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0后工作价值观调查与对策
[论文摘要]基于对江苏地区10所高校1150名“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现大学生在职业理想、职业、职业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有效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进一步强化长期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引导、帮助他们真正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90后”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2008年,高校已经迎来“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渴望平等。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辞海》对“价值观”的解释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根本态度。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具有行为取向的功能。”本调查不是光看“90后”大学生如何理解“职业价值”的本质,而且着重探讨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通过调查,了解“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倾向,从而为其选择理想的职业提供建议。高校也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让“90后”大学生懂得,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都会在对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90后”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目标、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心理等方面进行调查。针对部分突出问题,对具有不同偏好和独到见解的“90后”大学生还进行了个别访谈。研究对象为江苏省10所高校的“90后”大学生,专业兼顾文科、理科、工科、,男生656人、女生494人,性别比例相当。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5.8%。调查数据采用SPSS11.0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江苏高校的“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无不体现着大学生对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关系的理解。此外,他们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对自身的要求也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因此,职业目标比较务实。但是,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有待加强。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凭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大学生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
调查中发现,与“8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不适、迷茫相比,如今的“90后”大学生已摆脱以往理想主义的狂热,价值目标有着强烈的实用化特点。在对待西部计划和去基层工作的问题上,55.2%的“90后”大学生选择“西部条件太艰苦不会去”和“找不到工作可能考虑去”,60.9%的学生不愿意或者说最好不去基层工作,理由主要是“生活太艰苦”“生活不丰富”“怕被埋没”。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也追求收入丰厚、社会威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优越地区,只想去大企业、大单位,不愿意到中小城市、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在就业压力很大的今天,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好、生活环境舒适的工作机会可能会丧失另一些更现实的机会。当问到“你认为毕业生到工作岗位,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时,仅有11.4%的学生选择“奉献精神”,9.7%的学生选择“社会责任感”。由此看来,“90后”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还
有待加强。此外,在回答“你认为实现自己职业理想最大的压力来自什么”时,选择“实际水平与理想差距大”的占39.2%,选择“发展方向和理想有偏差”的占23.2%,选择“社会压力”的占20.6%,选择“没有方向感”的占17%。可见,“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实际发展方向的偏差较大,需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
2.“90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待加强。职业中的道德层面,主要体现个体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态度,包括诚信意识、意识等。在对就业诚信问题的调查中,在回答“你对就业中的伪造、伪造等不诚信现象如何看待?”时,49.4%的学生表示“很不赞同”,35.8%的学生表示“不赞同”,只有14.8%的学生表示“赞同”。在回答“你是如何看待违约、毁约行为?”时,“认为不应该”的占49.3%,“学校要引导”的占30.3%,“认为学校应该理解”的占10.3%,“只要有好工作毁约没关系”的占10.1%。在项目“你会为了提高自身成功机会故意贬低他人”上,竟有30%的学生选择“不确定”或者“会”。可见,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教育不能放松。对“就业中不诚信现象”课题组还从专业、性别、党团员、是否担任班干和家庭所在地这几个方面做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从专业、家庭所在地这两方面做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2.253和1.275,P>0.05,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存在专业和家庭所在地差异。对党团员在这一题做两独立样本t,结果显示t值为
1.768,P>0.05,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存在党团员差异。对这一题分别做性别和是否担任班干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t值为2.080和2.235,P<0.05,差异显著,说明存在性别和是否担任班干差异。分析发现,与男生相比,女生不诚信现象这一题上得分低,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不赞同不诚信现象;与未担任班干的学生相比,班干在这一题上得分低,说明班干比未担任班干的学生更加不赞同不诚信现象。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出现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矛盾的现象在所难免。高校加强对“90后”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大学生的长期发展,也有利于就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3.“90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有待加强。职业心理素质主要评价的是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自信心水平、抗挫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就业压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在中,在回答“你对将来就业的想法”时,60%的学生 “有信心,但有顾虑”,18.1%的学生“有信心”、13.3%的学生“没有信心,顾虑重重”、4.9%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2.8%的学生“不知道,还没开始想”。调查显示,真正对就业有信心的学生较少,大部分会有顾虑,有的甚至茫然。面对“将来就业困难时是否感到沮丧、焦虑、烦躁不安?”的问题时,1.6%的学生反映“状况可能会比这更严重”,21.9%的学生反映“可能经常会”,66.3%的学生反映“可能偶尔会”,只有10.3%的学生选择“应该不会”。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因为就业困难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就业心理引导很重要。课题组对“遇到就业困难时情绪状态”做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存在专业、家庭所在地、性别、党团员的差异。对这一题做是否担任班干的两个独立样本t,结果发现t值为
2.121,P<0.05,差异显著,说明存在是否担任班干差异。分析发现,与未担任班干的学生相比,班干在这一题上得分低,说明班干比未担任班干的学生在遇到就业困难时不容易出现糟糕的情绪状态。此外,在调查“遇到就业困难时,你会选择什么人倾诉?”中,“90后”大学生选择“朋友”的占59.9%,选择“家人”的占26.4%,选择“辅导员老师”的占7.1%,选择“平时敬重的专业教师”的占6.6%。从这一题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倾向于和家人、朋友倾诉。由于我国目前就业“供大于求”,“90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职业标准又比较单一,使其就业心理压力很大,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待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高校对责任感的失败会导致“90后”大学生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就业的不稳定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因此,必须把就业工作与思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养“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
职业心理素质。
1.职业理想教育长期化。在当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过程中进行理想教育,要注意把他们的个人职业理想融入社会的政治理想之中,从而自觉地把职业选择与政治选择高度统一起来,引导他们在深刻了解社会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准个人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实现个人职业与共同事业的良性互动。“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带有较强的实用性、务实性,功利性比较强,社会价值观淡化。这种短期行为不利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有效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的需求。
高校对于“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一定要将“知”与“行”有效结合。第一,高校应从认知上坚持理想教育的长期性。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引导“90后”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各种职业价值观,由此增强对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构筑强大的价值和道德防线。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对每一个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做科学测量,以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地评价自身的优劣,确立准确的标准。第二,要在实践中成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了避免将来出现求职过程中的地域从众、单位从众、职业从众盲目等从众现象,“90后”大学生要多进行职业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加对社会、对职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充分考虑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情况,找到个人与职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职业化。
2.职业道德教育高尚化。支撑“90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理应有很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只有高尚的道德价值观才能成为持久而永恒的精神追求,才能促进“90后”大学生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针对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和新的就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突出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以保证“90后”大学生能够顺利、及时、充分就业。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道德观念的灌输。要教育“90后”大学生正确把握多元环境中的人生价值目标,自觉抵制各种不正确价值观的冲击,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形成高尚的道德规范,使健康、合理、高尚的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二是加强贴近社会现实的。可采取积极有效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的职业道德与基础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职场训练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从而促使他们成为职场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道德规范的使命。
3.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进一步完善“90后”大学生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调节情绪、抗挫折能力等人格特征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认知上看,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要大力宣传就业心理知识,通过网络、海报、宣传册、展板、专家讲座等形式提供人际交往策略、面试技巧、就业不良心理调节方面的信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挫折感和焦虑感。还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
从情绪上看,要加强情绪调节、压力应对、人际互动方面的教育。大力推广“减压训练营”,教会大学生如何对待压力,增强情绪调节意识和压力管理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让他们在团体心理互动中习得合理的行为模式,进而迁移到就业中。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
从意志上看,要创造各种条件对大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炼和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进取、乐观、独立、顽强的毅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愤图强,满怀
信心地去争取成功。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就业弱势群体,如女生、贫困学生、后进学生、残疾学生等。对面临就业压力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让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问题,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第二篇:“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 作者:丁 静 刘 宁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21期
[摘要]基于对江苏地区10所高校1150名“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有效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进一步强化长期的职业理想教育,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引导、帮助他们真正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作者简介]丁静(197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宁(1977-),女,河南安阳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江苏南京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生时尚文化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8SJB880002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江苏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与就业指导体系的完善”(项目编号:08SJD6300039)、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规划重点项目“南邮„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及行为模式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C208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2-0098-02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2008年,高校已经迎来“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民主、渴望平等。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辞海》对“价值观”的解释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根本态度。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具有行为取向的功能。”本调查不是光看“90后”大学生如何理解“职业价值”的本质,而且着重探讨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通过调查,了解“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倾向,从而为其选择理想的职业提供建议。高校也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90后”大学生懂得,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都会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90后”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目标、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心理等方面进行调查。针对部分突出问题,对具有不同偏好和独到见解的“90后”
大学生还进行了个别访谈。研究对象为江苏省10所高校的“90后”大学生,专业兼顾文科、理科、工科、医学,男生656人、女生494人,性别比例相当。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5.8%。调查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江苏高校的“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无不体现着大学生对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关系的理解。此外,他们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对自身的要求也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因此,职业目标比较务实。但是,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有待加强。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凭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大学生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
调查中发现,与“8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不适、迷茫相比,如今的“90后”大学生已摆脱以往理想主义的狂热,价值目标有着强烈的实用化特点。在对待西部计划和去基层工作的问题上,55.2%的“90后”大学生选择“西部条件太艰苦不会去”和“找不到工作可能考虑去”,60.9%的学生不愿意或者说最好不去基层工作,理由主要是“生活太艰苦”“生活不丰富”“怕被埋没”。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也追求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威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只想去大企业、大单位,不愿意到中小城市、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在就业压力很大的今天,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好、生活环境舒适的工作机会可能会丧失另一些更现实的机会。当问到“你认为毕业生到工作岗位,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时,仅有11.4%的学生选择“奉献精神”,9.7%的学生选择“社会责任感”。由此看来,“90后”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还有待加强。此外,在回答“你认为实现自己职业理想最大的压力来自什么”时,选择“实际水平与理想差距大”的占39.2%,选择“发展方向和理想有偏差”的占23.2%,选择“社会压力”的占20.6%,选择“没有方向感”的占17%。可见,“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实际发展方向的偏差较大,需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
2.“90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待加强。职业中的道德层面,主要体现个体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态度,包括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等。在对就业诚信问题的调查中,在回答“你对就业中的伪造简历、伪造材料等不诚信现象如何看待?”时,49.4%的学生表示“很不赞同”,35.8%的学生表示“不赞同”,只有14.8%的学生表示“赞同”。在回答“你是如何看待违约、毁约行为?”时,“认为不应该”的占49.3%,“学校要引导”的占30.3%,“认为学校应该理解”的占10.3%,“只要有好工作毁约没关系”的占10.1%。在项目“你会为了提高自身成功机会故意贬低他人”上,竟有30%的学生选择“不确定”或者“会”。可见,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教育不能放松。对“就业中不诚信现象”课题组还从专业、性别、党团员、是否担任班干和家庭所在地这几个方面做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从专业、家庭所在地这两方面做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2.253和1.275,P>0.05,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存在专业和家庭所在地差异。对党团员在这一题做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t值为1.768,P>0.05,差异
不显著,说明不存在党团员差异。对这一题分别做性别和是否担任班干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t值为2.080和2.235,P
3.“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有待加强。职业心理素质主要评价的是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自信心水平、抗挫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就业压力管理、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在调查中,在回答“你对将来就业的想法”时,60%的学生 “有信心,但有顾虑”,18.1%的学生“有信心”、13.3%的学生“没有信心,顾虑重重”、4.9%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2.8%的学生“不知道,还没开始想”。调查显示,真正对就业有信心的学生较少,大部分会有顾虑,有的甚至茫然。面对“将来就业困难时是否感到沮丧、焦虑、烦躁不安?”的问题时,1.6%的学生反映“状况可能会比这更严重”,21.9%的学生反映“可能经常会”,66.3%的学生反映“可能偶尔会”,只有10.3%的学生选择“应该不会”。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因为就业困难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就业心理引导很重要。课题组对“遇到就业困难时情绪状态”做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存在专业、家庭所在地、性别、党团员的差异。对这一题做是否担任班干的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t值为2.121,P
三、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高校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失败会导致“90后”大学生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道德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就业的不稳定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因此,必须把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养“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质。
1.职业理想教育长期化。在当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过程中进行理想教育,要注意把他们的个人职业理想融入社会的政治理想之中,从而自觉地把职业选择与政治选择高度统一起来,引导他们在深刻了解社会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准个人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实现个人职业与共同事业的良性互动。“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带有较强的实用性、务实性,功利性比较强,社会价值观淡化。这种短期行为不利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有效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的需求。
高校对于“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一定要将“知”与“行”有效结合。第一,高校应从认知上坚持理想教育的长期性。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引导“90后”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各种职业价值观,由此增强对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构筑强大的价值和道德防线。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对每一个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做科学测量,以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地评价自身的优劣,确立准确的求职标准。第二,要在实践中成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了避免将来出现求职过程中的地域从众、单位从众、职业从众盲目等从众现象,“90后”大学生要多进行职业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加对社会、对职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充分考虑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情况,找到个人与职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职业化。
2.职业道德教育高尚化。支撑“90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理应有很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只有高尚的道德价值观才能成为持久而永恒的精神追求,才能促进“90后”大学生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针对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和新的就业环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突出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以保证“90后”大学生能够顺利、及时、充分就业。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道德观念的灌输。要教育“90后”大学生正确把握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人生价值目标,自觉抵制各种不正确价值观的冲击,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形成高尚的道德规范,使健康、合理、高尚的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二是加强贴近社会现实的职业教育。可采取积极有效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职场训练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从而促使他们成为职场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道德规范的使命。
3.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进一步完善“90后”大学生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调节情绪、抗挫折能力等人格特征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认知上看,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要大力宣传就业心理知识,通过网络、海报、宣传册、展板、专家讲座等形式提供人际交往策略、面试技巧、就业不良心理调节方面的信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挫折感和焦虑感。还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
从情绪上看,要加强情绪调节、压力应对、人际互动方面的教育。大力推广“减压训练营”,教会大学生如何对待压力,增强情绪调节意识和压力管理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让他们在团体心理互动中习得合理的行为模式,进而迁移到就业中。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
从意志上看,要创造各种条件对大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炼和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进取、乐观、独立、顽强的毅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愤图强,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就业弱势群体,如女生、贫困学生、后进学生、残疾学生等。对面临就业压力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让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问题,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参考文献]
[1]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6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3]赵波.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评价[J].学海,2009(6).[4]旷永青.论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着力点[J].教育与职业,2007(27).
第三篇:城镇住户调查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
城镇住户调查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
城镇住户调查是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和掌握城镇居民生活变化、收入分配的重要途径,是制定启动居民消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据采集的困难越来越多。如何提高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质量,准确反映城镇居民生活状况,谈一下自己个人看法。
一、目前城镇住户调查方式
城镇住户调查是以城镇住户为调查对象的一种社会经济调查活动,通过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从全部城镇住户中选取一定数量的住户作为大样本,再从大样本框中按收入情况等距抽选一定数量住户参与常规性的住户调查,大样本三年一轮换。目前我省县级常规性调查户为50户,调查户每月将家庭全部收入和支出详细记入日记账中,由调查员统一审核、编码、汇总上报。
二、城镇住户调查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
由于城镇住户调查工作具有特殊性,是一项常规性民生状况调查,涉及家庭和个人基本情况以及隐私情况的特殊调查,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调查户记账积极性和配合程度不高。城镇住户调查是日记账,只要发生收入或支出就得记账,调查户容易产生厌烦心理,目前提高帐本质量的方法主要靠做记账户的思想工作,从主观上提高记账户的配合程度。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家庭收支更趋多样化,记账时间更难保证,这从客观上限制了记账户的配合程度的提高。
(二)调查内容繁琐,指标设置不尽合理。城镇住户调查涉及居民家庭的方方面面,目前的调查方式指标过细,内容繁琐,而且食品的绝大部分都需记录数量,这和当前的商业环境和居民消费习惯不相吻合,又加重了记账户的负担,所以调查过细、过繁日记账调查方式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需要作进一步改进。
(三)一些调查指标填报不准确。一是大部分单位职工工资实行储蓄存折支付,单位已将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直接扣除,一些调查户只按存折上数额记录收入,而漏掉了单位代扣部分。社会保障支出有的人也懒得去单位核查,只记个大概数。二是由于社会发展,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有的家庭将个人的部分收入隐满不报或少报,如经营收入、奖金和红包收入等。三是两代人共同生活,在生活支配上有分有合,又各有收入和消费,老年人和儿女生活习惯不同,儿女有意回避老人,家庭总体收支情况难以统计准确。四是一些个体经营户生活消费与经营资金不分,难以核查。这些复杂多样的情况都给我们住户调查工作带来困扰。
三、做好城镇住户调查的几点建议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住户调查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搞好城镇住户调查工作,确保调查数据质量,是摆在我们统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要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调查员队伍。作为住户调查员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人员,要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面对各种各样调查户。一要选用责任心强,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人担任调查员。二要加强调查员的业务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调查员队伍。调查员要具备熟练的业务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够在调查户中顺利开展工作。三是深入调查户做好调查户思想工作。以主动热情的工作态度与调查户进行接触,争得调查户的理解和信任,根椐家庭记账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调查户容易接受的方法,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调查工作。
(二)科学合理地设置城镇住户调查指标。当前的城镇住户调查指标过于细化,内容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调查户的配合程度,因此合理设置调查指标很有必要,应本着满足需要,精简适用原则,适当删除一些不太重要的指标,减少一部分数量指标,尤其是鲜菜和食品数量指标应减少,有利于减轻记账户的负担,提高数据质量。
(三)实行粗细帐结合的记账方式。国家点和省点实行细帐记账方式,作为县级地方调查实行粗帐记账方式,以利于数据质量的提高。
(四)适当提高调查补贴,建立奖励机制。一是现行的调查补贴普遍较低,已经不适应记账户的劳动付出,适当提高记账补贴,对于调动记账户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二是采用评选先进记账户、过节慰问和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增进感情,相互沟通,充分调动记账户的记账积极性,提高配合程度。
第四篇:淄川区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调查与对策
淄川区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调查与对策
玉米秸秆是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近些年,我区农民抢农时、图省事,要么将大量秸秆就地焚烧,要么堆积在沟边地堰或烧毁或烂掉,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成为一大公害。加速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防止秸秆焚烧,不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而且对加快我区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淄川区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特点
淄川区现玉米种植面积17万亩,年产玉米鲜秸秆总量约为14.45万吨。当前,全区秸秆主要用作还田、饲料、能源三个方面。从秸秆还田方面来看,近年来,全区推行的是“玉米机收-秸秆还田覆盖-深耕”“三秋”“一条龙”农机作业模式,目前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2007年全区免耕播种作业面积达2.06万亩,直接还田秸秆5.2万亩,合4.42万吨,约占秸秆总量的30.6%;从作为秸秆饲料方面来看,主要是通过秸秆青贮、氨化或揉丝微贮方法,我区现从事玉米秸秆青贮的饲养场有50家,年消化秸秆达100万立方,合0.7万吨,0.84万亩,约占秸秆总量的4.8%;从作为秸秆能源方面来看,淄川区主要是秸秆汽化、沼气和秸秆发电这几种利用方式。近年来,淄川区大力推广秸秆气化技术,2006年双杨镇藏梓村投资近200万元建起一座秸秆气化站。一期工程供气300余户,户均每年节约燃料支出250余元。秸秆汽化点亮了全村人的农家生活。罗村镇正业畜牧养殖厂准备投资200万元建设1000立方的沼气发电池。目前,淄川区已建成沼气池2000余个,年消耗秸秆2.8万吨,约3.3万亩,约占秸秆总量的19%。剩余45.6%的秸秆除了少量堆放外,大都被一烧了之。
从全区面上看,我区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总体上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目前仍是我区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技术方式;二是全区秸秆综合利用途径都或多或少的用到农业机械;三是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多,但都没有形成大的规模,除秸秆还田,其他各项利用途径均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上。
二、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1、认识上的不足。一是部分镇村领导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只是到了秸秆收获季节才开始抓。加上此项工作牵涉到千家万户,工作量大且有一定难度,致使许多乡镇抓也只是喊口号,走形式,走过场,任由农民自由处理秸秆;二是农民认识程度不深,烧玉米秸秆在全区已形成习惯。老百姓只知道不让烧,却没有意识到秸秆焚烧对土壤结构、墒情、地力的破坏程度,对秸秆禁烧的好处认识不足,主动参与禁烧的积极性不高。加上收获季节时间紧、农活多,农民图省事,比起还田后的复杂操作,农民认为焚烧秸秆简便易行,经济划算,省心省时省力省钱。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三是机手受低质量、高效率利益驱使,不按作业标准作业,只追求眼前经济效益,导致还田效果不佳,达不到禁烧目的。
2、青贮机械化程度低,农民劳动强度大。我们使用农业机械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但在我区秸秆青贮这一环节中,基本的程序是将玉米人工摘穗后,人工收获秸秆,用铡草机粉碎,然后进行青贮。其中作业机械仅是铡草机,农民的劳动强度很大。
3、农机农艺还不配套。我区玉米播种多数是套种,畦面较窄,秸秆还田机作业时,两边高,中间低,很难将秸秆全部打碎,影响了秸秆还田质量。如果采用机械直播,玉米播种机作业宽度与秸秆还田机作业宽度相等,则有利于把秸秆打碎打细,这样秸秆还田后不用焚烧也不影响耕播作业。
4、大型机具少,机具科技含量低。我区原有的大型拖拉机多是50马力的,由于马力小,秸秆还田作业质量不高。现在的作业质量要求机械在70马力以上。而且我区的秸秆还
田机多数还是结构不尽合理的老机子,这些老机械的作业质量较差,新型还田机大面积推广使用还有个过程。
5、推广工作难度大。像秸秆还田这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比较明显,而直接经济效益不太突出的项目,农民不易接受,况且还需要花费一定的作业费用,致使推广工作难度加大。
三、途径与对策
1、搞好宣传发动,提高各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秸秆禁烧关系到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关系到环境保护、群众生活、公路航运交通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政治任务,必须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大的舆论氛围。一要对秸秆禁烧工作实行“乡镇一把手”工程,施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对在秸秆禁烧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人员严肃处理。要求乡镇通过相关会议、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和措施,早落实,抓主动,真正做到思想高度重视,行动落到点上;二是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宣传车、明白纸、标语口号、村广播喇叭等形式,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好处、做法、要求、目前国家的优惠政策、处罚措施等,切实让农民明白秸秆禁烧的重要性,从农民自身把好秸秆焚烧的第一道关口。
2、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购机补贴数额。农民对禁烧的认识是一个由不认识到认识,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因此,政府应建立以财政投入的政策扶持为导向,农户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政府确保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民秸秆综合利用机具的购置补贴,加大补贴比例,重点补贴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畜牧养殖大户,以大户带动农机化发展,推进全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3、实施部门联动,划定禁烧重点片区。秸秆禁烧工作应实行“疏堵”结合的方针,在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秸秆综合利用的同时,必须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以确保政策措施和效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应实行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特别是要强化乡镇、村级的管理,重点发挥镇村两级的突出作用,抓好人员、地片的落实。同时要重点发挥各级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组织、监察、环保、公安、农业、农机、畜牧等部门要配套联动,各负其责。一方面要搞好秸秆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焚烧秸秆的行为依照现有法律进行必要的处罚。秸秆禁烧工作面广量大,任务繁重,应重点控制,逐步扩大。建议重点禁烧的范围胶王路两侧和城区周围的乡镇地片,其他地区也要同时按要求抓好,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全面禁烧。
4、推广更新机具,在提高秸秆还田质量上下功夫。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目前解决秸秆焚烧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实施标准的秸秆还田即可避免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今年市政府给我区下达的玉米秸秆还田面积任务是7.1万亩,占全部玉米种植面积的41%。双杨、罗村、寨里、洪山、龙泉、城南、昆仑、磁村、岭子、商家、开发区、三个办事处都有玉米机收还田任务。因此,要想根本解决玉米秸秆焚烧问题,必须重点抓好玉米联合收割机的秸秆还田质量问题。过去的秸秆还田机结构不尽合理,作业质量差,秸秆粉碎质量不高。近两年外省出现了结构较为合理的秸秆还田机,还田质量好,秸秆打的细碎,想烧都很难。玉米秸秆要想粉碎的细碎,就要连秸秆带土一起粉碎,作业负荷大,因此要重点发展7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提高秸秆还田质量。
5、抓住关键环节,积极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是一项可以充分利用秸秆,对农田实行少耕、免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显著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地力,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淄川区于2002年引进推广该技术,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积累了不少经验,07年全区推广免耕播种面积2.06万亩,今后应继续加大推广力度,尽快扩大面积,使之成为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6、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秸秆多次增值。利用机械化措施对秸秆实施青贮、揉丝、粉碎、氨化、汽化等处理,可有效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对此,农业、农机、畜牧等部门要搞好联合,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青贮氨化、汽化等技术,扶持壮大行业龙头,以点带面,提高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这样既可以拉动秸秆企业,而且可以增加部分就业机会,发展前景广阔,建议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特别是在资金扶持上,政府要拿出一定的政策规定,必须有一定的补贴和政策上的倾斜,促进先行产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第五篇: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调查与研究
淮阴工学院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题目:关于大学生优秀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研究
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工程方向)班级:软件1092姓名:金亮学号:1091305210指导教师:寇 宝 银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1092班学生金亮。我承诺:2011年暑假,我认真仔细地开展了“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所写实践报告《关于大学生优秀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研究》,内容真实,绝无抄袭现象
。承诺人: 日期:
关于大学生优秀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研究
研究
一、选题内容及理由:
他们是即将迈向社会的一群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家的希望,他们是时代的象征,他们纯洁善良,热情奔放,他们敢于冒险,勇于探索,他们就是当代的大学生。
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然而,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以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上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实践过程(包括实践时间与实践内容)时间时间:2011-8-7 到 2011-8-25。
实践内容:
(1)8月7日至8月15日,我对淮阴工学院留校的46号宿舍楼三楼至5楼的30间宿舍的留校的12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5份,实际收回119份,有效回收率95.2%。大致了解了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其中有少部分同学不配合调查,随心所欲勾选项目);
(2)8月16日至8月20日,我对这一周内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筛选,搜索相关资料,并作出了有关总结;
(3)8月21日至8月25日,撰写实践报告和心得体会。
三、实践总结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错误倾斜主要表现在:
(一)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或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但也有人内心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渺茫的。他们大多数虽然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付诸行动。部分大学生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唱“六十分万岁”;有的人甚至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
(二)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的核心。但目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也颇有市场。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一当前事,先为自己打算。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重才能轻道德品质。
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质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方面,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利
益而见利忘义。
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己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消极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市场经济对广大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有促进的一面,如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对于当代大学生培养自强精神,以及敢于维护群众正当利益的行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不应讳言的是,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自身的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加之社会上对“大款”们豪华的高消费生活有意无意的渲染使得人们心里发生不平衡现象,这都使得钱的多少,成为不少大学生衡量人的价值大小的主要尺度。
(二)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
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商品大潮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价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发生动摇,一些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些人只知道这句话的前半句,岂不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将西方资产
阶级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当好东西学习,从而迷失了自我以至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出现了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当代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弱点,这是造成其人生价值观取向上出现问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对他们来说,唯一的重要人生竞争就是高考,故当他们跨入高等学府后,不少人就认为从此前途有了保障,可以松一口气,不再刻苦学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加之,不少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优越,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往往被家长当作小皇帝娇宠,形成自私心里,这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如只讲索取,不愿奉献,自私自利等。
这次实践调查让我认识到了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代大学生的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全社会予以重视,至于其思想观念,道德水平问题则更是重中之重,因为他们是全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的全体,家长给予自己子女的生活成长的环境应是绿色健康的,社会给予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更应显得尤为和谐与丰富,让他们在一个乐有所益,可以培养成一生受益的好习惯的环境中成长,构建一个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群防群治体系,避免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逐渐滋生起来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的指引,更需要的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
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