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案:佑君中学李杰钟: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教案)
佑君中学李杰钟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
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后一层介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先用“”一词领起,后用“”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和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这两层中间用“”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教师小结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六)探究活动
1.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查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出处,准备给全班讲讲这个故事。
第二篇:乐山市佑君中学“佑君班”评选方案
乐山市佑君中学“佑君班”评选方案
为把向“丁佑君烈士学习”的活动落到实处,让英雄豪气永存,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立志成才,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在全校开展评选“佑君班”活动,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评选范围
全校各年纪各班
二、评选名额
每个年级一个班,共三个班
三、组织领导结构
组长:分管德育副校长李杰钟
副组长:政教处主任彭美容、易舟
成员:各班班主任
四、评选方式:每期期终评选一次
五、评选条件
每期文明班积分总分年级第一名,荣获该期“佑君班”称号。文明班评选内容如下:
1、每学月创文明活动评分积分
A、纪律(课间纪律、午餐纪律、集队、集会纪律、课间操、眼保健操、考勤)评分:
B、自行车停放秩序评分:
C、学生证佩带评分:
2、科任老师评分积分:
A、思想道德、班风、学风评分;
B、文明礼貌评分;
C、学习情况评分
D、课堂纪律评分;
3、卫生(打扫、保持)评分积分;
4、黑板报流动红旗“板报之星”评选积分。
以上各项内容的评分,每学月进行,由政教处操作完成。
二00七年三月
第三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教案 课前准备:
熟练朗读课文,结合课下小注理解文意,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词语,解读文言现象,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3.着重感受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从中品味欧阳修崇高的人生境界。评价任务:
1.欣赏一方山水; 2.品味一种情趣; 3.体验一种人生; 4.感悟一种情怀。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共同探讨的,是有关“胸襟﹒情怀”的话题。[屏显:胸襟〃情怀] 走进我们的历史,“谪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学史,无数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用他们灵动的笔触抒发着他们不称意时灵魂深处的情怀,成就了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
这其中,你知道的有谁呢? [屏显以下内容] 范仲淹这样抒写着他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陶渊明这样表达着他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屈原这样吟唱着他的信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苏东坡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生齐读屏显的内容。
范仲淹、苏东坡、屈原、李白„„一颗颗旷达的心灵在徘徊,一声声爽朗的笑声在回荡,一个个潇洒的脚步在流连。这其中,有一个谁也抹不去的身影,那就是欧阳修。
[屏显:欧阳修图像] 2 这就是欧阳修。请说一说你知道的欧阳修。[屏显以下内容:《六一居士传》节录]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从“六一居士”的由来,我们可以知道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这样潇洒、旷达的欧阳修,在被贬滁州期间,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醉翁亭记》。下面,我们就走进《醉翁亭记》,去感受欧阳修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
二、朗读课文。
(一)读得顺畅
1.指生朗读课文,生听读,标注出字音、节奏方面有不同意见的地方。
2.交流不同意见的原因,分析、明确造成朗读障碍的文言现象,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读得明白
1.大家在结合小注理解文意的时候,有没有没弄明白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来,问一问老师,问一问同学。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对涉及到的特殊的文言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藉此让学生体会古代语言的特点,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三、欣赏一方山水
1.标注出文中描写滁州自然风光的句子,师生交流。2.[屏显以下内容:欣赏一方山水]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选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景,在仔细揣摩作者语言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联想,用文学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句式参考:这就是琅琊山,你看。
这就是醉翁亭,你看。
这就是酿泉,你看。
这就是山间的早晨,你看。
„„
生交流,师适时穿插:
⊙“环滁皆山也”,“环”,凝炼一字却写出了山的迤逦连绵,让我们做无穷想象。
⊙“尤美”,是“特别秀美”。⊙用“潺潺”写水流的声音,很好听。
⊙用“翼然”喻亭,说亭像鸟儿展翅凌云欲飞,写出了亭的可爱。⊙“芳”,临时改变了功能,是香花。“秀”,同样是临时改变了功能,是开花,滋长。
⊙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静态描写又体现了动感,简炼的文字原来却有着如此丰富的表现力。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言简意深,片语传神啊。“水落石出”在今天我们已经给予它新的生命力,原来,它诞生于欧阳修的笔下啊!
小结:“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亭台踞临泉上,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山水亭台,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一日间的朝暮变化,一年中的春秋更迭……这山、这泉、这亭,这山间的朝朝暮暮、春夏秋冬,这一方山水让我们沉醉其中。
四、品味一种情趣
1.面对这样的山山水水,作为这方山水的知州的欧阳修,更深深地沉醉其中了。欧阳修是怎样表达他沉醉其中的情怀的?请标注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屏显以下内容:品味一种情趣] 环滁皆山()。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名之者谁?太守自谓()。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根据记忆,括号里应该填的字是什么?你觉得这个字重复多余吗?为什么?
⊙点拨:“也”是语气词,可以理解为我们现代汉语的“啊”或“呀”。
请你体会以下句子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啊!”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呀!”
(不加语气词,感觉是平淡的,加上之后,一种欣赏、赞叹、由衷喜爱之情瞬间洋溢开来。)
⊙请你把所有的“也”字都加上,并把这种语气加入你翻译的现代汉语里,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小结:“也”在间隔一定长度的其它音之后反复出现,形成一种结构,使句子读起来具有了是诗歌那样朗朗上口的韵律,在不断的反复中,表达出作者不断高涨的欢快情绪。作者对滁州山水的喜爱之情、游赏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拥有自己治下如此山水的自豪之情,不仅仅体现在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上,一个“也”的语气,读来神采飞扬、摇曳生姿,浓浓的情趣就洋溢其中了。
朗读,读出“也”的趣味。3.[屏显以下内容:品味一种情趣]
(一)琅琊山,蔚然而深秀。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醉翁亭,其亭翼然临于泉上。
山间之朝暮,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山间之四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二)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以上两种句子的结构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有味道?
小结:第一种是一般习惯上的描写句法,先把景观的名称亮出来,再说景观如何;第二种不是一般的连续式,而是倒文,是带着一种提问和回答式的意味:“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先看到景色之美,然后才回答,“琅琊也”;“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先是听到了声音,然后才解释“酿泉也”。这样先把山水的情态突出在句子的首要地位,极尽雕绘之能,让读者产生一种急于知道被描述的景到底是谁的悬念和渴望,随着“也”字的到来,主体悠然而出。先是心理上的惊异、发现,后是领会。随着这种句法的重重复复,一种景观的目不暇接、思绪的源源不断之感油然而生,作者对景色的热爱、乐于其中、陶醉其中以致炫耀之极之感扑面而来。第一种结构形式就显得如记流水账一般的呆板了。
再读,读出“倒文”的趣味。4.[屏显以下内容:品味一种情趣]
若夫日出()林霏开,云归()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幽香,佳木秀()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往,暮()归,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也。根据记忆,括号里应该填的字是什么?你觉得这个字重复多余吗?为什么?
小结:“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字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悠然之态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去而傍晚急急归之感,插入“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优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
5.[屏显以下内容:品味一种情趣]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观察以上两句话,它们句内分句的形式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的好处在哪里?
小结:骈散结合,参差错落,既有诗的韵味,又有散文的美感,读来节奏和谐悦耳,这一形式美更好地表现了作者悠然其中、“乐亦无穷“的情趣。
6.个性朗读前两段。读出“而”字的舒缓从容,回环往复;读出“也”字的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读出倒文的情趣;读出骈散结合的参差美感;更读出欧阳修的沉醉其中、“乐亦无穷”。
五、体验一种人生
1.山水之乐更高的境界,不仅在于自然之美,而且在于人之乐。自由朗读第三段文字。结合前两段的学习,在语言的形式上,你有什么发现?从中又可以读出怎样的欧阳修? 师生交流。
师适时穿插以下内容:
⊙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之图;太守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更沉醉于百姓之乐;岁丰人乐的太平景象,宾主间融洽和乐的气氛,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溢于言表。
⊙一贯到底的“也”字的反反复复,使文字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这种情调更易于表达作者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前提下跟老百姓共同欢乐的太守形象。因为“也”的运用,一位看到百姓安居乐业、与百姓同乐的可爱的老者形象呼之欲出。
⊙骈散结合的句法、“而”字的回环咏叹,与要表达的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内容相得益彰。
2.朗读这一段文字,把自己的感悟融入文字,用声音传达出来。
六、感悟一片情怀
山光,水色,人情,醉态,欢与万物,乐在其中。请你品味最后一段文字,并结合全文想一想,“太守之乐”到底是什么?
师生交流。师适时穿插以下内容:
⊙[屏显以下内容:《自河北贬滁州初入汴河闻雁》] 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
——欧阳修
这是欧阳修被贬滁州,在到任的路途上所写的一首诗,我们可以读出他在政治上受挫后苦闷得忧不成眠的的心情。
⊙ [屏显以下内容:]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府而听泉;……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
可见欧阳修并未在失意中沉沦下去,在任职滁州期间,已经忘掉了个人的忧愁,为民造福,与民同乐。
——欧阳修《丰乐亭记》⊙ [屏显以下内容:] 吾常思醉翁,醉翁名自我
——欧阳修
离开滁州三年后,他还热烈怀念那段贬官生活,这种遥想当年,以苦为乐的态度,并非常人所具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小结:欧阳修写山,写水,写亭,写山间的朝暮四季,写滁人,写宴游,其实都是在写自己,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啊。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的态度。欧阳修被排挤、遭贬谪的心中肯定郁结了苦闷,但他在山水中沉淀着灵魂,在乐民之乐中提升着人生的境界。大家以为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欧阳修的胸襟与情怀?使我们可以把它与范仲淹、屈原等高尚的人的名句并列放在一起?
找出主旨句,回到课时开始时的“胸襟·情怀”板块。如今到滁州去登琅琊山,醉翁亭依然翼然临于泉上,亭柱上增加了这样一幅对联:
[屏显] 翁去八百里,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欧阳修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面对着这些圣哲先贤,他们旷达的胸襟一定深深感染着我们,成长中的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屏显] 成长的路上,也许布满了荆棘,让我们踏着圣哲先贤的足迹,捧一颗旷达的心,去书写人生的壮丽!
——师生共勉
七、作业:完成助学学习测评。
教后反思:
本课时设计基于两种想法。一是具有散文家和诗人气质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展现了语言艺术的无与伦比的魅力,千百年来,陶醉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是不可多得的语言学习的材料;作为政治家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流露出的宽阔的胸襟、旷达的情怀,足以引领我们做一次心灵的远游,纯净、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二是一篇文章的言语形式为什么是此而绝不能是彼,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言语内容。我们习惯上常常是先理解文本的言语内容,然后去探讨用了怎样的言语形式,生硬地把两者割裂开来。其实,言语形式就是为言语内容服务的。本课时设计就尝试了从言语形式出发,探讨这种形式怎样更好地表现了言语内容。从授课结果来看,学生正是从对 14 言语形式的揣摩中深刻感悟到作者的旷达情怀,体现了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也正契合了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门课程。
推荐理由:整体设计巧妙,诗意的语言穿行整篇教案。达成较好的文言结合,在前两个段落中有点拨,但力度远远不够。教案作者是细致细心之人,纵观千家教案和解读,而后自成一篇。
第四篇:征文: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佑君中学雷敏
“廉政宣传周”专题征文:
坚持五纲并举,从严治党
佑君中学
雷敏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坚持“富脑、定调、明纪、治吏、建制”五纲并举。
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深入实施“富脑工程”,确保各级领导干部思想纯洁、头脑清醒、行为规范。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开展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谋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建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和主题教育,帮助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权力观和政绩观。
加强党性宗旨教育,始终保持思想纯洁。总书记曾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强化党的宗旨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廉政意识和创新意识,确保思想纯洁、行为规范、作风优良。
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始终牢记执政为民。我们要通过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树立形象、打开局面。各级领导干部做每一项事情、处理每一个问题,都要把出发点、立足点放到为人民造福上来,都要充分考虑能不能体现执政为民。
推行求真务实理念,始终把握依法行政。工作靠实干,要踏踏实实、尽职尽责地干好工作;立身靠实绩,要把工作做实、做出成绩、做出表率,体现个人人生价值;处事靠实在,要诚信做人,与人为善,实实在在,埋头苦干。同时,健全依法行政制度机制,做到办事情、作决策有根有据、有章有法。
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主动学习贯彻“八项规定”,定好“两个基调”,即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坚持转变工作作风。
首先,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个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把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最大优势发挥好。从宏观上来讲,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微观上来讲,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活动和“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暨“阳光效能”主题活动,推行“一线工作法”,突出“三变”(变“在上面指导”为“下基层指导”,变“群众向上靠拢”为“领导向下结缘”、变“群众向上反映合理诉求”为“干部下访掌握社情民意”)。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放下“官架子”、抛弃“花架子”、迈开“脚步子”,与群众“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主动“沾泥气”、“接地气”,在一线拜师助农,在一线倾听民意,在一线破解民困,在一线访民查廉,在一线奉献成长。
其次,要坚持转变工作作风这个基调。转变作风、激扬正气,不应只是一份率先垂范、革故鼎新的庄严承诺,更应该是一种明确的行动导向和风气引领,更应该是我们党自上而下,从严要求、从严治党的坚定意志。因此,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要统筹推进,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四种作风”,即遵章守法、无私奉献的思想作风,身先士卒、情系群众的领导作风,真抓实干、动真碰硬的工作作风,健康正直、洁身自好的生活作风。
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其重要内涵是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必须强化纪律意识。各级党委要把加强纪律教育和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不懈加强党性锻炼,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切实把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的各项规定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必须严明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毫不含糊,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坚决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做到“四个管住”(即“管住自己、管住队伍、管住基层、管住风气”),自觉争当遵章守法、严明纪律的行为典范,同时还要善于同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
必须严格执行纪律。要整合纪检、绩效、组织、人事、反贪等部门资源,组建纠风明纪督察组,形成强大的督查合力,经常性地开展对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注重开展决策督查、作风督查、纠风督查和绩效督查等,及时发现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和倾向,督促纠正整改,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顶风违法乱纪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从严治吏,重在“治权”和“治贪”双管齐下、相互促进。
首先是加强“治权”。“治权”是从严治吏的核心,管住干部手中的权力,就管住了干部。要全面推行各级领导干部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实施“六权”,即合理“清权”,明确职能权责范围;科学“配权”,对职权进行分工,规范职权操作流程;阳光“晒权”,利用宣传体系,公示公开职权;制度“控权”,严格实行“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副职分管、正职监管”的工作机制,对主要负责人相对集中的权力进行分解制衡;评议“督权”,开展“一问三述双评”对权力运行情况进行民主评议,“一问”即问政于民、听取民声,“三述”即述责、述廉、述效,“双评”即干部群众共同评议行权履职情况;公开“行权”,与“三务公开”、“述职述廉”和廉政风险防控相结合,约束权力运行。
其次是加强“治贪”。“治贪”是从严治吏的重点,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就推动了吏治清明。所谓“治贪”,就是始终保持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高压态势,严厉惩处腐败分子。要重点查办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等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重视查办基层干部吃拿卡要、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要整合查案资源,加强组织协调,严格执纪执法,严格依法办案,惩恶肃贪,并总结典型教训,推广先进经验,真正实现“查办一案、警示一线、教育一片”的最终目的,以“治腐治贪”的大成效拉动“吏治清明”的大局面。
五、所谓“建制”,就是不断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依靠制度管党治党、从严治党。首先,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和党员培训工作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以理论学习的“源头活水”,确保党员能力和水平的高,增强党组织的生气和活力。其次,建立健全党组织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再次,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管理制度。从严管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抓住了、抓好了,才能在下级、在基层、在群众中有说服力,才能带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因此,要坚持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执行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严格坚持民主评议制度和行政问责制,把从严管理的要求贯穿于干部日常管理的全过程。最后,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制度。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制度、治腐防贪制度、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制度等反腐倡廉制度机制建设,力求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来推动工作,确保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
第五篇:康杰中学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 康杰中学三部 任健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手段:诵读法、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二、写作背景:
《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两赋一词”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四、赋: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五、读文正音(范读、自读、齐读),初步感悟作者情感。
六、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为主,初步疏通文意。
七、课下作业:课文翻译。
第二课时
一、抽读课文。
二、讨论分析:苏轼游赤壁时的情感变化。
(明确: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
三、结合具体文段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
1、齐读第一段,分别找出其中叙事、写景、抒情的句子。叙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兼有抒情)
抒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小结】本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2、齐读第二段,分析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与情感的变化。(明确:承上启下,由乐转悲。)承上: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乐
启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悲
【小结】本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3、齐读第三段,分析情感之“悲”的缘由所在。(明确:抚今追昔,悲从中来。)追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抚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
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结】本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抽查前三段背诵。
二、齐读第四段,分析作者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即景生情,就眼前的水和月作比:“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从而生发议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那么,我们又何必去羡慕滔滔长江的无穷尽呢?何必自寻苦恼去哀叹人生的短暂呢?由此,作者的忧愁得到解脱。
2、进一步从天地万物进行理性分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用哲学的思辨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
3、消沉悲伤转为乐观旷达:“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的美景是永远享受不完的。情感由悲再转为乐。
【小结】本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三、齐读第五段。
本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四、讨论分析主客二人对人生的不同态度,这种“主客问答”的形式怎样体现作者的人生态度?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赤壁赋》写的是作者秋夜泛舟游赤壁的情景。文章既有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五、比较阅读《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六、布置作业:继续背诵文章,整理相关文言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