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面向大众媒体的商务交流[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3:2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章 面向大众媒体的商务交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章 面向大众媒体的商务交流》。

第一篇:第四章 面向大众媒体的商务交流

第四章 面向大众媒体的商务交流

一、单项选择题

1.面向大众媒体的商务交流的对象具有多层次,是指()

A.直接交流对象是社会各类公众,间接交流对象是大众媒体

B.直接交流对象是大众媒体,间接交流对象是组织员工

C.直接交流对象是大众媒体,间接交流对象是社会各类公众

D.直接交流对象是组织员工,间接交流对象是大众媒体

2.下列哪个是面向大众媒体的商务交流中不可控的交流方式()

A.企业产品广告B.赞助节目

C.企业形象广告D.媒体对组织的新闻报道

3.传播学者库利强调,舆论不是100个人分别制造的100只船,而是100个人合作制造的1只大船,它的含义是指()

A.舆论就是多数人的意见

B.舆论不是多数人意见的简单相加,而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

C.舆论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意见

D.舆论包含着多样性

4.在新闻发布会后,组织成员快速整理新闻稿并分发给各类媒介的原因在于()

A.记者在组织新闻稿的基础上加工,能进一步保证有利于组织的信息的传播

B.为记者分担工作

C.记者不了解组织情况

D.组织成员比记者反应迅速

5.一家生产女性护肤品的组织选择以下哪一种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比较合适?()

A.《人民日报》B.央视农业频道C.《瑞丽服饰》D.国际广播电台

6.一般认为,组织应在危机发生后多长时间内作出反应比较有利于危机的控制?()

A.24小时内B.36小时内C.48小时内D.6小时内

7.在一般的危机中,为什么不宜用组织最高管理者担任组织的发言人?()

A.最高管理者在危机中要指挥全局,没有时间

B.最高管理者代表组织最终的态度和观点,一旦造成失误,很难有回转的余地

C.最高管理者一般没受过专业的媒介训练

D.最高管理者不能代表组织的形象

8.以下哪种属于网络交流的形式?()

A.信函B.传真C.电子邮件D.电话

9.在网络交流中,“受众地位提升”是指()

A.受众已经取代传统传播者的地位

B.受众能快速获得所有信息

C.受众所有的信息需求在网络中都能得到能满足

D.受众自主选择传播内容的权力加强,迫使传播者注重受众的需求,不断提高信息内容的品质

10.谣言的特点是()

A.为数众多的人同时对某件事关心,并且拥有关于此事的确切消息

B.为数众多的人同时对某件事关心,并且都缺乏关于此事的确切消息

C.个别人对某件事关心,并且拥有关于此事的确切消息

D.个别人对某件事关心,并且缺乏关于此事的确切消息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是舆论的特点()

A.舆论具有群体性

B.舆论所涉及的内容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有争议的话题

C.舆论具有倾向性和多样化的特征

D.舆论不一定需要公开表达

E.舆论是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

2.日常面向大众媒体的新闻稿,一般要达到哪几个目标?()

A.满足组织信息传播的需要即可

B.稿件必须符合新闻价值

C.能够提供有关组织的有效信息

D.协助媒体记者对组织形成好的观感印象,从而让更广大群众对组织形成好的观感与印象 E.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行话

3.在举行新闻发布会时,以下哪些做法是正确的?()

A.以坦诚的态度与记者沟通

B.对困难的题目,适合用“无可奉告”、“不予评价”来回答

C.善于控制情绪、调节气氛,避免出现损害组织形象的激动、过分的行为

D.会议组织者要善于控制会议进程,保证会议按规定的主题和程序进行,并能按时结束 E.会场上出现意外或骚乱,组织者要能果断地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4.在应对媒体采访时,以下哪些做法是合适的?()

A.浓妆艳抹B.尽量使用专业词汇,以强调权威性

C.调整好声音,练习好语速D.尽量使回答生动形象有趣,必要时加上肢体语言 E.以纲要性的句子陈述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以避免访谈内容被断章取义

5.网上盛传肯德基的原料采用大量激素喂养的“无头鸡”,肯德基公司要尽快澄清谣言,恢复公众对公司产品品质的信任,适合采用以下哪些媒介传播信息?()

A.肯德基网站B.央视二套相关的新闻栏目

C.《时尚》杂志D.南方周末报E.新浪网

6.引起危机的原因包括()

A.由不可抗力的因素引起B.由机械问题类因素引起

C.由管理决策的因素引起D.由人为错误引起E.由经济环境引起的7.危机中组织应向大众媒体传递哪些信息?()

A.组织对今后类似事件的预测机制及应对措施

B.组织对危机事件采取的持续的措施

C.组织在危机事件中的态度与立场

D.关于危机事件的具体信息

E.公众对危机事件的态度与评价

8.建立有效的组织网站,哪些做法是合适的?()

A.注意与公众的互动性

B.内容完整,具有传播价值

C.网页设计严肃而富有专业味道,以显示权威品质

D.网站易于被公众查找

E.网页设计富有吸引力

三、名词解释

1.面向大众媒体的商务交流

2.舆论

3.危机

4.危机管理

5.网络商务交流

6.谣言

7.面向大众媒体的可控的交流方式

8.面向大众媒体的不可控的交流方式

四、简答题

1.面向大众媒体的商务交流有哪些特征?

2.通过大众媒体形成、引导的舆论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3.简述日常工作中面向大众媒体交流的意义。

4.简述危机中,向大众媒体传递的主要信息内容应包括哪些?

5.简述在危机中与媒体人员接触的原则。

6.谈谈网络交流的特点

7.简述组织通过网络进行商务交流的具体形式。

8.网络商务交流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通过大众媒体形成的舆论通常是经过策划而形成的?结合你在实际中遇到的事例进行分析。

2.试述在日常工作中,撰写面向大众媒体的新闻稿要注意哪些问题?

3.例举一个危机案例,讨论其中的媒介策略。

4.组织通过网络进行商务交流有哪些优势?

5.搜集几个组织网站,分析他们的优劣。

六、案例分析题及应用题

1.请阅读第四章开篇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你认为造成雀巢公司陷入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2)为挽回信誉,雀巢公司采取了哪些交流措施?

2.1994年6月28日一大早,首都天安门广场彩旗飘扬,锣鼓振天,热闹非凡。上午九时正,当北京市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宣布“逛北京,爱北京,建北京”大型旅游文化活动正式开幕时,数千只信鸽同时飞起,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天空,这时人们惊讶地看到:十二个巨大鲜艳的彩色汽球下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布幅,微风吹来,布幅上红彤彤的大字格外醒目----华懋双汇集团漯河肉联厂祝逛北京活动圆满成功!“双汇”登上天安门这一事件受到新闻媒介爆炒,“双汇”的拥有者―--华懋双汇集团漯河肉联厂无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其产值由

1.7亿上升至15亿,利税由463亿元上升至1.2亿元,从而挤身于国家大型一类企业。

问题:

(1)分析该案例的成功与奥妙之处。

(2)该案例对组织面向大众媒体的交流有什么启发?

3.2006年1月20日,《国际金融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芝华士12年:“勾兑”了多少谎言》的报道,文中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所了解的在华销售的国际知名酒类产品“芝华士12年”的成本信息,向欧盟最大的酒类公司保乐力加集团在华经销商——保乐力加中国公司发出四项质疑:1.“芝华士12年”的成本:“25元”缔造“亿元神话”? 2.在华产品销售:大陆市场没有真正的12年酒? 3.全体员工赴英旅游:暴利下的奢侈? 4.品牌价值:“变了味道的水”?一时间,芝华士成本谎言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等传媒迅速传播扩散至全国。1月20日,在《国际金融报》刊登文章置疑“芝华士12年”成本的当天,保乐力加中国公司即委托其公关公司发布新闻公告。公告指责国际金融报的报道并无事实根据,要求给予书面道歉和纠正,并对“芝华士12年”产品的生产年份控制和成本构成做了说明。1月24日,芝华士生产商保乐力加集团再度以苏格兰威士忌协会(SWA)的名义通过《第一财经日报》向公众作出回应,表示“芝华士12年”的年份是足额的。同时,针对成本仅25元一说,保乐力加中国传播总监王珏向媒体透露:“光增值税一项就超过25元。”但至于“芝华士12年”的总成本,保乐力加公司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具体数据。1月25日,苏格兰威士忌协会、保乐力加(中国)贸易有限公司和保乐力加集团下属的英国芝华士兄弟有限公司于上海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再次向媒体重申“芝华士12年”是用多种在橡木桶中醇化了至少12年以上的威士忌调和而成的。新闻发布会上,保乐力加董事总经理齐德辉,现任苏格兰威士忌协会首席主管、芝华士兄弟公司首席调酒师以及芝华士亚太区副总裁潘德施、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及欧盟驻华代表团代表等众多高层人物到场接受记者询问。①

问题:

请评析在芝华士危机事件中保乐力加集团的交流策略。

4.2007年四、五月份,国内部分手机使用者收到关于香蕉含有类似SARS病毒的信息,使香蕉这一过去广受喜爱的水果变得令人恐怖,消费者们敬而远之,导致南方几个产香蕉的大省的产品卖不出去,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为此发表声明:此信息纯属谣言。香蕉中根本不会含有类似SARS的病毒,请广大消费者不要听信谣言、传播谣言,可放心食用香蕉。专家介绍,目前世界上尚未发生植物病毒会直接传染给人类的案例,香蕉含SARS病毒的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问题:请结合案例分析网络谣言的特点。

5.“黑马”化妆品系列让您换一层年轻的皮肤

不知您是否注意到,最近的化妆品市场杀出一匹“黑马”。

由深圳威莉化学品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第三代化妆品——黑马EGF活细胞化妆品系列,是高科技生物技术与传统化妆品相结合的产物。在国内是首创,在国际上也是名列前茅。这种化妆品的最大特点,是突破了过去两代化妆品(即合成化妆品和天然化妆品)的局限,变被动的预防为主动的参与。

在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动物在受伤后,往往用舌头不停地舔伤口。唾液止血的奥秘最终被美国科学家斯坦·科恩博士发现,他为此荣获1986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对EGF进一步研究发现,EGF不但具有加速皮肤和黏膜创伤的愈合、消炎止血、防止溃疡的功能,而且能抑制青春蕾,粉刺、老年色斑增长„„于是,EGF活细胞化妆品脱颖而出。目前,EGF化妆品风靡世界。

“黑马”活细胞化妆品系列共有20多个品种:活细胞超级抗皱霜、活细胞丝素膏和蜜、活细胞增白霜、活细胞丝素洗面奶、活细胞丝素洗发精和护发素、沐浴剂、体蜜、化妆水、香水等等。价格仅为进口同类商品的1/5。

本市友谊城、西华宫、大江南商场、机场商场有售。

以上是黑马公司刊登在某杂志“导购小姐”专栏内的组织新闻稿。请评析该篇新闻稿的特点。如果让你来为黑马公司撰写新闻稿,你会如何写?

第二篇:商务交流简答题

简答题

1讲话需要哪些技巧。(1)准确表达本人的意思(2)语言清楚、易于理解(3)态度友好、善解人意(4)待人真诚、自然

2倾听技巧(1)倾听时尽量精力集中,通过目光接触也讲话人交流(2)注意刚刚讲了什么、正在讲什么,而不是总想着下面要讲什么(3)沉默是金,不打断别人(4)讲话者有时需要停顿下来思考要耐心等待下文(5)通过适当反应让讲话人知道你在倾听

3两个人之间的谈话,除了言语之外,还有其他哪些因素影响着交流。(1)面部表情(2)举止(3)空间和距离(4)沉默或停顿(5)姿势(6)语气(7)目光接触(8)说话声音

4身体语言主要包括哪些表达方式。(1)面部表情:如微笑还是严肃(2)眼神:注视与环顾(3)站/坐姿势:如放松与紧张(4)手势:如交叉或背手(5)空间和地位:如远位还是近位(6)外表:服饰风格和发型等

5从准备到行动的这样传递可能发生的障碍。从准备到传递:(1)主管没有时间

(2)担心主管会如何反应(3)本人准备不足(4)本人信心不足;从传递到接收(1)被打断(2)噪音干扰(3)主管没有认真听(4)对方听不清;从接收到理解(1)使用言语不当(2)解释不清楚(3)只是背景差异(4)使用专业术语过多;从接受到理解(1)主管不信任你(2)信息的说服力和依据不足(3)主管带有偏见(4)主管不赞成你的意见;从接受到行动(1)人手不足(2)缺乏动力(3)没有必要提示

6从准备到行动障碍克服的办法。(1)如果这件事很重要,你应抽出专门时间仔细策划信息的结构和传递方式等(2)放松,实现练习怎样讲述(3)注意目光交流,使用恰当的手势,借助于思路图(4)提高声音放慢速度,找一个安静的房间(5)确认对方的理解(6)不要想当然(7)不要辩解,找出原因,必要时坚持观点,留有妥协的余地(8)参考上一点,不受起影响(9)证明哪些是切实可行的(10)说明对此不采取行动的后果,明确责任,谁做什么何时进行

7能使群体做出更好决策的因素。(1)有更多可利用的信息(2)有更多更好的建议(3)更大胆的决策(4)更高的生产率

8开会的目的。(1)咨询—提出或接纳意见(2)错决定(3)激发出想法(4)摘要(5)总结(6)解决问题(7)谈判

9规模较小的群体具有哪些特征。(1)对指示和领导的要求较少(2)成员表达思想变化较少

10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可能会产生哪些后果。(1)经常在群体中作出贡献者与群体中他人的鸿沟加大(2)群体领导者不得不进行更多的协调活动(3)完成人物花费的时间减少(4)群体可能对小问题降低了敏感性(5)采取一致同意的决议减少,独裁式的决断增加

11群体的自然位置在什么情况下影响群体(1)自然位置的接近会增加群体的凝聚力(2)群体会议在哪里举行会对群体有影响(3)分享各种设施,甚至分担困难,能有助于群体的行为一致

12任务变量包括哪些内容。(1)任务的性质(2)困难程度(3)任务要求例如完成任务可利用的时间

13领导有哪几种主要的风格。(1)民主的(2)独裁的(3)自由放任的14当会议出现问题时,它由哪些原因引起的。(1)会议目的不明确(2)会议没必要召开(3)开会的人没有做好准备(4)不应该出现的人出现了(5)时间不合适(6)地点不合适(7)与会者不能正确的参与(8)糟糕的主席

15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群体交流的成功。群体内相互作用的推动可以分成三组行为模式它们是:与群体任务相关联的行为:(1)进行决策和管理(2)提供和谋求信息(3)检验理解水平(4)概括总结;与群体道义、和谐相关联的行为:(1)群体活动过程(2)群体协调(3)提供反赠;与个体成员的目标、需要相关联的行为:这些行为与个人的需要和希冀相联系,与地位、声望、归属感、友谊等问题密切相关

16一个较成功的群体,应该由哪些扮演不通角色的人组成。主席—被认为冷静、自信、自制,这一角色阐明群体目标并安排日程;公司职员—一个工作努力的实际组织者,他将其他群体成员的思想观点变成可执行的任务;形象塑造者—这一角色是集合群体内的各种思想,塑造群体的形象;资源调查者—常被描述成群体维修工,这一角色具有高超的交际沟通技巧和较强的社会认可性;群体工作者—这一角色善于倾听,交际能力强,经常能解决矛盾;修缮者—一位不得不检查每个细节以求尽善尽美者

17真正有效的工作方式应该介于两者之间它包括。(1)创造良好的会议气氛(2)不要总是盛气凌人,法号施令(3)恰到好处题一些问题(4)使每位与会者按照会议章程办事(5)使与会者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6)控制一下那些专横的参与者(7)要有总结

18会议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哪些。(1)加入讨论时感觉到自身资历太浅(2)对议程中的项目了解不够以至不能做出自己合理的贡献(3)对隐藏在会议背后的规则和假定不清楚(4)对习惯在公开场合不愿意开口讲话(6)不感兴趣(7)对会议的“一套仪式”失去耐心

19参加一个会议前应做哪些准备。(1)阅读上次会议的备忘录并注明重点(2)在会前阅读与你想讨论的问题有关的材料(3)研究会议议程,在你想或需要做出贡献的项目上做好准备(4)完成在会议期间任何指定给你的任务,并且做到能准确而清晰地谈论它们(5)提前提供你自己的材料,这样参加会议的人就能

有机会好好地阅读它们(6)安排好时间,做到不迟到、不早退(7)随身带上所有相关材料

20积极参与会议的指导(1)宁可主动一些而非被动,即加入到会议的讨论全过程,主动提出建议,对其他人的提议做出反应,即使你自己觉得很幼稚(2)通过“自我编辑”控制你所讲的内容,要言简意赅,会议不是一个为长篇大论准备的地方,除非你被特别邀请这样做(3)通过主动涉及他人的想法,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支持他人,即使在此之后你有不同的意见(4)避免打断他人讲话(5)解释你所不同意的原因而非干巴巴的说你不同意,避免争论并且不要攻击别人或是太粗鲁(6)紧扣议程上的内容而非突然提出一个完全不相关的话题(7)通过醒目的身体语言显示你的专注:坐直了,看着讲话人而非陷在椅子里低头看你的材料(8)做笔迹以作为你自己的记录,特别是你同意采取行动的部分

21会议的成功取决于。(1)咨询(2)做出决定(3)意见的产生(4)向集体传达信息(5)重温会议进程(6)解决问题(7)协商(8)让人们觉得他们是集体中的一员

22会议失败的原因。(1)会议目标不明(2)会议本身没有必要召开(3)与会者没有准备(4)不该与会的人参加会议(5)时间不合适(6)会场不合适(7)与会者的参与不太适宜(8)会议主持人的工作不好

23为了做一个合格的参与者,你需要做到哪些。(1)充分准备,仔细阅读会议日程、记录与文件;完成布置的任务;提前向大家分发你的发言稿;准时到会(2)在会场上有分寸的表现:肯定别人的意见,不要打断别人之间的争论;严格遵守会议日程;积极参与,做好笔记(3)如果你想用自己的意见影响别人,要试着与别人接近(4)公正地代表你的组员们发言(5)接下来要注意:及时向别人传递信息,当你的理解与会议记录有误时要检查一下

24演说家积极形象主要来自哪些方面。(1)得体的衣着外表(2)良好的姿势

(3)热情洋溢(4)真实、自然

25优秀演说家重要特征。(1)讲话清楚、准确(2)坚定、充满信心(3)始终保持听众的兴趣

26演讲者如何处理以下意外情况。(1)会议室过于拥挤:请工作人员增加座位请大家协助适当调整位置(2)麦克风坏了:找工作人员帮助,或者请听众保持安静,继续讲下去,这样一来可能会更吸引听众(3)听众交头接耳:委婉提示对方注意(4)突然插话提问:采用灵活方法应对,不使讲演中断或走题(5)演讲者自己忘词:不要停下来冥思苦想,做即席发挥(6)讲错:将正确的在讲一遍,听众会谅解你的口误

27常用的辅导工具。白板、翻纸板、磁板和粘贴物、实物、模型和实验、投影仪、电视和录像

28在演讲中应注意的问题。(1)衣着得体(2)表情和手势自然(3)目光接触

(4)站直、坐正(5)声音宏亮(6)抑扬顿挫

29书面交流的主要方法和用途。(1)报告:报告被用来正式陈述事实性的信息,通常针对特定的读者(2)办公室通告:这种方法适用于组织内部的低成本的大众传播(3)备忘录:备忘录适用于与大量读者间的低成本的内部交流(4)表格:表格被用于有条理地传递信息,尤其是需要阐述或提供对比时(5)预备好的表格:这种表格用于传递格式相同的例行公事的信息,在组织内或组织外均可使用

(6)公务信件:这种方法用于与外单位传递信息(7)办公室时事通讯:这种方法适合组织内的大众传播(8)指导:指导适用于提供有关明确步骤的信息 30书面交流的优缺点。优点(1)成本低(2)既可针对具体客户,又可针对众多客户(3)留出了考虑和准备的余地(4)可以用简略的语言传达复杂的构思和步骤(5)留有可供参考的记录;缺点(1)不能提供立即的信息反馈(2)需要时间准备(3)不能方便的修改信息(4)传递信息可能会出错(5)可能不会被阅读

31长篇报告的引言应包括哪些内容。(1)报告研究的主题(2)报告的职权范围(3)所需要的背景资料(4)报告如何展开问题

32E-mail的主要功能与特征。(1)与电话共有的特征-----E-mail与电话一样都能用来快捷的交流新闻、信息和一览表目录,但E-mail却避免了电话的吵闹,使双方能在一个对彼此都很方便的时间进行交流(2)E-mail的信息能无限期地搁置等待(3)与书面交流共有的特征(4)E-mail信息在语言上经常是不正式的33怎样有效的准备书面交流。(1)语气肯定内容明确(2)言语清楚简练(3)不要过多的使用时髦的词语(4)慎用术语(5)文法正确(6)进行校订

34不同表的特点。表格:有序地分项目排列有关数字,详细、清楚;曲线:常用于表述连续信息,清楚地显示趋势;图形:常用于表述离散型信息,进行数字对比;图标:形象地表达数字、文字信息,将复杂信息简单化

35说明试图信息在传递非统计信息方面的特熟作用。(1)节省了大量的蚊子说明(2)同时向众多人传递信息(3)使信息简洁明了(4)使信息引人注目,增加演示效果(5)有利于减少误解,特别是有助于人们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

36各种图形的内型及作用。单式条形图:对比某一项定性或按地域分级的数据;累计条形图:在单式条形图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明每根条形的结构;复式条形图:同时比较同一项目/地区的不同数据;金字塔形图:以中线两边条形柱形成的金字塔形状比较两类数据的变化情况

第三篇:大众媒体利弊高分英语演讲稿

In this day and age, news media have become an epidemic all around the world.So that, people in different ages follow and use them, such as television, newspaper and the internet have become more popular among individuals.On the contemporary worlds, whether the influence of news media in shaping people's life is a controversial(有争议的)issue.One group of people believes that media have no effects on people's lifestyle, while others are the advocate of a standpoint that many powerful influences of news media happens in our lives.In my opinion,media plays a vital role inour daily life and it’s beneficial to our everyday life.News media also shapes our minds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s cultural values and perspectives.News media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cultures.It causes to eliminate(消除)the boundaries of cultures among people and creates globalization.The globalization is a good instance(事件)to depict(刻画)the effect of news media because individuals now can see what is happening in other countries.Also, media brings all of us at a single platform where we learn about multicultural aspects.So, the vital impact of media cannot be disregarded.For example, in a multi-cultural city like Toronto, media plays a prominent(重要的)role in unifyi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nations.Firstly, almost all of us use some sort of media to get updated about the world.In fact, for many of us, a day starts with some kind of news app on our mobile phone so as to get the latest information.But on the opposite side, since media persons are highly revered, accordingly, we truly trust the information we receive from media.For example: during the world war II, Hitler used the German media to spread false news about atrocities over German people living in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to mentally prepare everyone in Germany to gear up for war.Another point to consider is that the media itself exists to make profit.With hundreds of news channels all competing for viewers, it is conceivable(可想而知的)that some news could be exaggerated(夸张的)or even fabricated(杜撰的)for some purposes.In conclusion, I believe media is having a tremendous impact on people's mind and perspectives.Althoughthe news media is vital to our daily life, we should aware of the undeniable ill effect caused by the news media.

第四篇:【新闻稿媒体】一汽-大众整车试验场奠基

【新闻稿】

增强综合实力,打造高品质汽车代名词 一汽-大众综合性整车试验场正式奠基

 一汽-大众整车试验场奠基是一汽-大众自主研发能力建设的重要标志,它的建设标志着一汽-大众具备国际水平的汽车道路试验条件;

 试验场将建有高速试验跑道、综合性能试验路、耐久交变试验路等试验跑道及辅助设施,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综合性试验场;

 2014年试验场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一汽-大众自主技术研发实力,为一汽-大众成为“高品质汽车代名词”提供有力支撑。

2012年6月8日,由一汽-大众投资兴建的国内规模最大的整车试验场在长春市农安县举行了盛大的奠基仪式。吉林省、长春市领导、一汽-大众中德股东双方及经管会成员及新闻界人士近40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共同见证了一汽-大众整车试验场项目正式奠基的这一历史时刻。

在奠基仪式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徐建一先生表示,一汽-大众整车试验场建设项目是中国一汽与德国大众的又一重大合作成果。中国一汽作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不断完善体系建设、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致力于推动汽车产业结构升级与协调发展,努力践行央企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一汽-大众整车试验场的建设将对支撑整车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

大众汽车(中国)副总裁狄凯思(Klaus Dierkes)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一汽-大众整车试验场吸取德国大众多年的成功经验,100%达到埃拉试验场的标准。建成后,它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具有国际水平的综合性试验场并具备全系列道路试验能力,充分满足大众汽车在中国中长期全系列产品开发试验的需求。同时,也加快新产品的开发认证速度,进一步巩固大众汽车在中国及亚太地区技术领先地位。

出席奠基仪式的吉林省省长王儒林高度评价了一汽-大众及整车试验场对于吉林省、长春市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该项目的建成更进一步增强吉林省汽车产业的综合实力,优化吉林省汽车产业布局,有效推动吉林省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委省政府计划把吉林省建设成国内规模最大、研发实力最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一汽-大众整车试验场建设项目的奠基,将大大加速这一目标的实现。

奠基仪式由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安铁成和副总经理毕德利共同主持。

作为一汽-大众自主研发体系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一汽-大众整车试验场建设于距长春市约70公里的农安县,占地面积1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各类试车道路总面积将达到67万平方米,预计2014年全面投入使用。

试验场建有包括高速试验跑道、综合性能试验路、耐久交变试验路等试验跑道及完善的配套试验辅助设施,能够全面满足汽车产品质量鉴定试验、汽车新产品开发以及汽车标准法规的研究和验证等需求,为产品的自主研发提供重要的数据库支持,建成后的一汽-大众试验场具备全系列道路试验能力,可完成一汽-大众目前所有车型的开发试验。

据技术专家介绍,一汽-大众整车试验场项目将引进目前国内尚不具备的综合性试验道路,以及德国大众整车开发试验标准流程体系的核心技术。在有效提高一汽-大众综合路试水平的基础上,试验场能够满足一汽-大众旗下全部车型的道路试验的需要,为新产品的开发、产品质量控制、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创造一个科学、稳定、安全、高效的综合性试验场地,不仅将满足一汽-大众中长期全系列产品开发的试验需求,加速新产品本地化开发认证速度,更将巩固一汽-大众体系完善、技术领先的领跑者地位,提升一汽-大众研发试制汽车产品的核心实力。

作为国内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经过20多年来的开拓创新,一汽-大众不仅已经具备了成熟完善的体系能力,实现了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特别是在研发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预批量中心、造型及虚拟现实中心、测量技术中心、电子电器中心、车辆安全中心等硬件设施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无疑是一汽-大众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的最有力佐证。此次奠基的整车试验场在2014年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一汽-大众自主研发的综合技术实力,为一汽-大众成为“高品质汽车代名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更多信息,欢迎登陆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台湾大众媒体文学书评之研究

本文的章節架構與安排,大略可以分成幾個主要部分說明:

第一部份:相關理論分析與探討,是從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社會學理論切

入,他認為資本、慣習、場域會影響人的實作理路,並以文化藝術為例,探討人對日常生

活中的品味區辨能力。研究者採用其主要的文化理論概念與社會學視野,希望從這樣的詮

釋路徑中尋找新的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研究者認為文學經典的建構與文學評論的力量不可分割,兩者可謂一體兩面,沒有文學評論的努力,就不會有經典的出現,因此特闢一章探討文學評論的內在本質,以

及介紹中外書評媒體的歷史進展,希望從歷史的發展中看到當代從何而來。由於這個部分

多屬史實陳述,背景介紹的意味濃厚,是瞭解文學評論特性與發展的入門知識。第三部分會佔本論文最多篇幅,也是研究者試圖結合理論與實際案例的部分,由於本研究

援引西方文化社會學為主要的理論架構,大都是抽象概念,難免予人天馬行空之感,所以

願將此理論實際運用在現實世界中,不僅自己容易把握與理解,也讓讀者藉由案例容易進

入理論的抽象思考中,進而在詮釋過程中觀察理論的適用度與可信度。

第四部分則觀照當代媒體在文學經典建構中扮演的角色,媒體提供的文學評論版面發揮了

什麼功用?又受到什麼因素影響而有不同的發展?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觀察,報章雜誌在

文學中居何種位置?這些都是論文最後要關注的問題,也是日後隨著傳播科技改變會繼續

發展的問題。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緣起────────────────────────1

二、研究問題與方法─────────────────────3 第二章 相關理論分析與探討───────────────────6

一、Bourdieu社會學的主要概念與邏輯─────────────6

二、從文化社會學看當代生活風格───────────────12

(一)生活風格與品味的理論基礎─────────────12

(二)從當代消費理論看文化資本─────────────15

三、從文學社會學看書評───────────────────17

四、理論的實踐與反思────────────────────20 第三章 創意的背叛──文學評論的歷史流變與形成─────────25

一、評論是什麼?──────────────────────25

二、文學評論的歷史考察───────────────────28

(一)英美書評史的形成與發展──────────────28

(二)中國書評史的發展─────────────────32

(三)小結───────────────────────35

三、文學評論場域的形成與建構────────────────37

(一)文學評論的外緣分析────────────────39

(二)文學評論的內緣分析──辯證的美學─────────42

(三)小結───────────────────────49 第四章 典範的追求──文學場與評論場的共生性──────────51

一、歷時性的建構──文學史的思考──────────────52

(一)歷史與文學兼治──────────────────54

(二)方法與實踐──當代文學經典如何生成?───────56

二、從雅俗之分看張愛玲研究─────────────────60

(一)通俗文學與海派言情小說──────────────61

(二)張愛玲的創作與評價歷程──────────────65

(三)資本、習性與場域──文學社會學的觀察───────70

三、當代經典的認同與焦慮──────────────────74

(一)戴上桂冠之後──從高行健現象看起─────────74

(二)文學副作用──經典認同與焦慮───────────79 第五章 當代經典的建構與反思──媒體裡的文學評論────────82

一、媒體與當代經典建制───────────────────82

(一)當代經典的生產流程與權力運作──以《中國時報‧開卷》為例──────── ─────────────────83

(二)文學評論場域裡的文人圈生態與資本流動───────87

二、媒體書評與當代文化消費─────────────────94

(一)文化消費裡的資本運作──從誠品《好讀》看誠品風格─96

(二)文化消費指南之外──媒體聲譽的象徵資本──────98

(三)文化行動與日常實踐──當代文學評論的發展與侷限──99 參考文獻────────────────────────────10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依姓名筆畫)文建會(1999a):《1998台灣圖書出版市場研究報告》。台北:文建會。

(1999b):《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1999》。台北:文建會。

文崇一(1989):〈中國知識份子的類型與性格〉。收《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頁69-108。台北:中國論壇叢書。

王廷洽(1997):《中國早期知識份子的社會職能》。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王芝芝(1999.7.15):〈你管書評怎麼說!泰斗愛爾頓書評風波成話題〉。《中國時報》。

王昭文(1991):〈日治末期的台灣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台灣》、《台灣文藝

》與《民俗台灣》之雜誌的歷史研究〉。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開彬(1993):〈試論書評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編輯之友》1993(3):18-21。

王德威(2001):《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

──(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

──(1993):《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

──(1988):《眾聲喧嘩:三0與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

──&廖玉蕙(2002.2.23-2002.2.27):〈王德威談文學〉。聯合報副刊。水晶(1996):《張愛玲未完:解讀張愛玲的作品》。台北:大地。

甘陽(1997):〈從《紐約時報書評》一百年看英美三份書評刊物〉。《讀書人》

23:60-74。

司徒衛(1960):《書評續集》。台北:幼獅。

──(1954):《書評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伍杰(1996):《我的書評觀和書評》。北京:華夏出版發行。石計生(2001):〈都市與現代生活〉。《當代》168:40-53。

仲維光(2001):〈昆德拉的新作《陌生》──從昆德拉看高行健〉。《當代》

168:4-9。

──(2000):〈高行建得獎看德國的學界與媒體〉。《當代》160:12-17。朱光潛(2001):《談文學》。台北市:尼羅河出版社。

──(1989):〈談書評〉。收蕭乾(編):《書評面面觀》。北京:人民日報。何聖芬(1988):〈「文訊」書評之分析〉。《文訊》39(12):85-89。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

巫維珍(2001):〈台灣書評發展史:1972-2000〉。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

文。

肖東發、楊承運編(2000):《北大學者談讀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吳伯(1991):〈政治經濟學與文化詮釋:理論與個案之初撰〉。台北:國立臺灣

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吳燕惠(2000):〈網路讀者書評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禮權(1995):《中國言情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

吳韻儀(1999):〈亞馬遜書店標售公信力〉。《天下雜誌》214:200─201。李永熾(2002):〈波笛爾與文化再生產〉。《當代》174:18-23。

李金蓮(1999):〈傳播媒體與出版事業的關係〉。收《出版人的對話》。台北:天下遠 見。

李師鄭(1973.1.1):〈談《書評書目》雙月刊〉。《大華晚報》15版。

李奭學、邱貴芬、焦桐(2001.1.19):〈辯證的美學──第十三屆中央日報文學評論類決

審記錄〉。《中央日報‧副刊》20版。

李奭學、平路、郭強生(2002.2.24):〈文學在說話──第十四屆中央日報文學獎文學評

論類決審記錄〉。《中央日報‧副刊》18版。李瑞騰(1994):《文學的出路》。台北:九歌。──(1992):《文學關懷》。台北:三民。

李劍橋(1993):〈談談我國的書刊廣告〉。《圖書情報知識》1993(1):76。余英時(1987):《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余斌(1997):《張愛玲傳》。台中:晨星發行。台北:知己總經銷。

沈從文(1989):〈我對於書評的感想〉。收蕭乾(編):《書評面面觀》,北京:人

民日報。

沈謙(1996):〈台灣書評雜誌的發展─從《書評書目》談起〉。《台灣文學出版:五十

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1》。台北:文建會。──(1979):《期待批評時代的來臨》。台北:時報。

孟昭晉(1996):〈中國書評史研究當議〉。《編輯學刊》第一期。

──(1994):《書評概論》。南京:南京大學。孟樊(1992):《台灣世紀末觀察》。台北:皇冠。──(1989):《後現代併發症》。台北:桂冠。居延安編譯(1990):《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

東年(1997):〈面對新文盲的可能狀態〉。《出版情報》105:18-19。

杭之(1987):〈從大眾文化觀點看二十年來的暢銷書〉。收《從〈藍與黑〉到〈暗夜〉 》。台北:久大。

林俊平(1999):〈中國時報開卷版書評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林春(1992):〈走出中國書評的困境〉,《社會科學輯刊》1992(3):156-158。林鴻祐(1991):〈知識份子在擬像社會中的社會責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林芳玫(1994a):〈雅俗之分與象徵性權力鬥爭─由文學生產與消費結構的改變談知識份

子的定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55-78 ──(1994b):《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

林淇瀁(1995):〈戰後台灣文學傳播困境初論:一個「文化研究」向度的觀察〉。《新 聞學研究》51:143-172。

──(1993):〈文學傳播與社會變遷之關連性研究─以七0年代台灣報紙副刊的媒介

運作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旻慧(1999):〈藝術作品的詮釋:以背景脈絡觀點為考量詮釋作品的研究〉。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燿德(1992):〈鳥瞰文學副刊〉。收林燿德(編):《流行天下》。台北:時報。周明泉(1997):〈理解興溝通:論嘎達美與哈柏瑪斯論辯案例中詮釋學之意蘊〉。台北

市: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芬伶(1999):《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元尊文化。

邵萍、王岩(1992):〈西方的書評、書評刊物和書評索引〉。《世界圖書》1992(4):31-35。

南方朔(1998.4.16):〈啟動書評時代〉。《中國時報》。

──(1992):〈小說族與都市浪漫小說〉。收林燿德(編):《流行天下》。台北: 時報。

思兼(1976):《書評與文評》。台北:書評書目。胡適(1986):《四十自述》。台北市:遠流。

(1976):《文學改良芻議:文學革命論》。香港:力行文化公司。

柯晉忠(1989):〈大學生圖書購買行為與其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勝文(1990):〈Habermas論社會化與溝通行動:對Mead, Durkheim及Parsons的詮釋〉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

柯慶明(2000):《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

──(1992):《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台北:大安出版社。高承恕(1992):《理性化與資本主義─韋伯與韋伯之外》。台北:聯經。

馬建(2000):〈中國文學的缺失──大陸文學和海外漢語文學的處境〉。《當代》160 :32-41。

馬森(2000):〈榮譽與幸運──諾貝爾文學獎所給予中國作家的夢魘〉。《當代》160 :46-53。茉莉(2001):〈畫出一個「逃」的優美姿勢──評高行健的獲獎演說〉。《當代》161 :88-97。

──(2000):〈高行健離諾貝爾理想標準有多遠〉。《當代》160:18-31。──(2000):〈刺痛從閱讀《逃亡》開始〉。《當代》160:42-45。夏志清著、劉紹銘譯(1991):《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徐正光(1989):〈中產階級興起的政治經濟學〉。《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

333-354。台北:巨流。

徐柏容(1993):《書評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

徐秋玲、林振春(1993):〈台灣地區文化工業的檢證─以文學部門為主的分析與解讀〉。《思與言》31(1):185-240。

孫治本(2001):〈疆界毀壞與生活風格──社會學應如何看待「生活風格現象」〉。《

當代》168:26-39。

孫旭志(1998):〈文本與讀者:從魏晉言意之辨與西方相關詮釋學論題的比較立論〉。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花建、于沛(1989):《文藝社會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桑魯卿(1985):〈美國的書評〉。收聯合報社(編):《大書坊》。台北:聯合報。曹長青(2001.2.11-2.13):〈對當代華文文學的誤讀?──訪馬悅然談高行健獲獎〉。《自由時報副刊》。

──(2001):〈皇帝的新衣──評《靈山》〉。《當代》162:132-143。張玉佩(1992):〈讀書人開卷有益─兩大媒體圖書版面面觀〉。《出版人》81:60-65。張京媛主編(1997):《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張裕(2001):〈月旦高行健的文本何在──「高行健離諾貝爾理想差多遠」再質疑〉。《當代》162:102─15。

──(2001):〈諾貝爾文學獎必須符合道德鬥士的標準嗎?──「高行健離諾貝爾獎理

想標準有多遠」的質疑〉。《當代》161期:76─87。張愛玲(1992):《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

張誦聖(2001):《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張漢良(1988):〈異化的消費文類─極短篇〉。《文訊》36:74-77。

張錫詮(1991):〈上班族的生活型態與圖書購買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區上班族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勝(1989):《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市:巨流。張檸(2001):〈高行健論──一個時代的病案〉。《當代》161:122-33。單德興(2001):《對話與交流──當代中外作家、批評家訪談錄》。台北:麥田。彭瑞金(1998):《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

馮建三(1996):〈文人與報業:以媒體知識份子與學院知識的變動關係為例,1951-1993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1993):〈大眾媒介的編制外工作者之研究:以台灣報紙的學院知識份子

撰稿者為例1951-1991〉。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曾志成(1998):〈都市空間的文化資本再生產:以臺北誠品書店為例〉。台北:

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莫昭平記錄(1995):〈「開卷」在台灣〉。《出版流通》44:6-11。

──(1988.5.29):〈會診輕文學〉。《中國時報‧開卷》版。游喚(1993):《文學批評的實踐與反思》。台中縣:中縣文化中心編印。

莊麗莉(1995):〈文學出版事業產銷結構變遷之研究─文學商品化現象觀察〉。國立政

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楓(2001.3.18):〈西洋魔笛與高行健現象──評高行健作品之一〉。(http://)

──(2001.2.20):〈論高行健的自救策略與小說造作——評高行健作品之二〉。

(http://)陳三井(1979):〈書評與學術風氣〉。《書評書目》75:106-109。陳子善(1992):《遺落的明珠》。台北:業強。

陳不諱(1989):〈報紙設立圖書版的意義〉。收《香港出版業》。香港:彩色世界。陳平原(1999):《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7):《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

──(1993):《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映真(1988):〈大眾消費社會和當前台灣文學的諸問題〉、〈大眾消費時代的文學家

和文學〉。頁116-129。台北:人間。

陳思和主編(2001):《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台北:聯合文學。陳國球(2000.3):〈詩意與唯情的政治──司馬長風文學史論述的追求與幻滅〉。收於

《中外文學》28(10):70-129。

陳國球、王宏志、陳清僑編(1997):《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思考》。台北:麥 田。

陳達弘(1981):〈我們需要實質的文化建設─談文化形象與文化出路〉。《出版之友 》16╱17:20-23。

陳順孝(1993):〈台灣報社的編輯守門行為─一個參與觀察法的研究〉。私立中國文化

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義芝編(1999):《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黃裕美(1996.11.18):〈專業的書評長城〉。《聯合報》。黃筱慧(1991):〈論文本詮釋〉。臺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莊瑞琳(2002):〈應用波笛爾〉。《當代》174:24-39。阿英(1988):《晚清小說史》。台北:天宇出版社。

楊建民(1999.6.22.):〈呼喚書評家〉。《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

楊乾輝(1985):〈一般書籍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

楊照(2001.5.26):〈享受豐富的故事──如何閱讀高行健的《靈山》〉。《自由時報副 刊》。

──(1995):《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楊澤編(1999):《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楊濤(1992):〈中美書評編輯的現狀比較與分析〉。《編輯之友》1992(4):42-47。湯哲聲(1998):《中國現代通俗小說流變史》。重慶市:重慶出版社。魯迅(1996):《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出版;台灣:商務代理。葉啟政(200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台北:三民。

──(1991):《台灣社會的人文迷思》。台北:東大。

──(1984):《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台北:東大。

葉維廉(1992):〈殖民主義‧文化工業與消費慾望〉。收《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 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頁146-165。台北:東大。

葉錦昌(1995):〈活在知識中的人─知識份子新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 論文。

潘家慶(1997):〈副刊內容傳統與新聞理論的解釋能力〉。收《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

論》。台北:聯合報。

蔡源煌(1992a):《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

──(1992b):〈文學評論何去何從〉。《文訊》38:108-15。

──(1989):《解嚴前後的人文觀察》。台北:遠流。

蔡錦昌(1985):〈呂格爾詮釋學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阮新邦編(1993):《批判詮釋論與社會研究》。美國:八方文化。趙曉梅(2001):《中國書評史初探》。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廖仁義(1990):〈個性的假面及其複製─八0年代台灣商品美學的批判〉。收《異端觀

點─戰後台灣文化霸權的批判》。頁197-221。台北:桂冠。

廖繼弘(1989):〈書店消費者區隔與對書店偏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劉紀蕙(1994):《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臺北市:三民。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168:10-25。

劉登翰主編(1999):《香港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錢理群(2000):《反觀與重構:文學史的研究與寫作》。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鄭麗園(1996):〈紐約時報書評如何選書評書〉。《精湛》30:21-24。鄭明娳(1993):《通俗文學》。台北:揚智。

──(1992):〈通俗文學與純文學〉。《流行天下》。台北:時報。

蕭立應(1999):〈溝通與詮釋:從哈伯馬斯與高達美論戰看哈伯馬斯對語言與理解的反

思路徑〉。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蕭乾(1990):《書評研究》。台北:台灣商務。

蕭新煌(1986):〈從文化指標看當前的文化生活品質〉。收李亦園(編):《一九八五

年台灣文化批判》。台北:敦理。

應鳳凰(1988):〈我對書評的看法─三則隨筆〉。《文訊》39:74-75。謝金菊(1993):〈書評索引發刊詞〉。《書評索引》1:2。

謝國雄(1984):〈文化取向的傳播研究─雷蒙‧威廉斯論點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麗慧(1996):〈「五小」的崛起─文學出版社的個案分析〉。收封德屏(編):《台 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3》。台北:文建會。隱地(1980):〈如何建立嚴肅的批評制度〉。《書評書目》78:23-25。外文資料(依字母順序)

Altheide, D.L.(1974)Creating Reality: How TV News Distorts Events.Beverly Hills : Sage.Altschull, H.J.(1984).Agents of Power.New York: Longman.Aronowitz, S.& Giroux.H.A.(1991).Postmodern Education: Politics, Culture, & Social Criticism.Minneapolis: Univ.of Minnesota Press.Bakhtin, Mikhail.(1984)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Ed.and trans.Caryl Emerson.Manchester: Manchester UP.Bauman, E.(1992)Intimations of Postmodernism.London: Routledge.Bell, D.(1973)《後工業社會的來臨》。高銛等譯。台北:桂冠。Bell, D.(1976)《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趙一凡等譯。台北:久大桂冠。Bocock, R(1995)《消費》。張君玫、黃鵬仁譯。台北:巨流。

Bourdieu, P.(200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劉暉譯。北京:中央編譯 出版社。

Bourdieu, P.& Wacquant, L.D.(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Bourdieu, P.(1997)《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Bourdieu, P(1996)The Rules Of Art.Standford Univ.Press.───(1993)The Field of Culture Production.Polity Press.───(1990a)The Logic of Practice.Trans.by R.Nice.London: Polity Press.───(1990b)In Other Words.Trans.by R.Nice.London: Polity Press ───(1990c)Artistic taste and cultural capital.In ed.by Jeffrey C.Alexander et al.Culture and Society.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Press.───(1988)Homo academicus.Standford Univ.Press.───(1985a)The Market of Symbolic Goods.Trans.by Rupert Swyer.Poetics.vol.14.: 13-44.───(1985b)The Social Space and the Genesis of Groups.Theory and Society.vol.14: 723-44.───(1984)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Trans.by R.Nice.Cambridge.MA: Harvard Univ.Press.───(1983)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or: The Economic World Reversed.Trans.R.Nice.Poetics.Vol.12: 311-56.───(1979)Symbolic Power.Trans.R.Nice.Critique of Anthropology.vol.4 no.13/14: 77-85.───(1977)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In ed.J.Kambel et al.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London: Oxford Univ.Press.Bourdieu, P.& Wacquant, L.D.(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Polity Press.Coser, Lewis A.(1992)Books: The Culture and Commerce of Publishing.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Crane, D.(2001)《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趙國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David Couzens Hoy〈1988〉《闡釋學與文學》。張弘譯。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DiMaggio, P.(1987)Classification in Ar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2: 440-5.───(1991)Social Structure, Institutions, and Cultural Goods.In Bourdieu P.& Coleman J.S.eds..Social Theory for a Changing Society.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Dino Buzzati(2001)《魔法外套》。倪安宇譯。台北:皇冠出版社。

Donoghue, F.(1996)The Fame machine: Book Reviewing and Eighteenth-Century Literary careers.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Dreyfus,Hubert L.(1992)《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錢俊譯。臺北市:桂冠。

Eagleton, T.(1996)The Function Of Criticism: From the Spectator to Post-Structuralism.London: Verso.Eco, Umberto.(1995)《詮釋與過度詮釋》。王宇根譯。香港:牛津大學。Edward W.Said(1997)《知識份子論》。單德興譯。台北:麥田。

Elliot, A.R.D.(1932)Reviews and Magazin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In A.W.Ward,(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ry(12: 140-16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Escarpit, R.(1990)《文學社會學》。葉淑燕譯。台北:遠流。Escarpit, R.(1988)《文藝社會學》。顏美婷編譯。台北:南方。

Featherstone, M.(1991.)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London: Sage.Featherstone, M.(2000)《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

版社。

Frank Lentricchia & Thomas McLaughlin編(1994)《文學批評術語》。張京媛等譯。香

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Gadamer, Hans-Georg.(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台北:時報文 化。

Gans, H.(1974.)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New York: Basic Books.Garnham, N.(1986.)Contribution to a Political Economy of Mass-Communication.In R.Collins et.Al,(eds.).Media, Culture & Society: A Critical Reader.London: Sage.Giddens(1991)Modernity and Self – Identity.Cambridge :Polity Press.Griswold, Wendy.(1987)The Fabrication of Meaning :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Great Britain, and West Ind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2: 1077-1117.Gross, John(1996)The “ Littery Supplement” Comes of Age: A History, of the Book Review.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Oct 06 Habermas, Jurgen.(1994)《合法化危機》。台北市:桂冠。

(1980)《溝通與社會演化》。台北市:結構群發行;萬里書攤總經銷。Harold Bloom(1998)《西方正典》。高志仁譯。台北:立緒。

Hauser, A.(1982)The Sociology of Art.K.J.Northcott(tran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Hendry, J.D.(1986)The Administrative Role of the Book-Review Editor.In

Walford,A.J.(ed)Reviews and Reviewing: A Guide.London: Mansell.Howard, Gerald(1997)The Culture Ecology of Book Reviewing.In Everette E.Dennis, et al.(eds)Publishing Books.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Publishers.Hoy, David Couzens.(1988)《批評的循環》。臺北市:南方叢書學英總經銷。.Jhally, S.(1992)《廣告的符碼》。馮建三譯。台北:遠流。

Jonathan Culler(1998)《文學理論》。李平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Jose’ Saramago(2001)《里斯本圍城史》。秦於理譯。台北:時報。McLuhan, Eric(1999)《預知傳播紀事:麥克魯漢讀本》。汪益譯。臺北市:臺

灣商務。

Michael Wood(2001)《沈默之子──論當代小說》。嚴韻譯。台北:麥田。Milan Kundera(1994)《被背叛的遺囑》。孟湄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Ostrow, James M.(1990)Social Sensitivity : An Analysis of Experience and Habit.Stony Broo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Patrice Bonnewitz(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麥田。Powell, W.(1982).From Craft to Corpporation: The Impact of Outside Ownership on Book Publishing.In Ettema and Whitney, eds., Individuals in Mass Media Oraganization: Creativity and Constraint.Beverley Hill: Sage.Rene’ Wellek(1936)Theory of Literary History.Travaux du Cercle Lingusitique de Prague 6: 173-92.Ricoeur, Paul(1995)《詮釋的衝突》。林宏濤譯。台北:桂冠。

Roper, D.(1978)Reviewing before the Edinburgh.London: Methuen & Co Ltd.Ryan, B.(1992)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s: The Corporate Form of Capit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Terry Eagleton(1993)《文學理論導讀》。吳新發譯。台北:書林。

Thomson, Ashley(1991)How to Review a Book.Canadian Library Journal.48(6): 16,417.Umberto Eco(2001)《誤讀》。張定綺譯。台北:皇冠。

Walford, A.J., ed.(1986)Reviews and Reviewing: A Guide.London: Mansell Publishing, Ltd.Williams, R.(1985)《文化與社會》。彭淮棟譯。台北:聯經。

Ylva L.R.(1998)Scholarly Book Reviewing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London: Greenwood.Znaniecki, F.(2000)《知識人的社會角色》。郟斌祥譯。南京:譯林出版社。小林博一(2001)《出版大崩壞?!》。陳惠莉、蔣千苓譯。台北:尖端。

下载第四章 面向大众媒体的商务交流[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章 面向大众媒体的商务交流[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媒体应迎合大众一辩辩词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和各位朋友: 大家晚上好! ~~~~~~~~ 我方认为媒体应迎合大众。 首先让我们正本清源,解释一下:媒体是一种传播信息的介质,具有传递信息,舆论监督,社会控制......

    商务交流练习题10-13

    商务交流 练习题(三)------演示与演讲技巧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对“告知或描述”这一演讲目标应采用的演讲方式是 A.集中精力于显示;采用推论、时间或空间顺序解释事情......

    1_4306324_商务交流模块(00798)

    第一模块 交流过程综合练习题 一、简答题 1.交流过程模式包括哪些主要元素? 2.简要说明什么是交流的目标及有效交流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3.简述在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进行交......

    商务沟通与交流

    商务沟通与交流 一、填空题。 1.人际交流的功能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正确自我定位;改善人际关系;为组织交流奠定基础。 2.会议的目的有:传递信息、反映情况;调节争议、解决问题;......

    《商务交流》课程简介

    《商务交流》课程简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提高在商务与金融活动中所必备的交流知识和交流技巧,主要是培养学生在企业内部以及与外部进行交......

    教案--商务沟通、交流

    教案一(本课是在同学们没有书籍的情况下使用)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基本的见面礼仪(一) 2. 学生课场上演示 二.教学重点: 见面的基本礼仪 三.教学难点; 要求同学们在教师课堂讲解完成......

    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团区委内容摘要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青少年在使用......

    大众媒体对中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查

    河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课程名称大众媒体对中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查 系 别班 级姓 名 学 号目 录 一、摘要二、内容 1调查方式与地点 2调查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