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时间:2019-05-13 13:3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第一篇: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看了许多文章讲述了中外大学在很多方面的不同,我也谈谈我对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方面的差异。

教学体制:国外的大学内部的组织管理是体现教授治校的特点,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基本由讲座教授负责,讲座教授不仅拥有领导研究所、设置课程、组织考试和自主进行研究的权利,而且直接从政府获得研究资金与设备,完全拥有资金的支配权。教授还有权利开设自己研究领域的课程,并自由安排教授时间。而中国大学的内部组织是按行政组织的方式对校、院、系进行权力分配,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级别,确立管理中的隶属和服从关系,存在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的现象。因此没有体现大学的服务职能,而成了指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大学还有种变成官场的趋向,这样会影响到学术的发展和对学生的教育。

国外的大学城是开放性的,不仅有便利的交通、良好的通讯条件,便于与外界联系;而且各个校园没有围墙、没有校门,与所在地区的发展互相融合,而且学校的内部是向社会开放的,身处在城市中,又在小由在校园内。而中国的大学城处在相对偏远的环境,脱离社会环境,“人文氛围缺失”使大学城成为“学生的村落”,学生难以与社会发生积极的互动,严重缺乏社会实践和创业的机会。

教育理念:在国外的大学,评价一个学校不是看最后的升学成绩,而是主要看学生在这个学校提高的幅度。国外的大学老师特别擅长问为什么和怎么样,老师不会对你说你错了,即使他不接受你的意见,他也会和你说好的,只是用其他的方式去暗示学生,你的想法需要补充很完善,老师永远是鼓励学生的。

而在中国的大学,学生在从小到大,一直处于在不断别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越强,如果经常在课堂上被老师当众否定,就会觉得丢面子,因为怕出错,所以大多数学生变得沉默寡言。中国的老师总是用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总是告诉学生他做错了,因此学生容易有挫折感,慢慢对自己

教学方法:在国外的大学,它们都是追求真理的,而不是传授知识,教授从事研究并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方法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一般不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采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丰富生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都是积极主动,主动发言。

相对于国内的大学而言,中国大学生的4年本科教育,真正学习专业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只有两年,在专业领域学有所长、学有专攻的则更少,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几乎无人在课堂上主动亮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质疑,通常都是老师点名提问。相反,学生用于学习英语、准备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的时间和精力却空前绝后,花如此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功读英语,因此失去大量学习专业课的时间,结果专业学不好。

以上是我对中外大学在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差异的简单认识,得知中国和外国的教育上有很多的不同。其中,国外的大学在很多方面上对于我们中国的大学在教育上有很多借鉴的方面。中国的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大学生应如何做到自立自强

行。大一是新的环境,在新的起点,我要改变自己以往的一些习惯。我要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发掘自己未知的潜力,参加社团,増加交流技巧,和比自己早步入入大学的师兄师姐交流。生活上,还要独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摆脱家庭的依赖性。

四年计划:

学。学习是四年里的首要任务,四年里,计算机和英语这两样工具要学会。术业有专攻,当然还有财务管理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一点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做大做强,让自己对财务管理这个专业有坚实的基础。但是,还要向多方向发展,不可只攻一业,还要多学点别的才艺,例如,舞蹈,画画等。

思。经过四年达大学学习,思想应该要从幼稚变成成熟,也就是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多,联系现实,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独立的思考问题。这需要平时多去图书馆看些有深度的书。多点看电视或报纸上关于社会评论的内容。

行。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和社团的活动,在平时不占用学习时间的时候,可以去做做兼职,锻炼一下自己,学习一下在外的人际交往,提前熟悉一下工作的感觉,让自己能在毕业后更有自信,更老练。

财务管理一班

邓依琳

第二篇:中外教育差异访谈录

谈一谈中美教育的差异和比较。

教育总是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问是牛奶好还是豆浆好时,其结果将会是争论不休的。同样的道理,是中国的教育好,还是美国的教育好?也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就是要通过相互比较,来认识一下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和特点。

我想用我的两个孩子的故事来举例说明。

我的大儿子去美国这前,在中国学了钢琴,这是我在他五岁时要求他做的一件事,就像我妈在我小时候逼着我学钢琴一样。学了一年半,他就不想学了。正好这个时候,我们全家移民去了美国。到了美国,我和太太商量后,将大儿子送到当地一家音乐学校继续他的音乐学习,由一位美国音乐老师教他钢琴课。从那位老师教他的第一天起,我这小孩的态度就改变了,他是完完全全地喜欢上了音乐。他从学校回家以后,自己不由自主地坐在钢琴旁,想弹钢琴。

他的学习已经融入了真实生活,因此他的学习不是为练习音乐的基本功,不是为了今后要搞这个专业,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性格,陶冶情操。美国老师怎么教他的?一开始,老师教他们美国歌曲,都是一些简单的歌曲。这就很真实,很快就能学会,并且与别人分享。这种方法,能调动孩子的兴趣。美国的这种音乐教育是很普及的,比中国要好一些,因为他们的教育没有应试的成分。我的孩子就不用去考级,他只要去欣赏音乐、享受音乐就行,而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因此关于应试的问题,应该考虑什么时候该有应试环节,什么时候不应设应试环节。

因此在引导第二个儿子学音乐的时候,我和太太就说,我们等吧,不要逼他学,问他想学什么?什么时候想学?去年,也就是他12岁时,我们等到了他的一句话——想学萨克斯,虽然迟一点,但我们依然很高兴,全力支持他。一年下来,他已经吹得很不错,因为这是他喜欢的东西。他并不想把它作为今后的专业。

我是在中国长大,当时读书仅仅是为了生活。在中国考试是一种真正的竞争,有时候有很多压力,这是我上大学感受得到的。中国曾经有个调查,读书到底有多重要?在2004、2005年还是比较重要的,但到2008、2009年读书变得不重要了。所以,在这里我有点担心。

第一次出国时,我觉得自己是学外语的,就要出去见识一下,但当时感觉很不好。我在美国呆了两年就想回国了,因为文化差异大,很多东西接受不了。我当时对美国社会的认识也很肤浅,没有意识到读书对美国人来说其实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我在上课时也很不习惯,老师一个星期见一次面,一次是三个小时,而且有一半时间是讨论,老师讲的内容很少,当时我觉得老师多给我讲点东西比较好,后来习惯了,但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痛苦的。从那个时候起我注意到该学什么东西,该看什么东西,我对什么有兴趣?所以在美国教育环境是这样的,让“你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社会的事,也不是老师的事。

前年我带小孩回中国,小儿子11岁,我刚好有休假,就把他带回来,我把他放在一个学校中让他体验中国的课堂,有一个故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他说老师对学生很“rude”,不让他提问题,即使他举手老师也不看他,课后老师跟他说“你不要举手,老师叫举才举”,但他觉得想提问题时就应该立即提,“问题在脑海里,我要立即提”。小孩子有时候是比较天真的,我觉得从教育理念来说,老师应该让孩子真正去学习,学好他们想去了解的东西。这是中美教育的一个小小差异。

现在公立教育只培养学生基本功,一直到高考,中间没有什么其他的培养,老师也认为学生没有问题就好,美国教育就是鼓励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

■我们的教育还有私塾的痕迹

中美教育制度差异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们的优势?哪些是美国的优势?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回顾一下中美教育的历史。17、18、19世纪,中国教育在做什么?

1636年:努尔哈赤第四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科举制沿用明代旧制。

1663年:康熙二年“明史案”。利用“文字狱”对有思想的文人残酷镇压。

以私塾为主体的教育加上府州县学及国子监等官方机构,以满足科举取士制度的需要。学生所习学科主要有四书、五经、性理、习字等。

中国教育体制几百年来都是以私塾为主,没有公立教育。私塾实际就是家庭教师,那时主要是满足科举制度的需要,因为古代做官是要考科举。当时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说起来比较单一。

而同一个时期,美国当地教育在做什么?

1636年:哈佛大学成立。

1776年:新国家已拥有14所大学。1800年大学增加至35所。

南北战争结束后,从小学到大学,人人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公立学校成了一个塑造美国文化、传授职业技能和科学知识的机构。学生所学学科包括文、史、地、数、理、化等。

我们公立教育说起来有100多年,起步较晚,至今还有深刻的私塾教育痕迹。换言之,私塾教育影响在中国依然有优势。家长付出很多,可以不顾一切代价把自己所有的所有都献给下一代。就是说,以家庭为核心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三四岁就开始学习语言等等。现在公立教育只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一直培养到高考,中间没有什么其他的培养,而老师也认为学生没有问题就好,美国教育就是鼓励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

我们从小学习复杂的数学运算,所以中国学生的基本功确实很扎实,但基本功好不好,与有没有创造力是两回事。

■美国人注重创造力培养

我们30年前曾经有错误的一个预言。1979年中美教育刚刚开展交流相互派了两个代表团,当时中国代表团回来写了一个报告,其中有两句“美国学生无论品德好坏,都趾高气扬,踌躇满志,人人都觉得世界因我而不同凡响”、“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还在奢谈发明创造”。他们是重音、体、美,数、理、化比较弱。我们代表团说“美国的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并预言20年后,中国的教育就可以超过美国。

当时美国人也参观了北京、上海、西安几所学校,回去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里也有一段文字:“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举起右手,否则轻易不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胳膊放在身后,室外活动除外。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7点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教师解释,它是学校作业在家庭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他们就有一个结论: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美国人比我们要谦虚,他们在看我们的长处,而我们在看他们的短处。但以上两个预言都不对。30年过去了,在“病入膏肓”的体制下他们培养出多个诺贝尔奖获奖者,而我们一个也没有。在科学技术上,创造力方面其实是美国学生在打基本功呢!这是美国看到的。我们在看美国人的时候没有看到他们在培养创造力,看起来像在玩。所以,这是我们的认识上的差异。

“中国学生学多悟少”,中国的学习是在练“基本功”。美国学生是“学少悟多”,美国学生是在练“创造力”。这一般来说是正确的。我们从小学开始学数学,到五年级已经开始算比较复杂的数学运算了。所以中国学生的基本功确实很扎实,但基本功好不好,与有没有创造力是两回事。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美国人有一些思考是我们没有的。他们觉得年龄小的时候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因为思维能力强,学起来就会有劲。所以,这个“基本功”和我们中国人看起来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报告中说他们重视音、体、美是对的,这个可以体现人的个性。但我们当时是在嘲笑他们,觉得他们不学数理化。

我们在观念上觉得老师总是权威总是对的,但在美国,发现权威不总是对的,小孩回来会说老师说得不对,他们会质疑。

■中美教育七个方面的差异

中美两国考试制度的比较:两国考试制度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考试目的。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淘汰人;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学习的开展。

班级人数上的比较:中国学校的班级人数平均50多人,而在美国,很多州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一个班的人数一般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这确实有好处,这样老师就和学生有比较好的接触。这是一个比较直观的东西。希望经济发展后,我们的学生和老师的接触也多一点。

时间上的比较:一个美国同事帮我统计了美国学生学习时间是多少,我们中国学生学习时间是多少,结果出来了,让人非常惊奇。在一年中,中国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2个小时学习时间。美国学生比我们低很多,只是1000个小时左右。我们和美国比是要看看这些方面,到底他们这些做法好不好。我们小孩子一天12小时,最后是为了高考。我离开中国前后20年,现在考试和我1977年高考考试已经不一样了,现在是一次性地淘汰。所以,在学习时间上比较,在经济学角度上说我们是亏本。

在成绩单公布方面:在中国不属于隐私,但在美国是隐私。在美国,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反之在中国,每年年末成绩公布的时候都要公布全班的成绩。老师现在评优秀教师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教育部门的专家应该好好商量怎样进行改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环境下,12年过去,心理压力肯定很大。

提起隐私,我想起发生在我们家里的事。在我大儿子三年级时,也就是他来美国约三年的时间,他已经完全接受了美国学校的教育,在一些观念上与我们这些传统的家长有了很大的不同。因为比较关心孩子,经常要看看小孩的东西。他母亲在为他洗衣的时候,掏出他的钱包,并翻看一下,发现里面有个小女孩的照片。三年级就开始与女孩交换照片,这在我们这些传统的父母看来,很惊讶。他妈妈在吃饭时就问了他一下:这个女孩是谁,叫什么名字?结果他不说话,站起来就走,回到他的房间。不与我们说话,饭也不吃,一直到很晚,局面也未缓和。我去他的房间询问原因,他终于忍不住了,生气地说道:这是我的隐私权!你们不应该翻我的钱包。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冲击。在美国的小学校,孩子交往是正常的;尊重隐私权也是学校和社会大力提倡的。

教材上的比较:我们基础阶段没有他们深,没有他们难,这是我们一个打基本功方面的好事。在培养基本功时不要忘掉创造性的培养,如果只是为了得到基本功把创造力去掉就不好,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在选择教材时,同一个学区里可能教材不一样,每个学校选择教材不一样,在选择教材尺度上教师可以进行参与和探讨,而我们这里是一个地区统一的教材。

师生关系比较:在中国,小时候就知道老师总是权威。但在美国社会,我去了之后就发现教授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我在读研究生和博士时,如果要问一个教授这里的权威是谁,他会说权威的不是你面前的我。美国人就是这样,他们不承认权威。所以,我们在观念上觉得老师总是权威总是对的,但在美国,发现权威不总是对的,小孩回来会说老师说的不对,他们会质疑。老师和学生关系上,我们差别也是很大的。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聊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东西,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课外生活的比较:课外活动我们都有,但有一些区别。最大区别是我们现在社会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但美国,在小学就开始真正参与了。比如,课外活动去卖糖,就是练他们接触社会的能力,为一些活动集资。美国的课外活动经费很少,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的。比如,他们会帮人家洗车,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这个参与的意识,我们现在还不够。小孩不一定是为了挣钱,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好,这样小孩会找到他们想做什么的一些理念。

美国也在学,20多年就有了类似中国的家庭作业,但不像我们这么多。现在就在考虑该不该取消布置家庭作业。

美国也在学,20多年就有了类似中国的家庭作业,但不像我们这么多。现在就在考虑该不该取消布置家庭作业。

■美国的教育观点也有争论

争论一:课程设置标准是否应该统一?

美国人在布什时代提出不让一个小孩掉队,于是设置了统一的课程,这在美国引起激烈争论。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没有反对,坚持了布什的观点。

支持派这样说:公立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没有统一标准就无法衡量;学校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地方,必须有统一课程来完成这项任务;学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必须要用统一课程来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反对派这样说:学生应该有权利自由选择学习科目和学习内容;学生个性差异很大,统一课程标准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自然发展;统一课程标准会给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带来许多负面压力,比如家庭经济状况不一样,电脑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买。

争论二:家庭作业是否应该被取消?

大家知道,在30年前,美国人发现在中国有一个家庭作业,它是学校作业的延伸。美国也在学,20多年就有了类似中国的家庭作业,但不像我们这么多。现在就在考虑该不该取消布置家庭作业。

支持派这样说:家庭作业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及学生社会交往;家庭作业会受家长水平、家庭经济等状况影响,是社会不公平待遇的体现;家庭作业抹杀个性,使学生成为统一的学习机器。

反对派这样说:家庭作业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强调动手能力的家庭作业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家庭作业可以增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增进家长和学生的理解。

争论三:电脑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不管哪一个小孩,从中国到欧洲,用手机、随身听等电子产品,或者在家制作一些电脑课件,这在小孩子中都是非常普遍的,这就在美国形成一个激烈的讨论。克林顿在任时就拨了很多款,要学校的孩子上互联网,要所有小孩享受互联网教育资源,这个理念很好。但是现在美国政府也在考虑是不是取消这个理念?

支持派这样说:电脑会使人际关系淡薄,并影响人的正常生活;互联网是一个危险的地方;电脑技术稳定性尚有问题,教学产品有待开发。

反对派这样说:电脑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在学习中学会运用;电脑所带来的现代电子技术能给学生学习带来极大的兴趣和动力;只有不称职的教师才会让电脑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家长如何加强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现场问答

让孩子享受课外活动带来的乐趣

问:家长如何加强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答: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现在,中国很多父母凭借自己的经济条件和人际关系,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了很大的“吸氧”空间,带着孩子去旅游或参加夏令营。

我认为,家长应当改变长期以来的应试观念,让孩子纯粹地享受课外活动带给他的乐趣。

问:公立教育一百多年过去,我们如何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

答: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教育观、知识观及社会文化内涵。中国教育的传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比如,在教育上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注重“做人”。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中国人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关怀,这种关怀更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等等。

但教育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国情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

问: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注意什么?

答: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主要看家庭能否给他带来正面的影响。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是小孩的老师,你的言行和举止小孩都会潜移默化学到。

我建议好朋友的孩子可以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中国的孩子接触社会不够,家长害怕他们接触后会有坏习惯。所以这方面我们的胆子要大一些,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就不应该给他们太大的桎梏,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社会上有好人也有坏人,主要看你怎么教育孩子区别是非好坏。

问:我们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您认为如何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

答:体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任何时候,体育是脱离不了的。你不能是因为有体育课才去关注体育。在学校没有改变现状之前,可以自己找一些方法来锻炼身体。

问:有的同学上课喜欢做小动作,一些老师就随手拿粉笔刷打他,这种现象在美国有没有呢?

答:在美国没有这样的事情,对学生惩罚的现象是不被接受的。老师应该用好的方法来让学生注意学习,希望这种现象不要再出现了。

第三篇:中外大学教育比较论文

中 韩 高 校 考 试 评 价 制 度

姓名:王成杰

学号:0916301117

院系:万方科技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课程:中外大学教育比较

中韩高校考试评价制度

【摘要】:通过对中韩两国考试评价制度的分析及比较研究——主要是对中韩两国高等学校学生成绩评定制度的部分介绍与比较,展示两国所构建的量化与非量化相结合的高校考试评价体系及人才综合评价模型,其意义在于希望能为当今社会培养、选拔人才而提供新的衡量标准。

【关键词】:评价,比较,学分制,素质教育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教育制度是一个社会赖以传授知识和文化遗产以及影响个人社会活动和智力增长的正式机构和组织的总格局。是社会制度中的一种,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家庭制度并存于社会结构之中。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韩国人崇尚文化,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十九世纪80年代,韩国首次引进了现代的学校体系,到了1945年,大韩民国成立以后,韩国政府致力于建立现代式教育体系。1953年,政府制定义务教育制度,韩国公民能够免费受到为期六年的初等教育。众所周知,过去30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基于韩国人的很高的文化素质。如今,在世界上韩国的文盲率是最低的。

一、中韩考试评价制度之历史渊源

从唐朝起,中国的儒家教育和科举考试制度就已确立并延续至今,而且对韩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有着直接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创立,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教育、文化,对于韩国古代取士制度 的演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韩国在高丽时代,即根据寓居于高丽的中国后周官员双冀的建议,在958年开始实行科举,比中国晚了371年。到了朝鲜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备。朝鲜科举制度亦借鉴中国科举制度,但并非全部照搬,而是根据本国的实情,而有所独创。高丽科举制度最初是借鉴中国唐朝,其后全面借鉴中国宋朝,而其末期又借鉴中国元朝。但也不失结合高丽的社会现实,而与中国唐、宋、元之科举制度既有相同亦有相异。

例如,在考试内容方面,中国的科举制度历经自隋至清十几个朝代,虽然各代、各科考试内容和方法不尽相同。但大体来说,不外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帖经和墨义;其二,诗赋和杂文;其三,经义;其四,策论。策论有经史策和时务策两种,以历史典章,重大的理论问题或现实社会问题为题,让考生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丽科举考试则表现了它的多变性。公元958年(高丽光宗九年)高丽始创科举时,制述科(亦 称进士科)仅考诗、赋、颂及时务策。但两年后,只考诗、赋、颂,而不考时务策。公元964年(高 丽光宗十五年)复考诗、赋、颂及时务策。公元987年(高丽成宗六年)仅考诗、赋和时务策,而不考颂。公元1004年(高丽穆宗七年),高丽改革科举法,考试效仿唐、宋分为三场;初场考经义,中场考诗、赋,终场考时务策。公元1019年(高丽显宗十年),则以论代对策。公元1110年(高 丽睿宗五年),仅试诗、赋、时务策。公元1127年(高丽仁宗五年)复仅试诗、赋、论。公元1136年(高丽仁宗十四年)规定“凡制

述业,经义、诗赋连卷试取”。公元1139年(高丽仁宗十七年),高丽又借鉴宋范仲淹庆历新政之改革措施,定为三场考试程序:“礼部贡院奏:范仲淹云,‘先策论以观其大要,次诗赋以观其全才;以大要定其去留,以全才升其等级,斯择才之本,致理之基也。’我朝制述业(科)于第三场迭试策论无着韵偶对者,因此诗赋学渐为衰废,今后初场试经义,二场诗赋,永为格式。且国学未立前,初场试以帖经,立学以后,兼试大小经义,举子难之。今后除兼经义,只试本经义。公元1154年(高丽毅宗八年)”,高丽又改为初场迭试论策,中场试经义,终场试诗赋。公元1344年(高丽忠穆王元年),高丽又更改科举法,初场试六经义、《四书》,中场 试诗赋,终场试策论。综上所述,高丽制述科之考试内容有诸多变化,但其总体趋势是重视经义和策论。

总之,中国科举考试中使用的一系列方法,是试题形式的重大发展,是今日考试的填空、简答、论述、作文等题型的源流,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创造和应用的这些考法,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客观测验遍及全球的今天,仍是各国考试中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韩国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中国的影响。中国的科举考试,在考试方法与考试组织方面,集古代考试之大成,极大地影响着人类考试评价活动的发展,其中的经验教训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首次使考试成为独立于学校教育的社会活动,对我们研究考试的社会性质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行中韩两国高等学校学生成绩评定制度的相同点

系统的正式教育评价活动起源于中国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度,这点已经为世界所公认。考试作为 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手段由来已久。科举制本质上是用一套完整的考试方法来挑选人才的活动。当前我国考试仍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还是以考试为手段,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育效果。目前中国和韩国的大学仍以传统考试方法为主,如以笔试为主,有的时候还采用口试、操作等方式。但这些方法仍存在试题量小、试题的随意性、缺乏对真正能力的评价等缺陷。

中国和韩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都采用了评语和评分两种方法。评语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的,也评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进步状况及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等;评分一般采用 百分制。评定学业成绩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考试(或测验)来取得学生学业成绩的质量指标,即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数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熟练程度及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创造性以及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学期间具体用何种考试,由要评定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来定。如考查学生的成绩和教学效果,一般通过日常性、阶段性和总结性三个阶段来进行。日常性是通过平时检查、观察、课堂提问、书面测验和作业、实习等;学年、学期的阶段测验以及期末、毕业等总结性测验。

另外在学校教育中为了保证完成学习的数量和质量,两国跟随世界的潮流采用了学分制来管理 教学计划的实施以及考核是否完成了规定的教学目标,并用它来表明学生的学习数量和质量。学分制的计算方法,中国的大学和韩国的大学有所不同。学分制在中国,是1919年由蔡元培先生首先提倡并在北京大学实行。1922年11月《大学系统改革案》规定,政法大学可以实行选课制。1931年实行学年学分制,即规定大学4年修满132学分方准毕业。这项制度既保证了各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又有利于给学生提供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特别是保证了基本课

程的必修比例和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这一制度在高等学校中一直延续到解放初,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上还采用学时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做法。1950年学习苏联和教学改革中废止。1978年武汉大学等少数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1980年12月,原教育部在天津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逐步推广学分制的意见。1980年北京大学法 律系法学等三个专业实行学分制,要求在4年学习期间必须修满158个学分。目前中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不同程度地实行学分制,并把最低毕业学分定为158学分。以宁波大学为例,四年制本科学生的最长年限为6年,毕业最低分数为160学分;5年制本科学生的最长年限为 7 年,毕业最低分数为200学分(医学类为215分)。学分的计算则包括以下内容:(1)课堂讲授课程、学生自主学习(2)大学体育、实验、实训、上机课程(3)综合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4)学年论文(5)毕业设计(论文)(6)创新学分、技能学分。韩国的大学学分的计算大体上则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纯粹理论课程(2)理论和实习并行课程(3)纯粹实验课程(4)现场实习(5)毕业课题研究。

从上述的学分计算的内容上看,两国高校基本上摆脱了以课程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 要指标的古老评价模式,把更多的实用主义与进取精神引入到高校的学分制度。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两国的各个大学都在不停探索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有效的方法。从学分制的运作模式来看,学分制在教育过程中,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给他们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

三、现行中韩两国高等学校学生成绩评定制度的区别

韩国的学分计算的内容大体跟中国差不多,但现在韩国的大多数大学实行社会奉侍(以下称社会福祉活动)的学分认定,这与中国的大学学分的认定相比多了一个项目,中国的大学则越来越注重创新学分。以韩国的同德女子大学为例,关于社会福祉活动的学分认定有着详细的运作模式。同德女子大学是从1994年新生的第二学年开始把社会福祉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并给出了学分认定。之所以作为必修课,是因为学校并没有把这种福祉活动当作对社会的简单服务,而是当作一种对大学生的教 育方式来进行操作;并没有把社会福祉活动当作是一种随意的付出,而是当作一种认定学分的学习过程。社会福祉活动可分为两种:即“努力福祉”与“教育福祉” :

1.努力福祉活动:做饭做菜、其他厨房活动,外卖配送、打扫卫生、洗衣服、搞环境卫生、整理屋子、做泡菜、代读、代笔、朗读、修改衣服、沐浴、制作学习用具、擦玻璃、看婴幼儿等。做业务助手、帮助盲人等残疾人也属于努力福祉的范畴。

2.教育福祉活动:文学讨论、戏剧指导、中学生学习指导、小学生学习指导、幼儿学习指导、儿童游戏指导、朗读童话、画画指导、科学实验、韩国文字指导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艺术指导,比如关于美术、钢琴、电脑、书法、合唱、民歌、乒乓球、插花艺术、健美操、陶瓷艺术、吉他、算盘、假面舞、四物艺术、舞蹈等方面的指导。

韩国把社会福祉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无疑是想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行,通过社会实践而培养 学生的耐力与助人为乐的精神。中国的一些大学也有德育学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大多数大学开设德育课程,但单纯依靠教育则收效甚微,于是,一些大学为了 把德育教育形成成果,而把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作为一门必修课,如江西财经大学就实行“品行

修养学分制”,规定学生的品行修养课每学期一学分,每学分细化为100分,得75分以上者就可得到1学分,不足75分不得学分。如果有一个学期低于60分,则减去1学分,有两学期低于60分,则不予毕业。他们还建立了“德育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品行修养进行记录、管理。他们的做法促进了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和加强品德修养的自觉性。

中国的学分制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也可自主决定自己的毕业时间,即大学生被允许提前毕业、推迟毕业或停学创业。那么,大学生也被允许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投身于现实社会,深入各行各业第一线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似乎与韩国的大学生社会福祉活动类似。但中国与韩国的社会实践相比之下,尤其重视创新,在学分制平台上,学校是将以学生的发明、设计、论文等创新成果用学分的形式进行奖励和考核,根据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并将它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指标,在评奖、推优、保研等工作中作为关键的衡量标准之一。中国的高校设立创新奖励学分,可直接调动学生创新的欲望和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和 形成。

中韩两国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制度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重结果轻过程,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但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并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中韩两国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侧重点有些不同。从同德女子大学的关于社会福祉活动的学分认定中可以看出韩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看起来繁琐而简单,像一些生活当中琐碎的家务,但是韩国的一些高校还是把这些作为一个必修的课程。

韩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但大部分中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不属于必修课的范畴。只有个别的中国高校因为对创新学分的过分重视,而把社会实践活动列入到必修课当中。2005年《中国培训》第二期登过这样一则新闻:江西理工大学 2004 年从入学的本科生起,开始推行“创新学分”,完成这种“创新学分”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在学习研究和社会实践中有自己独特的创见,被相关部门认可后即可得分。该校本科生毕业前必须修完190至200个学分,“创新学分”只占一分,但如果没有这个“创新学分”将不能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学校设这样一个学分,是为了促进学生在思考问题或进行科研学习时主动往创新方面靠拢。也许中国高校推行“创新学分”是一个有益的探索,是因为它是针对中国高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弱这样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用“创新学分”对学生毕业实行“一票否决”,似乎有些过于极端。

四、结论

在过去,受中国的影响,古代的韩国几乎是照搬中国的科举制度,但到了现在,受国外考试制度的影响,中国和韩国的考试制度都有了自身不同的变化。两国的考试制度让学生有了较大的选课自由度,学生根据相关的制度可以实行跨系、跨专业甚至跨学院、跨学校选修相关课程,不仅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当然,若要实行健全的考试制度,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计划,即对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要有适当合理的比例。但是一些硬件设施也不容忽视,如查询论文所需的丰富的图书馆藏以及国内各大院校和国外论文数据库、视听教育工具、发明设计所需的工具及实验室等等。中国和韩国的高校都在力求实行社会实践的学分,虽然称法不一样,但引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但这首先需要学校有关方面做大量的工作,不能只靠学

生自己走出社会联系社会实践的部门,而是学校建立一个专门的行政部门,帮助学生刚接触社会时少走弯路或避免在身心上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而且在社会实践学分的获得上应该不是学校部门出面打分,而是接收单位给予公正而客观的评价,然后学校根据接收单位的评价给出合理而正确的学分。除了取得实践学分之外,在校期间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尤为重要,也许在第四学年学分的评定上可以借助英国的大学考试制度。英国有一个考试制度叫校外考官(external examiner)制度,校外考官提出学位试题,并担任参加口试学生的考官,最后与校内考官一起组成成绩评定委员会,通过具体而详细的商讨,给予学生公正的成绩评价。这种校外考官制度促使各高校保持一定的学问 水准,并随时可以交换各高校的教育内容和关于学生的有价值的情报,而受到了广大的好评。对于学生文化知识掌握状况的评价,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考试也许是最好的方法,但如何丰富考试的方法,两国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韩国]郑麟趾.《选举一[M]// 高丽史:卷七十四》 文史哲出版社,1972.[2] [中国]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 昆仑出版社,2004.[3] [中国]索丰.《韩国基础教育》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4] [中国]张幼斌.《国外高等学校考试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2005.[5] [中国]邓再辉.《借鉴国外经验,改革高校考试》 当代教育论坛,2005.

第四篇:中美大学教育差异(共)

步入大学的门槛:在中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考试,一卷定终身的高考是应试教育体系下的产物。很多学生都是通过“题海战术”挤进大学的门,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育的目标: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本科教育被定为成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的专业教育。在于培养工具式的人才。

任何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都是纵横交错的,纵的方向是本科教学,横的方向是科学研究。不同的学校其内部结果是不一样的。高校的内部结构:我国的高校在纵横方面趋于雷同。依国际经验,我国的本科教学的方向不能多,横向的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可以多些,但我国的高中生考入高校往往被分入几十个不同的系、院。

中国教师地位较高,上课计划、内容、方法、考试由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划处理,重于基础。老师与学生不等位。

由于中国国情,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压力大,而大学的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教育中,学校重视招生而轻就业,导致学生就业之后很难提升空间与自身发展。

总结:每种教育制度,都是由各国传统文化结合国家发展需求所制约与联系。国情不同,教育体制本质不同,结构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方向便有本质区别,各有所缺。能做到的,是适合性的调整与改善,针对性与普遍性并存的取优教育。

24次考试机会,可择最高分报考大学。分数只为进大学小比例条件。其课外活动,老师推荐更为重要,社会与家长给予升学压力小。

美国人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帮助一个体成长为一个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使其成为一个称职的文明社会公民。

国外的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纵向简洁,横向丰富。把广博教育放在培养本科生的首位,把专业培训放在次要位置;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丰富,而横向简洁。

美国老师地位中等,上课计划、内容、方法、考试基本上由任课老师定,思维比较活跃,重于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老师与学生关系平等。

美国各高校方面加强人才培养改革,强化学科交叉,注重学生的通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能力、特性,确立专业兴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五篇:浅谈美国大学教育理念论文

摘 要:自1936年哈佛大学设置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教育硕士以来,美国教育硕士教育已有7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本文以美国乔治亚大学教育学院数学教育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为例,从课程的结构、设置、实施和评价探究其特点,以期对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特别是数学教育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美国乔治亚大学;教育硕士;数学教育;课程。

美国乔治亚大学成立于1785年,是美国第一所公立高等院校。该校于1908年开始组建教育学院,1966年成立数学教育系,并设立教育硕士(数学教育)学位(Master of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数学教育系于2004年并入科学教育系,成为其数学与科学教育部下设的一个分支。乔治亚大学数学教育系现为世界上最强的教育系之一,每年为全美培养大约100名数学教育方向的教育硕士。

一、入学条件与课程结构

乔治亚大学教育学院要求申请该校教育硕士(数学教育)专业学位的申请者须提交三封推荐信,两份所有就读过的大学的官方成绩单。申请者的GRE成绩必须在850分以上,且已取得任教资格,或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上述条件者,即可注册入学。乔治亚大学为入学者提供了两套可供选择的培养方案,一种是单一的课程学习,选择这种培养方案的入学者只需修满规定的38个学分,参加一次综合性笔试,即可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另一种培养方案为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相结合,修习该培养方案的入学者除进行课程学习外,还必须提交一份课题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修业年限一般为1-2年,全日制就读的学生修业年限为一年,在职学习为两年。

乔治亚大学教育学院为攻读教育硕士学位者提供的课程分为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是为只进行课程学习,不打算撰写论文的学习者开设的。

二、课程内容

(一)核心课程

乔治亚大学教育学院为攻读教育硕士(数学教育)方向安排的核心课程有3门,即中学数学教学问题、数学教育课程研究和数学教育研讨,每门课程占3个学分。中学数学教学问题(Problems of Teaching Secondary SchoolMathematics)课程的内容主要是有关数学学习的理论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帮助研究生加深对学习理论的理解,深入分析每种理论的优缺点及在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数学教育课程研究(Curriculu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课程主要是介绍和分析当前数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教学原则。其目标是帮助研究生理解和研究当前中学数学课程,并对中学数学课程的革新提出建议。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经常讨论这样的问题:你理想中的数学课程是什么样?当前中学课程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如何适应课程的变化?等等。

数学教育专题研讨(Research Seminar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这门课程主要让研究生就一些数学教育的专题展开讨论,如:数学与思维、数学与大脑、数学与评价等。

(二)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含三部分的内容:教育心理、教育研究和数学教学,每一部分内容至少提供三门课程供研究生选修。

教育心理部分开设的选修课程有:教育认知基础、教育动机基础和天才少儿的特征。教育硕士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任选一门。教育认知基础(Foundations of Cognition for Education)课程主要向教育硕士研究生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帮助教育硕士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教育动机基础(Foundation of Motivation for Education)课程主要介绍有关动机的理论和研究,帮助研究生理解动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天才少儿的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Gifted Children an Youth)课程主要了解天才筛选和鉴定的有关问题及天才学生的各种需求,研究天才学生的培养和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

教育研究部分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开设的选修课程有:教育研究方法、教育上的应用统计方法和教育上的定性研究。学生从三门课程中选修其中一门。教育研究方法(Methods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课程介绍了行为科学环境中的各种研究方法。该课程由引导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方法类型和研究的评论与阐明三部分组成。该课程通过评论和解释已发表的研究文章的方式,帮助研究生学会如何理解在教育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发表的文章。教育上的应用统计方法(Applied Statistical Method in Education)课程主要让教育硕士研究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教育上的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要求研究生深入学习定性研究的过程、哲学基础和伦理等问题。

数学教学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从数学、统计学和数学教育的有关课程中至少选修6门,其目标是使教育硕士研究生具备深厚的有关数学教学与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三)专业选修课程

这部分课程主要是供只进行课程学习,不做论文的教育硕士研究生选修。要求在教学领域中的数学、统计学和数学教育学课程中选修2门。

三、课程实施

乔治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数学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视研究生的课前准备、课堂参与和实践操作,多采用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和报告的教学方式。下面以核心课程“数学教育课程研究”(2006春季)为例来具体说明乔治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数学教育)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在“数学教育课程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求研究生课前阅读指定的参考书,课上就阅读内容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疑问。指定的参考书目多达35本之多。课堂上由事先指定的“课堂导读生”(Classroomreading leader)引导大家就部分精选章节展开讨论。因此,“课堂导读生”必须非常熟悉阅读材料,了解其中的难点,以便引导课堂提问和讨论。在课程结束时,学生需交一个“指定阅读的总结与分析”(Assigned Reading Summary and Analysis Sheet)的小论文。

“数学教育课程研究”课程还有一个教学项目是“课程学习反思”(Curriculum experiencereflection),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论文。论文内容要求在反思自己上中学时学习数学的亲身经验的基础上,就教学的内容和重点,什么是有意义的数学知识、对数学教育总的看法等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数学教育课程研究”课程的第三个教学内容是“课程项目”(Cross-Curriculum Project)。这个项目要求学生在有关“课程”的话题或讨论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扩充这方面的知识。项目结束时学生需完成一篇小论文。论文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选择一项,描述它的组成,要求,成功教学的先决条件。然后调查一所小学或中学的数学课程,找出何时和怎样具备了这些先决条件。论文最后还要求就所讨论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内容间支持或阻碍的关系展开讨论。

下载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本站推荐)

    严加安院士: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浅议大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加安 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中指出:“有时,人们把学校......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当代大学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当代大学教育 胥梅 (西北大学 法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它以一种文化氛围、......

    现代大学理念与中文系的教育取向

    现代大学理念与中文系的教育取向大学理念从晚清的学堂到民国初现代大学形态的确立,是在受过西学教育的留学生手中完成的。而现代大学又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活动的公共空间,成了他......

    1464741090把企业培训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教育教学

    学校教育需引入外脑 ——教育旁观者对泗洪教育改革思考 文∣上海禾稼教育 王家强 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向教育系统的领导汇报对教育的看法。 NO1、现状 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拥......

    在绿色教育理念下幸福成长(精选5篇)

    在绿色教育理念下幸福成长 包头市第四中学 包头市第四中学建校已57年。五十多年的拼搏、奋进中,始终不忘对教育本真的探索。2011年我市出台了《包头市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规范......

    小学班级管理活动中差异教育理念的实践应用分析

    小学班级管理活动中差异教育理念的实践应用分析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 差异教育 个性发展 一、小学班级管理的差异教育理念概述差异教育最早是在研究天才学生的成功教育中......

    学习国外教育先进理念,促进中西部大学深化改革

    学习国外教育先进理念,促进中西部大学深化改革 -----访英十感 韦 煜 2013年5月,受学院和省教育厅的委派参加由教育部、李兆基基金、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举办的“千名中西部大......

    在全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 同志们: 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对全县政法系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行集中再动员。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