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务大厅建设在转变政府职能中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标题:政务大厅建设在转变政府职能中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转变,管理方式向服务型、效能型、责任型、法治型的转变,这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课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转变,管理方式向服务型、效能型、责任型、法治型的转变,这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新形势下建设政府政务大厅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创新管理方式、方便群众办事的有效形式,也是推行阳光政务,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建设政务大厅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的有效形式
加快形成政府行政管理工作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这是党的十六大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加强自身建设和推进管理创新的重要目标,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依法行政、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建设服务型、效能型、责任型、法治型的政府是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各地结合自己的实际,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自下而上陆续创建了政务大厅,推行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务,深受社会各界和办事相对人及公众的普遍欢迎。从我省各地政务大厅的运行情况和办事群众的反映来看,政务大厅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在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等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地普遍反映,政务大厅相对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打破了过去分散式、封闭式的审批模式,体现了政府工作透明、便民、高效的办事原则,强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有利于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有利于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一,政务大厅是政府部门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集中、联合办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行政服务的场所。它的建立把部门审批项目和服务项目集中起来,实行“一站式”办公,使办事手续由繁变简,办事形式由暗变明,办事速度由慢变快,从而完善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提高了公共服务质量,切实克服了行政机关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这是对原有体制和原有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必然直接与政府部门原有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及证照颁发等行政管理权行使的固有模式相碰撞,从而推动各部门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形势的要求,加快行政服务职能转变和行政方式的调整,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进而使政府工作人员将服务意识自觉转化成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体现党和政府亲民爱民的形象。
第二,设立政务大厅是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政府的平台和重要载体之一。政务大厅的建立是对原有行政审批、行政许可方式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根治了暗箱操作和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的弊端,促进政府部门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缩小了行政机关与办事群众的距离,特别是通过对行政审批制度和运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由过去群众跑机关、求干部办事,变为干部依法无偿、主动热情地为群众办事,进一步减少中间环节、简化了审批程序,使办事流程更加方便、快捷,行政审批的效率得到了提高,政府为民服务的功能得到了强化。
第三,建设政务大厅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推动政府由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的重要举措。我国多年来形成的管制型行政管理模式,把行政对象当成管理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政府不是提供公共服务而是强化行政审批,弱化了社会服务、便民服务,有的地方办事机构臃肿,手续复杂,程序繁多,层层设卡,效率低下。政务大厅的建立,转变了地方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是政府在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公开政务、政情,公开政府的各项工作制度、办事程序、服务承诺、收费项目、监督电话等,既方便了公众办事,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又让社会及时了解公共信息,让公众监督其服务是否公平、公正,从而推进依法治吏、依法治权、依法行政,逐步实现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由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
二、我省政务大厅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省政务公开的不断推进和《行政许可法》的进一步贯彻落实,自2002年我省首家市级政务大厅---金昌市政府政务大厅的启动,目前全省14个市(州)中已有10个市
(州)建起了政务(审批)大厅,其余4个市(州)也在积极筹建政务大厅。省政府政务大厅也于今年2月开始试运行,14个审批事项集中的省级部门入驻大厅,至9月28日共接待12000多人次的咨询服务,受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事项1598件,办结答复1153件。据对我省10个市(州)级政务大厅统计,2005年底共拥有使用面积19508平方米,有
262个部门的628名工作人员在大厅集中、统一办公,进厅行政审批项目3534项,累计受理项目837809件,办结819023件,按时办结率为98.31,为企业和办事群众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服务,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受到办事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同时,政务大厅建设是对传统行政审批方式的重大变革,必然要触及传统审批模式、审批核心和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不可避免地遇到一定的阻力。当前省级政务大厅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有的部门组织协调不到位,该集中的行政审批、许可、服务项目没有落实,窗口授权有限,影响工作效率。二是有的部门受单位利益的驱动以及担心失去审批权力,还存在行政审批项目多头受理和明进暗不进的问题,大厅窗口“形同虚设”,有的不但没有简化办事程序,反而增加了办事成本。三是极个别部门有临时抽调窗口工作人员的现象,有的派驻人员业务不熟练、对办事群众态度生硬等,影响了大厅和部门的形象。四是政务大厅使用面积小,入驻部门少,相关部门进不了,无法最大限度地保证联合审批和体现集中审批,办事效率受到一定的制约。
三、对办好政务大厅的思考
我省政务大厅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从省政府政务大厅和各地政务大厅的运行效果来看,市一级政务大厅运行规范、管理科学、效果明显。但发展也不平衡,省级政务大厅在试运行阶段,真正实现“廉洁、勤政、务实、高效”和“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任重道远,尚需进一步努力。通过学习借鉴兄弟省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总结,加以完善。当前办好省政府政务大厅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对建立省政府政务大厅重要性的认识。建立省政府政务大厅是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推行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我省的省政府政务大厅是根据《行政许可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和省委、省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政务公开的安排部署和省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的,是省委、省政府积极探索省级政府管理创新、规范行政审批,建设服务型、效能型、责任型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和提高政府机关办事效率,改进作风,方便群众,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并与优化发展环境要抓好的“五件事”相结合,切实提高省级部门特别是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事项多的部门的“一把手”和办公室主任对办好政务大厅重要性的认识,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使省政府政务大厅全方位的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创新管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省级政府自身建设的步伐。
(二)建立联动协调机制,规范政务大厅审批项目管理,切实解决审批事项进厅难的问题。行政审批事项进厅前,很多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审批上,监管力量相对较弱,不同程度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个别部门甚至以批代管,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全面发挥。经过省政务大厅试运行这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磨合,通过完善审批与监管衔接,建立联动协调机制,理顺部门内部关系等步骤,使政府政务大厅进驻部门逐渐从繁杂的审批事务中解脱出来,推动了部门从重审批、轻监管向审批与监管并重转变和从重微观管理向重宏观调控转变,也推动了部门之间的互动和行政审批的串联。对政务大厅审批项目的规范和管理,首先应从筛选确定进厅审批项目为突破口,确定进厅行政审批项目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公开的要求,逐一核定依法保留行政许可目录的基础上,按照“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许可服务事项必进,与其他部门有联办关系的许可服务事项必进,窗口当时即可办结的许可事项必进,办事流水必须的环节必进”的原则,坚持应进厅、能进厅的行政审批、许可事项全部进厅。其次按照入厅项目“七公开”的要求,向社会公开公布,使有行政审批权的部门认识到审批项目进厅并不改变进厅部门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法定程序、法定职权,而只是把分散在部门各处室的审批权集中到窗口中,既有利于与其他部门工作衔接协调,也有利于审批与监管分开,可以集中精力做好监管和公共服务工作,以解决进厅项目难的问题,使进厅行政审批项目的管理和审批过程公开、透明,以正确处理政务大厅、入厅部门与办事群众的关系。
(三)强化服务意识,以服务树形象,以服务求发展。政务大厅是地方政府加强自身建设、创新管理方式、方便群众办事,进一步落实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平台之一,也是入驻政务大厅部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平台和载体之一。强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是政务大厅的生命所在,关乎着党和政府及入驻部门的形象,必须把与群众办事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服务项目按照“一站式”服务的原则纳入政务大厅管理,同时入驻部门要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熟悉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计算机知识、服务态度好的工作人员进入政务大厅窗口岗位工作,以一流的行政服务、一流的办事效率和急办事群众所急、想办事群众所想的服务理念,打造政务大厅窗口为民办事便捷的“绿色通道”,以良好的服务进一步树立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更加密切群众的新形象,使政务大厅在优化服务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切实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行电子政务,是深化政务公开、推动政府部门强化对社会的服务,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我省覆盖全省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系统的电子政务专网的框架近日已建成,为我省政务大厅行政审批业务在网上在线受理、审批、办证、信息互动、远程咨询、补件、评议、表格下载,以及“一站式”服务、反馈,搭建了平台。我们要利用这个平台逐步建立“外网受理、内网办理、专网互动、外网反馈”的机制,努力尽早建成“电子政务大厅”,不断强化行政审批(许可)办件管理、时限追踪、收件规范、补件监督和绩效考核,以通过电子政务大厅逐步解决省政府政务大厅目前容量小、进厅部门少、串联审批难的问题,不断拓宽政务大厅的服务领域、充实服务内容,切实提高办事效率。
(五)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切实提高现场办结率。政务大厅有无生机、办事群众是否满意主要取决于政务大厅进厅项目的办理程序是否科学、合法、合理、便捷,以及大厅受理窗口能否办成事和办事的质量、效率及服务态度,这就必然要求把政务大厅真正建成为群众办事的窗口、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而不能当“摆设”、“装门面”和“作秀”的窗口,要切实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本着“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对行政审批事项的程序进行必要的改革,给窗口工作人员充分授权,明确凡能交窗口办理的事项,全部由窗口办理,不得另行受理,严禁多头审批、双轨运行,积极推行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努力提高现场办结率,并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审批程序进行简化和规范。
(六)健全制度,以制度保证政务大厅的高效运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化建设是管理走向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是政务大厅良好运转、赢得社会各界和办事群众信任的根本保证。在建设政务大厅中制度是基础性的工作,必须坚持硬件建设与制度建设同步进行,用好的制度管人、管事。尤其要制定进厅行政审批项目的筛选机制、审批流程、入驻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考核办法及服务规范等规章制度来规范窗口服务行为,把窗口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与个人的评优奖惩、晋升晋职、提拔任用等挂钩,用规范化的制度,保证政务大厅工作人员敬业、奉献,以形成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的长效机制,切实把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目标落实到每个政府工作人员的具体行动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政务大厅建设在转变政府职能中的实践与探索》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政务大厅建设在转变政府职能中的实践与探索。
第二篇:转变基层政府职能的探索与思考
转变基层政府职能的探索与思考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的跨越转变,乡镇干部已经从过去的催粮要款中解脱出来,但乡镇职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怎样更好地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是一个急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为此,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现作出一些粗浅的思考。
难——乡镇现行机制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从调查情况来看,乡镇现行机制与乡镇干部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难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机构臃肿,财政给养人员过多。乡镇作为一级政府,要求配备政府的全套机构,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管地域大小,人口多少,财政承受能力如何,乡镇机构设置都要求上下对口,每个上级机构和部门都要在乡一级找到自己的“脚”,结果乡镇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致使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运行成本太高。以我县为例,我县是陇东一个落后的贫困农业县,财政入不敷出,但每个乡镇吃“皇粮”的多则近百人,少则五六十,致使乡镇财政不堪重负。
2、财权、事权与职权失衡。税费改革前,乡镇就存在着财政收支缺口,但是由于当时农村税费制度不规范,还可以通过税外收费,通过借债,通过寅收卯粮来勉强维持。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先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的税费项目,乡镇可用财力一下子变得更加捉襟见肘了。绝大部分事权(政府职能转变、农村社会公共物品提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等)都需要乡镇承担,乡镇政府得到的财权与事权比例失衡。而在财权与事权不相统一的情况下,乡镇的职
权也逐渐萎缩,近年来乡镇的“七站八所”在行使职能时逐步走向独立,相关部门如国土、司法、统筹等十多个单位由上级主管部门垂直管理,与乡镇党委、政府形成“隔离层”,而这些单位所承担的责任,却依然在乡镇。权利不断上收,责任不断下放,乡镇财权、事权与职权的失衡,直接造成乡镇各项工作协调和开展困难,乡镇党委、政府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与应具备的行政职能不相匹配。
3、干部作风不够扎实。由于乡镇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导致相当一部分乡镇干部不能安心扎根基层,千方百计想“进城”,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还有一部分乡镇干部对自身要求不严,学习不主动、不深入,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吃不透、拿不准,工作方法简单;更有一少部分乡镇干部工作不求上进,敷衍了事,作风漂浮。
4、干部流通体制不够完善。乡镇干部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性别比例失调。干部进出不畅,难以有序流动,尽管,近年来我们对乡镇干部的提拔任用和交流力度不断加大,但交流的主体是乡镇领导干部,而一般干部的交流难度很大,仍处于探索阶段。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干部不愿到条件差的乡镇工作,城郊乡镇的不愿交流到边远乡镇,本地干部不愿交流到外乡镇,造成相当一部分干部长期在一个乡镇工作,思想上有厌倦情绪,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5、干部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乡镇干部学知识、学技术大多靠自学,目前的培训条件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需要,相应的干部培训配套机制也不完善,乡镇干部素质提高缓慢。据初步统计,乡镇干部中重管理的干部多,懂技术的干部少,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平均每个乡镇不足10%。
盼——农民期盼乡镇提供优质服务
转变乡镇职能,变指令为指导,变管理为服务。那么,群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农民“想的是致富,难的是技术,缺的是服务,靠的还是乡镇干部”,他们迫切希望有一批联系紧密、作风过硬、发展经济本领强的乡镇干部带领他们搞经济、闯市场,在生产、技术、流通、经营管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
1、提供信息服务。市场信息对于农民来说,好似指路明灯,农民要致富,就要选准项目,而项目来源于对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判断和预测。农民普遍反映,希望乡镇为他们提供准确的、较全面的市场信息,引导他们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
2、提供科技服务。农民群众因为缺乏技术,搞项目时就不大胆,想干而不敢干,怕一旦技术跟不上,就会失败,亏本。技术问题已成为农民致富路上的一条拦路虎,为农民提供的科学技术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3、提供流通服务。调研中,农民群众大多反映,现在农副产品生产出来找不到销路,大多都卖到了小商贩的手中,短斤少两不说,小商贩还极力压价,农民虽然极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这也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直接原因。农民急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流通服务组织,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引导他们搞好农副产品销售。
4、提供政策服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认真抓好政策的落实,特别是落实好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等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基本政策,不但保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用好作风提供优质服务。乡镇干部的工作作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干群关系。农民群众需要的是真正扑下身子,做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真心诚意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的干部。
变——乡镇转变职能要出实招
转变乡镇职能不是一句空话,要动真格,出实招。今年以来,我县采取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配制,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考核奖惩等改革措施,使乡镇工作机制真正走上一条群众欢迎、干部拥护、上级认可的改革新路子。下面,结合实际,提出转变乡镇职能的几点建议:
1、合理设置机构。转变乡镇职能,即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构做保证,必须调整乡镇机构设置和运转形式,改变干部工作角色和方式方法。一是按需求设置机构,我们对过去设置重复、职能交叉、越位错位的机构进行撤销;把业务工作相近、工作性质相似的机构进行合并;把业务单
一、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机构进行挂靠。二是按服务设置机构,针对服务的对象、性质和方式的不同,设置对应的服务机构,实行“对口”服务。三是按发展设置机构。各乡镇根据区域经济的不同现状,设置符合各自产业发展特点的相应机构。
2、优化组合人员。坚持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机制。对乡镇内设办(所、队)负责人,全面实行竞争上岗,一般工作人员由办(所、队)负责人根据其业务特点选择工作人员,一般工作人员根据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自由择岗。对在改革中岗位发生变化的干部,实行“三变三不变三鼓励”的优惠政策,即变工作岗位,不变干部身份;变工作职能,不变原职务职级;变分配方式,不变开支渠道。鼓励乡镇干部自担风险,带薪
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或承建农科示范园;鼓励干部带薪从事民营经济,领办、创办企业;鼓励干部带薪到村和街道社区任职。
3、撤销包村干部,成立产业服务队。积极探索和改革乡镇干部管理和服务模式,撤销干部包村,重新整合技术力量,实行按产业或工作项目将干部编组定岗,根据自身产业发展需要,成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畜牧产业、财政、林业,计划生育和综合工作等产业服务队,同时制定目标任务,实行考核奖惩,且与工资挂钩,激发了干部为农民服务的热情,服务队巡回各村开展技术培训,进行专业指导,推动了产业发展。过去,乡镇干部包村工作“一把抓”,什么事都管都抓,结果什么事都抓不出成效。成立服务队,工作不搞“大杂烩”,干部不当“万金油”,实现了干部包村向专业服务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4、乡镇干部兼任村党支部书记。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部分市县试行将乡镇干部下派到村任村支部书记的做法,收效良好。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就这一做法征求乡镇领导、一般干部及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意见时,大家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可行:一是乡镇干部兼任村支书有利于改进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将工作重心下移,实现乡镇机关高素质的党员干部同基层党组织的“高位嫁接”。二是可以消化乡镇富余人员。三是可以缓解村干部报酬给乡镇财政带来的压力。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一是乡镇干部兼任村支书在角色扮演上有冲突。二是乡镇干部兼任村支书开展工作难。村委会及村干部能否接受下派的村支书,群众对其信任程度如何,以及乡土观念、宗族势力的排挤等等,都为乡镇干部兼任村支书开展工作设置了重重阻碍;三是乡镇干部兼任村支书生活上有困难。考虑到吃住等细节问题,有可能给农民增加新的负担。因此,我们认为,实行乡镇干部下派兼任村支书这一做法要
慎重。第一,要挑选能力强、作风正的干部,这是前提和保证;第二,要符合该村实际,该派则派,不搞一刀切,这是关键。
5、变乡镇干部为农村经纪人,成立农副产品流通服务组织。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有农民群众反映,农业结构调整“你也调,我也调,调来调去卖不掉”,农民最大的困难是卖难问题。为让农民吃上一颗“定心丸”,种啥不愁销,我们可以在乡镇干部中挑选信息灵、懂营销、善管理的干部,鼓励他们组建中介组织,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商品供求信息和产品营销等有偿服务。也可以按股份制形式,成立农副产品购销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导农民搞好农副产品销售。
总之、转变乡镇职能,变“管理”为“服务”,是新形势下的一个全新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不懈地探索,才能找到出路,基层工作才能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第三篇:党建标准化建设在企业基层的探索与实践
党建标准化建设在企业基层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代红军 甘肃四建九公司
【摘要】:着力加强企业党建标准化建设,深入研究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契合点,把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与推动公司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党建标准化建设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今年党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党建标准化 人才 宣传 创新 学习
绪论:加强企业党建标准化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也是深入学习“两学一做”基本要求,将“党建标准化”与“八个融入”相结合,提升党的建设标准化水平,抓学习,抓政治核心引领与提高和统一干部思想认识相融入;抓落实,抓督导与抓企业执行能力建设相融入;抓两个“责任“落实与保障中心工作相融入;抓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相融入;抓宣传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企业品牌,为经营工作造势相融入;抓信访维稳共组与维护企业稳定局面相融入;抓群团工作与增强企业凝聚力相融入;抓作风建设与推动企业发展相融入;践行“八个融入”是四建集团党委在党建标准化建设进程中提出的具体要求。
一、党建标准化建设在企业的探索
近年来,甘肃四建集团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着力加强企业党建标准化建设,深入研究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契合点,把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与推动公司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党建标准化建设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今年党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动员所有企业员工,周密部署,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全覆盖;抓好学习,制定了学习计划,实行签到制度和学习积分制度,对党员的到会情况、学习情况、学习笔记等情况定量考核,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效,不走过场;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研讨,通过中心组学习、讲党课、三会一课等为载体,推进学习教育深入开展;积极排查党建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整改。同时,在学习教育中,每月组织全体党员集中学习一次,建立了“两学一做”微
信平台,大力开展特色活动 “我是党员,我光荣,我是党员我自豪”及优秀党员讲党课等活动。切实让党建标准化建设落到实处,为企业发展推泼助澜。
二、党建标准化建设在企业基层的实践
基层项目党支部,就是企业发展战斗堡垒,四建集团党委以“十三五”为契机,坚持以党建标准化为重点,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主线,将 “八个融入”与党建标准化建设相结合,“重点抓好“九个动作”,即:落实责任,层层抓;组织学习,全覆盖;党课推动,多形式;组织保障,有措施;分类指导,有实效;宣传引导,多样化;专题讨论,通有无;立足岗位,树典型;领导带头,先一步。打造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入手,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将党建标准化建设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去,开展具有四建特色的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活动:即以“一个基层支部、一个党建亮点”活动为切入点,激发了基层项目党支部活力,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基层深入开展;设立了基层项目“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创新基层项目党建特色,充分发挥企业一线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推行党建标准化建设,丰富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打造四建党建标准化建设品牌;各基层党支部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不断夯实基层党建标准化工作,细化基层党组织目标管理考评细则,将考评情况与每月绩效考核挂钩,不断强化竞争意识,通过开展 “身边的感动”主题党课活动,丰富了学习内容,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效,不走形式以学促知,干部的理论素养得到提升;面建筑业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以党建标准化建设为理念,以“八个融入“为”创新突破,落实了企业基层项目党建的标准化建设,才能从基层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更好地对基层项目建设进行管理,充分发挥党建标准化建设的真正作用,保证了四建集团经营的健康发展。
三、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1、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科学的人才队伍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提升基层项目职工的技能水平,丰富企业职工培训内容,甘肃四建集团严格按照甘肃建投培训管理办法,对新入司职工进行全面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阶段性考核,使新入司职工全面了解基层项目岗位工作职责,从而保证新入司职工具备胜任建筑工作的基本能力;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基层实践经验,加强员工间的交流
沟通,采用科学化实践,才能使党建标准化建设工作在基层项目管理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基层项目党建管理水平。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就是落实基层党建的标准化建设本身,它是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行党建科学化、标准化的重要保障。
2、加强企业党建标准化文化宣传
抓好党建文化宣传工作,将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文化宣传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构成要素之一,具有对外和对内的双重作用,它所塑造的企业形象,所突出的企业精神面貌成为外界了解公司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它是提高企业知名度和树立企业良好外部形象,并且在企业与外界沟通架设的一座桥梁。企业文化宣传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一个企业实施发展战略、重要决策的催化剂,它对企业内部凝聚思想、引导及鼓舞起着作用,同时它也及时、客观地反映企业基层项目进展、员工生产和生活情况,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要加强党建标化建设就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落实好基层优秀党员干部上讲台等制度,开展好“理论下基层、下项目”等活动,深化理论学习培训、宣传教育,推出一批高质量、有影响、接地气的理论成果,始终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切实增强企业党员干部及职工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企业的发展,必须借助宣传的力量,提升企业知名度,从而实现品牌效应。四建集团党委将信息化党建纳入党建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党建宣传信息化。通过建立基层党员“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QQ群,随时传递党建标准化信息,加强基层项目党支部与集团党委的联系沟通。
3、加强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中的创新意识
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向基层项目推进是一个难点,创新能为基层党建工作攻坚克难,通过创新方法,完善途径,拓展阵地,健全制度,以“八个融入“为”创新突破,管理效能、队伍素质、工作效率都能明显提升。设立了基层项目“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创新基层项目党建特色,充分发挥企业一线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基层项目在哪里,党建标准化建设就建到哪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在哪里。推进了基层项目党建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也进一步彰显了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引导所有党员立足岗位,认真实践,努力成为基层项目党建标准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标准化的执行者。创新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让党
建标准化真正在基层项目落地执行,也让基层项目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体会到党建标准化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让他们更好的投入到企业党建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中来。
4、加强学习推进党建标准化建设
首先要深入理解把握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本身的内涵。把学习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特征,作为党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基层项目的党员干部,要更加强调把学习作为党建标准化建设和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作为基层项目的党员干部,要经常学习,一直学习,;并且强调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把学习党建标准化建设制度化、机制化。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实际,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通过学理论、学政策、学科学、学技能,着力增强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和公信力,不断提升企业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促进甘肃四建集团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四、结束语
企业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企业党建标准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对提高企业党建的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在目前,企业的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必须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党建管理水平,为企业经营生产工作提供最可靠的保障。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探索
十八届三中全会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探索
2012级经济学院财政学程紫琳 20121030137 [摘要]继续推进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机构改革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与政府职能转变同步进行。政府职能转变,要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总目标,同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合理界定我国政府职能,探索一条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积极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路子。[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转变政府职能是贯穿这一过程的重要课题。政府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作用、功能的转换与发展变化。包括管理职权、职责的改变对哪些事务负有行政管理权责,管什么,管多宽,管到什么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转换,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转变等。十六大报告指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机构需按这个总要求转变职能。它转变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职能重心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变。
二、职能关系的转变
职能关系是指不同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使和管理主体间职责权限的划分。分清职能、理顺关系、明确不同管理主体间的职责权限,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
我国政府职能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间的职能关系;政企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间的关系。
1、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间的职能关系
过去,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上级,形成“头重脚轻”的职能架构,中央既管宏观也管微观,既管行业又管企业,难以发挥地方和基层积极性,造成“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如今,各级政府间合理划分事权、财权,把过分集中与上级政府的权力下放给下级政府,做到权、责、利相一致。既维护国家政令统一,防止地方割据,发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又保证地方、基层能因地制宜,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
2、理顺政企关系
理顺政企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权利下放,政企分开。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即通过承包制、股份制、生产经营责任制等方式,调整所有制形式。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把生产经营权还给企业,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把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和政府管理职能分开,理顺产权关系;实行国有资产分级管理制,最终建立起政府以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手段控制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宏观调控体系。
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总原则是:市场机制能解决的,让市场解决,政府只管市场做不好和做不了的事,政府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市场对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指导性作用有机结合。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不否定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对市场宏观调控,作用是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对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和后果作必要的干预和引导,矫正市场失灵,而不是取代或取消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4、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改变政府管理范围、模式和方法,实现政社分开,把过去属于政府的权力转给社会中介组织行使。政府社会管理实现三大转变;管理范围由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做法转变为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管理模式从“大政府、小社会”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在管理方法上。从以行政方法为主转为以法律方法为主。
5、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
实行政事分开,行政主管部门要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制定机构编制标准,合理控制总量,着力优化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监督管理。
6、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对政府各部门进行科学的职能分解和职能分析,严格按照权责一致、分工明确的原则,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从制度上解决职能不清、人浮于事、多头领导、政出多门等弊端。
三、职能方式的转变
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
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上述表述,绝大多数之前都提过,有的出现在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里;有的出现在各种会议通报中。但是,将上述内容“整合”到一个文件的一个段落中,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还是第一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这些内容整合到一起,体现出的是对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视。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界定政府主要职能,具有定位性特点。
1、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督的职能:进一步转变经济调节方式,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集中力量搞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
2、政府社会管理志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协调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职能。
3、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施公共政策,扩大社会就业,提供社会保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健全政务、办事和信息等公共服务系统等方面的职能。
二、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具有适应性特点。
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者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因此转变政府职能的着眼点必须始终放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上。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说是通过规范政府行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政府管理的有形之手与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紧密结合起来。
三、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需求,具有人为本特点
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把转变政府职能的着力点放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解决民生问题上,努力提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基本公共产品,使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四、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具有稳定性特点。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从硬性管理到柔性管理。
五、立足国情,汲取国外经验和教训,具有借鉴性特点。
我国在转变政府职能中,既注意借鉴发达国家在发挥政府作用方面的经验,又注意汲取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的教训;既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六、与全面改革配套,不断深化,具有渐进性特点。
转变政府职能具有渐进性特点,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经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偏重经济职能到全面转变职能,从就事论事地解决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问题到以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为指导的过程。继续推进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机构改革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与政府职能转变同步进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行政机构改革,至今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一个努力的目标,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它。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领域要同国际接轨,要按国际惯例办事,政府行使其职能(尤其是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必须相应地不断做出新的调整。我们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目标,循序渐进,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五篇:健康管理团队建设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
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建设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
曾建国
陈佩军
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中心卫生院
223221
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的成果直接惠及于人民群众。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和助推拉动的作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最有效、最直观、最快捷的途径之一,就是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五年来,我院对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始终坚持“让家庭拥有医生、让医生走进家庭”的团队建设理念;有效破解了思想不够解放、财力不足、人员不够、群众难以认可、医防不衔接、医生不配合等诸多瓶颈,实现了团队服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接受,得到了临床一线的全力支持,团队工作人员都能把团队服务视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一、更新观念,强势推进,全面启动团队服务工作
我院于2010年春天,首次提出团队服务的理念,当时恰逢医疗淡季,医护人员空闲时间较多,院部便组织医护人员主动下村服务,以随访出院病人和筛查病人为主要目的,也未形成固定的团队,下村也不定期不定时,频率也不高,但效果却非常好,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受此启发,2011年元月我院便正式组建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启动团队工作。团队以“3+1”的模式组建,即一名责任医生、一名社区护士、一名公卫医生,加上一名乡村医生为一个团队,共组建了10个团队,每个团队负责两个行政村(服务5000—8000人),以“定期+按需”的服务模式走村入户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每次活动由责任医生牵头,公卫医生与乡村医生组织。在近一年的运作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一是下村服务后的工作资料收集不齐,无人管理;二是医生思想出现了波动,认为是份外事,常以工作忙走不开为由逃避下村;三是下村时医生和护士难统一,医生有空时护士没空,护士有空时医生又没空,频繁的调班、代班又埋下了严重的医疗安全隐患;四是各团队工作量不好考核,补助经费少且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医生、护士的积极性;五是团队服务的内容少、不实在,只有听诊器和血压计与村卫生室服务差不多,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日渐下降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及时研究对策:
1.成立“社区服务科”。社区服务科科长由防保所长兼任,科内设有3名成员,其中两名是护士。社区服务科的主要职责是收集整理各团队下村工作资料并归档;负责各团队的工作量统计、绩效考核和经费兑现,以及配合各团队下村开展工作。社区服务科的两名护士在医疗高峰时,还可随时抽调到各护理小组协助工作,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2.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我们把团队工作融入医院各个文化环节,比如惯蛋比赛、拔河比赛、“三基”训练、学术活动、知识竟赛、出外参观学习等,都以团队为单元参与,让职工切身感受团队的重要性;并在全院开展优秀服务团队评比活动,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团队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各种会议向职工灌输只有开展高效能的团队服务,才能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医院的发展才会更快、更好;提倡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团队精神的结合,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并付诸行动。理念的更新和对团队工作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提高,使医务人员参与团队服务的激情日益高涨,团队工作的活力逐步形成,团队工作的局面逐渐打开。
3.增加服务项目。为社区服务科添置了两台心电图仪和两台血糖仪,用于团队下村免费为群众检查,服务项目的增加,满足了群众的需求。被服务的群众都异口同声地感言:现在我们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去车桥医院一样的医疗保健服务!
4.强化绩效考核。为保证团队服务质量,我们每年拿出10万元作为团队下村工作绩效奖金。绩效考核与每团队和成员的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进行挂钩,绩效考核项目能量化的全部量化,实行医院买单,打包服务,根据下村次数、服务人次数、群众满意度考核发放各团队的绩效奖金,不能量化的以质量为基础,根据综合考核结果兑现绩效奖金。充分调动了各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经过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运行,群众对团队服务模式非常欢迎,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较大提高,但新的问题也 3 随之产生。随着基药制度的实施和团队服务产生的社会效益,到医院就诊人次及住院病人大幅度增加,院内繁重的医疗任务,使得医务人员的工作捉襟见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团队成员下村开展工作。为此,2013年初我们及时调整了“团队工作方案”,在原有10个“包村服务团队”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一个8个人组成的“综合服务团队”,由防保所长任团队长,成员包括:一名医生(分单双周由内外科值班休息医生轮流担任)、一名护士(由社区服务科护士担任)、一名专职健教员(负责健康知识讲座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一名慢病管理医生(负责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一名心电图医生、一名血糖检测医生、和一名社区服务科人员(负责资料填写收集,仪器保管)。明确每周一、周二、周四、周五下午为综合服务团队定期下村工作日,原则上每周服务一个村;包村团队根据所包村群众需求不定期按需下村服务。调整后团队工作有生有色,每次下村服务都要忙到天黑才能回来,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拉近了群众与医院的距离,融洽了医患关系。
二、准确定位,规范服务,全面完善团队服务工作
团队服务是因社区群众需求应运而生的。因此,人员构成要与服务区域相匹配;服务地点要以卫生室与家庭相结合;服务内容要以基本服务为抓手,逐步拓展服务项目,强化健康促进、规范慢性病管理和老年人保健,有效提升农民健康水平。首先,团队成员统一由院长直接聘任,并签订责任状;第二,每季度召开一次团队会议,统一思想、汇报工作、交流经验、协调处理问题等;第三,明 4 确一名副院长分管团队工作,全面负责团队工作的统筹安排和工作协调;第四,建章立制,建立团队工作制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团队各类人员工作职责;第五,规定院内各科室、各岗位、各类人员全力配合扶持团队工作;第六,明确团队下村工作内容,为每个团队制订一本《团队服务工作手册》。
平时工作中,团队下村时随身携带各种检查单,遇有需要作进一步检查的患者,现场开具检查单转诊到医院检查,院内各科室接到团队开具的检查单,提供优先交费,优先检查,并给予适当优惠;遇有需要住院治疗和择期手术病人现场开具住院单,院内各科室接到团队开具的住院单,提供优先办理住院手续、优先安排床位,出院后在新农合报销基础上剩余费用再报销10%;遇有现场需要治疗和开具药品的,则现场开具处方就地在卫生室用药治疗;团队还可以对需要作定期复查的患者进行预约服务。
经过四年的运行,我们的健康管理团队服务工作日趋规范,各种制度、方案日趋完善,功能定位逐渐明确。我们把团队服务工作总结成四句话:一是确保“三个优先”,即为残疾人、长期卧床病人、老年人提供优先诊疗服务;优先建立家庭病床服务;优先健康教育指导。二是坚持“三个结合”,即上门服务和全科门诊相结合,以上门服务为主;群体管理和个体管理相结合,以群体管理为主;健康促进和医疗服务相结合,以健康促进为主。三是落实“四个公开”,即公开健康管理服务团队人员名单;公开服务项目;公开服务时间;公开联系电话。四是实现“四个转变”,即服务对象由原来患病的个体向 5 整个家庭转变;服务形式由原来坐堂行医向走进社区、进入家庭转变;服务内容由原来单纯医疗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性服务转变;服务模式由原来阶段性治病向连续性综合服务转变。
三、制度创新,探索先行,全面促进医院科学发展
健康管理团队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我院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了医务人员讲奉献,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一是促进了工作作风大转变。在实施团队服务工作之前,职工的空闲时间较多,工作中逐渐出现了“开展工作靠长(院长安排)、落实工作靠赏(把钱发物)、业务学习靠网(网上查抄)、服务病人生冷(态度生硬)”的不良习气。自开展团队服务工作以来,医务人员一有空闲便下村开展团队服务,医院的风气也悄然发生了巨变,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变高了,讨论工作、研究工作的多了,工作自觉性、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增强了,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共事,科室之间和谐相处。真正提高了全院的“五力”,即民主和谐、心齐气顺的凝聚力;敢于拼搏、勇于挑战的战斗力;和善包容、形象良好的亲和力;奋发有为、创新创优的创造力;雷厉风行、狠抓落实的执行力。
二是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质量大提高。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不断拓展,其履盖面越来越广,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光靠防保所几个人是没有办法扎实完成的。因此,我们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教育、产 6 后访视、新生儿访视、老年人保健、慢病随访管理、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等相关工作与团队整合,相互联动,相互协作、相互补充。2014年,团队共更新居民健康档案2.3万份,开展健康知识讲座110次、产后访视和新生儿访视601人次、慢性病人随访5180人次,免费体检65岁以上老人4372人,协助乡村医生签约服务4472人。这些工作的扎实开展,大大提高了我镇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质量,我院先后多次代表淮安区迎接省、市公共卫生服务专项检查,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和一致好评。
三是促进了各项工作大发展。我们在深入开展团队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努力处理好开展团队工作与做好日常工作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效益稳步增长。2014年,经团队转诊的住院病人达627人,门诊就诊人次和住院人次逐年增长。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开展、保质保量地完成,连年在全区卫生系统检查考核中名列前茅。
四是促进了整体形象大提升。我们在实施团队服务工作中,坚持团队工作与医院实际工作相结合,以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为目标,因地因事制宜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动了团队工作效率、整体素质、服务质量、服务能力的全面提高,团队的上门服务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群众普遍反应与卫生院的距离近了,卫生院的服务亲了,医疗费用明显低了。通过团队服务切实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热点问题,医院的信誉度也得到了提升,实现了“群众满意、政府满意、医院满意”的目标。
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工作刚刚扬帆起航,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探索和改进,力求把团队工作做的更实、更好、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