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章--谈谈大树移植后“服务寿命”的问题
大树在园林应用上有独特之处,可以使年轻的园林变得成熟;可以是一个单位标识性的活建筑,成为人们视线的中心;可以增加文化内涵;增加景观效果的作用则不言而喻。
大树是有生命的,大树移植是技术性、知识性较强的工作,移植时只要在众多环节上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没有充分把握,切不可盲目行动。总之移植大树,要慎之又慎。
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与教训,在这里谈谈大树移植后“服务寿命”的问题,这是一种新理念,有利于定量移植大树的指导思想和正确实施。
提倡服务寿命
服务寿命是指大树移植后为人类服务的年数。移植大树的目的是营造一个景点或布置一块有气势的绿地。大树、古老树移植是有风险的,而我们的期望值当然是高的,高投入应该高产出。但是经过移植后的大树,其根系必定受到很大的损伤,使长势受到影响,同时其寿命也将大打折扣。一棵大树移植后的危险期一般为1~2年,有些更长,过了十年二十年才表现出来。原因一是受植物本身寿命影响;二是植物移植时树木年龄大小;三是植物对移植的忍耐性不同,有些大树一动根就烂;四是树木适应性对大树移植后生长势及其寿命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在上海开始有批量的大树移植,至今通过30年实践得出大树移植的教训还是不少。举几个实例: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4年时间里,上海一个新公园引种了一大批大规格植物,有些树木的胸径达50~60厘米,但成功率不一样,这里讲成功率,不单讲成活率,即明确服务寿命的内容。举3种树木来讲:第1种,移植胸径20厘米以上的紫藤有上千棵,当年种植成活率达100%,大家都非常高兴,不少人说不容易、不容易。只有一位师傅说了不同意见,他说大紫藤过1、2年要烂的。果然1、2年后大紫藤树身全部枯烂只留下根部发的新芽。要说移植的成活率是100%,但成功率却是接近于0。用服务寿命来衡量也只有约1年的时间。第2种,移植大罗汉松,胸径27~60厘米,成活率95%,长势一年比一年好,至今20多年长势旺盛,应该说罗汉松的服务寿命是长的,估计再活上几百年也没有问题。第3种,胡颓子,当年移植3棵胡颓子,一棵胸径达62厘米,另2棵胸径在50厘米左右,移植3年后生长正常,发枝旺盛,结果累累,所有看到的人连连称奇,一是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大的胡颓子;二是灌木胡颓子能长到胸径60多厘米的大乔木,需要经过多少年才能长成。经向当地人了解这几棵胡颓子已经有1千多年历史,或许不太正确,但可以肯定其树龄一定不小。但今年去看了看,发现它们已经严重衰老,其中1棵已经无法挽救,其余2棵也难以恢复健康,用服务寿命来衡量这几棵胡颓子为25年左右,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合算的,当然如果是年轻一些的胡颓子其服务寿命就可能长得多。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各种树种、树龄与我们移植大树的成活率、服务寿命都是非常有关系的。
在绿化景观建设中移植一些大树是有必要的,但不要过分追求越大越好、越古越好,尽可能选择乡土树种。不要盲目追求新颖、新奇,多选择长寿树种,可在种植短寿树种时就可考虑间种些长寿树种,在短寿树种需要更新时,长寿树种就能顶上去,如在黄杨林中间种些银杏。同时选择适当的移植季节,不要认为全年都能移植大树是技术水平高,应该讲究适当的移植季节。科学的种植有利于提高大树移植的成活率和成功率,有利于较快较好地恢复大树生长和延长大树为人类服务的寿命。
影响大树服务寿命的因素
(1)树种选择
适应种植地是条件之首,这包括气候条件、立地条件等。如气候条件,有些树种不在于绝对高温或低温对它的影响,而在于日夜温差幅度、空气湿度等因素;立地条件主要指土壤的pH值、理化性状、养分含量等,喜酸性植物不宜在上海种植,就是立地条件所局限的,如果人为创造,那也可以,但相对难度就会增加。
移植的大树当然应该是能够成活、长寿、符合景观效果要求的。
(2)大树原产地生长情况的要求健康、无危险病虫害、生长正常的大树。根系不宜分布很广、很深。换言之,移植大树只有尽量减少根系损伤,才能获得成功。生长势太弱或过旺也不宜移植。
(3)移植季节的选择
大树,特别是古树,其生长节奏相对年轻树木要慢半拍,所以移植季节也应有所不同。移植大树应该说春季比秋、冬季好一些。在秋、冬季移植的大树,要经过冬季的考验,伤口的愈合组织能否及时产生,是否长些新根等。因为冬季的关系,大树对不良环境的反应不能及时反映出来,我们也就无法及时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而春季移植的大树相对因气温回升,较快进入生长期,对伤口的愈合、新根的生长、新芽的产生较为有利。同时观察大树生长状况也容易得多,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好处较多。大树、古老树与年轻同种树木的移植日期推迟5~7天是比较适宜的。
移植大树的措施与技巧
一看看苗;选树种;看形态;看长势;看立地条件;估计它的根系生长、分布状况等。有粗大直根系的大树不宜移植。
二探为了保证大树移植成功,更需要了解大树地下部分根系的状况。有些大树因环境改变,往往根部覆有厚土。这除了对挖掘时增加麻烦外,还有可能覆土后对根系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另外,还要了解根系分布、土壤能否挖掘、是否适合扎泥球、有否石块、砖块、沙砾层等。
三切就是切根。切根对大树移植的好处很多。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切根季节与方法。切根一般在初春与秋季进行。大树切根至少分两次进行,把圆分成4份,对角切,春、秋季各一次。切根到移植时间至少要一年,换言之,第一次切根到移植需一年半时间,不然会对大树移植带来不利影响。切根部位应比正常泥球小5~10厘米为宜。
事实上,移植大树往往因为工期紧,不可能一年半甚至更长的时间来作准备。我们可以利用别人的移植苗来提高我们的成功率。但更多的是靠我们在不切根的情况下,仔细操作,获得移植成功。
四挖挖掘中除泥球的大小外,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证泥球在挖、吊、运的过程中不破损,这就要靠扎的功夫。行话讲扎泥球要紧密、匀、牢。挖树所用的工具刃口要锋利,根部切口要平整。
五修任何大树移植都需要修剪枝叶。理由很多,主要目的是提高成活率、便于运输、培养骨干枝等。所以修剪量与方法也多种多样。修剪也包括修花、修果。
六吊大树重量重,需机械吊运,采用何种吊车,一算大树重量;二看吊运条件。在准确估重后,吊车标定吊重只能利用其1/2左右,以确保吊运安全。吊运时着绳部位与方法都很讲究,要注意防止泥球破损,防止绳子着点部位不佳,造成起吊时坠落或绳子牢固度不够断裂而造成坠落,对树木泥球产生不利影响,这些影响会直接导致树木的死亡。要注意揽风绳着点部位的绑扎,以免造成树皮剥离,起吊时要逐步加力,减少不必要的震动对树木的影响。
七运运输是移植大树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树木大小、长短、重量,选择运输工具,一般都会超长、超高、超宽,需要办理必要手续。装运的大树要安放牢固,不滚动,支撑好树干,减少枝条断裂。各支撑点要包软垫物,防止树皮被车厢碰坏。根部、树枝、叶采用防风、保湿处理。运输要及时、快速、安全。
八种移植大树整个过程都应保持畅通。大树未到之前应把准备工作做好。确定种植位置、种植深度。准备好山泥,支撑材料,吊运机械等。上海地区一般土质偏粘,地下水位高,所以大树种植宜高不宜低,宜浅不宜深。另外,种植时主要考虑的是大树的位置、角度、朝向,以能体现大树最佳姿态。
九土与立地条件有关。如果土粘,pH值高,则种植大树时一定要使用大量客土,如山泥、大树原地土、培养土等。采取必要措施以改善土壤结构、调节pH值,有利于大树移植后新根的发育和生长。
十光指植物对光的要求。一般大树多为阳性树种,种植点不能是光照不足、阴影严重的地方。光,同时指新种大树是否需要遮荫。经验告诉,可遮与不可遮时,还是选择不遮为好。今后我们可能会碰到古老树移植,是否需要遮荫,什么时候遮,遮多少时间,都是值得大家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和确定的。
十一撑对大树、古老树、名贵树支撑要求更高些,要牢固,不伤树木,还要求支撑物不影响景观效果。
十二浇浇水主要指种植后浇水,第一次水要浇透,使土壤与根部紧密结合,保证种植后土壤与泥球间不产生空隙,浇透水一般1至3次,以后以喷为主,如遇长久晴天,则再考虑浇水。
十三喷由于新种大树根部受伤,其吸收能力降低,而叶面蒸发量还比较多,为了保持体内平衡,增加空气湿度,可采用喷雾的方法,一天喷2~4次,避开夏季中午的高温,喷雾的目的是协助受伤根部度过功能性障碍,尽快恢复根部功能,通俗地讲要把根养好,养好根,移植大树就成功一半。喷雾的量要控制好,喷湿即可,不要有大量的水渗入根部,防止积水而烂根。
十四肥植物生长需要肥料,但新种大树对肥料要求应该说是次要的,要防止肥料过浓对根的伤害,肥料应逐步由少渐多,由淡转浓,慎 重施用。
十五病害虫此问题从移植大树的第一步就应开始注意,最好选用无危害性病虫害的大树,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合理喷药,药剂应该是无公害的环保产品,保持环境一片净土。严格控制大树、古老树的移植
使城市花园化,采用大树移植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但如果大量移栽大树,自然就破坏了大树原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加之近来人们乱砍乱伐原始森林,导致生态恶化,森林、草原快速沙漠化。所以我们要控制大树、古树的移植,要理性、科学地移植,不盲目,有计划、有选择、有指导地适度进行。
科学地移植大树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各人的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有人讲,广玉兰比香樟好种;有人讲香樟比广玉兰好种。这是各人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都可以说是对的。当然也有可能是片面的,那就是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立地条件不同所得出的不一样结果。
园林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其中包含了许多门自然科学知识,需要从不断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拓宽思路,才能把工作做好。
第二篇:谈谈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谈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相融洽的“纽带”;是优化税收环境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税务部门和税务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特是随着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地联合办税已是大势所趋,如何搞好纳税服务显然十分重要。下面就如何优化纳税服务做点探讨。
一、当前税务部门纳税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首问责任制没有落实到位
近年来随着“便民服务春风行动”的开展,在纳税服务中虽然很少有生、冷、硬、顶的现象,但少数税收管理员和前台人员对税收政策及相关规定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一到碰到不懂的问题就回避推诿,首问责任制没有落实好,造成服务不到位现。
(二)与纳税人沟通不畅
从整体角度分析,因为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有非常多的税务干部缺乏基本素养,且因为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税收政策也得到不断更新,这种情况下因为纳税人缺乏配合或者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彼此之间沟通不通畅。
(三)税收政策解读不到位
很多情况下,因为税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过分重视宣传,但是因为宣传资料比较单一,且所依据的规定要求与现实不符,没有结合法律条文的解读,导致纳税人在学习相关规定要求的时候无法避免过失与错误,这样一来则导致宣传落实工作无法得到落实。
(四)基层纳税服务力不从心
现在各地经济不断在发展,特别是推进“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各类管户增长较快,而税务系统新进人员少,干部年龄老化,在征收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常感到想搞好服务但的确力不从心。
(五)“一窗通办”不到位
随着国地税联合办税的深入,不少地方建立联合办税服务厅或是共同进驻政府行政服务中心,这就要求纳税人能够在一个窗口办理两家业务。但基于软件设计不到位和办税人员业务综合素质跟不上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办税厅仍为“国地窗口分设”,“一窗通办”得不到落实,造成纳税人多个窗口跑,服务时有脱节。
二、加强纳税服务工作的对策
(一)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养
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管理者需要加强对鲶鱼效应的应用,要从现实出发,做好岗位抓服务工作,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积极性,不断提高服务工作的活力。当然还需要应用木桶理论,营造良好的团队精神,真正实现部门与部门的有效沟通,真正提升纳税服务。
(二)落实办税首问责任制
一是加强对前台人员的业务培训,熟练掌握税收业务知识,把握新出台的税收政策。二是建立首问责任制、延时服务制、岗位亮牌服务制。从而形成谁第一个接待纳税人谁负责为纳税办理所有涉税事宜。岗位亮牌服务也为纳税人举报服务推诿现象提供了方便。
(三)税务干部要学精学透法律政策规定
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与了解,并且要对法律规定与要求进行讲解,尤其是面向纳税人的管理人员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将纳税人在理解上所存在的意见进行反馈,这样一来才能真正避免因?榉制缍?出现落差。当然,在新时期需要积极掌握更加精湛的工作技能,尤其是纳税人要满足时代所提出的要求,要尽可能的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四)实行“一窗通办”需要克服“二个瓶颈”
一是要打破软件设计的瓶颈,总局应打开国、地金三系统软件的窗口,按照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原则,将现在国、地税办税事宜按照“一窗通办”的要求进行彻底归并;二是要克服办税厅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不高的瓶颈。实行“一窗通办”服务,将对办税厅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办税厅人员对国、地税收业要掌握,对国、地税征管软件运行流程也要熟练。由此,只有通过采取培训上岗、以师带徒、岗位练兵、业务竞赛等多种途径提高办税厅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从而实现国地税一窗通办,方便纳税人。
(五)改进网络办税服务
要针对现行网络办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特色办税软件设计,使网络办税更加简便易行,并进一步拓展网络办税服务面和服务内容。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逐步建立网络虚拟办税服务厅,为纳税人提供网上宣传、网上登记、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开票、网上扣缴税款、网上退税、网上提醒、网上查询、网上投诉、网上评议、网上互动咨询等“一网式”服务,让纳税人需要到办税服务厅办结的涉税事项,可以足不出户在一个税收信息服务平台上自动化无纸化办理好全部涉税事项,真正享受到税收信息化技术服务带来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余琳,陈俊奇.当前纳税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途径
第三篇: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写于1915年,1925年首次发表在《布尔什维克》杂志第5、6期合刊上,后编入《哲学笔记》。这是列宁对1914—1915年研究哲学问题的总结,虽然全文只有三千多字,却是是寓意深刻、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列宁的哲学思想从形而上学的认识水平进到辩证法的认识水平。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诡辩论的总结,也是对他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所提出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的进一步说明和发挥。文章把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强调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文中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了形而上学发展观与辩证的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说明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着重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分析了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等哲学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提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名论断。这篇论文是列宁研究辩证法问题取得的理论成果的突出表现。它补充和深化了《辩证法的要素》一文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九十年后再读这篇文章,我们理当从更全面的哲学史角度来认识其的意义和思想内涵。由唯物论发展到知性辩证法、乃至于理性辩证法,是世界观哲学的认识发展经历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这是哲学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论发展为辩证法,是世界观哲学认识水平的历史进步,这个进步是思想的飞跃,标志着哲学思想走向成熟,这种成熟使人达到辩证法的自觉。列宁的认识发展,正也经过了这样的过程,但又有所区别。
列宁的哲学思想建立在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分析和批判基础上,黑格尔在论述辩证法时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它只反映出认识过程的特点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论述结构表现出来的封闭的圆圈。但是却没有反映出辩证法是开放的系统。列宁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提到:
“不论是黑格尔(见《逻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中现代的“认识论者”、折中主义者、黑格尔主义的敌人(他不懂黑格尔主义!)保尔•福尔克曼(参看他的《认识论原理》第……页304)都把认识看作一串圆圈。”
列宁明确提出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内容是永远增加着的。他说: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的整个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说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我们说,看到了唯物与唯心对立性质的确立,而没有看到其同一性质,是形而上学式的观点;把握了唯物论与辩证法之间的同一性而忽视两者的对立性,则是知性辩证法的观点。理性辩证法,是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事物转变为事物的本质,把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具体矛盾中。在知性辩证法看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在辩证法内部则是同一的,没有矛盾的。理性辩证法认为,本质内部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辩证法的实质。因此,在辩证法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对比来看,唯物主义的认识过程是封闭的圆圈,它具有极限,即起点和终点;辩证法的特点是开放的系统:它的范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两者的特点恰恰是相互矛盾的。这也正构成了科学认识论的理论体系具有的特点:由相互矛盾的两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列宁在具体论述时这样提到: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 在这里,列宁把认识过程比作无限的近似于一串圆圈,将他的这一思想提升到本质高度,剥离出其特征,就可以得到科学的理论体系应该是封闭的圆圈和开放的系统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科学理论所应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列宁的思想体系是从理性辩证法高度把握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以及逻辑学三者的同一关系,通过这篇文章和其他类似著作,可以确实的说列宁对于辩证法的认识深度已经上升到理性辩证法的高度。
另一方面,列宁把黑格尔的很多观点上升到了理性辩证法的高度,但却忽视了唯物论和辩证法之间的对立性,使黑格尔提出的一些理性辩证法的观点从间接性的本质高度下降到具有直接性的知性辩证法层次上。
在谈到发展观时,列宁对比了两种基本的发展观点(毛泽东的《矛盾论》开始提到的“两种宇宙观”基本就来源于此):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
根据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泉源、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神、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根据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
第一种观点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第二种观点是活生生的。只有第二种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分析两种观点的具体内容,第一种发展观: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显然,这种发展观把握了事物处在量变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减少和增加。而重复运动这种形式,则是机械运动具有的特征。可见上述两种运动形式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产物。
第二种发展观,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这里强调的不再是运动的表面形式,而是运动的内在动力,运动的源泉。由于事物内部具有矛盾性,矛盾双方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导致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第一种观点停留在运动的表面形式上,它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只有重复,没有转化,因此这种发展观具有片面性。第二种观点深入到运动的本质中,把握了自己运动的源泉,把握了变化的本质是飞跃和质变。这两种观点分别处在不同的认识层次上。它们二者之间属于形式和本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将两种不同的发展观从外部直接对立起来,从而作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本质区别看待起来,这是知性辩证法通过对比分析得到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把握了运动的形式和本质之间具有的对立性,忽视了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在二者都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运动的形式。它们之间的对立性表现在:一个从表面形式上把握了运动,结果得出发展变化具有的直线性和周期性;一个从本质上把握了运动的特点,结果得出发展变化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运动。
列宁提出这样的两种发展观,是出于当时在革命斗争中同修正主义斗争的需要。但是在哲学上将革命实践经验直接作为一般规律,是不够科学的做法。从方法论角度上讲,对比法不能准确地把握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之间的本质区别,只能从形式上将它们二者区分开来。当人们通过对比方法将客观的运动形式与主观的认识方法直接挂起钩来之后,就会导致客观运动形式向主观思维方法的转变,结果直线性和周期性的运动形式就同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直接等同起来,而螺旋式和波浪式的运动形式则与辩证法直接等同起来。这种将主观的认识方法和客观的运动形式直接挂钩的结果,导致了辩证法的运动形式中失去了直线性和周期性。因为人们把这种运动形式当作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排除在辩证法之外了。在实际中,直线性和周期性的运动都是客观存在的将两种运动形式同两种发展观联系起来、等同起来,是主观意志作用的体现。在现实中两种运动形式都是具有客观性的,它们各自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因此在两种运动形式之间不存在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问题。
以上的分析比较好的体现了知性辩证法的缺陷,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知性辩证法通常采取外在的对比法进行分析和论述问题,理性辩证法则采取矛盾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论述问题。然而必须明确的是,理性辩证法与知性辩证法也不是对立的关系。真正的科学辩证法,它的基本标志是将理性辩证法和知性辩证法作为其中的两个环节,收揽在自己的理论著作中。其中理性辩证法构成了本质环节的辩证法,知性辩证法则把握了形式上具有的特点。本质和形式二者紧密结合,成为一体,这就是科学辩证法具有的特色。结合对这篇著作的思考去理解现实问题,很多疑问都会迎刃而解。比如说,我们往往会憧憬一个自由而有秩序的社会,但最终常常迷失在追求绝对的自由或秩序上。这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矛盾之一,而看似相反的两个方向,却是互相关联引起的。我们本能的渴望自由,但人本身的不自信和对未知的恐惧会促使我们将自己交给一个信任的团体,这种信任如果不像其表面那样可靠最终就会促成暴政与独裁。辨证的去看这个问题,就会知道真正的自由与秩序都不会存在,对其中一项的单纯追求都会促使其走向反面。惟有牺牲部分的自由与秩序,才能达到社会的平衡。
又比如说,我们常常认为民主就代表了民权,实际上民主这个词本身也包含了矛盾的对立面,民主可以代表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在形式上体现为少数服从多数制;民主也可以代表普遍的利益,即均等而有限度的权利,形式上可以体现为一票否决制。这两者的对立显而易见在于,一旦多数人否定了少数人的权利,普遍的利益立刻遭到破坏,反之亦然。对于同一个问题,两者是无法并存的,而这两者又都是避免出现极权的必要措施(如果认为极权仅指少数极权),因此只有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磨合不同民主的适用范围。
最后,作为新一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规律来提高自身的哲学认识水平。同时我们也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会随着不断的实践被继承和发展,未来也将诞生更系统、全面、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著。那又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指导实践的最佳准则。
第四篇:谈谈文章写作的谋篇布局[模版]
谈谈文章写作的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就是文章的结构,它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它是解决成“形”备“体”,言之有序的问题的。因此,只有精心谋篇布局,才能把各自游离、互不联系的内容统一起来,组成一篇和谐完整的文章。
一、结构安排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和内在逻辑
大凡一件事,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这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有时在叙述过程中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使顺序发生变化,但从整体上看,依然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人的认识过程也是这样。我们认识事物总是由现象到本质、由部分到全体、由分析到综合。因此,议论文的结构安排便是先提出问题(引论),然后再指出这一问题的若干方面,对各个方面加以分析(本论),最后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结论)。我们在头脑中有了这样一个顺序,在拟定提纲时就便利多了,就能够做到纲举目张、条分缕析、层次井然。
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要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知道哪是开始,哪是结束,要使事物的原有秩序能够很快的在读者头脑中还原。如果任意的起讫组合,那么就不能充分体现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和内在逻辑,同时也不适应读者的接受心理和习惯。
二、文章的结构要服从于表现主题的需要
主题是文章的内容,结构是文章的形式,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这是安排文章结构时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首先,写文章之前,一定要写提要或提纲,根据主题的需要,全面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其次,要巧用结构技巧,技巧运用巧妙,反过来能更充分地表达主题。莫泊桑在《谈小说创作》中说:“要利用那最恰当的结构上的巧妙,把主要的事件突出地表现出来,而对其他的事件则根据各自的重要性把它们作成深浅程度适当的浮雕,以便产生作者所要表现出来的特别真实所具有的深刻感觉。”
总之,布局文章,不论有多少个层次,形成多么复杂的格局,都必须以表现主题的需要为依据。否则,所谓轻重、大小、主次、详略等,就一律失去了依据,文章布局就没有了准绳。
三、要适应不同文体的特点
文章体裁不同,结构方式也不一样,这就好比“量体裁衣”。人有高低胖瘦,体型不同,衣服的样式也各有区别。
文章也一样。如消息的结构由导语、主体、结语三大部分组成,多为“倒金字塔形”;小说则由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四个基本部分组成;散文则讲究“形散神似”,灵活自由,不拘一格。可见,有什么样的体裁,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因体制宜,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此外,安排结构时,还要考虑到篇幅、读者诸因素。如短篇评论和长篇评论的结构就应有所不同:前者要求入题快,而后者在开头部分有时要交代背景、写作动机等。再如给儿童看的,结构要单纯,给成人看的,结构就相对复杂一些。通俗文学,结构平易灵活;专家论著,结构严谨缜密。
第五篇:谈谈破解农信社服务三农“短腿”问题
谈谈破解农信社服务三农“短腿”问题
荆楚网消息(农村新报)近年来,农信社服务三农“短腿”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乡镇农信社外勤人员人手少与服务面广的矛盾突出。以孝南区农信社为例,所辖469个行政村,外勤人员92名,平均每个乡镇农信社外勤至少要服务5个行政村,外勤人员精力不足和风险识别能力影响农信社支农效果。农信社要立足农村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其服务三农“短腿”问题,切实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农信社的宗旨是服务三农,但乡镇信用社仅靠几个信贷员难以掌握千家万户的情况,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必须建立支农联系点。通过支农联系点,农户有贷款需求向信用社咨询,信用社包片信贷员根据农户的申请上门提供金融服务,一对一的服务既节省时间,又能有针对性解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
建立支农联系点要立足农村,就必须依靠村级组织,可委托村组主职干部协助农信社开展金融服务。
村组干部与农信社之间从法律上讲是委托与被委托关系,为了确保支农联系点切实发挥作用,同时防范案件风险。一是要严格把关。在选点和选人上不能“一刀切”,不要选用原解聘站干、农户联络员及已解聘的原信用社临时工为被委托对象,因为这部分人可能有的在原信用社工作期间还保存着重要空白凭证,如果使用过去的凭证以信用社名义组织存款、清收贷款将会给信用社造成不良影响和资金损失。二是加强检查监督。基层信用社应按月对委托清收的贷款进行一次回访或电话查询,核对清收的本息金额。对于被委托人介绍的贷款要按程序调查,不能省程序和逆程序,确保贷款风险可控。三是实行风险保证金管理。对信用社支付给被委托人代理服务费可按一定的比例留作风险保证金,待委托期限届满后核查无过错责任时返还。四是严肃处理违纪违法行为。对于检查发现被委托人私自经手借款人现金的,基层信用社应立即终止委托,并向社会公示,同时追缴被经手的现金。如果被委托人实施行为情节严重的,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王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