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来凤县大河镇初级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该出手时就出手
该出手时就出手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大大缩短了知识传授与反馈过程,增加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如果不注重其合理应用,甚至运用不当,滥用多媒体,必将导致喧宾夺主、过犹不及的后果。本文就以上问题,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提出对策:适时使用,适当使用,重视师生交流,以期和大家交流共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堂对策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不顾教学内容,滥用多媒体。整节课从展示教育目标到教学的导入,直到课堂总结,除了教师少部分讲解外,其余都用课件来演示,材料尽数罗列,牵涉到的素材(图片、声音、录像等)有百多兆。例如,在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有位教师在讲授《湖心亭看雪》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作家作品,然后就是字词句,还有通篇的疏通文意,更有许多相关的图片、结构图„„一堂课下来,学生随着老师的指挥棒看了半个多钟头的多媒体内容,而黑板上仅仅留下“湖心亭赏雪”五个字。还有一位语文老师在讲授《春》时,教师将自己对课文的预设表现为多媒体的演示,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击,课堂上春花、春草图应有尽有,春风、春雨声此起彼伏,出示字幕时伴随的玻璃声、敲门声等不绝于耳;结果是整堂课学生都被图片、声音、录像等信息包围着,根本没有机会思考、想象和理解。学生似乎接触到了许多信息,实则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根本就没有记住、理解任何知识,更谈不上去反思、创新。就连听课教师也被这种种声响搅得心烦意乱。
面对此种状况,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要针对问题认真反思、总结,最终就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对策一:选准时机
要选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提高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要恰当地运用,要用在疑难处,用在“不可言传”处,用在激发灵感处;要用在传统教学媒体难以解决或解决效果不够理解的问题,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或道理。不要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激发兴趣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融视觉、听觉于一体,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音、影像、音频、视频等信息以动态或静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探究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迫切的探索欲望必然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交流中进一步探究。如上课铃一响,学生坐定,而他们的心思还很难极快地进入课堂,情绪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适时使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那就等于构建了一座桥梁,能引导学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教学活动。
突破难点时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指导学生对知识信息自行加工、系统整合,同时正确取舍。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能力的形成。
作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观察感知,或写景状物,或记叙事件,或联想生发;实物投影,物物对比,描形写物„„训练的方法不一而足。在训练之后还可以直接展示学生习作,即时反馈修改。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写作素材,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还可范文示例,学生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有据可依,在此基础上的指导也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对策二:重视交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1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须建立在新兴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具体说来,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的自由参与性、平等交互性、虚拟探究性以及客观公正性来打破教师对于知识、技能的绝对权威,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来相互促进和启发,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语文以语言文字为教学内容,它的人文性注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给学生创始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运用语言、创造思维的能力。
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功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觉器官积极活动,而且可以以视听为基础,通过视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在视听之前或之后,或提出问题激励探索,或强化要点引起注意,或开展活动深刻体会。
《孔乙己》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演示了人物活动画面,人物矛盾冲突等内容。然而,在此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并未为之所束缚。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与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剧本中的重要片段,揣摩人物心理,由此来决定朗读的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通过朗读既把握了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又体会出了剧本台词个性化的特点,继而进行能力训练,频显情景训练要求: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思考、讨论、练习,课堂气氛热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不仅没有束缚我们师生护动,甚至为我们所用,使课堂节奏更紧凑,活动目标更明确。
总之,语文教学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是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尽管在使用中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就此不作为或因噎废食则是极端错误的,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第二篇:湖北省来凤县大河镇初级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推进,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一环“文学素养”越来越值得我们重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文学素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被逐渐弱化、淡化以致于趋向消失。为了使语文教学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必须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注重“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等个性化素质教育。因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就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但是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从“文学”角度概括,主要包括教师对生活的感知力、对“文史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文学创作能力等.二、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文学素养培养重视力度不够。因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还不是主流地位。调查表明,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水平也不高,虽然学历水平均已达标,专业技术职称也不低,但文学理论的素养、文学鉴赏知识及能力,对文学现象的关注程度和对文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的认识把握还有待提高。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切地认识到:新世纪合格的中学语文老师的责任非常重大,语文老师文学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这个国家国民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文学的水平。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一篇文章的教学,也只是一般的常规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仅停留在漂亮辞藻的阶段。根本上忽略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忽略了语文课中的“文化传承”、“精神修养”、“现代思维”、“社会应用”及“语文才能”。没有从文学鉴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理解。再加上语文教师本身文学素养水平的局限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1、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
2、漠视文学经典,阅读功利性较强,文学欣赏水平有待提高;
3、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不高。这些都与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学素养的重视息息相关。其实,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是影响文学素养培养的核心因素,而且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文学观念、加强阅读积累、提高写作水平。要把教师的文学教育同教师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结合起来,这才能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语文教师具备文学修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首先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目标也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高的要求,同时新教材也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非常重要。
1、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步伐。随着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的深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下就很自然由语文教师个人的文学修养决定。
2、语文教材特点的必然要求
现在的语文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加强了人文性,特别是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导向,这些都体现了人文性。第二,现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性。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人。第三,教材体现了它的开放性。特别是在阅读思考和练习中,不追求固定的思维模式,不追求标准答案,让孩子遐想联翩,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留下很大的空间。
3、语文学科性质的必然要求
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塑造完美人格,跟大千世界建立起多层次的联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语文学科
以下的几个特性:(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2)语文学科的思想性(3)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4)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
4、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修养、民族文化素质。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决定语文教师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注重学生主动性和民主性的培养,更决定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教育任务。
四、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学修养
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是指教师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视野,从更
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应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1、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基础。没有理论指导的文学作品教学活动显
得苍白无力和肤浅。
2、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
文学基本常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教师除了对教材中的知识熟知外,还要更广泛地学习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知识。如:文学作品的题材、体裁、中外文学史、文
学名著及著名作家等都要了解。
3、锤炼教学语言、能写各类文章
其他学科教师的语言主要是传授知识和师生交流的工具,而语文教师的语言本身还
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因课文内容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语文教师还须根据教材调整自
己的教学语言,或慷慨激扬,或曲折婉转,或见解明快,或犀利深刻„„这也是语文教师必
备的基本功。由此可见,锤炼教学语言固然重要,然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更为重要。
语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教师不仅要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能总结教
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还应该能写各类文章。凡是要求学生写的文章体裁、文学样式,教师应该先写,从中体会写作的甘苦,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能力。
4、文学鉴赏的能力
语文教师的职责是教授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从小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其中就
包括对文学作品和文章的鉴赏能力或欣赏能力。在教学中,以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理
解文学作品。这样学生对作品和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对优秀文学做到知其然和所以然,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思维水平。
5、提高学科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
语文学科教学具有综合性,选作课文的文章,文史哲经,应有尽有,数理化生,无
所不包,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都将选入教材。语文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才
能读懂此类课文,并在教学中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五,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首先,语文教师应从自我做起,要更新观念,有一种面对新形势不提高文学素质就不能适应
需要的紧迫感,从根本上注重文学素养的提高。其次,积极主动地学习积累,提高文学素养。简单地说,语文教师要对文学的含义、文学
作品的类型、风格、流派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要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说实话,语文教师不读书,不读文学作品是当今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利于教师素质提高,不利
于教学质量改进。语文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其实,语文教师除了钻研教材之外,要通过重读经典名著,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要通过阅读阅读学、语言学、写作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充实自身理论素养;要养成广泛涉猎文学作品的习惯,科学地研究各类体裁的特点,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高对文学的感悟力。
最后,还要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多练笔,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这样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才能做出适当的点拨,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新意。
这样有目标地去自学、去多读、多练、多思、多品,通过自修,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总之,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影响极大,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可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实施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创设有生命力、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语文。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三篇:湖北省来凤县大河镇初级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浅谈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和高考都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察,因此,搞好初中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显得必要而紧迫,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让学生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他们终身受益呢?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情感价值观等局限,循序渐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赏析方法和技巧,并自觉运用到课外古诗词的赏析中。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除了“三赏”教学法,即赏“情感”、赏“技巧”、赏“妙语”,效果比较明显,特以人教版七——九年级语文课本所选古诗词为例谈谈看法。
一、赏“情感”
“诗言志”、“诗缘情”,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呻吟,往往有感而发,感于外面发于“情”。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这是赏析的第一步。
古诗词抒发的感情不外乎以下几种:1;爱国情感(忧国忧民,杀敌报国),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3,思乡之情,4,热爱山水田园,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忧郁,6感时伤怀。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对号入座,而是帮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至于曲解诗人的情感倾向。如何来确定呢?
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如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个性浪漫而张扬,傲视权贵,渴望能够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一生穷困潦倒,遭遇乱世流离的不幸,一生忧国忧民;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岑参,范仲淹边塞军旅生活;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李煜由帝王沦为阶下囚的遭遇等等。
其次是通过标题来引导。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情感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是表现戍边将士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往往思乡怀人之情等等。
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诗有关,唐人有折柳相赠而别的习俗,表达对朋友的祝愿;“雁”,“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表达感时之情;“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菊”“梅”则象征坚韧,高洁等等。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初步把握诗的主旨,这仅是“点”,要想真正具备这种把握能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力,由点到面,还需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古诗词。
二、赏“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具体表现为﹝1﹞直抒式,直抒胸臆,如《关雎》,《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而直接,强烈而真挚。“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2)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3)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观沧海》,《春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渔家傲》,《天净沙 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4)议论式,即通过一轮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较为重要,诗词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互文等。笔者在分析时常提问:为什么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雁门太守行》首句中“黑云”,“金鳞”的比喻,写出敌重兵压境及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望庐山瀑布》中的夸张则表现出李白诗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3:表现手法,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如《泊秦淮》首句“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气氛,暗示唐王朝国运衰微,隐含对国事的担忧,与下文沉湎声色享乐的达官贵人形成对比。《观沧海》中曹操先写眼前大海生机勃勃的实景,后写想象之景,以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气象,来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宽阔胸襟。
三、赏“妙语”
妙语的理解分析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及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指导赏析:一是换字法;李白的《塞下曲》“霄眼抱玉鞍”中“抱”能否换“枕”?“抱’更见军中生活的紧张,将士们只能抱鞍打盹,一有敌情,抱鞍即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故“抱”更合军中习惯,较“枕”准确。二是“填空法”,笔者曾让学生做过这样一道题:在“轻风()细柳的空格内填上一个动词,备选动词有“吹,摇,扶,舞”,结果绝大多数选择了“扶”并能说出“扶”的妙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护,送”的妙处。三是情境分析法。“黄沙百战穿金甲”,让学生想象西北边疆地区封杀强劲,漫天飞舞,人长期身处其间是何感受,然后再说“穿”的作
第四篇:湖北省来凤县大河镇初级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提要]: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但它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误区:
1、简单的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
2、课件过于花哨,杂而不精;
3、忽略师生对话,造成师生“感情冷漠”;
4、答案的单一性,课堂简单划一;
5、以视听代替朗读。为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坐标中找准位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整改:
1、各取所需,物尽其用。(1)、用在疑难处;(2)、用在“不可言传”处;(3)、用在激发灵感处。
2、以生为主,优化设计;
3、素材共享,优势互补。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方式与创造性思维概念的分析,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性分析和探索。
[关键字]:语文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 语文多媒体
目前,中小学应用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利用电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化教育设计,使教育信息能够高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而多媒体教学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语文教育也带来了一场革命。
在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本人初步探索出一条正确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提高语文多媒体教学实效性的路子。以下简单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作为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那末摆脱那种以知识灌输为能事或以支离破碎肢解教材为乐事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指日可待的。
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其生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勾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我在教《背影》一课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映入,然后是我设计的“教师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这样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很多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似乎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教学,以下是笔者对某些误区以及解决对策的分析。
1、简单的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常常是把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了多媒体,整节课没有亲自板书。这种做法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教师的基本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2、课件过于花哨,杂而不精。
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于是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过多,背景过于复杂,整堂课课件画面变化频繁,其结果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接受和培养。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
3、忽略师生对话,造成师生“感情冷漠”。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有的教师的多媒体课往往是这种模式:教师把指令输送到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语文人文特点,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能力培养。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和谐的人性关系,而这个冷若冰霜的电脑往往会割裂师生间的感情纽带,进行多媒体教学变成了进行多媒体演示。没有了奔泻的激情、思辩的火花、迸发的灵感,岂不悲哉?
4、以视听代替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很多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在听了语文课之后都会说:我们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像语文课。这应该是给那些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多种信息的融合的教师的最中肯的评价。
5、盲目“拿来”。
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6、课件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
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样的教学更乏味的了,谈何来的探究式教学呢?什么东西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没有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机智、生动、活泼,这是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与课改精神的。
面对误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解决对策和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必须理认
第五篇:湖北省来凤县大河镇初级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练好教学基本功,追求课堂高效益
练好教学基本功,追求课堂高效益
课题提出的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是由于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教师也不敢轻易“放手”,生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成为学校、家长、学生眼中的“罪人”,所以只得认真“教书”,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学生的成绩并不如教师所愿,反而出现严重的厌学现象,上课睡觉、作业不做、消极怠惰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得不让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静心思考: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该怎么做?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一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自去年十月起,我校开始尝试这样的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入学习和研究后,方知这种模式与《课标》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吻合的,这也是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的法宝。但对于很多语文教师而言,要实现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不是说改就能改变的,开放的课堂如何做到收放自如?这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师是教育的希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师发展现状的要求。教师的成长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因而,对提高教学基本功的研究是现实的。
语文教学基本功是语文教师为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反映语文教师队伍和语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加强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调查研究,对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给予科学的评价,对于加速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而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所谓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高效课堂已成为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追求。要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绝不是将别人成功的经验拿来就用即可,而是要从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开始,唯有此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底气十足,做到游刃有余。那么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基本功呢?结合我校近一年来对高效课堂的探索历程,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
教师应具备深钻教材的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有主旨思想的规定,有教学方法的要求,有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学必须依次进行,它是指导教学的最重要的文件,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从此出发,做到此,才算是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所以,我们语文教研组在每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上都会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让教师明确本学段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及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和实施建议,做到有的放矢,为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科书,它是承载课程标准内涵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升情感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吃透教材内容,弄清其编排体系、前后关联以及各年级、各篇目的具体要求。在备课这一环节,我们语文组一直坚持采用先个人备,完成各自承担编写导学案的任务,后通过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重点考虑对课堂时间的科学分配、在展示环节中,是让学生单个展示还是多人合作展示;是小组长抽
测还是帮扶对子之间互相检测。针对本班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并形成适合自己所带班级的导学案,每次结束一课的教学,办公室成了我们热烈讨论的重要阵地,学习目标是否围绕着“学生的学”来制定的?重难点是否突破?学生互动学习效果如何?伙伴间的真诚交流随时存在,在一次次的探讨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慢慢变成了孩子们快乐的学堂。我校还统一要求每学期必须听三种课型的课:一是组内优秀教师的公开观摩课,主要是起到示范作用;二是以创新做法为主的研讨课,起到启发思路的作用;三是新进教师的过关课,起到了解情况,相互学习的作用。虽然三节课的说法不同,但每堂课的呈现都集中了语文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力量,这样的课无论是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而言,都会收获颇丰。听课后的评课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往传统的评课,我们往往关注的是老师讲得怎么样,而现在评价课堂主要是看学生在课上是否愿学、乐学,学生的表现如何,所以评课的焦点集中在学生身上,一堂好课的标准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年春季学期,全县的高效课堂推进会在我校成功召开,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在各年级、各学科中普遍推行,并获得了领导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教师应具备编用导学案的基本功。
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体系的主要支撑点之一,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是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对比传统教学中的教案,只立足于教师“如何教”,通过教师教来让学生明白所学的内容,教师占主导作用。而导学案则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导学案时需做到:脑中有纲(课标)、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理念,也就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近一年来,我校语文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摸索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检测反馈。每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时间预设,对学情要了如指掌。目标的表述要具体,以学生为主体,要体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们要求每堂课教师都要呈现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大声读出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几大中心环节,都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体现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的指导,改变过去教案为主导的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而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语文组导学案的编写流程为:提前分工,个人形成初稿,通常是在假期将任务分配下去;开学之初,印发初稿,个人研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完善导学案;使用后及时反思,再次修改形成定稿汇编成资料。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和修改,老师们编写和使用导学案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教师应具备精讲点拨的基本功。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占用少量课堂时间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但是毋庸置疑,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拓展能力、生活经验能力等是有差异的。而且在某些问题上学生的知识程度也不足以达到能在教师不进行点拨讲解的情况下,只通过合作探究就能完成学习目标。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点拨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所谓“精讲”是指精选讲授内容,即精讲重、难、疑点,知识内在联系点;精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讲;其次,是精选教学方法,即通过备课——备透大纲,备透学生,也备透自己,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讲”的功效。“精讲”要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难点、易错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在设计导
学案的三个板块中,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比如:生字的识记、词语的理解、文本的整体感知。老师一般都不讲,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预习,通过独学自己完成。在合作交流及探究学习环节,设计的问题围绕着教学的重难点展开,这其中常常隐藏着一些苦涩难懂,难于理解的东西,这些也常常是学生学习中的障碍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对此“精讲”,要用通俗易懂的,容易理解的话语向学生阐明。当然精讲并不是直接讲答案,而是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点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点拨”的时机,当小组在讨论时发生争执;当学生在交流时无法开口;当小组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适当点拨,思路分析、技巧方法是重点,经老师适当点拨后,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有独创见解的问题给予肯定和鼓励,以保护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以上三点,是我校在高效课堂的探索中,对教师语文教学基本功的重新定位,但要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我们仍需做出更大的努力,我愿与各位同仁一道,积极进取,加强锻炼,在语文高效课堂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