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熊猫野生种群现状与保护研究概况及今后保护策略的思考
大熊猫野生种群现状与保护研究概况及今后保护策略的思考 摘要:截至2003年底,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596只,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3省的45个县境内,总栖息地面积达2304991hm2。与第2次大熊猫调查相比,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分布范围扩大、栖息地面积增加、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本文在第3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保护大熊猫所面临的3个方面的挑战,即来自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的挑战、栖息地破碎化及隔离小种群未来命运的挑战以及大熊猫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需求相冲突的挑战。作者还就我国大熊猫保护前景进行了展望,即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栖息地状况将进一步改善;种群数量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将逐步增长,但局部小种群灭绝风险将加剧;圈养种群将形成能自我维持的种群,圈养个体通过培训将逐步放归到隔离野生小种群中以改变其命运。
关键词:大熊猫;野生种群;现状;保护;栖息地;自然保护区
Status,Challenge and Prospect of Wild Giant Pandas
Abstract:Based on the third nationwide survey of the giant panda,the total of wild giant pandas is 1596,and is confined in 45 counties of Sichuan,Shaanxi and Gansu provinces.The total area of habitats summed up to 2304 991 ha Compared to the second nationwide survey,the subsistence of wild giant pandas has been improved in recent years,which was represented by its wideness of distribution,improvement of the habitat quality and increase of total population size.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future conservation would be confronted great challenges,including from its ow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future fate of small isolated popula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giant panda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munity economics.The author also proposed the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giant panda conservation as follows:the total of nature reserve related to the giant panda will be increased and its habitat will be improved;the population of wild giant pandas will graduate increase,but extinction rate of some local small populations wilt be accumulated;the captive giant panda population will become self-sustaining and the reintroduction of captive pandas will be implicated in the near future.
Keywords:Giant panda;Nature reserve;Distribution;Habitat;Population;current situation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珍贵濒危动物,有“国宝”和“活化石”之称,已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物种。为有效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先后于1974~1977年、1985~1988年以及1999年6月至2002年6月组织开展了3次全国性的大熊猫调查,为大熊猫保护管理决策和履行有关国际公约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第3次调查是迄今为止,我国对单个物种进行的规模最大、技术方法最先进的一次调查,充分反映了我国大熊猫分布现状与格局。本文在我国第3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就大熊猫的保护现状、面临的挑战和保护前景进行了讨论。野生大熊猫种群现状及保护措施
1.1 大熊猫的生活现状
大熊猫目前已处于极危状态。50年代至今,其栖息地已消失4/5,现仅存一万余平方公里,分布于30多个县境内[1]。种群数量下降到1000多只,且被分割成20个孤立的小种群。这种小种群随着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势必导致大熊猫适应、繁殖和对疾病抵抗等能力的日益下降。更容易使其陷于极危境地[13]。人为猎杀和捕捉对大熊猫的生存也构成威胁,由于大熊猫完全依赖竹子为生,竹子周期性开花死亡。对环境中竹种单一地区的大熊猫是致命的打击。70年代和80年代岷山、邛崃山竹子大面积开花就曾造成大熊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1.2 大熊猫的保护措施
为有效拯救大熊猫这一濒危物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社区群众和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以下所采取的举措,对大熊猫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是于1998年开始分期实行的天然林禁伐令。这是一项由中央政府颁布的法令,用来阻止对森林的继续破坏,所有野生大熊猫分布的地区,都包括在天然林禁伐令作用的范围之内。天然林禁伐令的实施,遏止了大熊猫栖息地继续被大规模破坏的趋势[3-5]。虽然在天然林禁伐令颁布之后,仍有少量地区偷砍森林,但在强度和规模上则大不如以前。
1.2.1执法体系日益健全
在完善立法的工作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体系日益健全。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都被依法赋予了行政执法权,并设立了以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保护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市(县)野生动物管理站为主的野生动物保护行政执法体系。森林公安机构和队伍建设也不断壮大,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及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建立了相应层次的森林公安,基层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 区也都普遍建立了林业公安派出所,依法从事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工作。在大熊猫分布的三省,绝大部分基层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还加挂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的牌子,行使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职能[6,7]。国家还建立中华人民共积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并在成都、西安等国内中心城市设立办事处,加强了对大熊猫等野生濒危动物及其制品进出口的管理。大熊猫保护执法工作已基本形成了体系[2]。
1.2.2广泛开展资源调查不断加强科学研究
建国以来,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分别于1974~1977年、1985~1988年、1999~2003年组织了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为今后加强大熊猫的保护和管理奠定了基础[13]。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在大熊猫人工繁殖、疾病防治、大熊猫放归野外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
成果。特别是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我国已较好地掌握了大熊猫饲养、疾病防治、人工授精、育幼等关键技术[12,14,15]。
1.2.3 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
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05年底,全国分布有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56处,总面积290104万hm2。这些大熊猫保护区(分布于岷山山系、邛崃山系、凉山山系、大小相岭和秦岭山系)初步构成了一个保护网络[6-9],在保护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方面发挥了作用。
1.2.4 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得到加强
利用国家工程建设资金及国际合作项目资金,各省狠抓了大熊猫保护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与此同时,为了给保护大熊猫项目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省围绕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开展了长期的宣传教育活动。自然保护区也加强了与周边社区群众的联系,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并且在扶持社区发展经济和公益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
1.2.5 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得到提高
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开展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受区位、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保护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较低[10]。为了扭转这一不良局面,国家林业局和地方各级林业部门开展了多途径、多形式、多内容的人员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广大职工的业务水平。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人员培训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学历教育、计算机培训、英语培谢、岗位技能培谢、监测技术培训等在大熊猫分布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搞得有声有色。通过培训,起到了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技能等作用[5]。目前,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也已在10余个自然保护区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6 有效遏制了野外大熊猫种群的下降趋势
长期以来,大熊猫分布区的野生动物管理站和自然保护区一直坚持野外巡护工作。自然保护区和周边丰区按照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巡护计划,防止森林火灾、病虫害的发生和偷猎盗伐等破坏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日寸进行野外病危个体的救护。多年来无大范围的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有效地保护了区内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大熊猫救护工作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多年努力,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已出现基本稳定、略有增长的态势。2 大熊猫保护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实施的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为大熊猫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带来了空前契机,如1992年开始实施的“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1998年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以及2001年实施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
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尽管我国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已经有所改善,但大熊猫保护仍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来自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的挑战
任何物种的濒危均是自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状况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典型的k对策物种,大熊猫食性单一,其食物组成99%以上为竹类。竹子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低的食物,并具有周期性开花枯死的现象。因此,在竹种单一的区域,一旦发生大面积开花,大熊猫将会出现“饥荒”,这从20世纪70与80年代在岷山及邛崃山系发生的大熊猫主食竹开花枯死事件中可以得到证实[7]。在应对策略上,应有计划地在大熊猫主食竹分布较为单一的地区加强野外巡护与监测,及早发现问题以采取应对措施。野生大熊猫性成熟较晚。以四川大熊猫而言,雌性到6岁半性成熟,而雄性7岁半才性成熟,交配产仔的时间更晚。由于初生幼仔发育极不完善,幼仔在母体身边至少要到1岁半才能独立生活,这直接妨碍了母体在第二个季节的发情并参与繁殖。大熊猫的繁殖率较低,而幼仔死亡率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种群的恢复。
2.2 来自栖息地破碎化及隔离小种群未来命运的挑战
从第3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来看,各山系大熊猫栖息地破碎程度不同。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平河梁”、“天华山+锦鸡梁”、“兴隆岭+太白山”、“牛尾河”及“青木川”等几块;在岷山,大熊猫被分割成A、B、C等几个局部种群;邛崃、凉山和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的栖息地较为连续;小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大熊猫数量极少。一般认为,影响小种群未来命运的随机因素主要有4类,即种群统计学随机性、环境随机性、灾害随机性和遗传随机性。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分析表明,对局部小种群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灭绝风险将不断加大,即使其栖息地得到良好保护并将人为捕杀等因素降到最低亦很难保障其长期存活。因此,如何使破碎栖息地中大熊猫小种群在未来免于灭绝的威胁是今后大熊猫保护工作面临的艰巨挑战。
2.3 来自大熊猫保护与社区村民发展经济需求相冲突的挑战
大熊猫的现今分布区域多属经济较为落后的边远山区,其有效保护离不开当地村民的支持。受山区地缘经济的限制,当地村民只能从事中山或半高山农业生产。由于亩产很低,村民被迫毁林开荒进行粮食耕种。一些地方由于电力不足,村民尚进山伐木取薪,以为烹调及取暖之用。由于山区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季节性生产的林副产品和中药材便成为当地村民换取现金的主要途径。村民在不同季节进山从事采药、打笋等林副产品生产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造成一定的破坏,并对大熊猫的正常生活造成干扰。因此,未来的工作应充分协调大熊猫保护 与当地村民经济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前景展望
作为著名的“旗舰”物种,对大熊猫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自然保护和对野生动物管理的水平。在今后5~10年,政府将继续把大熊猫作为野生动物中的旗舰物种给予重点保护。结合国家已制订的政策方针及来自国内外不懈的努力,可以预期大熊猫将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3.1大熊猫保护区数量将继续增加,栖息地状况将进一步改善
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及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保护所带来的综合效应,增建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大熊猫保护最主要的形式和途径。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估计,到2015年全国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将达到65~70个,保护区总面积估计将达到2300030 hm2。同时,在隔离大熊猫栖息地之间将营建生态走廊带,在扩大大熊猫栖息地的同时,亦使部分隔离栖息地之间的大熊猫种群得以交流。
3.2 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在总体上将进一步增长,但局部小种群灭绝风险将逐步加剧
对目前拥有较大种群数量及较大栖息地面积的岷山、邛崃山、秦岭等几大山系而言,在不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及尽量排除各种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这些区域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并有所增长。然而对一些孤立破碎的小种群而言,尤其是大、小相岭的大熊猫种群,由于种群数量少,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与外部种群交流困难,其近亲繁殖及遗传漂变将加剧,灭绝风险将会逐步加大。
3.3 逐步形成能自我维持的圈养大熊猫种群,野外放归大熊猫试验可能将获得初步成功
从目前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来看,到2015年,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将达到400只左右。在保证圈养种群自我维持的基础上,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放归活动将圈养个体释放到野外以复壮野生种群,如大、小相岭的大熊猫种群。目前我国科学家已开始着手从两条途径开展大熊猫的野外放归研究工作:一是对人工圈养出生的大熊猫幼仔进行野化训练,在其获得必要的生存技能后放归到适宜的目标种群中;另一是在野外抢救的病饿个体得到治疗恢复后,有目的地将其移入一个新的野生种群进行放归试验[17]。未来圈养大熊猫个体的野外
放归,既可降低圈养种群的承载负荷,也为大熊猫局部小种群的复壮与续存提供了机会。
参考文献:
[1] 严旬.冲国大熊猫保护战略探讨[J].动物学杂志,2005,40(5):57-60.[2] 严旬.野生大熊猫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及展望[J].兽类学报,2005,04期.[3] 冯文和,李光汉.拯救大熊猫[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 严旬.中国大熊猫保护区的现状、困扰和发展野生动物[J].1990.(6):9—11.[5] 胡锦矗.大熊猫研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6] 胡锦矗.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 李欣海,李典谟,雍严格,张坚.佛坪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初步报告[J].动物学报, 1997,43:285-293.[8] 任文华,杨光,魏辅文,胡锦矗.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生存力模拟分析[J].兽类学报,2002,22(4):264—268.[9] 张泽钧,胡锦矗,吴华,侯万儒.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初步分析[J].生态学报,2002,22:990—
998.[10] 秦自生.大熊猫栖息地竹子开花后的幼苗更新,成都国际大熊猫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四川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4,144—148.[11] 王平.蜀韵旷野—四川自然保护区[M].四川科技出版社,2009.[12] 文榕生.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的分布与变迁[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3] 张志和,魏辅文.大熊猫迁地保护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6.[14] 赵学敏.大熊猫—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5] 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司.中国自然保护区名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16] 国家林业局.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报告[M].科学出版社, 2006.[17] 胡锦矗.大熊猫历史文化[M].科学出版社,2008.
第二篇:保护生物学——浅谈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
浅谈我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现状
河南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
摘要 野生动植物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关注,国家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由于受历史、社会的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 野生动植物 濒危 生物多样性 保护 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 法律法规 存在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为野生动植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墨西哥、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巴西、刚果、马达加斯加、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一起被认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我国的物种多样性概括起来有下列特点:
1、物种数目相对丰富。据统计,中国的哺乳类为世界第五位,鸟类为世界第十位,两栖类为世界第六位,种子植物为世界第三位。
2、特有物种繁多。我国辽阔的国土,古老的地质历史,多样的地貌、气候和土壤条件,形成了多样的生境,为特有属、特有种的发展和保存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目前在中国境内存在大量特有种类
我国的植物物种种类丰富,特有性高,但特有物种分布很不均匀,且植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我国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对植物资源的破坏极其严重。以被子植物为例,我国约有4000多种被子植物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列入濒危保护的植物约1000种。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44000多种,昆虫约15万种,占世界种类总数的10%以上。但有些地方对土地过度地开发,严重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对野生动物资源乱捕滥猎,许多珍贵动物已濒临灭绝,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刻不容缓。
以野生动物为例,在世界受危动物中,中国受危兽类和鸟类的种数都排在前三名。受危的兽类有128种,鸟类有183种,爬行类有96种,两栖类有29种,鱼类有92种。很多动物的灭绝,要归因于它们的生活环境所遭到的人为的大规模破坏,包括天然林被大量的采伐造成森林覆盖率下降,动物的适栖生境遭到严重破坏。不法分子的乱捕滥猎,也对野生动物构成巨大威胁。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对野生动物的贸易量和狩猎量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全国每年大约出口的野鸟就达200万只。如此大的捕杀压力,使野生动物在中国正在毫不含糊的逐渐消失。近年来,社会上还出现了团伙偷猎走私藏羚羊和猎隼的现象,对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破坏很大。以猎隼为例,猎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内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不法之徒将其捕获偷运到中东等地,牟取暴利。所以,人类活动是导致野生动物的受危和灭绝的根本原因。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大,正在无情地蚕食着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成为动物保护难以解决的主要矛盾。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具体表现如下:
1、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植物最有效的途径。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最初是科学家们在1956年提出的,第一批自然保护区建立时,主要选择天然原始森林。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区划工作在全国范围展开,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原则也从最初的绝对禁猎、禁伐向分区严格保护、适当开展科学实验和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2001年12月,中国启动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到2010年,全国自保护区数量已达1800多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14%;预计到203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将达到2000个,占国土面积的16.8%,使6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和增加;到205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达2500个,占国土面积的18%,使85%的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和增加,重点抢救大熊猫、虎、藏羚羊、普氏原羚等15类物种,恢复、保持其种群数量。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通过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力争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使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
2004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资源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规划到2030年,使全国湿地保护区达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我国计划到2020年,建设200个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有效保护濒危状况严重、起源于中国的80~100个重要农业野生植物物种。
2、我国初步形成了以《野生动物保护法》 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律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行为,达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目的。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20多部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部分重要法规得到重新修订,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农业法》、《林业法》、《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从1993年开始,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环境保护法执法大检查”等活动,严格检查各地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执行情况,促使各地政府严格执法,加大打击力度,破获了一批盗猎、走私野生动物的大案、要案,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行为,推动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我国建立了各项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管理制度,包括捕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实行特许猎捕证制度,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实行采集证制度,出售、收购、利用、出口、引进野生动植物须经有关部门的批准。近年来,国家每年开展集中统一行动,加强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濒危野生动物的非法贸易,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建立转基因生物体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制度,对引进外来物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加强进口检疫工作,防止外来物种进入国内。
3、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宣传教育与物种保护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立于1983年,随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组织也日趋壮大。截止1998年,全国地县级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已达400多个,会员总数达4万多人。协会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教育、学术交流、筹集资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动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贡献。
向公众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知识,使之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濒危现状、有效的保护措施等,将会带动更多人直接或间接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目前,电视专题节目、影像资料、科普图书、学校开设的保护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宣传教育,民众对生态环境及物种保护的有关知识及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等,都呈现明显上升态势。
4、组织拯救工程
为保护和繁育濒危珍稀物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相继建立了14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如大熊猫繁育基地、麋鹿苑、野马繁育中心等。中国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已稳定在1000只左右,人工繁殖成功已达42只。朱鹮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7只增加到1000多只,其中野生种群达53只。20世纪80年代初从野外引进的700多只扬子鳄,现已发展到10000多只。新疆野马从18匹发展到290多匹。高鼻羚羊发展到39只。人工饲养的猕猴存栏数,现已达1300余只。其他如东北虎、金丝猴、羚羊、丹顶鹤、红腹锦鸡等100多种濒危野生动物,也通过人工繁育成功而建立了稳定的种群,在世界濒危物种拯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5、组织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
近十年来,为了掌握野生动物资源状况,国家有关部门还大力开展了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包括对大熊猫、华南虎、麝、亚洲象、熊、蛇、豹猫、猞猁等动物的专项调查,掌握了若干大宗贸易物种的野外资源状况。在全国范围设立的鸟类环志站点,多年来共环志的各种鸟类达9万多只。《野生动物保护法》把“组织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列入其中,充分说明了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重要性。从1995年组织开展到2000年完成的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对我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6、积极开展国际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国签订了6项双边保护协定(议定书),并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通过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我们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促进了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经过我国的不懈努力,一些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分布范围越来越大,栖息环境不断改善。稳中有升的陆生野生动物约占55.7%,资源消耗严重和濒危度较高的18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达到野外种群稳定标准的占71%,红豆杉、兰科植物、苏铁等保护植物科群不断扩大,有上千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在植物园、树木园等培育基地得到良好的保护。但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不足,过度消耗的状况仍比较严重。目前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法律不完善,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生态补偿政策不合理,虽然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和制度,但难度大,进展缓慢。
2、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矛盾突出。
3、人力资源匮乏。植物、动物分类方面人才奇缺,特别是能从事野外调查的年青科研人员更少。
4、公众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破坏野生动植物的现象还是有发生。
5、资金缺乏。野生动植物保护、恢复工作资金需求量大,需要国际社会提供足够的新的额外资金。
虽然我国在进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中存在一些困难,但我相信,在政府的努力下,在公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国履行<生物多样特性公约>第三次国家报告》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 2005年11月第一版
2、《动物保护概论》(第三版)陆承平主编 2009年9月第三版
3、《动物生态学》 冯平、高讳、盛连喜主编 2005年7月第一版
4、《野生动物保护原理及管理技术》 徐宏发、张恩迪主编 1998年9月第一版
5、《保护生物学》(第二版)张恒庆、张文辉主编 2009年9月第二版
第三篇:浅谈我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现状(范文)
浅谈我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现状
摘要: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当前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在全球林业大环境中已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和发展模式.为了使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我们要充分发挥动、植物分类学和分类学家的作用,搞好资源的调查;积极调动物理、化学的研究力量,努力探索资源开发特别是新药研制的新技术、新方法;在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同时,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在维护国家权益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生态与环境。
自然界是一个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其某一要素小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系统。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人类要依赖自然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来维持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野生动植物一旦遭受损害或种群灭绝,必然引起维系生态系统的生物链的缺失和断裂,如不及时修复,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整个生态大厦就有土崩瓦解的危险,届时地球上的一切物种都难逃厄运,人类当然也不能幸免。有人把地球比作一叶“方舟”,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物种就像地球这叶“方舟”上的铆钉,物种的灭绝,犹如铆钉的脱落,当众多的物种受到伤害或灭绝的时候,地球之舟将因众多铆钉的松动和失去铆钉的连结而支离破碎,人类也必然随之遭殃。自人类诞生以来,野生动植物就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现在让我们对它进行深一步的了解!
一.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力十分巨大
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拥有从寒温带至热带的各类森林、荒漠、湿地、草原和海洋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自然进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孕育了十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类资源。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仅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就约有2620 种,大熊猫、朱鹮、金丝猴、扬子鳄和水杉、银杉、珙桐等大量物种均为我国特有。这些物种在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珍贵稀缺基因资源保存和研发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了解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分类:
(1)野生植物分类
1.食用植物资源
2.药用植物资源
3.工业用植物资源
4.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植物资源
5.野生的种质资源植物
(2)野生动物分类
1.药用动物资源
2.实验动物
三.世界范围内的野生动植物惨遭劫难,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急剧减少人类是高智慧动物,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巨大能力和手段,可以说野生动植物的兴衰存亡主要操纵在人类手中。长期以来,人类总是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把野生动植物视为可以任己宰割享用的天赐之物,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得贪婪和胆大妄为。由于人类的贪婪和无度破坏,已使许多野生动
植物惨遭劫难,陷入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处境。特别是近年来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急剧减少,物种衰退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造成野生动植物资源出现危机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度的利用,特别是商业目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贸易活动,使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被猎捕、遭破坏,野生动植物被利用的强度超出了物种自身的再生速度,导致许多野生动植物的野外数量大幅减少。我国也是野生动物濒危种类较多、濒危程度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四.我国从各方面着手加大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野生动物抢救力度不断加大,濒危状况有效缓解。“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突出了濒危野生动物的拯救和保护,实施了栖息地恢复改造和多个濒危野生动物的繁育及放归自然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为未来科学研究积累了科学实验数据。具体表现为:将57%的大熊猫栖息地和70%多的野生大熊猫个体纳入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管理,在朱鹮、扬子鳄、金丝猴、鹤类、雉类等许多野生动物分布区强化野外巡护,反盗猎、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明显提高,栖息地生境总体上逐步恢复、改善和优化,80%以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外种群处于稳定或稳中有升的状况。
野生植物保护手段更加全面,物种保护成效逐渐显现,初步形成以就地保护和种源保存培育为龙头的保护格局。针对苏铁、兰科植物、西南地区高原珍稀植物、西北地区珍稀沙生植物、东北地区珍稀野生植物以及三峡库区珍稀植物六 大类物种实施了就地保护、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种源培育工作,有效保护了我国10 余种野生苏铁的主要分布区,对200余种亚热带野生兰科植物实施了就地保
护。迁地保护了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1000 多种珍稀或濒危、特有野生植物,建立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地400 多处,成立了全国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和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分别收集保存苏铁类、兰科类植物240 余种和500 余种,基本完成了苏铁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原产我国的重点兰科植物收集保存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珍稀野生植物的人工培育技术研究和种源建设,扶持开展人工培育技术研究和种源建设。建立珍稀野生植物培植基地280 处,使千余种野生植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
自然保护区建设快速发展,就地保护作用不断增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是国家实施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措施。“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力度,全国林业系统新建自然保护区336 处,新增面积364.22 万公顷,使全国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2035处,面积达12,352.76 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87%。其中,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0 处,使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247 处,面积7701.7 万公顷,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重点建设区域和生态区系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开展示范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等活动,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质量。
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稳步推进,监测防控能力较大提升。自2005 年启动全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以来,全国设立了350 处国家级、768 处省级和一大批市县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布设巡查路线和监测样地上万处,初步搭建了全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主体框架。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300处国家级监测站的初期建设,配备
了野外观察、样品采集、消毒灭菌、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设备,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创建了条件。
五.我们须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仅是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要求我国必须把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虽然我们已经做出很大努力,但是仍需要加大保护力度、使保护措施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徐海初,沈以淡,《通信产品世界》
伶凤勤,娄治平,《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与保护》
刘泽英,《野生动植物保护打造中国模式》
龚济恩,《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概况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概况
工程的背景情况
为进一步加大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力度,提高全民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加大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投入,促进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并在全国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999年10月国家林业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今后50年的全国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工程建设安排。2001年6月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得到国家计委的正式批准,这标志着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新纪元的开始。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一个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具有多项战略意义的生态保护工程,也是呼应国际大气候、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外交工程”。工程内容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和基因保存。重点开展物种拯救工程、生态系统保护工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工程、种质基因保存工程等。
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国家加强生态建设的整体战略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积极驯养繁育、大力恢复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以保护为根本,以发展为目的,以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为基础,以保护工程为重点,以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完善管理体系为保障措施,加大执法、宣传、科研和投资力度,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工程建设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禁猎区。到建设期末,使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00个,总面积1.72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形成一个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加强科学研究,资源监测,管理机构,法律法规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基本上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近期目标(2001-2010年):
重点实施15个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新建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中心15个和32个野生动植物监测中心(站),使9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90%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在2010年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80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2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达16.14%左右,为1.55亿公顷,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制定全国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规划,建设94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中期目标(2011-2030年):
进一步加强中央、省级和地市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能力建设,使指挥、查询、统计、监测等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初步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管理体系,完善科研体系和进出口管理体系,到2030年,使6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恢复和增加,95%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200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8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16.8%,(1.612亿公顷)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体系。在全国76块重要湿地建立资源定位监测网站,建立健全全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机制,基本控制天然湿地破坏性开发,遏制天然湿地下降趋势。
远期目标(2031-2050年):
全面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新建一批野生动物禁猎区、繁育基地、野生植物培植基地,使我国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在2050年,使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2500个左右,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18%,为1.728亿公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建设体系,成为世界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先进国家。使85%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数量得到恢复和增加,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监测体系,恢复一批天然湿地,在全国完成100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
工程规划分区
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分布特点,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总体规划在地域上划分为东北山地平原区、蒙新高原荒漠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南高山峡谷区、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华东丘陵平原区和华南低山丘陵区共8个建设区域。
第五篇:森林现状与保护
森林现状与保护
摘要:
森林是地球之肺,森林可以净化空气,过滤尘埃,它能制造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此外,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护沙、调节气候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森林面积却逐年锐减,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生态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森林。
关键词:
森林的作用森林面积锐减环境问题森林伦理顺其自然人工造林
正文:记得小的时候,村子里有很多林子,我们小孩子经常到哪里去玩,特别是在夏天,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十几年过去了,好多林子都不见了,那些见证我童年多少欢声笑语的林子啊,就随着时代的反战永远消亡了。
我们都知道,森林有很多作用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和氧气的生产者。通常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消耗1000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730千克的氧气。林木在低浓度范围内,吸收各种有毒气体,使污染的环境得到净化。此外,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雨水降落到森林后,首先会受到树冠的阻留,顺着树干流到地面后,再被盘根错节的树根缠住,又因森林土质疏松,一部分水又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这样,从地表直接形成径流的水就减少了许多,不易造成山洪,避免大水冲刷地表导致水土流失。森林还可以净化空气,森林可以降低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减少空气中的灰尘, 森林能阻挡、过滤和吸附空气中的灰尘。还能固定地面上的尘土。森林还可以降低噪音。实验表明,如果一个较大的国家或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而且分布比较均匀,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比较优越,农牧业生产就比较稳定。总之,森林对于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然而,我们的森林面积日益锐减。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5日报道,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指出,全球每分钟有36个足球场那么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每过一天,就有将近150种栖身于森林的生物因失去居所而濒临灭绝„„早在1997年,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就发布了一份题为《最后的前沿森林》的报告。该报告首次汇集了地球上森林区域的卫星照片,并以此确定了全球原始森林的现状
——50%的原始森林被彻底砍光;30%被严重破坏,无法继续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之所;只有20%尚未大面积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们也是濒危物种——大猩猩、大灰熊、狼群、两栖动物、鸟类和植物的栖息地。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大多数的森林砍伐都是非法的在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逊雨林中,60%~80%的砍伐是非法的。2003年8月到2004年间,26130平方公里的森林惨遭砍伐,这相当于比利时的国土面积。其中,秘鲁仅近10年就有600多万公顷森林因砍伐而惨遭破坏,全国1亿多公顷土地因水土流失而荒漠化。亚马逊雨林中蕴藏着全球一半以上的动植物种类,国际环境专家警告:如果相关政府不积极采取措施拯救亚马逊雨林,再过10年至15年,亚马逊雨林将再也无法恢复原貌,人类也将痛失这一片美丽家园。
我国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初西南,东北及天山山脉还保存有少数的原始深林外,其他地区的森林几乎全部退化了。我国森林质量不高。全国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5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5%。森林锐减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环境问题,也是其他环境问题的根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消费国,每年仅一次性筷子的消费量就达到166万立方米,相当于57500根天安门两侧的华表。绿色和平组织森林项目主任施鹏翔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对森林产生影响——阅读报纸、使用筷子、购买手纸、家具——我们很少想到这些都来自森林。”日本正大量从中国进口木材,以保护自国的森林。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由于需要木材和得到更多的耕地,许多人一直在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面积正变得越来越小。一些科学家预言二三十年后将不会再有大片的森林,这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森林在哪里消失,沙尘暴就在哪里发生,天气会变得炎热而干燥,整个地球会变成一个大沙漠,大量的动植物会消失,没有地方再长庄稼,生活会变得很艰难,人类因为破坏森林的活动将受到惩罚。在全世界以柴禾为燃料的人口中,我国农民占一半左右。由于森林的大量砍伐,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烧柴短缺的问题,这种状况使农民将一切有机质能源,如稻草、秸杆、蒿草等充作薪柴,使有机质不能还田,土壤条件恶化,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砍伐森林有巨大的危害缺少了氧气的供应,也少了天然的过滤器。生态的环境被强占,生态循环规律被破坏了。气温会有所变化,造成了气候的不稳定的变化。砍伐后树木的废弃物会被燃烧,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尽最大努力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持山绿、水清、天蓝。森林,是我们地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因为人类的乱砍乱伐,导致森林面积急剧下降,造成了很多自然灾害。保护森林刻不容缓!
美国H.罗尔斯顿说过:“抛弃那种合理的大地利用只局限于经济利用的传统思路,根据伦理学及美学方面什么是正当的,以及根据经济学方面什么是有利的,考察每一个问题。当一切事情趋向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当一切事情趋向于相反的结果时,它就是错误的。” 他提出了森林伦理的概念。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生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无论从保护人类自身还是从保护所有生命形式的角度出发,人类都应该妥善处理好与森林的道德关系,因此建立一个森林伦理体系尤为必要。西方环境伦理学有着丰富的环境思想。其中,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是道德关怀的唯一对象;动物解放/动物权利论则把道德义务和伦理关怀扩展到动物;生物中心主义把道德义务和伦理关怀扩展到所有的生命。森林新问题是生态环境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其实质是人和森林的关系新问题,而不仅仅是资源新问题。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环境伦理探究人和自然的关系,把人类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这些特征决定了利用环境伦理指导森林新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森林伦理的建立是对环境伦理的补充和完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产生出了丰富的森林伦理聪明;以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值论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为探究森林新问题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承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森林是一个完整、稳定、漂亮的生物共同体,是经济价值和内在价值等多价值的统一,按照生态规律“顺其自然”地管理森林,是探究森林新问题的前提和指针,是林业实践的指导思想原则。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应遭到破坏,维护森林完整性是处理森林新问题的首要原则。生物多样性是系统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的基础,利用森林时应不使生物多样性下降。森林具有商品价值和非商品价值,是多价值的统一。人类利用多价值的森林时应统筹利用,不能只看重其经济效益,在现阶段要以生态效益为主。
那么怎样保护森林呢,最好的方法还是顺其自然。传统的林业,就是像种植粮食作物和果树那样管理林业,其目的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荒野是为人服务的……我们为这些地区制定的保护的目标,是要向社会提供各种价值和利益……保留荒野并不是为了其中的动植物,而是为了人类。”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损失了其他多方面的效益,而且本身也出现了不少弊端。传统林业所采用的皆伐、渐伐等采伐方式及其集材和清林方法,立足点完全是放在林木更新方面,没有考虑怎样维护一个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通常破坏了森林里许多生物间的有机联系,减少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结构上的复杂性,从而导致森林健康状况恶化和生产力下降。自然界中森林的演替总是向着多样化、复杂化发展;而人们经营森林的后果,却总是朝着物种减少和结构简化的逆向发展。以生态学为基础,用自然的生物法则——“顺其自然”——替代人类的经济法则,就可以保持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从而更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生态学研究已经表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维持稳定的功能,这种功能使生态系统在整体上既保持相对的稳定,又使之沿着一定的方向演化。被破坏了的环境,若未超过一定的域值,无需人类的保护,只要不再去破坏它,它便又能恢复平衡;人的过分干预可能反而会严重打乱自然生态过程,甚至会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
对于我国大部分已经遭到破坏的森林就不能顺其自然了,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要想恢复是很难的,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知道,北京近几年正遭受着沙尘暴的袭击,我们如果等其恢复,显然不现实。对此,我国开始了建造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国人工造林每年以700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使中国人工林保存总面积达到8亿亩,人工林年均增量和保存总面积分别占世界的53.2%和40%,居世界第一。中国实施了覆盖范围最广的防沙治沙工程,工程覆盖了中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使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目前,人工林保存面积达2 146余万公顷,蓄积 量41 670万立方米。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首先是人工林生
产力普遍偏低,全国人工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33.3 立方米,其次是人工造林质量差,造得多,活得少,保存率不到30%。还有最严重的问题是,许多官员将造林面积作为政绩重要的一部分本身就歪曲了造林的初衷,使植树造林过于功利化,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胡锦涛曾强调,保护生态、美化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一定要坚持不懈、年复一年地抓好。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积极投身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只有政府的强调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才能真正实现绿环我们环境的目标。
风和日丽时,我们心里往往只有诗兴,绝没有环境;到沙尘窒息着我们时,我们才觉得环境重要。纵使生态在人们的抢救下发生逆转,大自然的创伤弥合也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因为保护森林非常急迫,所以,只有全社会重视起来,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精心呵护气候环境,才能减少和减轻天气气候灾害,地球也才能变得更加清新怡人,我们才能在这块土地上舒畅自如地呼吸。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有关森林伦理的描述
《森林伦理和多价值森林管理》——(美)H.罗尔斯顿
《森林资源的道德属性和林业伦理管理》——方金
《自然之思》——曾建平
《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