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夹缝中的人
观《寒夜》有感
——活在夹缝中的人
在寒夜这部长篇小说中,塑造的主要形象有三个,汪母、汪文宣、曾树生。讲述了,一个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汪文宣,一个书局的小职员,性格懦弱。
汪母,一个带有封建思想的旧社会的女人。
曾树生,汪文宣的妻子,银行职员,带有现代女性的特征。
汪文宣曾经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向往着改造社会,向往着救国救民。那时的他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教。从他和树生的同居生活就可以看出来,他并不在意传统礼教。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而造成这种变化的就是我所说的“夹缝”,这个“夹缝”不单单指社会阶层的夹缝,同时也指他身边的两个女人之间的夹缝。
原本在抗战前,他和曾树生的生活很美好,他们幻想着能在家乡办一所小学堂,能让他们所学的有用武之地,通过教育救过,完成他们的梦想。而抗战爆发后,他们逃到了重庆,他在一家书局做校对,她在一间银行做“花瓶”。生活变得拮据,于是矛盾开始了。汪母从乡下赶来操持家务,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因为汪母的到来,变得更加紧张了,汪母并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因为她的思想中娶妻要“八抬大轿”,明媒正娶。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会喜欢这么个天天在外面抛投露脸的女人,这也体现了她古板的封建思想。
曾树生也不喜欢这个婆婆,在她的眼里她不论做什么都是错的,自己在外面工作,回到家还要受婆婆的冷嘲热讽,于是她回家也越来越晚,离家出走也越来越频繁。而她的这种行为更加让汪母不待见。于是婆媳关系就越来越差,而夹在两人之间的汪文宣也是越来越难过,一边要受母亲的埋怨和说教,另一边还要哄着自己的妻子,听她对母亲的不满。他的生活也就越活越紧。
我个人觉得,作者有可能是将汪母象征成封建思想,曾树生象征成变革的思想,而夹在两者之间的汪文宣则象征成那时候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在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压制中,寻求个性解放,向往变革,却又被封建思想所束缚。于是造就了小知识分子悲苦的命运,在生活的夹缝中徘徊、停滞、堕落、灭亡。
对于汪文宣来说,他的生命被这两个女人所操控着,退不得,也进不得。受封建思想的他不能反抗自己的母亲,而他和自己妻子又有着美好的未来向往,却无法给自己妻子梦想中的生活,于是他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多疑,无对象的多疑和猜测。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于是压迫再压迫,抑郁再抑郁。终于,他病了,病得不轻。
汪文宣是被汪母的封建杀死的,汪母对媳妇的不待见让汪文宣饱受精神折磨,而他生病卧床,汪母却坚持不送医院,坚信中药和休养,于是病越拖越久,也病得越来越重,身体也饱受折磨。终于将汪文宣推入死亡的深渊。
造成母子二人性格的原因是母子二人脑中的毒瘤封建礼教的思想和在战争下的变态社会。汪文宣的悲剧就是作者对封建礼教、社会以及战争的控诉,是全中国在那种社会中的下层社会的真实写照,汪文宣在胜利日那天完结了,再受尽所有折磨后死去了,那所谓的“胜利”对他们和她们来说是没有丝毫意义的“胜利是他们的胜利,不是我们的胜利,没有发困难财的人却倒霉”,最后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上翻,口张开,好像还在香谁要求“公平”,黑暗的社会会给人以公平吗?接下来的路,还能像那样走吗?
夹缝中的他死了,可是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又何止汪文宣一个,他们生活在夹缝中,可好似夹缝越来越小,还有的人没有堕落进夹缝,可是夹缝也越来越多。梦想和现实越来越远,汪母曾对着卧病在床的汪文宣说“都怪我,不该教你读书,不该读书!”那时的汪母泣不成声,也许汪文宣不读书,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理想,就不会有这样不守礼教的妻子,不会有那么多的追求,与其在现实中一点一点被磨光,还不如一开始就不曾有过。可是没有知识,没有理想,那么又会沦入平庸、无知、愚昧、被操纵、被利用的更悲惨的境地。于是只能慢慢地“享受”着崩溃,追求着那一点点希望的光。
这就是寒夜里那微乎其微的光,不见得能照遍所有人的光,活在夹缝中的人,和那样的光,总是会失之交臂,看似来临了,越当自己努力去拥抱的时候,发现,那不是自己的。于是失望,怜悯,愤恨,急切,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便显出对于变革的渴望,社会要变革也必须变革。不断地追逐,已经不管前方是不是有自己的光,因为不想在堕落中死去,只剩下追逐光明这一条路了。
追吧,追了就别停下。既然还活着,就追下去,夹缝中活着的人,终归不能长久,只有不停的追逐,才有希望,才能有寒夜里照进的第一缕光辉。
语文教育二班 李雪
第二篇:夹缝童年
夹缝童年他们本该坐在课堂上接受人生启蒙教育,享受最为纯真快乐的童年时光,却因为经济贫困、生存条件恶劣、家庭缺失等原因,在困顿的夹缝中生存生活。
拾荒、乞讨、偷窃、卖艺……流浪街头的孩子用各种非正常方式存活在城市中,在我们哀其不幸时,却无法真正靠近他们童真脸庞背后隐藏的世界。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保障而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也称为流浪未成年人,是儿童中特殊的一群,但数量却不容小视,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4.6万人次。几年前,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一课题组的报告表明,全国流浪未成年人约100万。大量有关流浪儿童问题的研究表明,许多流浪儿童来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农村居多。造成未成年人流浪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贫困、生存条件恶劣、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少年自身心理特点,以及胁迫未成年人犯罪等。留守儿童同样也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获取家庭收入。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第三篇:夹缝杂文随笔
早上,我们又得蒸煮高粱,当老公启动生物质环保材料蒸汽机后,看到窗外飘荡着的蓝色烟雾,他的心里非常着急,脸色也很难看。我看到他紧张不安的神情,心里也很沉重。我们都清楚,如果蒸汽机的排烟管排出的烟雾让楼上住户不悦,就会有人举报我们,就会有环保部门的人来找我们的茬。记得前年我们安装抽油烟机时,也是小区的人说我们的抽油烟机冒出的油烟影响了她们,非要我们改变排烟管道的安装方式。他的心情,我自然理解,我们都不想因为排烟不达标而不得不接受罚款甚至被迫停止生产的事实。他心里在怀疑姐夫发过来的生物质环保材料是不达标的,是人家用了后退回来的哪一种材料。面对他的质疑和埋怨,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果姐夫真的发给我们不达标的货物,害得我们被环保部门追责,我不知道我们姐妹之间又将会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老公说,如果蒸汽机排烟管继续冒浓烟,他就要带上一袋燃料去成都找姐夫当场烧给姐夫看。
我非常清楚他说到做到。他怀疑姐夫搞了鬼,心里愤愤不平,而我却不知如何是好,只能静等事态发展。我希望是他初次操作这种生物质环保材料蒸汽机,尚还没完全掌握操作要领的缘故,才导致启动机器,投放燃料后排烟管冒浓烟。我不愿相信是姐夫为了减少损失而把别人退回来的货发给了我们。
当蒸汽机的排烟管再也看不到浓烟冒出,我們都长松一口气,同时,我也为不必听老公的埋怨了而感到轻松了许多。
想起这么多年来,我自从嫁给他就一直生活在夹缝中,我的亲人对他持有偏见,不是认为他这里不好,就是那里令人不悦。其实说到底是因为地域不同,人心有着本能的排外,再就是我们境况不好,没有有钱人的风光无限。
我的亲人不待见我老公,他就在我面前遣責我的亲人势利虚伪。我却无力反驳,因为某些亲戚确实令人失望,可我也深知,如果我与他们交恶,那我也会变成孤家寡人。
最让人头大的一年是前年,我们在姐夫的力劝下来到四川谋生,当初姐姐姐夫答应帮我们找好门面,后来又食言了。为此,遭受亏本重创的老公对姐夫一肚子怨气。他每次从外面找门面未果就在我面前痛斥我姐姐和姐夫,而我心中的委屈连申訴的地方也没有,父母不在人世,向谁诉说我的无奈和苦楚呢?我只能忍受他的无休止的抱怨,我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我又能怎样?不让他在我面前倾诉渲泄,那他会憋疯,而我却不能因为他恨我亲人就忘了铁的事实,那就是:我终究是不能割舍亲情的,我不能因为一时怨恨就和他们彻底翻脸,然后老死不相往来。
我只能选择沉默,然后在无人的角落任凭泪水顺着脸颊流淌。我只能盼望亲人们早日消除对他的偏见,而他也能不计前嫌,然后皆大欢喜。
可我还是发现,己经失去本色的亲戚己经掉进钱眼里了,他们不可能和穷鬼达成默契,也就不可能对我们不抱偏见。可偏見绝对是双刃剑,让我们心灵滴血的同时,也让老公对伤害过他的人耿耿于怀,不屑一顾。
而我,注定要在夹縫中生存,倒向任何一方都将意味着伤害另一方,我只能为了所谓的夫妻情,亲情委屈求全,然后在隐忍中让一切回归风平浪静,然后让自己变得无所不容!
第四篇:夹缝:雷锋日记摘抄
雷锋日记摘抄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仍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
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第五篇:一中人,一中情
一中人,一中情
漫天的晚霞,洒下一片光辉和烂漫。
红楼,在余辉中光彩照人,它见证了一中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这里,实现了多少莘莘学者的大学梦,在这里,孕育了多少壮志凌云,在这里,培养了多少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2003年9月1日,我正式成为江门一中的学生,穿上深蓝色的校服,自豪之感不能言表。这时候,每个刚进一中的学子心中无不充满豪言壮语,然而我也不例外,往后的日子里每天都在为当初的豪言壮语而默默努力拼搏,更多的是为了三年后的去向。
时间就这样从指逢间悄无声息地偷偷溜走,地球依然环绕着太阳旋转,不曾变更。身边的人与事在悄然地发生微妙的变化,浓郁的学习氛围在笑声中逐渐解体,当初的豪言壮语在打闹中淹没,三年后的大学梦似乎已经开始沉沦„„
在我看来,甚至更多外界的人眼里,江门一中的学生是品德兼优的,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更多的应该是勤奋与拼搏,踏实与坚毅。因为这是一中的优良传统。可近些日子,这种优良传统似乎变了味,在某些同学心目中,踏进江门一中,就意味着一只脚踏进了大学的殿堂。什么勤奋啊,拼搏啊在同学们眼里只是一种形式的东西。任凭领导老师如何地劝说都是徒劳无功,迟到、不交作业、上课睡觉的现象数见不鲜,甚至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横冲马路,与汽车争道。同学啊,这样的举止还配穿上那套深蓝的一中校服吗?
“明志崇德,励教笃学”是每个一中人心中的信仰,踏着它的步伐,我们为成为一个合格的一中人而努力做到言行一致。一中人,在许多人心中是多么高不可攀的身份,因为在我们身上,始终继承着惯有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心中蕴藏着同一个希望。身为一中人,要时刻树立一中人意识,塑造一中人形象,创一中辉煌。
我们江门一中的学生是好样的,慷慨解囊为灾区人们捐款,节假日探望孤寡老人,市运会上为学校争光而奋不顾身„„不容置疑,一中精神如同火炬熊熊燃烧。作为一中人,我们需要继承与发扬,更需要冲刺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