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门合并后,更重要的是简政放权
晶报:部门合并后,更重要的是简政
放权
推行“大部制”,就是要简政放权,让权力归位,给权力定位,让政府部门无法恋权逐利,逼着它们把心思放到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上去
近日出炉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对于“大部制”,公众最直观的感受是“合并同类项”之后“衙门”少了,“多龙治水”的局面或将有所改观,但人们对于“大部制”的期待,显然不仅限于此。
此前,“大部制”在一些地区已有试点,最明显的变化除了部门总数减少,便是“领导阵容”的加强,部分合并之后的行政部门,光担任副职的领导就有一二十个,以至于让公众产生“换汤不换药”和“瞎折腾”的感觉。
领导干部人数只是窥探“大部制”的一个切入点。“大部制”不等于“大裁员”,但与“人”相对应的是“事”,如果人数不能精简,则意味着事还是那么多,政府管得还是那么多,这又容易让改革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就此而言,对于“大部制”改革,合并职能只是“初级任务”,接下来,就当在简政放权方面痛下工夫。进而言之,只有政府从不该管的事务中抽身,把不该由自己掌握的权力放开,才能实现真正的机构精简,而让政府的归政府,社会的归社会,让行政更合理、高效、专业,才是“大部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这些年来,广东在“大部制”改革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中,也有“广东的影子”。去年,广东开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次改革被称为政府部门“自己割自己肉”。前不久,《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正式开始实施,新的商事登记制度同以往最大的区别在于,执照上不再记载经营范围和注册资本,一般经营项目可以直接经营,大大降低了商业活动的准入门槛和公共管理成本。这些措施的共同指向是“放权”,而政府管的事少了,又为实现真正的“大部制”奠定了基础。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一些政府部门的“手”伸得太长,一面叫苦,抱怨事太多管不过来,一面又不肯放掉手中权力,担心利益受损。这种扭曲局面导致的后果,则是有利可图时大家都争着管,出了问题后谁都不愿管。而推行“大部制”,就是要简政放权,让权力归位,给权力定位,让政府部门无法恋权逐利,逼着它们把心思放到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上去。
第二篇:简政放权(范文)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 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 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 分钟。满分100 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纸!
二、给定资料
1.政府权力对经济的大规模介入,使得地方政府成为大规模投资主体,国有企业大步发展,这种以“政绩”而非“效率”为驱动的经济模式,导致了目前中国经济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发展粗放,大量产能过剩,高额而不透明的地方债,与土地财政相关的高房价等等。
2013 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曾承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 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1/3 以上”。
据统计,一年来,国务院共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 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并修订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报告中,这些措施与营改增等减税、减费手段一起,被认为给市场松了绑,为企业添了活力,减轻企业负担1500 多亿元,并使得“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而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31 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
个党政机构整合为16 个大部门,广东顺德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使其成为我国党政机构最精简的县区之一。将工商、质监、安监、文化等8 个“大盖帽”的全部或部分职能整合成市场安全监管局,探索大执法模式。以猪肉的管理为例,从屠宰监管、配送、售卖、加工到上餐桌,都归口一个局管理,百姓维权方便了,企业少了重复检查,部门间少了推诿。
2010 年初,在部门整合的基础上,顺德再次率先拉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幕。改革主要涉及清理审批事项和实施审批事项标准化。2012 年2 月,顺德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取消,梳理出全国县级政府最完整的“权力清单”,自我“弃权”大幅度实质性压减审批服务事项363 项,向社会转移职能事项121 项,实现政府权力和职能的“瘦身”。
2012 年5 月1 日,顺德又在广东全省率先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商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分离,放宽注册资本、经营场地等准入门槛。
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就包括,将企业投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内总投资5000 万元及以上的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项目,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内总投资3000 万元及以上项目,交由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2013 年新修订出台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将仍需由政府核准,但可通过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等引导和调控的项目下放给地方,增强就近监管能力;对已下放核准权的项目,相应调整相关前置审批权限,以提高效率;明确职责分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和涉及综合平衡、重大布局的项目,行业管理部门核准需由中央层面管理的其他项目,做到权责一致。按上述原则,修订下放了分布式燃气发电等一批核准项目。
2.2013 年3 月,中山市政府向社会公布了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第一批)涵盖了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事务服务、行业管理与协调事项、技术服务事项、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和技术性服务等5 个方面52 大项共257 个小项。这个目录显示,一大批原来由政府机构负责的事项,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初审(评定)、社保经办服务、退休人员社区管理和服务、流动人口融入服务、政府组织的社工人才的培养、政府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服务、科普知识的普及与推广等等,均列入购买服务目录。
“早在两三年前,我们就首次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服务,效果还不错。”东区办事处一位负责人对政府出台购买目录表示支持,“开展一项新工作就设立一个机构、增加一批工作人员是传统的工作思维方式,结果只会导致政府服务机构和人员的不断膨胀。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单靠政府部门已经无法满足,必须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
“这是一个很好的事,将会给我们社会组织带来良好发展机遇,今后社会组织发展将有更大空间。”致力于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心苑社工中心副总干事关艳英高兴地说,“社会组织的春天已经来临了。”
其实,在购买服务目录未出台前,中山已有向社会购买服务尝试和成功先例,最为典型的是社工服务。2010 年,中山市首先在3 个镇区和2 个民政事业单位进行试点,主要采取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目前,全市24 个镇区已全部设立社工综合服务中心(社工站),实现了社会工作镇区全覆盖。这些社工组织进入社区和福利机构等单位提供相应的服务,社会反响良好,还大大增强了公民的责任意识。此外,从2011 年政府出台《中山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工作暂行办法》至今,已有交警支队机动车驾驶员考试辅助项目、市环保局机动车环保检验标志管理等17 个项目实行了政府购买服务,累计购物服务金额470 多万元。
对于政府花钱购买社会服务,关艳英等业界人士称“政府做法正确”: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好处很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人员成本、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办事效率。“政府购买了我们的服务项目,为了所‘订购’的项目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我们可以很灵活地调度人、财、物,全力做好服务。”
在简政放权的同时,顺德强化了基层治理和服务,如在党建方面建立并创新党代表工作室,全区247 个党代表工作室,建立起“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社区、倾听民意制度,2013 年1~9 月份收集群众意见建议7900 多条,办结率89%,群众满意度达96%,以作风转变切实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大部门制机构整合后,管理职能的合并与转变本身就是长时间面临的挑战。比如顺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合并后,从事科技、经贸的工作人员轮岗,互相熟悉业务,短时间内很难达到较好的服务水平。
顺德区市场安全监管局常务副局长叶卉说道,工商、质监、安监、文化、卫生等8 个“大盖帽”整合成市场安全监管局,“对一个加油站的检查,要看工商的营业执照,要看安监的培训证,还要检查质监的油品质量,责任重大。”不同执法部门的法律程序、文书各不相同,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成为艰巨的任务;同时,执法权下放到镇街,也面临着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
相当一部分审批权和事权下放到镇街,是顺德这一轮改革的一大特点。这些改革对方便服务群众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镇街的事权增加,相应的财政支出也明显增加,传统的区镇(街)财税分配结构也面临着调整,为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院长肖滨认为,顺德的改革约束了政府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激发了基层活力。建议总结顺德综合性改革的探索经验,让这个“改革样本”在更大范围得以推广。
3.“对环保部的未来走向,只能先观望一段时间。”一位地方环保局的官员说道。他甚至用“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句话来表达对环保部强势的期待。
尽管在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环保部成了国务院组成部门,可以参与国家的有关重大决策。但与国家发改委等大部门相比,有一个现实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环保部门仍旧是一个弱势部门。“我到环保部门快两年了,感觉到环保工作非常难干。”这位地方环保部门的官员说,一个原因是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交叉的职能太多,而且很多部门还是作为政府组成机构的强势部门,所以,环保局要与这些部门协调工作时,非常困难。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一般分散在发改委、环保、林业、水利、交通、国土等多个部门,分管部门之间关系不明确,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另外一个原因则让这位地方环保部门的官员感到“哑巴吃黄连”——目前环保部门很大一部分精力干的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
“在我们的职责中,没有这些事。”环保部一位工作人员说道,建污水处理厂,这根本不是环保部门职责范围的事,但目前环保部门不得不拿出很大的精力来做。再比如,淘汰落后的产业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这是发改委管的事,但这也同样牵扯了环保部门很大一部分精力。
他告诉记者,眼下这种状况,工作协调起来,一是靠个人关系,二是靠减排责任状,用这个来促使其他政府部门来配合环保,“所以在这次机构改革中,一定要解决职能交叉的问题。”
据了解,即便是在环保部内部,职能交叉的问题也同样存在。比如环境监察局与污染控制司之间交叉的职能较多。一位地方环保局的领导称,这次环保部成立,并没有人们原先所想象的那种大环保的架构,比如将林业、水利等部门的相关职能纳入环保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环保部门已有的职能加重、凸显出来,对完成环保工作才有保证。
4.2013 年3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要改革工商登记制度。
2013 年10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进行了部署。
2013 年12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公司法中有关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的规定进行了修改。
2014 年2 月18 日,国务院公布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其中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是本次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核心。
2014 年3 月1 日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的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企业年报公示制等改革经验开始在全国推广。
改革前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对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全体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以及缴足出资的期限等都有强制性规定,并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其中最低注册资本是许多创业者初入商海面临的一大难题,许多人因为迈不过这道“门槛”而放弃创业之路。根据改革方案,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 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 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 万元的限制。此外,今后也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不再限制公司全体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再规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期限;不再将公司实收资本作为工商登记事项。
实行认缴制度以后,公司股东(发起人)可以对各自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自主约定,记载于公司章程并上网公示。“实缴改认缴对于我们的好处是,资金运作更加灵活,更有效益。”
上海德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俊表示,作为一家新建私募基金公司,如果按之前实缴制的话,首期就要缴纳2 亿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而实际上这笔钱可能有一段时间只能‘躺’在银行里闲置,回报率很低;实行认缴制后,这些钱就被‘放活’了,投资回报率至少可以提高20%。”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试行时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国家工商总局外资局局长马夫说,此前在上海自贸区和广东的深圳、珠海等4 个城市的试行过程中,这些措施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鼓励创业,特别是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根据我的了解,改革措施试行以来,广东四市的企业主体同比增加50%以上,而上海自贸区成立不到半年,新增登记数量可以用‘井喷’来形容。”截至2014 年2 月28 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6610 户,其中九成以上为内资企业。所有这些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企业,都未出现注册资本虚高或虚低的现象。
5.企业住所,又称企业经营场所,是创业的又一道“门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一些小微企业就因为拿不出产权证,而长期无法取得经营主体资格。《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简化了相关手续,申请人只要提交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而经营场所条件具体放宽到多少,则交由各地方自行规定。
改革方案还明确提出,对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的条件,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本地区管理的实际需要,按照既方便市场主体准入,又有效保障经济社会秩序的原则,自行或授权下级人民政府作出具体规定。
据介绍,企业年报检查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从工商部门对企业年报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变为企业主动将年报向社会公示,其内容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由企业自己负责,工商部门进行抽查。这既是政府简政放权、减少对市场微观干预的举措,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心,促进其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的培育,同时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
经营异常企业名录制度,则是通过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将有失信行为和违法违规记录的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的“黑名单”,向社会公布,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和失信成本,使其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惩戒。同时,将个体工商户验照制度也改为报告制度,并探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报告制度。此外,推行全国统一标准规范的电子营业执照,并以此为支撑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这也将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便利。“年检到年报,一字之差,反映了市场主体从对政府负责到对社会负责的重要转变。”上海市工商局局长陈学军说。现行检验验照制度对于各类市场主体来说,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负担,特别是一些连锁企业,有多少家门店年检时就要跑多少趟,全办下来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改为年报制后,企业负责人坐在办公室就能搞定了。
6.2011 年,张森所在的市政府筹资准备修段公路。其中,立项审批涉及土地、环保、水利等部门。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先到公路部门审查,再拿到发改部门审批。随后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报告也要先拿到公路部门审查,再拿到发改部门审批。在项目开工条件早已具备的情况下,各个审查审批都必须往省里跑,“一个审查占两月,总共不下十多个审查”,一轮程序走下来,两三年过去了。
“程序和审批时间都远远超过了实际施工时间。” 张森说,工可报告、设计报告发改部门和交通部门全部要审批,审批方式基本类似,有时还要重审。“重复劳动,单是审查专家费我们就吃不消。”张森建议,对于类似的事情,应该简化审批,减少重复审批。比如,为避免重复劳动,预可、工可文件能否只放到市发改委(投资计划部门)审批,所有设计文件只由市交通局(行业标准部门)审批。
办一个厂房房产证,耗时4个多月,跑了10多个部门,盖了20多个公章,花了10多万元,却依然搞不定。东部地区一家企业陷入的“公章围城”,只怕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也没辙。看起来夸张,但这一问题却是创业者们普遍的烦恼,也是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必须闯过去的难关。
“盖公章是一场看不见尽头的追逐”,一个网友的感慨,道出了盖章办事之难。商机不等人,急事更不等人。企业从竣工验收到拿到房产证,最长可能需要一年时间,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这种“龟速办证”,只怕连黄花菜都凉了。为了尽快越过公章垒起的重重围城,企业往往各显神通,求爷爷告奶奶,前门不通走后门,找熟人通关节,不惜用金钱铺平办证之路。
7.2012 年年底,李女士想把此前在广州的户口,迁回家乡郑州。“马拉松”就此开始。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她,按照河南的相关规定,要想把户口转回河南,得先把档案转过来。这需
要先取得河南省人才市场出具的存档凭证。拿到存档凭证,再凭借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开具的户籍证明和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等材料,到郑州市公安机关开具准迁证。
2013 年1 月,李女士坐了20 多个小时火车来到广州。南方人才市场一名工作人员说,按广东规定,转档案必须先把户口转走。李女士说河南这边要求先转档案,才能转户口。“那边的要求跟我有什么关系。”工作人员不耐烦。李女士求了半个多小时,工作人员松口:“写个保证书,保证转完档案3 个月内把户口转走。”李女士写下保证书拿了档案。随后,李女士花5 天时间,在广州相关部门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户籍证明。回到郑州,河南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又称,光有档案还不行,还需要行政关系介绍信、工资介绍信、新参加工作人员转正定级表和工资变动(晋升)表。“为什么不早说?”李女士只能又给南方人才市场打电话。几个星期后,她收到对方寄来的各种资料。
将各种材料齐全后,李女士拿到了存档凭证。随后,她将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户籍证明和劳动合同、毕业证等材料一起交给河南人才市场。又等了近两个月,李女士拿到派出所开具的准迁证。2013 年6 月上旬,李女士再次回到广州。到南方人才市场,凭借准迁证拿了集体户口首页等材料,随后办理了迁移证,注销了在广州的户口。回到郑州,她将所有材料交给河南人才市场,被告知需等40 个工作日,才能领到郑州市户口。
2013 年8 月份,李女士的户口还没到手。为此,她已花费半年多时间,盖了约25 个公章。回顾这场“马拉松”,李女士认为有些奔波、空耗不必要。
李女士质疑,无犯罪记录证明这些东西,为什么不能全国联网?郑州一派出所民警对新京报记者介绍,个人一些轻微违法行为全国尚未实行联网,很多地方仍要求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但记者询问另一个派出所民警,则被告知不用开具该证明。
2013 年7 月10 日,安徽颍上县发生一起“国土局干部酒后意外身亡”事件。原因是国土局干部王某要求办事群众“请客求人”,酒宴过后“喝多了”的王某被遗忘在车内,高温中暑脱水死亡。而据请客人吴云介绍,为办理“卡住企业脖子”的土地证,他近几个月几乎天天去国土局“磕头求人”。国土局干部出事当天,吴云被迫请客。
据了解2010 年,红星镇政府以7 万元的价格出让给吴云1 亩国有土地。吴云说,镇政府承诺帮办土地使用证,“但协议一签就变了,说你先把厂建起来,证以后再说。”
2012 年6 月,吴云工厂建成投产。吴云称,为了办证,今年以来他往县国土局少说也跑了一百趟。
但土地证一直没办下来。“要么说人不在、没得空,要么说缺手续、回去补。”吴云说,红星镇离县城35 公里,为了补手续他有时一天要往返两趟。
吴云说,7 月10 日,“上午我到国土局王股长办公室问土地证,这时候进来一个工作人员,说这么多人给你帮忙,你还不表示表示?”
“我心想悄悄走掉算了。”吴云回忆,约11 点他从国土局出来,路上接到王股长电话,让他到城北的竹荪鹅饭店“有点事”。“我去了一看,国土局其他几个人也在,明白是让我请客。”“吃完饭一算账980 元,我身上只有600 多元,饭店老板要求我把驾照押了。”
为办证一共请过多少次客?吴云苦称“不敢讲”。吴云的土地证到底能不能办?县国土局局长张敏称,那1 亩地是建设用地,但手续上“有点小麻烦”,目前正在办理。
“复杂审批事项,需要核实、调研、可行性论证,审批时间当然要长一点。有时牵一发动全身,还需要等待时机或条件成熟。但普通人办的不少事项,属于常规事项,甚至是‘例行公事’,没必要一拖再拖、让当事人一跑再跑。”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说。
8.在南昌市,一本《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审批时限,从原来的10 个工作日压缩到7 个工作日,之后更是改成即办即取,只要材料齐全,当天就可以发证。这是我省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缩影。
2013 年,江西省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衔接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93 项,取消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与备案项目61 项,取消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20 项。
在各设区市、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纷纷晒出了去年简政放权的成绩单:南昌市启动了第八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市级行政许可事项126 项,削减率达36.7%,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会城市之一。
吉安市去年推进简政放权,精简下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322 项,精简37.8%。鹰潭市成立市民服务中心,251 项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办理,精简行政审批项目44 项,承接省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6 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86 项。
赣州市精简审批事项335 项,精简率达56%;行政审批项目办结期限平均在9 个工作日以内,缩短47%。广丰县精简行政审批项目55 项,精简率达15%,项目审批时间平均缩短30%。
从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到各设区市、县政府的工作报告,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今年工作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抚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对“负面清单”做出解释:政府公布统一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清单之外的事项,由社会主体自行决定。该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措施中就包括:全面推行“负面清单”制,各职能部门重新梳理上报行政审批事项,列入政府目录清单管理,向社会公布,目录清单以外的一律取消审批;积极推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探索“资格资质脱政化”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赣州市提出,认真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接、放、管”工作,最大限度将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到县(市、区),并切实加强下放事项后续监管,推动政府职能向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南昌市提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全面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
三、作答要求
(一)简政放权成为当前政府转变职能的核心,结合“给定资料1~3”,归纳概括在履行简政放权中核心应理顺哪几个方面的关系。(20 分)
要求:归纳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300 字。
(二)给定资料谈到 “盖公章是一场看不见尽头的追逐”,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 分)
要求:观点明确,理解准确,分析有理有据。不超过450 字。
(三)假如你是某市工商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你在阅读了“给定资料4、5”后,为政府网站撰写一篇宣传资料,以期促进上海自贸区等试点地区改革经验的推广。(20 分)要求:分析全面、层次清晰、表述准确、无规范格式要求。不超过450 字。
(四)2014 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然后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从政府自身改起,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给定资料,写一篇见解深刻的文章。(40 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语言生动; 2.卷面整洁,结构完整; 3.1000 字左右。_
第三篇:简政放权工作汇报
简政放权工作汇报
简政放权”让市场活力全面迸发
吴俊
2014年03月13日14:32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3月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简政放权”问题时,李克强指出:“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
对“简政放权”,总理曾经多次谈及,“既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要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削权是一
场自我革命,各级政府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这一系列的重要表态,不仅表明了我国对于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更传达出一个信号,要通过“简政放权”,让改革“红利”充分释放,让市场活力全面迸发。“简政放权”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从一系列数字成果中得以体现。去年,国务院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oo多亿元。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达到近十多年来最高,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企业松了绑、市场大激活,中国经济在全球下行的压力下,gdp等相关指标实现平稳增长,民本民生得到了根本改善,改革的成果最大程度了人民群众。
然而,革自己的命、刮自己的骨、断自己的利,何其之痛、何其之苦?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对中央的决定部署听
之任之,或不执行,或搞变通,把次要的权放出去,重要的权还留着,以至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依然存在,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毋庸置言。
“开门没有回头箭,对于简政放权要一抓到底、一往无前”。总理的话掷地有声。如何推进、怎么改革,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这就需要各级各部门以无畏的勇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真正在落实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权力清单公布,界定权力的边界,加强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发挥监管职能,严厉查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蓄意污染环境,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等行为。另一方面,坚持放管结合,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为企业服好务,让企业在发展中做大做强。
行政审批瘦身 释放经济“创新红利”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为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第一批先行取消和下放71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重点是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项目。早在今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与中外记者首次见面会时,就曾坦言,机构改革不易,转变职能更难,必须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来转变政府职能。此次,国务院先行取消和下放71项行政审批项目,是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兑现这一承诺的首份答卷。
层层审批、挨家盖章,行政审批环节过多过滥,不仅导致行政办事效率低下,严重限制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自由,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腐败。行政审批权力的部门越多,自由裁量权越大,公权力寻租的空间也越大。
自2014年9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十年内国务院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超过两千多项,其中包括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等。此次下放的71项审批项目,主要是与企业投资审批事项紧密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旨在减少中央职能部门对地方及市场主体的直接微观干预。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政放权,首先有助于理清政府权责边界,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长期以来,政府的“手”伸得过长,一些该管的事情没管好,不该管的事情却管得过严。政府权责不清,导致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混乱。当前,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分工不断细化,公共需求也不断扩大,政府若不能及时理清权责,把更多的职能转到做好宏观规划、政策制定、公共服务及市场监督上,就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审批权限下放,还权给市场和社会,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去行使原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才能
逐步理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的权力和责任边界,消除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其次,下放行政审批权限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近年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下放审批权限,是践行“能简则简、能放则放、能快则快、能优则优”行政理念的有力举措,也是逐步规范权力,让公权力回归公共服务的必经之路。
需要注意的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民意,严格实施行政审批的公开制度。该不该审批,增加或者取消哪些审批项目,都要让公众评断。如果行政审批改革绕过民意关,停滞在公权力自说自话的状态,改革必然
陷入“扩张-取消-再扩张-再取消”的怪圈。让行政审批项目接受公众的检阅和监督,在法治框架内进行,才能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一项为民福祉的改革。
政府把该管的事情管好,不该管的事情放权给市场和社会,让公权力回归公共服务,让服务型政府的阳光照进市场和民众,才能激活市场经济的活力,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要求。一年来,中央政府先后取消下放行政审批近400项,向着“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的承诺坚实迈进。
简政放权,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两者之间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情管好。通过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政府不
再管“管不了的事”和“不该管的事”。政府职能的转变,从根本上讲,是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助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定,这是在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经验积累上,对国家发展路径做出的抉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放权,转变了政府职能,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涉及方方面面,最根本的是放权,也就是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放权,不会一步到位,更不是撒手不管。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管理与市场的自发调节。政府管理的改变,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也要保持一定的
节奏。当前的简政放权,正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做出的调整。放权不代表政府职责的减少,相反责任更加重大,重点更加明确。按照要求,“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这就要求政府应重点加强三方面的职能。
一是加强市场规则制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政府要在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以及市场活动监管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偏差,政府的职责就是要及时纠偏,使市场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哪一个问题解决不好,解决不到位,都可能影响经济发展全局。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政府责无旁贷。一
方面要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
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行政审批权的取消和下放,意味着市场的自由裁量权更大,政府的监管职责更重。职责的加重,体现在对市场的反应要更加灵敏,对市场行为的预判要更加准确,这对政府的效率提出更高要求。效率的提高,体现的不仅是能力,更是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讲,简政放权是政府对自身的更高要求,也是从行动上支持全面深化改革。
聚焦“简政放权”之二:简政放权,两个轮子都到位才能走稳走远
今年,简政放权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并且,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简政放权已经由“瘦身”阶段进行到了“割肉”阶段。一般来说,行政审批先取消和下放的往往是比较容易消减的项目,越往后涉及的利益面越广、越深,“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要调整、协调部门之间的核心利益
关系不仅非常困难,而且还会引起抵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仅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要有言出必行、说到做到的策略。
聚焦“简政放权”之一:简政放权,释放红利激活经济关键一招
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体两翼,不能偏废。一方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另一方面要切实提升监管能力。因此,要在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的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加强和改进监管方式,创新公共服务内容和方式,推动政府依法履职。唯有如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才能蹄疾步稳,推动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简政放权?一句话,为了更高效且更公平地配置资源,而这是由经济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经济学,简单说就是研究有限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一门科学。从斯密的市场“看不见的手”到凯恩斯的政府
“看得见的手”,人类调节经济或者配置资源就有了两个可供选择的手段。但也恰恰是可以有选择惹的祸,市场和政府往往容易掐架,而且往往是政府占上风。政府稍占上风也可能无大碍,但是政府一旦无节制地干预市场经济,陷入无穷无尽、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管理决策漩涡后,势必瞎指挥、乱操控、穷折腾,无疑会给经济生活的健康运行带来极大危害,甚至让整个国民经济“摊上大事”。中外历史上及现实中这方面的无数经验教训无不极其深刻惨痛地警示着这样一条真理:唯有简政并放权,才有生机与活力。
回顾这些年来的改革历程,围绕简政放权这个中心,取得的成就无比巨大也有目共睹,但是和人民的更高期待相比,和深化改革还有更大的潜力与余地待挖掘相比,和完全可以通过放权以铲除腐败滋生土壤来极大地减少权力寻租、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反腐甚至达到杜绝腐败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换
个角度看,差距就是潜力、机遇与希望,因此简政放权大有可为。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要自己革自己的命时困难无以复加。
因此,真要在简政放权上有实质性作为,就必须自顶层设计而为之,才会势如破竹、功到自然成。而我们现在常讲顶层设计,那么,到底什么是顶层设计呢?最简单地说,就是自上而下、高屋建瓴进行的富有源头性、全局性、治本性和前瞻性的总体改革发展规划。
在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已先后两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落在简政放权上,突出了新一届政府改革的魄力。这种魄力根植于对国情的清晰认识上,对人民和市场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简政放权,就是腾出手来抓大事。当前,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头等大事。但从温州金融改革、郭树清股市新政乃至当下的上海
自贸区改革来看,这是一场攻坚战。官员会本能地抵制放权,同时他们会不遗余力地把“改革风险”作为挡箭牌。其实,李克强已经说的很到位:“不改革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要真正实现放权,政府就必须克服“怕乱”的心理误区。放权,不等于不监管,而是从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督;不放权,只会积累更大的矛盾和风险。从上海自贸区令人失望的“负面清单1.0版”来看,政府依然存在放权的心理障碍。美国前总统里根有句名言:“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政府本身就是问题所在”。这句话很值得我们铭记。
作为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步,行政体制改革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边界的中枢环节,是科学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工具,亦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路径。简政放权,不仅仅是管理权限的调整和划分,更是职能的转变、流程的优化、效能的提升。
把握住这一关节点,既有利于正确
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正确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自的
功能优势,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可以通过下放部分行政审批事项,充实地方政府事权,有利于强化权责一致,提高审批效能,并通过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集中体现中央政府进行“职能加强”的重点;同时,审批项目往往是腐败和不正之风的高发、频发领域,取消与下放行政审批权将有效减少审批领域腐败和寻租的机会与土壤。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为市场主体服务,通过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政府必须下决心放手管那些不应该管或者管不好的事情、改善应当管又没有管或者没管好的情况,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简政放权,才有“各劝其业乐其事”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头版新
闻
姜锦铭
简政放权稳增长、简政放权推转型、简政放权促就业。不到一个月时间,国务院三提“简政放权”。“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政府转变职能从“削自己的权”开始。
显然这并不容易。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一条永恒的经验是,任何掌权者都倾向于滥用权力,他会一直如此行事,直到受到限制。”正因为不易,更显放权之必要,也显改革者的大勇大智。回望改革来时路,每往前跨一步无不伴随简政放权。
如果说当初的改革更多的是打开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心笼,那么今日改革就面临调整各方的利益,尤其是要触动既得利益的奶酪。简政放权,触动的正是利益。要知道,在管制、审批、许可的背后,往往都有利益的影子。
诚如吴敬琏日前在其文集出版座谈会上所言,改革30多年来,一直不断地
出现新的十字路口,如果不在选择的关头做出正确选择,整个经济发展就会脱轨,所以现在既是机会又是挑战。
今日的抉择,就包括进一步简政放权。
早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太史公就提倡“善者因之”,“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该放的权力放掉”,才能勃发生长,“不求而民出之”。而“该管的事务管好”必须上升到法治层面。
乱作为和不作为本是一体两面。近年来,食品、环境等领域事故频发很大程度是因为“该管的没管好”,诸如劣奶粉、假羊肉、毒生姜等等,民众承受底线屡屡被突破,消费信心无处安放。
说起来,在一些公权部门,尸位素餐者有之,寻租逐利者有之。这些人的存在,不仅不能服务发展,反而是制约发展的绊脚石,是诸多乱象的乱源之一。
简政放权,才有“各劝其业乐其
事”。对此,最高决策层既深刻洞察,更矢志行动。从两会上“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到今日“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央政府转变职能的决心坚定,打赢这场攻坚战是公众的殷盼,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希望。
“简政放权”让市场活力全面迸发 3月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简政放权”问题时,李克强指出:“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
对“简政放权”,总理曾经多次谈及,“既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要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削权是一场自我革命,各级政府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这一系列的重要表态,不仅表明了我国对于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更传达出一个信号,要通过“简政放权”,让改革“红利”充分释放,让市场活力全面迸发。
“简政放权”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从一系列数字成果中得以体现。去年,国务院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oo多亿元。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达到近十多年来最高,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企业松了绑、市场大激活,中国经济在全球下行的压力下,gdp等相关指标实现平稳增长,民本民生得到了根本改善,改革的成果最大程度了人民群众。
然而,革自己的命、刮自己的骨、断自己的利,何其之痛、何其之苦?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对中央的决定部署听之任之,或不执行,或搞变通,把次要的权放出去,重要的权还留着,以至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依然存在,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毋庸置言。“开门没有回头箭,对于简政放权要一抓
到底、一往无前”。总理的话掷地有声。如何推进、怎么改革,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这就需要各级各部门以无畏的勇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真正在落实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权力清单公布,界定权力的边界,加强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发挥监管职能,严厉查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蓄意污染环境,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等行为。另一方面,坚持放管结合,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为企业服好务,让企业在发展中做大做强。
原标题:听总理讲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
政府完善社保时不我待,但这样的完善只是起点,目的是为了激励国民努力奋斗;从同样的起点出发,需要更多的国人去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努力奋斗,为自己的幸福和国家的强盛“万类霜天竞自由”。
根据人民网的调查,社会保障连续4年成为群众最关注的民生话题。
3月13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总理记者见面会在平稳、顺畅、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耐人寻味的是,社会保障再度成为整个问答的收官之作。
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关于社保新政有哪些进展和打算时,这样强调:今年要着重继续做3件事,就是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
其中前两点明确的是政府的责任,最后一点则寄希望深化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在制度转型过程中,各种深层矛盾日益显现,尤其是贫富分化、阶层固化逐步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和弱势人群的对立加剧,成为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隐患。
一个关键原因是在gdp单一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各级政府主要投入集中
到发展板块,不仅导致社会矛盾集聚,还直接制约了内需的全面启动。
一个鲜明的例证就是:中国是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住房投资热度空前的地区,背后一个重要诱因——由于社会保障的缺失,教育、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成为制约广大百姓花钱的主要因素,最终波及经济快速健康增长的基础。比如中国因病致贫返贫的人口目前还有不少,而由于养老体系不完善以及双轨制等体制瓶颈,导致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两亿老人中相当一批面临养老的困顿。
尽管这些年中央财政向民生财政快速倾斜,不断增加民生投入,努力完善社保体系,但总体上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加上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政策执行不同步甚至不到位,与百姓内在需求仍有相当差距。
从这个意义上,进一步完善国家福利制度,尤其是提升整体覆盖面,适度提高社保水平,已成当务之急。
从整个收入分配格局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相当一批人群的生存要秉承效率优先的原则,收入水平根据自身贡献能力确定,政府不宜过度干预;但为了平抑社会贫富差距,政府要通过财税调节,进行二次分配,主要是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国家福利,凸显公平正义。
而长期以来,这方面的欠账巨大,一些地区社保无法兜底。因此,如何进一步调整传统政绩观,完善相关的监管问责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安全网,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中消弭相关制度壁垒,都是摆在决策层面前的严峻课题。由于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增长的任务很重,破解社保难题,决策层采取了科学务实的态度。
“保基本、兜底线”,一方面表明政府进一步完善社保安全网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也表明,单靠政府的投入以快速提升全民社会福利水平,是不现实的。
总书记曾意味深长地说: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这意味着,要想有更高的收入水平、更好的社会保障,除了强化政府的基本保障职责,尚需要更多的国人去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努力奋斗,创造财富,为社会保障水平的上升夯实基础。李克强总理关于社保工作的第三点要求“促公平”便成了重中之重。“我们保基本、兜底线,还是要为了解除人民群众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还是要采取措施,尤其在一些领域要有更有效的办法,让就业、求职机会公平,让创业有公平竞争的环境,特别要注重起点公平,也就是教育公平。”他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我们要继续增加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今年要增加10%以上。”
李克强总理总结道:政府就是应该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奋斗有公平发展的机会,我们要把公正贯彻
到社会的最底层——这成为他本次两会在正式场合说的最后一句话。
随着中国深化改革的进程,“简政放权、回归市场”构成了政府自我革命的主旋律——大力降低创业门槛,一年缩减416项审批权、今年再减200项,推动依法行政,倡导节俭之风,发动空前反腐风暴,完善法治,厘清政府、市场、社会边界,这些都在努力为国人营造更加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也在向世人宣布着“拼爹”时代必将随着改革的进程走向终结。
这昭示了一种符合当下中国实际的新公平正义观——政府完善社保时不我待,但这样的完善只是起点,目的是为了激励国民努力奋斗;从同样的起点出发,享受着同样的国民待遇,为自己的幸福和国家的强盛“万类霜天竞自由”。
~ 26 ~
第四篇:简政放权调研报告
机关单位简政放权工作汇报精选三篇
简政放权工作汇报
(一)为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政府建设,建立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凭祥市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契机,开展简政放权工作,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政务服务中心主要工作亮点
一是抓“四亮”塑形象。第一,“亮身份”。要求窗口党员佩戴工作牌上班,在窗口单位设置“党员先锋岗”,通过亮身份、树形象,强化自我约束,接受群众监督。第二,“亮标准”。通过电子显示屏、触摸屏、办事指南等方式,将服务标准、办事流程、所需材料、法定时限、收费标准、时限要求等进行公开。第三,“亮承诺”。将窗口单位和个人服务承诺、完成时限和兑现情况,通过公示栏、承诺卡等形式进行公开。第四,“亮业绩”。每月将工作情况公布,季度开展“红旗窗口,优秀窗口工作人员”评比活动,营造了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氛围。
二是抓“四比”促提升。组织开展“比业务、看质量、学技能”创优质服务窗口,“比服务、看态度、学礼仪”创群众满意窗口,“比纪律、看守规、学先进”创模范标兵窗口,“比素质、看能力、学专长”创团结奋进窗口的岗位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积极性。
三抓“四个不能”促行政效能。“四个不能”是:一是“一个不能少”:扎实推进“两进一充分”工作,所有行政审批的单位及审批项目全部进入服务中心办理,充分授权服务窗口人员,坚决杜绝“两头受理”现象,行政审批“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二是“一个不能多”:做好“三个减半”工作,即行政审批申报材料削减一半,审批期限压缩一半,审批程序简化一半)。三是“一个不能推”:按照“首问负责制”的要求,单位“一把手”对窗口首问负责人充分授权,下发授权委托书,明确授权范围、授权办理事项,对既定的承诺受理事项要认真受理和办理相关工作,不准无故推诿。四是“一个不能拖”:按照“限时办结制”和“方便办事、提高效率”的要求,各部门按照承诺期限,向服务对象公开承诺,限时办结,一件事也不能拖。
四抓“政务下移”促便民服务。**年以来,我们推进“政务下移工程”,将“阳光政务”延伸到基层,目前,全市4个镇、38个村已经建成政务服务中心,15个部门75个政务服务事项进入政务中心办理,实行集中办公、统一办理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创新“一服务两公开”服务模式,率先在全区政务服务系统中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了延伸到镇、村的基层信息化应用平台,实现凭祥市所辖镇、村政务服务网上办理、涉农补贴发放电子监察等功能,打造了一个“24小时不关门的便民政府”,**、**年全市4个镇、38个村政务服务中心共受理行政审批和便民事项91325件,办结91325件。自治区、崇左市综治现场会多次在凭祥召开,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年来,我市政务服务中心认真受理并及时办结业务,无超时件,办理提速93.67%,共收取各项税费共5亿多元,群众评议率98%,满意率100%。服务态度、限时办结、行政过错等工作未接到一起群众举报、投诉电话,做到了“零超时、零投诉”,实现了“优质服务零投诉”的目标。
二、减政放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务院、自治区的统一安排部署,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行政审批工作与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行政审批事项繁多,审批事项程序繁琐,时限冗长,导致办事效率低下;行政审批相关制度和制约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利用审批权谋取私利、乱收费、擅自增设批准条件等现象仍有发生;进入政务服务中心的个别窗口单位存在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至上的错误思想,工作错位、服务缺位、授权不到位,两头受理、“体外循环”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特别是建设工程项目审批中在各相关环节存在程序多、阻力大等问题,窗口的平台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在近期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强化为民服务意识,进一步推动
凭祥市政务服务工作创新发展,实行最大化的阳光审批服务。打破“以职能部门为中心”的空间分散、环节多、时限长、效率低的传统行政审批流程,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高效、透明、低成本行政审批流程。我市将以高效化为目标,全面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具体工作措施: 1.减事项。各部门要对本部门及已调整到镇行使的行政审批事项按照行政许可、非许可类审批、便民服务事项(日常管理)三类进行全面梳理,形成依据充分、科学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原
则要求本轮行政审批改革减少审批事项30%以上。2.简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在界定审批法定程序的基础上,取消不必要的层层把关和逐级审批。股室作实质性审批而部门领导作程序性批准的,取消部门领导审批环节,实现“一审一核”、“即审即办”。镇作实质性审查而市作程序性批准的,下放审批权。原则要求审批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50%以上,条件成熟的争取现场办结。3.重并联。整合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涉及多部门的审批服务事项100%实行并联协同审批。以“统一、联合、集中”为原则,由市审改办确立牵头部门,建立“一窗受理、分段审批、限时办结、流程监控”的并联协同审批制度。4.优服务。以方便服务对象为基本理念,实行“审批向中心集中、服务向基层延伸”。服务企业类项目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服务公众类项目前移到镇或村(社区)。
5.减收费。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收费行为进行全面清理,逐步减少行政服务收费。
(二)突出重点,抓实推进建设工程项目优化审批流程
1、改革思路。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幅度减少审批事项、大幅度减少审批时间的目标,针对建设工程项目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整合流程、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等改革方式,大幅度提高我市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效率。在改革思路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再造审批流程,大幅度压缩审批时间。改革现行的审批方式,采取并联审批和串联审批相结合,将同一审批阶段内不同部门的单个审批事项实行并联审批,立项、用地、规划、施工、验收的各阶段之间实行串联审批,实现每个阶段的审批环节和时间大幅度缩减。
(2)大力挖掘潜力,从改革审批方式要时间,从整合资源、整合流程要时间,从提高效率要时间。将串联审批模式改革为并联审批模式,将前后置的审批改革为同步审批,将互不联系的部门外部审批行为改革为政府部门相互配合的内部行为,打破部门界限,冲破前后置的约束,大幅度地提高了效率,提供了服务。
(3)借鉴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在制定方案过程中,我们借鉴篇二:简政放权汇报
汇报材料
龙王塘街道做为一个基层服务性政府,有责任更有义务把这次简政放权工作落实到实践中去,坚定不移地把简政放权工作向纵深推进,切实地把简政放权工作转变为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基层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过程,努力地把简政放权工作变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群众满意度、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让简政放权工作从根本上做到“简政”,“放权”。多年来街道在办事流程设定中考虑的重点是方便管理,细化工作职能和责任,对方便群众办事这方面考虑的较少,现在为了最大限度的方便群众,已经做出调整在街道内实行“三级代办制度”,受理、办理、回复,要求能现场办结的现场办结,一般事项一个工作日内办结,重大事项三至七个工作日内办结,办理过程中认真登记相关资料,备份受理单,标明代办人姓名、电话、受理时间、办结时间以及办理人对事件办理过程的评价。现在总的办事流程已经比以前减少
项。在实行“三级代办制度”过程中街道还制定了“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这样不仅规范了机关党政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提升工作能力,还为群众来街道办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让街道在老百姓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以前老百姓来街道办事是老百姓拿着相关资料到处跑到处问,现在只要老姓来办事,只要提供完整的资料,其余的都有街道工作人员来办理,通过这种方法大量的压缩了办事的时间,为群众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街道辖区内群众的满意度也随之不断提升。
然而简政不只是单一的简化流程方便群众办事,简政还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在实行“三级代办制度”的同时,街道党总支部还出台 项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接待工作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机关请假制度”、“机关节能建设制度”等多项制度,我们通过这些制度更好的来规范我们自己的行为,节省街道的经费开支,把它们投入到更多有意义的社会事业上去。所以简政不仅体现在办事流程上的便利与快捷,更是实实在在减少甚至剔除影响街道辖区发展的各种原生阻力。
同样放权不等于放弃责任,而是腾出手来抓大事,要更进一步明确责任。龙王塘街道本着真放权、放实权,坚决破除怕丢权、怕失利的思想,打破条条框框和本位主义,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把该放的权力真正放下去,放到位,干净彻底地还权于基层、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要管好权、用好权,既要放好权,更要管好权,用好权,“放”要放下去、放到位,“接”要接得住、用得好,要强化监管责任,对下放的事项,要明确监管责任,制定后续监管措施,避免出现监管真空。现在我们已将八项权力下放到村级管理单位,并对他们进行了相关的培训。要让放下 去的权力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政府作用。所以放权是把政府权力放在阳光下公开运行,建设廉洁政府,防止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我们要把简政放权与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简化审批环节,减少办事程序,压缩服务时限,真正打造服务质量好、办事成本低、服务效能高的政府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机关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加主动地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发展,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业绩展示简政放权的新成效。
在我们做好简政放权的同时希望园区对行政申批的流程进行简化,因为在街道的服务职能范围内有一半左右是需要园区来进行申批的服务项目并希望执行限时办结制。篇三: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简政放权(全方面解读)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简政放权
【原文摘要】
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今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注册资本登记,逐步实现“三证合一”,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解读】
一、为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指明方向
报告强调“有权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指明了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澄清了过去长期以来的一些模糊认识,为政府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规范,这为下一步的简政放权,矫正政府缺位、越位,实现归位,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二、“三张清单”与简政放权的关系
第一个是政府的权力清单,现在简政放权力度很大,但公众不知道政府具体有什么权力,这需要公开。如果不公开还有哪些部门、还有哪些权力,那么该不该下放、该不该取消是说不清楚的。所以要公开受监督。
第二个是责任清单,有些地方简政放权之后觉得权力下放了,不审批了也没有责任了。实际上,从中央的要求、党和政府的要求来说,不是说不审批就没有责任了,法定职责还是必须的。
第三个是负面清单,其作用是规范政府和市场、企业关系的制度。过去多是正面清单,作为企业来说,不知道哪些领域能进,哪些领域不能进。负面清单则是告诉你哪些领域不能进,其他的完全放开。这样对企业来说,首先是把范围变小了一些;第二是对企业和投资主来说,很明确地让其知道只要是这个范围之外的都是可以进。这实际上也是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是对政府和企业市场关系的一种规范。现在很多地方不光对外资企业,对于民营企业的投资也采用这样负面
清单的管理方式。所以这是一种规范政府和企业关系的有效的管理方式。
三、如何实现“大道至简,有权不能任性”
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本届政府在履职之初提出,在五年内要削减行政审批权限三分之一。2014年底,这个目标已经实现。政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下放大批权力,对进一步给社会和市场松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依法行政原则的指导下,中国政府的权力结构更为合理,政府权力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更为顺畅。只要做好简政放权,就会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高,社会的法治化程度更高,改革的结果会最终惠及老百姓,提高老百姓的生活便利程度和生活水平。
为了达到政府工作报告“大道至简,有权不能任性”这个目标,第一要进一步削减政府的权力,从根本上没法任性。第二,要通过各种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让政府有权不能任性,不敢任性!双管齐下,才能把这个理念落实。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gdp增速下调 【背景】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5年gdp增长目标在7%左右,cpi目标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目标在4.5%以内。
【原文摘要】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增长6%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经济增长预期7%左右,考虑了需要和可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客观实际。以这样的速度保持较长时期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就会更加雄厚。稳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随着服务业比重上升、小微企业增多和经济体量增大,7%左右的速度可以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挖掘潜力,努力争取更好结果。【解读】
一、gdp增速下调的意义
政府之前提到经济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7%还是在合理的区间内,从多个角度来看也是合适的。一个是从长远来看,和202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翻番目标能够衔接。从短期看,如果能够保持7%的增长,新增的就业大体上能够吸纳进去,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失业。从企业的盈利状况来看也不至于出现明显的恶化。还有税收方面能力,虽然税收已经开始放缓,但不至于出现明显恶化的状态。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能够保持7%的增长,现在这种债务的链条也不会出现重大的债务危机或者金融危机。所以gdp定在7%是比较务实理性的目标,是在政府控制的合理运行区间里。
二、正确看待gdp增速下调 7%左右的增长速度能够保持就业的相对平稳,以及保证收入的平稳,所以,与民生相关的指标不至于出现大的波动。不要因为增长目标下调,就开始担心;而应明白增长目标下调实际上是正常的,经济换挡期,体量大了就要慢一点,只要不影响就业与收入增长,这个“慢”就是健康的。篇四: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简政放权 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简政放权
【原文摘要】
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今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 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注册资本登记,逐步实现“三证合一”,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制定市场准入负 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解读】
一、为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指明方向
报告强调“有权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指明了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澄清了过去长期以来的一些模糊认识,为政府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规范,这为下一步的简政放权,矫正政府缺位、越位,实现归位,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二、“三张清单”与简政放权的关系
第一个是政府的权力清单,现在简政放权力度很大,但公众不知道政府具体有什么权力,这需要公开。如果不公开还有哪些部门、还有哪些权力,那么该不该下放、该不该取消是说不清楚的。所以要公开受监督。
第二个是责任清单,有些地方简政放权之后觉得权力下放了,不审批了也没有责任了。实际上,从中央的要求、党和政府的要求来说,不是说不审批就没有责任了,法定职责还是必须的。
第 三个是负面清单,其作用是规范政府和市场、企业关系的制度。过去多是正面清单,作为企业来说,不知道哪些领域能进,哪些领域不能进。负面清单则是告诉你哪 些领域不能进,其他的完全放开。这样对企业来说,首先是把范围变小了一些;第二是对企业和投资主来说,很明确地让其知道只要是这个范围之外的都是可以进。这实际上也是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是对政府和企业市场关系的一种规范。现在很多地方不光对外资企业,对于民营企业的投资也采用这样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所以 这是一种规范政府和企业关系的有效的管理方式。
三、如何实现“大道至简,有权不能任性”
十 八大以来,中国政府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本届政府在履职之初提出,在五年内要削减行政审批权限三分之
一。2014年底,这个目标已经实现。政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下放大批权力,对进一步给社会和市场松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依法行政原则的指导下,中国政府的权力结构更为合理,政府权力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更为顺畅。只要做好简政放权,就会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高,社会的法治化程度更高,改革的结果会最终惠及老百姓,提高老百姓的生活便利程度和生活水平。
为了达到政府工作报告“大道至简,有权不能任性”这个目标,第一要进一步削减政府的权力,从根本上没法任性。第二,要通过各种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让政府有权不能任性,不敢任性!双管齐下,才能把这个理念落实。篇五:热点之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 让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优化权力配置,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央和地方在简政放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权力下放后,还要接得住、管得好。
“简政放权是对权力进行优化配置,流程再造,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归根到底是加强科学、高效的管理,不是简单一放了之。”民盟青海省委副主委程苏代表说,“一些基层单位原本事多人少,力量不足,可以借助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管理,但要注意引入非利益相关方参与监督。另外,简政放权的改革需要系统推进,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让改革效果打折扣。”程苏调研时一些企业反映:一些项目的审批往往环环相扣,一个部门的权力下放了,或者前置改为后置,而相关部门的改革如果不能配套、跟上,就给改革造成了梗阻。
简政放权,也需要相关法律跟得上改革步伐。履新不久的青海省经委副主任李小松代表,曾长期在企业工作,他说: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法无授权不可为。简政放权时,相关法规要配套。他举例说:前不久,有个食品企业申请一项食品包装的标准。找食药部门,人家说我们只管食品,不管包装;找质监部门,人家说我们只管包装,里面装什么做不了主。两家都说缺少法律授权,“不敢”出面制定这个事关人们健康的标准。“企业生产要求很紧,不给人家定标准的话,有不作为的嫌疑;定标准的话,又缺乏法律依据。”
简政放权,尤其是审批权下放之后,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建立社会信用系统,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也是当务之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李春洪代表在谈到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的改革时说,“如今,大家可以很任性地创业了,真正迎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好时代。这样更需要加强监管,建立社会信用系统。”
精简的同时,对保留的审批事项需进一步规范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超钢代表表示,在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更要切实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之所以有些企业和群众对改革的成效感觉不解渴、不过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部门在规范审批行为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对那些确实需要保留的审批事项,必须从受理、办理、发证等各个环节加以规范,让企业和群众感觉更方便、快捷和公平。前不久国务院专门出台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行为的文件,明确在国务院各部门推行一口受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网上办理等十条举措,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青海省西宁市市长王予波代表认为,“保留的权力清单要公开,便于社会监督。去年西宁市共取消、下放和调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229项,精简了60%。保留的全部上网公开,让社会各界知情并监督,杜绝随意新设、边减边增、明减暗增等问题。” “红顶中介”渐成简政放权中较突出问题
“如今,政府取消了不必要的证件手续,审批时间大大缩短。”广西百色矿务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启江代表说,“但还存在着项目评估必须在指定的中介机构进行的问题,这些机构大多挂靠在审批部门名下,效率低下、收费高昂、服务意识较差。”
这些被政府部门指定做评估等服务的中介机构,被称为“红顶中介”。简政放权之后,政府部门的一部分权力在一些地方被转移到这些中介机构手里,但针对这些中介机构的监管和规范却相对缺乏。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玉溪市市长饶南湖说,比如一个普通的中小学校舍拆除重建项目,自选址到开工建设,需要办理的审批事项大约涉及30多项,而其中需要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就多达23项。大部分中介机构在提供服务时,时限和收费都未能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有些费用“高得离谱”,比如专家评审费等,往往还无处可查。
“推进中介机构与政府彻底脱钩,按照?进入不限量、资质有要求?的原则,优化中介服务业市场准入环境,防止中介机构垄断经营。”饶南湖建议。简政放权 “权力减法” 莫忘“监督加法”
总书记8日参加广西团审议,在谈及简政放权时强调,既要放也要接,“自由落体”不行,该管的事没人管了不行。这启示我们:简政放权工作必须更加注重提升“含金量”,着力织密民主“监督网”,确保“简”出实效、“放”出活力。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6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两会期间,2014简政放权“成绩单”受到代表委员充分肯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确定的“开门第一件大事”。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彰显了政府部门严管权力、做好“权力减法”的决心。权为民所赋,也必须为民所用。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是正本清源、规范使用人民所赋予权力的回归,也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抓手,更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审批腐败的关键。简政放权,“减”只是方式,并非目的。切实提升简政放权工作的“含金量”,还需更多借助“中国式民主”的制度平台,织密公众对于这项改革的“监督网”,进而实现改革与民意的良性互动,以“简政”带动“善治”,让市场和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政府简政放权的实践中,也应当引入更多民主监督,多措并举,确保放权到位、权责明晰。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释放了简政放权将逐级深入的新信号。相关部门也应确保“监督网”不缺位、显实效。
坚持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让政府在简政放权中免于懈怠;用好制度平台,创造更多条件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能避免出现“自由落体”“明放暗不放”“重形式轻实效”“监管和服务虚置”等问题。
天下事,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织密“监督网”、筑牢法治“篱笆”、遏制权力“越线”,方能切实推动“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回归,切实推动政府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放得开接得稳,简政放权才不会“自由落体”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自由落体”不行,为一些部门、地方错误理解简政放权敲响了警钟。要确保简政放权改革放好放活,就必须同时做到“放得开”和“接得稳”
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久久为功的的大事。经过从中央到地方两年多来锲而不舍的努力,简政放权在减少权力寻租、激发社会活力上已经收获了红利,要不要简政放权已经不是问题,问题已经“升级”为“怎么放、放给谁、放后做什么”。8日,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简政放权“既要放也要接,?自由落体?不行,该管的事没人管了不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15年工作时也明确提出,要“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
截至2014年底,国务院已相继取消和下放9批798项行政审批事项,本届政府削减1/3行政审批项目的目标已经完成。然而,简政放权改革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突出表现是,有一些部门一夜之间由揽权的“婆婆”变成“甩手掌柜”,一些该管的事没人管了。
比如,有些部门、地方在推行简政放权之时,简单地一放了之,结果导致上面的权力下放了,下面却接空了,出现了监管真空;还有一些部门、地方以放权的名义“放责任”,不考虑基层单位是否具备监管能力,一股脑儿地将那些管理难度大、责任重的事项下放,造成一些基层部门“小马拉大车”,超负荷运转。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自由落体”不行,为一些部门、一些地方错误理解简政放权敲响了警钟。简政放权应该是政府从管不好、不该管的领域退出,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确保简政放权改革放好放活,就必须同时做到“放得开”和“接得稳”。
一些部门、地方的简政放权变成“自由落体”,导致该管的事没人管,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有些部门、地方挑肥拣瘦,借机推掉那些事关民生但“没有油水”的审批事项,导致该管的事没人管;其二,有些地方推行简政放权时急于“表现”却不分青红皂白,拍脑袋地将一些暂时还不能取消和下放的权力放了,造成没人管事;三是一些人因削权而心生抵触情绪,消极怠工,出现了庸政懒政造成有事没人管。
真正吃透中央对简政放权的要求,就必须明确“放”与“管”的边界。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对治理水 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不能将简政放权简单等同于简单地下放一批行政权力就了事,而是要通过放活,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放”与“管”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协调平衡才能行稳致远。“放”,关键要放活、放好;“管”,不是滥权乱管,而是依法管权、管责。评判简政放权的效果如何,不仅要看各地取消和下放的行政权力的数量,更要看这些行政权力是否被有效承接,是否是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活力,是否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水平。
在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中,简政放权将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当前已经出现的一些苗头性的问题,必须及时发现和纠正,引以为戒。避免“自由落体”,做到“放好放活”,是这项改革在新常态下让中国经济顺利爬坡过坎,最终实现百姓“获得”的关键。简政放权 “权力减法”莫忘“监督加法”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新华社记者 梁建强 李金红)总书记8日参加广西团审议,在谈及简政放权时强调,既要放也要接,“自由落体”不行,该管的事没人管了不行。这启示我们:简政放权工作必须更加注重提升“含金量”,着力织密民主“监督网”,确保“简”出实效、“放”出活力。
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6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两会期间,2014简政放权“成绩单”受到代表委员充分肯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确定的“开门第一件大事”。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彰显了政府部门严管权力、做好“权力减法”的决心。权为民所赋,也必须为民所用。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是正本清源、规范使用人民所赋予权力的回归,也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抓手,更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审批腐败的关键。
简政放权,“减”只是方式,并非目的。切实提升简政放权工作的“含金量”,还需更多借助“中国式民主”的制度平台,织密公众对于这项改革的“监督网”,进而实现改革与民意的良性互动,以“简政”带动“善治”,让市场和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政府简政放权的实践中,也应当引入更多民主监督,多措并举,确保放权到位、权责明晰。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释放了简政放权将逐级深入的新信号。相关部门也应确保“监督网”不缺位、显实效。坚持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让政府在简政放权中免于懈怠;用好制度平台,创造更多条件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能避免出现“自由落体”“明放暗不放”“重形式轻实效”“监管和服务虚置”等问题。
天下事,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织密“监督网”、筑牢法治“篱笆”、遏制权力“越线”,方能切实推动“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回归,切实推动政府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简政放权“加速跑”还需迈过“三道坎”
自中央到地方开展简政放权以来,取得重要成绩,却依然问题纷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工作部署积极建言献策,指出2015年简政放权还要迈过“三道坎”。
第一道坎:“两张清单”如何落地? 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权力清单”到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可谓是简政放权进入深水区的信号。然而,两张清单如何落地?能否管住权力任性?这无疑是2015年必须迈出的第一道坎。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滁州市委书记李明认为,简政放权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富有深意的一着棋。在放权削权之后,要求亮出权力清单并同时套上责任清单的紧箍咒,显示了权力改革的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一些基层政府对两张清单的改革深意并不了解。“推行权力清单制度首先有转变思维的难度。公布权力清单的初衷是亮明行政机关的?家底?,接受社会监督,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可以说是限制政府部门自身权力,是革行政机关自己的命。这对许多基层政府部门来说,从思想上开始恐怕并不积极和主动。”李明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部门权力清单仍然是厚厚一本,很多权力依然想抱在手中不放,甚至有些权力连单位一把手自己也不清楚。李明认为,这反映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必负责”的理念还未深入到基层政府官员的脑海中。
而一些代表委员也反映,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对不少地方政府来说还是个新事物,清单怎么列、责任怎么定、谁来监督执行都是新问题。
具体负责编制安徽省权力和责任清单的安徽省政府编办副主任郭本纯说,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编制目前各地的执行标准不一,负责制定的部门也各异,目前还未有全国层面的标准。而且对有些权力的认定,各地也存在着差异,这往往使得同一权力可能在不同省份有不同的认定,今后在全国层面如何统一规范是个新问题。此外,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公布后,谁来监督执行,出现问责情形谁来追责,也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第二道坎:自由裁量权如何规制? 同样非法排污可能罚2万,可能罚20万;“超生孩”可能罚10万,可能罚700万„„“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汽车违停要处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可为啥不管违停在哪儿,都是罚200元?”沈阳市民李想对此想不通。
“弹性执法”备受诟病的背后,实则是自由裁量权过多、过大的社会现实。权力下放,执行规则却未相应细化,造成执法人员在实践中难以适度把握法律尺度,政府公信力受到损害。
第五篇:2019年简政放权工作总结
2019年简政放权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县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有限”政府,以润物细无声的法治精神与制度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行权力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明确负面清单,“法无禁止皆可为”;出台责任清单,“法定职责必须为”。
一、完成衔接上级取消、下放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做好上级取消下放事项承接工作,年初以来,顺利完成了国务院、省、州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衔接工作,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权力清单(2016年本)的通知》(川办发[2016]108号)要求,我办会同县政府办、法制办、纪委(监察)和县政务中心等部门认真梳理本县行政权力事项,清理后的县级行政权力涉及25个单位,共5630项(包括暂停24项),其中:行政许可182项、行政处罚4648项、行政征收50项、行政强制196项、行政确认36项、行政裁决5项、行政给付10项、行政检查238项、行政奖励107项、其他行政权力158项。县级行政权力目录清单已于十三届县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为严格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行为,促进审批提速增效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完成“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改革工作。积极推进县级部门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已有33项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进驻“中心”。为保障进驻“中心”的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实现业务办理不出“中心”,进驻部门窗口正式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在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受理、审查、审批等环节与部门公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有效解决了过去一些部门窗口“只挂号不看病”、“体外循环”、群众办事两头跑的问题。
三、完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常态化建设结合“放管服”工作的推进情况,组织各部门对权责清单及时调整修订,及时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及时报审报备,及时公示公开,既有效避免了取消事项以各类名义变相审批问题,又使社会和群众全程掌握政府部门权责变化动态,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督。2017年3月6日,完成全县20个单位共255项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县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18本)的通知,并已按程序向社会公开。今年,我县按照《州权责清单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和“最多跑一次”和“全程网办”事项梳理汇总工作要求,对权责清单动态调整管理,积极开展梳理汇总工作,截止目前,一是梳理完成涉及此项工作的25个单位“最多跑一次”事项1040项,其中“全程网办”492项,待审核完成后近期将按要求在政府门户网站平台上及时公布。二是积极制定配套措施,参照省、州相关部门已规范的办事指南、审核工作细则,结合我县实际,编制办事指南、审核工作细则,建立健全行政审批标准化、告知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度等保障措施并指导督促实施。
四、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省州编办要求,我县在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中一是将县城市综合执法大队调整设置为县城市综合执法局,规格调整为县住建局管理的副科级行政执法机构,整合了各相关部门职能职责。二是结合州县政府机构改革,落实中央明确的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执法体制改革任务,推动整合统一领域和相邻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设置,与县级机构改革一并进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