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都市圈将成全省发展引擎范文

时间:2019-05-13 14:2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太原都市圈将成全省发展引擎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太原都市圈将成全省发展引擎范文》。

第一篇:太原都市圈将成全省发展引擎范文

太原都市圈将成全省发展引擎(图)

山西晚报网--2011-01-2

2重磅报道

“现代城市之间竞争很像NBA球队的竞争,团队的力量大于某一个明星的作用。如今的区域竞争已经不是一两个核心城市之间的比拼,而是城市群团队的较量。”省政协委员、山西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安树伟说。

“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三个城镇组群,构建太原都市圈‘一核一区三组群’的城镇空间格局。”这是明确写入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一句话。“十二五”蓝图的确定,使得太原都市圈迅速凸显于全省经济版图之上,成为全省发展的引擎。“两会”上,关于太原都市圈如何发展的话题,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省人大代表、太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振中———权力下放让“引擎”有足够动力

“打造都市圈,太原本身就具备优势。”郭振中表示,太原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500多年的建城史,曾是九个独立王朝的国都或陪都,这是太原塑造大都市形象的支撑。同时,太原又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地处中国中部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交通便利,可辐射全国东、中、西部,是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双向支撑作用。

“如今在太原,非但没有水、电、暖等民生物价定价权,连召开听证会的权力都没有。”郭振中表示,省里应该权力下放,让太原这个“引擎”,有足够的发展动力。郭振中表示,任何一个发达地区的发展,都是靠那里的首领城市带动的。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一核一圈三群”的推进市域城镇化建设的布局,太原必须发挥首领城市的带动、集聚、辐射和吸纳作用。

省政协委员、山西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安树伟———燃眉之急增加城市吸引力

“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轨迹看,大都市圈都是一个区域核心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安树伟举例说,美国加州城市群通过各个城市之间分工合作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电子产业聚集区,而我国珠三角地区三个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也已经成为南方制造业的中心。

对于太原都市圈的发展,他认为目前继续解决人口数量的问题,没有足够的人口就难以产生应有的聚集效应。“太原市城市的吸引力还不够,尤其是市区人口不足,市场容量有限,制约了都市圈的发展。”他表示,很多全国知名的公司在太原并没有设立分公司,而是以“晋蒙分公司”管理,市场并不受重视,这就是都市人口少的典型表现。

他建议,都市圈发展应该首先完善区域产业规划,让太原成为区域营销研发售后中心,而在榆次、忻州等地区发展高等级的制造业,在其余的县级城市发展一般制造业。

同时,鉴于难以短期内改变行政区划的制约,可以尝试首先完成太原榆次通讯的一体化。“在太榆路打电话不能一会儿是本地电话一会儿是长途电话。”他表示,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地铁、公交等更多领域的融合,进而推动太原都市圈的发展。

省人大代表、孝义市委书记张旭光———以水为媒打造最亮生态景观

“在都市圈建设上,应该做足水的文章,靠住水、留住水、引来水,使之成为都市圈最亮的生态景观。”张旭光表示,在都市圈打造上不仅要做好产业布局,同时要打造好生态景观。

张旭光建议首先从交通入手,从北到南建设一条双向20车道的中轴道路,把都市圈内涉及到的城市串到一起。在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产业优势,围绕主轴线形成若干个新的产业开发园区,同时对都市圈涉及的县市区道路进行重新规划开发。

“太原、晋中、吕梁都有很多旅游景点,通过中轴的建设,可以把这些景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旅游带。”张旭光表示,都市圈的建设同时要体现我省的文化底蕴,把旅游带也同时建立起来。同时,张旭光建议,以太原都市圈建设为契机完善我省的高速公路体系,通过城际高铁的建设,形成交通大循环。

省政协委员、阳泉政协副主席、民进阳泉市委主委任衍钢———突破两瓶颈建城际高铁

“太原都市圈设想实际上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任衍钢介绍,但是,从提出设想到现在,进展力度还不大,“太原与晋中同城化建设,也仅限于有901路公交,太原能看晋中电视频道”。

任衍钢说,未来太原都市圈发展,受两个“瓶颈”影响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是区划瓶颈,另一个是土地瓶颈。如太原仅有340万人口,这是全国人口比较少的省会城市,如果不适当地扩大城市规模,就很难发挥好都市圈核心区的作用。行政区划和土地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制约太原都市圈的发展。

“对全省来说,太原都市圈是纽带,承东启西。”任衍钢说,东部连接环渤海经济圈,西部连接陕西、宁夏新兴走廊。现在,太石客运专线和太中银铁路已经通车。“但是,我认为,还不够,应该加强都市圈城际铁路的建设。特别是建设一条连接太原和石家庄的城际铁路。”任衍钢说,两地直线仅有194公里,比南京到上海、南京到杭州的距离都近,但他们都有城际铁路。太原与石家庄修好城际铁路后,不仅能解决近距离旅客运行难题,也给两地之间的重要城市榆次、阳泉、寿阳及周边的昔阳、左权等,带来极大便利。

“现在我国已经修建了京津、沪宁、宁杭等城际铁路,效果非常好,极大地加快了两地的人员往来和城市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任衍钢说,应该尽快修建太原到石家庄的城际铁路。这样,“必将更有利于将太原都市圈融入环渤海大经济圈中”。

太原市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让都市圈前景看好

两市市长谈同城化

太原市市长张兵生———高标准规划“一把尺”丈量

“无论太原都市圈,还是太榆同城化,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高标准全盘规划。”张兵生表示,目前都市圈发展的大规划省里已经确定,作为都市圈建设的“突破口”———太榆同城化,目前关键是高标准规划,要以国际水准、时代眼光,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一把尺”丈量。

目前,太原市推进太榆同城化和都市圈建设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具体为:把小店区、汾东新区、榆次区、清徐县东部作为太原和晋中的“共建共管区”,探索在行政区划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启动一揽子开发。围绕“一核一圈三群”格局和“一小时通达”交通圈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路主枢纽,推进太原客运南站、太原客运东南站建设进度。同时,着手推进两市公交运营、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化、旅游、户籍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启动共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来打造发展引擎。

面对太原都市圈建设的“大盘子”,太原将进一步加强与晋中、阳泉、吕梁、忻州的区域合作,建设太原盆地西部工业密集带、东部旅游密集带、汾河生态带。“目前我们在轨道交通建设上已经想到了交通通达这一问题,在忻州、晋中等地都规划了预留地铁口。”张兵生说。

晋中市市长张璞———两地结合部共建共享

“晋中已做好两市同城化的接轨准备,太榆路已按快速路来建设,从规划上与太原对接。”晋中市市长张璞表示,太原、晋中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具有很大的互补优势。晋中作为与太原相邻最近的中心城市,具有相对丰富的土地、劳动力、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承接太原的文卫、科研、娱乐、居住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物流、制造业、旅游业、农业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张璞还提出一些建议。他表示,在支持太原率先发展时,应给晋中一些宽松政策,支持太原都市圈核心区的率先发展,让晋中也沾边。目前,转型综改试验区,已开始规划。他举例说,如山西大学到太谷县城,有31公里,这段路叫“太太路”,今年可望建成。小店、清徐的道路建设,速度再快一些,路好后,太原、清徐、小店两侧的规划就可实施。

“太原晋中同城化和西咸一体化、广州佛山一体化、郑州开封一体化可打造成同类模式。”张璞说,比如西咸一体化,西安由几个城区组成,咸阳除几个城区还有几个县,合在一起,两区之间,成为共建区;由主管副省长和相关主管领导牵头,共同做好两地共建,两地共享,如金融电信同城化,生态同建,旅游资源同线,交通同网,信息同享,环境同治;共同建设大型物流和装备制造业。

“不少人一提同城化,就说是‘太榆同城化’,其实我建议应该改成‘太原晋中同城化’。”张璞说,“应把这个名称进行修正,对省外讲,牌子更大更硬。”

第二篇:济南都市圈案例

济南都市圈

案例:

济南都市圈地处山东省中西部,承东启西,在山东省区域经济格局中居重要地位。济南都市圈地域范围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7个城市,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人口3219.4万。济南都市圈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发达,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小时经济圈”。但济南都市圈同时也面临着城镇体系不够完善、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外经贸不发达等问题和不足。

济南都市圈的总体定位是,将济南都市圈建设成为蕴育齐鲁、开放创新的文化型都市圈;山水形胜,生态宜居的环境友好型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发达地区联结长江三角洲地区、面向中原腹地的枢纽型都市圈;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辐射黄河中下游的强势龙头;环渤海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

通过各部门和济南都市圈各城市的共同努力,在《济南都市圈规划》的指导下,力争把济南都市圈建设成为空间结构完整、资源有效利用、交通方便快捷、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协调发展、综合竞争力强大的都市圈。

在《规划》中,专家认为,济南都市圈已经具有一定水平的经济总量,但是圈内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人口、经济总量及人均经济水平来看,济南都市圈的整体水平虽然低于省内的半岛城市群,但是差距并不大。

从地方财政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整体消费水平来看,济南都市圈不及半岛城市群富裕,但是作为中心城市,济南市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位居省内第一,皆高于青岛市,因此济南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济南市对外经济和进出口贸易有所增长,但是远远落后于半岛城市群,为其最大的劣势,因此济南都市圈急需采取改善投资环境等措施吸引国外企业,积极引入外资并鼓励扩大出口。

济南都市圈整体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效益较好。但一、二、三产业比例结构不如半岛城市群先进,需要继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

山东省内三大都市圈中,济南都市圈集聚了最多的人口,但是都市圈整体竞争力不强,核心城市(济南、淄博)的实力有待继续发展,中小规模的城市发展不如半岛城市圈。所以济南都市圈需要进一步增强都市圈中等规模城市的综合实力,以达到比较好的城市体系结构。

第三篇:南京都市圈规划

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文本)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编制目的编制《南京都市圈规划》(以下简称为“本规划”),是为了实施《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提高南京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巩固提升南京在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地位,促进都市圈规划范围内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第二条 指导思想

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应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协调城镇之间发展的关系,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的全部行政区域,淮安市的盱眙县、金湖县和巢湖市的市区、和县、含山县。

本规划对省内部分提出要求,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对省外部分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协调考虑,提出发展预测和建议。

第四条 编制依据

(一)主要依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2、《关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批复》(建规〔2002〕39号);

3、《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

4、《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5、《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二)相关依据

1、相关城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2、《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

3、相关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4、《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2002-2020年。近期:2002-2005年;远期:2006-2020年。

第二章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六条 功能定位

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交汇地带的枢纽型都市圈,江苏省核心型都市圈,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化型都市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都市圈“承东启西、承南接北”,地处中国重要的沿海和沿江发展轴线的交汇点,是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转换地带、南方与北方经济发展的交融区域,具有战略性的枢纽地位;都市圈核心城市南京是江苏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南京都市圈地跨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对促进苏中地区快速崛起并融入苏南板块、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等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南京都市圈历史上是吴楚文化的交汇地带、南北文化的交融区域,同时也是近代文明兴起之地,集历史、近代、现代特色文化于一身,融吴楚文脉、南北文化、中西文明于一体,具有兼容并蓄、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多元文化特征;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基础产业实力雄厚,科教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基础产业、制造业、科教文化基地之一。

第七条 总体目标

推动都市圈的经济、市场发展一体化,培育平等、互利的发展环境;针对市场、产业、基础设施、城市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制定相应策略,扩大区域合作,创造多种灵活的合作方式,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都市圈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长江为纽带、沿江城市为依托,联合培育都市圈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中心,构建国际性的沿江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以历史文化、山水城林为特色的城市带。

近期,都市圈省内部分实现全面小康;远期,建成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空间集约、生态优良,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现代化都市圈。

第八条 经济目标

近期:国内生产总值4600亿元(省内355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000元左右(省内24000元),三次产业比重为8:50:42(省内5:51:44),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24%(省内超过30%),财政总收入550亿元(省内48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5-30%,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重大于2%,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2%(省内15%),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5%(省内18%),科技进步贡献率50%以上(省内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0元(省内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省内5200元)。

远期:国内生产总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长接近5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8000元(省内112000元),成为经济充满活力、科技发达、环境优美、地位独特、高度一体化、辐射功能强劲的发展区域。

第九条 社会目标

近期:恩格尔系数38%(省内3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5%(省内30%),宽带网入户率35%(省内45%),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人以上(省内6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5‰(省内小于3‰),人均期望寿命大于75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省内约3%),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大型综合医院与各类专业性医院相结合的都市圈共享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都市圈大型综合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专项场馆,具备举办全国运动会的能力。

远期:建成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会展中心、长江下游的医疗服务中心;大型体育设施达到承办相当于亚运会规模的国际性大型运动会的能力;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园区,建成国家教育科研基地;建设大型文化设施,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文化中心;传承都市圈独特文化与山水城林景观,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型都市圈。

第十条 城市化目标

“做强、做优、做美、做特”各级城市,重点“做大”核心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完善都市圈的城镇空间结构。

强化核心城市的主导地位,加快都市圈沿江城市带规划和建设的整体协调,有序培育城镇发展轴和通道地区的特色中小城市,进一步提高都市圈城市化水平,将都市圈建成国内城市化和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近期总人口26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2%左右(省内58%),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8平方米(省内2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省内12平方米);远期总人口32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6%左右(省内74%)。

第十一条 环境目标

城镇与产业发展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以保护长江、京杭运河等区域供水水源,南水北调取水水源及输水廊道水质为重点,以建立都市圈整体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体制为保障,以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 空间组织

第一节 空间结构

第十二条 总体结构

形成一个核心、两个圈层的空间结构,重点发展一带一轴三通道。

一个核心:包括南京主城和以主城为核心、半径约30公里范围的城镇和潜在的城镇发展地区,即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发展区。该区域是南京城市功能重组和集聚新兴城市功能的重点区域。

两个圈层:包括核心圈层和紧密圈层。

核心圈层: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接受核心城市强烈辐射,城市间相互作用最强、最广泛的区域。规划范围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5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镇)和区域,包括南京市、仪征市、句容市、马鞍山市、滁州市区、来安县、全椒县。

紧密圈层:与核心城市联系密切,接受核心城市的辐射,圈层地带节点城市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且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联系的功能地域。规划范围为核心圈层外围、距核心城市中心约10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镇)和区域,包括扬州市、镇江市、芜湖市、滁州市的北部、巢湖市的北部、淮安市的南部地区。

一带一轴三通道:沿江城市带:包括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芜湖等5个设区市以及仪征、江都、当涂、和县等县(市)。城镇发展轴:北从金湖、盱眙开始,经天长、南京、溧水至高淳。三条通道:南京至句容并延伸到苏锡常都市圈环太湖地区、宜(兴)溧(阳)金(坛)丘陵山区通道,南京至滁州、明光、凤阳通道,南京至全椒、合肥通道。

第十三条 发展策略

空间发展策略:“强化核心,提高沿江,带动纵深”。

强化核心: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引导核心圈层各项功能的合理扩散与集聚,建设充满发展活力、空间秩序优良的核心城市功能一体化地域。

提高沿江:协调沿江地区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建设符合沿江城市带整体发展要求、高效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整体协调发展的沿江城市带。

带动纵深:培育都市圈城镇发展轴线,完善都市圈辐射通道,加强沿轴、沿通道地区与都市圈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的联系,提高核心城市、沿江城市带对纵深地带的辐射强度,带动都市圈南北两翼纵深地区的发展。

第十四条 远景空间组织

形成网络化与极化共同发展的都市圈空间结构。核心圈层与沿江地区呈网络化发展态势,核心圈层发展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通勤发达、高度协作、联系密切的大都市地区,沿江地区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和发达的城市化地区;紧密圈层成为集中型城市与开敞型休闲度假胜地、优质无污染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敏感空间相融合的区域,沿城镇发展轴、沿通道极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都市圈内部交通、通讯网络高度发达,形成基础设施网络化格局;大区域性通道网络逐步完善,都市圈空间形态更加开放,与周边区域的联系更加紧密。

第二节 空间分区引导

第十五条 空间分区

南京都市圈按四个空间分区进行组织:沿江地区、沿轴线地区、沿通道地区和其它地区。沿江地区为城市化促进区,是都市圈城镇发展的主要空间;沿轴线地区为都市圈仅次于沿江地区的城镇发展空间,要加强城镇沿轴线集聚发展;沿通道地区引导城镇点状布局,控制沿交通线无序蔓延;其它地区要特别重视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环境,发挥对都市圈空间的生态支撑的作用。

第十六条 沿江地区

空间利用以城镇布局为主,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保障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防护绿带的合理布局,积极引导非农产业向沿江地区集聚,省内结合沪宁城镇发展轴、宁通城镇发展轴的建设,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高度集聚,经济发达,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结合的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地区。

综合考虑沿江地区城镇发展趋势和产业布局、环境协作、交通组织等的发展要求,加强镇江与扬州段、南京段、沿江上游区域等分段空间管治与协调。

第十七条 沿轴线地区

重点依托高速公路、铁路,引导非农产业、城镇沿轴线集聚发展,强化都市圈南北向经济联系;在加强核心城市南北向辐射通道建设的基础上,以多种交通方式来加强核心城市与轴线地区城镇以及沿线城镇之间快速、便捷的联系,增强核心城市对轴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十八条 沿通道地区

保障沿线交通的高速、便捷、安全,重视通道地区的生态环境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和农业功能,选择适当区域作为城镇与非农产业的集聚发展点,严格限制规划城镇建设区域以外的建设活动。

第十九条 其它地区

都市圈主要的农业生产空间、生态开敞空间,承担都市圈农副产品生产和生态环境调节功能。要加强网络状的联系,提高这些区域的交通可达性和对外经济联系强度;集聚发展城镇和工业区,服务于广大农村地域。

第四章 产业发展

第一节 服务业

第二十条 总体要求

1、区域一体化:面向市场,依托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与上海、苏锡常等地区错位发展,加强圈内各城市之间主导产业发展的横向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市场导向:应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吸引国际制造业转移,“做大做强”本地优势企业,积极发展区域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构建面向整个都市圈的服务业体系。

3、提升发展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4、保障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都市圈产业发展取向应充分强调就业优先和提高农民收入,要与推进城市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相结合,正确处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拓展发展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形成产业发展、城市化、全面小康建设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二十一条 发展目标

利用核心型都市圈的战略地位,依托枢纽型都市圈的交通、区位优势,发挥文化型都市圈的特色,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为原则,整合发展都市圈内各类大型跨区域服务设施,构建功能完善、竞争有序、全面协调发展的都市圈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以南京为核心,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科教文化特色鲜明,辐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第二十二条 重点领域

1、金融服务业:完善金融运营体系,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和经营范围,逐步实现金融保险业的商业化和国际化。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增强直接融资能力,建立都市圈统一的资金市场,实现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同城票据结算;加快整个都市圈金融电子化建设。

2、会展业:培育按市场化运作的大规模专业会展公司,整合会展经济产业链,促进多行业协同发展。积极举办有特色、有全国影响的常年性专题展会,打造会展品牌。

3、咨询业:充分利用城市规模和集聚优势,有效整合都市圈教育、人才资源,大力发展咨询业,包括信息、财务、金融、管理、法律等一系列整体的咨询服务,咨询业在服务对象上要向企业倾斜。

4、商贸流通业: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商贸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加速推行进销分离的新型营销体制。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加强联合协作,以大型商贸企业为龙头,组建跨地区的集总经销、总代理和展示、批发、零售为一体的综合商贸集团。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营理念,培育跨区域发展的机制和实力。

5、物流业:依托国际空港、内河港口、陆路交通枢纽加快发展物流业,尽快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现代化物流中心。整合都市圈规划范围现有物流资源,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南京城市物流共用信息平台,构筑电子商务支撑;以现代物流的发展为纽带,带动和组织区域制造业、商品流通业、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二节 旅游业

第二十三条 发展目标

协调整合都市圈旅游生产力要素,通过资源、产品、管理、政策等方面的合作,提高整体水平,形成系统开放、功能完整的旅游区域。近期发展成为国内首选旅游地区之一,远期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强化南京的旅游功能和核心地位,发展成为商务会展旅游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

大力实施旅游倍增计划,将南京都市圈培育成为我国旅游业中具有一流竞争力的高知名度、高品位和高效益区。实现南京都市圈旅游产品市场化、旅游品牌多样化、旅游服务设施社会化、旅游企业运作一体化。

第二十四条 旅游文化

合理利用都市圈文化特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都市圈旅游的文化含量和品位。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尤其要突出南京的古都文化,扬州的隋唐文化、运河文化,镇江的吴文化、宗教文化等传统优势。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要注重保护特色环境、丰富城市景观、配套旅游设施、繁荣市井生活,提高各方面的旅游文化内涵。

第二十五条 空间组织

加强各行政区域、各景区景点的协调,结合资源特点进行旅游布局和开发,形成点、线、面结合,有利于组织都市圈旅游线路的大旅游空间布局。重点建设沿长江旅游带、沿城镇发展轴线旅游带、沿运河旅游带、环南京休闲度假旅游带,进一步密切与苏锡常都市圈环太湖地区旅游发展的联系。

沿江地区的旅游开发应突出密集的城市人文优势,发挥众多过江通道及周边地区潜在的旅游价值,保护风景旅游岸线,发挥沿江港口的旅游联动作用,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都市旅游、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将南京都市圈沿江旅游带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沿城镇发展轴线旅游带的开发应结合旅游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突出丰富的自然资源、地方特色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地方特色旅游等。促进沿城镇发展轴线生态旅游开发与沿江人文旅游开发的联动。

第六节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近期对策

第一百二十三条 开展专业规划

抓紧深化都市圈规划有关内容,积极开展南京都市圈规划范围的专业和专项规划,包括物流、旅游、综合交通、绿地与生态建设、水源保护与区域供水、区域污染防治规划等。通过有关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有力地推进都市圈近期的发展与城市间的相互协调。

第一百二十四条 研究建立省内外多层次的协调机制

适应南京都市圈跨省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在建立省内协调组织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由都市圈内有关城市、部门、中介组织等参与的多层次的协调联系机制,包括市长联席会议、都市圈行业协会等。发挥南京经济协作区在南京都市圈规划建设中的省际协调作用。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一百二十五条 规划文件

本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和图件,规划文本和图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一百二十六条 实施监督

本规划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市人民政府负责按照各自的权限实施,江苏省建设厅负责监督实施。

第四篇:都市圈规划的初步探讨

都市圈规划的初步探讨(上)

2003-11-24

——以江苏都市圈规划实践为例

摘要: 以国内率先完成的江苏都市圈规划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动态,提出中国都市圈的特征和概念、都市圈构建和规划实质、都市圈规划定位、意义、作用与指导思想;都市圈规划的重点、内容、行政法律保障等基本架构;同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也予点题。全文突出表明中国都市圈及其规划的创新潜值。

ABSTRACT: Based on the planning practice of 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s(MCR)in Jiangsu Province, which has taken the lead in completing the planning in China, this paper suggests on the features, concept, establishment of MCR in relation to relevant attitudes at home and abroad.It also sets out the essence, positioning, magnificence, function and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planning for MCR together with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emphasis, contents, administrative and legal safeguard of the planning.In the meantime,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that need further study.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monstrate the renovation potential of MCR in China and its planning.关键词:都市圈;规划;江苏

KEYWORDS: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MCR);planning;Jiangsu

2000年7月,江苏省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做出了建设南京、徐州和苏锡常三个都市圈的战略决策,会议提出跨越行政区划界限,以经济分工与协作为基础,以交通为纽带,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通过强化南京、苏锡常、徐州三个都市圈的功能,更好地带动全省城镇的快速发展。

早在1999年上半年,《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编制过程中首次提出在全省构建三大都市圈的设想:根据城镇发展规律、城市化不同阶段要求、现代城镇空间演化趋势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全省构建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主导城乡空间结构调整、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生产要素流动集聚,促进区域共同发展。2002年初,国务院对《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做出批复,明确指出:“全省城镇发展要以南京、徐州和苏锡常三个都市圈为战略重点,逐步使人口和产业向各级城镇合理集聚。力争到2020年,初步形成各类城镇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完善、发展协调的城镇体系。”

2001和2002年,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在省建设厅主持下,省有关部门、规划单位和相关城市联合编制了苏锡常、南京和徐州都市圈规划,并于2002年分别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这是我国率先由省级政府批准实施的都市圈规划,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规划编制过程中和规划出台后,三大都市圈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协调引起了广泛重视。目前一些重要的联合发展政策措施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开始启动,如苏锡常区域供水规划和绿化规划已经制定并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在集约利用资源、资金和改善生态环境等

各方面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都市圈内部轨道交通也引起高度重视,苏锡常都市圈轨道交通列入省政府工作,有关部门已开始启动这一项目的研究和规划。

回顾和展望江苏都市圈规划的实践,结合国内外相关动态,笔者就都市圈及其规划的若干问题进行如下初步探讨。都市圈与都市圈规划的本质

在江苏提出三大都市圈前,国内外对都市圈有相近的概念。基于城市人口统计的需要,美国最早使用了“Metropolitan Area”(大都市区)这一概念。1950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提出Megalopolis(大都市圈,又译大都市连绵带、大城市带)概念,其在研究中指出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是世界上六大城市带之一。日本行政管理厅定义的“都市圈”是:以一日为周期,可以接受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须在10万人以上;后又提出“大都市圈”概念,规定:以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市,或人口规模在100万人以上,并且邻近有50万人以上的城市,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人口不低于本身人口的15%,大都市圈与圈外的货物运输量不得超过总运输量的25%。1996年我国经济学家王建提出在我国建立九大都市经济圈(Megalopolis)。对于中国的都市区,周一星认为是由中心市(城市实体地域内非农人口在20万人以上)和外围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市存在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地区两部分组成的城市地域。姚士谋也提出中国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的概念,认为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中心,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孙一飞提出的城镇密集区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3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以及与中心城市相联的连片城市化地区。

就国内而言,上述都市圈、都市区、城市群、城镇密集区等城镇空间类型概念提出的出发点不一,但均较侧重理论研究,明显缺乏实践、特别是法定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支撑。因此,目前对都市圈本质的认识分歧较大,包括都市圈名称规范与否都暂难取得一致见解。“都市圈”在江苏的发展侧重于实践的探索。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至后续的江苏省三大都市圈规划,其工作不断深化。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中,对都市圈的研究侧重于其概念的描述与空间范围的认定,指出江苏都市圈形成的客观基础包括城镇布局现状、综合交通格局和城市经济区基础三个主要方面。在苏锡常、南京、徐州都市圈规划中,进一步提出都市圈规划的核心是“培育、发展与协调”,尤其是协调不同空间利益主体的关系和加强对都市圈空间组织结构的研究,并注意根据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合理确定都市圈规划范围与重点,以及紧密结合政府职责与事权制定和实施都市圈规划。

1.1 都市圈的特征和概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的都市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创新意义将会逐步显现。与国际、国内许多城镇群体空间相比较,目前中国都市圈的概念辨析、发展前景和功能作用判断首先要明确的是其主要特征:第一,都市圈是一个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其次,都市圈是一个可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第三,都市圈内存在着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第四,都市圈是空间规划的特定类型而不仅是城市功能性地域或者城市经济区的范畴,但都市圈往往形成于某个城市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并且在单中心的都市圈内存在圈层结构:

第五,都市圈是客观存在与规划双向推动下形成与完善的,即使在较低城市化水平时仍有建设都市圈的需要与可能。据此,中国都市圈的概念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协作分工,形成具有区域一体化发展倾向、并可实施有效管理的城镇空间组织体系,其英文可简称为MCR(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

1.2 都市圈构建与规划实质

可以说,中国都市圈的构建是希冀建立一种新的发展平台与协调机制,以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因此,规划建设都市圈的实质在于: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协调城镇之间发展的关系,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1.3 都市圈规划定位

在实践中,江苏都市圈规划兼顾了理论研究与法定规划体系的关系。都市圈规划的理论研究重在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按照区域的自组织要求研究合乎规律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又由于都市圈规划源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有力展开,以及政府规划主管部门推动,使得当前江苏都市圈规划带有强烈的政府意志与实施可操作性的安排,从而形成江苏都市圈规划的法定规划特征。因此,都市圈规划有别于我国传统的城镇体系规划,它突破了行政区划对规划思维的固有约束,遵循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演进规律,是对空间规划的创新与引导。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规划组织形式与技术方案较好地处理了都市圈规划与我国已有城镇体系规划的关系。都市圈规划没有打破我国已经形成的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的管理体系,其工作的重点是在完备的纵向控制体系中,增加横向的沟通,建立固定的协调对话机制,以期逐步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定规划体系及规划技术。

1.4 都市圈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面对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区域空间资源稀缺的矛盾,经济与区域生产力的宏观调控体系构建,垂直化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与全球化、区域化发展潮流的对接,都市圈规划的意义与作用在于:

1.4.1 应对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间的竞争,而是越来越体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与空间组合形式。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加快、加大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规划,以都市圈为单元参与国际竞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顺应全球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趋势,亟需将大城市的发展与周边城市、区域联系起来整体考虑、统一规划。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已逐渐打破城镇和区域相对均衡孤立发展的状态,城镇空间关系纵横交错,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嘉湖城镇群、上海大都市圈等城镇群体空间已初现端倪。基于当前的宏观发展趋势,以都市圈为载体,整合区域内相关城市的发展资源,形成强强组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应对经济

全球化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1.4.2 实施城市化集聚发展战略,加快中心城市发展

以历史上小规模分散为典型特征的区域城镇和产业布局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江苏的城镇空间发展,必须强调从分散发展向合理集聚转变,从粗放利用资源向集约经营转变,从以小为主向以特大城市为核心转变,加快要素向中心城镇的集聚,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效益。《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提出构建南京、徐州、苏锡常三个都市圈,是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实现全省城市化集聚、集约发展战略目标和要求的关键区域。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对大城市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应有的重视,江苏省的中心城市发展不理想,数量不足、实力不强,其应有的区域辐射带动力受到明显制约。在沿海地区周边省市快速发展、加快开放的背景下,江苏省的中心城市感受到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南京与上海、武汉、苏锡常,苏锡常与上海及其周边城市,徐州与鲁南地区崛起的中心城市等,城市间的区域竞争格局日趋复杂,江苏现有的中心城市的区域影响力和传统腹地均面临挑战。依托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培育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中心城市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战略方针。

1.4.3 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举措

都市圈规划改变了传统城镇体系规划偏重于城镇结构体系布局的思路,顺应当前城市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跨行政区域进行的规划建立了一种跨区域联动的策略性的思路、方法和措施,是政府对区域发展进行必要引导和调控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可成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重要途径。

1.5 都市圈规划的指导思想

(1)淡化行政区划,着重经济、社会、城镇的联系,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后,我国传统的行政——区域经济系统正在被削弱,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建立规范、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已迫在眉睫。都市圈规划作为一种跨区域的规划,必须从开放区域的角度,促进区域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早日形成。

(2)在尊重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以市场机制为准则,以政府协调为手段,以跨区域基础设施和大型骨干工程建设为引导,加强区域协作,追求整体、长远效益的最优化。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综合影响,部门和地区内部,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之间形成了各种矛盾,使不同地区、部门和企业不可避免地要强调本位利益,而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往往被忽视。因此,都市圈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必须强调以市场机制为准则,以政府协调为手段,以跨区域基础设施和大型骨干工程建设为引导,把多个行政单元、多个

利益主体协调在一起,谋求整体发展。

(3)保护并合理利用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都市圈规划涉及许多跨行政区域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设施建设问题,规划的重要性正是体现在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解决。因此都市圈规划必须体现“资源共享、环境共保、设施共建”等原则要求,实实在在推动区域的发展与建设。

(4)落实和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有关内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完善全省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从都市圈规划的定位看,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空间规划;从实际操作看,它是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实施性规划序列之一。因此为了贯彻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全省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完善全省城镇空间组织结构,都市圈规划必须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进一步落实和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有关内容。

作者:邹军 来源:《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4期

第五篇:京津冀都市圈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

京津冀都市圈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

京津冀都市圈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

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一、城市群发展历程

繁荣时期——洋务运动:中国1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南部的上海和北部的天津。洋务运动时期天津是北方的工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铁路枢纽中心以及金融中心。唐山的重工业也是在这一时期兴起。京津唐老工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

下坡路时期——建国前后:1949年前,帝国主义经济、军事掠夺以及全国内战的影响对京津地区的工业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滞影响。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爆发更是使整座城市夷为平地,不仅毁灭了本城市的工业格局,同时对京津地区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再繁荣时期——新的规划编制:国家发改委于20**年*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起初的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沧州、张家口、承德、石家庄8地市。

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一直迟迟没有推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认为,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因此该都市圈的区域规划成为国家“十*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区域规划。

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正式出台于七年之后,即2011年。由于河北一共11地市,为了更好的衔接河北规划,新的京津冀规划将涵盖河北省全部。即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石家庄11地市(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二、区域基础

1.两个核心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林立,人才高度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

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

天津:城市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天津主要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并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

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

2.能源和重工业

唐山:我国北方重化工产业基地,京津冀城市群主要重工业产品和能源供应基地,石油、铁矿石运输枢纽城市。

沧州:京津冀滨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带南部节点城市,以石油化工、盐化工为主的重工、化工产业基地,连接冀中南、鲁西北、西北地区的能源输出港。

邢台:冀南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以装备制造、煤盐化工、新能源、汽车工业、新型建材为主的新型工业基地。

3.现代制造业

石家庄:华北连接中原、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现代制造业基地,华北南部的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经济中心。

廊坊:京津高科技产业生产基地,服务业发达,疏解京津城市功能的卫星城市。

保定:京津冀城市群现代制造业产业、华北腹地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疏解北京城市功能的次中心城市。

4.生态基地

秦皇岛:国家级能源输出港和北方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岸,京津冀滨海临港产业带北端节点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和未来高新技术和高档居住扩散地之一。

邯郸:冀中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冀晋鲁豫四省接壤区域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衡水:京津冀区域交通物流枢纽,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京津生态屏障保护基。

承德:旅游休闲城市,京津冀区域水源涵养地,京津冀绿色生态农业和清洁能源基地。

张家口:京津冀城市群连续东北、西北区域的交通枢纽,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5.四个新兴区

滨海新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国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生态型城区。

通州新城:面向区域的综合性服务新城,北京市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服务设施完美,文化产业发达,承接商务、会展、行政及城区人口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区和综合服务中心。

顺义新城:连接国际国内枢纽空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临空产业中心和现代化制造业基地。

唐山港新城:北方的大型能源原材料进口港口,北方重化工业基地和临港新城

整体: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核心,石家庄建成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副中心城市,唐山建成东北部副中心城市,加强与京津功能分工和配套协作,带动冀中南、冀东两翼发展。充分发挥张家口、承德的生态优势和秦皇岛的滨海资源优势,打造服务首都的特色功能城市。极化邯郸在晋冀鲁豫接壤地区中心城市地位,提升沧州沿海港城作用,增强邢台、衡水规模实力,建设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节点城市。

三、地理位置分析

自然地理位置: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北靠燕山山脉,南面华北平原,西倚太行山,东临渤海湾,西北和北面地形较高,南面和东面地形较为平坦,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从地貌上看,该区域囊括有多种地貌特征,但仍然以平原地貌为主,沿渤海岸多滩涂、湿地。海河流域以扇状水系的形式铺展在京津冀地区。土地面积约为9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6***万人。

交通位置:属于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环抱我国的两大直辖市北京、天津,地处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通向全世界最直接、最便捷的海上要冲,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京津唐地区为我国四大工业区之一,也是东北地区与中原

地区进行交通联络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政治位置: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全国政治中心,天津逐渐恢复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加之城市群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核心重要区域,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因而成为亚洲的核心位置之一。

经济区位(重点):京津冀城市群位于太平洋西岸东北亚、亚太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我国北方经济结构调整集中地,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四大经济区的交汇处,具有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扩散、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枢纽地位,京津冀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在我国经济的发展格局中地位显赫,而且在协调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经济秩序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天津为龙头的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北方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重工业基地与高精尖人才聚集地。

四、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1.模式:

京津冀城市群总体结构采用“点——轴”发展模式,“点”即以核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以及新兴城市等为主要“节点”,统筹发展;“轴”的发展就是各城市之间的主要交通线以及沿交通线分布的产业带和城市密集带。以中关村科技园和滨海新区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以快速综合交通走廊为纽带,促进通州、廊坊、滨海新区城市群主轴的发展;以滨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发展带和渤海西岸五大港口为发展核心,促进秦皇岛市、唐山市、天津市、沧州市沿海地区城市发展带的快速发展。

2.产业结构现状

从总体构成角度来看,北京的产业结构呈现的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形成了“三二一”的结构,传统的制造业开始大规模退让,正在形成高新产业为主的新兴工业结构;天津产业结构呈“二三一”态势,但是二、三产业比重相差较小;河北省的第二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占GDP的比重一直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这说明河北省仍然处于重工业即资金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时期。

3.生产总值现状

从GDP总量角度来看,近年,京津冀地区的GDP首次突破了6

万亿元,占全国总GDP的**.*%。从人均GDP角度来看,北京、天津和河北区域的人均

GDP增速都达到了两位数百分比以上。虽然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速度在加快,但与长

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相比,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从经济总量看,京津冀仅相当于长三角的**.*%;人均GDP是长三角的**.*%,珠三角的**.*%;地均GDP(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是长三角的**.*%,珠三角的**.*%。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京津冀三地发展水平差别较大,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京津两市造成的。

4发展特征:(该城市群目前的发展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增长极,三层次发展战略。)

一个中心: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中心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一体化发展为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互补性的特点,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产业的整合与重组,实行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从而以整体优势参与对外竞争。

两个增长极:将北京市和天津市作为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双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发展,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金字塔趋势较弱,顶部城市的“正拉动”效应不强;与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够均衡;京津冀城市群的“双核”特征十分明显。

三层次发展战略:1增强核心城市竞争力,充分发挥其扩散效应首先由中心城市产生集聚效应,然后由集聚效应发挥扩散效应,积聚带来扩散,而扩散则进一步增强集聚能力,一方面加强政策、资源、信息、人才的支持力度,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避免大都市问题的出现,提倡住宅郊区化,合理控制流动人口,加强节能减排力度。2发挥城市群体能级效应构建“金字塔”型城镇体系,由塔尖到基座依次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镇等级体系是实现都市圈内资源配置和城市间功能互补合作的重要条件。3立足京津冀,发展环渤海,放眼东北亚第三层的发展应该是发挥都市圈的整体扩散效应。提出“泛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将京津冀都市圈的腹地延伸到整个“三北”地区,将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链延伸到整个东北亚,将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规划融入全球发展战略。

京津冀都市圈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

短期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定位

1.明确城市定位,规划产业布局

全国各省市区的“十*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各省市的战略定位:其中北京市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市定位是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和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对照城市定位,京津冀都市圈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对产业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进行区域间合理分工,北京逐步退出“经济中心”,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天津恢复北方经济中心,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利用原料优势,依托曹妃甸,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唐山市统计资料显示唐山市是河北省经济第一强市。

国家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有关报告对北京、天津和河北八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规划。

2.天津滨海新区

国家“十*五”规划中明确了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立足天津、依托北京、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

滨海新区拥有独特的外向区位优势,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面向东北亚,中国北方连接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蒙古、哈萨克斯坦等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组合功能优势,滨海新区集港口、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于一体;丰富的资源优势,大面积的生态和建设用地,储量可观的石油、天然气;产业优势,电子信息、石油开采及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等七大主导产业,具备了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

滨海新区的发展将促进天津工业的复兴,加快天津市都市型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0工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工业发展,引领中国北方工业的重振复兴。

3.唐山曹妃甸

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的唐山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是国家发改委批准投资最多的工业区,并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曹妃甸的战略定位是: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世界级化工工业生产基地、世界级精品钢材生产交易中心、东北亚航运枢纽中心、新的亚欧大陆桥的东部桥头堡。曹妃甸拥有丰富的优质资源:环渤海地区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青岛港深16

米,大连港深12~14米。――曹妃甸港区;曹妃甸地处的唐山市是中国少有的大型综合能源资源城市,不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石油和铁矿石储量也名列全国第一和第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位于环渤海中心地带,后方腹地辽阔,是“三北”地区走向世界的跳板;后备土地充足,岛屿后方滩涂广阔并与大陆相连,实际可开发潜力为300平方公里。曹妃甸还遇到了空前的历史机遇:北京一些重化工业外迁(首钢东迁),为其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发展重工业提供了机会。

曹妃甸的发展腾飞将带动整个唐山市的经济转型,承接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梯度转移,与天津滨海新区携手打造中国北方的重化工业“双引擎”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中长期发展战略

中长期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增长极,三层次发展战略。

1.一个中心: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中心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体化的实质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联结并形成一个利益命运共同体。它通过一定的组织和协议以及一定的联合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统一规划布局和生产力配置,统一开发区域资源,建立分工协作关系和统一的大市场,统一对外开放政策,联合开发和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是世界经济普遍的发展趋势。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一体化发展为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互补性的特点,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产业的整合与重组,实行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从而以整体优势参与对外竞争。

2.两个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发展。:将北京市和天津市作为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双增长极

北京市: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发挥后奥运经济的能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将北京市发展为中国的“硅谷”、世界的“文化产业中心”。

天津市:中国的“马六甲”和“华尔街”。将天津港和河北省几个临近港口进行整合、功能定位、职能分配,共同将天津市打造成中国北方的“马六甲”。借助中央给予天津市的金融改革试点的政策和机会,将天津市发展成为中国资金输往海外和外国资金进入中国的中转站,成为中国的“华尔街”。

3.三层次发展战略

(1)增强核心城市竞争力,充分发挥其扩散效应。都市圈形成过程中的普遍功能特征是:首先由中心城市产生集聚效应,然后由集聚效应发挥扩散效应,积聚带来扩散,而扩散则进一步增强集聚能力。第一层的发展应该是加强核心城市的集聚能效。一方面加强政策、资源、信息、人才的支持力度,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避免大都市问题的出现,提倡住宅郊区化,合理控制流动人口,加强节能减排力度。

(2)发挥城市群体能级效应,构建“金字塔”型城镇体系。第二层的发展应该是发挥核心城市的扩散能效。由核心城市优质的资源,带动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发展。都市圈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具有层次性的城镇规模分布,合理的城镇规模体系应呈“金字塔”型,由塔尖到基座依次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镇等级体系是实现都市圈内资源配置和城市间功能互补合作的重要条件。京津冀都市圈面临着次中心城市空缺,中等城市过少,小城市过多等问题。

(3)立足京津冀,发展环渤海,放眼东北亚。第三层的发展应该是发挥都市圈的整体扩散效应。提出“泛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将京津冀都市圈的腹地延伸到整个“三北”地区,将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链延伸到整个东北亚,将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规划融入全球发展战略。

京津冀都市圈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

(一)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目标

到2010年,区域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新城发展框架基本形成,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一体化进一步加快,多中心城市群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为提高城市群的国际影响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城市化水平由20**年的**.*%提高到**%;

北京、天津向周边城市的技术、产业转移力度加大,城市群腹地对核心城市的支撑作用增强;

加快滨海新区、通州、曹妃甸等新城发展,促进京津塘发展主轴城镇带的形成;

区域的技术市场逐步发展,研发制造业产业链更加紧密,促进通信、汽车、钢铁、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逐步形成与国家公路干线和环渤海地区公路干线有机衔接的高速公路网,共同构建覆盖区域主要城市的两小时交通圈;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城镇体系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在国内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领先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群。

城镇化水平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达到**%左右;

形成覆盖区域主要城市的“两小时交通圈”;

建成北方经济中心区域,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作用明显提高;

以京津双核为特征,基本形成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廊坊、沧州、保定、通州、顺义等城市为重要节点的城镇体系;

京津两市构成的双核门户城市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二)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构想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总体构上应采取“点一轴

”发展模式。“点”的发展即核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等为主要节点的发展,“轴”的发展即城市群内外主要交通走廊和产业带的发展。

1.“点”的具体发展构想是采用“2+8+4”模式推进城市群节点城市发展,即推动两个核心城市、八个次中心城市及滨海新区、通州、顺义、曹妃甸等

新兴城市的发展

提升京津双核。京津两个核心城市具有引领区域、全国及国际竞争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功能。通过明确职能分工、实现错位发展,建设世界城市,合理引导两市的城市规模。

促进8个次中心城市的发展。唐山、石家庄等8城市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原则,发展自己,分工合作,承接京津的经济辐射,疏解京津过于集中的城市功能,逐步减小与京津的发展差距,最终成为城市群网络的发展节点和带动本地区发展的次中心城市。

促进新城发展。积极推动滨海新区、通州、顺义、曹妃甸等新兴城市发展。把北京通州建设成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服务新城,成为北京参与京津冀城市群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把顺义建设成为连接国际国内的枢纽空港,打造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临空产业中心和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将滨海新区建设成国家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北方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将曹妃甸港建设成北方的大型能源原材料进口港口、北方重化工业基地和临港新城。

2.“轴”的发展构想

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轴是由联结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主要交通线以及沿交通线分布的产业带和城市密集带构成的。

第一,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滨海新区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以快速综合交通走廊为纽带,促进通州、亦庄、廊坊、滨海新区城市群主轴的发展。

第二,以滨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发展带和渤海西岸五大港口为发展核心,促进秦皇岛市、唐山市、天津市、沧州市沿海地区城市发展带的快速发展。

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1.落实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建立城市群合作管理机构

城市群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合作与管理机构对促进城市群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京津冀城市群各政府部门要按照京津冀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加强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动城市群发展。尽快落实京津冀十城市政府已形成共识,建立京津冀发展改革部门的定期协商制度,建立京津冀省市长高层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从有效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和提高公共事务管理效率的角度考虑,建议在交通、环保、资源等关键领域建立拥有真正区域公共事务管理权的专门机构,作为建立城市群合作机制的载体。

2.加快次中心城市建设,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向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群方向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目前处于多中心城市群形成的初期,应以优化核心城市功能为重点,强化以北京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和以天津为核心现代制造业、国际航运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功能布局,促进周边城市发展。以京津塘主轴产业发展为基础,促进发展主轴上通州、廊坊、武清滨海新区城镇带的发展。依托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的建设,推进沧州至秦皇岛沿海城镇带建设。加快石家庄、唐山发展成超大城市的步伐,加快发展廊坊、保定、秦皇岛、沧州成为特大城市的步伐。同时加快北京市顺义、通州、亦庄三个新城建设,逐步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促进多中心城镇分布格局的形成。

3.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促进城市群发展

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城市群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要加快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和秦皇岛五个综合运输枢纽建设,统筹协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逐步实现旅客运输的“零距离换乘”和货物运输的“无缝对接”,加快京津、京石、京承、京秦、京沧、津保、津秦、张石、张秦及环渤海运输通道建设。建立起城市群各主要城市之间快速的人流、物流通道,促进城市之间合理分工协作格局的形成和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加快港口、机场、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建立起便捷、通畅、立体的交通体系,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城市群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4.大力推动以中关村为核心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使科技创新成为城市群发展的强大动力

京津冀城市群必须利用好科技、人才资源富集的优势,完善技术交易市场、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立起区域研发转化体系;整合中央、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优势资源,形成自主创新合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和辐射力。围绕区域优势科研领域及软件、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汽车、钢铁、化工等优势产业开展区域科技合作,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以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北廊坊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新区为主要科研成果转换基地,以基地的快速发展带动城市群的发展。

5.发挥滨海新区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合作带动城市群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应围绕滨海新区开发构筑一个产业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双赢。一是滨海新区的产业发展为周边城市提供了原料和配套产品市场;二是滨海新区将建立高端先进的现代制造业,并向周边地区延伸产业链,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将吸引大批国际资本进人,资本外溢效应将使更多的国际资本通过新区进人周边腹地;四是滨海新区将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为周边城市发展对外贸易提供更大的便利,有利于京冀扩大商品出口。通过产业带动,促进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6.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城市群发展提供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支撑

在国家制定的区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建立跨行政区的生态环保和水资源利用机构。按照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共同建立水务一体化综合管理机制和水资源合理分配使用的长效机制。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黄河以北段工程建设,加强对调水的保护。继续实施2001一201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加强“三北防护林”和燕山、太行山山脉生态屏障建设。将张家口、承德等北部山区作为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区,以林草区为建设重点,积极推动以生态保护为中心的生态建设。

7.统筹区域能源建设,为城市群发展建立稳定充足的能源基地

京津冀城市群须统筹区域能源发展战略,建成各种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安全清洁、基本适应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强区域热电厂建设和重点煤矿建设,提高煤炭、电力的自给能力;推进油气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提高油气接收和供应能力;加强渤海滩涂和海域勘探增强后备资源。建设风力发电厂,秸秆发电示范工程,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重。加强与内蒙古和山西的合作,建设新的运输通道,提高现有通道的供给能力,稳固“西煤东运”格局。利用内蒙古和山西电力资源,完善“西电东送”工程,同时继续推动“西气东输”框架建设,利用好外部资源。

8.选择旅游、电讯等领域优先合作,积极推动城市群一体化

旅游、电信、物流可以作为京津冀城市群优先实现一体化的领,率先开始一体化运作。一是实现旅游一体化主要是实现区域旅游组织机构、旅游规划、旅游产品线路、旅游市场、要素配置等一体化。二是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京津冀电信业“十*五”区域发展规划》,政府监管部门将建立京津冀通信一体化协调机构,解决跨地区的重大问题,科学合理地规划,积极引导和调节电信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三是整合北京和天津的航空港资源,促进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机场的战略联盟,实现北京空港物流园区和天津空港国际物流区的协调互动发展。整合天津和河北的海港资源,促进天津港、秦皇岛港、京唐港、黄弊港之间的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发挥港口群体优势,支撑京津冀临港产业的发展。通过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公路枢纽与海港、空港的整合,建设京津冀经济圈的现代化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京津冀大通关协作区域,实现进出口贸易“同一平台,选择申报,多点放行”。

下载太原都市圈将成全省发展引擎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太原都市圈将成全省发展引擎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定位与对策研究(5篇模版)

    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定位与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探讨该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及所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 键 词 南京都市圈交通枢纽 区域经济整合 一......

    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远景设计研究院 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都市农业是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与间隙地带区域范围内,随着都市经济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农村和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

    雏形期都市圈规划思路探讨——徐州都市圈规划介绍

    雏形期都市圈规划思路探讨——徐州都市圈规划介绍 2003-11-26 摘要: 都市圈规划目标因其本身发展问题的差异而具有阶段性,雏形期都市圈规划以培育都市圈为主要目标。本文系统......

    银川: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银川: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辖三区两县一市,有乡镇27个,村272个,农业总人口约6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左右,耕地约190万亩。近年来,银川市全面统筹城乡......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五篇]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共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员会 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政府 (2012年2月日)呼兰既是传统农业区,又是都市新城区。近年来,在改造农业、建设都市的过程......

    海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

    海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一、海口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好处 海口市紧扣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主题,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进......

    唐山: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唐山: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唐山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现辖两市、六县、六区、六个开发区(园区、工业区、管理区),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是全国较大城市和省域中心城市。全......

    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广东省汕头市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是全国著名侨乡和经济特区。全市土地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总人口539万人,农业人口376万人,占69.8%,常用耕地面积57.0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