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古典文学有感之---女子

时间:2019-05-13 14:5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中国古典文学有感之---女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中国古典文学有感之---女子》。

第一篇:读中国古典文学有感之---女子

读中国古典文学有感之 ——女子

学号: XX姓名: 戴戴学院: XX

女子,是那个君子梦寐以求的窈窕淑女;女子,是那个肤如凝脂的巧笑倩人;女子,是那个倾国倾城的北方佳人;女子,是那个刚烈的怒沉百宝箱的风尘之人;女子,是那个绿肥红瘦,海棠依旧时节的卷帘人。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现女子的身影,无论是在诗经之中,诗词之中,还是戏曲之中,她们都形态各异,个性变幻,如有雷同,则是形似神不似。世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女子。阅览这些无与伦比的女子,让现在的女子更明白,怎么样去在不断变幻的时代里,找到最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心底的理想,自己的平淡美丽,更好的去生活,更好的去实现女子的价值。

一、俏皮可爱的静女子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这一个作品,是《诗经》中我最喜欢的之一。在大学之前的学习中,我就接触了这一篇令人读来砰然心动的诗。它以男子的口吻来描述了这个男女在城墙角下约会的场景。男主人公在城墙脚下的几句自言自语,把他的憨厚实诚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女主人公静女机灵调皮刁钻的形象也便呼之欲出了。这个作品本身虽然很简单,就短短的几句,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复原当时的富有戏剧性和生活气息的可爱场景。初次接触这个作品的我,曾因喜爱而将这个短小的诗改写成一个微爱情故事。作品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静女子,并不见得有多美,并不一定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在那个男主人公心里,她就是最美的。在等待她的过程中,他才会着急得挠头来回走。人们记住这个静女子,也正是由于她的俏皮可爱,让人等待时的刁蛮任性。

现实生活中,看起来可爱女子也不少。只是,现在的外表可爱女子十之五六是伪装出来的。为什么不能像静女子一样调皮可爱得真实?或许是现实给了现在的女子太多压力,又或许是她们认为伪装更美丽。其实,揭开面纱,就算五官并不算灵巧,面庞有不合位置的黑痣,只要你,发自内心的微笑,别人就会自发的向你靠拢,因为他们喜欢上你的真实。作为一个女子,自己也应爱上自己的真实。而这样的性情,终将得到一个愿意等你等得搔首踟蹰的男子的欣赏。

二、坚贞不移的痴女子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出自于汉乐府民歌。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的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最初听说这首诗,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是在琼瑶的《还珠格格》之中。温婉又柔弱的夏紫薇对她的福尔康说出这一席话,让无数人的思绪在幽幽谷旋转,沉醉了。《上邪》之中的这个痴女子,对所爱之人用情至深,否则也不会发出这样短而震撼人心的声音。山河消失,四季颠倒,世界再度化作混沌一片,这些都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可也极其恰当的说明了什么叫做坚贞不渝。古典文学中的痴女子,举不胜数。霍小玉,杜十娘,绿珠,祝英台,崔莺莺,一系列的女子,各有各的才华各有各的美,不同的人生不同结局。痴女子,默默付出,默默等待,只为五百年换你回眸一笑,然后在孤独中寂寞,思念期待中苍老,度过余生,亦或是嫁作他人妇,日日为生活所奔波。你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么?这是句经典的痴女子台词。这般的爱情是如此的温婉美丽,一个人爱着另一个人,付出等待,润物细无声。然而每一个沉醉于爱情本身,恋恋不舍的女子,注定也是孤独收尾。

痴情必为痴情困,很多人都会在那个青涩懵懂,情窦初开的年少时光痴一回。但是,对于已经错过的一些东西,或许不用再试着去挽留,错了就是错了,过了就是过了。每个人在这个世界都有对与错,得与失。苦苦痴心,抓住不放,未必能见幸福。现实生活需要的是放得下的女子,你不必纠结于错过的人和事。放下了,天空依旧那么蔚蓝,城市依然拥挤喧哗,人们依旧为生活忙碌,你,也就还是那个简单的女子。

三、绿肥红瘦的愁女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她作品中,愁的极端。此时不是“绿肥红瘦”的花季惆怅,不是"唯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的浓浓忧伤,也不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等待的相思,更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样痛苦的甜蜜。此时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爱夫之死的悲痛,还遭遇了遇人不淑的再嫁**。颠沛流离的她,满腹愁情。梧桐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大雁飞来又走,李清照就这样,憔悴的容颜,淡淡的梳妆,终日看着与赵明诚爱情的信物金石录聊以度日。

不可否认的是李清照的才华,同样不可取的也是她的愁。古代的作家诗人通常都是经历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才能创造长存于世的作品,古代的女子也很难在男权社会中取得好的地位。然而,现在的社会,女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施展自身的才华,并非得如李清照般在忧愁难境之中才有惊世创作。现在的女子,要学会把握身边的机会,努力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发展自身的优势,更好的发挥自身价值。

中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女子的故事和命运的描述,不仅让我们从中领悟到文字的含蓄美和力量,也能在感叹悲欢离合中体会到多种人生和处事态度。这些古典作品也给当代女子不少启示。了解古典文学中的女子,传承了千年文化,也是对自身知识的一种丰富。

第二篇: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读说课稿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读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强语文综合素质,并进而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实践目标:

加深对于历史与现实,社会和人生等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求知的兴趣和欲望,并且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取新知的良好品质;培养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与同伴合作、分享探究学习的成果。

(三)情感目标:

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了解文化的历史脉络,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开阔文化视野,尊重多样文化形态;在阅读中受到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的熏陶,受到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的濡染,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逐渐培植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而搭建学生整体的精神构架,培养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兴趣和探索。

四、课时计划:集零为整,把课程标准建议的每周三课时集中到一个时段进行;化整为零,把每个主题单元,每个研究或者探讨专题分散渗透到具体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同时可以在假期以及周末适当延展。

五、教学形式:授课之前向学生广泛收集问题,综合学生的兴趣所在,最终确定每次开课讲授的选题。主要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设置自由开放的课堂。由本年级的语文组数位老师担任主讲,同时开设讲座,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专题。

六、教学内容:集体备课,分工合作。主要集中在文学与书法,现代经典散文欣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写作与阅读等几个专题。

七、组织形式与实施过程:在班内以开展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选出组长并合理分工,同时聘请校内文学修养较高的教师,以及部分有相关经验和知识的家长做指导教师。学生们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查阅有关资料,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方案包括活动的目标、研究的方法、活动的进程以及如何搜集资料等,以更有利于活动取得实效。

步骤分为“趣味引入——片断欣赏——角色再现——故事浏览——创作听评——作品推荐”等几个环节。

八、教法与学法:

1.学会在阅读文本的字里行间作批注,养成在阅读过程中动手、动脑同时进行的好习惯。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这部作品(或这个人物、这段故事)使我想到了什么?2其实,他们本来应该这样做...,理由是...3这个部分让我感到迷惑不解,因为...4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因为...5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

阅读后要思考的问题:1我喜欢作品(或者选文)的那些部分,为什么?2这样的阅读,什么时候、怎么样使我自己发生了变化?3怎么样表达自己对已经读过的作品的理解?4故事表达的道德情感是什么?5最喜欢作品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2.用对联的形式,展示对古典名著中重要人物的认识。同时,也把自己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展露出来。

比如有位女同学同学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她是这样写的:大雾横江,请看军师神机妙算巧借箭;纷纭乱世,试问丞相鞠躬尽瘁为哪般?

还有一位很有创见的同学,他是这样来认识曹操这个人物的:世人皆曰汝乃乱世奸雄;知音独道君亦治世能臣。

有个语文基础不错的同学,看了好几遍《三国》,对古典文学常识掌握也比一般同学要丰富些。他在评价刘备时,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刘皇叔本非书生,句句仁义,许下多少荣华富贵,原来一派胡言;大耳儿实是奸徒,种种做作,装出无数虚情假意,只为收买人心。”这幅对联从平仄关系上来看,并不算很工整,但是能大体做到意义相对,上下相黏,同时还能很好地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认识刘备这个差不多已经被定性为“好人”的人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同学还跟我本人开了个小玩笑,他在上联把我的名字“刘书荣”拆分开来镶嵌进句子里去,使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有个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同学在看完《水浒传》后,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山东及时雨救济三山五岳英雄;梁山呼保义领袖四面八方好汉。但在我问及对“宋江”这个人物的看法时,这个小同学又坦率地告诉我,对这个人物的某些方面感到很钦佩,但自己并不是很喜欢这个人物。他甚至还说,“宋江”这个人物既不是正面人物,也不称不上是“反面人物”。但再往下问他,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了。不过,这种独立思考、不盲从他人的精神,我还是在课堂上好好地宣传了一下。

在《西游记》人物的评说中,孙悟空的形象是最受欢迎的。有一组的同学联合起来,写了一副这样的对联:一根铁棒,扫除多少妖魔鬼怪;两只火眼,看透几许悲欢离合。而在另一种选择阅读《红楼梦》的同学,则拿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一块顽石变作通灵美玉;十分富贵恍如过眼烟云。

在我们教师的心目中,总认为十三四岁的孩子还很幼稚,对人生的看法也很肤浅。通过这样一副简短的对联,很好地把孩子们对人生的看法展露了出来。这种多少带点成人“深沉”心境的对联,要是不跟孩子们近距离接触,是无法了解的。

通过这种形式,很多原本语文成绩较好,阅读经验较丰富的同学,进一步加深了对古典名著阅读的理解,也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内在精神。

3.阅读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阅读作品,搜集、整理资料,积累语文知识,撰写学术小论文。

每当一个小专题讲完后,我都会叫学生通过上网、看书、咨询等方式搜集跟所讲作品有关的资料。然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研究,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意见。此外,我还叫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故事人物角色,自行制作道具,进行表演。在汇报展示活动中,有的学生跳舞,有的学生进行配乐,有的学生进行小品表演……在创作听评过程中,学生更加活跃,争着向大家朗读自己的读书笔记,读书小论文。自开展活动以来,学生不仅阅读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而且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进一步,我叫他们设想故事情节的另外一种演绎方式。在阅读《三国》、《史记》等作品时,甚至可以设想,假如历史重演会怎么样?又比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换了,又会出现怎样的后果?这种设想,很好地整合了历史、政治、地理乃至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知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坚持日常练笔,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起他们的写作愿望,让他们爱写、想写?这就要彻底解放学生,把他们从封闭的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读书,读那些经典的名篇名著,进而丰富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

《新课标》明确提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阅读与作文不能彼此孤立地进行,而必须伴随着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体化来完成,即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并且,这也不是一周两节作文课上所能完成的。因此,在讲完《三国演义》中张飞这个人物后,我让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特点去写的方法,在课后仿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外貌片段,并读给大家听,让大家评价写的像不像,从中学会写法。

在此之前,我给学生提供了一首关于张飞的诗歌《猛将》:豹头环眼急性人,虎须钢髯黑煞神。赤胆忠心真猛士,丈八蛇矛摄人魂。庶几早取董贼首,温侯也需惧三分。云长常赞翼德勇,阿瞒袖中留墨痕。当阳桥头人独立,百万到此亦逡巡。一声断喝良将死,丢盔弃甲不成军。义释严颜人称颂,酣斗马超日西沉。大战张颌天地暗,智取瓦口能用文。荆州噩耗催血泪,白甲未备已消魂。先帝亲征雪弟恨,烈火熊熊人未还。桃园义结金兰日,生死与共誓成真。名震天下五虎将,有口皆碑三将军。

这首诗把张飞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生平事迹等等都很好地概括出来了。这首诗歌中包含了很多《三国》当中的经典情节,不了解原著是很难弄懂的。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5.写读后感或交流读书体会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一点主要是在课后进行,通常是跟第3、第4两项结合起来进行。比如有个同学写了一篇名为《我眼中的诸葛亮》的读书笔记,里面就有这样的一些内容:“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他还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他在文后写道:“我要向诸葛亮学习,学习他的那种远大志向,学习他的那种淡泊情怀。”他本人也从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熏陶和升华。

6.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和辩论活动,培养口语表达能力。为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培养与人交往的信心与技巧,我在讲完一部作品,或者分析完一个人物后,会组织学生。围绕跟作品相关的论题,组成正方和反方进行一次辩论。常常在这个时候,学生们都各显身手,争得面红耳赤而又不失理由充分。在演讲与辩论活动中,既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一次极好教育。

活动前,我先给学生一个辩论的问题(如: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让学生准备好辩论的论据,然后将学生根据意愿分成两组,一场激烈的辩论会就这样展开了。激动的时候他

们几乎会跑到对方的阵地中去。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发现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时更加有理有据了,而且更加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7.与课堂教学接轨,将知识考察要点渗透进去。

想要得知教学的得失成败,做题目不失为很好的一种检阅办法。比如,在讲解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后,可以结合中考题目,跟课堂教学(传统的日常教学)进行接轨。举例如下:

(1)、下列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是()(2003年哈尔滨市中考试题)a、三顾茅庐b、三气周瑜c、桃园三结义 d、三打祝家

(2)、下面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a、鲁智深____倒拔垂杨柳b、孙悟空____大闹天宫

c、诸葛亮____三顾茅庐 d、刘姥姥____进大观园(2002年哈尔滨中考试题)

(3)“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___(2002年黑龙江中考试题)

(4)“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________》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豹子头”指的是_____。(2003年福州市中考试题)

九、评价与成果展示

在实施综合活动课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大多数八年级的学生缺乏恒心和耐心,尽管他们对课外阅读有很大的兴趣,但离开老师的督促,还是会偷懒拖沓,更别说是阅读相对难懂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加上课业相对较重,自发的阅读兴趣自然不会很高。

要想使课外阅读持久有效,评价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做法是这样:一是每两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读书笔记,期末综合历次检查的情况记入学生学期总成绩(占语文成绩的十分之一);二是每个学期组织两次读书报告会,现场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并当场公布结果,予以奖励。读书报告按小组、班级、年级的顺序层次筛选,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报告采取自述和答辩的形式进行。(比如:“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首诗:„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你说你读过《红楼梦》,请问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____________,„美玉无瑕‟指的是__________。”)

21世纪的中小学生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他们早已不再喜欢对教学毫无创意的教书匠式的教师。如何将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创意地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

松地由厌学变乐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和辩论、写读后感或交流读书体会等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技能等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给了孩子自主空间,也给了教师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拓宽思路,转变观念,以求得真正的解放和发展。

第三篇:读中国近代史之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之有感

——落后就要挨打

自古以来,有国必有防,无防国不立。强烈的国防观念,也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防实力的重要因素,全民国防观既是衡量一个民族生存的重要标志念强,维护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观念就强。一般的情况下,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以唤起人民抵御外患的国防意识;而在和平时期,人民最容易滋长无敌国外患的麻痹思想和苟且偷安的心理。古今中外的事实教育着人们:没有尚武精神的民族,是走向衰落的民族;国防观念淡漠的国家,是走向灭亡的国家。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就一定要增强全民的忧患意识,把我们的国防建设搞好。

悲惨的历史,我们不敢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时刻铭记。

一八零四年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长驱直入,毁我家园,掠我钱财,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忍让、逃避。帝国主义者却得寸进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致使国库空虚,中国人民倍受欺凌。之后,日本侵略者也乘虚而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略中国的序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华儿女,忍无可忍,“还我河山”的愤怒吼声响彻中华大地。革命先烈为祖国浴血奋战,金戈铁马,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百年战败的历史。血与火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落后,就会被凌辱;一个民族懦弱,就会被奴役。

历史不会重演,我们将牢记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屈辱和苦难,在我们手中,繁荣强大的中国不再是梦想,在我们脚下,中华大地将重现辉煌。我们将勇敢而又自信地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已永远过去!

历史的车轮伴着礼炮的呜响把中国载入了新的纪元—我们不再只有原始的火药,腾飞的火箭将中国人飞天的梦想载上了环宇;我们不再只有古老的长城,横截大江,“高峡出平湖”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我们也不再只有贫穷落后,已告别温饱,实现小康……于是,在我思维的轨迹上,在我浩瀚的脑海里,始终深深地铭刻着一条信念: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960万,该有多大多大;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五千年,该有多长多长,……还有那声震世界的四大发明,享誉四海的中华文化,漫山遍野丰富的宝藏,三山五岳秀丽的风光。我想:当代的祖国,您飘散的长发该是千百条悠悠流贯的河川吧,您硬朗而精神的脊背该是那绵延的山脉吧,您明亮的眼睛一定是那洞庭湖的水、西湖的波。今天,我们再次站在国旗下,看着它冉冉升起。这鲜艳的国旗,不正是凝聚了亿万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热情和期望吗?为了国家,钱学森不顾美政府的阻挠,义无反顾的回来了;为了国家,一位中国男孩三度与美国校长交涉要求悬挂中国的国旗;为了国家,十六岁的桑兰不幸颈椎骨折……然而他们没有丝毫怨言,他们唯一的心愿就是让祖国变得更富强、更加美好!因为他们知道,每一个中国子民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近代史,这些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代代中国人民为反对外国侵略不断的斗争,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应用奋斗,艰苦探索,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困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历史的教训是不可已忘记的。为此,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锻炼强壮的体魄。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第四篇:读《乡土中国》之《男女有别》有感

读《乡土中国》之《男女有别》有感 姓名:周峰丽 学号:20135011248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读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深刻了解了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会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支配作用及其具体表现,其中对《男女有别》这篇文章独有感触和个人所想,费孝通先生在《男女有别》里主要阐述的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这在《家族》篇也有少些涉及,首先指出感情定向让我们不仅了解了感情和文化的具体内涵,而且了解到感情与文化的规定影响关系。他还将两种文化模式,即开普罗式和浮士德式做了详细的内涵解释,也分别用了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作为例证来说明这两种文化模式,他指出“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们生活差别的是男女两性。”由此以来,他提出了这篇文章男女有别的话题及其对乡土社会的影响,也分别论述了浮士德式的感情和开普罗式的感情,他认可普罗式感情在乡土社会中的稳定作用,他认为“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向发展”,同时也引发了变态的同性恋和自我恋的社会问题并举出案例得以证明其观点。这些是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主要思想表达。其中我对原文中“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段非常认可,并有个人的看法和理解。

首先结合文章本身我们知道,浮士德式的文化是指在现代,“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那么浮士德式的恋爱是指什么呢?在这里应该看原文中提出“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的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由此而言,那么浮士德式的现代社会中两性恋爱是一种结合于异,在相异中相互了解创造统一破除过程中各种障碍的过程,那么这确实与生育关系表面看来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所以费孝通在文中明确指出“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但在个人看来,在乡土社会开普罗式恋爱中,恋爱与生育是密切相关的,特别在以前的乡土社会,男女两性恋爱更重视的结果,而并非这种浮士德式恋爱中两性的互相了解和破除障碍的过程。两者侧重不同,也可能导致结果不同,过程进行的方式也不同,文中的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

其次对于作者对于恋爱的含义及恋爱与友谊的区别的分析——“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探索。这和我可以赞同作者对恋爱的观点及其认为恋爱与友谊的区分,但我并不认可作者所言“友谊只可以停在某程度上的了解”。恋爱确实是一项对未知东西的探险或探索,当两人从一无所知到相知相伴,这整个过程短则几天几个月长则几年甚至一生相伴直到相濡至白发苍苍,恋爱中再大的默契与投合都逃避不了未知的存在,旧的未知消除,新的未知出现,纵然两个人同看日升相陪日落,依然会有某个时刻因为不了解不理解对方而争吵红脖,然而这不仅是浮士德恋爱中的阻碍,同时这也是一种感情的激动和推动,像原文中阐述“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的克服阻碍。”同时作者也指出这种现代化中男女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指出了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个社会上的事业,这更明确指出,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的企图不是以实用。“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事业。”虽然文章指出这种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在现代社会的普遍存在,但这种浮士德式的这种精神在乡土社会是不存在的。在亚普罗式的乡土社会恋爱关系中,他主张和渴求一种稳定,在这稳定的恋爱关系中,生成的是稳定的社会关系,其实这种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有所决定,毕竟乡土社会它追求的是一种稳定而非浮士德恋爱中的不断变化。反而在乡土社会中,它排斥和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文中指出“男女间的关系必然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这确实指出乡土社会中男女之间的隔离和克制,有时往往表现为羞涩与矜持,这在以前甚至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这种说法或者说男女间在生活上的隔离,作者指出非但有形,而且它还具有无形性,即在男女双方的心理上,也是这样驻扎内心的人,即文章中作者表达为“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这就明显与浮士德式的恋爱区分开来,浮士德式恋爱倡导克服障碍寻求统一和享受过程,排斥经济和生育。

乡土社会中的这种亚普罗式的文化及其产生出的恋爱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也随之产生重大的影响,其本身有着鲜明的特点。文章分别指出了“在社会结构上,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结合。” 以及“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于同性方向去发展。” 文中作者指出了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的交替性,同性组合原则当然存在于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中,而家庭组合原则在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是在家族出现后,代替了家庭,因为作者很清楚地指出“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 以我看来,正是由于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原则导致男女之间的隔离和异性原则的越来越突出,最终社会结构反而转向同性间的结合。同时另一方面也就是文中所说“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 这种同性感情的越来越流行这样看来也是很自然很合理的了。作者在文章表达了变态的同性恋和自我恋普遍的程度并不浅,也举出极端势力,华南的姊妹组织和女性文学里的冯小青式的自恋声调。作者可能更看重其消极影响,所以浅含批评的意味,然而我对这亚普罗文化下的这种同性感情持理解尊重甚至有时有支持之意。虽然我并未对同性恋和自我恋有过多了解,或过深研究,但是作者使用变态二字,我觉得是不恰当的,作者本意的“变态”可能仅仅指的是“非常态“的中肯之意,但变态也有人会理解为不正常有病之意,这就包含了一种歧视或厌恶之感。其实同性恋它是一种新生形式的社会关系表现,这不仅仅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的原因所致,这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息息相关,正常的同性恋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支持。同时,自我恋也并非不是一件好事,自我恋反应的一个对其本身的自我清楚认知和自我优越感信任。自信对一个人的生活意义非凡,自我对自我本身的崇拜和信任,也属于一种同性情感的具体表现。因此,同性恋和自我恋虽是同性间的组合和同性情感定向,对于社会结构来说并不像异性情感下的安稳,但为社会增添了新特征。

此外作者阐述的恋爱和友谊的区别的观点,他认为“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一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在前文中已经谈到我对“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的理解认识。可是我觉得“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是不妥的,任何一件事情或一种感情的终止投入,便会降低其产出,当然作者用“可以”二字也是有其道理的,在我看来,友谊不需要像恋爱中的至深至重的投入,但是在对朋友的了解后感情的终止投入并不会造成朋友关系的解除,在恋爱中就可能结果大为不同。其实恋爱与友谊的区别体现在多方面的,文章并未以此为主题详加叙述,在此不以过多分析。

读了《乡土中国》中《男女有别》这篇文章收获丰富,也激发了我个人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在此篇文章也做详细叙述。以前在社会学的学习中认识到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方面的贡献,但是读其《乡土中国》还是第一次,对于此篇《男女有别》整体理解还算不错,对于部分内容还是理解不到位不明白的,比如作者指出“缺乏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也减少了一个不在实利上打算的刺激。” 这段文字和这句话读过三遍以后还是无法明白其深意,希望我能在以后的课余时间读更多书籍以提升个人理解力。

第五篇:读《女子安天下安》有感800字

读《女子安天下安》有感800字

人力行政部 李学梅

最近我读了一本我曾经非常期待想要学习的书,这本书是一本让男人了解女人的一本书,理解女人,尊重女人的书;这也是一本教会女人做女人的书,做一位可爱女人,在生活中找到位置的书,这本书叫《女子安天下安》>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作家袁洁写的.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是一种心情,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不管亲情,友情,能永远珍惜就是最好,袁洁,我们称呼她为袁老师,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很小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小女孩,家中有父母,还有一位比他年长的哥哥,由于哥哥生意失败而去世,母亲因为哥哥去世痛苦难过,没过多久也随之而去,那年她才18岁,只留下她和父亲在这个世界上,原本一个幸福的家庭有哥哥的疼爱和母亲的关心,生活一下子就变了,没有过多久,袁洁也嫁人了,在她的人生中有很多坎坷,但她都毅然走出来了,变成一个成功的女强人,目前是一位二级咨询师,三度生命系统创始人,国际养生总会秘书长。

这本书里其中有一章节讲得是:你真的会做太太吗?一位女人被丈夫抛弃,非常委屈的她去找了家里最年长的老婆婆,老婆婆问她,你知道为什么你的丈夫会离开你吗?女人说我已经做到了做太太的本分我在家做饭洗衣服,带孩子,孩子的日常学习,工作上也偶尔去帮助他,可她还是会离开我.老婆婆说你做的这些是,清洁阿姨,保姆,员工都能做到的,这不是你必须要做的。

女人问:那我应该怎么做,老婆婆回答你要成为他的伴侣,能够帮助他,能够安慰他,能够得到他的信赖,能让他从你这里获得力量才对。如果一个男人身边有了这样一个女人,那么他永远也不会离开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人都做不到这些,我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叫《我的前半生》里面主要讲的是结婚后只想着享受,从没有付出,她们觉得丈夫照顾自己是应该的。这类女人其实也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太太,她不过是给丈夫新增加了一个负担而已。婚姻是两颗平等的心相互了解、相互成就,作为太太要为他最深的益处着想。一个女人如果不能承担这份责任,那么男人很可能在婚姻生活中“崩盘”,不是最终离开这个家,就是成为家庭的牺牲者。

读了这本书,作为一个未婚的我来说,我学到了很多,也明白了,一个女人一定要有自已的工作和事业,男人都喜欢独立的女人,都喜欢有思想有品位,能追求个人价值。

下载读中国古典文学有感之---女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中国古典文学有感之---女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武则天》有感:女子本弱

    女子本弱——读《武则天》有感3号学生从没度过正史有关的书籍,因为无聊,因为没有兴趣,因为懒得开始。微信读书里偶然推送了《武则天》的语音版本,闲来无事便听听消遣,慢慢的,便也......

    高中必读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 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葛兆光《唐诗先注》(浙江文艺出版社) 葛兆光《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河北教育)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边塞诗

    目录 摘要 .................................................................................................................................................. 2......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阅读与赏析之《孔雀东南飞》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阅读与赏析全部赏析名篇下载请到http://第一篇婀娜多姿哀婉动人 ——谈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全诗三百五十五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

    读单之蔷《中国景色》有感(精选)

    读单之蔷《中国景色》有感 2012年11月20日至2013年1月16日,我读完了单之蔷老师的《中国景色》一书,里面很多优美的具有艺术性的文学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地理美景成为我的精神饕餮......

    读三国演义之有感

    三国演义之读诸葛亮有感 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就像苏东坡写的那样,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无论是成者为王,还是败者为寇,都抹灭不了那些熠熠生辉的灿烂恒星。就算......

    读《目送》之《如果》有感

    如果,一切还能回到曾经 这篇演讲是在我看了龙应台的一篇散文后的感触。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

    读弟子规有感之

    读弟子规有感之“孝” 如果不是因为学校倡导我们学习《弟子规》,我就没接触到这篇传诵程度仅次于《三字经》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更加学习不到弟子规的文化内涵,和做人的道理,......