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豆专题报道
科技创新结硕果大豆产业谱新篇——大英县大豆产业发展纪实
大英县位于四川盆地腹部,全县幅员面积703平方公里,总人口54.7万,其中农业人口44.1万。耕地面积31.6万亩,其中旱地20.3万亩,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万亩以上,粮食总产25万吨以上。但这样一个小小的川中丘区县,却因试验、示范、推广旱地新三熟‚麦/玉/豆‛套作大豆种植模式,改写了南方大豆的种植历史,更是改变了人们对南方大豆仅作为小作物发展的观念。正如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盖钧镒院士等来大英县考察时的感概一样:‚‘麦/玉/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让我大开了眼界,我看到了中国大豆产业的振兴,简直不可思议!‛。
建县之初,该县主要旱粮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苕为主,随着近年来该模式的大力推广,至2008年,红苕已逐步退出了主要旱食作物序列,取而代之的是迅速发展的优质食用蛋白大豆。2008年全县大豆播种面积 12.27万亩,总产1.8万吨,总产值达到了5400万元。以该县为代表的旱地新三熟‚麦/玉/豆‛大豆种植模式,由于具有省工、节本、增效、培肥地力等优点,深受老百姓喜爱,发展相当迅速,短短5年时间,该县已累计推广面积47万亩,示范带动全省年推广面积达到261.3万亩以上,成为南方大豆面积逐年增加的主要动力,且正在成为推进川中丘区乃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1的一项新型实用技术。
大英县历来就有种植大豆的习惯,且种植模式多种多样,如净作、间套作和围边等。其中,净作模式以春秋大豆为主,由于与玉米、水稻、红苕等大宗粮经作物存在土地竞争,且比较效益较低,生产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瘦薄地和零散地块上,而间作模式2004年前以‚麦/玉/+豆/苕‛模式为主,占大豆面积的50%以上,但该模式大豆产量较低,大面积不足50公斤/亩,且费工费力。随着近年来农村体制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伴随许多新的问题出现:一是自然灾害特别是夏伏旱发生频繁,受自然因素影响,作物产量波动较大;二是由于种植业相对效益较低,(如种植面积较大的红薯若扣除人工成本外,几乎呈现负增长)因此农民投入相对不足,造成耕地质量日趋下降;三是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多,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2003年该县在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探索抗灾、省工、节本、增效的旱耕地耕种模式旱地新三熟‚麦/玉/豆‛为主的种植模式,为推进全县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该模式种植技术简单,小春种植小麦,6尺开厢,3尺(或2.5尺)种小麦、3尺作(或3.5尺)预留行,次年2月在预留行中栽植玉米,5月底-6月初,麦收后于小麦带种植3-4行大豆,改原‚麦/玉/苕‛或‚麦/玉/+豆/苕‛模式
为‚麦/玉/豆‛模式,实施分带轮作、连续免耕、秸秆还田、合理密植、综防病虫等技术路线。该模式自试验、示范、推广以来,与原有模式相比,一直表现出省工、节本、增效等优点。在2006年遭遇特大干旱的情况下,该县套作大豆却喜获丰收,经田间测产,大豆最高亩产达到173.42公斤,全县平均亩产达到为115.3公斤,而‚麦/玉/苕‛平均亩产红苕700公斤。从红苕与大豆产值比较,红苕亩产值为250元,大豆亩产值为345.9元,大豆亩产值增加95.9元,加上用工的节本增效,‚麦/玉/豆‛模式亩均增加经济效益150-200元。实践证明,‚麦/玉/豆‛模式具有良好的抗旱减灾效应。此外,大豆通过根瘤进行生物固氮,达到氮素的种间促进和培肥地力的效果,既减少自身化学肥料的施用量,又促进玉米、小麦等作物产量的提高。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在该县推广以来,深受老百姓喜爱,发展相当迅速,近年来,该县逐年加大对这项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使其无论是种植水平、还是种植规模均在四川省位居前列,短短5年时间,已累计推广面积47万亩,新增经济效益0.7亿元以上。2006、2007连续两年全省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研讨会和现场会在该县召开,2007年9月又迎来第十九届全国大豆生产研讨会在大英县成功召开,更助推了该项技术的推广。2008年5月,大英县农业局参加研究的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的试验研
究与推广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模式在以该县为代表的南方地区成功推广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对大豆仅作为小作物的观念,对解决四川省常年100万吨的大豆缺口,发展现代畜牧业、满足人们对植物蛋白日益增长的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
由于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在大英县推广应用效果明显,2008年该县被列为农业部大豆行业科技协作核心县之一,为此,该县在蓬莱镇幸福村和吊脚楼村集中建立了1000亩‚麦/玉/豆‛旱地新三熟模式核心展示区,在玉峰镇肖家沟村建立了50亩套作大豆高产攻关田,在种植规模和种植水平上推动全县平衡发展。尽管2008年遭受严重的冰冻灾害,推迟玉米播期导致大豆苗期受玉米隐蔽影响,生长中后期又遭遇了降雨频繁且雨量大的特殊自然灾害,导致大豆前期细弱后期普遍旺长,但通过测产,平均亩产仍然达到了116公斤。为促进南方间套作大豆的发展,10月28日,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特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及栽培土壤营养岗位专家等著名专家来川考察套作大豆生产情况,在大英县召开的套作大豆测产现场会上,经专家现场测产验收,蓬莱镇核心展示区大豆平均亩产123.6公斤,玉峰肖家沟村攻关田大豆平均亩产138.5公斤,最高亩产171.5公斤。今年全县‚麦/玉/豆‛模式套作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2.27万亩,实现大豆总产
1.8万吨,总产值5400万元,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40元以上。2009年该县被列为四川省‚粮食作物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工程‛大豆项目实施县,以此为契机,全县计划实施‚麦/玉/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15万亩,同时,将着力引进、培植以大豆蛋白原料、大豆食品、大豆生物柴油等为主体的大豆精深加工与产品开发的龙头企业,激励企业创品牌、上规模、增效益,推进全县大豆产业向纵深发展。
二○○九年一月十日
第二篇:大豆合同[推荐]
大豆收购合同
签约地点: 合同编号: 甲方(收购方):
乙方:
合作社(或种植大户)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就金臣大豆种植和回收事宜,双方达成以下协议内容。
一、标的条款:乙方拥有适宜金臣大豆种植的土地面积
亩,位于
,属于第 积温带,确定积温为
℃以上,乙方必须保证所流转土地的真实性(另附土地流转明细表),上述数据由乙方提供,承诺积温带不符,造成的一切损失乙方负全责。已经甲方确定为大豆种植地,乙方种植的大豆由甲方按约收购。
二、甲方有偿提供种植技术指导服务,并每亩收取服务费10元。甲方提供技术员到现场进行指导。甲方所投入成本大豆(金臣系列)合计
元;在秋季回收时结算。
三、大豆进入合作社仓库双方共同保管,甲乙双方在乡(镇)经管站办理相关认证手续(以经管站在流转土地明细表上盖章为准)
四、乙方保证所种植的大豆(金臣系列)全部交由甲方收购。乙方不得转卖、转让或私自留用。乙方不得掺杂做假、以次充好。如有违约,乙方必须赔偿甲方每亩500.00元人民币的违约金。
五、产品收购时由甲乙双方监管,乙方组成团队收获并送到甲方指定的当地收购点。收购价格以当时当地的市场价格为准。收购质量以国家粮库收购标准为准。
六、甲乙双方合作期间,乙方需签定物权(地上物黄豆)预期收益的抵押手续,并办理《收割仓储销售权质押合同》给甲方作为所产粮食交给甲方的保证。
七、乙方可自愿办理农业保险理赔,乙方的种植成本险,在保险公司投保后,乙方没有种植损失风险。
八、争议解决条款: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任何一方当事人不愿意协商的或协商不成的,可依法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或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九、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一份。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负责人签字:
负责人签字:
电话:
电话:
****年**月**日
第三篇:大豆试题
大豆栽培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适时打顶
对于无限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在开花期摘去生长点减少营养消耗,也可以减少落花落荚,提高产量。
2.插墒期
即封垅期。是从地头目测大豆行间1.5米远以外,叶片相互交叉看不清地面的日期。
3.养分带出量
每生产100千克大豆籽粒即相应的秸秆,平均从土壤中带走氧化磷1.4千克,氧化钾1.58千克这个数值可作为平衡施肥的基本参数。
4.株高与茎粗的比值
在开花末期结荚的初期进行测定,去田间有代表性的植株,量得植株高和茎粗求其比值,以130为临界倒伏值,大于130时大豆将发生倒伏。
二.填空
1.大豆生长期间内所需氮素有三个来源,即来自(土壤氮)、(肥料氮)、(共生氮)。根据大豆主茎长短和分枝程度、分枝数、分枝长度、分枝和主茎的角度等大豆可分为(蔓生)型、丛生)型、(立扇)型和(地桩)型。
2.根据花开顺序,时间,花荚分布及着生状态、茎生长及植物形态特征、大豆结荚习性可分为(有限)结荚习性、(无限)结荚习性和(亚有限)结荚习性。
3.根据大豆籽粒的大小,可分为(大粒)(百粒重22g以上),(中粒)(百粒重15-25g以上)(小粒)(百粒重15g以下)。
4.根据油分和蛋白质含量,大豆可分为(高蛋白)类型(45%以上)和(高油)类型(23%)。
三,判断题
1,大豆既能从土壤中吸收氮素,又能利用根瘤菌固定氮素。(√)
2,高产大豆吸收磷素营养优越于吸收氮素营养,这种优越并不是指吸氮素多,而是指吸收的磷素虽不多,但不缺。(√)
3,磷素在大豆植株内不能移动或再度被利用。(×)
4,大豆根瘤菌固氮更离不开磷,磷对根瘤的形成,氮的固定,氮的转化以及后来氨基酸的形成都是不可缺少的。(√)
5,大豆的产量是通过两个生理过程形成的。一个是吸收作用,一个是光合作用。(√)
四,简答题
1,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是什么?
(1)以大豆为寄生的胞囊线虫病、细菌、真菌病害容易蔓延。
(2)危害大豆的大豆食心虫愈益繁殖。
(3)土壤中养分(如:磷、钙)的偏消耗也会影响大豆产量。
(4)大豆的根际及根际微生物分泌一些有毒物质抑制大豆的生长发育及根菌瘤固氮能 1
力,从而影响产量。
2.既然大都能够共生固氮,为什么种植大豆还要施加一定量的氮肥?
大豆与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每亩大都在生长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固定
6.4千克的氮,而每亩生产200千克的大所需要的氮是17.4千克,因而光靠大豆根瘤菌固氮是远不能满足大豆生长需要的。根瘤菌固氮对大豆是十分重要的,可是对根瘤菌固氮不能估计过高,所以种植大豆一定要施加一定量的氮肥。
五,简述题
1.论述防治大豆落花落荚的方法
(1)经济勇肥,大豆施肥要抓紧好3个环节:一是种肥,亩施尿素5千克,过磷酸
钙5-10千克;而是追肥,在大豆初花期,每亩追施氮磷复合肥(二胺)5千克;三是喷肥,在大豆开花至鼓粒期喷复合肥,亩用量为75-100千克(内含尿素1%
磷酸二氢钾0.1%,硫酸锌0.05%,硼酸0.1%)。喷肥时间为晴天下午15点以后
为宜。
(2)科学灌水。大豆开花结荚到鼓粒期间,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初花期灌水一
次,亩灌水量40-50立方米。
(3)及时防治大豆病虫害。
2,试述毛豆栽培田间管理技术
(1)及时间苗种苗:直播毛豆出土后,出现复叶即可间苗,淘汰弱苗、病苗和杂苗。
为放置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的缺苗,通常留双株苗。
(2)追肥:幼苗期跟菌瘤固氮能力弱,为了促进根系生长分枝,需要追氮肥,每亩
追氮肥7千克,开花期每亩追尿素5千克,同时喷施2%-3%的过磷酸钙浸出液,每亩喷50千克,连续喷2-3次。
(3)灌水。苗期保持较低的土壤湿度,促进根系下扎,扩大吸收面积,毛豆在开花
结荚期的蓄水特性是“干花湿荚”,所以在花期水分要分少些以防治落花落荚。
坐荚后再浇水,促进荚的生长。
(4)中耕除草。中耕一般进行2-3次,要结合中耕对豆苗进行培土,以防倒伏。
(5)防治虫病。毛豆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和霜毒病,害虫主要有蚜虫和大豆卷叶螟,病虫害较轻时一般不进行药剂防治,防治病虫时必须注意选用高效低毒残留的农药。
(6)实时采收。毛豆一般在豆粒饱满,豆荚尚青绿时采收,过早采收豆粒瘦小产量
低,过迟则豆粒坚硬品质降低,不适于鲜食。采收在早晨或旁晚温度较低时进
行,可保存产品新鲜。
第四篇:大豆合同
卖方的银行为受益人的不可能撤消的,无限制的,可转让的,可自由议付的××大豆金额的远期90天备用信用证。(受益人:×× ××银行,××分行,地址是 ××,帐号:××),买方银行应在十个银行工作日收到卖方银行开出信用金额××%的履约保证金或××国保险公司提供的保单保证供应货款的风险。如卖方不能在开出该信用证之日起45天内将货物装运到船上,该信用证自行无效,无须卖方银行出具相关证明文件,××天远期信用证,价格 CIF×× USD××吨。
2、信用证应在90天内议付。卖方应提供如下文件;
1)出具发票××份;
2)签定××份,指定收货人的,标有运费先付,空白抬头,空白背书,全套的装船清结款单:
3)保险单××份,保险金额为实际金额的××%;
4)××检验机构的重量检验证
5)××检验机构的质量检验证;
6)政府机构——××商会出具的原产地证;
7)××的植物检疫证;
8)一流独立检验机构出具的船检证明;
9)××出具的化学物残留检验证;
10)一流独立检验机构或公司出具的熏蒸证明;
11)××出具的大豆非转基因证明;
第九条 其它付款条款和条件
1)租船当事人的提单可接受。
2)第三方的文件可接受。
3)××%的大豆,溢损是允许的。
4)文件中关於数量的单位以吨为准。
5)发票中所标明的质量有丝微差异和船期合理展延允许范围抵扣量可接受的。
6)在所有文件中产品的描述要有:××字样。
7)卖方买保险。
8)如需复印件,复印机文件即可。
9)在信用证有效期内,出提单后××天方可提交买方。
10)正式文件可接受原产国文字与英语合作书写。
11)装船前,卖方须提供船的信息和完整的租船契约复印机件,以便买方提前探讨保险事宜。
12)船到达前,卖方须提供SGS的卫生检疫证。
第五篇:大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摘要:大豆原产于中国,是我国的传统作物,栽培利用已有5000年历史。大豆是靠群体生产来提高产量的作物,不同的种植密度通过影响大豆的株型、群体结构从而影响产量。通过合理化的大豆的种植密度,来调控大豆的产量构成因素对影响和发掘大豆产量潜力至关重要。在种植密度大时,大豆的个体所拥有的空间和营养面积小,个体生长细弱;种植密度小时,个体所拥有的光、气、水、肥份额大,个体长势健壮。目前,国内外研究正在探索窄行密植对大豆产量、品质、株型以及群体结构的影响和作用,以便应用到实际育种工作中,挖掘大豆产量潜力,从而选育出优良的大豆品种。关键词:大豆、窄行密植、株型、群体结构
植物群居在一起,在植物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共存的形式叫做植物群落。植物群落具有特殊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外貌,植物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还形成群落内部环境,后者又反过来影响群落中的植物本身。
大豆的群体结构是指田间生长着的大豆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在空间的配置状态。单位面积上植株的多少对群体结构有直接的影响。植株少了,群体稀疏,叶面积指数小,尽管个体生长发育良好,群体很难布满空间;植株太多,群体密集,叶面积指数过大,株间郁闭,单株开花数减少,影响产量。虽然产量构成因素间存在补偿、反馈和自动调节(叶片调位运动、叶片镶嵌),然而这种补偿是有限度的,要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
美国大豆专家R.L.Cooper于1967年开始研究密植半矮秆体系,其结果证实,减小行距可增加产量。黑龙江省在引进其体系基础上,形成了“大垄窄行密植”、“小垄窄行密植”和平作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体系。以上的增产的原因在于加大了种植密度,改变了田间配
[1]置,株距和行距更加接近,可使群体更好地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
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大豆密植(窄行密植)的研究逐渐重视,研究其对于产量、品质、株型和群体结构的影响,以寻求在育种工作上有所突破。本研究以辽豆14为研究材料,研究辽豆14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株型变化规律、产量构成因素变化规律及群体生态因子变化规律,分析矮秆密植大豆群体结构与群体生态因子间的关系及其对产量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探讨矮秆密植大豆的超高产株型及群体生理生态特性。这对合理栽培措施的运用及超高产育种指标的有效选择将具有意义。1.植株性状、理想株型与群体结构 1.1植株性状 1.1.1 株高
不同密度对株高有不同的要求,若密度小,植株可高大、粗壮、分枝多些;若密度大,植株则应相对矮些,且为主茎性,但不要太矮,因为植株过矮,其植株的主茎节数受到限制,单株结荚数难以提高。株高与结荚习性和生育期关系较密切,因此也受到地域的影响。株高
[2]与产量的关系不同地区其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田保明(1989)在河南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进行的试验则认为,株高对单株产量有正效应。株高与产量相关是有一定范围的。1.1.2 分枝数
分枝数的多少、分枝的长度及张开角度对株型的影响很大。根据分枝产量和主茎产量占整个单株产量的比率,把大豆品种分为主茎型、分枝型和均匀型。1.1.3 主茎节数
大豆为节上结实,所以提高主茎节数对于提高单株结荚数是至关重要的,梁红(2000)[3][4]指出主茎节数与单主株产量密切相关。郝欣先等(2000)通过育种实践和研究,明确认为创造每节结荚多、株结荚密为突破点,结合改造形态形状,提高转化系数等是提高大豆品种产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1.1.4 叶形
叶片是大豆最重要的营养器官,大豆产量主要来源于叶片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在密植条件下,相对于圆叶来说,窄叶光能截获量要多一些,有利于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并且窄叶与较多每荚粒数这一性状相关程度大。叶片的长*宽对于光能截获有很大影响。1.1.5 叶柄
叶柄长度和角度对于冠层的分布,建造良好的群体冠层结构,改善群体的受光条件,提高单叶光合速率至关重要。叶柄的状态,影响光能的截获,和光合作用。1.2 理想株型
[5]王金陵(1982)提出了“生态型育种原则”,率先在大豆育种上提出了株型育种。闵兴中、盖钧镒(1991)认为,大豆理想株型主要是指植株受光态势的茎、叶构成,还包括内
[6]在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分配等源、流、库的相应生理过程。董钻、张仁双(1993)根据辽宁省的生态条件和栽培水平,设计了株高130厘米以上,多节、分枝少而短、叶片上小下大、[7]单株呈塔形的亚有限结荚习性的高产株型。宋力平等(1994)认为,黑龙江省高寒地区机械化栽培条件下的大豆理想株型应当是:株高中等,节多,节密,少分枝,尖叶的亚有限结荚[8]习性类型。总之,在良好个体株型个体基础上,建造良好的群体冠层结构,改善群体的受光条件,提高单叶光合速率是大豆实现高产和超高产的条件之一。1.3 群体结构 1.3.1 冠层结构
董振国(1994)提出群体冠层结构性状可分为3类:(1)群体数量性状,包括群体的密度、高度和群体叶面积等;(2)群体几何性状,即叶倾角和叶方位角;(3)群体空间散布性状,[9]指群体中各器官(主要是叶片)在空间的分布状态。在不同生态区因其环境条件不同,获得的高产生理模式就有可能不同,即理想株型具有地域性。但不论在何种生态条件下,某一品种理想株型的群体结构应该是在适宜的密度下发育形成的群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群体内微生态环境,以有效提高群体的光合生理特性,最终使其产量潜力得以充分发挥。1.3.2 叶面积指数及叶片分布
许多研究己指出,大豆群体叶面积指数是决定光合产物的多少、衡量群体结构的重要指标,叶面积指数过大、过小或猛升、陡降,均难获得高产。叶面指数相同的两个作物群体,若叶片在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不同,群体内光的分布不同,农田光能利用率也不同。当叶片均匀分布时,处于良好的光照条件下,农田光能利用率高。通过小叶的抬起、降落、扭转,叶面始终保持良好的受光态势,叶柄也能上下起落,左右扭转。叶片的调位运动使叶层镶嵌性良好是大豆群体的突出特征,叶层的镶嵌性一方面使各个叶片得以截获阳光,另一方面也使大豆群体各叶层的光照自上而下极度削弱。1.3.3 冠层结构与透光特性
在群体不同高度测定光强度,可以得到群体冠层内短波辐射的剖面分布图。每一高度的测定有些取自受光点,有些取自遮光点,求得平均值用I表示,用I/I。表示对光能截获的比率,即透光率。(I。为冠层顶部自然光照强度)。I/I。随各层叶面积指数增加而减小。植株上层叶片近于上束,下层叶片近于水平方向展出,这样单位叶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降低,而使较多叶片处在光补偿点以上状态,I比较大,在各层分布均衡,不致少数叶片在光补偿点以下,可以提高群体的光合效率。董钻等(1981)研究表明,大豆群体消光系数大,说明叶片遮光较严重,中部和下部叶片接受的光线少,这对于植株上、中、下部均能结荚的大豆来说[10]是很不利的。在冠层内的光线中,散射光的比率较大,而散射光对于大豆叶片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所以,探讨高产大豆群体结构下的各层次辐射透过率及散射辐射透过率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有重要意义。2.窄行密植较新研究进展 周勋波等(2010)研究表明LAI随行距扩大、株距减少有下降趋势,光能利用率随行距加大有降低趋势,随行距变小PAR透射率降低、截获率和光能利用率上升。植株相对均匀分
[11]布可改善群体结构和增强光截获,进而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和产量。刘忠堂(2002),章建新,李劲松等(2007)研究表明大豆窄行密植主要是通过增加株间距,改善植株通风透光性,有利于叶面积扩展、提高根干重和吸收能力,充分发挥个体和群体生产潜力而实现增产的[12-13]。李生秀等(2005)通过不同密度和宽、窄行距配置试验认为, 大豆在保持合理群体密度下,适当扩大行距,缩短窄行行距(即窄行密植),有利于改善单株生育状况和后期通风透
[14]光条件,使大豆植株上、中、下始终处于良好的光合条件下,充分发挥后期单株生产力。李劲松等(2007)研究表明,缩小行距与增加密度均对大豆的株高、茎粗、始荚高度、分枝数、LAI、光合势、干物质积累、根冠比等性状产生明显的影响,导致不同处理间大豆子粒产量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行距的影响小于密度;不同密度有其适宜的株行距配置,在60.0万株
[15]/hm 密度下,20 cm行距较3O,40 cm行距有利于优化大豆群体结构,实现高产。于洪久(2009)认为合理的大豆群体结构是决定大豆产量的中心,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是调节群体结构的重要措施。因此,从大豆群体的光合速率及叶绿素的动态变化出发,研究大豆群体的光合性能,可以深入地揭示光合源与籽粒库的关系,从而为大豆优质高产提供适宜的光合生理[16]指标。张伟,张惠君,王海英等(2006)探讨了不同株行距对两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减少,单株有效荚重降低,百粒重下降。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呈下降趋势。品
[17]种、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行距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参考文献
[1].王连铮,郭庆元.现代中国大豆.金盾出版社.2007.8:547-583 [2].田保明.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1989,1: 6-8.[3].梁红等.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及通经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0,3:126-127.[4].郝欣先等.山东夏大豆品种农艺性状演进和遗传型特征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0,2:77-81.[5].王金陵.大豆杂交后代处理方法程序的探讨.大豆科学,1982,1(1):1-16 [6].闵兴中等.大豆鼓粒期源库关系研究.江苏农业学报,1991,7(4):13-19 [7].董钻等.大豆叶-粒关系的研究.大豆科学,1993,12(1):1-7 [8].宋力平等.浅谈大豆理想株型育种.大豆通报,1994,4:15-16 [9].董振国.农田作物层环境生态.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4-320 [10].董钻.大豆的器官平衡与产量.辽宁农业科学,1981,3:14-21 [11].周勋波,杨国敏,孙淑娟等.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群体结构及光截获的影响.生态学报,2010, 30(3):691—697 [12].刘忠堂.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大豆科学, 2002, 21(2):117-122.[13].章建新,李劲松.窄行密植对高产春大豆根系生长的影响.大豆科学, 2007, 26(4): 500-505.[14].李生秀,魏建军,刘建国等.窄行密植对大豆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分布的影响.新疆农业科学,2005,42(6):412-414 [15].李劲松,章建新,张佩玲等.窄行密植对高产春大豆株型及产量的影响.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7,30(2):21-23 [16].于洪久.种植密度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大豆科学,2009,6:1115-1118 [17].张伟,张惠君,王海英等.株行距和种植密度对高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大豆科学2006,03:28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