行补偿;塌陷波及的减产地及塌陷区内的非耕地,适当给予补偿;复垦后交给农民的耕地,一次性补偿2年(按1237元/亩)的地力恢复金;形成的坑塘,与农民协商解决;对损坏的房屋按结构不同进行赔偿,最低120元/平方米,最高320/平方米;在新房没建成前,对塌陷区群众给予一定的临时安置费。通过严格落实补偿办法,尽可能减少因塌陷对群众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塌陷区群众的利益。
4、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结合永城实际,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利用目标优先用于农业,尽可能恢复更多的耕地,同时土地复垦稳定后部分区域作为搬迁村庄新址,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并确定了“以耕地恢复为主兼顾搬迁用地+水产养殖”作为永城矿区沉陷区综合治理主导模式。在治理过程中,为改善矿区面貌,以采煤塌陷区治理为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对散乱的村庄进行归拢集中,对多占、乱占建设房的不良现象加以整治,对原来的空心村、废坑塘、废荒地等一并进行开发利用,增加了可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如在神火集团新庄煤矿塌陷区苗桥乡黄水寨综合治理中,对附近的高楼、黄老家等10个自然村归拢为一个新村,共减少不良占地156亩,规划建设了一个大型农贸市场和1所中学,修建了2公里多的水泥道路,统一新建了整齐的住房,初步呈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5、统一规划,提升品位,提高质量。永城矿区地处平原,为切实做好永城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工作,永城市未雨绸缪,提前规划,投资60万元,委托中国矿业大学编制了《永城矿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规划》。根据规划,结合实际,我们在塌陷区的治理上,按照土地复垦、环境恢复、生态保护、以人为本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政府、企业统筹兼顾,建成了如陈四楼煤矿张大庄采煤沉陷区治理示范区、城郊煤矿刘岗采煤沉陷区治理示范区、新庄煤矿黄水寨采煤沉陷区治理示范区等一批采煤沉陷区治理示范区。特别是今年初开工建设的永城市东西城区生态湖建设示范区,治理区面积为18平方公里,治理后将形成水域6平方公里、生态绿地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6平方公里,工程规划分为新兴产业综合区、滨水生态生活区、生态公园旅游区、亲水娱乐活动区、体育运动休闲区等,开创了采煤沉陷区治理新模式之先河。
6、积极拓宽治理资金来源渠道,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一是严格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对永煤集团、神火集团采煤塌陷区治理资金投入的监管力度,确保塌陷区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积极协助两大集团申请国家专项治理项目资金。近两年来,共申请中央、省财政地质灾害治理项目4个,申请资金880万元,有效保证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7、采用科学的土地复垦模式。根据永城市矿区采煤塌陷区的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了合适的土地复垦方法。
一是原地复垦法。就是在一个沉陷区内采取“一疏二平三改造”的方法,对整个沉陷区进行重新布局。一疏即对沉陷区通过整体规划,建造涵洞、桥梁,挖置排水沟渠,保证汛期排水通畅,沉陷区无积水;二平即对因沉陷造成的高低不平的地面进行挖补平整,保持整体沉陷区海拔基本一致。三改造即对沉陷区原来不规则的地方进行统一归整,填平小坑塘,更加便于耕种。采用这种复垦法的原则是挖深填浅,这样既减少了取土量,扩大了可耕地面积,降低了复垦成本,又保证了坑搪深度和坑塘内的常年水深,便于复垦后的坑塘发展养殖业。
二是固体废物充填法。这种方法是将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矸石、电厂燃烧的废渣及生活垃圾等,用作沉陷地填充物。具体做法是:先将沉陷地的熟土层和生土层分别取走堆放,再用煤矸石、灰渣或生活垃圾充填到一定高度,最后将取走的熟土层和生土层分别覆盖在上面,平整深犁后还田于民。三是超前复垦法。即根据平原地区地下煤层的赋存厚度,科学预测出某一地块各个部位的沉陷深度,然后在地下煤层尚未开采或其它煤层二次开采之前就结合实际采取以上两种方法对土地进行预复垦,这样在地下煤层开采期间和开采沉陷后,都不影响土地正常耕种。超前复垦与沉陷后复垦相比,打了一个时间差,减去了沉稳期,避免了农民因土地沉陷无地耕种,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减少了企业因土地沉陷而支付的赔偿,减轻了企业负担。
8、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的桥梁作用,认真做好塌陷区治理的协调工作。塌陷区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治理过程中涉及到塌陷区乡、村、组之间的关系、附属物补偿、复垦的验收等多项工作,地矿局作为矿山企业监督管理者与服务者的双层身份,既做好塌陷区综合治理的监督,又依托地方政府的关系,积极协调矿山企业在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及问题,全面保证了塌陷区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采煤塌陷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一部《永城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两大集团治理塌陷区的随意性较强,对塌陷区的治理没有统筹规划和综合考虑,治理中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永城市急需一部指导塌陷区综合治理的《永城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
2、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对采煤塌陷区治理缺乏强有力调控的法律依据和行政手段。土地复垦、地质灾害治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大都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可操作性差,缺乏系统、实用的专门性的法规和相关的技术标准。
3、多层煤多次开采造成多次塌陷,并间隔数年或十数年,严重影响塌陷地的治理时限和群众安置地的选择。
4、乡(镇)、村、组原有的土地权属问题,严重影响了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和治理后的分配使用,使群众的集中安置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
5、一些村、镇(乡)干部、群众从局部利益出发,对两大集团的治理复耕支持不够,甚至阻碍、刁难,影响了复垦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已治理和复耕的土地、鱼塘,企业难以交给农民,已形成的鱼塘大部分闲置(约占复垦面积的30%)。
四、下一步综合治理意见
1、建立精简、高效的塌陷区综合治理运行机制
煤矿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实施中涉及到方方面面、条条块块,必须建立由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政府各部门及企业参与的组织机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按照《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任务及责任,做到依法行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实现和平共处、和谐发展,实现由政府牵头,企业配合,村民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
2、制定《永城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
根据《永城市矿产资源规划》、《永城市土地复垦规划》、《永城市生态市规划》以及城乡建设、农业、水利、交通、旅游等规划,组织制定《永城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科学的规划是塌陷区综合治理的“龙头”,也是搞好塌陷区治理工作的根本保障。在塌陷区的治理上,要形成以规划引导推进村庄搬迁、土地治理等工作的开展。
3、严格落实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大力宣传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意义,进一步提高矿山企业的环境治理意识,并把保证金存储作为采矿权人申请采矿登记、变更、延续和采矿权年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批的必要条件,让矿山企业对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更加积极主动。
4、建立和完善塌陷区综合治理的政策和技术标准。
根据已有的法律法规,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永城的实际制定“永城市塌陷区综合治理有关政策和技术标准”,保证治理的质量;制定出台塌陷区村庄搬迁与中心村(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有效维护企业、集体、农户的利益,加快新农村及小城镇建设步伐;制定和出台矿区生态重建与农业结构调整,物种多样化的政策规定,确保在耕地减少,水域扩大以及新物种形成等情况下的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综合价值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5、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塌陷区综合治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和综合协调机制。
突出政府的监督制度的主体地位。定期听取地矿、土地、征迁等部门及两大集团的汇报,掌握地下开采计划和各采区布置的情况及进度,地下地上对照情况;土地塌陷及治理情况;塌陷区群众搬迁安置及各项资金到位情况。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在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时,严把质量关。加大对治理单位资质的管理,确保每项治理均由具有资质的单位设计、施工、监理、验收,避免片面和盲目追求综合治理数量,改变目前塌陷区治理由企业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监督的三位一体模式。
6、以建设生态矿区为总目标,全面实现塌陷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共搬迁的40余个村庄基本上是旧房变新房,旧庄变新庄,没有体现建设生态矿区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应尽快开展塌陷区村镇建设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建设一批中心村、中心镇,小村并大村,大村成集镇,进一步完善塌陷区农民的供水、供电、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卫生等综合设施和条件,繁荣农村经济。如永城市委、市政府正在建设的东西城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就是把塌陷区治理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中,科学安排使用整理出的土地、水面等资源,改善采煤沉陷区的生态环境,开辟沉陷区多种生产经营渠道,解决沉陷区群众的就业、居住、增收等民生问题,将会对永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关于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情况的汇报
关于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情况的汇报
国土资源局局长 李彦秋
(2010年5月20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6次主任会议)
主任会议:
按照会议要求,现将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情况汇报如下:
一、采煤塌陷区基本情况
我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城市,目前已累计生产原煤近7亿吨,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形成了众多的采煤塌陷区。据初步统计,我市因采煤已累计塌陷土地约25万亩。而且随着新矿井的建设和煤炭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大,塌陷地还将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市还将新增塌陷地22.78万亩。目前全市累计治理利用塌陷地10万亩,总治理利用面积占全市塌陷土地面积的42%左右。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搬迁压煤村庄163个,安置居民14万余人,2009年省政府将我市44个村庄列入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项目,考虑到我市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绝大部分位于城镇规划区以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投入需求普遍较大,所在镇村经济比较贫困,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全部由采煤企业承担,造成资金来源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因此,我市积极争取省级政策支持,2009共申请村庄搬迁应急工程“以奖代补”资金2664.8万元,有效地缓解了我市塌陷区村庄搬迁资金不足问题,积极推进了村庄搬迁进度。目前33个村庄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近万名群众喜迁新居。2010年我市又将54个村庄上报省政府,列入应急工程项目,涉及7209户29530人。
二、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情况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的城市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施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工作以来,我市十分重视塌陷区村庄搬迁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高度重视,建立机制。
为切实加强塌陷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强化指导协调。并将搬迁工作与治理任务纳入责任目标考核,通过建立奖惩体系,进一步推进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各县(区)政府也分别成立了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强化责任主体、狠抓目标落实,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二)与时俱进,政策配套。
为进一步促进村庄搬迁工作,妥善解决村庄搬迁补偿标准低的问题,2009年出台了《淮北市采矿塌陷村庄搬迁管理暂行办法》,提高了搬迁补偿标准,个人部分由原来的9000元提高到15000元,公益设施部分由原来的1350元提高到2550元,并增加了房屋拆除费200元/人,楼房补助费300元/m2。新的搬迁补偿标准比原补偿标准提高了50%,充分调动了被搬迁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塌陷区村庄搬迁进度。
(三)积极探索,和谐安置。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市将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安置点建设与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工矿建设结合起来,总结探索了4种不同的搬迁模式:
一是城郊社区型。为加快推进城市转型,落实节约集约用地之国策,市政府从2005年开始对主城区附近塌陷的村庄,根据农民意愿,采取建设农民公寓的方式,按城市居民住宅小区标准建设农民新村,把农民纳入城市居民管理,并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居民社保范畴。我市相山区搬迁光明、代庄等六个压煤村庄,新建仁和小区,安置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集中安置搬迁群众的原则。新村安置点位于主城区南部,占地面积395.75亩,共新建6层住宅楼108栋,搬迁安置群众4286 户,11926人。比按分配宅基地进行搬迁安置节约土地1200多亩,极大地提高了土地集约化程度和土地利用率,有效地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二是依镇建村型。即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资源和公共事业资源,把塌陷村庄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失地农民城镇化管理,推进小城镇人口集聚和规模扩张,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并通过发展小城镇的工业园区、城镇三产,解决搬迁农民的就业问题。杜集区矿山集镇双桥、何庄、时庄等6个村庄,因采煤塌陷影响,需要搬迁安置。区政府因地制宜、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展小村并大村,变货币化安置为统建模式,在城市东外环路西侧建成康园小区,小区内基础设施资源共享,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深受搬迁群众的好评。
三是矿村结合型。即依托煤矿的基础设施,把塌陷村庄搬迁向矿区集中,充分利用矿区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以及矿区的医院、学校等社会资源,建设搬迁新村。濉溪县五沟镇北湖南村三个自然村,采矿企业按照“先搬迁、后开采”的原则,积极与当地政府协商,超前谋化,提前三年上报了村庄搬迁方案,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尊重群众、方便生活,节约用地、避免重建”的原则,对三个村庄实施搬迁与整合。村庄先搬后采,不仅确保了塌陷区搬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实现了地矿和谐发展。
四是中心集聚型。即打破行政区划,依托中心村划定搬迁区域,小村并大村,强村带弱村,对塌陷村庄集中搬迁,合理有效配置资源,促使各类资源效益最大化。我市杜集区矿山集镇下柳园村地处城市规划区外,在地矿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居秀美”的要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步实施,该村194户、778名村民搬进新规划的22幢新居,住上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较好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环境。
由于我市将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与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工矿建设相结合,探索出了城郊社区型、依镇建村型、矿村结合型、中心集聚型等四种搬迁模式,形成了地矿统筹、部门协作、上下联动三项机制,走出了一条采煤塌陷区村庄整体搬迁、和谐安置的新路子。2010年3月17日,全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会议暨村庄搬迁安置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市政府在大会作经验交流。
三、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情况
(一)政策支持,严格奖惩。
为高效开发利用采煤塌陷区土地,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加强采煤塌陷土地高效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目标任务、确定了基本原则,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淮北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暂行办法》、《淮北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招投标办法》、《淮北市采矿塌陷地综合治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市政府严格目标奖惩考核,将整理复垦开发任务分解下达各县区,对完成目标任务的,在安排用地计划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资金时给予倾斜;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受理其农用地转用报批。
(二)编制规划,统筹兼顾。
按照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我市编制完成《淮北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淮北市压煤村庄搬迁用地规划》及《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逐步变“采煤在先,规划在后”为“规划在先,采煤在后”,变“先塌陷,后搬迁”为“先搬迁,后塌陷”,超前谋划、通盘考量、制定搬迁和整治计划。通过规划的实施,以期达到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拓展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目标,推进全市城乡、地矿及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
(三)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按照“立足科学、有效治本”的原则开展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在长期的综合治理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建立示范区为龙头,以复田造地为重点,以恢复生态环境为目标,针对多层煤回采的深层塌陷区和单一煤层回采的浅层塌陷区的不同情况,分别建立了塌陷地复垦种植、塌陷地复垦基建、塌陷区深水面养殖利用等三大治理类型,逐步形成了具有淮北特色的六种复垦模式,有效治理利用采煤塌陷区土地10万余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对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整治,基本做到了“沟路定向、田块成方、林带成网、能排能灌、种养配套、五业并举”。形成精养鱼塘约2万亩,新增耕地约6.44万亩,新增建设用地2.1万亩;建成了龙湖工业项目区、温哥华城、仁和小区、翡翠岛、时代广场、口子国际大酒店、中心公园及压煤村庄搬迁新村等;利用大水面塌陷区兴建湿地公园重建矿区生态环境系统,烈山南湖湿地公园、杜集东湖公园、濉溪乾隆湖公园已成为我市重要的风景旅游区。
(四)争取资金,项目带动。
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6个,获得资金约1.89亿元。其中获得20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总投资达到8770万元,治理面积3.8万亩;获得6个国投土地复垦项目,国家补助资金1.01亿元,治理面积2.4万亩;省投土地整理项目2个,总投资4543万元。为切实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从2006年开始,积极整合耕地开垦费等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大力实施市级投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18个,治理面积8541亩,新增耕地面积4938亩,总投资2180万元。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推动了采煤塌陷土地的综合治理利用,提升了塌陷区的农业生产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并解决了一部分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同时,以土地综合整治促生态矿区构建,成功申报国家矿山公园,获得16个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国家补助资金5400万元,治理面积1.8万亩。
(五)城乡统筹,拓展空间。
我市是安徽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我市充分利用采煤塌陷村庄搬迁剩余的集体建设用地,经综合整治后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用地。同时,市政府根据《安徽省建设用地置换办法》,配套出台了《淮北市建设用地置换办法(试行)》(市政府令第44号),全面推进建设用地置换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以持续拓展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有效解决了我市建设用地指标紧张问题。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投入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特别是对历史遗留的塌陷地治理,需要的资金支持量更大。传统的治理投入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尚未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投入机制。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计划经济时期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力不足,难以有效治理;二是政策法规不完善,群众利益无保障,采矿企业治理塌陷区缺乏积极性。主要是企业投资不受益,征收无权益,农民失地无保障,就业无门路;三是塌陷区经营使用的模式还不够灵活,市场权利未能很好的释放出来。目前,我市有较大开发潜力的塌陷区因投入机制不活,资金不足,处于较低利用的水平。
(二)城市规划区内塌陷地复垦潜力小,规划区外复垦后利用效益低,未治理区治理难度大。
与全国大多数煤矿城市的情况相同,我市已治理的塌陷区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区,而城市规划区外的塌陷地治理多为投入少、见效快的土地。当前除城市规划区内还有少量且未稳沉的塌陷土地外,规划区外仍有大量的塌陷区因治理难度大,资金投入比例高,属于恢复生态环境的塌陷区没有专项资金进行治理,从而也大大降低了塌陷区治理率和综合治理水平。
(三)村庄搬迁项目工程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匮乏。
塌陷区村庄搬迁绝大部分位于城镇规划区以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投入需求普遍较大。目前,搬迁村庄资金筹措渠道主要来源于煤矿企业支付的搬迁迁建费,没有引入相应的市场机制,资金来源单一,资金量也相对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四)因采煤塌陷造成我市耕地保护的压力逐步加大。
采煤塌陷区土地塌陷前绝大部分是耕地,其中,有近一半的塌陷土地无法恢复原状而形成坑塘水面。虽然我市对部分采煤塌陷地进行了复垦治理,并且复耕率相对较高,但是,总体来说,塌陷地综合治理复耕的比例依然不高。特别是塌陷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未完成占补平衡而征收的耕地,造成我市的耕地面积因采煤塌陷逐年下降,耕地保护的压力逐年加大。2008年、2009年我市因无法保证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被省政府通报。
(五)采煤塌陷引发社会矛盾多,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大。
采煤塌陷造成大面积的土地塌陷,破坏了地表形态,导致土壤养分和有机物因耕地坡度增加而加速流失,肥力大幅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受损被毁,农业生产环境逐步恶化,大批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塌陷区村庄搬迁过程中,因新村选址、搬迁费用补偿、人员安置、社会保障等问题引发不少矛盾。部分煤矿企业还因煤炭开采需求,提前进入压煤村庄地下进行开采,造成压煤村庄未搬先塌,群众房屋断裂、倾斜、倒塌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地矿双方纠纷不断,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
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在市土地复垦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调整成立市采煤塌陷土地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负责对全市采煤塌陷土地治理、利用的指导、协调、筹资、规划等工作。重点研究决定塌陷土地治理利用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协调解决塌陷土地治理利用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明确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措施。努力形成统一指挥管理、统一治理原则、统一治理标准的高效开发利用塌陷土地的氛围。
(二)依据规划,分步实施。
坚持以恢复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投资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宗旨,根据《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在确定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区域时,重点对我市二次调查初步确认为建设用地的3.9万亩采煤塌陷地进行综合整治。在城市规划区内,对可治理的塌陷地经治理后直接作为建设用地使用,提高采煤塌陷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规划区外,对可治理的塌陷地直接治理作为建设用地与城市规划区内的农用地置换,有效解决城市发展用地计划指标不足问题。对未变更的采煤塌陷区土地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塌陷区土地整理复垦规划,进行治理,努力增加新增耕地面积,确保我市耕地占补平衡。
(三)统筹协调,落实责任。塌陷区综合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统筹协调是重点,稳步推进是基础。在综合治理工作中,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责任,积极与矿山企业协调,营造良好的地矿关系,统筹全市各部门的力量,凝聚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四)进一步落实先搬后采政策。
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造条件,根据村庄搬迁规划,努力开展工作,尽快落实“先搬后采”的政策。力争在2011年底基本扭转采煤塌陷村庄被动搬迁的局面,计划用3-5年的时间,全面实现未采先搬、未塌先搬的良性搬迁新局面。
(五)争取政策,加大投入。
2009年3月,我市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枯竭型试点城市,中央和省级财政将会进一步加大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要充分利用资源枯竭型试点城市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并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基金;积极制定塌陷区土地综合治理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引导综合治理的绿色元素、生态元素,为了淮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各位领导: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是一项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时间跨度长的系统工程。涉及土地破坏者、所有人和使用人,土地整治投资人和经营者等多个主体的权益。事关改善煤炭城市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局。请市人大加大对县区政府和乡镇政府的监督监查力度,确保“地矿统筹、部门协作、上下联动”三驾马车正常和谐运转,确保我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